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家教理论 > 人的成长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802343955
作者:玛丽亚·蒙台梭利
页数:141页

章节摘录

  什么是蒙台梭利方法?我们可以将“方法”理解为“为使人的个性获得独立而给予的帮助”,或“把人的个性从传统教育偏见的压迫中解救出来的一种手段”。  矛盾自我们正式开展工作到现在,已有差不多半个世纪之久。1907年,第一所“儿童之家”成立。几乎自儿童之家落成开始,我们这种关于儿童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随即就在全世界流传开来。在此期间,发生过两次席卷欧洲乃 至全球的战争,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也未能摧毁这场教育运动——它已在许多国家扎根。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深信不疑,我们希望能够为这项工作注人新的活力,使之成为重建现代社会的有效途径。因为现代社会被历史上最可怕的灾难肆意破坏,已经面目全非。  我觉得自己仿佛正面对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家庭,它必然会沿着我们所开拓的道路向前迈进。尽管它年轻力壮,但仍十分需要信心和希望。  我想在本书中明确一下我们这项工作的定位。为什么人们在谈论“蒙台梭利学校”和“蒙台梭利方法”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困难、那么多的矛盾和那么多的不确定?尽管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我们的学校却依然在发展,甚至在遥远的国度都得以壮大。在夏威夷群岛、檀香山、格陵兰岛、印度、尼日利亚、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都能找到蒙台梭利学校,事实上,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及世界上每一个角落,惠及人类每一个种族。  非洲人和印度人在他们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创办的那些学校,可以算是蒙台梭利学校吗?或者说,在最文明的西方国家设立的那些蒙台梭利学校,都是完美的吗?专家们会说,在那些学校中,可能没有一所真正的好学校存在;然而,所有人都同意这样的观点:蒙台梭利方法的传播比任何一种现代教育方法都快。如果那些蒙台梭利学校真的一无是处、空有其名,怎么解释这种普遍性或者说流行呢?怎么解释很多国家为了实行蒙台梭利教学法,而尽力扫除各种障碍,甚至不惜修改法令?没有任何宣传活动——既没有杂志报道,也没有广告介绍,当时只有一些通常的参观访问,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没有统一调度的组织负责协调,蒙台梭利方法究竟是怎么传播到那么远的地方去的呢?蒙台梭利方法就像是不断酝酿的酵母,又像是随风播撒的种子一样,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户。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矛盾:蒙台梭利方法似乎是自我中心的,喜欢特立独行,不愿与其他方法混合;然而,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方法能像蒙台梭利方法一样,把握所有可能的机会,极力倡导并敦促世界的友好团结与安定和平。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矛盾的,甚至可以说是神秘的。  今天,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理论流派和专家学者,如新教育协会就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蒙台梭利方法与其他不断涌现的新方法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并促进这些方法的合作。世界各地都在期盼着决定性的一步,使得所有那些以不同方法教育孩子的人们的努力可以形成合力。当前普遍的趋势,是要让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突破孤立的境地,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和学生的喜欢,尤其是要改善并扩大对蒙台梭利教师的培训。我知道有不少为蒙台梭利教育献出毕生精力的人,也正在面临着如何与其他方法和思想相融合的问题。  另一个奇特的现象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最初是为学前教育设计的,可是现在已经延展至小学和中学阶段,甚至扩展到高等教育阶段。  荷兰有五所蒙台梭利中学(lyceum/lycea,即公立的中学),均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因此,荷兰政府不仅给予它们额外的补贴,同时还赋予它们像其他中学一样的认证与办学的自主权。在巴黎一所私立蒙台梭利高中,我看到那里的学生都很自信,与法国其他高中生相比,他们性格更独立,也不像其他学生那样畏惧考试。在印度,很多人认为创建蒙台梭利大学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蒙台梭利方法也在向低龄方向延伸,被应用于三岁以下幼儿。在锡兰,两岁的幼儿即可进入蒙台梭利学校,而有些家长甚至要求学校接收一岁半的孩子。在英国,很多托儿所开始应用蒙台梭利方法。在纽约,一些蒙台梭利托儿所已经成立。  ……

前言

  蒙台梭利教育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而在我国真正开始传播与推广,不过二十余年。在这短短的二十年中,尽管对蒙台梭利方法的理解仍有很多困难、矛盾,尽管已成立的蒙台梭利学校存在诸多问题,蒙台梭利教育却广泛流传并遍及全国。正像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人的成长》中所言:“蒙台梭利方法的传播比任何一种现代教育方法都快。……蒙台梭利方法就像是不断酝酿的酵母,又像是随风播撒的种子一样,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户。”  蒙台梭利教育的秘密到底在哪里?要想彻底弄清楚,除了去追随她的原著,恐怕没有更简捷的路可走。而在我国,自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卢乐山教授编著的《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出版至今,翻译引进的蒙台梭利原著仍极不完整。此番中国发展出版社联合中国蒙台梭利国际教育培训中心(MTC),基于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的授权与严谨审核,推出“蒙台梭利教育原著全译本”丛书,即是希望从基础的工作做起,帮助读者接触到真正的、完整的蒙台梭利原著;并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实践者从基础的工作做起,懂得真正的蒙台梭利教育,传播、实践真正的蒙台梭利教育,为了孩子,也为了我们自己。  2012年3月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玛丽亚•蒙台梭利
1870年,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基亚拉瓦莱小镇。她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是著名的科学家、女权主义者,现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她是儿童的拥护者。她关于儿童成长与发展方面的发现,以及后来依据这些发现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教育体系极具革命性。即 使到今天,距蒙台梭利博士所创建的第一个儿童之家的成立已经一百多年了,她有关教育方面的理念仍具有独特的价值,鼓励着很多人去关注儿童,积极地为社会改革提供意见、方向和机会。
1952年,玛丽亚•蒙台梭利于荷兰逝世,但是通过其一手创建的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她的事业得以延续。无数孩子从蒙台梭利教育中受益,而蒙台梭利方法也成为世界上最普及的教学法。
译者简介
郭景皓
曾旅居海外,在澳大利亚接触蒙台梭利教育,之后辞职,投身教育事业。历经多年不懈努力,于2007年将AMI的事业引入中国,现任AMI在华机构——中国蒙台梭利国际教育培训中心(MTC)主任,组织AMI 0-3岁、3-6岁、6-12岁等年龄阶段的职业教师国际认证培训。2010年出版“蒙台梭利致家长”系列丛书之《让孩子享有家》(中国发展出版社),获得广泛关注及好评。

书籍目录

人的成长
The Formation Of Man
Contents 目录
Part 1 偏见与星云
引言
什么是蒙台梭利方法?我们可以将“方法”理解为“为使人的个性获得独立而给予的帮助”,或“把人的个性从传统教育偏见的压迫中解救出来的一种手段”。
矛盾
什么是蒙台梭利方法?
我们未曾真正认识的“人”
人的研究
我们的社会现状
新教育的任务
Part 2 科学和教育中的偏见
儿童内在自然秩序的展现及其障碍
所有的这一切都十分清晰。在成长过程中,人的潜意识当中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推动着人的成长,正是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促成每一个体的构建。
启示与障碍
前例
儿童的心智形式
牧内美
纪律
秩序与良善
健康与偏态
成长的基础
开阔心胸的教育
科学和教育中对儿童的偏见
世上所有家长的内心都有一种“潜意识的自卫机制”,整个社会也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一致远离并压抑儿童——这是为他好,是对他负责,甚至是为他牺牲。
文化的获得
儿童的社会问题
奥姆比斯
星云
我们可以假设存在某种语言的遗传特质,它就像一团星云,起初并没有坚实的形态,似乎悄然无息,但若没有它,任何语言都不可能有发展的机会。
人与动物
儿童的功能
心理胚胎
吸收性心智
适应
与世界接触
结论
Part 3 世界范围内的读写问题
最初的阅读是按成人的偏见,即成人按照想象中儿童应循序克服困难而设定的:从短词到长词,从简单音节到复合音节,等等。也就是说,在每一个阶段,儿童面前都被设置了一些他们必须克服的障碍。实际上那些困难并不存在。
专制与扫盲
奴隶与儿童
读写是文化的基础
书写爆发
活动字母
写前的预备
阅读的训练

编辑推荐

  《人的成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与境外幼儿教育同行的交流日益课入,至此拉开了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幼儿园中应用的序幕,实验进展的成效渐渐影响开来。首先被吸引的是家长,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接受这一良好的教育,渐渐地便有更多的幼儿园开设了蒙台梭利教育实验班。从沿海到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单位办园、私人办园到教育部门办园,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以惊人的速度普及,目前已遍及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的二十几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作者简介

从人格的层面,从人的发展整体考虑盘年期的教育原刚
意大利玛丽亚·蒙台梭利编著的《人的成长》何谓人格?从哪里开始?人何时成为人?毫无疑问,从本质上来说,人格只有一个,且贯穿不同的发展阶段。不管我们所认为的人类是什么,不管处于哪个年龄阶段,不管是小学生、少年、青年还是成人。都是从孩子开始逐渐长大成人,其闻人格的协调一致从未改变过。既然人的个性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是完整的统一体,我们就应该构建一种涉及各年龄阶段的教育原则。
《人的成长》蒙台梭利教育着重的是人格。而非某种教育方法。它是一种帮助人类获得独立,也是一种使人格摆脱传统教育偏见和压制的方法。

图书封面


 人的成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引  言什么是蒙台梭利方法?我们可以将“方法”理解为“为使人的个性获得独立而给予的帮助”,或“把人的个性从传统教育偏见的压迫中解救出来的一种手段”。矛  盾自我们正式开展工作到现在,已有差不多半个世纪之久。1907年,第一所“儿童之家”成立。几乎自儿童之家落成开始,我们这种关于儿童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随即就在全世界流传开来。在此期间,发生过两次席卷欧洲乃至全球的战争,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也未能摧毁这场教育运动——它已在许多国家扎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深信不疑,我们希望能够为这项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重建现代社会的有效途径。因为现代社会被历史上最可怕的灾难肆意破坏,已经面目全非。我觉得自己仿佛正面对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家庭,它必然会沿着我们所开拓的道路向前迈进。尽管它年轻力壮,但仍十分需要信心和希望。我想在本书中明确一下我们这项工作的定位。为什么人们在谈论“蒙台梭利学校”和“蒙台梭利方法”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困难、那么多的矛盾和那么多的不确定?尽管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我们的学校却依然在发展,甚至在遥远的国度都得以壮大。在夏威夷群岛、檀香山、格陵兰岛、印度、尼日利亚、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都能找到蒙台梭利学校,事实上,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及世界上每一个角落,惠及人类每一个种族。非洲人和印度人在他们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创办的那些学校,可以算是蒙台梭利学校吗?或者说,在最文明的西方国家设立的那些蒙台梭利学校,都是完美的吗?专家们会说,在那些学校中,可能没有一所真正的好学校存在;然而,所有人都同意这样的观点:蒙台梭利方法的传播比任何一种现代教育方法都快。如果那些蒙台梭利学校真的一无是处、空有其名,怎么解释这种普遍性或者说流行呢?怎么解释很多国家为了实行蒙台梭利教学法,而尽力扫除各种障碍,甚至不惜修改法令?没有任何宣传活动——既没有杂志报道,也没有广告介绍,当时只有一些通常的参观访问,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没有统一调度的组织负责协调,蒙台梭利方法究竟是怎么传播到那么远的地方去的呢?蒙台梭利方法就像是不断酝酿的酵母,又像是随风播撒的种子一样,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户。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矛盾:蒙台梭利方法似乎是自我中心的,喜欢特立独行,不愿与其他方法混合;然而,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方法能像蒙台梭利方法一样,把握所有可能的机会,极力倡导并敦促世界的友好团结与安定和平。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矛盾的,甚至可以说是神秘的。今天,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理论流派和专家学者,如新教育协会①新教育协会(New Education Fellowship),1921年在法国的加雷市成立,1966年新教育协会改名为“世界教育协会”(World Education Fellowship),出版《新时代》(The New Era)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译者注就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蒙台梭利方法与其他不断涌现的新方法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并促进这些方法的合作。世界各地都在期盼着决定性的一步,使得所有那些以不同方法教育孩子的人们的努力可以形成合力。当前普遍的趋势,是要让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突破孤立的境地,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和学生的喜欢,尤其是要改善并扩大对蒙台梭利教师的培训。我知道有不少为蒙台梭利教育献出毕生精力的人,也正在面临着如何与其他方法和思想相融合的问题。另一个奇特的现象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最初是为学前教育设计的,可是现在已经延展至小学和中学阶段,甚至扩展到高等教育阶段。荷兰有五所蒙台梭利中学(lyceum/lycea,即公立的中学),均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因此,荷兰政府不仅给予它们额外的补贴,同时还赋予它们像其他中学一样的认证与办学的自主权。在巴黎一所私立蒙台梭利高中,我看到那里的学生都很自信,与法国其他高中生相比,他们性格更独立,也不像其他学生那样畏惧考试。在印度,很多人认为创建蒙台梭利大学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蒙台梭利方法也在向低龄方向延伸,被应用于三岁以下幼儿。在锡兰,两岁的幼儿即可进入蒙台梭利学校,而有些家长甚至要求学校接收一岁半的孩子。在英国,很多托儿所开始应用蒙台梭利方法。在纽约,一些蒙台梭利托儿所已经成立。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罗马成立了一个蒙台梭利培训机构,“婴幼儿辅助者”在这里接受协助分娩方面的培训。蒙台梭利博士通过心理学实验研究和长期的观察发现,生命最初的那几年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参见玛丽亚•蒙台梭利的著作《吸收性心智》。——英文版注那么,这种从新生儿到大学生通用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其他的教育方法并没有如此广泛的功能。举例来说,福禄贝尔的方法只适用于学龄前儿童;裴斯泰洛齐的方法局限于小学;赫尔巴特的方法适合于小学和中学。现代教育方法也不例外,我们发现德克罗利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小学;道尔顿制教学法适用于中学,等等。②福禄贝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觟bel,1782-1852),德国教育家,被公认为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瑞士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德克罗利(Ovide Decroly ,1871~1932),比利时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家;道尔顿制教学法(Dalton Plan),由美国H.H.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塞诸塞州道尔顿中学所创行。——译者注人们确实已经改进了传统的教育方法,但某个特定学段的老师不能担任其他学段的教学工作。没有一个中学老师会使用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更不用提应用在托儿所的方法了。当前,各种教学方法仍在不断地涌现出来,不过各自所覆盖的年龄阶段界限分明,其应用也仅限于特定的学校当中。用福禄贝尔方法教高中的设想纯属无稽之谈,将托儿所教育引入大学的主张亦是异想天开。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认真考虑将蒙台梭利方法延伸至各教育阶段?这意味着什么呢?人们所认为的“蒙台梭利方法”究竟是什么呢?经常有人拿蒙台梭利学校或蒙台梭利方法来做比较。比如在英国,有人将托儿所和蒙台梭利学校比较,主要是比较它们使用的玩具、教具,以及它们对待儿童的方式,以期得出二者的相似之处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在美国,研究者通过对福禄贝尔幼稚园和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的比较研究,发现了二者的很多相似之处。通过比较蒙台梭利的教具和福禄贝尔的恩物,研究者一致认为两者效果都非常不错,因此主张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使用;两者也存在分歧,比如在童话故事、玩沙、教具的使用方式和其他细节上,仍有待进一步讨论。此外,对蒙台梭利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方法、阅读、写作和算术等方面的问题亦需再议。尤其是对蒙台梭利坚持在幼儿早期教授几何和其他稍显深奥的科目,存在相当多的争议。在中学阶段的教学问题上,人们也各执己见。有人认为,蒙台梭利教师不够重视那些以现代教学方法为特征的运动、游戏和某些活动,而这些活动利用了很多较为先进的机械工艺和手工艺。不过,问题的焦点是,蒙台梭利学校的课程方案应该与规范中学的课程方案保持一致,否则学生很难升入大学继续深造。总之,大家都陷入了迷惘。什么是蒙台梭利方法?人们希望通过言简意赅的论述,弄清楚蒙台梭利方法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假如我们不考虑“方法”这个名称,也抛开对“方法”的一般认识,那么所谓“蒙台梭利方法”就比较简单易懂了。我们要考虑的是人类性格,而非教育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将“方法”理解为“为使人的个性获得独立而给予的帮助”,或“把人的个性从传统教育偏见的压迫中解救出来的一种手段”。这种解释强调的是人类性格,而非某种特定的教育方法。我们必须以“保护儿童权益,科学地认知他的天性,向社会宣告他的权利”,来取代构想教育理念的那些支离破碎的方式。人格为人类所共有。不管是欧洲人、印度人,还是中国人,都同属人类,都具有各自的人格。如果能找到某种帮助人的个性发展的生活条件,它必定会涉及并影响所有的国度。那么,何谓人的个性?从哪里开始?人何时成为人?这很难确定。按照《圣经•旧约》的说法,人被创造时即是成人;而在《圣经•新约》中,耶稣是以婴儿身份出现的。毫无疑问,从本质上来说,人格只有一个,且贯穿不同的发展阶段。不管我们所认为的人类是什么,不管处于哪个年龄阶段,不管是小学生、少年、青年还是成人,都是从孩子开始逐渐长大成人,其间人格的协调一致从未改变过。既然人的个性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是完整的统一体,我们就应该构建一种涉及各年龄阶段的教育原则。事实上,我们在最近开设的课程中,把孩子称为“人”。我们未曾真正认识的“人”人类以婴儿的形态来到世间,其成长发育之快,实在是一个奇迹。新生儿尚不能运用语言与他人沟通交流,也不具备其他能够充分代表他的个人习惯的典型特质。他的智慧尚未发展,没有记忆,也没有意志力,甚至连自己挪动身体和站立的能力也不具备。尽管如此,这个新生儿却能陆续完成真正的心智创建:两岁时,孩子能够说话、行走,辨认环境中的人和事物;到五岁左右,他的心智已获得相当的发展,可以入学接受正规教育了。现在,科学界对生命最初两年中幼儿的心理有极高的研究兴趣。数千年来,人类对幼儿熟视无睹,对这种天性本能的奇迹视而不见——人类性格中智力的形成确实是个奇迹。人类性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经由哪些过程?遵循哪些规律?如果整个宇宙都遵循固定的规律及法则,人类心智的形成就绝不可能杂乱无章,无轨可循。世间万物的发展都经历了复杂的进化过程,人类也是如此。一个五岁的孩子在成为一个智慧的生命体之前,必定经历过一段建构的历程。我们必须承认,目前这个领域仍有待进一步开发,有关人格形成的过程仍是现代科学知识上的一片空白,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是一个未知数。在我们今天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仍存在着这样的空白,一定有某些令人难以理解的原因。似乎有某种东西被深埋于潜意识之中,在其表面又形成了一层难以打破的偏见硬壳。想要对人类的精神世界——这片未知的广阔土地进行科学探索,就必须克服一些巨大的障碍。我们现在只知道,在人类心智当中,存在着一个尚未引起我们注意和兴趣的谜团,就像不久前我们刚刚发现的南极大陆①1820年,南极大陆才被证实存在。——编者注的冰层一样。人们组织探险队赴南极勘测考察,直到这时,那片充满着奇迹和宝藏的大陆才出现在人们眼前。探险队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厚厚的冰层和异常酷寒的气候的阻碍,证实了南极的自然奇观、暖水湖和大型生物等前所未闻的事物的存在。这经验就像是我们发现人类生命的极地——童年一样。对成年人来说,他好像来自一个未知的神奇之源,他自我感知并评价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因此,他在引导人性进入连续的不同成长阶段——幼儿、少年、青年等阶段所做的努力都是尝试性的,也是肤浅的,就像笨拙的农夫那样只重表象、只求效果,而对本质性原因不闻不问。福禄贝尔将四岁或五岁幼儿的学校称作“Kindergarten”(儿童花园)①Kindergarten,一般译作“幼儿园”,其在德语中的字面意思为“儿童花园”。——译者注最确切不过,我们也可以这样称呼所有的学校,尤其是那些旨在为儿童谋求福利、创造快乐的好学校。我们应该把所有这样的学校都称作“儿童花园”,以区别于那些僵化专制的学校。事实上,在那些最现代、最优秀,并且符合福禄贝尔教育理念的学校里,老师对待学生就像优秀的园丁和老练的农夫对待他们的植物一样。但是,在优秀的园丁和农夫背后还有一群科学家,他们细察大自然的奥秘,凭借各种实验获得大量知识,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植物,还可以用来改良品种。现代的园丁和农夫之所以能培育出那么多花卉和农产品的新品种,改造森林,甚至改变地球的面貌,是因为他们由科学获得了技术原理。这些成效不是沿袭经验、遵循惯例就能够取得的。因此,那些美丽娇艳的花朵、五彩缤纷的复瓣康乃馨、华丽动人的兰花、硕大芬芳的无刺玫瑰,以及其他改变大地面貌的奇花异果,都是人类科学研究的成果。是科学带来了新技术,是科学家推动了比“原始自然”更丰富、更美丽的“超自然”的积极建构。①“超自然”(Supra-Nature),或可译为 “人造自然”;“超自然”以“原始自然”为基础。——译者注人的研究如果科学能开始研究人,就不仅能为儿童和青少年教育提供新方法,还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类与社会现象。当今势必在行的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必须以对“人”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然而,正如我们提到的那样,对人的科学研究遇到一个很大的障碍,即几千年来堆砌的偏见,如巨大的冰川一般坚实,几乎难以进入。因此,需要有人做勇敢的探索、与对立因素作斗争,因为科学中的普通武器,如观察和实验,已不足以满足研究的需求。对人类精神和心理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始于20世纪初的一场学术运动。在心理学领域中,人们发现了潜意识的存在,并利用它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可谓卓有成效。最初,研究者将潜意识用于治疗患有精神疾病的成人,然后将适用范围扩及心智正常的成人。最近,儿童心理学领域也开始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当代几乎所有人在其心理构成方面都有某些缺陷。各种统计数据也揭示了这样的事实:精神错乱患者的人数逐渐增多,因心理疾病导致的犯罪比率不断上升。此外,数据还显示出:问题儿童的数量增多,青少年犯罪现象日趋严重。鉴于上述问题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深入思考其深层原因。显然,人类文明所创设的社会条件已阻碍了人的正常发展。文明并没有为精神创造出类似于身体保健的保护措施。今天,人们可以控制和利用地球上的物质资源和能量,却完全没有考虑到以人类智慧为代表的超级能量。人们竭力探测自然潜在能量的奥秘所在,却还没有观测到人类潜意识的深处。人,作为一个精神存在,被无情地抛弃,受外部环境的支配,并正在摧毁自己的建构成果。因此,我们可以想见,一场人类重建的全球运动势在必行。其目标只有一个:帮助人类维护其心智平衡、心理健康,在其所处的外部情境中明确自身的定位。这场运动不受任何国家、任何政治主张的限制,因为它的目的是提升人的价值,它关注的对象主要是人,不问政治也不管国别。当然,我们勾勒出来的这场新运动所要实现的目标,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显然不能达到。时代已经完全改变,而这些学校所采用的方法却仍一成不变。教育已成为关乎社会及全人类利益的事。教育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保护孩子的个人特质。此外,教育还要对人类的文明有清楚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使人在保护自己的人格不受混乱的外部环境侵害的同时,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知道自己在历史上处于何种位置的真正的人。很显然,随意拟定的课程大纲或课程不能够实现传递现代文明的重任。我们需要的是另一种课程,这种课程能够使人以宇宙观的视角来了解历史和人类生命的进化,了解自身在现代社会所处的地位。今天的教育如果不是用来帮助人认识他所必须适应的环境,又有什么意义呢?最后,教育的问题必须在尊重宇宙秩序法则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解决。这些法则既包含了操控人类心理建构的永恒规律,也包含了引导社会进化的可变规律。对宇宙规律的尊重是最为基本的,因为只有以这些规律为基础,我们才能评价和修订涉及人类过去建构的林林总总的规律。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终于有买到原著的。 还没有看内容
  •     要静心阅读
  •     真的很棒!正品超赞,而是印刷非常好!
  •     品相非常好
  •     比较专业,没有一定基础,看起来比较费解,要时间,不过,书还是不错的,比较认同。
  •     值得仔细研读
  •     非常好的一本书,很喜欢,快递很快!
  •     成人应读的好书
  •     内容没有看过多少,所以不做任何评论。但书的排版不是我所喜爱的。感觉太密集
  •     书还没来得及看呢!我会只选对,选我需要的。
  •     ▲其实,不难发现儿童的自发性纪律与社会行为,是如此细致、稳定且完美。当我们抬头仰望夜空中璀璨耀眼的群星,看到它们忠实地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坚定不移地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时,我们会不会想:“啊,星星多么良善听话!”不,一定不会的。我们只会说:“星星遵循着支配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我们还会感叹:“宇宙的秩序真是太奇妙了!”


    ▲宏观的教育是一种可以逐步消除某些道德缺陷的阶梯。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把儿童从毫无生气的世界带出来。基本技巧是先“解除妨碍儿童进步的桎梏”,然后,视儿童的能力,逐步增加诱因,以满足潜藏于其心灵深处的人性倾向。与其抑制儿童的欲望,不如鼓励他们去征服无限。


    ▲虽然在地球上的任何区域——在各个纬度,在各种海拔高度——都有人类存在的事实已证明人类的适应力,但这种能力并非成人所有。成人反而较不容易适应。换句话说,民族的特征已在成人身上固定,成人只有在他熟悉的领域才会习惯,只有置身于合乎他的固定的身心特征的环境,他才会觉得舒适。移民他国或迁居他乡的成人,必须经历一番痛苦的挣扎方能适应。

    ▲已经适应的人,只有在自己的地方、在自己民族文化的情境中才会获得快乐。爱斯基摩人能感受冰川的魅力,埃塞俄比亚人为丛林所吸引,生长在海边的人会享受大海,沙漠民族能讴歌干旱无垠沙地的荒凉诗意。尚未适应新生活情境的人,在努力适应中受苦。难怪传教士要把自己的生活看作是一种牺牲。

    ▲如果我们像传统学校那样,让孩子经由抄写而学习写字,即使他们能克服困难,也还是会抑制孩子心智的运用。好像一个满有智慧、有主意又愿意倾诉的人,却没有掌握开口说话的技巧一样。

    ▲传统学校采用的方法,是让儿童按字母的范本临摹。这种方法好像合乎逻辑,其实相当天真。因为这里手的动作与眼睛没有任何直接联系,眼见并不能帮助手写。按照范本模仿,靠的只是意志力。在说话时,听觉与发音之间有着神秘的内在对应关系,这是人类的特征之一。然而,书写并非如此。因此,临摹是一种人为的努力,带来的是一系列不甚完善、耗费精力又令人沮丧的尝试。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文化本身不应同学习读写混为一谈。五岁的儿童并不是因为学习读写而变得见识广博。因为拥有智慧,在学习读写之前他可能已经学会了很多东西。事实证明,我们学校六岁的孩子已经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具上,直接获得不少有关生物学、地理学和数学方面的知识。
  •     这本书以科学的角度阐述儿童成长的规律,并指出人们以往在教育儿童方面存在的偏见。这本书的核心精神是提倡人格教育,相信孩子并注重以科学的角度挖掘孩子潜力,适合家长、老师们和教育工作者阅读。这本书勾起了我阅读整套书的兴趣。建议大家买时整套购买。
  •     依然是振聋发聩的一本书。现在在做的“儿童的力量”专题的时候,读到这本书真是太巧了。 其实蒙台梭利就是一个一直呼吁大家正视儿童的力量的先驱啊! 向她致敬!
  •     蒙特梭利的书,应该不错。
  •     翻译得有些抽象,看不是很懂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