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智研究-怀疑.为了更好地确信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200092752
页数:15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这里,我们绝不能对这种科学存在任何怀疑,不能把它看做是不确定的和荒诞不经的,除非我们主张一种绝对的怀疑主义,以至完全推翻一切思考,甚至一切行动。毋庸置疑,心灵被赋予了一些权限和能力,这些权限和能力各不相同,能够被直接感知区别的事物,也同样能被反省所区别,当然,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命题之间有真有假,但都在人类理智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这一类明显的区别有很多,比如意志和理解、想象和情感之间的区别,这些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而更为细致和更为哲学化的区分,尽管难于理解,但仍然是真实和确定的。这些探究中的一些成功案例,尤其是最近的那些事例,可以使我们对这门学问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形成一种较为正确的观念。如果说,我们认为一位研究天体的哲学家的辛劳是值得尊重的,因为他提供给人们一个真实的行星系统,并对这些遥远天体的位置和秩序加以校正;那么,对于那些研究心灵的哲学家——他们极其成功地描绘出与我们直接相关的心灵结构,我们又怎么能装作视而不见呢?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期望,在精心培植和公众关注的鼓励之下,哲学能将自己的研究推进得更远,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发现驱使人类心灵发生作用的秘密源泉和原则。天文学家长期以来只满足于根据现象证明天体真实的运动、秩序和体积。直到哲学家出现之后,他们才依据最巧妙的推理,确定了影响和控制行星运转的法则和力量。关于自然的其他方面,也有类似的研究。因此,在心理的能力和组织方面,如果我们依照同样的才智和谨慎进行研究,那么就有理由期望获得同样的成功。心灵的活动和原则可能是相互依赖的,也可能被还原为一种更为全面和更普遍的原则。这些研究最终能够深入到何种程度,在没有进行谨慎的尝试之前甚至在尝试之后,都是难以确定的。事实上,即使是在哲学思考上最为粗心的人,每天也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在投身于此项研究的时候,要求必须聚精会神。如果此项研究是在人类的理解范围之内,那它终将幸运地获得圆满成功;如若不然,我们也可以自信而放心地将其摈弃。显然,后一种结论是令人不快的,也不应该轻率地接受,因为这样一种假定,岂不是要使这种哲学的魅力和价值减损大半吗?

内容概要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一个没落贵族家庭。这家人喜欢自称是古老的霍谟(Home)家庭的后裔。青少年时代,休谟聪敏有才,好读书(尤嗜维吉尔与西塞罗),很早就有志于思想与哲学。12岁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由于家庭原因而中途辍学,以后在家中自学,对哲学产生了强烈兴趣。1732年休谟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代表作《人性论》。1734年,他东渡法国,继续进行哲学研究和著述。在法国期间,休谟完成了《人性论》,于1739年至1740年在英国分卷出版,但是无人问津,他曾经沮丧地说:“它从机器中一生出来就死了。”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此时的休谟不过是一个无名之辈,另一方面他在书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是当时英国思想界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当然还有宗教方面的原因。好在休谟天性豁达,很快便恢复了自信,他经过反省后认为《人性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叙述不当,于是他将《人性论》第一卷“论人性”和第三卷“论道德”改写成《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则研究》,分别于1748年和1751年出版,获得了广泛的影响。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
怀疑:为了更好地确信
第一章 论各类哲学
第二章 论观念的起源
第三章 论观念的联系
第四章 对于理智活动的一些疑问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五章 对于这些疑问的一种怀疑性的解答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六章 论或然性
第七章 论必然联系的观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八章 论自由与必然
第节
第二节
第九章 论动物的理性
第十章 论神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十一章 论特定的天命和来世的状况
第十二章 论学院哲学或怀疑哲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编辑推荐

《人类理智研究》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人类理智研究》是由《人性论》的第一卷改写而成,《人类理智研究》的内容清晰简洁,是了解休谟思想的最佳途径。《人类理智研究》总共十二章,各有一个主题。第一章是全书的引子,交代此次研究的性质和任务。体谟在此将一切哲学分为两类:简易浅显的哲学和精密深奥的哲学,对人类理智的研究乃是属于后者。在第二章中,休谟将人们心灵的各种知觉分为两类:印象和观念。体谟在第三章明确提出了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三种原则:相似原则、接近原则和因果原则,并分别用了一些简洁的例子来说明这些原则。这两章是一种预备性的讨论,其中提出的立场和原则,正是接下来的讨论的开端。

图书封面


 人类理智研究-怀疑.为了更好地确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時光之泉,永不停歇的奔湧。近来,重读了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by David Hume,思绪纷乱的性灵,得到了智識的浸润,稍显清醒冷静。行走尘廛,雖有不少困扰、杂绪,但思之良久,据一般常识体悟、观察,人的一生若是一帆风顺、无所忧虑,恐怕当真的风暴席卷而至,或人生经历意想不到的跌宕起伏,只会惶惑束手、一蹶不振。读书明智,诚然如是,从先哲今贤的智识產品中汲取养分与经验,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走向冷静理性又不丧失生活的勇气的生命体验。休谟认为,观念之间的联系有三个原则:相似性、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性和因果性。他还写道,“除了感官和记忆证据,我们所有的事实证据来源于因果关系。”因为,观念是印象的摹本,而我们的人生就如同印象的剧场,不经过反省、思索,变动不居、转瞬即逝的印象和简单观念,是不会转化为复杂观念的。休谟所认同的“温和的怀疑主义”,即是合理的怀疑,它能把研究囿限在人类理解有限的狹窄范围内,使之适应人类有限的智识与理性。休谟曾在《人类理智研究》中写道,“当处在最高潮的雄辩,是不容许进行推理或反思的;唤起现象或情感是它完全倾注的对象,并让听众心甘情愿为之痴迷,压抑理智。”辩论并不能使人明智,所谓“真理愈辩愈明”不过是渺小的人类之迷思。理性主义相信理智的力量,相信人是万物的主宰,不相信或极力否认人类的理性是有局限的……投机家、煽动家利用群氓愚蠢的低智商,用夸大其辞、虚幻缥缈的许诺和所谓的“崇高”来吸引受众,兼之活灵活现、极具煽惑的言辞鼓动大众,来实现其不可示人的卑劣可鄙的动机。休谟说过:“你如果愿意做哲学家,尽管做好了,但是你在你的全部哲学思维中,仍然要做一个人。”诚然如是。在后现代魔幻现实之中,所谓“正能量”、积极向上的充满心灵鸡汤似的文章铺天盖地,洗脑过后仍不自知的理客中,标榜理性、冷静,以及毫无独立思考的“价值中立”,自己沉浸在迷醉狂欢的暂時的欢愉之中,没有或极少悲悯、恻隐之心……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替政府以及摇曳欲坠的司法体系洗地,攻讦有良知人们的私德。自称远离、不关心Politics,却总在与不符合所谓主流思想的人士辩论不休……放弃灵魂很容易,想要赎回,就很难了。这是我唯一想对这些人说的。夏虫不可语冰,蟪蛄不知春秋,也许说这些话,对于这些人而言,都属多余。老子尝言,“损有余以补不足”,大盈若冲之境界,方可明虚静之道。庄周云:“鹪鹩巢於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类不仅理智上有囿限,更限於空间上的孤寂。无论人类如何富有,外在的名车豪宅、日进斗金,夜阑人静之时,最终也只得归榻於七尺之床。“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退而结网,不如临渊羨鱼。道家旷达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亦有可取之处。人是理性的存在物,脑海里不会整日充斥着“正能量”,不经意间,抑或是倏忽而逝的sentimental,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淡淡的哀愁。人不可能整天如同打了鸡血似的亢奋,娱乐至死只能导致思维的惰性不断蔓延,以致侵占个体的私域。精神世界的荒芜,会使人的感觉经验和情感逐渐萎缩,直至干枯,成为形影相吊的行尸走肉……言尽於此。读休谟哲学,能让人更多的体悟人性,以及人类理智的囿限。科学固然日新月异,但人类还无法获知宇宙外太空的许多奥秘,甚至人类自身的认知尚有无尽的未解之谜,故而,保持“合理的怀疑”,是人类智识进境的必经之路。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不得不说,休谟的文字发人深省
  •     对理解休谟的思想很有帮助,可做参考用!
  •     生活的规律来源于经验的因果联系和经验本身。
  •     新的思路
  •     大卫休谟真聪明。
  •     所有的推论只能在经验的限度之内,否则都是没有道理的,比如神迹。因果关系只是一种经验习惯。而这种联系的有效性,休谟在没有作出解答的情况下承认了它,因为彻底的怀疑在休谟看来没有任何好处。
  •     大师。
  •     每次运用怀疑主义要到极致时,却又搬出常识来挽救一下,立论的基础不坚定啊。不过还是非常典型地展现了经验主义
  •     很满意,价格实惠,质量有保证。
  •     人性论的第一部分,翻译不错
  •     竟觉得这个通俗译本意外地不错
  •     大卫·休谟用这本书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
  •     看不懂
  •     继续努力,质量不错。
  •     这系列书深度缺乏
  •     现在看来很显然和朴素的论断。没有必要读。
  •     待孩子看后再来评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