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远方的列车

当前位置:首页 > 少儿 > 精装图画书 > 开往远方的列车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2
ISBN:9787543474932
作者:文:[美]伊夫·邦廷,图:[美]罗纳德·希姆勒
页数:32页

前言

  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大约有十万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从纽约由火车送往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和农庄。儿童救助协会的负责人查尔斯·罗林·布莱斯,希望将这些孩子安置在能够照顾他们的家庭中。  有些孩子受到很好的照顾,有些过得不太好;有些孩子只是从一个悲惨的处境,换到另一个悲惨的处境;有些孩子找到了安全的家,还有爱。  故事中前往西部的十四个孤儿,也都梦想过更好的生活。孤儿列车真有其事,但火车经过的路线和地点都是虚构的,那个叫作“远方”的小镇,也只能在作者想象的地图上找到。

媒体关注与评论

  19世纪50年代中期N20世纪20年代末,无数辆“孤儿列车”将纽约孤儿院的孩子们送到西部的接纳家庭中,作者邦廷和画者希姆勒合力而为的独特深刻的故事就发生在其中一辆“孤儿列车”中。这个让人心碎故事的精心叙述者名叫玛莉安,她是一个梦想着和母亲团聚的普通女孩儿。希姆勒的水彩和不透B月水彩法营造了那个时代的氛围,同时赋予情节无比的情感,如同邦廷的文字。希姆勒的艺术令人深思,让人振奋,绝对令人难忘。  ——美国《出版人周刊》  语言简洁,图画明晰。读者可以从空白处感同身受,即使大一点的学生,也会意识到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这些孤独的孩子们的故事。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

编辑推荐

  19世纪50年代中期N20世纪20年代末,无数辆“孤儿列车”将纽约孤儿院的孩子们送到西部的接纳家庭中,作者邦廷和画者希姆勒合力而为的独特深刻的故事就发生在其中一辆“孤儿列车”中。这个让人心碎故事的精心叙述者名叫玛莉安,她是一个梦想着和母亲团聚的普通女孩儿。希姆勒的水彩和不透B月水彩法营造了那个时代的氛围,同时赋予情节无比的情感,如同邦廷的文字。希姆勒的艺术令人深思,让人振奋,绝对令人难忘。   ——美国《出版人周刊》    语言简洁,图画明晰。读者可以从空白处感同身受,即使大一点的学生,也会意识到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这些孤独的孩子们的故事。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

作者简介

开往远方的列车上,十四位孤儿等待认养。过了一站又一站,孤儿玛莉安始终没人收养,列车继续开往远方,直到最后一站,一位矮矮胖胖的女士决定收养玛莉安,玛莉安把妈妈送给她已经发黄的羽毛插在女士的帽子上。

图书封面


 开往远方的列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绘本,我不懂绘画,看上去象油画的风格,我个人很喜欢,可能小朋友现在还不太能体会这本书的好处。它偏成熟的风格,适合一、二年识字多一点的小朋友,最好自己能看故事的,因为它虽然是个绘本,但是文字不少。这是讲述20世纪20年代,一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从纽约由火车送往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和农庄,儿童救助协会的负责查尔斯.罗林.布莱斯,希望将这些孩子安置在照顾他们的家庭中(此段文字来自于此书的前言)。故事带着淡淡的忧伤,每个等待家庭收养的孩子,都乘上这列开往远方的列车,一站一站地停,等着那些家庭来挑选他们,他们很不安,用主人公的视角去看这车上的每一个人。虽然是一本带着忧伤的书,因为主人公自己是盼望能在哪一站看到自己的妈妈,她不想被人家带走。但是也是一本略带小温馨的故事,每个孩子最后都有家庭收养他们了,包括主人公,所以整书的画面也是略带点暖色的黄色,我想是不是他们有了家庭,就有了温暖呢?暖黄色的色调,给人带来的想象就是,温暖在前方。。。。
  •     《开往远方的列车》是一群孤儿找妈妈的过程,其中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安,她不漂亮,不可爱也不会甜甜地叫陌生人为妈妈。她期待亲生妈妈在这条开往西部的列车的某一站把她拥入怀中。可这希望终于落空了,最后她走进了一对老夫妇的家庭。这是一对有爱的老头和老太太,老太太自叹:有时候,你最后得到的会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道德经》有云: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在事物发展的初期,善恶难辨,这时,恶可能看上去更善。玛丽安的妈妈给了她生活的期盼,却最终辜负了她。这对老夫妇和玛丽安是在无奈之下的选择,他们想要个男孩儿,而玛丽安想找亲生妈妈。但最后,他们在一起了,也许他们将开启美好生活。亲情如此,爱情也是,有时候,你最后得到的会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
  •     专程为了送14位孤儿到美国西部,列车挂了一节特别的车厢。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隔了布幔换下新衣服,这样下车再穿上的时候,或许能更漂亮一点,更招人喜欢,或许,也就能遇上一户好人家。如果遇到了好人家,那么即使仅仅抓着的手,也要硬生生地掰开,从此,也许再也不会再见了。就算,他们真的就是为了劳力而挑走了强壮的男孩子,也无可奈何,自欺欺人似的,威胁着:我们会派人来看这些孩子过得好不好。可还是放开同意书……最后一站了,可是妈妈还有来,白色羽毛已经发黄,头发乱得一如心思,护送孩子们的卢小姐替最后一个不好看、不健壮的大姑娘梳好了头发,可是她还没有准备好。迎接最后一个孩子的老人家们,显然也没有准备好,他们想要的是个男孩子……也许吧,再怎样的焦急、漫长的等待,等不来心中的念想,可或许,最后得到比希望的更好呢?愿悲伤不再漫无天日,愿热爱永存心中,如果生活宣判了不幸,那么,你准备好live with its 本来面目了吗?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开往远方的列车》这本绘本我看了好几遍,每看一次眼中都会蓄满泪水,愿天下所有的失去亲人的孩子都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家。
  •     故事挺好,儿子还是小了点,两岁半,不太理解情节,但是喜欢里面的火车插图。
  •     最近还在当当网上给自己和美美买了不少好书。其中《100层的房子》《时间之旅系列图画书》美美非常喜欢。还有一本买给美美的书要特别介绍一下,它就是伊芙·邦廷的《开往远方的列车》。

    故事的背景是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大约有十万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从纽约由火车送往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和农庄。儿童救助协会希望将这些孩子安置在能够照顾他们的家庭中。有些孩子受到很好的照顾,有些过得不太好;有些孩子只是从一个悲惨的处境,换到另一个悲惨的处境;也有些孩子找到了安全的家,还有爱。

    故事的主人公叫玛丽安,她是一个瘦弱、毫不起眼的女孩。一站又一站,那些可爱的、活泼的、健壮的孩子被陆续挑走,而她却无人问津。她紧紧地握着一根从她妈妈头上取下的已经泛黄的羽毛,梦想着妈妈能来车站接她。到了最后一站,只有一对慈祥的老夫妇。他们本来想领养一个男孩,但是看到玛丽安,他们接受了她,玛丽安也把那根泛黄的羽毛送给了那位老夫人。那位老夫人说的话:“有时候,你最后得到的会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给了我们无尽的安慰和希望……

    这本书的作者伊芙·邦廷和画家罗奈德·希姆勒把文字和画面结合的完美无缺。随着书页一页页的翻过,玛丽安和孤儿列车的故事就像一部电影在我们面前生动的展开。我们的心也被玛丽安的命运紧紧抓住,陪伴她一起经过一站又一站……

    很喜欢一段书评中所说“如今伊夫·邦廷已经八十多岁了,仍笔耕不辍。作为一个阅尽沧桑的老奶奶,她最想告诉孩子们的是,生命价值的塑造,不仅来自父母和社会的施与,也来自孩子的自我确认和自我砥砺。困境不完全是苦难,也是重要的学习机会;即使不能通过自己的困境学习,也可以通过别人的困境学习;心灵因此而坚强,生命因此而高贵和美丽……”

    买了这本书后,自己先看了一遍,我被深深的打动了。然后又给身边的两个同事看了,他们都说是好书。其中一位同事说:“不知道美美看是不是还太小。”拿回家后,让美美自己读了这本书。读完后,美美没有说她的感想,只是问我:“为什么那个小女孩的妈妈不来接她呢?”我告诉她,生活中有很多无奈的事情,也许是她妈妈生病了,也许是现实的状况不允许她来,也许……如果可以,她一定会来接她最最宝贝的女儿的!

    当我们长大,越来越明白,许多分离都是无奈的,但却不能回避。当我们接受了这种失去,但是心中仍怀抱着希望,那么我们就会收获坚强和坚定!

    有时候,你最后得到的会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真的好喜欢这句话啊!

    不知道美美能不能看得明白这个故事。但是我相信,美好和善良就象润物无声的春雨一样,一点一滴,随着动人的文字和画图深植心田……

    开往远方的列车,虽然承载着满满的悲伤和苦难,但是仍然带给了我们温暖和光明的希望……相信玛丽安一定会幸福的生活……因为幸福,应该是生活的主流!
  •     "有时候,你最后得到的会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
  •     催泪弹
  •     有些时候,想象的和得到的并不一样
  •     苦难是人生一大财富。凄婉悲凉!启发孩子珍惜幸福生活。用于对孩子挫折教育好教材!一本给孩子独特的书。感谢作者和译者为我们奉献精神大餐。
  •     画风不那么静雅讨巧,反装点得故事朴实动人。
  •     有时,我们得到的要比我们最初想的还要好。真的吗?
  •     孤儿收养的故事,适合至少5岁以上的宝宝吧估计,买早了
  •     “有时候,你最后得到的会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 … 愿你我,都能拥有这样的“有时候”…
  •     玛丽安长着一张愁苦的脸,在绘本里面,在列车的尽头,总是能得到幸福的
  •     寻找爱的历程
  •     这本书讲解的是一个小女孩在孤儿院,妈妈离开她的时候说等她有钱了就去接她,可是妈妈没有去接她。她和一些孩子坐着火车开向远方,去找能够够收留他们的家庭。可是主人公在前几站根本没有人喜欢她,最后一站夫妇想要一个男孩子,给男孩子准备了一个玩具火车头,但是没想到最后来的是一位小女孩。不过他们说也很喜欢小女孩,只不过男孩很会干活罢了。主人公也送给那个白婆婆一个礼物,那是她妈妈离开她的时候留下的一根羽毛。

    我读这本书感觉途中的小女孩是坚持不懈的,她总认为妈妈就在下一站等她,但是最后还没有等到自己的妈妈。但是她拥有了一个新的家庭,她不在是一个没要的孤儿了。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等我自己的妈妈,但是如果有人想收留我的话,我应该先去,我可以让他们帮我找找妈妈,而且在孤儿院生活是非常的痛苦的,没有妈妈陪、没有喜欢,也没有人帮助你,有好多好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做,除了你无法做的。故事中的孩子都是幸运的,因为最后他们都有新的家庭,都找到了大家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获得了妈妈一样的爱。
  •     !想要收藏!
  •     一般
  •     大师级的精美彩绘,完全不同于用电脑合成的图画带来的美感。在给孩子讲述故事的同时,也给孩子讲述了出现这个故事的真实背景,让孩子了解到了一段历史,并将看起来非常遥远的历史与现实结合了起来,让孩子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     从开始的孤独感到最后的心灵的停留
  •     家里5岁的小朋友也许还无法理解“孤儿列车”的背景,但他完全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心情随着玛丽安和这列开往远方的列车而起伏,最后我们都被感动得流泪了,我想他已经在感动中学习了爱。
  •     有时 我们得到的要比我们最初想的还要好
  •     看看孤儿的期盼,孩子们应该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
  •     昨晚边听边看。适合4岁以上的孩子。内容像绿山墙的安妮。《孤儿列车》绘本版
  •     最后得到的可能会比原先想要的更好哦,拿着信物也得好好生活下去啊。孤儿列车。
  •     这个故事实在是太悲伤了…………
  •     很感人的故事,大人看着都心酸的。能让孩子珍惜拥有的爱。
  •     孩子6岁,兴奋地要求讲火车的故事,可能妈妈丢下小女孩的事情他不能理解,所以一直耿耿于怀,“妈妈你会丢下我吗”。鉴于此,他再也不让读了。不过大人觉得,孩子大一点有一点社会背景知识了,孩子还是可以理解的去认识的。
  •     多领一个女孩能干不少家务活
  •     故事还是挺沉重的,但孩子还是喜欢,了解过去,更懂得珍惜现在
  •     “孤儿列車”是美國最早被记载下來的系统化孤兒认养活动。在這個大宗的迁移动作之后,美國的儿童保护法令很快地被建立起來,营养午餐、童工法令,以及许多运动的推行使得兒童的人全受到重視与保护。但这个故事中,伊夫•邦亭关注的不仅是这个社会议题,而是期间儿童内心深处所经历的一系列磨难,“远方”,在这里,不在是一个终点站,更意味着“人生”的一个隐喻。每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客观上讲不过是一段旅程上的旅伴,即使是父母和孩子,也是一样。而结尾,白太太说的“有时,我们得到的要比我们最初想的还要好。”就显得尤其的意味深长。对任何一個在生活中遭受重大挫折的孩子后者大人來說,這本書都能帶給我们无限的希望。
  •     适合大班以上的孩子和所有成人看,对处于逆境的人是个很好的鼓励。
    你最后得到的会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这本书告诉读者的箴言。
  •     给孩子念得第一遍,开始还觉得无趣,可没想到,书的描写很细腻,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读到后来,竟忍不住哭了,很少有绘本让我感动的流泪。讲得是玛丽安和一些孩子坐着火车开向远方,去找能够够收留他们的家庭。可是主人公在前几站根本没有人喜欢她,最后一站夫妇想要一个男孩子,给男孩子准备了一个玩具火车头,但是没想到最后来的是一位小女孩。不过他们说也很喜欢小女孩,只不过男孩很会干活罢了。他们接纳了玛丽安,玛丽安也送给他们一个礼物,她最珍贵的寄托着对妈妈思念的一根羽毛,说明她会像爱妈妈一样爱他们。结尾,白太太说的“有时,我们得到的要比我们最初想的还要好。”很有味道,耐人回味。好的绘本值得珍藏!
  •     有一些生命之重是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背负的,抑郁的人们如果想着,世界上那些像玛莉安一样的人,身赴轻如一片旧鸡毛的希望生活之中的场景是多么未知而危险,就都应该在最后,选择一种理想之外的新现实。
  •     1,治愈系 2,有时候,我们最后得到的要比我们初想的还要好。
  •     喜欢这个名字,喜欢画面中温暖的色调,喜欢那个老道理——有时我们最后得到的并不是我们最初想要的,但那也很好,不是吗?
  •     图画美感倒是一般,文字特别多,适合大些的孩子,因为那句“有时,我们最后得到的比我们原来想的好得多。”买的,确实蛮有寓意 的
  •     还是邦廷,一本内容比《艾莉丝的树》更沉重的绘本,作者想要表达和启示的,似乎为更适合成年人阅读。
  •     我习惯每次给孩子阅读前自己先阅读一遍,然后再看导读。当自己第一次看的时候眼泪情不自禁的留出来了。看到马上就到最后一站而小主人公都没找到新的家庭,很为她难过。看见老师给她梳头发,安慰她时,又很欣慰,起码她有个好老师(在看到视频中出现打孩子的老师时,觉得这种老师太珍贵了)。最后一站当看见老奶奶和老爷爷与小主人公互相接纳时,替他们留出了开心的泪水。
  •     伊芙.邦廷作品,经典图画书,推荐。

    希望孩子是听故事长大的,学前儿童最适合的读物就是图画书。
  •     比较感伤的基调,有种沉沉的负重感在书中的字里行间。主人公的母亲无奈的离开了孩子,留下了一个期待给年幼的女儿,于是主人公一直抱着这个梦想活着,期待着和母亲的重逢。但事实上……最后的结尾很美丽:我知道我们不是你想要找的那个人,你也不是我们想要收养的那个男孩子,但是我们会对你很好……很美的文字和画面。
  •     可以在iYC亲子功课这个公号上读到故事全本,觉得非常感动!从小得到父母宠爱的孩子,理所当然地享受父母给予的一切。如果可以,父母愿意为孩子一辈子挡风遮雨,愿他一生顺心如意。但这仅仅是奢求,总有一天他会长大,需要独自面对现实。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很多困境,病痛、灾难、离别…但是在许多儿童读本中,却常常回避这些现实内容,就像父母们为孩子精心布置的童话屋,里面只放上糖果和玩具。 《开往远方的列车》是一本非常不同的绘本,它取材于现实,一幅幅绘图仿佛浓重的油画,徐徐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但是,它感人却并不悲苦,字里行间可以感受作者恳切的心情和浓浓的爱心。
  •     不论是语言和图画都是非常美,孩子该多看看和感觉这种情感。
  •     孩子喜欢火车,所以买了这本书
  •     开往远方的 列车--启发精选国际大师名作绘本
  •     “远方”,在这里,不再是一个终点站,更意味着“人生”的一个隐喻。每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客观上讲不过是一段旅程上的旅伴,即使是父母和孩子,也是一样。而结尾,白太太说的“有时,我们得到的要比我们最初想的还要好。”就显得尤其的意味深长。
  •     托小外甥女的福,看了很多绘本童书,其中有一些非常动人,这本就是其中之一。看完后我在想到底多少岁的孩子才能理解这个故事。这种无可奈何的期望和心酸,每一个字都如此真实而有感染力,安静的摆在那里,让人只想落泪。但无论如何,正如书中所说,“有时我们得到的比我们最初想的还要好”。
  •     拿到这本书的当天,我给孩子读了三遍,每一遍都流泪,这在以前的绘本中从未出现过。儿童读物能够感动成人,可见其简短而不简单。
    我非常喜欢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喜欢用文字描写出的那种源于内心的惊心动魄。今天在这本绘本中也读到了那种感觉,所以应该说这是一本阅读年龄十分宽泛的书,期待能够遇到更多这样优秀的作品。
  •     对于未经过苦难的儿子来讲,也许未能体味到那些孤儿的艰辛。对儿子来说,该书的内容有点难度。
  •     有点悲伤的绘本,虽然结局还是不错的,但是读起来心情很沉重,很难解释给宝宝听为什么妈妈会遗弃自己的孩子,只是觉得有些事是我们不愿做但非做不可的。故事不是宝宝喜欢的那种欢快的情节,但是本人觉得值得收藏,等宝宝大了可以自己品味。
  •     这也是值得收藏的一本绘本。只是更适合大人或者大一些的孩子。以美国的孤儿列车历史为背景,讲述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画面也非常棒。只是苹果现在还没法看。
  •     好可怜的旅途
  •     熙子首先是因为火车喜欢上这本书的,对此书的最大兴趣也始终是火车
  •     有点枯燥沉重,儿子太小还不能理解,需要再重读。
  •     这本书是从事儿童阅读研究的老师推荐给宝宝妈妈看的,看了觉得值得购买。看书时的心情很复杂,一个个孤儿被迫被送养,他们那么卑微而又充满憧憬的活着,特殊的年代造成了那么小的孩子承受那么多的无奈和沉重,让我禁不住悲伤,随着小女主人公一起患得患失,一起心情复杂,幸而有一个还算幸福的结局。看完之后,我对母子之间的亲情有了更多的思考。
  •     《开往远方的列车》,因为很喜欢穿长裙的那个时代,买了这本书,故事很感人,结尾也很阳光。
  •     这本书真好看。
  •     有时候,你最后得到的会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
  •     很感动,和孩子一起都看哭了
  •     虽然这个给小孩子看的,但我看哭了
  •     有时,我们得到的要比我们最初想的还要好。
  •     讲一群孤儿被送养的事情,感觉那时候的那些孩子就像被挑选的物品,不像现在领养手续那么的麻烦和严苛。而且是以第一人称来表述,更加让人感觉心痛了。
  •     令人深思的故事透过孩子的心理活动来呈现孤儿被领养的过程,有些伤感;也许是太沉重了孩子不喜欢。
  •     学会等待和承担。。。最后得到的会比你原先想象的要好。
  •     有些伤感的故事,结尾还不错,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结果。
  •     给孩子讲这本书时孩子一直抓着我,还时不时说“妈妈,我爱你”,孩子懂,那个玛莉安的妈妈由于生活所迫把她送的孤儿院里,孤儿院又给孩子们找愿意领养的人,一路上孩子的心结解开了,找到了一个家。
  •     看了邦廷的《最重要的事》后很受感动,绘本对于儿子来讲,文字有些少了,但书的价值不在于文字的多少,而在于给大家讲明了一个道理。
    所以,我将邦廷的书全部买了~
  •     一群孤儿院的孩子,踏上了找寻收养家庭的列车,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样的未来呢?我肯定,最后那个女孩将会是他们中幸福的一个。祝福所有的孩子!
  •     书本身的文字和图画都是没得说
    文字比例比较大,基调是忧郁的,建议大点的孩子看,五岁以上吧
  •     图画很好,故事也好,儿子很喜欢。但故事中的沉重,对于不知人间疾苦的孩子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对于故事中那些对未来充满恐惧和期待的孩子来说,这一趟旅程改变了人生的轨迹,终生难忘。而我的儿子,他所看到的,只是轰隆隆飞驰的火车和一群仿佛是出外游玩的孩子。
  •     非常感人,很喜欢
  •     陪孩子阅读的时候,差点都哭了,故事中孩子的心里描写写的很细致,一边给宝贝朗读一边给她讲解,女儿很喜欢听!
  •     当当网新买的绘本,回家就和小儿子一起阅读,描写孤儿被各式各样家庭认领的过程,画面有些惆怅,文字描写很细腻,有点儿像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文,真怕儿子听不懂不喜欢,没想到儿子一直专心听着,一动不动,开始讲时儿子问我什么叫“孤儿”我才意识到从小生活在蜜罐里的他们哪里知道还有这样一群孩子。当我最后讲完了看到小伙子的眼泪刷的涌出眼眶,只对我说:“太感动了,太感人了!”这是儿子第一次为不关于自己的事情痛哭,而且还对故事的结尾做了一些猜想,认为认领小姑娘的老太太就是她的妈妈,因为她离开妈妈时间太长,妈妈变老了,小姑娘不认识妈妈了。儿子使劲抱着我哭说:“有妈妈真好,有妈妈爸爸真幸福!”
  •     这对作者的作品都好沉重啊,《爷爷的墙》,《小鲁的池塘》……看的时候多次被打断,但是到最后还是哭了……
  •     推荐!2016-9-28
  •     一个人在办公室看的,眼泪滴溜溜的转。
    好感人。
    文字好多,恰如一个短片小说。
    适合大点的孩子,很多细腻的情感小孩子根本体会不了。
    至少得6岁以上吧
  •     孩子很喜欢这个故事
  •     关于孤儿的绘本❤ 愿你们都能遇到温暖而善良的人❤
  •     此书给5岁多的孩子连续讲了3天,因为内容比较长,头两天讲到后面就睡着了,没有听完,但是对成人来讲比较吸引人,虽然孩子睡着了,但是我没有停下阅读,一直读完,故事的结局很好,虽然题材很伤感,第三天孩子坚持听完才睡的!很值得收藏,意义深刻!好书
  •     感人至深的好作品,配上文字那些画是有生命的。
  •     画风厚重,故事也很沉重;孤儿们坐着开往远方的列车,等待下一站领养他们的家人...
  •     孤儿列车 多么残忍的事实 人性的考验 故作的圆满 无法掩盖话题的深刻。国外优秀的绘本很值得看看。作为绘本收集爱好者 也就不能不买
  •     孩子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故事情节,不过爸爸看过都说鼻子发酸,妈妈更是看到落泪,
    这种书,和小鲁的池溏一样,是属于可以反复拿来看的,不属于用价格来衡量的,也许你会觉得它很薄很贵,不过情节和配图真的是超不错的
  •     故事内人物比较多,读了一遍后,6岁半的儿子不大搞得清楚人物关系,要多讲两遍捋一捋才行,但是内容很好,希望幸福的孩子们都能从书中读懂不一样的生活。
  •     这是外甥一年级老师推荐的课外读物,非常好,属于桥梁书,文字比较多,但是画面也很好。孤儿的题材离孩子生活很远,但是故事却不悲伤,还是给人以希望和力量。适合一年级以上孩子看。
  •     多么令人心碎的等待,命运的捉弄
  •     非常感人的故事,尤其适合大一些的孩子。我在初二的班级里读了,学生们很感动,也很喜欢,有学生让我帮忙买了回家细读很珍藏呢。很喜欢伊夫邦廷的书,很有教育意义,但是不说教。
  •     还是伊夫邦廷的图画书。故事的平实之外又具象征之义,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
  •     有时候,你最后得到的会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 白太太把那根羽毛插在自己的帽带上。它插在那里的样子很特别,好像它属于那里,好像它终于找到自己的地方。
  •     伊芙.邦廷,罗纳德.希姆勒。今天的温热动容。
  •     这本书文字比较多,说名了一个道理,“你最期盼的不一定得到,得到的不一定不好。”让大家珍惜的。希望孩子尽快明白!
  •     我准备好了
  •     适合大一点的孩子,内容有点深
  •     文字优美图画动人,邦廷和希姆勒的双剑合璧之作
  •     如同评论里说的,本书的文字,都能成一部完整精彩的小说。用手点字地读给女儿听, 3岁,大概能听懂的样子, 书中14个孤儿命运不同,尤其是玛丽安,一根鸡毛,就是她曾经有用妈妈母爱的唯一寄托。以后大一点了,她会看得懂的,大人已先被感动了。

    另外同系列的《我们的妈妈在哪里》特别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亲子阅读,结局喜悦高兴,找到好妈妈了。
  •     这本书我给儿子讲的时候,是强忍着泪水的.故事讲的是:一群孤儿院的孩子,乘坐火车送往各地,被好心人收养.其中一个小女孩,一直没人领养她.她心里也是不愿意被别人领养的,因为她一直在等她的妈妈.她妈妈当初答应她要回来接她的,可是很多年过去了,妈妈一直没有回来.最后这个小女孩被一对善良的老夫妻收养了.故事讲的很真实.可能对不了解故事背景的5岁的小孩,理解起来有点难度.但这确实是本好书!
  •     经典绘本的魅力!
  •     相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故事有点长了估计更适合大一点的小朋友
  •     里面的故事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如果读书的环境够好,比如夜深人静的时候,可能你会深深被她打动,一直在猜测那些孩子们的命运......里面的画面也很美。我儿子现在还小,他不懂,屯着吧。他总有一天会发现这是一本好书的。
  •     伤感的、温暖的
  •     梅子涵老师说,谁和这个文字作者合作谁倒霉。 因为这家伙的文字太强悍了。无论多么好看的图画,到头来大家都会觉得,哇~故事怎么这么厉害! 哈哈。 不过能和如此牛x的文字作者合作,不也很荣幸和涨姿势嚒~ 伊夫·邦廷
  •     谜の感动…水彩好棒。
  •     老也不降价,只参加了满128减20。是一个小忧伤的故事。还有类似题材的《安娜的新大衣》、《凯琪的包裹》、《铁丝网上的小花》、《深夜的汽车》,可以让孩子了解日子并不全是现在这样无忧无虑的。而且绘画极美,值得收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