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德彪西》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文学 > 悬疑/惊悚 > 再见了,德彪西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546348902
作者:[日] 中山七里
页数:325页

疯魔成狂的救赎人生

个人非常喜欢《再见了,德彪西》这本小说,它不但能让我轻快流畅地阅读,享受优美的文字奏乐,伴随着故事营造的悬疑谜团与恶意漩涡,角色心境呈现黑白交错,时而沮丧时而坚毅,为梦想挣扎为重生疯魔。小说用了第一章点缀埋伏笔,就推理层面来说很老套,毕竟是缺花巧无惊喜的温情动机犯罪。它的优秀,更多在于作者文笔乃至对音乐学识的表述,以洒脱洋溢的文字敲出一段段动感演奏画面。因此,我不自觉地边看小说边听对应乐曲感受气氛。直到结尾,才明白书名“再见了,德彪西”的用意以及封面“两个女孩”的缘故。故事以富家小姐香月遥作烟幕,真正的主角却是历经灾难的片桐露西亚:印尼大海啸幸存并失去双亲,香月家附屋火灾全身烧伤致残,最后又即将被逮捕收容。露西亚的人生一路充满悲剧,但从她的内心写照感受不到需要怜悯之意,不依靠复仇社会去进取,而要将失去的慢慢拾回,通过入魔成狂成就自我。取代香月遥的身份并非本意但那是难得的活路,然而当这条道路走到尽头,华丽的忏悔舞台下或许才是真正的重生开始。小说内不少亮点独白,有对人性尖刻描写,也对角色成长层层推动。* 卑怯的内心“人类往往在哀叹了自身的不幸之后,就去寻找比自己更加不幸的人,然后比较其不幸的程度。这么说比较可耻,却是事实,我自己也深知这一点,但还是不自觉地寻找着缠绕绷带与坐着轮椅的人。我的动机很卑下,并不是什么同病相怜,只是想让自己安心罢了。” 第121页“他明明与我有同样的烦恼,同样的畏惧,比起他人的危险,我却选择了自己的体面。因为是旁观者,这真是最好的借口。决定成为旁观者的人,从那一刻起就成了不会受罚的罪人。虽然没有责任,但有时候旁观者比加害者更加卑劣。我真无能,而且卑怯。” 第123页“杀人不需要用刀刃,只要夺去希望,人就从内部开始慢慢死去了。” 第276页* 与恶意斗争“从今以后,永远不要被不幸给拖着走,要站直了,向前看。悲伤的时候可以号啕大哭,懊恼的时候可以咬牙切齿,但不可以把自己的不幸与周围的环境当做借口。不能输给不幸,不能输给世间的恶意,要把这些东西通通弹回去。”第033页“只要你拒绝作秀,就决不会有人觉得你在作秀。只要不扔掉自己的尊严,人就不会堕落。” 第130页“这是一个不讲宽容的时代,每个人对自己以外的人不会宽容。对罪人采取私刑,对污秽之人饱含恶意,抹杀那些无法融入大环境的异类分子。现在我们就身处在这样的国家里,不知从何时开始社会和个人都失去了希望,大家都觉得不安。不安产生了闭塞感,闭塞感使大家变得明哲保身。明哲保身就是卑鄙的元凶,卑鄙腐蚀人的内心,在这之间抑郁的感情就会指向异类与少数派,然后对他们进行攻击与排斥,在这过程之中也不会感觉到自己的卑鄙,所以歧视虐待弱小之人大多数也是出于这个道理。面对没有抵抗能力的人,就无限度地恶意相加,不过,如果任由别人嘲弄、任由别人欺负的话就令人窝火了。应该与恶意进行斗争,应该颠覆那些没有道理的事情。如果感到悲痛,就不要顾及别人的眼光而放声大哭,如果感到悔恨,就应该发泄出自己的愤怒。” 第272页* 求胜的方法“我教你一个好东西,可以战胜世界上任何困难的独一无二的方法,你知道吗?那就是,不到胜利决不放弃!” 第033页“在做事之前就先找借口的人不是认真的人。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实力而去参加比赛,有这个想法的话已经败退了。明确的目标不是为了激励,而是为了逼迫自己。比赛不是试胆量的场所,而是真正的战场。所以我不能让我的学生什么武器也不拿就上战场,要上战场就一定要胜利。当然,之后的练习会更加严酷,问题是你的战斗欲望,如果本人没有一定要赢的贪欲,一切都毫无意义。”第130页“走一条与他人不同的路,的确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但是这是一条曲折的路。泥泞会让你步履维艰,路上也没有告知方向的路标。虽说大多人会走同一条路,但并不是一条大道,而是一人一条路。所以每条路重叠在一起,从远处看就好像是一条大道。不管走什么路,长途跋涉的终点都是一口棺材,即使有些人走着令人羡慕之路也罢,重要的不是走什么路,而是怎么去走。”第196页* 取胜的武器“神明给予另外的方式,给予音符代替文章吐露愤恨,给予旋律来替代声音哀叹无情。就像(贝多芬的)《皇帝》讴歌人类内心的力量,(肖邦的)《革命》攻击侵略的残虐,他们都被给予了名为音乐的卓越武器,而你现在正在手握这件武器”。第273页“一个人的仪表与灵魂是不同的,贵妇人可能也有下贱的内心,外表凶横的罪犯可能也心怀宝石。音乐与绘画就是表达灵魂的形式,表达者为了自己不断地弹奏,不断地描绘。”第294页* 真正的重生“这只是结束了一个小小的开始,所以,就让它结束吧,我要终结那个虚假的自我,要开始全新的自我!这就是我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 第324页作品算不上完美,对于还在为梦想奋斗的读者应该会有启发,所以值得推荐。附小说描写演奏对应页码:第004页,肖邦,《英雄波罗乃兹》第005页,车尔尼,《车尔尼练习曲》第074页,布尔格弥勒,《阿拉伯风格曲》第088页,李斯特,《李斯特超凡技巧练习曲》第四首《马捷帕》第124页,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野蜂飞舞》第161页,肖邦,《肖邦练习曲第十号》第一首第203页,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216页,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218页,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220页,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简称《皇帝》第245页,肖邦,《肖邦练习曲第十号》第二首第246页,肖邦,《肖邦练习曲第十号》第四首第264页,肖邦,《肖邦练习曲第十号》第五首《黑键》第265页,肖邦,《肖邦练习曲第十号》第十二首《革命》第273页,肖邦,《肖邦练习曲第十号》第三首《离别曲》第276页,肖邦,《肖邦练习曲第十号》第二首第277页,肖邦,《肖邦练习曲第十号》第四首第293页,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三首《钟》第296页,德彪西,《月光》第300页,德彪西,《阿拉伯风格曲第一首》

人格的死亡(剧透)

如果以一本推理小说来看,这本书只是中档,会在十年左右消失。毕竟,身份替换这种手法在黄金时代就有出现。让死去的人作为凶手,抹杀一切不在场证据的必要性,这的确是几乎各种推理中目前已经很是惯用的手段。比如《无人生还》,近一点的,比如《白夜行》。而本书的最明显一点,不算是推理则可得出真凶的结论的线索在于,人称的变换。第一章火灾以前,第一人称可以确信是遥,同时也可以确信,火灾时,遥离火场更近,而进入火场,看到了燃烧的爷爷。而接下来的章节,我的人称由母亲叙述明显有的是,爷爷与死去的“露西亚”的尸体在爷爷的工作室内,两者更为接近。对比可知,此时的我只能是实际上的露西亚。同时作为推理难以言明的是,更多的细节处理。按照中山的意思,母亲的去世只是意外,但是,这个意外过于的巧合。首先,需要合理的在阶梯高处遇到妈妈,并且没有目击者注意到拄着拐杖的露西亚,其次必须是妈妈撞死,最后来救护的巫女必须没有注意到露西亚(毕竟拐杖有些明显)。没有任何目击者的一点使得这次意外的调查过于“意外”。过于意外的推理,不得不说不算是好推理。而前期对于杀人的三次铺垫则是有些像劣质恐怖片,仅仅制造气氛却没有实质内容或结果。毕竟,让有着严谨作风顽固性格的女仆爱上同样顽固,有毅力的爷爷,然后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用劣质手段杀人是有些不明不白的。但《再》让我无法忘怀的一点是人格的自杀。整个过程,露西亚自身主动愿意去进行的自我人格的抹杀。首先醒来,发现自己被当成是遥。由于有了前期家庭的失去,此时的露西亚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所以叙述中,医生负责的态度也被叙述成“看一件自己的成果”的发自己方内心的自私的缘由,而非为了帮助自己恢复。此时的露西亚,小心翼翼,叙述也都生硬防御。而音乐在治愈她,找到合适的发力方法后,回到自己原来的水平。想象此时露西亚的生活,只有在音乐里,她是露西亚,而不是遥。只有音乐,还可以包容她的人格。所以,岬对于身体残疾的讨论,我认为不仅仅在于此,包括岬告诉她自己放弃律师而去选择音乐。让自己的梦想,保存自己的人格。如果现实必须将其抹杀。岬对于这个世界的说法如此冷酷,——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恶意,不会有人在意你原本的人格,不会有人同情你,所有人都等着看你的笑话,等着看你放弃,被打败。对于露西亚,就是等着自己在学校被欺负,在比赛中被打败,被夺去名字,被夺去身份,永远的消失,直到自己都不再记得有露西亚这个人。——因为,已经不会有人在乎有没有露西亚了。如果活下来的是遥,应该大家都会比较幸福吧。露西亚最深处不是为了生存而抹杀自己,而是为了让这个世界的人都幸福而代替遥活着,她心理的悲凉,不仅仅是生存,而是耕耘这个世界的荒芜。《再》的背景,我认为是情节发展的实质原因,日本长达十年的经济泡沫,印尼海啸。所有人的眼里,只有这个世界的苍凉。露西亚,也只能被这点苍凉,慢慢吞没。

有趣的音乐推理剧,但也仅限于有趣了(内有剧透,慎入)

本人已经读过很多推理小说,对诡计的种类都大概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而且更有那些复杂的案件曾都半猜半推理成功过,所以在阅读到3/4时,就已经知道了案件的真实情况和女主公的真实身份,说实话,看到最后,并没有那种看卡尔或者艾勒里奎恩等人的惊艳感。但是我能理解第一次看到这本书,了解了其中真相的新鲜读者的兴奋之情。因为我在阅读戏言系列的vol.1之《斩首循环》时,也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如果剥离一切细枝末节,一切人物情感,一切所要传达的思想,那么,我可以说,这两本书的构造是一样的,都是来自于经典推理诡计之身份替换,我个人认为这个题材上,对这一陈旧诡计的包装,也就是说,是利用新鲜的事物来拉拢读者,还是西尾的作品《斩首循环》比较出众。在戏言中,诡计虽然简单,但是,其语言的运用,伏笔的设置一波三折,人物个性的突出,阅读趣味性更强(本人强烈推荐此书)。但是,《再见了,德彪西》却仅只用钢琴这一单纯的工具来美化这个诡计,并且整个过程,我只是在见证一个少女的成长经历。一些简单的案件加入了整个故事,使人的感觉是,推理只是用来点缀这个故事的,这使得我这个古典推理小说控情何以堪!当然,我也是对此书有认同的,是对这个侦探角色的认同,本人觉得作者可以一次为原型创作出系列小说,个人比较欣赏他。而且,在他对主人公说关于梦想时,他的定义和我相同:理想必须要有侵略性!不能说是我想,而是我要,我夺取!不理会他人如何。为此我深表赞同。我认同聪明的书。因为,我喜欢作者卖弄他的知识,特别是炫耀他的知识,他的阅历,但是,本作虽加入了钢琴,但是其实也是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相较戏言中,各类奇特的事物陈杂其中,但是你又能看出其中神奇的联系,注意神奇这个用词,看完《斩首循环》你会深有体会。当然,我使用西尾的作品来对比并不是为了给戏言做广告,而是为了说明,这类作品该是如何走向(因为个人不喜欢东野圭吾式作品)。当然,其中蕴含的作者本人的气质(借助侦探之名说出),我还是很欣赏的。

老气横秋,细水长流

作者的口气让人出乎意料的淡定,不徐不疾的叙述比起游刃演奏的乐者更近似一个自信的舞者,对音乐和演奏的描写在我这个门外汉看来显得十分华丽,琴音为表推理为里,但是就像雨衣的怪物里的反面还是表。故事剧情方面可以说并不出彩,但是用疼痛和旋律还有诸多人物教训的话语编织的有关成长的风雨亲切平实,故事本身并不能让人有太深的感悟但是医生呀老师呀包括爷爷和研三,好像被年纪不小作者教训了一番。不过老实说我仍然有不满。结局用洋介轻描淡写的话为露西亚开罪,音乐的确是恶魔般的魔法,但是为了音乐而颠覆正义,这在我看来有点说不过去。“我并不在意你是谁,关键是你想要弹奏的心情。”“没关系,肯定会对你宽大处理,最多收容五年。”这侥幸一般的口气着实让人难以接受,就算作者在最后渲染着母亲的丑恶但是那是在正常愤怒之下的反应,为此而下杀手——无论如何这都是罪,不可饶恕的罪。取而代之的故事很多,最近刚刚打完的逆转裁判2中第二个案子,第一次打完这个案件时我愣住很久,想要以新的身份摆脱过去重新站起来,护士的遭遇诚然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却不能原谅就像露西亚,但是作者的口吻看起来却毫不在意。然后就是各种评语了,这个我个人的主观色彩很重哈。高中女生,公主小姐,钢琴和英俊的老师,还有夏老师超美的封面【喂。这本书绝对可以说得上是披着少女外皮来说教的大叔【喂。对痛苦的描写不像女作家一样像细腻的针刺,反而是生硬得像直接插进心口的匕首,疼痛感和停不下来的鲜血直接摆在面前前2/3火灾过后的部分每翻过一页都觉得颈口被勒紧一分的难受。但是到了中段,慢慢拾回自信的露西亚简直可以说强大到了腹黑的地步,但是中间穿插的音乐描写,对洋介演奏的描写对贝多芬人生的叙述和钢琴老师的争辩与谈话,如果是一个男人经由此强大起来的话我觉得倒是很有可能,露西亚作为一个十六岁少女多少显得有点牵强。但是总体看来还是不突兀让人觉得合理。用拐杖狠狠击向墙壁的时候真是帅气得像爬起来的少年漫男主角,虽然以少女的身份这并不是不可能,但是这里的露西亚显然已经不是校园少女漫的“少女”了,她的身上寄托的,大概正是作者这个大叔的心的强大。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我完全不觉得这本书是什么悲戚的少女哀歌,也不是什么明朗怡人和出乎意料的大结局,明明就是黑色系的少年漫嘛……而且最后强大到堪称黑化的露西亚推倒妈妈这也完全是意料之内的事情。构思技巧也完全比不过伊坂法月之流。但是这么纯朴清淡又坚定的说教,我真是好久没看到过了。石田的IWGP越发有卖弄商业之嫌,宫部阿姨比起成长更写出的是罪与罚,和吉本的治愈也不同。这个大叔很自信,自信得塑造了自己理想的角色,说出自己的理念。so,这个大叔真厉害。

我来提供一个犀利点儿的评论好了

不知道是不是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头脑简单,在阅读之前被此书美丽的书衣和作者美丽的笔名误导,认为作者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性。不,实际上作者是一位五十岁的大叔书的反边上明确写着“中山七里 1961”,爬文之后则看到了这样的介绍——ペンネームから女性と間違えられやすいが男性である看笔名很容易被误以为是女的,但实际上是男的(类似的句子在乾胡桃先生的简介里也可以看到XD中山高中时代应征乱步赏终选落败的事迹虽然各处的简介中都有写明,但此人再度执笔写作的时候,距高中毕业已有二十好几年,其契机是2006年岛田庄司在一场签书会上与他说了几句表示鼓励的话。没错,又是岛田庄司,熟悉这位“推理之神”的各位同学都知道,大师心怀天下、以推理小说之兴亡为己任,不仅对推理界的新人十分关照,而且对有志于推理事业之人更是好言相劝、循循善诱,绝不害怕增加自己将来的竞争对手……这么着,中山七里叔叔得到了偶像先生的鼓励之后,重拾遗弃多年的梦想,写了『魔女は甦る』并应征“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大赏,此作虽落选,后来还是得到了出版的机会。当然,如果不是后来《再见了德彪西》顺利摘得“这推”头赏,前面那本大概也没法出版就是了。对于一家之长的再次出道,中山夫人表示“比中彩票的概率高多了,不是很好嘛”,女儿是东野圭吾的书迷,为“这下可以得到东野签名了”而欢欣不已,儿子则感到有点困扰中山叔叔不惜拖家带口再次挑战“成为推理名家”的少时梦想,这份英勇使得小说中那些滔滔不绝的人生感慨顿显理直气壮;故事的展开节奏和叙事风格充分迎合了“畅销”的概念,笔法圆润成熟,完全没有年轻作家的强烈风格和自我主张;小说中关于音乐和钢琴的专业描述则归功于儿子报考音乐学校时所作的积累……于是说,“作者是个会弹钢琴的年轻女性”之类幻想还是让它随风而去好了那么,关于作者的吐槽到此为止,下面说说我为什么要给这本书打四星(可能有些泄底,不过这书的底啊,泄了也罢)阅读途中,我一直是这样打算的——如果遥最后跟岬老师在一起了,我就给五星;没能在一起,我就给四星你看,商业作嘛,很容易的事儿只需要在两小时之内完成一个男人一生的全部理想就够了观众想看正义战胜邪恶、想看大BOSS吃瘪、想看有情人终成眷属那你就写给他们看啊你整本书都按通俗畅销小说的路数写了——钢琴少女追逐梦想,岬老师对女主角温柔体贴关爱有加,决战之前化妆师姐姐光说媒就说了一堆,到了结局TM居然不给感情线一个交代,这是哪门子的通俗畅销路线?你是推理小说,为了成全诡计牺牲故事性那是可以理解的何况现在的读者早已饱经风雨,在理解扭曲逻辑方面造诣高深,能对各种角色崩坏横死街头安之若素,砍个FLAG根本不痛不痒你的诡计要是惊为天人吧,别说砍FLAG了,男男生子也不是不能原谅是吧问题是你的诡计也太TM俗套了吧,读到结局我只觉得我吃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瘪很不痛快啊亲!然后呢,我又查了查发现这个岬洋介居然是个系列来的对嚎,才第一作侦探就跟凶手好上了,那以后可肿么办呢可即使侦探先生没跟凶手小姐好上,按这路数,这系列前途也相当堪忧啊岬老师你不会是要每一卷泡一个音乐少女吧,那这系列NB了耶,何止是鬼冢英吉系色望魔法老师洋葱头,连吸血鬼猎人D都要哭了嗯,所以说我十分好奇续作的晚安那什么什么夫能写成啥样

我们都因为同样的理由感动着。

是的,这本来应当算作一本推理小说。推理小说中我最崇尚本格,因此最大的评判标准也是诡计本身,以及解谜的质量。我认为,一本好的推理小说应当有着精彩的核心诡计,生动的解谜过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特色鲜明的侦探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并不算太精彩,全书中的气氛与推理相关的实在不多,最后的结局倒还不错,但若说牵强也不是完全没有。因此,从推理小说角度打分,我大概只会给个三星半。然而,这本书的魅力显然不在于此。作为热爱音乐但修养尚浅的普通人,我能听出一些乐曲演奏的对错与好坏,却很难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对于用生命谱写乐曲的音乐家们,我总是仰望,却也到此为止。对于我来说,音乐是极好的调剂,却不是生命的印记。因此,或许是得不到的东西总显得格外有魅力吧,这本书里随处可见的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就格外令我感动。当肖邦的丧国之痛、贝多芬的全力抗争、李斯特的严谨浪漫和德彪西的飘渺华丽一起一步一步慢慢展开,女主角的成长与男主角的成长经历也一步一步向着读者掀开。当我们看到一个原本无比柔弱的小姑娘在身心上都慢慢变得强大,我想不论是谁都会感到动容。不仅如此。对于我来说,最打动人心的并不是完美,也不是励志,而是在完美外表下隐藏着的最为柔软的、让人心疼的那一个精确的点。对于男主角来说,这一点在于他的极富天资背后的重听,在天资与爱好间的艰难抉择,以及始终存在的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深深的恐惧;尽管小说在此处的行文逐渐变得开阔,我仍然固执地认为,他的恐惧永远都不会真正消失,甚至不会减少。他能做的,只是不断地把自己武装再武装。对于女主角来说,不仅是身体经受大火吞噬的劫后重生,更在于她冰冻僵硬的双手。在这本书的最后,我还是不知道,她的双手到底是会就此彻底恢复,还是彻底毁掉。不过,不论如何,这也确实是她最令人心疼的地方,尽管在这心疼中总带着些纠结。关于这本书的内容还有一个问题:男主角爱着女主角吗?在小说的后半部分,男主角对女主角的感情似乎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可是我却觉得这并不是爱,而更像是老师对于得意门生的喜爱。然而或许书中的做法,也是当时的男主角所能采取的最好方案了。最后我想说,这本书的书名虽然能够引起读者的一些兴趣,但读罢全书就会觉得这实在不是个好题目。不过,如果让我来起名字,我大概会更为难。因为触动心底的东西总是难以命名的。

【七冠名-吉版书评】弹钢琴的纯洁塞壬

正如小说的名字所展示的那样,本部小说的内容更多地也像是德彪西的音乐,鲜少有案件的阴郁之气,相反倒是有如清新空气般扑面而来 网上甚少德彪西的音乐,苦寻不获。看来终究要去专卖店搜购,方可领会书中所描绘的妙处 作为推理迷,甫一看到封面,对分割及比例便已有所怀疑,而且作者几乎是毫不吝啬地给出各种提示和线索,猜出真相,实非难事(在此决非吹嘘,两个真相我都有猜中,但并不是说我有多聪明,而是作者给的线索过太明显;想得深的人难免会以为是误导,不过若直接接受提示,马上就会推出谜底)。而在真相被揭露的同时,凶手却是极度令人同情的人,甚至它的行为也是一种随机性质的加害——那种下手时的犹豫和听天由命的加害方式,不得不令人对杀人动机起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部小说若从推理的角度来说,可以认为有相当成功的悬疑布局和合理解答(小漏洞也有,后面剧透处会说);而它同时又可以作为对西洋音乐的扫盲之作(似我这等最多了解到海顿的人就大开了眼界)。推理是连绵而缜密的思维过程,而演奏亦然,或者说,所有专业的行为都需要高度地全神贯注——而把音乐与推理结合起来,虽说有森雅裕的《莫扎特不唱摇篮曲》专美于前,但本作因为描述的是一个完全发生在日本本土的故事,所以更有一种与纯粹的遥想国外的凶杀案迥然不同的魅力 钢琴对女主就意味着一切,在读者眼中看来,这种狂热支配着整个故事,但却是合乎逻辑的——当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美貌、甚至险些失去了惟一引以为傲的技能时,她的行为不管多么古怪或出格,都是值得原谅的 具备不自知的神奇魔力的少女,能令人沉浸在美妙的乐曲中乐而忘忧,就像海上的旅行者听到塞壬的歌声会迷醉一样。弹钢琴的塞壬,心地纯洁的塞壬……但塞壬的本质并不是善良的,少女也会暴躁、也会狭隘、也会作出不可思议的行为——即使是纯洁的塞壬,即使她能弹出美妙的钢琴曲,可她仍然有魔女的属性 弹钢琴的纯洁塞壬,她的美,如是矛盾,如是惊心 小说中有大量的文字描绘钢琴及乐曲,并有一位几乎像天使长般的男主岬洋介,无论从视觉还是其它感官的角度,都极易获得满足(至于被专业术语搞得头昏脑胀导致忘记推理,恐怕在所难免,忽略不计) 很好的一本小说,不管从哪一方面判断,都值得收藏 ★★★★★以下内容涉及对本作及阿婆作品的剧透,慎入 本作伏笔较多,而线索可说是给得相当慷慨,如糖醋里脊和左右手之分等等,几乎等于从开始就昭示了结局 可以确信的是,作者受阿婆影响较深,无论是在设拉子隐居的从灾难中逃生的少女之身份调换(所不同的是那里死亡的少女是疯子),还是在葬礼之后的女人小鸟头般晃动的头颅的左右位置颠倒(话说对着镜子练习这一点简直一模一样,绝对是在向阿婆致敬),都能看到阿婆的魅影 不过本作也有一个小漏洞:露西亚杀害母亲时的出门理由稍嫌牵强,而且后面并未给出相应结果:少女没能买到卫生用品,就这样在失手推落母亲后回家,那么她的麻烦是怎么解决的?势必会有蛛丝马迹,至少帮她洗衣服的美智子会有所觉察,那么美智子非但不会罢手,相反会更加积极地再度加害露西亚。这是本书中解释不通的一处(绫辻行人的某本书中也有类似缺陷,以女子的生理期来大作文章,总难免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其实只要带过一句便可以解释,但可惜没有。奇怪的是作出此类描写的往往是男性作者,女性作者大约是深知其中原由,所以才极少随意利用。本作倒算是例外了,可能只是疏忽了吧! 个人喜欢香月遥要远胜于片桐露西亚。也不是不同情后者,但她到最后还说口中叫着爸爸妈妈时心里并没有相应的情感,未免觉得她太冷酷无情。香月遥是很光明活泼的,她的心理活动和片桐露西亚的完全不同,后者始终相对阴郁沉重,虽说是遭遇使然,但总觉得如果是香月遥遇到这样的事故,就会有和她截然相反的过程和结果

为什么是德彪西

情节泄露@_@千万注意作为译者兼德彪西爱好者(?)我来给大家解释下为什么标题叫做“再见了,德彪西”。首先,德彪西身为一个作曲家有个外号叫做“光影师”,意思就是他的音乐很注意光与影的效果,就像绘画一样,一般很多人用法国印象派的绘画来比喻德彪西的音乐。他的音乐比较迷幻,比较飘渺,比较现代,适合古典爱好者装逼用(喂!)。其实很多喜欢看日影的人都会听过德彪西的音乐,岩井俊二那部有名的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那个弹琴女孩弹得所有钢琴曲都是德彪西所作,此作中的《月光》和《阿拉伯风格曲》都在电影中重复出现,而且和电影配合的天衣无缝,古典乐和颓废青春电影的契合全无违和感(啥)。说实话我也是那个时候开始认识德彪西的音乐并开始弹奏,很是惊讶于他的迷幻感和现代性。这两首曲子其实既不需要技术也不需要力量,最大的特点就是好迷幻好纠结一会儿阴暗一会儿明亮,音符间有大大的空隙来尽情发挥你的忧郁惆怅或者是愉快清新,并且充满着漂浮感与纯净感,所以用来描写少女纠结的情思真是太适合了啊(一身鸡皮疙瘩)。其次,片桐露西亚的名字在日文中是片假名,其实就是三个字母,还原成洋文是lucia,lucia在拉丁语里正好是“光”的意思。我看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女配角的名字好奇怪啊好奇怪,一个配角用得着取这么洋气的名字么,结果最后才恍然大悟。所以,露西亚其实其本质就象征着“光”,因为整本书的主角都是露西亚嘛,她是光,她姐姐香月遥是影。可是在知道结果之前,这个光与影的关系(也就是露西亚和香月遥的关系)是模棱两可模糊不清扭曲反转的,分不清哪个是光,哪个是影,或者说露西亚也希望自己是光,但是却被香月遥的影深深压制住十分痛苦,可以说露西亚就是在光与影中一直挣扎着,想要摆脱姐姐的阴影,去让属于自己的光得以见天日。再所以,德彪西的音乐是十分纠结而多变的,正好符合露西亚的心境,德彪西的音乐在音乐中本也常常和少女联系在一起哇哈哈(《交响情人梦》里的野田妹也是在比赛中弹奏了一首《快乐岛》,这是一首描绘恋人们快乐心情的曲子,据说只有恋爱中的人才能体会并且才能弹好它(瀑布汗)- - )。露西亚最后获得了德彪西音乐的精髓,完美地演奏了德彪西,从而也从光与影的挣扎中解脱出来,让自己能够堂堂的站在阳光下,再也不用纠结与光与影了,可以与“光与影”说再见了,可以与光与影的世界说再见了,也就是“再见了德彪西”。在此德彪西是个象征,代表着露西亚过去的纠结心情,并不是指德彪西本身的音乐。因为以后,露西亚会继续弹奏德彪西的乐曲吧(笑)。话说阅读的时候请一定要把那些钢琴曲找来听听,德彪西的乐曲、肖邦的练习曲、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都非常赞,我译的时候都找来弹了弹,书里那点文字描写比起乐曲本身真是太太太苍白了啊,乐曲本身才真的具有动摇心灵的魅力~

做为一个非推理小说迷的看法

最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注意到是推理类的小说,看封面也只觉得是青春小说之类的,只是看名字是音乐题材的就想看一下。我并不是推理小说迷,看过的推理小说也不多,因此作为一个非推理小说迷说说我的看法吧。1.关于青春励志这本书的青春励志成分的确比推理成分多得多,讲述遭受家庭和身体巨变的少女如何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并在音乐中寻找自我的故事。在人物的对话中以一种看似平淡随意的口吻诉说着有关人生的感悟。这个世界有很多我们永远也无法避免的阴暗面,尽管如此每个人仍然有自己的活法,所谓的失败者其实是既不能顺应社会的主流,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的精彩的人。类似的大道理我们不是没有听过,但总是“一笑而过”,我们不愿意相信也许只是因为缺少令人信服理由。尽管小说中还是免不了落入一群大人对着年轻人说教的俗套,但是意外的让我时不时的有些触动,大概是因为那些“说教”既不过分随意平淡也不过分热血空洞,相反都很中肯。年轻一代常常做事偏激考虑不周,却也同样反抗极端的大道理。2.关于推理情节我看过的推理小说不多,对于推理小说里面的诡计也研究不深,不过也恰恰是因为这样,才能很好的顺着作者描述的思路一直看下去,尽管作者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伏笔和暗示,我还是没能好好抓住,看到后面也就像作者期望的那样吃惊了一把,然后才后知后觉地回想到前面的种种线索。叙述主体中途转换这样的手法也让我感到很新奇。真正的推理迷大概看小说的时候是以解谜为乐的吧,如果能在真相揭晓前就猜到凶手是谁会很得意吧,不过总觉得这样过于注重诡计本身,也会忽略了更多有意思的东西吧,到最后也逐渐失去了本应有的惊喜。总而言之,小说的推理成分从推理小说的角度来看可能并不是很合格,不过对于我这种推理盲来说还是足够了。3.关于作者作者名字和里面的行文怎么也没想到作者是一个61年生的大叔,竟然是我父母那一辈的。一把年纪了还保有青春年少的细腻真不容易。另外也感叹作者丰富的知识,书中关于烧伤、整容、重听等等各种医学知识都有很好的解释(虽然难免有些卖弄知识的嫌疑~~);关于音乐的描写也是,不管是音乐术语还是音乐作品的情景再现,作者都显得游刃有余。看完书之后一个很强的冲动就是很想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和背景,可惜中文资料很少。4.关于译者其实正本书读下来流畅性是很不错的,不像很多英译中的作品翻译处理不好读起来拗口、不顺畅,那样前后的情节就很难穿起来。不过一直很介意作者把“弗里塔”解释成free part-time job,这个怎么看都像是freeter吧。不知道还好,如果知道了的话,这样的翻译瑕疵就很难接受。

是推理小说吗?管它是不是

确切的讲,这应该算是一本青春励志音乐小说,托译者的福,阅读起来非常流畅,甚至到一些部分时,真想能够听听德彪西(真的专门找到了一些来听),光与影,露西亚与遥,读完这本书所得到的不同于一般推理小说谜底解开后的惊诧,是一种耳边回荡着钢琴声的思绪,很美妙。

《再见了,德彪西》——小萝莉的成长史

很早之前就答应过译者要写一篇书评,却一直拖到现在才把这本书看完。那么废话少说,在不透露关键情节的情况下从两个角度来谈谈本书。一,推理角度。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的简介该这么写:大家族的火海埋葬了香月遥的外公和表姐妹片桐露西亚,自己也在火灾中受了重伤,在接受了整容手术之后,似乎家里还有人为了遗产要她的命,不断制造事故……这样的套路很熟悉对吧?家族谋杀案恩怨情仇的不多,但为了金银钱财而杀人的倒是屡见不鲜。单是抽出这一部分来看,不由得会让人联想到横沟正史的《犬神家族》,当然本书的格局小了很多,死人则更少。有新意的地方在于小说把传统大家族的杀人事件和新本格的一些元素结合了起来——当然也不算很新了,推理方面没有太多值得说的地方。二,毫无疑问,这本书有轻小说属性。从轻小说角度来说,这本书的简介该这么写:香月遥在大火中失去了外公和表姐妹,幸存下来的她也受了重伤,原本在钢琴上灵活自如的手指现在做了植皮手术,连活动都成问题。当然呢,香月遥有小强一样的特性,在帅气老师的教导下,一步一步克服了常人意想不到的困难,最终获得了钢琴比赛的大奖。日系作品当中经常有此种套路,在我小时候后看的动画片里面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数码宝贝》、《四驱兄弟》等等,都是有爱就能贯彻一切、战胜天地、克服任何困难的模式。当然这也说明了,贯穿始终的爱好很有用,至少在你低落的时候可以成为你活下去的动力。香月遥同时活在轻小说和推理小说里,只是作者把两个故事写成了一本书罢了。译者之前跟我说过,书中的那位小萝莉就是她自己,对此我想说的是——我理解,并祝福。也许译者把这本书当成了她的私小说。

经典作品

  大师们守着各自的城市,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他们的经典作品又仿佛在讲述同一种地貌:那便是人,人类生命中的高低起伏、冷暖气候并不随着经纬度不同而相异。不管是瑞典小镇上的命相家、想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印度的英国女人、还是纽约女郎,都是败给情感的伤心人。      跟着文字在世界各地兜兜转转,或许一开始会被异国风情所吸引,但很快就将意识到,文学归根结底是讲述人心人情的艺术,哪里的人类都一样喜怒哀乐,生命危机可能来自于堪萨斯的四五式左轮手枪,也可能由凡尔赛拍卖会上的一幅画引起……如果人性概貌也能用等高线标识,大概全世界的国境线都会因此模糊了吧。

第八回“这本推理小说真厉害!”大奖评委意见

实力派的青春音乐推理小说 富有潜质的人生经历 香山二三郎(作家)首先说说中山七里的《再见了,德彪西》吧。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名古屋实业家的女儿一直学习钢琴,因为火灾失去了祖父和堂姐妹,自己也受了重伤,某新进钢琴家应征做了女孩儿的家庭教师,不断切磋琢磨钢琴技能,后来却卷入了杀人事件,但他们依然以在钢琴赛中获胜为目标进行努力,是一部青春音乐推理小说。女主人公老成的话语、惊险的情节推进、充满真实感的音乐背景设定、侦探的冷峻魅力等等,的确有前年大赛中获胜的实力派的风采。推理性上也有相当的敏锐感,是一部上乘之作。堂堂王道的通俗文学 大放异彩的天才之作大森望(翻译家 评论家)在七部优秀的作品中,作为通俗文学名列前茅的是中山七里的《再见了,德彪西》(バイバイドビュッシー)和《灾难的季节》(災厄の季節)这两部作品。这位作家的以上两部作品都贯穿着钢琴音乐的元素,可小说类型却是截然相反。前者是一部音乐主题的故事,描写了全身被烧伤的十六岁少女忍受着痛苦的康复治疗和钢琴课,虽然只有一半手指能动,却毫不气馁,一直努力要在钢琴大赛中取胜。年代不同,与《阿篱的吟唱》(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相比,现代人更容易想到的是《口袋中的肖邦》(いつもポケットにショパン) ,讲的是配合宗方教练的夺冠要求,甚至忍受在麻制鞋上安上图钉这样的残虐方式,一直在努力的故事,是上乘的通俗之作。明朗怡人的音乐青春小说,再加上出人意料的结局,极有可能畅销。我本以为与之相对应的《灾难的季节》只是无懈可击地描写了精神病患者的不安感,但结尾部分如怒涛般急转直下。竞争者只剩下Michael Slade 了!如果认为就到这里了,那么无疑是一部稍稍逊色的作品,但这是一场漫画推理小说与Michael Slade的对决,就一般性而言,显然前者会获胜。无论描写钢琴演奏部分给人带来的冲击力还是人物设定及小说本身的结构,《再见了,德彪西》都显得更胜一筹,所以最终决定推选这部作品。堪称“异端”和“正统”的醍醐灌顶之作茶木则雄(书评家)另一方面还有传统的候选作品。那就是出自同一作家之手的《再见了,德彪西》和《灾难的季节》。在第六届的最终候选名单中出现过的《魔女归来》,已经让人感觉到其作者确实很有潜质,在今年的大赛中可以看到这位作者已经可以完美展现自己的才能了。《灾难的季节》乍一看似乎是一部到处都是精神病患者的惊悚小说。可以称得上是离奇曲折、出人意料,而且在残暴的事件背后隐藏着深远的主题意义,故事情节简单易懂,甚至可以说是一部可以和国外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抗衡的优秀之作。虽尚有一些值得推敲之处,但在本次“推理小说大赛”中入围还是当之无愧的。另外,《再见了,德彪西》也不逊色。在作品结尾处,这个庞大的骗局被揭穿,是一部音乐推理小说的上乘之作。关于钢琴比赛场面的描写充分烘托出钢琴声似乎萦绕耳畔的紧迫感,值得欣赏。侦探这一角色的塑造也魅力十足,可以看出针对上次提出的人物性格塑造问题,作者已经有了明显改进。这部小说和第一届获奖作品《四天的奇迹》(四日間の奇蹟)有些相似,却又更上层楼,把治愈心灵和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当真令我叹服,理应是传统作品中的候选之作。通常情况下,大赛会演变成“异类之作”和“传统之作”单打独斗的局面,但这次经过多方商榷,最终决定传统作品中选出《再见,德彪西》。而《东晓》亦必须同时获奖。这或许便是“推理小说”大赛所独有的对策——吸收“异类”,注重“传统”,一直都是大赛所秉承的传统。跨越推理小说桎梏的精彩之作吉野仁(书评家)本次大赛最后留下的作品,整体来说水平都很高。或许正因为这样,对获奖作品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了。我的评判标准,首先是考虑文章和情节的整体性——必须是迄今为止从未读过的内容形式!但凡是连细节部分都能妥善处理的作品,我都会给予肯定。

有听觉的故事

这本书是继领略了小川洋子的《博士的爱情算式》所构筑的数学世界之后领略的又一与众不同的世界——古典音乐。文中有三分之一的篇幅都在描述聆听或演奏某些曲目时的非常具象化的感受,看完我便将书中提到的曲目一一下载,一边回想和对比书中的描述一边聆听,感觉竟和高中在学校礼堂里第一次听交大交响乐团的演出时一样兴奋。然而吸引我看下去的并不是长篇累牍的音乐场景描写,而是主人公接二连三遇到的不幸、挑战和攻克难关的过程。作为变格推理小说,找出犯人的悬念虽是主线,但不是主要内容。书中最令我叫好的,一是女主角面对一直bully她的同班的女生三人组爆发的一段,二是男主角岬洋介在慈善演出中演奏《皇帝》的一段。相比之下最后的解密虽然与预想完全不同,但因为阅读中情感重心基本不在这儿,而且觉得出乎意料的原因比较大是由于作者的刻意误导,所以并无震憾。另外人物设定方面,我感觉几个人物都比较平面,没有真实感和纵深感,女主角相对是成功的,相比之下男主角就总让我在阅读时出戏,去想像这本书拍成电影时男演员那偶像剧中常见的形象。其他人则基本留不下印象,或许是因为他们太过真实而平凡无奇了。想特别一提的是bully三人组的台词,很多而且在我看来很有道理,也就是真实,而不是为了显示女主的弱小和凄惨所作的。最后想吐槽出版社,版权页上居然么有字数,最后也没有参考书目,也不知道是不是原文就没有。还有文中一直说“琵音”,难道不应该是“琶音”么。。

无论如何,康复训练那一段挺励志的。

确实呀,看完回过头来看封面,才意识到,封面就早已交待了结局。与其说现在觉得它作为一部推理小说并不成功,不如去想露西亚去刻意扮成香雪瑶,刻意去成为钢琴家,从想告知自己真实身份到刻意隐藏身份之中的心理过程,真实而又虚无。康复训练那一段挺励志的,还有电影虽然更比不上小说,但是桥本爱酱出演就可以啦

音乐气息好浓的一本励志书

1.初看的时候,以为这是一本青春言情小说:十六岁富家女,帅气男钢琴老师,就想放下这本书。看到的获奖说这是一本推理小说,才忍着看了下去。虽说是推理小说,杀人事件也不是特别惊心动魄,由于是站在十六岁钢琴少女的立场,更加突出的是术后恢复的绝强意志。书里反复提到“战斗”,这是对坚强的宣扬,相比之下揭秘真相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书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看上去合理,但是可惜的是之前没有足够的铺垫。所谓的理由在之前找不到痕迹。所以这本书只能作为畅销小说给少女读读。书中充斥着音乐之美,也许是文化的差异在我国古典音乐没有那么普及,就我来说是不了解的。看了书后我去听了一下古典乐,但是很遗憾感受没有那么深。于是就显得书中大量对音乐的感触描写没有太大意义,显得夸张了。当然有音乐功底的人可能感同身受。并且,由于文化差异书开始的时候爷爷、研三以及岬老师说的话生涩难懂,虽然不影响读书总归感觉不大好。2.这本书增分的部分是其励志性。全身重度烧伤的少女顽强地活下来了,并在钢琴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残疾人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艰难绝望和不屈的意志。这是个细腻的视角,不禁让人反思自我。作为正常人,我们有没有歧视过残疾人,我们有没有不经过战斗就倒下。战斗,真是个颇具日本气息的词啊。“我果然是个差劲的胆小鬼,那不过是逃避战斗的借口。”“战士就算负伤了也要坚持战斗。战士不会在意旁人的目光,只需要拿起武器,奔赴战场。”“武器——尚武之人的武器是力气,辩论者的武器是语言,文人的武器是文章。这是他们表现自我的方式,也就是人类斗争的方式。”战斗,武器,斗争,我们自己是不是活的太懦弱了呢。3.一些很有意思的话:我果然已经死了吗?所谓死,就是什么都感觉不到,只有意识存在吗?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吗?那还真是灵魂的牢狱。(=这样的思考多绝望,灵魂与肉体被分割的感觉。如果在无边无际漫长的黑暗中,那么痛楚也将是宝贵的。但对女性而言,美丑毕竟是能够左右人生的大问题。脸上的伤就是心上的伤。人的外貌和内心相互关联,随着外貌的变化内心也会变化,反过来也一样。(=这样的言论相信不常看到吧。我们一直羞于承认外貌的重要性,似乎无视外貌就是高贵,然而从根本上来说我们从来放不下,否则也不存在对不在乎长相的人的钦佩了。我们通常的教育,在“反过来也一样”这几个字中。所以我为了缝合人们心灵的伤口,拿起了整形外科医生的针和线。(=外貌多重要。外貌能让人自卑,能让人自信。长相当然能左右普通人的心态。如果整形外科医生都有那么高的觉悟该多好。


 再见了,德彪西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