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的分析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9-1
ISBN:9787510050381
作者:海因茨·科胡特
页数:27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从现在开始,在本书中将使用“夸大自体”( grandiose self)一词(而非先前使用的“自恋自体”(narcissistic self))来指称那个夸大及表现癖的结构,而它的对应物则是“理想化的双亲影像”(idealized parentimago)。一般而言,由于自体是被灌注以自恋力比多的,因此“自恋自体”一词或许有理由被认为是套套逻辑( tautology)。然而,我对“夸大自体”一词的偏好却是由于它比“自恋自体”一词有更大的唤醒力量,我主要并非在理论的基础上放弃后者的使用。在我一般的看法中,白恋并非由本能投资的标的(即标的是在主体自己或他人)所定义,而是由本能负载的本质或性质所定义。例如,幼童以自恋的灌注(力比多)投资于他人,于是他以自恋的方式体验他们,亦即将他们体验为自体一客体。于是,期待对此种(自体一客体)他人的控制,就比较近似成人期待对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控制的概念,而比较不像成人期待对他人的控制的概念。主体会不会有时对自己投资以客体一本能的灌注——就如同在自伤行为中是投资以未中和的( unneutralized)攻击本能,或在精神分裂个案的自体疏远体验中是投资以客体一力比多的灌注?此研究中将不会讨论这个问题。然而,在许多自体观察的行动中,主体以已中和的( neutralized)客体一力比多的注意力灌注(object-libidinal attention cathexes)对主体做一定程度的投资,这当然是有的。 比术语问题更实质的,是关于主要自恋构造的发展及动力的地位问题。两个基本的自恋构造为了要用来保存一部分最初体验到的自恋完美的主要机转(“我是完美的”及“你是完美的,但我是你的一部分”),当然是正好相反的。然而,它们从一开始就同时并存,而且它们个别且大都独立的发展路线可被分别细察。

媒体关注与评论

  科胡特对于自恋症所做的贡献正如19世纪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对穷人所做的贡献:每个人都觉得这些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已经演变成为一些问题……而他们成功创造了一种形式,呼吁大家行动。  ——《国际心理分析》杂志    科胡特从一个精神分析治疗师的角度撰写此书,文笔清晰流畅。但他又不是一般的精神分析治疗师,他呼吁进行一些理论上的修订工作,例如重新定义精神分析的本质。  ——《美国心理治疗》杂志    《自体的分析》,是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派创始入科胡特,在1971年第一次系统地对自体心理学做出最初描述的作品,同时他也为当时已经过度理性的精神分析拾回了共情的人性能力。这部作品也是自体心理学发展旅程的开始。  ——著名自体心理学家 徐钧

内容概要

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1913—1981),自体心理学创始人,前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会长、前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副会长、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档案馆副馆长以及奥地利科学院成员。曾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荣誉十字勋章。他坚持认为心理缺陷而非冲突是许多人患病的原因,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传统美国自我心理学的主要挑战者。
译者简介:
刘慧卿,台湾宏慈疗养院院长、心理工作室主持人,并为仁爱医院及市立疗养院的特约精神科医师,目前从事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
林明雄,精神科医师、台湾宏慈疗养院主治医师。
审校者简介:
吴和鸣,武汉中德心理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湖北省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教授。
曾银川,中国地质大学心理学硕士、长沙理工大学心理咨询老师。

书籍目录

系列策划主编序
译者序
推荐者序
审校者序
自序
致谢
第一章 导论……………………………………………………… 001
第一部分 全能客体的治疗式激活
第二章 理想化移情……………………………………………… 031
第三章 以临床实例来说明理想化的移情……………………… 047
第四章 理想化移情的临床与治疗层面………………………… 060
理想化移情与成熟形态的理想化的区别…………………… 060
理想化移情的变异…………………………………………… 063
修通过程和理想化移情中其他临床问题…………………… 069
第二部分 夸大自体的治疗式激活
第五章 镜像移情的类型:根据发展的分类……………………… 083
通过扩展夸大自体的融合…………………………………… 090
另我移情或孪生……………………………………………… 091
狭义的镜像移情……………………………………………… 091
临床实例……………………………………………………… 099
第六章 镜像移情的类型:基于动力性起源的分类……………… 105
原发镜像移情………………………………………………… 106
夸大自体反应式的激活……………………………………… 107
次发镜像移情………………………………………………… 108
第七章 镜像移情的治疗过程…………………………………… 113
自恋移情中的见诸行动治疗行动主义(therapeutic activism)的问题……………………………………… 122
关于激活的夸大自体的修通过程的目标…………………… 132
分析师在分析镜像移情中的功能…………………………… 137
镜像移情作为修通过程工具的重要意义…………………… 149
在精神分析中带来治疗进展的机制的一般性陈述………… 153
第三部分 在自恋移情里的临床与技术问题
第八章 关于自恋移情的一般性陈述…………………………… 159
理论上的考虑………………………………………………… 159
临床上的考虑………………………………………………… 172
创伤状态……………………………………………………… 179
第九章 自恋移情的临床描绘…………………………………… 187
第十章 分析师对理想化移情的某些反应……………………… 203
第十一章 分析师对镜像移情的某些反应……………………… 211
第十二章 自恋型人格分析中的一些治疗转化………………… 230
在自恋领域内的进展与整合的发展………………………… 231
神入………………………………………………………… 233
创造力……………………………………………………… 239
幽默与智慧………………………………………………… 251
案例索引…………………………………………………………… 255
参考文献…………………………………………………………… 257

作者简介

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学家、教师和学者,海因茨•科胡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胡特反对许多主流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挑战正统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思想在美国医疗领域的控制。《自体的分析》是科胡特极具影响力的书,它建立一代分析师治疗人格障碍的行业标准。本书以其开创性地分析了自恋而著称,是学者和从业人员寻求理解人格的必备读物。
科胡特对于自恋症所做的贡献正如19世纪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对穷人所做的贡献:每个人都觉得这些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已经演变成为一些问题……而他们成功创造了一种形式,呼吁大家行动。 ——《国际心理分析》杂志
科胡特从一个精神分析治疗师的角度撰写此书,文笔清晰流畅。但他又不是一般的精神分析治疗师,他呼吁进行一些理论上的修订工作,例如重新定义精神分析的本质。
——《美国心理治疗》杂志
《自体的分析》,是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科胡特(Kohut)在1971年第一次系统地对自体心理学做出最初描述的作品,同时他也为当时已经过度理性的精神分析拾回了共情的人性能力。这部作品也是自体心理学发展旅程的开始。——徐钧
在这样的精神分析运动中,科胡特最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魅力。我们可以在科胡特温暖的镜影中,点石成金,把冰凉的概念变为闪耀的金矿。——吴和鸣

图书封面


 自体的分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镜子与开光一个治疗片断在写《自体的分析》的推荐序时,想先摘录2012年6月12日治疗中的一个片断。J,男,23岁,大学生,共进行每周一次的访谈五年。(以下“W”代表我。)J :看了拉康,他提到弗洛伊德的Fort-da,那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像幻觉,我把妈妈推开,我拉妈妈回来。母亲抽离之后留下的坑洞,用游戏填充。这周还是有强迫症状,学校又让填一个表,填完发送后仍然在嘀咕:确定完成了?是否有遗漏?是否有不妥之处?先设定存在,然后否认,先确定,然后质疑,不断地在重复的质疑中体验强迫的快感、分离的焦虑感,也同时由此获得主动性、掌控感。症状真是一个通道。打通,找到对应,原来我们以为是性,后来发现并不尽然。因此就有许多错位。W:症状确实是一个金矿。J:你很重要,你的引导很有帮助。W:我只是 “引”与“跟”一下下。J :你能有空间,给我留空间,我就走过来,否则,你妄动,我就被牵连了,贴着你。没有空间,粘在一起,没有回旋余地,窒息。W:有点温尼柯特“过渡空间”的意思。J:嗯。说的话都是骗人的,你觉得呢?治疗师只需要开启。你如果不动,我就能成功地分离。W:刚才我想到镜子。镜子做到位,玄览,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你说的开启,就像老子说的涤除玄览,把镜子擦拭干净。 J:自己内心有镜子,才投射到你身上,内心的镜子是经验生成的,取材于经验,之后是确认、印证。W:我又想到照镜子,很有意思,如庄子的用心若镜,不将不迎。J:有时照出性,有时照出分离。碎片变成完整的镜子。W:我在想,在强迫时,不确认事实,如填表之后的纠结,往往发生在你一个人的时候吗?你一个人在那里反复地想。J:有人在,可以说出来,就像一种积累,就像往银行存钱。也并不完全是没人在,是没有心理上亲近的人。我突然明白了:犯了一个错误,我自己已经承认了是事实,比如与母亲分离,被她抛弃,我已经承认了,但母亲不承认,如果母亲和我都承认了,就合起来了,事情就过去了。W:说出来,是在要求承担。亲近的人,是了解的人,愿意承担的人。J:症状就是呐喊。W:症状就是证词。J:保留强迫症状,就是保留证据,否则就会有人逍遥法外。母亲认罪之后,该找个什么样的母亲?寻找母亲时,有强大的能量。W:找不到时,会有挫败感。J:不,现在不一样了,找不到时,回归到自己,非常平静。W:或者,此时,处处是母亲,我曾写过一句话,“赤脚走在一地碎片上……每个碎片都闪耀着太阳的光芒。”J:那些碎片一直在等待着一面镜子。W:我想到了“开光”,开光之后,那些物品就有所不同了,感觉好像那些内在的碎片在某个瞬间开光了。J:保留强迫症状的意图,是想去改变历史、想去扭转局面,就是不肯承认历史。所以,创伤不等于事实,发生了的是事实,当在把事实当创伤时,就是不肯接受事实……这是真实的治疗情景,所以无法准确、系统地套用自体心理学理论去解读,然而又自觉其中渗透了浓厚的自体心理学的气息,必须搁置在此,好像才是一篇完整的序,作为我理解的自体心理学才有了一块立足的基石。 几个自体心理学的概念在科胡特最重要的三部著作中,《自体的分析》被认为是过渡性的,也因而比较晦涩难读。阅读时让人迷失在概念的丛林,一边是古典精神分析的驱力,一边是通向即将到来的未来的自体客体。然而,在此丛林中,闪烁的阳光在丛林之外,穿透层层叠叠的枝叶,传递着时间的消息,照亮遍地的概念化石。在整个精神分析思想史上,概念不断地从异己走向本己,从负性变成中性、正性,借助概念的变迁,我们愈来愈多地、更深地认得自身,亲近自我。如对阻抗、移情不再如临大敌,反而欣喜于这心灵智慧了不起的努力,迎接、聆听并接受心灵在曲曲折折表达中隐含的无限启示。而在这样的精神分析运动中,科胡特最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魅力。我们可以在科胡特温暖的镜映中,点石成金,把冰凉的概念化石变为闪耀的金矿。首先是现象的概念。本书中,科胡特在与诸多病理现象,如精神病(psychosis)、边缘状态(boderline state)及移情神经症(transference neuroses)的比较之中,明晰自恋疾患(narcissistic disorders)的特点。在较严重退行的情况下,自恋疾患会出现类似精神病或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症状,鉴别的要点在于科胡特所说的心理资产(psychological assets),即尽管自体不稳定,但自恋疾患者有相对稳定的内在客体,并能够被动员、活化(mobilization),以自恋移情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相对于自恋疾患来说,移情神经症的客体是分化良好的。这里出现了一对概念,退行与活化,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心灵运动的方向,是并存的后退与前行。同时在以上的比较中,可以看到在本书中重要的分析维度:内在与外在,由这两个维度,可以串联起一系列自体心理学的概念。其一,内在决定和影响着外在。在科胡特,内在的型构(configuration)或结构(structure)是自恋,包括夸大自体与理想化的双亲影像,两者是古老的自恋型构(archaic narcissistic configurations),夸大自体说“我是完美的”,表现为全知全能的夸大幻想(grandiose fantasy),渴望无限的能力及自己的存在被看见、被赞美的表现癖自恋(exhibitionistic narcissism)。理想化的双亲影像则说“你是完美的,而我是你的一部分”,因此致力于与全知全能者的结合,从而获得完美的感受。其二,内在来源于外在。科胡特假设自恋的经验来自婴儿的极乐状态(blissful state),在遭遇现实的局限使之进入失乐园之后,儿童便以上述夸大自体及理想化双亲影像弥补丧失,重返伊甸园。又经由恰当的挫折,将之一点一点逐渐内化,心灵就如此在得而复失和失而复得中愈益丰富、稳定。在更早期的论著中,科胡特曾写道:“孩子需要母亲眼中反映的光辉来维持自恋力比多(narcissistic libidinal)的充满……”(Kohut,1966),相反,如果目光暗淡必然神伤,母亲疏离、冰凉的目光,将把一个孩子遗弃在空寥的宇宙之中,永远找不到回家的归途。由父母之神入(empathy)、由儿童之转变内化作用(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有了,是真有。有了,就有了过滤刺激的屏障,调节张力、安抚情绪的缓冲器。如果没有,就没有。内在的缺失,必然“晒”之于外在。所以就有物质依赖,各种成瘾行为,只能以此饮鸩止渴;或者性欲化,靠娱乐且虐待身体以安顿一颗破碎的心;或者无休无止地追寻强势外在客体的认可与奴役……最后,是有关治疗的概念。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是复杂的,而治疗却是相对简单,只是做到这种简单却非常困难。科胡特说,治疗师并不需要多做什么,正是有所不为,不妄动,不去干扰个案,疾病特有的退行会自然发生。当自恋移情己经建立,通过与理想化自体客体结合(union)而获得自恋平衡,而又由于分析师与个案之间自然发生的诸多干扰事件,如度假、更改预约时间等,结合破裂了,此时修通(working through)才会开始启动。这些可被处理的破裂在言说和描述之后,接着就是对理想化自体客体自恋投注(cathexes)的撤回,啐啄同时,经由转变内化作用而形成内在心理结构。三个朋友科胡特说,一个人是由理想所前导,而为雄心所推动。这有两个清晰的位置,一前一后。在后期,科胡特实际上添加了第三个位置,或左或右,同行、陪伴的位置,即与技能相关的第三极。每个位置上有一个人。当1978年科胡特去掉“自体—客体”(self-objects)中的连字符,变成“自体客体”(selfobject)时,更加明确了在个体内在,存在于自体与客体之间的一个区域或实在。它是所有僵化反应的源头,承载了无数创伤,同时,它也提供了不断更新的可能,它既封闭又开放,心灵由此稳步向前。我们终身都在寻找三个朋友,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在左右,换个说法,我们都在这三个位置互相滋养。这是我对科胡特自体客体的研究狭隘的理解。L,我的另一个个案兴奋地向我提议,用设问“你是如何学会驾驶的”来做心理评估,这是他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他说驾驶是探索性的行为,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局面,在L学习驾驶的过程中,他极度恐惧于后边跟着的车辆,一方面看着前边,在小心地驾驶,一方面提心吊胆且惶惶不安地提防后边的司机跳起来骂他:你是怎么开车的?你会不会开车!与此同时,他还高度紧张于陪练的目光、叹气及训斥……最后,他干脆不用陪练,一个人跌跌撞撞从武昌开到汉口,从汉口开到武昌。他说,这就是他的人生,恐惧如影随形。其他人什么都帮不了,谁也指望不上,反而是随时随地威胁、恐吓,他只好在绝望中独行。L肯定地说每个人学驾的过程,绝对反映了他的心理状态。L说,如果前边有一辆车我可以跟着,他已经历了许多,他帮我开辟着道路;如果后边的司机和蔼地说,“没事,别急,你干得不错,我顶你”;如果陪练真正陪着,微笑着……哦,如果真是如此,那将是不可思议的美好人生。科胡特会说,你会拥有这样的朋友,同时拥有自己。吴和鸣2012年7月
  •     想记录这一路翻译的过程,觉得又走了一段路了……一开始,翻译这几本书的工作交到我手上的时候,其实并不敢承诺什么,只是抱着看看的心态。因为这几本书是我从事翻译以来深度最深、难度最大、分量最多的几本。加上自体心理学并非是当时涉猎书籍的重点,并无深入接触,一下子实在不确定是否能胜任这样的任务。而事情总是从意外开始。我原本只是寻求合作的翻译对象,但科胡特读书会却因为大家的需要先成立了。我们决定从阅读讨论开始,翻译的工作先暂时搁置。翻译在当时既然是困难的,就尊重这样的现实吧!就这样读书会开始了,每周一次、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结构。回想起来,读书会的这几年,应该是翻译整件事里面最丰富的一段。对自体心理学的语言从生疏到熟稔、对科胡特这个人从陌生到敬佩。在这一过程里,理论与各自的临床实务不断验证。觉得浸润在自体心理学的氛围中,真是一种绝佳的幸运。渐渐地,大家都感觉这三本书的翻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任务,而是一种自然的承诺,一种心安和必然的结果。于是,翻译的工作可以真正开始了。真正翻译的过程中,辛苦还是难以避免的。例如,科胡特英文书写的特质是绵长的长句子,翻译成中文,往往要断成好几句才有利于理解;翻译时,每每为了究竟要保留作者的风格,或以读者的理解为先,而难以取舍。翻译期间,更是需要每日每日的灌注(力比多)……想想,这套书的翻译和出版能够完成,实在并非偶然,自己和这套书的其他三位译者都默默地灌注了大量的心力。翻译之路能够走到这里,并且预期能够走完,和其他三位译者的合作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明雄的稳定认真和协助重要出版的策划、时宁的哲学家思考风格和豪冲的聪明光彩,都是一路过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另外,三四年下来,也着实体会到原书作者写作的用心和所谓一步一脚印的呕心沥血吧!翻译的路有终点,精神分析的路却似乎无止境。走着走着,精神分析也走了这么多年。路愈走愈远,以为已经走得很远了,却发现路是更远的;或者,路愈走愈远,愈是赞叹前人竟然可以走得比自己现在走得更远,自己走得还算近的;一路走下去,翻译也好、治疗也好、理论也好、临床也好;一路走下去,一路收拾自己的骄傲和习性,真的希望能代之以某些远见和使命感,也算不负一路行来的风景和人情了。刘慧卿2002 年6 月
  •     《自体的分析》, 是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科胡特(Kohut)在1971 年第一次系统地对自体心理学做出最初描述的作品,同时他也为当时已经过度理性的精神分析拾回了共情的人性能力。这部作品也是自体心理学发展旅程的开始。科胡特在本书中延续了弗洛伊德对自恋障碍的探索,以及提出了发展的治疗新模型。科胡特所提及的自恋障碍,并不是仅仅指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DSM-郁)所定义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而是自恋神经症下属的各种心理障碍。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恋神经症是相对移情神经症而建立的一系列症状群。因此作为发展者的科胡特所定义的自恋障碍,是以弗洛伊德所定义的自恋神经症为蓝本的,具体分成自恋行为障碍和自恋人格障碍,包括多种性倒错、一些中轻度的人格障碍、各类自恋人格障碍、抑郁类疾病、暂发的精神病性妄想、工作生活动力缺乏等等系列心理症状群,但并不包括弗洛伊德早期曾将之归类到自恋神经症的精神妄想型精神分裂。所以,《自体的分析》不仅仅是一本有关如何治疗各种与自恋相关的心理障碍的作品。重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近十年来在中国各地所进行的自体心理学教学中,发现有的老师,甚至某些国外精神分析家在教学时,会把科胡特定义的自恋障碍误解成自恋人格障碍。这引起了对自体心理学的严重误读。在有关自体障碍的治疗模型中,《自体的分析》发展两种自恋移情的模型,即基于理想化父母双亲影像的理想化移情与基于夸大自体的镜映移情。这是共情的理念再次在精神分析中得到舒张。科胡特在基于理想化父母双亲影像的理想化移情临床现象中指出,来访者在分析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将因理想化受挫对父母双亲理想化影像投射到分析师身上,将分析家投射为一位或高学位、或具有优秀智力、或极富人格魅力的人物等等现象,过去的分析家有可能将之理解为一种阻抗而给予面质或分析解释,但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分析的失败。科胡特强调,在此时,分析师如果能够放弃容纳这种投射,并且尝试共情这种现象,那在此后的分析,经由恰好的挫折,来访者会渐渐认识到分析师的非理想性,然后经由此过程,来访者将能内化这一理想化的影像为自体的部分,获得生活理想的目标。而在基于夸大自体的镜映移情,科胡特描述了三种移情的分类,即狭义的镜映移情、密友移情(也译作另我移情、孪生移情等)、融合移情。镜映移情是临床中来访者希求分析师对来访者自我的理解;密友移情则是表现为来访者将分析师当成另一个自己的伙伴,与分享共同的喜爱或技能;融合移情则是来访者要求分析师随时能深度地理解共情自我的情感或需要。科胡特鼓励在这些临床现象中治疗不应该过度节制,而应该理解来访者诸如此类的现象乃是出于过去受损而停滞发展的夸大自体在分析过程中被重新启动的标注,分析师如果能够包容且理解这些过程,并对来访者做出共情的、同频的回应,那来访者这些停滞的自体将能够渐渐恢复活力,而在之后的临床分析过程中由分析师那些无意的、非创伤性的恰好的挫折和转变的内化作用,渐渐矫正来访者的自体适应性,获得自我安抚的心理结构。科胡特在临床上强调,分析师在分析过程中,由对来访者的主体的深度共情(神入),而成为来访者自体客体经验的提供者,但在对来访者提供温暖容纳的环境的同时,又有恰好的挫折及转变的内化作用,提供了来访者自体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良机,最后获得人格的痊愈和成熟发展。这构成了经典自体心理学治疗的辩证模型,共情与恰好的挫折的并用。这也回应了一些对自体心理学只有共情而不敢于处理来访者愤怒的错误理解。其实对自恋和情感的矫正性过程,也是自体心理学的治疗核心之一。这正如科胡特在论文中所强调的养育的辩证性,“没有敌意的坚决,没有诱惑的深情。《自体的分析》是科胡特在精神分析的学术生涯广受赞誉的一本书,包括安娜·弗洛伊德等这样的经典精神分析的权威学者。它立足于经典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大地,将自体心理学的雏形形式作为一种补充技术装置到经典精神分析传统中。此书出版后,科胡特就被查出淋巴癌,而他的母亲也几乎差不多在同时去世。这无疑对他来说是一系列的重大打击。他之后放弃了几乎所有学术组织的工作,但并没有垮掉,而是除了自己接受正常的淋巴癌治疗外,还同时更加专心致志地接待精神分析来访者以及思考自体心理学的重要命题。自体心理学的故事其实远远没有结束,在1971 年,这个让科胡特高兴而又悲伤的年份,自体心理学才刚刚开始成形,一直积累到1978 年时,科胡特出版了革命性的著作《自体的重建》,确立了自体心理学独立的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学派———自体心理学创立了。自体心理学,现在已经是北美和澳洲精神分析很重要的主角之一。从开始许多精神分析家的不接纳到之后的认同和赞赏,这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中国自体心理学的发展,大约是在2000 年左右开始有人渐渐阅读接触,近年来随着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发展,自体心理学的爱好者正在快速增多。正逢龙年此时,《自体的分析》这本精神分析里程碑式的著作在中国大陆顺利出版,具有重要的专业发展意义,也是一件吉祥的事。徐钧2012 年,龙年正月初一

精彩短评 (总计78条)

  •     爱不释手的好书,看了又看。
  •     kohurt的书,需要慢慢品尝。
  •     没有价值,还是老精分那套,性心理阶段、俄狄浦斯、阉割焦虑、灌注。。通篇都是由这种与臆想无异的术语构成的。或许去掉尸块的“动力学”的东西我还愿意看看,但随着能把越来越多的内容用更简洁更明晰的理论解释,自己对精分已经越来越没兴趣了。
  •     海因茨·科胡特是最伟大的自体心理学家,如果说弗洛伊德让人类学会用第三只眼看世界,那么海因茨则让人类真正的看到了解放心灵的希望。如果你也不懂为什么自己会尴尬、羞耻、窘困以及永远挣扎于寻找完美自己和客体的迷局,也许这本书会给你一个正确的答案。
  •     好书要推荐的~再推荐一本自体的重建
  •     书是极好的 但还是看台版的吧
  •     看这本书之前,最好能先看点别的自体心理学的书,比如:自身心理学、自体心理学理论与实务,因为这书稍微难啃点。
  •     大师就是大师!必读!
  •     期待自体的重建
  •     有空还得再复习复习。。。这文风太难读了。。。
  •     关于心理学的书,值得看看~
  •     这是专业书,扩展视野的,要耐心的慢慢读,好书要品
  •     需要一定的精神分析功底
  •     我非常喜欢科胡特的理论,思路缜密,言语清晰,而且很佩服他的功底,真的很不错
  •     书非常好。看了很有体会。就是比较深刻,适合专业人士。
  •     正在读
  •     对了解自己很有帮助,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
  •     一只大爱大爱精神分析,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大难题,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主体间的心理治疗比客体关系治疗速度要快好几倍。本书阐述的蛮有深度。
  •     有个事,本号想关连新浪来登陆,有方法么,还是必须重新另立一个帐号
  •     未
  •     感谢作者和译者共同发明了有别于文言文的另外一种中文语言形式
  •     一直都只有台湾版,终于盼来了大陆版的,刚得到书还没有看,据同事看后评价此书不错,能够更好地了解自体心理学的理论
  •     科胡特的著作本身就是句子很长,读原著需要反复去读一句话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版翻译的很好,既保持了科胡特本身的写作风格,又容易让人理解。当然,里面还是有些许不足,因为翻译者不是语言学家,而是精神科医生,所以难免会有不够完美之处。仔细读两遍,能够自己理顺那些不足。总体很好!感谢台湾的这群精神分析的工作者能把科胡特的著作翻译过来,希望自体的重建那本书也能尽快出版!!
  •     略 读完之后才反应过来,作者的受众群不是我,而是给专业的心理医师写的,然后自己不得不百度许多专有名词,并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兴趣加深,本来要读的 突然发现今天却借了一堆史蒂芬金的书
  •     还没读,留着慢慢体会,冲着盛名买的
  •     好书有用!
  •     这个商品不错 快递很快 书很好
  •     分析自己,觉察自己是学习心理学必备的过程,本书适用
  •     值 得一看。一直想看他的书,终于名付其实。很好。
  •     科胡特的著作之一,自体心理学~
  •     喜欢,很难买到,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
  •     为什么我提交了发票信息,还是不给开发票呢?
  •     还没看完,不好下评论~
  •     目前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本书,也是这个阶段的我最需要的一本书,心情激动又无限伤感地读完。既自恋碎一地,深刻地反省自己,同时又深感到一路走来的不易(无论是被命运抛弃还是被命运眷顾的部分)
  •     感觉内容很不错 有时间会细细看
  •     过多专业用语,语言繁杂令人恐惧
  •     心理师必读的一本好书 值得购买
  •     这是每一位咨询师必读书目
  •     大师的经典作品怎么可能不好呢?
  •     : B84-065/2942
  •     书很好 翻译的好……纠结
  •     科胡特的代表作,期待另外两册!
  •     科胡特的书,这是必读的。
  •     原创的经典作品,经典。
  •     正在阅读,目前看还不错
  •     非常不错的书,专业人士的选择
  •     艰涩中的智慧之光
  •     翻译比较晦涩。。。
  •     开山宗师的书籍,有点晦涩和结构不清,不是普通人能轻易看懂的。需要一个能理解大师同时用简单语言向大众解释大师精要的中介人作家。
  •     我是略看,三天看完的……看完以后感觉,啧,真的产生了一点点生理上的呕吐感了……首先果然还是要肯定这本书是很好的,确实这不可否认。但……确实也跟3星的那位一样……不行啊,1专业用语太多 2某些句子理得不够顺,感觉像是从外文直译过来的,没有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来表述。然后是,很重要的一个,结构。这本书的结构是跳来跳去的,各部分紧密相关联,比如说我看到第一章,就会引用说,请见第六章第七章,看到后面的,又说与前面的第几个案例类似。这可能是因为后面作者或是译者有修订还是怎么的吧……但是就我来说这种跳来跳去的……本来就很不好读了还跳来跳去的真的很不愉快顺便一提我给我的心理医生看了一个月,他才看了三分之一 ,他说这本书确实……很深……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長輩推薦的,說很不錯。還沒有細看。
  •     自体心理学入门必读之书,推荐购买
  •     内容很好,值得推荐,快递很给力
  •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翻译过来的有三本,这是第一本。
  •     之前没有出简体中文的时候,托朋友在国外买了原版,也买了繁体版。自认为英语很牛,但是看到这本的时候看傻眼了……繁体版也没看明白多少……看了这个简体版,跟繁体的同译者,我以为就是拿来繁专简了,差点就没买!幸亏还是买了啊!好读多了!!不得不赞!等《自体的重建》出来,我还要买,哈哈……俗话说,不读书的咨询师不可能是好咨询师!
  •     鉴于作者对于自恋的研究才看的,但是比较难懂
  •     收藏夹里从9折开始关注,五折的价格一定要买了,迫不及待地看了一点……
  •     老师要求买的,还没好好看,觉得还不错
  •     好难懂,还要再读…
  •     结合上课内容,方能咀嚼出晦涩文风背后的自体味道,那些压抑的、分裂的、愤怒的、脆弱的自体和心灵
  •     老师推荐的,但是太难了,不适合入门读。
  •     好难啃,慢慢看
  •     很专业的一本书,读起来挺费神的,如果译得更直白一些会更容易理解。
  •     膜拜的大师,精辟的见解!
  •     还没看,但看着不错!
  •     自体心理学的经典力作
  •     必须收藏的。
  •     帮老师买的 是心理咨询大师推荐的好书 值得一看下次自己也看看
  •     学了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再要看看他的书,比较适合学精神分析的人看。
  •     我是想买来自我成长的,后被同事告之这本书非常深,读懂需要时间,需要悟性。我这么一被暗示之后,果断觉得书很深。慢慢读吧,本来自我成长之路就是非常漫长的过程。
  •     终于看完了,那个费劲啊~~~当然,收获也大大嘀~~~
  •     大师快点开课吧!since科胡特如此难懂。。。
  •     偶遇此书,觉得值得去阅读一下
  •     对自体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的。
  •     开头看得很艰涩,到后来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     这书是很价值 的,需要细细研读中……
  •     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学家、教师和学者,海因茨•科胡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胡特反对许多主流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挑战正统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思想在美国医疗领域的控制。《自体的分析》是科胡特极具影响力的书,它建立一代分析师治疗人格障碍的行业标准。
  •     想学自体心理学的内容,以前是台湾版的,现在有了简体大陆版,必须买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