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记往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 > 师友记往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301214824
作者:余英时
页数:17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他说,他的村子里就有军队,故知其详情,每人每日可领二十四两米,但总不够额;每月三十五元,买柴都不够,何况买菜吃?如此情形之下,纪律哪能不坏? 他说,社会与政府仍不把兵士作人看待!兵官每月四百元,如何能不舞弊走私? 这两条独立来源的史料可以证实费正清的判断不是向壁虚造的。 1943年秋天已在美国参战一年多以后,国民党于安心之余,更增长了一股虚骄之气。这股虚骄之气到处可见,宋子文任外长后逼走胡适大使,不过是外交方面的一个较突出的例子而已。在国内教育界,国民党的虚骄则充分暴露在加强思想控制上面。甚至教授出国讲学或进修也必须先在中央训练团“受训”。所以连一向不问政治的陈寅恪也在1943年春天写下了“读书渐已师秦吏,钳市终须避楚人”这样愤慨的诗句。 国民党为渊驱鱼,把许多自由主义者推上了激进化的道路。在这一激进化过程中,有些人开始左转,对共产党发生了“民主”、“自由”、“进步”、“现代化”种种期望,费正清也在这种气氛之下主动地去和重庆的中共人员接触。当时中共在重庆的两位女将——龚澎(乔冠华的妻子)和杨刚(《大公报》记者)——是最受美国外交界和新闻界欢迎的人物。她们不但都能说流畅的英语,而且也具有第一流的统战技巧。他们并不向美国人宣传延安多么好,而是集中火力攻击国民党怎样践踏人权——暗杀、摧残言论自由、逮捕民主人士、剥夺人民游行和罢工的权利等。这些说词当然句句都震动了美国人的心弦。一般年轻而热诚的美国人固不必说,即使像费正清这样比较成熟的人也觉得左派集团是沉闷的山城(重庆)中一股清新的空气。他和左派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了。(以上皆见自传第二十一章。) 1944年5月1日,郭沫若有一封《答费正清博士》。那时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刚在重庆《新华日报》副刊上发表不久,以明亡影射国民党,以李白成集团影射中共。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弦外之音,即献议中共以李白成为前车之鉴,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篇文章曾在延安成为学习文件,现有毛泽东给郭沫若的信为证。国民党当然也具有起码的政治敏感,所以《中央H报》刊出了一篇社论痛加驳斥,引起郭沫若的恐慌。(这篇社论——《斥亡国主义》——是由陶希圣执笔的。)在《答费正清博士》中,郭沫若竟把整个事件说成这样: ……3月29日是明朝灭亡三百年祭的纪念日,我在《新华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纪念文字,不料竞遭应该以革命为生命的某报于3月24日用社论来作无理取闹的攻击。我们的官方最近答复贵国的舆论时,说我们中国是最民主,言论比任何国家都还要自由,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呀。我所写的本是研究性质的史学上的文字,而且是经过检查通过了的,然而竞成了那么严重的问题。

内容概要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籍贯安徽潜山。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首届毕业,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曾任密西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耶鲁大学讲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校聘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和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曾获国际多所大学的荣誉和名誉博士学位。2006年荣获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终身成就奖”。著有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书籍目录

刘大中先生与新亚书院(1975)
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1981)
吴君火狮行谊(1986)
犹记风吹水上鳞(1990)
一生为故国招魂(1990)
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1991)
费正清与中国(1991)
追忆牟宗三先生(1995)
追忆费景汉先生(1996)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1996)
我所认识的钱锺书先生(1998)
谈钱锺书(与傅杰的问答)(2008)
悼念邢慕寰教授(1999)
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2001)
一位尊人爱国的伟大书生(2002)
追记与唐长孺先生的一次会谈(2004)
回忆诗友兼戏伴陈颖士(2011)
编后记
编后记之二

编辑推荐

《余英时作品系列•师友记往:余英时怀旧集》编辑推荐:余英时先生首次公开师友们的合影!读此图文并茂的“回忆录”,感受老一辈知识人的情谊、理想、追求、信守!《余英时作品系列•师友记往:余英时怀旧集》是一册非常有意义的“回忆录”,收录了余先生数十年来缅怀与纪念包括杨联陞、钱锺书和钱穆等师友的文字,情致款款,音韵绵长。透过这些“温其如玉”的追记,读者足以深刻感受像余先生那样老一辈中国知识人的深情厚谊。

作者简介

《余英时作品系列•师友记往:余英时怀旧集》共收文字十七篇,其中有六篇是发表在大陆之外的出版物上,而以往大陆出版的余先生文集中从未收录。这六篇文字包括:《刘大中先生与新亚书院》(1975)、《吴君火狮行谊》(1986)、《追忆费景汉先生》(1996)、《悼念邢慕寰教授》(1999)、《一位尊人爱国的伟大书生》(2002)、《回忆诗友兼戏伴陈颖士》(2011)。为方便读者阅读,《余英时作品系列•师友记往:余英时怀旧集》不但在注释中简要介绍了余先生所回忆的这些师友的生平,同时还配上了不少珍贵的图片。例如,钱穆与杨联陞的一张合影,就是余先生亲自提供,而以往从未公开的。

图书封面


 师友记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新加坡学者吕武吉在一篇名为《坎坷求学路 儒家在中国》的访谈中曾说,“在我所接触的师友之中,余先生的学问文章在学术圈内早已享有盛名,然而最难得的是他性格的亲切自然,市井小民都敢称他為‘我的朋友’,可能是胡适之之后拥有这种气质的少数知名人士之一”。余英时经常被誉为胡适之后,海外最著名的华人知识分子,而余英时的性格和胡适也颇有相似之处,二人都胸怀洒落,乐与人交往,令亲近者即之也温、如沐春风。余英时先生没有像他的老师钱穆先生一样,在晚年专门写一本《师友杂忆》来记叙与师友的交游情谊,但在其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曾经断断续续地写下许多缅怀师长旧友的文字。这些文字以年代为顺序结合起来看,恰恰折射了余英时先生立体丰满的真生命历程,并且也呈现了一阕令人追慕不已的学林正传,乃至一部肃穆的时代悲喜剧。余英时笔下的师友,当然包括我们早已熟知的他的良师益友,如钱穆、杨联陞、费正清和张光直等,以及名闻遐迩的大学者,如洪业,如牟宗三,如严耕望、唐长孺和钱锺书,读这些学者的怀念文字,使硕人形象更加清晰,似乎伸手可触。还有一些是在大陆视野之外但成就卓著的人士,如海外学人刘大中、费景汉、邢慕寰和陈颖等,以及新闻界甚至实业界的巨子,如《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如新光集团创始人吴火狮等等,后者这些暂不为我们所熟知的名字,是我们在阅读余英时先生的一篇篇怀旧文字时的意外收获。可以说《师友记往》中怀旧文章的意义之一,便是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例如余先生的文字让我们知道,留学海外的学人,其实对于六七十年代台湾地区的经济奇迹功莫大焉。余英时先生用他的旧文为那一段历史做了脚注,《刘大中先生与新亚书院》一文说:“台湾经济之有今日,当时(二十年前)都说‘六院士 ’,即刘大中、蒋硕杰、邢慕寰、邹至庄、顾应昌、费景汉等六人建言有功。”《师友记往》一书中,便收录了六院士与蒋介石或者当时的“经济部长”李国鼎一起工作时的几幅珍贵合影。对于六院士中的刘大中、邢慕寰和费景汉这三位亡友,余英时都分别撰有专文怀念。其中才华最横溢,命运最为悲壮的当属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刘大中先生。这位长期执教于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家,对很多人而言也许是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但刘大中是《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收录传记的唯一一位华裔学者。他指导的学生恩格尔在计量经济学这个领域有极大突破,并于2003年获诺贝尔奖。余英时先生与刘大中先生的相熟缘于京剧。刘大中先生,是一位“文武昆乱不挡”的名票,一手胡琴拉得尤其出神入化。60年代,余英时在哈佛读博士,恰逢刘大中来哈佛大学访学。刘大中和杨联陞、赵如兰三位名教授张罗组织了一个京剧俱乐部,余英时先生也是这个每两星期一次的周末聚会的积极参与者。刘大中对京剧的痴迷,余先生写于2011年的《回忆诗友兼戏伴陈颖士》可资佐证,文中提到一段轶事,据说大中先生在长子婚宴上的谈论,都“句句不离京剧中的音韵问题”,此轶事传为学术界一大趣闻。1974-1975年,余英时践行诺言回到香港,为母校服务两年,在卸任新亚书院校长之际,身在康奈尔大学的刘大中因“一心一意想为中国社会、中国人、中国学术和教育尽一番心力”,而答应接任下一任校长,未料天不遂人愿,当年,刘大中检查出了肠癌。让余英时先生感念不已的是,大中先生在给余英时先生的信中两度引用“君子一诺,重于泰山”这八个字,虽身罹不治之症而仍不忘新亚,不忘为中国人服务。没有想到,刘大中先生的归宿也像出演了一场感天动地的大戏。由于病情蔓延迅速,刚过耳顺之年的刘大中最后选择在他心中的学术圣地康奈尔大学,流连于湖光山色之际,仰药自杀,刘夫人也殉夫相偕而去,“给人间留下了一幕用至情至性写出的悲剧”。三十多年前的怀旧文字,至今读来仍然带给心灵极大的震动与洗涤,毋宁说这是余英时先生笔下人物的人格力量所致。正如余先生的忘年交彭国翔教授说,“透过这些‘温其如玉’的追记,读者足以深刻感受像余先生那样老一辈中国知识人的深情厚谊,以及真正的文化人对于价值、理想和学术的追求与信守”。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写钱锺书的两篇文章尤佳,读后获益良多。
  •     看大师之间的交集,以及不同选择后的境遇。
  •     坦白说,余英时这本书写的挺不真诚的,除却每一篇开头都是:惊闻XX去世的消息,不仅悲从中来,然后便是叙述一大堆自己和师长朋友们的往事。这本也无可厚非,但在与余英时写的时候就预设了一个读者,也就是说这些回忆录并不是为了那些逝去的人而写的,而是为了潜在的读者群而写的,这样一来我们确实知道了他曾经和那些人所发生的种种故事,但是在情感维度上却失了真挚。
  •     与刘大中、费景汉、邢慕寰等经济学家的交往
  •     余英时的师友往事回忆。。。
  •     犹记风吹水上鳞一篇最动人
  •     能把精裝書做得這麼難看,也真不容易。
  •     看這些文章,著眼之關鍵處,就自余公那些“牛人”師友的治學方法和取徑。
  •     虽然很多都是悼念性的文字,多数篇章都反复读过,但还是通读了一遍。新的认识只有一点,余英时先生对顾颉刚先生在1949年的学术评价偏低,不符合实际。顾先生的尚书研究虽然受到了各种运动的干扰,但还是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如顾先生对《大诰》的研究。
  •     浓浓的中国人文情怀,收藏品!
  •     一个角度忆友人
  •     北大出版社的版本很好的。
  •     文字一般,史料价值可观。
  •     已出。
  •     他写杨联陞千古文章未尽才,写严耕望朴实澹泊寂寞自守,写张光直建构文明起源与变迁的壮怀……最打动我的,是他写,在香港新亚书院,他问孤零零躺在空教室地上养病的钱穆能帮他做什么,钱先生说,我想读王阳明的文集。
  •     好
  •     : I251/8946
  •     怎么以前会不喜欢余英时的,到底哪里来的偏见!这么赞的史学家!
  •     看惯余先生学术著作,可以看到另一面的余先生。
  •     余英时从五十年代就读于新亚书院开始,到哈佛大学,展转于美国多所大学任教,在期间既有钱穆、杨联升两位老师,更有张灏、张光直等同学朋友。七十年代,他回到香港中文大学任副校长,又与新儒家的老辈人物有所交往。七十年代末,他曾率美国学术代表团来华参访。这些经历与结交的人物,最后化成了这些回忆的文字,其中有对于师友的纪念,有对于学者的反思和批判,当然少不了对于这些学者的回忆二三事。不过,仔细阅读这些文章,我逐渐从过去崇敬的心态走出来,逐渐感觉到余英时撰写文章时,有些文字是实际的,有些文字是虚构的,虚实结合才是他写作的巨大优势,特别是在人过世后,撰写人的生平,也不会再有人去纠正了。这样的手法反复出现,就不免让人觉得此人心术不正了。
  •     忘不了的人和事就是真生命,钱穆先生的两篇最好。
  •     不仅是温情回忆,还写了“师友”经历、功名成就,三俩小事、话语,性格跃然纸上。这些学人经历,闪现的是民国时期学术界,甚至是民国的短片残章。篇幅虽短,一些篇章可以说是人物小传
  •     谈杨联陞、钱钟书、张光直和钱穆几篇不错,杨那篇最好
  •     认识余英时是从董桥口中。没读过余英时的学术著作。他的文字很结实,是汉字的应有结构。当然要向朋友推荐了。
  •     感恩,师友情谊……
  •     很喜欢,一些史料的分析、比对价值很高,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是记钱穆与费正清
  •     这么多可爱的学者,我们很幸福。
  •     大多数文章过去读过,权当再温习。
  •     余英时先生没有像他的老师钱穆先生一样,在晚年专门写一本《师友杂忆》来记叙与师友的交游情谊,但在其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曾经断断续续地写下许多缅怀师长旧友的文字。这些文字以年代为顺序结合起来看,恰恰折射了余英时先生立体丰满的真生命历程,并且也呈现了一阕令人追慕不已的学林正传,乃至一部肃穆的时代悲喜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