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上.中.下)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 >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上.中.下)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807455516
作者:金大陆,金光耀 主编
页数:825页

章节摘录

城市居民与农民历来以两种不同方式存在。市民是以个人独立的职业身份,而农民则必须以家庭作为生存单位,且不说居住、消费,就是在三级所有制的人民公社年代,劳动分配以及作为集体经济补充的有限的个体经济(自留地、自留畜)也仍须以家庭户为单位。家庭户在农业文明中表现出极强的生存适应力,以至80年代改革农业、发展商品经济的第一步,仍需回到以家庭为经营单位这一基点上来。称知青到农村为“插队落户”是非常形象的说法,所有的外来者若要“插入”农村的社会结构之中,必须以户或户的近似物为单位,而不是独立的个体,于是就有了“知青集体户”简称“知青户”这一形式。一般的农村知青户不超过十人,蒙古包二至五人。最极端时有人也曾想取消这种单位,如内蒙古1969年时曾有某首长指示,所有知青都要分到牧民家里“插包”,以“更好地接受再教育”。但用行政命令方式实行的“插包”使双方都感到痛苦:知青为必须完全按当地人角色分工模式生活而痛苦;牧民也为添的学生娃劳力不强又要分吃他家的口粮而烦恼。很快,插包的做法就被废除了,知青们复归“知青户”。知青对家庭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抗拒,一方面他们正处于渴望逃离家庭与父母“精神断乳”、与同龄人认同的“帮伙年龄”,一方面“文革”中三年“停课闹革命”的放任使他们醉心于开放式生活。几乎所有的知青在刚下乡时,虽然已置于社会组织控制之下,却仍很过了一段“半共产化”的开放生活:知青间频繁地串联交往,物质上共享。如知青回忆录所叙:“每一个知青之家都对所有的知青开放。无论你跨进哪一家知青的门槛,你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一顿可以充饥的干饭,外加两条萝卜咸菜。”知青间的积极认同一度使知青亚文化圈活跃,特别是在文化生活方面,知青歌曲在当时的流行程度不亚于80年代的校园歌曲。可很快他们就开始明白,“现阶段社会生活的单位是家庭而不是阶层。于是知青间的互访、流动、往来开始减少了。”

前言

2008年12月20日、21日,在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发表40周年之际,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与复旦大学、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等单位合作举办了“2008知青学术研讨会”,来自各地的数十位中外学者,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会后,会议组织者认真编成了这本《文集》。《文集》收入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至2009年这三个时期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代表性论述,以期还原当年的历史并予以剖析。作为参与过会议筹备的成员,我有幸在成书之前,遍读了所选的文章,深切感受到众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犀利深邃的学术思想和深沉负责的历史使命感。我相信,作者们精彩纷呈的见解,将对关心这段历史、关心共和国命运的青年一代产生正面影响,具有启迪作用。同时,也将有助于推进此领域的相关研究,充实已有的成果库。与早些年相比,现在的研究已经不再停留于对个人境遇的关注,而更多地将知青的命运置于经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大格局中加以研究,因而更趋于理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横跨50年代至80年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上山下乡的动员力度是不相同的,差别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项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渗透到社会最基层的组织体系、城乡差别的巨大鸿沟、严格而固化的户籍制度、沉重的人口和就业压力、频繁的政治运动及其产生的高压、领袖人物的权威和号召力,等等,都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和形成产生影响。特别要指出的是,当时之所以能让成百上千万知青上山下乡,是因为党和政府具有极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现在的青年人也许会对大批知青能服从安排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真的做到了。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基本价值取向,以及强大的组织体系,还有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书籍目录

序言一九八〇年代反思·回归·奋斗——近年知青题材小说漫评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不相信的和不愿意相信的——关于三位“寻根”派作家的创作农村文化对知青作家群体的影响一九九〇年代试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两种文明间振荡一“文革”中上山下乡女知青问题初探毛泽东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青春梦寻——读《北大荒风云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知青洪流中的六九届中学生“血统论”重压下的下乡知青安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述评“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述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病退”、“困退”问题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分期也谈中国知青史的历史分期下乡知识青年婚姻剖析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红卫兵集团向知青集团的历史性过渡历史勾勒:内蒙古与东北的知青文艺巴蜀女知青周恩来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回乡知青的处境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的历史回顾二〇〇〇年代试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几度起伏的经济因素知青运动与毛泽东的“三农”思想“知青作家”的身份认同——“文革”后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历史起源研究乌托邦里的哀歌——“文革”期间知青歌曲的研究湖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李庆霖上书毛泽东与知青政策调整邓小平与知青问题的解决女知青与农民婚姻的历史考察“文革”时期知青小说的话语逻辑——兼论“文革”前后知青文学的精神渊源知青原生态诗歌的人性本原追求20世纪60年代初湖南知青上山下乡评述上山下乡与知识青年——为《知青部落:黄山脚下的1万个上海人》所作的序“文革”时期的知青美术论“白洋淀诗群”的文化特征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魂系大巴山:重庆(1964—1965)老知青回忆录》前言日常仪式化行为:以知青为例的研究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从辉煌走向低谷的知青文学路在何方?论中国大地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户口迁移问题研究记忆上山下乡——论知青回忆录的分类、贡献及其他知青苦难与乡村城市间关系研究“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展过程研究知青美术源流述略“我们曾经的青春岁月——知青下乡4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知青后代记忆中的“上山下乡”——代际互动过程中的传递与建构知青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叙事视角的时代性变迁会议文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社会心理探析——以福建知识青年为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综述上山下乡人员迁移的分类研究——以福建为例“上山下乡运动”的社会心理动因与历史必然性辨析知青文学和上山下乡运动知青问题研究应当处理好六个基本关系管窥“知青运动”中的社会互动云南知青大返城风潮解析论知青文学在改革开放文学创作中的关注原因及其重要位置知青与1969年黑龙江八岔岛事件“知青学”呼之欲出——对知青问题研究的一个思考知青一代的终结——从知青文学到知青后文学经济问题不是上山下乡的主要动因关于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概念的界定附录顾洪章就“2008知青学术研讨会”给楼曙光的信一次还原和澄清历史的有益探索——“2008知青学术研讨会”综述抒情年代——“我和知青文学”座谈会纪要新时期知青文化资源初探——以上海地区为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参考书目选录海内外知青网站举要若干年份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状况统计走向学术:中国知青运动的延展和赓续(代后记)鸣谢

编辑推荐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套装共3册)》: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系列

作者简介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套装共3册)》包括:《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上)》、《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中)》和《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下)》。《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套装共3册)》收入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至2009年这三个时期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代表性论述,以期还原当年的历史并予以剖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景式的知青上山下乡将更清晰地展现出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将使我们对知青上山下乡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更趋深化,视角更趋多元,研究也更趋深入和理性。

图书封面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上.中.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此书提供了一些素材,应该有深入的研究。另一些文章站在个人得失的立场看问题,只考虑知青利益,没有考虑广大农民的利益。没有看到知青只不过是普通劳动者,不是贵族,怎么就不能到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就应该在城里等待别人为自己创造好环境?一些文章只看到环境对人的制约,没有看到青年一代应该有改造社会的责任。
  •     这本书是3本一套;纸张很厚,书很重;还没细看,大概的翻了一下;相当于是一本半官方、半民间的书;书的内容还可以;这本书我买的时候,没有新书了,只有二手旧书;但我还是觉得应该买下来;等我收到书后,发现是全新的书,书一点破损、折痕都没有;划得来;
  •     咋舌于眾生亂象,然所收錄80-90年代文章對歷史“再解讀”與“再評價”仍相當模式化(或曰共識……)。
  •     可见,关于知青并没有太好的研究。
  •     户口,婚恋,李庆霖,张铁生,回乡知青,69届,回忆录,知青电影,知青美术... 该研究的都被研究了- - .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