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即我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300141459
作者:迪克·斯瓦伯
页数:346页

内容概要

迪克·斯瓦伯:世界脑神经研究领域的旗帜性人物之一,被誉为“脑研究的教父”。1985年,斯瓦伯教授创建了荷兰人脑库,人脑库是脑科学研究的顶级配置,标志着一国脑科学研究的先进程度。现任阿姆斯特丹大学脑科学教授,同时担任荷兰大脑研究学院院长。他著述颇丰,曾因发现男同性恋者的脑构造与异性恋者不同而名噪一时。

书籍目录

第1章  我即我脑:大脑决定人生
 大脑决定我们是谁
 有关大脑的神奇比喻: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第2章 子宫中的成长、分娩与父母养育
 母亲和胎儿大脑的互动决定分娩能否顺利
 孩子大脑的发育需要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
第3章 胎儿大脑在子宫中受到的威胁
 看上去健康的婴儿会有问题吗
 母亲的饮食决定了胎儿大脑的品质
第4章 子宫中大脑的性分化
 是男是女,大脑说了算
 同性恋和恋童癖,都是无法选择的
第5章 大脑与青春期、爱情和性
 青春期行为:孩子真的没有动脑吗
 从大脑的反应来看,热恋就是成瘾
第6章 下丘脑:生存、激素和情感
 名不见经传的下丘脑掌管着你的生存能力
 抑郁与大笑、贪吃与厌食,都源于紊乱的下丘脑
第7章 成瘾物质与大脑
 吸食大麻使得潜在的精神分裂症暴露
 摇头丸,带来快乐和大脑伤害的小妖精
第8章 大脑与意识
 三个大脑结构搭建了你的意识世界
 如果大脑接收不到正常的信息,它就会胡编乱造
第9章 攻击性
 为什么25岁以下的男孩攻击性比较强
 罪犯的大脑可能天生与众不同,他们应该为此受到惩罚吗
第10章 自闭症
 自闭症天才的大脑很奇特吗
 缺乏父母关爱并非自闭症的源头
第11章 精神分裂与幻觉
 精神分裂症:在子宫中形成,在青春期显露
 紊乱的大脑会产生图像和噪音
第12章 修复大脑和电刺激
 大脑内的电极带给你快乐和健康
 能用电子产品和他人的大脑修复我们的大脑吗
第13章 大脑与体育
 拳击:神经的色情文学,让大脑受伤的运动
 多动脑比多运动更能让我们健康长寿
第14章 道德的大脑,大脑的道德
 经过“大脑切断机杰克”之手,叛逆者变成了“行尸走肉”
 天生的道德感同时存在于人类和动物的大脑中
第15章 记忆
 短时记忆涉及大脑的“内存”,长时记忆涉及大脑的“硬盘”
 自动运动的程序存储于小脑:从弹钢琴到性高潮
第16章 大脑与宗教
 信仰形成于孩子的大脑
 那些抱有宗教幻想的名人给我们的启示
第17章 灵性的大脑
 灵魂是脑细胞产生的一个误会
 大脑缺氧有时会造成灵魂出窍的错觉
第18章 自由意志,一个愉快的错觉
 早期大脑发育所产生的永久性限制影响了我们一生的选择
 大脑是一台巨型的无意识的电脑
第19章 阿尔茨海默综合征
 脑细胞在使用中不断损坏,阿尔茨海默综合征趁虚而入
 激活神经细胞,老了也可以不痴呆
第20章 死亡
 脑细胞在人死后还能存活,我们能用无生命的分子制造生命吗
 死后将大脑存入人脑库,造福后人
第21章 大脑的进化
 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对大脑进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人类与黑猩猩的基因编码只有6%的差别,他们的大脑却相去甚远
第22章 结论
 大脑的可塑性非常有限,因此爱护大脑要从胎儿开始
 人生不是基于我们的选择,更多是取决于我们大脑的早期发育

编辑推荐

  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从出生到死亡,是什么决定了你是谁?是什么决定了你一生的选择?世界最出色的大脑研究专家斯瓦伯教授,把他对大脑研究的全部热情融入本书,带你进入一段关于大脑的独创性旅程,为你解读大脑与出生、青春期、爱与性、生存与情感、成瘾、意识、攻击、道德、文化、信仰与历史的关系。本书是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最佳指南。

作者简介

《我即我脑:从子宫中孕育,于阿尔茨海默综合症中消亡》主要内容:看上去健康的婴儿会有问题吗?同性恋和恋童癖由谁决定?抑郁与大笑、贪吃与厌食来自何处?谁掌控了弹钢琴和性高潮?老了如何可以不痴呆?什么是让你健康长寿的秘诀?上瘾、精神分裂症、攻击、死亡或是进化,一切都由大脑说了算!荷兰最有趣、最具独创性的大脑研究者斯瓦伯,带你开始一次万花筒式的探索,解读大脑与你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书封面


 我即我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总体评价,如果书内容完全真实,或者说逻辑成立,是本5星好书。通篇翻译质量不错,没有晦涩的地方。信息密度比较大,不错。部分【只是选取自认为对自己最有用的一些】摘要:一.内容可信度存疑,无引用、没展示好的数据。所以二存疑二.书内容1.成年后,脑、性格很难改变2.少做有身体接触的运动,少剧烈运动3.记忆需要重复,期间需要休息4.少喝酒不吸烟三. 引申感悟1.宽容别人,别试图改变别人,尤其亲朋2.小选择,权衡利弊。大选择人是靠直觉,错了无可厚非。一1.中科大 周江宁,浙大 包爱民推荐,但周江宁是作者DS的学生,DS是浙大的教授,并且网上某人新浪博客看出,包是听了DS讲座后,下决心在DS做博后,最终情况属实否不详。所以也不见得此两人推荐有完全客观性。2.封面说,全球脑研究旗帜性人物,维基百科上没有此人词条【英文词条木有,有豆友指出http://nl.wikipedia.org/wiki/Dick_Swaab 有】。3.应该是科普文,但全篇未见一点引用标注,书后附录也没有,比起寒假看的《对伪心理学说不》比起来差远了,不知道是中译本没有翻译?还是作者很NB一点都不用?还是作者疏忽了? 虽然那些东西对门外汉来说基本都不去看,至少可以增加可信度吧。4.整本书数据少且没有来源,论证大多数是个案,或者是作者的课题组接到的列子,所以可信度、普遍性不是非常高。以上的质疑也是《对伪心理学说不》所教的一些方法,并不是鸡蛋里挑骨头,或许因为是要写一本大众化科普文考虑可读性,所以作者没有严格引用等吧。二就书的内容而言,自己新学到的、有感触的几点。1.人的性格特征、天赋、智力、缺陷、性取向、夜猫子还是早起鸟,在出生前就已经被确定了。成年后大脑很难发生大的改变这点存疑,难道真的成年后就改变不了了? 如果那些洗心革面的人,是因为出生前/成年前,就决定了,只是一直隐藏着个性?并且作者也没有很好给出证据。2.剧烈运动会折寿,因为新陈代谢快。接触性体育运动会损伤脑,所以还是看体育,或者下象棋好。这点也不敢完全认同,不能因为有身体接触的运动有可能造成脑损伤就否定所有的体育运动。剧烈运动折寿也存疑,文中只提到,数据显示顶尖运动员平均寿命短。3.同性恋、恋童癖是天生的,性别在子宫就决定,不受环境影响。4.第一次热恋是不可能有理性的,不受控制的,第二次开始,才能说理性考虑。所以,初恋就成功的,到底是不是真的成功? 5.记忆分长短期,需要重复训练,且期间需要休息。这佐证了主流观点吧,那被单词神马的就这样吧。6.毒品带来脑损伤,酗酒伤害小脑。小脑是负责记忆、复杂学习的。少喝酒,不吸烟。7.小的选择,可以列出利弊理性思考,大的抉择,几乎都是瞬间完成的,凭借直觉。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大的抉择信息不够?大的抉择,选择不同影响很大,所以即使认为分析好了还是无法理性思考?小的选择,就算选择错了,影响小,也比较容易遗忘,大多记得是判断正确的?三引申出的一些感悟1.宽容别人,别试图改变别人,尤其亲人朋友,强加意愿。如果作者说的,性格等很多方面成年后不能改变,是真的。2.既然大的选择不能理性思考,那也不妨碍在生活中,各种小的选择权衡利弊,让生活更美好。而一旦大的抉择,造成不良后果了,对自己宽容些。------------------------------------------------------------以上是12年2月的评论,这是我看的第一本脑科学的书,也是第一次开始仔细做读书笔记,所以难免有些纰漏不足的。关于关于运动、饮酒吸烟、记忆学习、睡眠、大脑可塑性、冥想的读书笔记整理回顾,下面有个链接,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参考下,博客中还有其他书的书评笔记+思维碎片。http://graspit.diandian.com/post/2012-05-11/19748281连接中阅读体验会好些,有加重等,懒得点链接的可以:主题阅读归纳回顾关于运动、饮酒吸烟、记忆学习、睡眠、大脑可塑性、冥想6个方面,以记忆学习、脑为主线,主要参考脑科学、神经科学的科普类书籍。以下按书的客观性、严谨性和作者的权威性排序:1.《超负荷的大脑》、《进化的大脑》2.《本能》、《追寻记忆的痕迹》3.《注意力曲线》、《史上最强的大脑书》、《我即我脑》总结实用性技巧:多做有氧运动,乒乓球、羽毛球、跑步等。少踢足球、拳击等。少喝酒,绝不吸烟。在睡觉前背诵;反复多次背,中间要间隔休息。要午睡,45min内。虽然以上技巧似乎没什么新意,可能大家都知道,但这些习惯的背后是有实验数据、科学理论支撑的,作者是领域泰斗,文章严谨性很高,所以相对来说可靠,科学性高。而关于记忆、大脑可塑性、睡眠,基本都是没有定论,所以生活中口口相传的一些技巧,或者一些电视节目、专家、书籍介绍的方法,很多是未经证实、不可靠、片面的。(比如说常见的选取个案证明,挑出有利自己观点的证据而不提反驳自己观点的。详细判别法,可以参考《对伪心理学说不》)以下归纳了几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简要原理,也给上文提到的实用性技巧做出稍详细的解释。1.运动。有氧运动+安全性=乒乓球最好《史》。1)有氧运动有益大脑;2)足球、拳击对脑损伤可能性大《史》+《我》;3)同时运动是很好的休息方式。(工作的两个方面:1.需要注意的的多少2.内容的有趣性休息需要针对这两方面做出相反的调整。在需要高强度注意力+无聊的工作后,运动是不错的方式)《注》2.饮酒吸烟。少量饮酒。(《史》+《我》+《进》等,多本书提到)1)一周一杯有益,3杯以上有害。《史》不吸烟。(所有书提到,危害大)3.睡眠。1)需要睡眠的时间未定,因人而异。《进》可信度高,(《Powerful sleep》也提到,且认为睡眠在睡眠周期结束后起床最好,每晚6个小时比8小时的人活得长,此书我做的读书笔记graspit.diandian.com/post/2012-04-23/192365682)7-8h 《史》3)梦的功能作用,未知。《进》4)午睡《注》4.记忆、学习原理等无定论。《进》+《超》较可靠已经有相关实验佐证,或者确定的:1)在睡前学习记忆,记得更多(科学美国人报导,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odcast/episode.cfm?id=ability-to-learn-is-affected-by-the-12-03-24)学习后,24h内进行REM效果更好。《进》(只要不通宵,24小时内有个睡眠周期就好了)2)睡眠有助记忆,但如何影响、作用机理不详《进》3)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有区别,但难区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呈正相关。《超》4)工作记忆、IQ、注意力可以被锻炼,且IQ提升有滚雪球效果。《超》5)记忆分长短期。需要重复训练,且期间需要休息。《我》6)回忆效果,语言编码>非语义编码《追》7)记忆会出错。《本》+《追》8)内隐记忆(=启动效应,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短暂一瞥能使人偏爱,而被试者甚至无法看清是什么。可乐等。《追》所以影像阅读有有一定道理。9)长久记忆需要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一个信息与意见存在于记忆中的知识连接->“深度加工”效应P31->精细编码(当且仅当记忆时)《追》10)联结学习(类似巴甫洛夫的狗),在一些具体行为上有解释。似乎也可以达到情绪调控的作用(类似AR中的,特殊情绪时不断强化一个特定动作,来强化神经链)《进》5.大脑可塑性1)先天后天论,未定。大多数科学家是中立。《超》+《进》(《我》认为完全先天,个人觉得此书客观性、文章严谨性、作者权威性都没有《超》+《进》来得的好)2)大脑训练。一定强度地“用”+“它”(一项训练只练一个脑区,无法提升全脑)=类似健身房的运动。《超》6.冥想和认知训练的作用。1)冥想有放松效应。改善注意力的缺乏证据2)认知记忆大脑训练软件,对工作记忆效果很小,只对视觉感知有帮助==========理性思考;习惯培养;英语学习;健身健康;能源经济。在读能源类留学生,英语私教,曾任托福讲师。努力去做个坚毅、知行合一、不断学习的人,并能在心态、体格、学识、经济、为人处事上潇潇洒洒。微信公众号:FreeGrit ,每周一篇原创分享,希望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相互学习交流。
  •     2012年3月。春天将至未至,山上寒意正浓。那日,晴,有风。黄历写道:驿马动,火迫金行,大利西方。 偏居灵隐一隅的杭州佛学院,僧人们正紧张地忙碌着,表情庄严而凝重。藏经阁的投影仪已开启,幕布已降下,热茶已备妥。扫地老僧又把讲堂默默打扫了一遍。一个小和尚拉住一个老和尚好奇地问:“师傅,是有什么人要来吗?”“嗯,是荷兰的迪克. 斯瓦伯教授。”“他是什么人呀?”“他是全球著名的脑神经科学家,阿姆斯特丹大学脑科学教授。写过畅销科普书《我即我脑》,我不是让你读那本书吗?”“啊?您说的就是那个说宗教神迹不是精神病就是脑缺氧的教授?他来我们这儿干嘛?不是来踢馆的吧?”“嘘,小孩子别乱说。”斯瓦伯教授终于来了。虽然头发眉毛已经花白,却仍清癯健硕。僧人坐定,讲座开始。 斯瓦伯教授向僧人阐述了一个与佛教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有一个核心:大脑。大脑不仅决定我们想什么,还决定我们喜欢同性还是异性、减肥还是厌食、意志坚定还是物质成瘾、老而弥坚还是老年痴呆……虽然对斯瓦伯教授而言,在佛学院做讲座和在其它大学并无不同,但讲座中关于宗教和信仰的部分,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仍显新鲜刺耳:“很多宗教体验和大脑病变有关。如果大脑长期不能接收正常器官应该接受到的信息,那么大脑皮层将自己激活产生信息,以填补这个空白。人会因此产生幻觉。基督教中,摩西是在山上独处了很长时间,才听到耶和华的神启。伊斯兰教中,默罕默德也是在山上独处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天使加百列的声音。从脑科学的角度,这么长时间的独处足以让他们的大脑因为缺少现实刺激而产生幻觉。”“大脑颞叶癫痫患者会经历欣喜若狂的深刻体验。这种体验中,病人有时会觉得自己在和上帝接触。经历过这种体验的患者经常表现出被称为“格施温德综合症”的人格特质,表现为情绪化、欣快感、负有使命意识、缺乏幽默感、强烈的道德感、性欲缺乏、急躁、攻击性、抑郁、以及,极强的宗教意识等。宗教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如圣徒保罗、默罕默德、圣女贞德等,都有癫痫发作的历史,并表现出“格施温德综合症”的人格特征。一些艺术家,如梵高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因为癫痫发作而产生强烈的宗教体验,并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在濒死体验中,有人看见了隧道、光和美妙风景,看到了过去生活经历的闪回,也有人经历了灵魂出窍般的感觉。一些人称,很多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不再畏惧死亡,对宗教和灵性的感应也会上升。这常被当作天堂和灵魂存在的证据。而实际上,这更可能是大脑缺氧时产生的幻觉。脑科学研究发现,通过刺激对缺氧极为敏感的大脑颞叶和顶叶的交汇处,可以诱导病人产生自己离开了自己的身体,并漂浮了起来的离体体验。而记忆闪回是因为,内侧颞叶中储存着大量情景式和自传式回忆,由于颞叶对缺氧极为敏感,这些记忆很容易在缺氧状态下被激活。由于颞叶癫痫和其它颞叶刺激,这种记忆常伴随强烈的灵性和宗教体验。”“有时候,在灵性体验和精神疾病之间划一条界线是困难的。灵性体验可以失去控制进入精神病理范畴。强烈的宗教体验有时还会导致短暂的精神病发作。”一片鸦雀无声。僧人们也不清楚,该赞同、中立还是反对。这个以脑为核心的世界,离他们太远。只有墙角的扫地老僧,微微动了动扫把。可是,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易筋经,没有一阳指,甚至连暗器也没有。和传说中前辈扫地僧用绝世武功阻挡盗贼入阁盗书不同,今天,僧人们已无法阻挡科学扩展它的疆域,把视角延伸到宗教领域,对它进行仔细审视。而开明的佛学院,也开始谋求,宗教和科学的对话。讲座结束,已近黄昏。法师送教授到门口,双手合十道别。教授笨拙地回了个合十礼。夕阳余晖下,两人像穿越多年的苏轼和佛印,正依依惜别。青山掩映下的千年古刹,晚钟敲响。飞鸟惊起,又渐平息。扫地僧又开始清扫院子。庙里传来诵经声和木鱼声。三三两两的香客,带着平静和希望,走出寺庙,渐行渐远。此时此刻,总让人想起生死、轮回、苦恼和解脱。至于思索这些问题会激活了哪些脑区,忽然,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     完整版本见:http://hgye.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html----------------------------------------------------------以前买书的时候很挑选出版社,比如中华书局,三联等等,那科普书籍呢自然就是科学出版社或者上海科技出版社了,比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开放人文系列,我就收了好几本。不过实话实说,选材基本上没的说,不过翻译质量就参差不齐了,这也是中文图书最让人诟病、老生常谈的话题之一了。从我个人现在的习惯来说,要么是挑选作者,比如Matt Ridley的书,能看到的就都下手了,因为这个作者是有保证的,翻译的不管如何,起码可以看看。还有就是看喜欢的书属于哪一个系列,比如北理工出版社的盗火者译丛,我发现不管是选材还是翻译质量都很不错,基本上感兴趣的就都收了,类似还有哲人石丛书,也收了好几本(不过这套丛书现在有点倾向于科学家传记了)。还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心理学书籍,这个里面虽然很多题材虽然不太感兴趣,但是翻译还是不错的,感兴趣的还是买了好几本。最近买的比较多的一个系列是湛庐文化策划的心视界的书,以前在书店看到的感受就是贵,非常贵,而且题材大多是流行心理学,基本上个人现在不是特别感兴趣,不过在买了津巴多的时间心理学之后呢,觉得这个系列的书还是可以买几本的,因为翻译的还是非常不错的。就这样幸运的发现了我即我脑这本书,也就是这次的主题了。我即我脑这本书的作者是荷兰的迪克·斯瓦伯(Dick Swaab),荷兰人脑库的创建人,而翻译者是浙大的包爱民教授,是斯瓦伯的博士后,所以翻译质量自然有所保证。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大约是今年读的最有趣的两本书之一了(另一本是Robin Dunbar的你需要多少朋友)。也就个人到目前为止读过最好的两本关于脑科学的科普书籍之一了(另一本是进化的大脑)。bagua甚多,而且既有深度也通俗易懂,看得是非常享受啊。brain-1好吧,那么接下来就聊聊我以为我看到了些什么吧。以前看得一些关于认知科学/脑科学的书的时候,因为不同的大脑组成部分对应着不同的功能,很困惑的我的一些名词比如说下丘脑、杏仁核等等名词,基本上只是知道,但是看剖面图的时候还是迷迷糊糊的。我即我脑或者说斯瓦伯清楚地地方在于,每一幅图都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大脑的整体图,中间有一条线,表明是剖面所在的位置,然后旁边是一张大脑的剖面图,这样就非常清楚地对应了。顺带说一下,脑科学一个基本的常识就是不同的脑区是有不同的功能的,而且很多区域是相互独立的,比如负责语言的有布诺卡区和维罗妮卡区,当不同的脑区由于,比如肿瘤,外部损伤或者由于脑出血引起的脑细胞死亡等等,都会造成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病症,比如面孔失认症,能辨别所有的物体,就是不能识别人脸。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比如一个病例给研究者们巨大的启发也就不足为奇了。好吧,进入正题,首先列个提纲,后面再分别说明:除了身体上的区别,在大脑中也存在男女性别之分。大脑中,特别是下丘脑中产生的各式各样的化学递质(激素)对个人的潜意识行为至关重要,甚至是我们自以为的逻辑能力。大脑具有异乎寻常的构建能力,即使是虚构的,不存在的,没有真正发生的事实。大脑中的奖赏回路和应激回路对我们的生存的意义。大脑的早期经验特别是在子宫中的发育情况决定了很多我们以为可以掌控的东西,甚至包含宗教,自由意志等等。第一点大脑中的性别,我们都知道在gene层面,XX表示女性,而XY表示男性,在受孕大约6周以后,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启动了一系列的变化,最主要的就是促使男性胎儿长出睾丸等等其他男性身体特征。但是斯瓦伯告诉我们,除了在身体上存在男女之分的,大脑也存在着性别之分,而且不幸的是,这两者之间还有可能存在着不同步的现象,其结果就是homesex,异性癖等等。为什么?大脑中存在着1000亿个神经元细胞,但是人类的gene一共只有2.3w个,所以对于大脑的发育来说,单单依靠gene编码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大脑的发育过程对环境的依赖很大,当男胎儿发育出来睾丸以后,他的睾丸就开始工作了,分泌睾酮激素,当让女胎儿的卵巢也开始工作,雌激素等等。因此胎儿在womb中接受的激素水平很不一样,男胎儿睾酮激素水平较高,而女胎儿较低。当然这一切都是怀孕后半期发生的事情。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化学浓度[1]不是绝对的,由于染色体缺陷或者环境影响等等,有可能导致身体和大脑中的性别不一样(那个无名指有多长的bagua我就不再卖弄了),结果就是hom0sex或者更奇特的异性癖(西班牙的导演阿尔莫多万玩的非常好的主题)。OMG,这真是颠覆我个人的认知,按照我前一段时间笃信的进化生物学的观点,生物学家普遍不相信homosex这种资源耗费巨大的行为还能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保留下来,他们坚持认为一定存在某种解释,比如按照罗宾·贝克的观点,homo sex只是一种锻炼社交的过程,实际上不存在真正的homosex,他们都是bisex爱好者,而且是疯狂的爱-好者。但是斯瓦伯告诉我们在生理上hom0sex也是可能的,虽然这只是意外而已。第二点化学递质的作用,早就知道比如多巴胺之于快乐,催产素之于亲密等等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即我脑这本书让我对这些化学递质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认识,特别是第六章下丘脑一节,描述下丘脑的脑垂体分泌的激素对于我们生存的关键性。书中介绍了一个因为脑部肿瘤而切除了下丘脑的病例,在下列功能都出现了问题,不得不由母亲来照顾。包括缺少生长激素,记忆功能和生物钟受损,还有控制睡眠的松果体素,以及调节体温和吃饭,情绪不稳定等等。实际上,包括下丘脑在内的,除了脑干和大脑皮层以外的部分,包括小脑,中脑,丘脑,下丘脑以及边缘系统是我们潜意识的控制中枢,而这种潜意识正是现在流行的很多心理学读本的解释基础。比如Blink,乱乱脑等等。有趣的是这些下意识的影响远远大于我们意识到的,为什么?因为这和第三点,即大脑的虚构能力很有关系,当我们由于潜意识而发生情绪上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在我们的意识层面却不知道到底为什么?于是我们就会编制各式各样的借口原因来安慰自己,给出合理的理由(阴谋论了其实)。换句话说,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在压力下做出重要的选择,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减肥的第一原则就是少吃多餐,不要让自己因为饥饿而控制不住自己。好了,再来说第三点,大脑的虚构能力,大脑是由不同模块构成的,而且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功能,其中有很多模块是接受外部世界的输入,比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感觉中枢等等,而其他的一些部分比如联合皮层则是负责处理这些初级输入的部位,但是,这样的组合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外界输入的信息量太大,大脑在整合处理这些信息的时候,不得不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强化,或者弱化某些输入[5],现在流行的很多视觉错觉图就是利用大脑的这种缺陷来愚弄我们的。第二种就更糟糕了,当高级功能模块不能获得足够的外部输入的时候,它们不得不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做出选择决定,其结果就是它们可能会虚构部分输入[2],开始胡编乱造,方正它本来也要这么做,也就是产生了一些幻觉。比如幻肢症患者在别人告诉他挪动一下肢体,他虽然做不到,但是他会说我不想这么做,当然还有更好玩的忽略症。或者那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比如美丽心灵里面的纳什。当然还有做梦[3]。虽然这些胡编乱造在精神患者身上变现的更显著,但是正常人也会常常被这种形式愚弄,最要命的是他们甚至意识不到。所以当我们深信不疑的时候,不妨跳出来,稍微看一下对立的观点,也许是真正合理的。第四点是奖赏回路和应急回路,书中也许还提到了一些其他的,不过给我印象最深刻就是这两个回路,至于原因,个人以为很简单,奖赏回路意味着sex,而应激回路意味着生存,一个是gene传承,另一个是个体生存,是第一个的基础。奖赏回路是以多巴胺为中心的奖励回路,让我们愉悦,高兴,正如斯瓦伯指出的,大脑对上瘾性物质和行为毫无抵抗能力,而大脑皮层诸多功能之中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抑制这种奖赏回路,一天当中差不多有23个小时[4]。上瘾物质的作用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模拟多巴胺对多巴胺受体起作用,另一种是刺激大脑产生更多的多巴胺,这也是这些物质,比如香烟,毒品如此危险的原因了。上瘾行为,比如赌博,sex在青少年时期也比较容易失控,因为人的大脑,特别重要的额叶要到25岁左右才会发育成熟。应激回路则是以肾上腺素,血清素下丘脑中的应激反应轴为中心,womb中营养缺乏似乎可以造成终生应激回路的过度激活,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攻击性行为增加等等严重的情况,虽然作者没有明说,但是我很怀疑失眠同样也是大脑应激过度的一种反映,尽量在睡前不要过度兴奋吧。最后一点,womb对大脑的影响可能是最重要的后天因素,国家地理的In the womb系列记录片是一个很好的直观描述,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大脑中的神经元可塑性很强(原因是gene数量不够),显然影响的时间越早,影响越大,效果也越持久。比如6个月时口音的关键期,6岁是第二语言的关键时期,印刻现象可以说无处不在啊。宗教影响也是在儿童时期最为重要,以至于有些人以为他有灵性修炼/体验等等。不过很好玩的是其实这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除了第一点中提到的大脑性别和胎儿自身分泌的激素有关以外,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胎儿的分娩,当胎儿感受到母体不能提供充足的营养的时候,胎儿大脑会分泌催产素,进而通过胎盘进入母亲循环系统,然后母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最终导致胎儿的分娩,按照斯瓦伯的说法,胎儿是不是顺产,其实标志着胎儿的大脑发育状况,而难产的儿童似乎大多都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婴儿包括儿童的大脑始终在快速发育,一直到到25岁左右才会发育成熟,给予丰富适当的刺激,还是问题不大的。最后,免责声明,我即我脑这本书其实八卦甚多,我总结的几点斯瓦伯都没有明确的说出来,只是我以为我看到的,一切还是以原作者原书为准。注:[1]化学浓度的重要性对于发育有着特别的重要性,比如我们熟知的hox基因,其实最终引导身体发育的就是hox基因产生的化学浓度梯度引导的,同样属于同源gene家族的多达十几个,包括大脑发育过程中的hox基因。[2]不知道多少人有经验,至于我自己经常在刚刚醒过来的时候,会对梦中复杂,超乎常理而又合乎逻辑的精细细节感到吃惊。[3]书中提到很好玩的一个细节是人在做梦的时候,睡眠时肌肉张力会消失,当由于故障,在睡眠的同时肌肉张力没有消失,结果就是梦游症患者,甚至可以成为murder.[4]斯瓦伯开玩笑的说,即使这样,现在地球人口依然达到了60亿。[5]最简单的,比如一个人不能挠自己痒,这是因为小脑的抑制作用。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神经科学科普读物,很好读。
  •     课程老师推荐的一本科普类读物,虽然出版时间在2011年,但是对于非脑科学领域的人来说,很多案例和结论都很新奇,深入浅出,却也引人思考。另外,翻译的其实也挺不错的!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人也可深读。
  •     脑研究教父的杂谈式科普书,自带机智幽默高冷犀利的吐槽哈哈哈~ 开心地长知识,又深刻地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作者已经加入我的学术偶像名单啦。
  •     使我在考虑问题时多了一个角度
  •     作者的专业性和书写的语言功底还是很好的,而且本书的翻译做的也很出色,并没有出现十分晦涩难懂的地方。没给5星的原因在于,作者给出了很多的观点,而且也用了一些例子作为观点的佐证,但是我还是觉得缺乏更多的可信内容以及数据去支撑观点而且例子缺乏引用注明。但如果是作为科普读物,本书很显然是十分出色的。
  •     Interesting!
  •     可怕的黑匣子必然会被开启吧
  •     1.We are our brains,自由意志并不存在XD 2.全书由时间跨度很大的专栏整理而成,作者的观点>>>>>>>陈述事实,与其说科普不如更像有条理的杂谈集 3.Swaab是真的既喜欢又非常了解中国啊……
  •     脑科学科普,很长知识
  •     推荐一下,在科普方面很值得一看!
  •     写得通俗易懂,又有深度,又有新意
  •     从科学的角度去感受生命的旅程,无数的偶然与必然造就这样独一无二的你我,我爱这严谨而充满诗意的人生
  •     意识 自由意志 都有。从某土豪那讹来的,让人家掏腰包给我买,都不好衣湿了。。。/是发表于媒体的文章合集估计,挺散的,也有重复的地方。有不少八卦
  •     关于不是孩子带的不好才自闭那一节,并没有足够的论据让人信服,只是一味重复了几个自闭症的患者经历和特点,然后在最后谴责研究者说是父母的错是对父母的打击。就这一段来说我对这本书的可信度就有很大疑问。
  •     大脑决定我是谁
  •     可扩视野,然行文间稍稍现出偏执,作者试着在不擅长的领域里也拔下一片根据地,可惜不尽如意
  •     大脑决定了你的一生。
  •     已读,好评。我读的第一本脑科学相关的书籍。作者出生于医生家庭,经历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接触各种疾病,因此本书介绍的脑科学与各种精神和神经疾病与现象紧密联系着。大脑在胎儿期和婴儿期的发育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性格、激素、性取向等因素,很多十几年以后的疾病也能在这一时期找到根源。记忆是怎么形成的,脑死亡是怎样的过程,脑的各部分是如何配合工作的,如果某一部分出现异常会有什么样的外在表现,脑是怎样指挥身体的,宗教和毒品中的各种幻觉是怎么起作用的,等等。收获很大。
  •     如果封面和台版一样好,我就考虑给个5星。到目前为止这是读过的把大脑的构造和精神疾病写得最全面的书了吧。我和C太太读完都有点失落,因为作者表示大脑和情绪是天生的,后天的教育只能帮助人处理好自己的性格。如果我有抑郁症,那我可能终生都无法得到救赎。另外作者为什么对中国元素那么着迷呢?就因为他来过咱大天朝,就能知道墨子了吗!!还有批判宗教的那段略偏激,不过割礼宗教战争确实对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那些预言或者神的启示也说不定就是妄想和精神病。阿兹海默病不仅折磨病人也折磨家人,也许安乐死对双方都好?
  •     看到一半时就在问自己:人们是否会因为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脑子里长了个瘤子而影响他的行为而原谅他的恶行?之前看的讲述关于意识与脑类的书都看的非常累,狄克的这本非常轻松,完全是接地气又说人话,我基本读懂了。有些推断的用词上也非常谨慎。同性恋企鹅一同孵蛋那段我看了很感动。三大宗教领袖都在大山深处独处过那段触我笑点。中医问题上,我觉得我的理论认知基础是默认的。另外狄克是达利的粉丝吗,反复引用达利名言且未对LDS药物做批判……
  •     内容比较喜欢,还没看
  •     好科普
  •     类似于一本导读。蜻蜓点了几点水。
  •     人类的身体如此精密复杂,每一个小小的误差都会引起巨大的变化,以至于你所以为的平庸无常,其实已经是奇迹。
  •     心理所图书馆,超好看
  •     相当Up to date的综述。我认为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人一定要先读这本书(而不是弗洛伊德的什么鬼)。写成这样很不容易,基本上是把一整本neuroscience课本压缩出来的,看出来肯定有很多参考文献。但是!必须批评:简体中文版去掉了所有的reference,这让想要进一步对这些课题进行参考的人无从下手。故减掉一颗星。
  •     8.5分
  •     文笔和组织有欠缺
  •     自由意志不存在!!/“生命是一种终末期的性传播疾病,总是伴随着死亡而结束。”233
  •     大脑决定了你的一生,以及人类的进程。
  •     再次碰撞生命科学
  •     用实例解释大脑的功效。科普类扫盲书,不错。
  •     作者对脑的痴迷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     好书,收获颇丰
  •     自由意志都是骗人的。
  •     大一读完之后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阅读这本书,开始是逆水行舟,后来是顺水推舟。斯瓦伯先生一直不愿意自己露脸,直到最后。殊不知没有“我”而只有脑的文字,多数人是看不懂的。道金斯认为,人类和奇特我这只是基因的载体,进化之和是基因流淌的河流。 斯瓦伯认为,“我”只不过是大脑的“副产品”或者意外的产品,与其说“我”经历了一生,不如说是“脑”经历了一生。不过,“我”直到最后还是露面了,而一旦露面,就不会再自动退回去。
  •     30 严谨的学术文章合集,科普常见行为背后的大脑基础。比如青春期孩子冲动、自制力差是有原因的:他们的前额皮层尚未发育成熟。还有恋爱是一种临时的精神错乱,因为在你陷入热恋的时候,前额皮层并没有被激活。
  •     挺有意思的书。。长知识长见识。。但是这种注定论要我很恐慌~
  •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大脑,比心理学的书更好
  •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脑,却对它几乎一无所知。想想就觉得可怕。
  •     去年错过了他的讲座。。。他来的时候好像正处在我们学校自杀率最高的一段时期。。。不过感觉新观点不多啊。。。可能就只是够激进吧?
  •     很有意思的观点。迪克教授每年都会来讲座,人也很好玩
  •     不及我的预期,但也不能否认内容是有价值的。
  •     有些观点不敢苟同,但整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     蠢萌蠢萌的语言。一个个好有趣的问题。迪克先生对宗教的态度是很轻蔑的。果然如此,就像文中所说,生物学家比物理学家更低可能相信轮回和上帝。反正我又长了好多见识。
  •     不是我想看的类型。但是翻译很好,很清楚。这个湛卢文化能不能不要为了省纸把参考文献割掉啊!
  •     宇宙的起源,人脑的机制,宏大、复杂的21世纪交响曲。每个人都有其既定的命运,也有其难料的未来。人脑所组成的网络,在宇宙的混沌之中,挣扎着维持更多的秩序;这也许是我们难以逃脱,也乐在其中的宿命。
  •     幽默
  •     篇幅简短概括
  •     低于期望值的阅读,基本相当于用"深度阅读"的方式复习了之前"浅阅读"就曾获得的知识。关于自由意志的部分,高中貌似就在科普杂志上见过;关于恋童癖,作者希望对多数被视为暴力犯罪的行为在量刑上加上大脑生理机构、激素水平的考量,像对待同性恋一样理解以及宽恕他们;关于老年痴呆,作者坚定了本人献身学术(可预防痴呆)的一厢情愿;关于宗教,作者对西方诸教绝对是针锋相对,但对于像佛教这种“是否是有神论”尚有质疑的宗教略显无力;我觉得科班出身的作者显然在其他大多数问题上难以称得上“专业人士”,所以这本书只能是“开山之作”、“呼吁”一类,并且案例堆砌手法的运用过于粗暴,后面的部分我都“不忍卒读”有木有!
  •     想一口气读完的书,力荐
  •     不错哦,作者不时流露出些小幽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