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下的小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少儿 > 儿童文学 > 地板下的小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6
ISBN:9787532726110
作者:[英] 玛丽·诺顿
页数:173页

章节摘录

  “你把这土豆糟蹋了,”她嘟哝说。“切开以后,就不能再在灰尘中滚回去了。”  “噢,这有什么?”阿丽埃蒂说。“那里土豆多着呢。”  “说得倒好:多着呢。你明白吗?”霍米莉放下半把剪刀,严肃地说下去,“你可怜的爸爸每次借一个土豆都要冒生命危险?”  “我是说,”阿丽埃蒂说,“我们的贮藏室里多着呢。”  “好了,现在别挡着我的路,”霍米莉说着又在周围忙碌起来,“不管怎么说,让我把晚饭做好。”  阿丽埃蒂已经穿过开着的门走进起居室——壁炉已经生起火,房间里看来又亮又舒服。霍米莉对她这间起居室十分自豪:墙上糊着从字纸篓里借来的旧信,按—行行字撕成一长条一长条,垂直地从地板贴到天花板。墙上挂着几种颜色的同一幅姑娘时代的维多利亚女王肖像,它们都是邮票,是波德几年前从楼上起居室写字台上的邮票盒里借来的。这房间里有一个小漆盒,里面塞满布,盖子打开,他们用它做高背长椅;那常用的家具——个五斗柜,是用火柴盒做的。一张铺着红天鹅绒台布的圆桌,是波德用一个药丸盒的木头底,下面支着国际象棋棋子马的底座做成的。(这件事曾在楼上引起了很大的风波,因为索菲姑妈的大儿子回家暂住,请教区牧师来吃晚饭,饭后准备下棋,结果缺了棋子下不成。女仆罗萨·皮克哈切特为此被辞退。  她走后不久,发现还不见了别的东西,从那时候起,德赖弗太太总管一切。)马那只棋子——应该说是它的半身像——如今站在角落里—根柱子上,看来非常神气,使房间有一种只有雕像能给予的气氛。  壁炉旁边,在一个倾斜的木头书柜里放着阿丽埃蒂的藏书。这是一套维多利亚时代喜欢印的微型书,但对阿丽埃蒂来说,它们就像教堂的巨型《圣经》那么大。这些书中有布赖斯版《大拇指汤姆世界地名词典》,包括最后的统计表;有布赖斯版《大拇指汤姆词典》,包括科学、哲学、文学和技术的词条;有布赖斯版《大拇指汤姆本莎士比亚喜剧集》,包括一篇评介作者的序;还有一本全是空页,叫做《备忘录》;最后但不是最薄的,是阿丽埃蒂最心爱的布赖斯版《大拇指汤姆格言日记》,每天有…句格言,这本日记有一篇代前言,是一个叫大拇指汤姆将军的小人的传记,他娶了一个姑娘叫默西·拉维妮亚·邦普。本子上有一幅木刻画,是他们伉俪和他们的马车,马车的几匹小马和老鼠一样小。阿丽埃蒂不是—个愚蠢的姑娘。她知道马不可能和老鼠一样小,但她不理解,大拇指汤姆只有两英尺高,但对—个借东西小人来说就像—个巨人了。  阿丽埃蒂从这些书学会了阅读,靠抄墙上那些字学会了书写。尽管如此,她并不一直记日记,不过经常把那本日记拿出来,因为那些格言有时候能使她得到安慰。今天这句格言就是:“知足常乐。”下面有一行:“嘉德勋位始于1348年。”她把这本日记带到壁炉旁边,坐下来,双脚放在壁炉铁架上面。  “你在那里干什么,阿丽埃蒂?”霍米莉从厨房叫她。  “写日记。”  “噢,”霍米莉叫了一声。  “你叫我干什么?”阿丽埃蒂问道。她觉很保险;霍米莉喜欢她写;霍米莉鼓励任何能提高文化的事。霍米莉本人是个可怜的文盲,连字母也不认识。“没事,没事,”霍米莉生气地说,乓的一声挪开锅盖,“待会儿再说吧。”  阿丽埃蒂拿出她的铅笔。这是支白色的小铅笔,拴着一根丝线,是从一张舞蹈节目单上扯下来的,虽然如此,到了阿丽埃蒂的手里,这小铅笔就像是一根擀面杖了。  “阿丽埃蒂!”霍米莉从厨房里又叫出来。  “什么事?”  “在炉火上扔点什么好吗?”  阿丽埃蒂用足力气拿起膝盖上的大书,让它竖立在地板上。他们把燃料——煤屑和弄碎的蜡烛油——放在—个白锻芥末瓶里,用羹匙舀出来。阿丽埃蒂只舀了几粒,翘起芥末羹匙撒在火上,不去盖没火焰。接着她站在那里取暖。这是一个可爱的壁炉,是阿丽埃蒂的祖父用马厩一个旧苹果汁榨取器的嵌齿轮做的。嵌齿轮的辐成星状地向外张开,火位于中心。上面是个烟囱,用—个颠倒的小铜漏斗做成。    “嘘,”波德轻轻地说,“别那么响。”在他们头顶上,地板格格响,沉重的脚步不慌不忙地走来走去。他们听见德赖弗太太的嘟哝声和火炉用具的噼哩啪啦声。“这个炉子真讨厌,”他们听见她说,“又吹东风了。”接着他们听见她抬高嗓子叫道:“克兰普福尔厂  波德坐在那里闷闷不乐地看着地板;阿丽埃蒂哆嗦了一下,用皱被单把身体裹得更紧;霍米莉慢慢地吸了一口长气。她忽然抬起头来。  “孩子的话是对的,”她果断地表示。  刚丽埃蒂的眼睛张大了。“噢,不……”她开口说。听说她是对的,她大吃一惊。对的总是爸爸妈妈而不是孩子。孩子可以信口开河地说,阿丽埃蒂知道,乐就乐在把话说出来——不过她一直知道他们说了没事而又是错的。  “你瞧,波德,”霍米莉却只管说下去,“你和我不同。曾经还有别的人家,还有别的孩子……住在碗碟室里的盥洗盆家,你记得吗?还有住在磨刀机后面的那家人——现在我把那家人的姓忘记了。还有扫帚柜家的男孩们。还有那条马厩地下通道——你知道,就是水落管家用的。你可以说,我们曾经自由自在得多。”  “啊,是的,”波德说,“可以这么说。但自由自在给你带来什么呢?”他说不准地抬起头来说。“他们如今都在哪儿了?”  “我毫不怀疑,他们有些人可能已经改善了他们的生活,”霍米莉尖锐地说。“整座房子里时代变了。他们不再捡东西了。你记得吗,当挖沟埋煤气管时,有人走了。走过牧场,穿过树林。这种管道使他们可以走到莱顿·巴扎德。”  “可他们在那里找到了什么呢?”波德不客气地说。“堆积如山的焦炭!”    “门厅的垫子!”阿丽埃蒂跟着重复了一声。  “对,她对克兰普福尔说,一连三天,那男孩把门厅的垫子都动过。她说,看地上的灰尘和他把它们放回去的样子,她可以断定他动过了。我担心的就是门厅,因为你和你爸爸在那里……你怎么啦,阿丽埃蒂?你的脸没有理由变成这个样子!现在来吧,帮我把家具搬开,我们来把地毯铺下去。”  “噢,天啊,噢,天啊,”阿丽埃蒂一面帮她妈妈把五斗柜的火柴盒拿出来,一面担心地在心里叫道。“他接连找了三天,但是什么也没有找到。现在他要不找了……再也不找了。”  那天傍晚,她在厨房管道底下一张凳子上站了好几个钟头,装作是在练习得到“一个感觉”,实际上是听德赖弗太太和克兰普福尔的对话。她听到的是,德赖弗太太的脚把她折腾得要命,真可惜她去年5月没有及时听医生的话;她说克兰普福尔还可以喝一点,因为地窖里的酒她一辈子也喝不完;他们可别想她会单手去擦二楼的窗子。但在第三天晚上,就在阿丽埃蒂趁  还没有因为站累而失去平衡摔下来,从凳子上爬了下来时,刀听到克兰普福尔说:“如果你问我,我要说他有一只白老鼠。”阿丽埃蒂屏住她的呼吸,很快又重新爬上了凳了。  “一只白老鼠!”她听见德赖弗太太尖声大叫。“那还了得?他会把它放在哪里?”  “这我可不愿意说,”克兰普福尔用他隆隆的声音说,“我只知道他到帕金河那边去,走遍所有的草埂,找遍所有的兔子洞。”  “这个我倒没有想到,”德赖弗太太说。“你的玻璃杯呢?”  “只要一点就够了,”克兰普福尔说“这甜蜜的东西—直落到你的肝里——不像啤酒,一点不像。是的,”他说下去,“他看见找拿着枪走过去,马上装作在从树篱那儿掰下一根树枝。可是我能看到他,听见他叫。他把嘴巴对着兔子洞叫。于是我相信他弄到了一只白老鼠。”这时传来一声咕嘟,好像是克兰普福尔喝了一口酒。“是的,”他最后说,阿丽埃蒂听到他放下玻璃杯,“一只白老鼠,叫什么叔叔的。”  阿丽埃蒂猛地一摇晃,连忙挥动着手臂使身体平衡,但随即从凳子上落下来。凳子向旁边一滑,咔嚓一声,碰到了五斗柜,翻了个身。  “那是什么声音?”克兰普福尔问道。  上面一片寂静,阿丽埃蒂屏住了呼吸。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德赖弗太太说。  “是有声音,”克兰普福尔说,“在地板下面,就在炉子那儿。”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者的话  世界上“鬼”真多,有各种各样的“鬼”,有好的,有恶的。但不说大家也知道,世界上其实没有鬼,都是人想象出来,或者说是创造出来的,它们可以说是些童话人物。我就想起我小时候在广州,听过许多鬼故事,知道许多种鬼,其中有一种鬼最不可怕,反而使人觉得好玩,它叫做“摄青鬼”。“摄青鬼”专门偷人们家里的东西,说是鬼,连鬼的样子也没有,因为它无影无踪,谁也看不见(在故事里就是谁也看不见!)。我们不见了东西,就说:“准是给‘摄青鬼’摄走了!”这种“鬼”的创造真可以说源自生活,因为我们常常会不见一些小东西,  铅笔、橡皮什么的,又没人拿走,会到哪里去了呢?没办法,只好想出个“摄青鬼”来,说是给它摄走了。越是没头脑的人,遇到“摄青鬼”的机会越多。“摄青鬼”不是个童话人物吗?  现在这部童话,写的是地下住着一种小人,专门拿走地面上人类的东西,以此为生。他们自称是借用,所以被称为“借东西的地下小人”。你们说这种人是不是跟我们广东民间故事中的“摄青鬼”有点相似?我真想把这种“借东西的地下小人”译成“摄青鬼”,无奈“摄青鬼”只有广东人懂,你们如果不是广东人,就一定不知道。所以这个名称用不上,我倒有点觉得可惜。但作者创造这一种童话人物,与广东民间故事创造出“摄青鬼”来,道理是一样的。作者在童话中阐明了:如果没有“借东西的地下小人”,为什么妈妈一辈子里买了那么多针啊什么的,却一一不知去向呢?这种童话人物小朋友太容易理解了,所以这本童话特别受到小读者  的欢迎。  这本童话原名《借东西的地下小人》(The Borrowers),作者是英国儿童文学女作家玛丽·诺顿(1903—1992)。她年轻时当过英国老牌的老维克剧团的演员,这个剧团以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著称。她在1943年开始写童话,1952年写出了第一本以“借东西的地下小人”为主角的童话,就叫《借东西的地下小人》,获得同年卡内基儿童文学奖,1960年又获得了路易斯·卡罗尔书籍奖(路易斯·卡罗尔就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由于这部童话大受欢迎,作者接下来又写了四部。大家读完这本书,一定会担心那些被人类追捕的小人的命运,急于想知道他们后来怎么样。这种心情也正是它当初出版时小读者的心情,因此他们恳求作者继续写下去。如今小读者可以放心,这些小人活下来了,他们在野外冒过险,在旧皮鞋里安过家,又坐船在小沟里漂流过。第五部,也是至今为止的最后一部“借东西的地下小人”故事,作者是在1971年写的。  “借东西的地下小人”在英国家喻户晓,据说已经成为他们民间故事中的童话人物。那么,我说我们广东民间故事中的“摄青鬼”是一种童话人物,就不是没有道理的了。  再说一句,这部童话不久前还被美国好莱坞改编拍成了电影,已经有碟片,大家可以找来看看,保管大家会看得快快活活。  任溶溶  1990—2001

内容概要

  玛丽·诺顿英国儿童文学女作家。童年主要在贝德福德郡的乡村庄园里度过,她的许多作品都以此为创作背景。她毕业于修道院学校。年轻时,她当过老牌的老维克剧团演员。这个剧团以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著称。1927年她与出生于船运世家的罗伯特·C·诺顿结婚,同丈夫-道到葡萄牙定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丈夫在海军服役,她和四个孩子住在美国。诺顿在1943年开始写童话。她的第一本儿童文学作品《神奇的床捏手》就是在纽约出版的。后来全家回到英国定居。1947年发表了《篝火与扫帚柄》。1957年这两本书汇集成一册出版。该书讲述三个小孩与一个想当女巫的英国乡村老处女之闻的友谊。后来被迪斯尼电影制片厂改编为音乐影片。《地板下的小人》(《波德-家》)(1952)是她的代表作,这是第一本以"借东西的地下小人"为主角的童话。获得同年卡内基儿童文学奖,1960年又获得了路易斯卡·罗尔书籍奖。该作品使她成为战后英国儿童文坛上的主要作家之一。

编辑推荐

  作者在童话中说:"如果没有"借东西的地下小人",为什么妈妈一生买了那么多的针啊线啊什么的,却一一不知去向呢?"这种童话人物小朋友太容易理解了,作者共写了四部续集,这套作品深受英国儿童的欢迎。"借东西的地下小人"在英国已家喻户晓,成为他们民间故事中的童话人物不久前,这部童话已被美国好莱坞改编拍成电影。

作者简介

这本现代童话曾经是最畅销的书,获得卡内基儿童文学奖和路易斯・卡罗尔书籍奖,受到英、美孩子的热烈欢迎,最近美国还把它拍成了电影。书中故事十分滑稽,符合儿童心理,相信会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

图书封面


 地板下的小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在乡间有一些幽静、偏僻的旧屋,屋里通常只有年迈的主人和几个仆人,日子过得刻板、寂寞,据说这样的屋子,是传说中地板下小人的至爱居所,不过,这样的屋子越来越少了,爱随便走来走去的孩子或者猫、狗都会无意间发现小人的秘密,所以,小人们渐渐消失在野外……不管成年人对地板下小人的传说是多么不屑一顾,孩子们总还是相信的,或者说孩子总是希望世界是神秘、五彩斑斓的,尤其是一个住在古宅里的寂寞的男孩子,没有伙伴,他整日在老屋里游荡,翻动卧室里那些乱七八糟的破旧东西,敲打时钟后面的护壁板,端详那高出来的石板,于是,他开始想象着在地板下藏着一些像自己一样生活着的小人——他们用废信糊墙,邮票成了装饰画,药瓶盖当凳子,火柴盒做五斗柜,吸墨纸成了最好的地毯,别针是门闩,也可以当晾衣绳;澡盆也有,是个小盖碗,冷热水呢?他们用管子接上了上面厨房的锅炉!所有这些,都是他们趁人不备,向上面的人“借来”的。哦,对了,他们还是安逸、幸福的一家人呢,日子虽过得简陋,倒也衣食不愁。爸爸是鞋匠,妈妈操持家务,唯一的一个女儿爱读书——想象如一株疯长的植物伸展出无数的枝蔓,而且愈发繁茂,地板下的小人像真的存在过,不不不,他们的确存在于他苍白的生活中。爸爸是波德,妈妈是霍米莉,女儿是阿丽埃蒂。做爸爸的虽然上了岁数,腿脚不灵便,但任劳任怨,变着法儿上去“借东西”充实家里;勤劳的妈妈像所有女人一样爱慕虚荣,希望能有更漂亮的地毯,更丰盛的晚餐,甚至喜欢一个毫无用途的装饰柜子,她老打发爸爸上去借这借那,过后又心疼他会被人“看见”。阿丽埃蒂对上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她也很孤单,没有人能理解她,和她说话。他和阿丽埃蒂的第一次见面,是在院子里的草坪上,被“看见”的恐惧过去后,他们成了朋友,一起读书、聊天,他帮她给叔叔家带信,还给她家里搬来了玩具室里的全部家当——一套维多利亚式的小家具,妈妈乐得要开舞会。有朋友相伴的时光总是甜蜜又短暂的,终于有一天,厉害的女厨师发现了地板下一家人的秘密,叫来了警察和狗,要把他们像耗子一样给消灭掉。他终归只是个孩子,没有办法保护朋友,只能冒险弄开了通风格栅,为他们打开一条生路……想象和现实之间,也许只有一条模模糊糊的细得不能再细的界限,现实和想象之间也许其实并没有界限,拥有孩子的心灵就能自如地穿梭其中……又及:其实这本书读了真的会很难过,地板下的小人,过着和上面世界里的大人一样的生活,没有丝毫的浪漫,他们穷困、拮据,艰难地维持着“体面”的生活,小心眼地和别人比较着,像极了狄更斯笔下雾都底层的人们,——小孩子会喜欢看吗?那些对困窘生活的细致描写?但也许他们会从那个寂寞的男孩子,那个同样寂寞,并渴望阳光的阿丽埃蒂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固执地认为,它不是童话。    
  •     真是太喜欢这本书啦!那天晚上背着爸爸妈妈,花费了好多时间终于看完了.故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黑母鸡>.开始的时候温暖得不得了,我都有一点点要晕啦~像过家家一样.然后急速旋转,故事一下子起了变化,大人们的参与,使所有的美好都碎掉了.阿丽埃蒂又会在那里现在?她会不会依然沉醉于天空?我不知道,结尾的时候作者什么都没说.就是有这么一点小小的惆怅,措不及防覆盖了我.
  •     摄青鬼 ......呵呵 躲在人家房梁上看看这个世界 有多大?想想这个房子 有多大?摄青鬼嘻嘻躲在自己小屋里 想想这个世界 有多小?看看这个房子 有多小?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M姐~
  •     每个人都想逢着这样的小人,也许郑渊洁的《罐头小人》就来源于此,可以换钱,却换不来永久的流传。
  •     很神奇很悲伤的小故事
  •     任溶溶啊.太好了~
  •     你们现在还在么,是不是长大了的我们就找不到你们了。和小时候看过的一个动画片很像,他们在通风管道里爬来爬去还要小心老鼠,只是不记得名字了。在童年时候都有过深深的寂寞吧,所以也有可能是在寂寞时候想出一个陪自己玩的人?呵呵~可是我却隐隐相信,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不然何以绑头发的皮筋、冰箱上的冰箱帖、发卡、甚至l6的遥控器在小小的家里永远都寻不到了呢……
  •     看过宫崎骏的动画才找到这本原小说,不太厚,1小时多就可以读完不过作者的想象力真丰富,相当不错!暗暗希望我家的地板下也能住着这么可爱的小人儿~
  •     你能看见那些可爱、忙碌的借东西小人吗?
  •     童年伙伴
  •     这本也是!童年的回忆。要不是宫崎骏那个阿丽艾蒂,我差点忘了这些怀念多年的老朋友!
  •     等7月 这书就得又火了
  •     有插图,但整体不及译林版。不晓得肖毛怎么译“人渣子”,记得他注解了小人们不合理的名字。阿丽埃蒂和男孩的初次交谈好传神,急切的、孩子气的炫耀,交换一鳞半爪的见闻,似是而非的、关于世界的谬论;而男孩的“慷慨”和霍米莉渔夫老婆式的贪心也颇微妙。大人看童话太多心~
  •     这个和水孩子等,都是同时出版的,我是毫不犹豫就买了!上海译文的书我看见就手痒。 地板下的小人,小的你平时注意不到,他们靠借东西生活,借我们这些人的东西,所以,你要经常把一些东西放到他们能够到的地方,和他们和平相处!
  •     我几乎忘了他。
  •     身旁的人都在讨论生第二个小孩,感觉是第一个是哥哥后面无所谓,妹妹或弟弟都会很直爽;而第一个是女孩,她们会比较敏感,如果这个姐姐性格又很bossy,弟弟就很听话,长大不会太有主见,这时呢爸爸的影响力就太重要了。
  •     最早看的版本是被收在浙江少儿出版社的“幽默儿童文学”系列里,叫做“借东西的地下小人” 啊啊啊,再也找不到的经典版本
  •     想象一下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做它的道具师会是一件多么多么多么有趣的事……
  •     牙刷兄弟?海绵宝宝?
  •     整理藏书时,又找到一本小时候读过的童书,猛然发现我那时偏爱此类怪诞的故事,呵呵。
  •     童话也是现实,所以我喜欢看童话文学。
  •     为什么没兴趣看完呢?
  •     (分割线)
  •     借东西的小人阿丽埃蒂的创意出处。奇妙而和谐。
  •     任溶溶 借东西的地下小人
  •     超赞,小时候看得中了邪一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