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心理疏导 > 为何家会伤人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7-5-1
ISBN:9787506286725
作者:武志红
页数:312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  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  心理医生的蛋糕究竟为谁而买?  包办型溺爱让子女为父母而活  溺爱: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  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放纵型溺爱:最懒惰的爱  家里是“小霸王”,校园里是“小...  放纵型溺爱的父母在培育自己的敌...  时代、文化和隔代抚养加剧了溺爱  隔代溺爱的六大原因  挫折帮孩子走出天然自恋  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1)  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2)  父母的转嫁为什么容易成功  改变之道:与孩子一起成长  和孩子一起直面高考失利  案例:自闭的失败者

内容概要

武志红,1974年生,1992年考进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硕士毕业后,进入《广州日报》工作,目前主持《广州日报》每周六见报的“健康·心理”专栏。

书籍目录

自序
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
放纵型溺爱:最懒惰的爱
青少年太听话不是优点
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考试瘾比网瘾更可怕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孩子“无意捣蛋”可能有内情
和孩子一起直面高考失利
高十二、初九与压力
如何一年圆“北大梦”
妈妈的苦恼:我有个“坏”女儿
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苦难的童年为“神经症”播种
幼年管教狠,长大爱自欺
嫁祸责任:邪恶的诞生
孩子为何把网络当成“安全岛”
父亲太暴躁不是你的错
孩子当不了家庭保护神
父母像小孩,儿女莫纵容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分离: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第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你的恋爱,是不是为父母而谈?
缘分=娶回“妈妈”,嫁给“爸爸”?
四年没性爱,究竟错在谁
慎防亲密关系中的“洗脑”
小心!“冲喜”冲出精神疾病
2006年的6个爱的谎言

作者简介

本书精选“健康·心理”专栏32篇阐述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的文章,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所取案例真实,分析透彻入理。专业的心理学原理与概念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鲜活,足以被所有普通人理解、接受,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不让家庭伤人的悲剧再次重演。

图书封面


 为何家会伤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1条)

  •     感觉这本书很适合给做父母的读,不过提前几年看看也有好处,就像我。^ ^如果你觉得你爸妈对你不好,你可以叫他们看看这本书,当然最好自己也看看咯。第一次接触这种观点:“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孩子”,在潜意识里驱动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个观点几乎是整个文章的主线,串起一个又一个心理问题。虽然不知道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至少在我身上发生过的一件让我几乎刻骨铭心的事,可以用它来解释。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变成那样的结果。至今想起来仍有点纠心和内疚。我很懒,就留下这么多。对作者表示敬意!
  •     几个月前就在媒体上见过这本书的推荐文章,但是一看封面就缺少了点感觉,也许是同类粗制滥造的书太多了的缘故吧。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是在五月一个美术老师手中,她看得津津有味,当时我就想应该不错,可是手头的好书太多了的原因吧,上个月才买,排到前几天才开始看,一口气看完,感觉好极了。我很少有在书里画线的习惯,感觉太精彩的段落就把书签撕开一点插在里面,很快一个书签就撕没了,然后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有时候一页里面插进去好几个撕开的书签条,放在对应的段落边上,为了区分左右两面,灵机一动,竖放的代表精彩的部分在左面,横放的代表精彩的部分在右面。看完了才发现,书上有一行字样——中国心理学会推荐图书,难道这么好的书还有很多吗?上网打开当当输入“中国心理学会推荐图书”结果一本都没有。心理感觉平衡了一点,这么好的书怎么能有那么多呢?昨天到单位,把书里夹着书签条的部分都输入电脑,没想到那么多,打了一个多小时,不过感觉很值得,又一次重温了那些最精彩的片段,值得深思啊!有机会我还会再读这本书的,赶紧推荐给那些爱看书的朋友们吧。这样的好书一定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下面是从书里摘抄下来的段落和句子:一个人如果无视习惯无视真相,就会生出种种心理疾病。我们之所以患上种种心理疾病,多数情况下都是先在家中受了伤。家既是爱的最主要的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的传递者。爱和自由,即,一方面,父母给孩子充分的爱,另一方面,父母要给孩子自由。压制孩子的自由,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容易犯的错误。自由不容易,爱也不简单。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称,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相反,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别人,你们不管那个意志看起来多么好,都不是爱,而是“假爱”。……许多人称,他们被爱伤透了心,不敢再爱。其实,伤害他们的不是爱,而是“假爱”。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动时候,才最是最有力量的。文文的父母为女儿“完美”地安排好了一切,但这不是文文自己想要的……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他们经由你出生,但不是从你而来,虽然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蔽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也无法企及的明天。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再昨日流连。——纪伯伦《先知》抑郁情绪均来自“丧失”,我们心理世界的任何一部分重要内容的丧失,都会引发或轻或重的抑郁情绪。……用密不透风的爱为孩子的“所有问题”操心,那么孩子常会发展出一种极端的叛逆:我什么都不做了。意思就是:我什么事情你都要操心,我怎么做你都能找到问题,那我干脆什么都不做了。“嗜考症的危害不亚于迷恋网吧。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到结果。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是被这个人“教会”的。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说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说是不成熟的、脆弱的。——曾奇施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她(妈妈)有劲儿就往女儿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她们看似为孩子,但内心中,她们是为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很多妈妈,自己完全停止成长了,她们能不焦虑吗?但她们不努力让自己成长,而是将压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她们说,这是爱,但不客气地说,她们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孩子们在乎的其实不是学习,而是爱。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核心是学习。而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如果父母包办孩子的成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决定,你们孩子就学不会自己做决定,就学不会果断和思考。父母只有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的独立人格。……如果只是孩子的成长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但如果孩子问题的背后是父母的问题,那就很难解决,……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寻求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在自身寻找原因的话,孩子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所以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最好的办法。……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该发生改变。以前,物质匮乏,生存很容易出问题,所以父母之爱的集中表现方式将是,牺牲自己的物质,保证孩子的物质生存条件。但现在物质匮乏已经居于次要地位,父母应该进化爱的方式,从以前关注物质的方式脱离出来,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第一,对孩子的控制欲望非常高,他们生怕孩子遇到任何挫折,于是希望尽可能完美地安排孩子的一切,以防止他们遇到麻烦;第二,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很高;第三,他们不允许孩子表达对父母的不满,他们认为,孩子最好的优点就是“听话”。……这三个特点结合在一起,会让孩子感到窒息……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他们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但是,如果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无异于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存在即选择,选择即自由。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换成心理学的说法,这句话更容易理解:一个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算活过。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总是被别人选择,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百活了。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这是生命的一个秘密。童年的痛,弱小的我们无法承受,必须扭曲,以保存自己。不过,必须澄清一点的是,这个心理分析并不是在说卢斌的妈妈应该被谴责。生活首先是毒害了卢斌的爸爸,接着又毒害了卢斌的妈妈,他们都很不幸。这种情况下,卢斌去承担部分的不幸,是正常的。生活对于卢斌的爸爸是不公正的,对于妈妈也是不公正的,对于卢斌就更不公正了。而卢斌的神经症就是对这个不公正的接受,他像一个容器,接受了疾病给这个家庭中的部分“心病”最终以自己得了神经症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这种神经症,可以说是一种“善”。一旦卢斌的神经症最终被治好,他会明白,这个给了他巨大痛苦的神经症也塑造了他的优点。“我的意识与我的内心体验相一致,我对人讲述的又与我的意识相一致。于是,这三个层次互相一致,浑然一体。”这是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对心理健康最高境界的描绘。他认为,这样的人具备两个核心特征:不欺人和不自欺。这样的人热爱真相,而这种勇气带来的现实知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石。恋爱时,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恋人,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恋人。找与自己相似的,还是找相异的恋人,这取决于我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一致程度。研究表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承担比较高的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恋人,而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低的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恋人。可以说,我们找恋人,都是在找自己的理想自我。……爱比什么都重要。但可惜的是,初为父母的人,经常会急着塑造孩子,甚至对很小很小的孩子施以暴力,期望以魔鬼手法把孩子变成天才。这种手段只能适得其反。在婴幼儿时期,爱远比教育更重要,一个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远比更多的知识更重要,这是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内容……“善人自爱,恶人自恋。”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荣伟玲说,“善良的人自爱,也能推己及人,体谅他人的痛苦,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邪恶的人自恋,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是“人”,而别人都说“物”。他们既缺乏也不愿推己及人,他们拒绝为自己的痛苦承担任何责任,这样一来他们就必然要寻找替罪羊,以替他们承担责任。”荣伟玲说,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宝贵财富是无条件的爱,而不是“教育”。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幼儿就会在心中形成一个“安全岛”,爸爸妈妈的爱就是安全岛的基石。他非常自信地去探索世界,去建立关系,并不特别惧怕受到伤害。因为他深信,如果他受了伤,如果别人拒绝他,不要他,他可以回到这个安全岛上来,爸爸妈妈会爱他,支持他。……甚至要感谢网络成瘾,因为如果没有网络,小芸的安全感会崩溃得更加彻底,她也就可能做出更可怕的事情来。这些人生的真相,一旦发生,就已注定不可改变。你若想否认这些事实,其实就是在否定自己,我们要学会承认过去,不和你的任何事情较劲。阿惠,我想你首先要承认两个真相:第一,你的父亲很糟糕。第二,你改变不了你的父亲,你也改变不了你的母亲。在家庭系统中,你是一个无能为力的小女孩。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形容说:“孩子是家庭的保护神。”……每个家庭都势必会产生一些问题,再完美的父母也会出现矛盾。那么当孩子这个家庭的保护神在这种生活去做自我牺牲时,父母该怎样对待呢?李凌说,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解并接受孩子的善意,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懂他的意思。同时,又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的问题是爸爸妈妈的问题,不关你的事情……假若孩子非常小,他们是没有能量化解父母的苦恼的,他做不了什么事情,他们只能跟着父母一起苦恼。黄家良说,“但是,很多人习惯上认为,重要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实。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只是他眼中的“事实”,而不是对方的“事实”。”……“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方是怎么感受的。”黄家良说,“我们要永远记住,感受的沟通中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工作上的核心是利益,只要利益上处理得好,感觉的确不是特别重要。但家里完全不同。家里讲感觉,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觉是最重要的,利益已退居次要位置。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无论分离有多疼,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如果拒绝分离,爱就是“假爱”。不懂得分离的两个人黏在一起,你干涉我的空间,我侵占你的空间,两个人都不能很好地成长。“分离是一生的主题。”…………我们会有幸能碰上这样一种人——你认为他们很重要,他们也喜欢你,无条件地尊重你,但同时又不与你黏在一起。那么,这样的人哪怕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瞬间,他也会对我们起到治疗作用,他们会驱散我们生命中的一些错误,将我们拉向成熟分离模式。获得了足够的无条件的爱之后,我们会变成孩子,恋人也会变成孩子,我们一起退行到童年。这时,我们互为对方的理想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这是恋爱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决定了我们是重复童年的错误,还是修正童年的错误。恋爱不只是两人现在的舞蹈,也是两个家庭过去的舞蹈,因为我们的舞步是在童年学会的。这是生命中最大的教训之一,它告诉我们: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如果我们学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真正明白,整个世界都是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独立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同等重要。
  •     本来对这本书抱有比较高的期望,结果有些失望。读完之后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是缺乏系统性,不够深入。这本书列举出了很多案例,这十分吸引人,但是案例虽多却没有对其深入的解析,所以也不容易使读者对整本书有系统性的理解和整理。所以,读完之后没有太大的触动。当然,这也不能说这本书毫无价值,毕竟它确实提出了当前中国家庭当中存在一些典型问题,并做了相应的解答。所以,如果抱着了解家庭成员各种心理问题的目的还是有比较大作用的,但是如果抱着更高的需求那么这本书作用就不太明显了。这不是一本经典的心理学书籍。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几个月前就在媒体上见过这本书的推荐文章,但是一看封面就缺少了点感觉,也许是同类粗制滥造的书太多了的缘故吧。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是在五月一个美术老师手中,她看得津津有味,当时我就想应该不错,可是手头的好书太多了的原因吧,上个月才买,排到前几天才开始看,一口气看完,感觉好极了。我很少有在书里画线的习惯,感觉太精彩的段落就把书签撕开一点插在里面,很快一个书签就撕没了,然后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有时候一页里面插进去好几个撕开的书签条,放在对应的段落边上,为了区分左右两面,灵机一动,竖放的代表精彩的部分在左面,横放的代表精彩的部分在右面。 看完了才发现,书上有一行字样——中国心理学会推荐图书,难道这么好的书还有很多吗?上网打开当当输入“中国心理学会推荐图书”结果一本都没有。心理感觉平衡了一点,这么好的书怎么能有那么多呢? 昨天到单位,把书里夹着书签条的部分都输入电脑,没想到那么多,打了一个多小时,不过感觉很值得,又一次重温了那些最精彩的片段,值得深思啊!有机会我还会再读这本书的,赶紧推荐给那些爱看书的朋友们吧。这样的好书一定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下面是从书里摘抄下来的段落和句子: 一个人如果无视习惯无视真相,就会生出种种心理疾病。 我们之所以患上种种心理疾病,多数情况下都是先在家中受了伤。 家既是爱的最主要的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的传递者。 爱和自由,即,一方面,父母给孩子充分的爱,另一方面,父母要给孩子自由。压制孩子的自由,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容易犯的错误。 自由不容易,爱也不简单。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称,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相反,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别人,你们不管那个意志看起来多么好,都不是爱,而是“假爱”。……许多人称,他们被爱伤透了心,不敢再爱。其实,伤害他们的不是爱,而是“假爱”。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动时候,才最是最有力量的。文文的父母为女儿“完美”地安排好了一切,但这不是文文自己想要的…… 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他们经由你出生,但不是从你而来,虽然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蔽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也无法企及的明天。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再昨日流连。——纪伯伦《先知》 抑郁情绪均来自“丧失”,我们心理世界的任何一部分重要内容的丧失,都会引发或轻或重的抑郁情绪。 ……用密不透风的爱为孩子的“所有问题”操心,那么孩子常会发展出一种极端的叛逆:我什么都不做了。意思就是:我什么事情你都要操心,我怎么做你都能找到问题,那我干脆什么都不做了。 “嗜考症的危害不亚于迷恋网吧。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到结果。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是被这个人“教会”的。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说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说是不成熟的、脆弱的。——曾奇施 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她(妈妈)有劲儿就往女儿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她们看似为孩子,但内心中,她们是为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很多妈妈,自己完全停止成长了,她们能不焦虑吗?但她们不努力让自己成长,而是将压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她们说,这是爱,但不客气地说,她们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 ……孩子们在乎的其实不是学习,而是爱。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核心是学习。而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如果父母包办孩子的成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决定,你们孩子就学不会自己做决定,就学不会果断和思考。父母只有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的独立人格。 ……如果只是孩子的成长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但如果孩子问题的背后是父母的问题,那就很难解决,……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寻求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在自身寻找原因的话,孩子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所以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最好的办法。……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该发生改变。 以前,物质匮乏,生存很容易出问题,所以父母之爱的集中表现方式将是,牺牲自己的物质,保证孩子的物质生存条件。但现在物质匮乏已经居于次要地位,父母应该进化爱的方式,从以前关注物质的方式脱离出来,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第一,对孩子的控制欲望非常高,他们生怕孩子遇到任何挫折,于是希望尽可能完美地安排孩子的一切,以防止他们遇到麻烦;第二,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很高;第三,他们不允许孩子表达对父母的不满,他们认为,孩子最好的优点就是“听话”。……这三个特点结合在一起,会让孩子感到窒息……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他们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但是,如果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无异于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存在即选择,选择即自由。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换成心理学的说法,这句话更容易理解:一个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算活过。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总是被别人选择,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百活了。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这是生命的一个秘密。童年的痛,弱小的我们无法承受,必须扭曲,以保存自己。 不过,必须澄清一点的是,这个心理分析并不是在说卢斌的妈妈应该被谴责。生活首先是毒害了卢斌的爸爸,接着又毒害了卢斌的妈妈,他们都很不幸。这种情况下,卢斌去承担部分的不幸,是正常的。生活对于卢斌的爸爸是不公正的,对于妈妈也是不公正的,对于卢斌就更不公正了。而卢斌的神经症就是对这个不公正的接受,他像一个容器,接受了疾病给这个家庭中的部分“心病”最终以自己得了神经症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这种神经症,可以说是一种“善”。一旦卢斌的神经症最终被治好,他会明白,这个给了他巨大痛苦的神经症也塑造了他的优点。 “我的意识与我的内心体验相一致,我对人讲述的又与我的意识相一致。于是,这三个层次互相一致,浑然一体。”这是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对心理健康最高境界的描绘。他认为,这样的人具备两个核心特征:不欺人和不自欺。这样的人热爱真相,而这种勇气带来的现实知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石。 恋爱时,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恋人,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恋人。找与自己相似的,还是找相异的恋人,这取决于我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一致程度。研究表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承担比较高的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恋人,而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低的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恋人。可以说,我们找恋人,都是在找自己的理想自我。 ……爱比什么都重要。但可惜的是,初为父母的人,经常会急着塑造孩子,甚至对很小很小的孩子施以暴力,期望以魔鬼手法把孩子变成天才。这种手段只能适得其反。 在婴幼儿时期,爱远比教育更重要,一个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远比更多的知识更重要,这是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内容…… “善人自爱,恶人自恋。”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荣伟玲说,“善良的人自爱,也
  •     刚看这本书时,会让我诧异,为何家会伤人?读了后才让我认识了家庭的心理问题,实用挺好的。我已经推荐了3位朋友阅读,不错。
  •     这本书并没有剖析得多深刻,也并没有提出完美解决方案,难能可贵的是揭穿了几成"真理"的谎言,说出了很多人不敢说的话
  •     长久以来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抗拒结婚生子 原因大概貌似找到了一点点 在那个时间和那个婴儿到来之前 要做的就是保证自己拥有独立的自我和健康的人格 放下对绝对之爱的渴望才能看到真实的爱存在…非常建议有小孩的或者将来一定会有小孩的人认真看看这书
  •     四个小时囫囵看完,通过一些普通的生活琐事举例分析,涉及的心理学知识较为丰富,语言浅显通俗,没有过分激进——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子女或父母不会选择去阅读,渴望获得救赎的人阅读完后可以尽可能规避别人在自己身上犯下的错误,也不要再拿同样的错误伤害别人——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     刚看几页,只想说若是以后能有妻儿,但愿不要重蹈别人或是自己身上的悲剧吧。
  •     除非你觉得你完美否则就应该看看这本书,这本书应该说也许质量上不如一些国外图书。但是武志红的文笔很流畅,使你很容易看完。而且主题思想内涵是没有差别的。中国的家庭基本上就是一个威权社会的缩影,这样的孩子多少都会有些畏惧和不自信的。而且孩子只可能接触到自己的这个家庭,他们是无法完全了解其他人的家庭和父母到底是怎么样的。即使有人告诉你,基本也是遮遮掩掩的,是你不能真切的体会另一个家庭到底是如何的,顺便提另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作者尹建莉。看过这本书,你就可以体会一个一个母亲,一个爱自己孩子,并且这种爱在相当境界的一个妈妈和她组织的家庭关系是怎样的了,可以好好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做一个对比。我相信对你会有启发的,当然最后千万不要不负责任的把全部的责任推给自己的原生家庭。因为当时你是小孩子,没有办法不能够理解和改变,但是你现在如果是成人,还是首先为自己负责的,你有责任去改变自己,并切断这种阻碍爱的流动的不健康的家庭关系链条。当然这是很辛苦的,甚至需要若干年的时间,但是收获一定是巨大的,是值得的。
  •     很浅显,具有启发性,适合适合睡前阅读。
  •     虽然整本书系统性不强,但结合自身和身边朋友的经历,其中分析养育孩子中的问题很精准。为人父母,可以翻一翻,有所了解
  •     多用案例分析,浅显易懂。教育是一条长长路,还得边走边学,多透过事情看到本质,我们便也会少一些埋怨。
  •     挺棒的一本书,启发很大。一方面慢慢理解了父母的很多做法,并不是有意的恰恰是由于无知而无意识的,另一方面也提醒自己在以后的小家庭里哪些要注意,怎么做的更好。
  •     心智健康,快乐成长
  •     【比如曾经疯狂追刘德华的杨丽娟这个事例很典型,……】 把句子写得像人话一点很难吗? 实在看不下去了,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培养优秀青少年的一百种方法》类似的书。第一,案例(暂且称作案例)缺乏说服力;第二,鸡汤又假大空仿佛世界遍地是爱;第三,算了没第三了,我真的看不下去了
  •     《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精选“健康?心理”专栏32篇阐述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的文章,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所取案例真实,分析透彻入理。专业的心理学原理与概念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鲜活,足以被所有普通人理解、接受,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不让家庭伤人的悲剧再次重演。
    大学老师推荐的,听说武志红的书非常通俗易懂,而且很有风格。
  •     前半部分有让我很受用的观点,例如重在“感受”而不是“真相”。到后面莫名其妙地开始分析高考怎么考高分,开始更多分析现状,举各种王女士刘先生的例子,就很无趣了,或许后面的部分对我这个年龄层的人来说不适用吧
  •     很一般,有的看法很主观,不具有代表性。很无语的是作者花了很大的篇章教人解梦,生拉硬凑的那种……
  •     武志红的书,家庭教育心理方面的,很推荐
  •     人是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和,人生是各种选择的总和。
  •     本书精选“健康心理”专栏32篇阐述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的文章,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所取案例真实,分析透彻入理。
  •     看到57%,勉强不下去了。我家挺好的,没到病理程度,呵呵哒
  •     《为何家会伤人》

    几个月前就在媒体上见过这本书的推荐文章,但是一看封面就缺少了点感觉,也许是同类粗制滥造的书太多了的缘故吧。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是在五月一个美术老师手中,她看得津津有味,当时我就想应该不错,可是手头的好书太多了的原因吧,上个月才买,排到前几天才开始看,一口气看完,感觉好极了。我很少有在书里画线的习惯,感觉太精彩的段落就把书签撕开一点插在里面,很快一个书签就撕没了,然后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有时候一页里面插进去好几个撕开的书签条,放在对应的段落边上,为了区分左右两面,灵机一动,竖放的代表精彩的部分在左面,横放的代表精彩的部分在右面。

    看完了才发现,书上有一行字样——中国心理学会推荐图书,难道这么好的书还有很多吗?上网打开当当输入“中国心理学会推荐图书”结果一本都没有。心理感觉平衡了一点,这么好的书怎么能有那么多呢?

    昨天到单位,把书里夹着书签条的部分都输入电脑,没想到那么多,打了一个多小时,不过感觉很值得,又一次重温了那些最精彩的片段,值得深思啊!有机会我还会再读这本书的,赶紧推荐给那些爱看书的朋友们吧。这样的好书一定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     只有爱是不够的,爱如何表达和传递,有时候比爱本身还要重要。
  •     写得不错,家庭能影响人一生的幸福,值得一看
  •     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 不应打着爱人的旗号,胡作非为。因为仔细想想,很多目的的出发点都是自己的情感需要,而以爱的名义强加给他人的枷锁……
  •     因为在学习心理学,我买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在看。这本书是我非常推荐大家学习的一本书,更是家长们要学习的书。本书的优点是:语言通俗易,案例故事很贴近真实生活,也很有吸引力,案例分析地深入浅出,让无论懂与不懂心理学的人,都能去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并有所感悟。这本书首先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几种方式,这些方式会教育出怎样的孩子。家长们身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样教育方式才会将教育的风险降到最低,谁敢保证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出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自己理想的孩子?甚至是否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成为教育的残疾儿。建议家长们看看这本书吧,总是教孩子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孩子,大家也学习学习如何算是一名合格的父母。心理学爱好者,也可在本书中看到一些比较专业的概念与知识。祝大家读的开心,并从此书中受益,来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美好。
  •     多看看心理学方面的书还是不错的,毕竟现在的这个社会,人人都多多少少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武志红讲的东西真实,可信
  •     值得一看的教育心理学书籍,无意间的错误教育方式对孩子起到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     解开了心中纠结了几年的结。为什么一个听话的老公,和一个溺爱、蛮横无理的婆婆,总是孪生的,书中能找到答案。终于知道,如何跳出做恶梦的氛围,了解了别人,就知道怎么让自己不受伤。原来,教育子女,夫妻相爱,家庭和睦都是环环相扣的,做人任何的缺失都是克子克孙的。家庭,造就了一个人的心理。心理阳光的父母,给以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是他们的精神生命。
  •     看了之后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了, 书的作者将一些复杂深懊的心理学理论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说出来, 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使我们明白形成的原因让没学心理学的人士学会如何与家人相处, 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学会如何教育孩子,不让家庭伤人的悲剧再次重演。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对孩子十分重要,甚至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影响到终生。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小孩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     以前一直以为心理学跟自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件事情 可是随着孩子的成长 觉得家长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 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 在她可能出现问题的年龄阶段提前做很多工作 而且要采取孩子能够接受的方法 这时候别人给我推荐了这本书 我觉得武志红老师写的很好 让我看清了自己以前一些错误的认识和错误的方法
  •     一直很喜欢看武志红老师的文章,拿到这本书后花了2个晚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十分推荐!这本书揭示了家庭关系背后的心理真相,尤其是亲子关系之间,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充满爱与自由的亲子关系,是多么重要啊!绝对能影响到孩子之后的一生!每个父母都应该好好的看看这本书,反思自己童年曾经受到的心理创伤,并且拿出勇气,阻断这种创伤的复制之路,才能够给孩子一个更健康美好的爱,自己也能够获得心灵上的自由与成长。
  •     浅显易懂,有段时间心情不好,看了心情平复很多,也越来越能接受自己。
  •     15/100,看来,我确实有病!
  •     教育孩子时候适合读一读
  •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努力与自己交好,尽可能地喜欢自己,但尝试过很多方法后发现并非那么容易,遇到一些事情还是不由自主地抱怨自己,不喜欢自己,强迫自己做得更好。虽然这样的性格让我在同龄人间显得非常优秀,但是每到一段时间就会感到压抑无比,也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
    一个学心理学的老同学推荐了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期间多次泪流满面,笔者以最为简单的生活现象和语言阐释了最深奥的心理障碍,这种源于童年和成长的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从此后,我觉得很释然!其实不是自己不优秀,是一直以爸妈升值了的期望在要求自己,而那并非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所以,我现在比以前快活,与父母的关系也更亲近,希望有更多的人读到这样的好书。谢谢笔者!
  •     有一些亮点 但是多以案例为主,也没有明确的分类,只是标题堆砌,虽然很好分类。 一本心理辅导书,大众读物,能吸取的教少。 针对高考家庭比较多。
  •     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
  •     一直在追《广州日报》武志红的心理专栏,很喜欢,也经常对照一些故事沉思和自省。这本书深入浅出,很值得一看,尤其适合有孩子的家长看看。
  •     采用案例的方式揭示出家庭中的种种现象的症结.在当今这个忙忙碌碌的社会里,家庭矛盾百出,子女教育失败,原因何在呢?这本书很好地分析了这些问题.看完这本书后恍然大悟,赶快检讨自己在生活中犯下的错误,是很好的心理普及型书籍,适合所有希望获得美满生活的人细细捉摸,更适合那些正为子女教育发愁的父母找到问题的答案.
  •     本来一开始还想给高点分的,结果越往后越咪蒙……
  •     书很好。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逐一分析,让人了解到表象后内在的深刻根源。既可以找到自己童年的阴影中的根源,也可以对自己以后工作有帮助。现在自己依旧是做教育工作的,对于孩子的心理有时需要花很长时间去了解。看了这本书,似乎可以理解孩子的那些行为是因为什么。也意识到家庭能带给孩子什么。
  •     一直对心理学有兴趣,在同事的推荐下买了这本书,非常喜欢,有些章节看了好几遍,更体会到家庭对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性.这么多年来,中国家长都忙着送孩子去辅导班,教他们各种技能,让他们衣食无忧,可孩子们并不因此觉得幸福.在这个纷乱的社会,情商往往比智商重要,心理健康胜于一切知识.感谢武老师写了这本书,学到了很多知识.
  •     一直都在广州日报关注周末武志红老师主编的心理健康栏目,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就是来自那里。“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让我知道一些家人的行为真相以及提醒如何做一个好妈妈。如果你的家庭有一些不合理或不健康的状态,可以看看这本书,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心切,问题儿女让人头疼,可能在本书可以找到一些解决方法。
  •     平时关注育儿,这本书从心理学方面讲了很多育儿方面的案例,与以前看的一些育儿理念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家庭成员的关系没处理好,确实是一个伤人的地方,豆瓣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火得很,是不是说明在中国,父母和子女处得不好的大有人在呢?育儿,学问大着呢,希望做父母的能积极学习。
  •     从来没有意识到被称为爱的港湾的家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的问题!生孩子容易,教育孩子却是一门学问,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人傻就该多读书
  •     第一次看心理学的书。对于心理学,从来都没有任何概念,总认为只有相关的医生和有心理疾病的人才会涉及的领域。错了,人普遍有内伤,那是童年阴影的遗留。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非常行为,看完心理学上的解释,或许会有所理解。孩提时代我们不懂得去化解某些悲伤和尴尬,埋下的种子将在以后的人生体现。儿童的心理是脆弱的,得不到应有的照顾,人格终将扭曲。尽管有些小事情小创伤不会对其正常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可是一旦造成影响,却很难治愈。 有一点我们可能一直在忽略,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有可能是试图重复童年悲剧的过程。这一过程若没有得到纠正,那一生都是悲剧。还是比较倾向于相信,6岁前定人格。父母的重要性,是生活中的引导和行为榜样。孩子也会成别人的父母。值得一读。
  •     武志红的书很好看。不会有一般心理学书的枯躁,大量的案例看来让人觉得有趣,分析的到位透彻很中肯。
  •     有些事,小的时候不明白,因为我们那时是孩子。
    孩子能体会,体会到家庭气氛、体会到父母心情——这些都是人生而俱来的本能。
    可是,孩子无法明确表达、还有那些超出孩子理解范围的大人间的关心和心结,于是,这些成为无法释放的压力,严重的,甚至,人生中的那个“洞”就慢慢形成了。
    可是,岁月过去,长大,并不能让每一个人有智慧去自然而然化解那些压力和“空洞”。
    这个时候,有这样一个声音来告诉你:为什么。来告诉你:有些事是要有原因的。来告诉你:了解、接受、放下,才能有前行的力量。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人生中适时遇到良师益友,来扮演这个“声音”的角色,那么,武志红老师的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个声音。

    如果,你也曾是一个不那么幸福快乐的孩子,
    如果,你也曾有一个不那么幸福快乐的原声、生家庭,
    你一定比那些出自幸福家庭的孩子更向往家庭的温馨温暖,
    那么,在建立幸福家庭的路上,你就需要这个“声音”。
  •     虽然网上评价不高,但是我还是想给五星!这也是我第二本看完电子书之后想买的实体书!虽然全文都是分析的比较多,没有什么解决办法,但是它给所有正在养育孩子的父母敲响了警钟,原生家庭真的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透过这本书,有时候我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但是分析完之后,我该怎么帮助自己,这是不是还是需要自我的调节呢?
  •     有的书评直接说去看看国外的一些心理学著作,作为普通人,不是专家,必然不知道这门学科目前发展的前沿如何,它的来源如何,但清楚的认识到,从现有的书中得到些启发就行,书跟生活结合才能有美妙体验。有的说书没有指导意见,其实人怎能一样,我们只能透过书中给出的光源,更好的在生活中再继续前进
  •     从心里学科普的角度,从人的一生,孩童-青春期-成年-恋爱-成家-婆媳关系入手,探讨各阶段碰到的情感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各人有各人的经历和心里,如果解决,还要各人自己的感悟和认识。如果这本书有一条觉得可以让人一试,也许就是最大的功效了。
  •     在这本书里找到很多答案,边看边思考,有些想通了,还有些在继续想,很好的一本书,推荐
  •     买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实用易懂的却不多,而《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读后受益匪浅,建议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都来读读这本书。
  •     家是温馨的港湾,家也的确会伤人。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来自于自己家庭的隐形的心理伤害,知道自己的心理伤痕来自何处,如何去避免给家人带来伤害,这是每个做父母的最应该看的一本书。“在孩子小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教给他知识,而是要跟他建立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配偶才是陪伴你一生的人!”喜欢书中的案例和背后的心理分析,很实际,放佛就在你我身边。案例之后的拓展阅读更有专业指点的效果。强烈推荐!
  •     内容不错,然而中国的家长,专制远超西方,对孩子的意见通常是嗤之以鼻的,想改变是十分困难的。正如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所说的:中国的老年,中了旧思想的毒太深,是绝对悟不过来的。所以这本书更应该推荐给那些将要做父母的人。
  •     原生态家庭的影响力,,,
  •     烂
  •     白天看巨婴国,晚上看为何家会伤人,看的时候总觉得咦,这部分我读到过呀
  •     推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吾日三省吾身
  •     拜读了武志红的这本书,感受颇深!之前听过家庭治疗方面的讲座,孩子之所以成为今天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来自父母的心理投射,爱和自由父母都能给,但给的方式不同,后果不同。建议家长看看这本书,你会受益的!
  •     之前买了很多书,其中一本是《为何家会伤人》,刚买回来的时候被同事借走,她一边看一边告诉我这本书写得有多好,让我一直很想去看。

    看了第一篇,就令我陷入了沉思。特别是以下这段话,说出了我的心底话:

    quote

    真相,是永远的NO.1.
    一个社会如果习惯无视真相,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演绎出一幕幕荒诞剧。一个人如果习惯无视真相,就会生出种种心理疾病。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恰恰很容易无视一个真相:我们之所以患上种种心理疾病,多数情况下都是先在家里受了伤。

    unquote

    一个人的人格基础是在6岁之前形成的。父母是孩子接触的最直接,最早也是最信赖的对象。所以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小孩子人格的最重要的因素。

    所谓的人格,即使“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它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如果父母真爱孩子,就要传达一种良好的关系模式给他,让孩子的这种模式和谐和健康。

    如何能做到这点呢?有两个基本原则:爱和自由。即一方面,父母关于孩子充分的爱,另一方面,父母要给孩子自由。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精神胚胎,如果6岁前,他的自发行为都没有被压制,而是很好的引导,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心智模式非常健全,而且极富有创造力和自主能力的人。

    但是要做到这两点非常的不容易,因为我们的模式都是继承父母的,无论是和另一半的相处模式以及教育小孩的模式,都会有父母的影子。

    现在越来越多父母溺爱自己的孩子,虽然他们可能也知道那样不好,但去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那是为什么呢?

    表面上看来,溺爱仿佛有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溺爱源于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成长的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的满足。

    溺爱是一个温柔的陷阱,让孩子沉溺在里面,迷失了自我,孩子会以为世界都是一帆风顺的,不需要他操心的,但是当他成长到一定的年龄,必须得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他就会发现他一直生活在温室里,父母从来没有培养他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然间,这个孩子就会觉得很崩溃,甚至不能跟父母说,因为父母对他太“好”了,他没有办法跟他们生气。如果他不能找到正确的倾诉的途径,得到帮助,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     父母是每一个babe第一个也是最最重要的引导者。
  •     书中用很多的例子和浅显易懂的文字在行为动机的根本上来讲述人类复杂的心理,不但能健康地增强自信心还能与他人亲密关系的建立上得到很多的启示,是一本难得的心理学启蒙书,也是生活的一个智者。认真读完后帮助我能更好的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在亲子关系的处理上也能更理智地思考,说白了,看了它会让人想明白很多,或者说看得开了。总之,这本书让我更好更快乐的生活。
    (小学语文没毕业,说得稀里糊涂的,但这本书绝对是值得看的,肺腑之言!)
  •     不是枯燥的理论解释,而是结合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案例揭示家伤人的背后的心理机制,内容很丰富、充实。而且分析的很透彻。
    虽然我还没用做母亲,但是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可以看到父母在各个方面做得好与做得不够的地方,感触很深。不过最好还是孕育一个生命开始就看这本书对自己孩子的成长会更好。
  •     目前读武志红的书,这一本和《七个心理寓言》是最经典的。

    他的作品很有亲和力、感染力。让人在读的时候唏嘘不已,有感慨、反省、回味、踌躇;有同情、渴望、愤怒、哀伤、郁闷、兴奋;又有努力、修正、正视、改变。在读完的时候仍旧沉淀,沉思:在明了之后理解,在了然之后生智慧,在开悟之后蔓延。。。而这一切,不做作亦不强横,像风铃般脆响着震动了顽悍的山峰,人就这样,自然而然让心意、执念改变。

    他的作品也有治愈之力,让人能够通过文字或案例品读自己。除了认识到问题,还能理解问题背后的成因,这个缘由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光线或可怕,是可以通过理解或重新思量而淡化或解决的。认识问题、理解问题、面对问题,原比执着于解决重要得多,处理起来也相应的坦然、从容。

    之所以觉得好,还有一个成因是源于作品本身的穿透力。这里有我们从出生到培育新的子女的心路历程、有理智与情感的和谐会谈、有爱与恨的友谊之歌、有我们未完结的心愿憧憬,它像是白光,不但能看到自己亦可看不到自己、可记起自己亦可忘掉自己、可让自己真实透明亦可隐藏无踪。然,这就是人的本来面目。
  •     我带着好奇与疑惑的心态,打开了平台传上的电子版。在此之前,我看到许多老师以及其他读者对于这本书的推荐与评价,心中就累积了不少问题,总结起来,关键的是以下两个:一,家一直都被称作我们心灵的港湾,为何它会伤人?二,为什么“家的伤人”能引起如此多人的共鸣?看过后,觉得这的确是一本有着丰富资源却浅显易懂的,适合所有人阅读的书,因为一个人可能没有事业,可能没有爱情,但却一定有一个家。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和“家”不可分离。在家里,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爱,也开始学习如何爱人,以及如何被爱。从大学课程参加团体辅导开始,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回忆成长的点滴,寻找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我发现家的痕迹早在我们身心深深印刻。但是,作为心理老师的我来说,也看到了许多人的心理问题正是源自于家庭。可是,我又不禁去思考:看了之后,我们能做什么?当我们的学生们或者怀揣着同样问题的学生家长们来找我时,我能够说些什么呢?想着想着,突然记起自己的往事:小时候每当受到了惩罚,我就在心里对自己说“我长大了一定让自己的孩子好好玩,一定不会揍他”又或者去发誓“长大以后再也不要回来了”。但真正当多年后因考学离开家,我却那么希望能够回到家里陪伴家人,也觉得自己曾经的想法是那么幼稚。所以,在家长对我感慨“现在的孩子不好教”,说自己孩子“凌晨两点还在外面唱K的时候”,我会和家长聊聊他小时候对于父母的看法,以及难忘的事情。巧合的是,他们总会想起自己曾经对父母教育方式存在的异议,也就更能理解孩子的表现了。而来访的同学对我抱怨“家人对她的不公”时,对比其他同学父母的好时,甚至期望能换一换父母时,我都会想起曾经挨揍的自己。每次给予他们安慰和理解之后,我总会聊到一句话:其实父母的今天也是新的一天,是他们从未经历的一天,他们也在不断的学习如何做父母,以及如何才能做好父母。家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有可能疏远人们之间的距离。关键在于家人之间的换位思考,积极沟通,以及不断学习“如何爱人及被爱”。也可以总结为两个字:理解。多一些理解,就会少些过于苛刻的要求;多一些理解,就会多些积极有效的沟通。最后联系到自己,我想,如果自己有了孩子,我希望能跟孩子有较好的沟通交流,不论是说理般的分享,还是游戏中的感慨,我们都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     作者有极高的心理学素养,而且多年从事新闻事业,文笔通俗刘畅,他的几本书都堪称经典。不管是一般读者,还是从业人员,阅读武志红都会有一种收获。在书中将各著名心理学名家的观点、方法信手拈来,并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热点案例,有理有据有节。各种问题比较全面,为读者省却了寻书、看书之苦。当然专门研究者还是应该看大家的原著。
  •     这部书当中不仅有许多生动真实的案例让我们了解到心理问题的产生和现象,更是提供了许多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法。无论是对于喜好心理学,正在或准备学习心理学的人或者在家庭生活事务中存在烦恼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肯定会大有帮助的。尤其是在处理亲子关系这一块,这本书可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最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
  •     家庭中的成员的心理,成为我们忽视的一个盲点。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只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昨夜整晚失眠了。这本书加入了中国本土风俗文化,把家庭中的心理学讲的透彻,也可以说是露骨,真的是很推荐,让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家庭,看待世界世界。读书是人明智。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     本书我仅仅看了136页,就迫不及待的要写书评了!
    首先,感谢作者武志红的心血力作!其次,感谢当当网的超值定价!
    先分享两句话:
    曾奇峰说,他有两句最基本的心理学原则送给所有的父母:
    1、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永远也长不大。
    2、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我在当当网买书应该超过1000册了,在我个人的排名中,本书绝对可以进入我的书柜收藏前50名。
    如果仅考虑我3岁3个月的女儿的教育和健康成长,本书绝对可以进入我个人书柜收藏的前20名。
    原因非常简单,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要学会爱,要学会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生命的个体体验。
    甚至,如何看待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溺爱?
    如何反省自己作为父母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
    如何给孩子选择合适的有人文关怀的幼儿园?
    如何建立孩子在0-6岁的成长关键期的自我探索?
    书我仅仅看了100多页,但每行字,每个字都象一把重重的铁锤敲打我的心脏和思想。
    我现在开始明白了,为何春子会经常对人或者物品说:你这个坏家伙!我要杀死你等可怕的言辞。
    我现在开始明白了,无论有任何的家庭争议,都不要再6岁前的孩子面前表达出来,后果很可怕。
    我现在开始明白了,为何我从奶粉、玩具、书籍、旅行、幼儿园、早教课等多角度给孩子创造条件。
    我现在开始明白了,为何面对我自己有心无力的时候面对春子非高危的错误时我暴怒并体罚孩子。
    现在我开始明白了,应该感谢孩子,让我对于生命和爱,对于家庭和成长有了更多更深的体验和理解。
    书还没有看完,慢慢我会继续把书评写下来。
    如果现在让我看完这本书,让我给这本书定价,那么它的心理价值应该在200-2000元左右,甚至更多!因为,我的收获是巨大的!
  •     如果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很少,我们一样也容易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只是情形更加复杂。然而,恋人和父母的原型是不同的,这就引出了许多幻灭的爱情。
  •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爱是真诚而热烈的,如果存在伤害,那一定不是爱,原因应该由你自己想象。
  •     书中通过一些现实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家庭中发生的一些矛盾和冲突,都有其心理原因在里面。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而且确实家中发生的一些事和书上的对比,确实觉得书上说的非常有道理。让我这个对心理学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所以打算再订购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看一看。现在觉得心理健康真是非常的重要。
  •     对于我这个深受家庭伤害的人而言,非常的触动
    传统的价值观将平凡的父母举到高高的神坛上,顶礼膜拜,并无限赋予他们权威
    以至于,我们这些孩子受到非人的待遇,都还要卑躬屈膝抚着流血的伤口反过来擦拭施害者的刀
    这并不夸张,对于一个曾经受过家庭伤害的孩子,我想不必多说
    为何家会伤人?这是一个自我疗伤的好机会,也助你能有一个更健康的心态,面对以后的生活
    愿大家早日撕破谎言的阴霾,走向阳光
  •     很优秀的作品,07年的书现在读起来依旧熠熠生辉。
  •     如标题所言,家为何会伤人,近期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于是够买这本书,感觉获益良多。解决了我心理一直以来的一些疑惑。让我明白要怎样与家人相处,如何经营家庭,才能让家成为一个真正的港湾,推荐!
  •     很久没有专心看完一本书,武老师这本书让我看到太多之前无法理解和想清楚的原生家庭矛盾,也发现了自我实现道路上最大的障碍。终于可以直面自己内心最脆弱的一面,并且开始勇敢地战胜它。我想人必须要经历这样一次自省,才能够真正的成长与成熟。触类旁通,这激发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想要看更多的书籍,了解自己,了解人性。
  •     读完之后,对于自己的一些行为开始有所理解,对于我们来说来是很有帮助的。
  •     偶尔了解到武志红这个名字,打开他的这本书便被其吸引。我是个心理咨询师,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满术语的专业理论书,没想到语言通俗易懂,内容涉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婚姻、情感、亲子关、孩子学习成长、职场,对每个故事的分析都很透彻。还没等我这个专业人士看完,我那位做教师的媳妇抢先看完了,她说自己的感受也很深刻。我准备再搜一搜武志红的其他作品!
  •     怕学习家庭心理学很枯燥的朋友,就果断读这本书吧!!我觉得很不错,还可以反思自己再成长中或者教育孩子时的心理行为活动。
  •     很喜欢这本书,揭示了很多家庭成员的心理真相,尤其是孩子在家庭中成长,在成长中所遭受的来自父母的无形的无意识的影响甚至压迫。为人父母,要警醒啊!
  •     在这本书之前,我买过一本武志红写的<<心灵的七种兵器>>,一直没有看完,好像不适合自己的阅读口味。
    所以购买这本书时,还是有些忐忑,不知道内容究竟如何。
    不过,随意翻阅几章之后,就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书,而且越看越喜欢。不论是自己经历过的,还是朋友所经历过的,很多不解之处的答案就在这本书里。
    也是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之后,我才知道一个圆满的家,一对和睦的父母对于孩子有多么重要,那是任何丰厚的物质都代替不了的。
    我们可以在金钱上有所欠缺,但却不能在感情和精神上留给孩子遗憾,因为那决定了他们将来的生活能不能够幸福,也决定了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这对于建立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是至关重要的。

    这本书中,引用了许多海灵格的话,恰到好处且有深意,是我非常喜欢的。
    作为普通人、非心理专业的人,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书,是很舒服的事。而通过这样易读易懂的心理书籍,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
    凡事,事出有因,平时,我们缺少的就是了解“起因”的途径,这本书则可以带来许多收获。

    当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一位朋友时,她看过第一章之后就打电话告诉我:看书,怎么这么好!
    是啊,看书,尤其是找到了适合自己阅读的书,那绝对是件幸福的事,因为,可以直通心灵。
    向那位朋友推荐这本书之前,是因为我知道书中的几个案例,恰恰曾是她的亲身经历,所以我知道这本书可以带给她什么,因此,我完全能够理解她的阅读感受,就像,过了这么多年,一下子为自己纠结的心情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从别人的心路历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自己身上的盲点,这就是阅读的重要。
    生活中有很多感受,我们经历着,却不知道这种感受代表了什么,是我们对自己不够了解,是对事件背后的意义不够了解,而心理书籍则可以化解这种困惑。

    从我看到这本书开始,就认为它是值得每个家庭阅读的一本书,与朋友、与父母、与爱人、与孩子,该如何相处,从这本书里能够找到答案。
    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许多朋友,由衷地希望他们能像我一样从中受益。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书,而我们所要做的,不过就是吸取书中值得借鉴的那些内容,这就足矣。
  •     书中内容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作者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原来我们的生活这么可怕。家庭很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没有出生在优秀的家庭,也请为你的孩子努力,即使不是物质富有,也让他成为精神富有,父母开明的家庭的孩子。
  •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工作者,我常常听很多父母问:老师,请你告诉我,如何才能让我家的孩子听话?也常见到一些太太急于想了解怎样才能让老公不变心?......我常常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但我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小.总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学会自助.前几天经一个朋友介绍我第一时间购买了这本书,我是一口气看完的.第一感觉是:写得太好了.书的作者将一些复杂深懊的心理学理论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说出来,能让很多没学心理学的人士学会如何与家人相处,如何教育孩子等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如是我介绍我的朋友去买,介绍我的学友去买,更介绍我的来访者去买......好象一个推销员似的.虽然当当网站没给我任何报售,但我乐在其中.因为我希望更多的人学会自助,更多的人从家庭的伤痛中走出来.
  •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     有些观点还是蛮认同的
  •     对我来说有点水
  •     最早是心理咨询师朋友推荐这本书给我看,看后特喜欢,我自己又买了保存,经常翻翻,希望把书中的道理融化到自己身上.又推荐给身边苦恼的朋友看.这本书有道理有事例,是普及心理学很好的书,特别是刚接触心理学和对家庭问题苦恼的朋友,看后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可作为心理学的入门读物.强烈推荐!值得放家里书架上,尤其是女人!
  •     被本书撩哭的人不少,是因为投射了自身经验,但提出问题不等于解决问题
  •     二月至七月反复看了两遍。很多感触。心理问题多来自原生家庭。父母没有错,错的是那个时代和时代给他们灌输的所有观念。学会了认识、分析、接受然后放下。佛教说:你是自己的老师。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理解了自己的伤痛之后才会心怀慈悲。
  •     用案例把问题分类,深入剖析。理论不多,道理很大。
  •     第一次接触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是在我上初一的时候,书名叫《少年我心》。不知道是否是心理作用,我觉得自己在看过那本书之后,比其他的孩子更懂得大人们所谓的“做人的道理”,当然,我还是我,也有任性、叛逆的时候,我想谁都逃脱不了青春期的“忧愁”和“烦恼”。但是我总会在某些事情过后,多一点反思,多一些反省。慢慢地,我长大了。如今大三,回想起过往的种种,真的觉得自己比起同龄人多了些成熟的的想法。9月初买了这本《为何家会伤人》,其实一开始是被这书名给吸引的,后来看看介绍,真的非常想知道,到底“家为何会伤人?”到底“家如何伤人?”写着这评论,其实有着揪心的疼。因为我知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并不是说着完完的。而我自认为,我的童年受到家庭的影响太大太大。如果不是当初自己考到另一个全新的“世界”,我想我可能会变成某类型的精神患者也说不定。在知识的熏陶下,我慢慢变成了从前自己所未曾想象的人——也就是现在的我。我感谢我的恩师,感谢我的父母。在看完这部作品之后,我也算是初步,有点明白“家”的意义吧。非产推荐青少年朋友们看,恩。诚心的。还有尤其是那些,在父母吵架时不知所措、感到无助的人们,希望你们可以看看某些分析。也许书中的案例情况不一定与你的情况符合或是一致,但是,书中关于心理疏导方面的分析是非常不错的。人的心很脆弱,一旦受伤了,再怎么修复也会留下伤痕的;即便是这样,我们总不该让那伤痕成为我们永远的痛。物质生活充裕的当下,我们不仅要关注身体方面的健康,心理健康也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
  •     其实心理学方面的书我一直是很喜欢的,特别是当妈妈以后.<<为何家会伤人>>通俗易懂,时常边看我就不由的反省自己,而且对身边许多家庭的苦恼也变得看得清。现在关于怎么教育孩子的书很多很多,可是正如书中所说“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固然重要,但都比不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孩子并非生来是一张白纸,我们怎么塑造,他们就怎么成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管那个意志看起来多么好,其实都不是爱。让我们努力地真正地做孩子的好爸爸好妈妈吧。
  •     第二三章写的不错,推荐一读
  •     每个人都有心理的疾病,从心理医生的角度看,只是轻重有别。当你开始涉猎心理学知识的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是病入膏肓。但在此前你可能对此丝毫不察,究其原因,乃很多时候别人对你的伤害或者你对别人的伤害都披上了各色善意的外衣。我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是在扼杀我们的“自我”。这在家人的相处上体现得异常明显。家人是我们在世最亲密的人,正是这样,我们从彼此间受到的伤害才加倍的放大。大量前人经验已经证实家人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对我们的影响将贯穿一生。为了防止童年发生的悲剧侵入我们成年的天空,每个人都有义务肩负起解救自己的使命。而解救的内容就是要知道那些伤害背后的真相,杜绝其发生,继而舔理自己的伤口,最后完成重生的奋力一跃。
  •     让人深思。原来许多无奈的生活现实是与各种各样心理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成长、转变,总是与他的家庭相关。最喜欢看的是婆媳关系、夫妻与子女关系的系列文章,很有启发性。非常适合结婚后初为父母的人看!
  •     科普读物?适合对心理学了解不多的人读。但是也不能全信,顶多当做一个新的思路。
  •     很接地气的心理学,可以对号入座,然后追踪溯源,去找弗洛伊德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时而以之为镜子,反思一下自己的现在的不足追溯至童年的原因,再付诸行动,投以能量寻求改变。
  •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为人父母看的书!文章通过一个个通俗易懂的案例,剖析里面主人公最深层次的心理活动,让不懂心理学的人也容易看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