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文学 > 玄幻/科幻/新武侠 > 历史学家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020054800
作者:(美)伊丽莎白·科斯托娃
页数:579页

历史之旅

引人入胜的情节,书信中穿插着记叙,跟着作者横跨欧洲,追踪史上最有文化的吸血鬼伯爵,回望中世纪血雨腥风的历史。起初在梁文道的《读者》里看到他介绍这本书,再加上颇喜欢和吸血鬼有关的作品,于是就没有犹豫的买来看,结果是被这本书内容吸引的忘了时间、忘了场合。1.对心灵的震撼冲击作品给人的整体感受是震撼的,一种让人长知识长能量的震撼。从历史来说,作品重述了中世纪瓦拉几亚对抗土耳其侵略者的斗争,对穿刺者德拉库拉伯爵的描写也比早先斯托克的《德拉库拉》更为丰富;从地域来说,作品横跨欧洲,尤其是对土耳其和东欧的描写,更是让人如身临其境;从人物来讲,作品里出现的人物大多是学者,特别是历史学家,这让身为读者的我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尤其是在欧洲这个语言大杂烩的地域,不同语言的魅力就显得更加的吸引人了。2.让人着迷的图书馆和书房图书馆和书房作为这部作品中的重要地点,作为整部作品的缘起,正是在书房发现的无字书和信件才开始了整部作品,之后图书馆和书房便随着剧情的展开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地点,如果没有了图书馆和书房,便没有了这部作品。而且没有人会知道这里面会有什么,会发生什么,当事情发生时,给人带来的就总是惊恐怪物或者是惊奇的线索。3.另类的吸血鬼伯爵德拉库拉在这里转变成一个藏书家,伤害的对象从妙龄美少女变成了在图书馆伏案钻研的历史学家,永生的他用所有时间给自己创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藏书室,没有哪一个吸血鬼是像他这般爱书的。他爱书但是却少一个能为他的书分类的管理员,于是他用了极巧妙的方法去诱导那些被求知欲左右的学者一步一步的走到自己的跟前,那是一种让每一个学者、每一个爱书之人都无法克制的方法,用空白和符号去引导人们走进邪恶的领地。合上整本书,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有太多次想要重新翻阅这本书的冲动,但是一旦翻开这本书便又是一次无法自拔的旅行。

历史学家

近来很少有书能激起我重复阅读的兴趣了,这本《历史学家》如果有时间我一定要再读一遍。不过最好能找到本英文版的,查字典我也认了。因为这个中文版翻译的实在是不怎么样。大长句子很多,让认读起来很累,还有些句子根本不知所云。幸好这是一本故事性的书,而不是一本文学性的。另外错字,错译也很多。比如第443页,把罗马尼亚译成保加利亚,根据前后文猜都知道不对了。还有一些是译者知识不足,也没查资料乱附会,让人看着很别扭。比如435页把Dacia译成大夏,估计译者听说过大夏这个名字,Dacia的发音和大夏也确实很像。不过大夏来自中国古籍,专指巴特克里亚(bactria),今天的阿富汗。Dacia一般翻译为达契亚,今天的罗马尼亚。幸亏译者在后面加了个括弧,注明Dacia和罗马尼亚,要不我真会想到阿富汗去了。不过这本小说本身实在太好看了,我几乎一口气看完了。很多地方吸引我,比如对历史的探索,对中东那些美丽城市的描述,还有对女主人公海伦的刻画。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伊斯坦布尔的描述,这座历尽一千多年辉煌的古都,经历了希腊时代,罗马时代,基督教时代,伊斯兰教时代,到处是宏伟的清真寺,这清真寺的前身可能是个教堂,这教堂的前身可能有是个朱辟特神殿,城里面有罗马的圆柱,东方的飞檐,一砖一瓦里,一个挂毯里都有一段历史。大街上随便蹦出了个卖旧书的(当然后来发现不是随便蹦出来的)都会用两种语言问你;“德语?还是英语?”驻足一看,古老的希腊拉丁著作,精致豪华的中世纪著作,写着龙飞凤舞的阿拉伯字母的伊斯兰著作(据说这种书法是受中国书法影响)。我看完这段休息了半天,因为实在不想因为后面的故事打段这美妙的意境。当时就下了决心,这辈子一定得去一次伊斯坦布尔。要不罔来一遭人世。除了伊斯坦布尔之外,对布达佩斯的描述也很吸引人。不过如果一个小说能让人有反复阅读的欲望,必须有吸引人的人物。我觉得书中的海伦就是,初次出现时冷酷,傲慢,甚至富有攻击性。当你随后得知她来自一个专制的共产党国家时,你会感到有点理解她了。而随着故事的深入,你会发现她的美丽,温柔,还有她让人赞叹的知识,自称是人类学家,可你看不懂的希腊语她能读给你听。而且经常冷不丁的冒出一句恰到好处的话,然后微笑着告诉你;“中世纪史是我的小爱好,伊斯坦布尔史是我的小爱好,保加利亚史是我的小爱好,俄语是我的小爱好。”天杀的,她怎么那么多小爱好啊!她自己拥有西方式的理性与判断力,不过没事还会蹦出一句话,告诉你共产党式教育给她代来了啥好处。传说有种人能把所有困难化成力量,这大概就是吧。如果你身边有这么个女人,八成会不幸的爱上她,或者会更不幸的恨死她。到最后,你还会发现,原来她最初的冷酷,傲慢并不仅仅来自她的经历,更来自她身上的血液,吸血鬼的血。这让你更理解她的痛苦,这样的人物确实能进入人的心里。另外最吸引我的是对历史学家的生活的描述,感觉像罗西,保罗,海伦这样的历史学家都是最幸运的历史学家,能亲手触摸历史,体验历史。而对大多数历史学家来说,历史只能尽可能的去想象。而且毫不惊心动魄,如同小说主人公保罗对自己研究的荷兰史的感觉,自己要作的就是尽可能去贴近那些酒糟鼻子,为蝇头小利费尽心思的小商贩。这样的人走在大街上,活生生的,你八成连多看一眼都不愿意。可偏偏要去研究那些生活在几百年前的,同样的人。小说的情节也很出色,我觉得比达芬奇密码要强,最起码不差。情节的交代,时而靠父亲对女儿讲故事,时而是靠很久前的书信,时而也以主人公的第一视角,时而又变成一段史料。这样的方式,让读的人有一种自己探索的乐趣,像个历史学家一样,在用片段的材料,完成绚烂的想象。小说最后干脆以一段对历史事件的狂想结束。“我不想屈服于死亡”,德拉库拉如是说。

读《历史学家》小感

吸血鬼的故事从小说到大荧幕,数不胜数。可惜我赏过相关电影的却是很少,相关小说更是屈指可数。读完《历史学家》,觉得它是描述吸血鬼故事中较特别的一部作品(或许是因为我接触相关题材较少的缘故)。书中的德拉库拉部分颠覆了我对于吸血鬼的一贯认识,文章更重点的描述了其身前作为一代统治者的残暴和阴戾,以及对于瓦拉几内亚的政权的不择手段的捍卫——相比之下,倒是那个图书管理员被更鲜明的刻画成了一只传统的吸血鬼——虽然这些身前的描述是为其追求成为吸血鬼埋下的伏笔。为了追寻德拉库拉,父女两人走过了东欧和中东的诸多地区,更随他们的脚步倒是可以增长这方面的许多知识。从君士坦丁堡到布达佩斯,从拜占庭历史到正东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冲突,从罗马浮绘到尖顶教堂,且不论这种历史知识的准确性与真确性,仅其丰富和详实程度就已令人诧异和着迷。不愧为科斯托娃十年磨一剑的作品。虽然身为行,但我的思想却已跟随父女两的脚步赏遍了东欧与中东的风土人情。因为对东欧的地理和历史不甚了解,所以刚开始看时颇觉吃力,曾一边翻阅世界地图一边读书。不过对于自身的地理知识可谓是大有提高。就算是逛世博,也不过如此吧。世博会上参观过土耳其馆,也不过就是品尝了伊斯坦布尔的烤肉卷,购买了一幅文字作品而已——君士坦丁堡就是伊斯坦布尔的原称。 文风并不恐怖,甚至常有淡淡的温馨在其中,但随着情节的发展。那种来自黑暗世界的阴暗氛围却也常常让人喘不过起来。文章的表述很有意思,不断地以父亲的口吻,女儿的口吻,书信体等形式来描绘整个故事,但如此跳跃并不令人厌烦,反倒令人觉得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应有的转换。倘若总是以某一人称叙事,倒可能不能令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三代人各自的吸血鬼追寻历程。作为一本悬疑作品,在可读性上还是稍感不强,感觉远不如当初读《人骨拼图》来的津津有味。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情节渐入高潮,到也有种让人欲罢不能的感觉,但也只限于父亲快要追到德拉库拉那一部分时。当然,毕竟前者是纯粹的侦探悬疑作品。与同类型的《守夜人》系列相比,感觉也还是稚嫩了些。科斯托娃的处女作虽惊人,但比起那些老手来,还是缺了点火候。书不厚,约2天便可翻完。对吸血鬼,对东欧那复杂的宗教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作为小说野史来看。暑假无事,读读书,聊胜于无。

追寻人性本源:《历史学家》

伊丽莎白科斯托娃的《历史学家》是一本通俗小说,吸血鬼题材。这是一本对我产生较大影响的小说:带有玄幻性质的通俗文学可以如此的具有文学质感,令人惊叹。整本小说是一个追寻的过程。追寻德拉库拉,追寻父亲的足迹,追寻爱情,追寻人性本源,情节内容不再赘述,而某种阅读后的感想不得不提。首先,吸血鬼题材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是血腥、杀戮、悬疑、恐怖的代名词,但是《历史学家》突破了桎梏,提升了这个题材的表达力,使吸血鬼成为了联系人性、爱情、亲情的纽带。虽然这部作品没有《夜访吸血鬼》等等好莱坞电影来得惊艳,但是就好像是《杯酒人生》和《吸血惊情四百年》的结合体。那种在旅途中发现自我,在古老文化中探寻历史的人文追求使得这部小说几乎是一部言情小说。其次,这本翻译来近四十万字的吸血鬼题材的通俗小说充满了一种纯净的气质,这种在大部分通俗小说作家身上是不具备的,尤其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作者。它不紧不慢的委婉叙事,通篇都洋溢着对生活的思考和热爱,这一点更靠近法国作家的作品,而不是来自于一个浸淫于快速消费文化的美国作家。而中国作者更是达不到这种高度,似乎当下的中国作者的作品都想方设法要展现国家大变革的时代背景,都想把人物的机运放到社会大环境中来展现,都要做时代的弄潮儿,都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改善这个社会说白了就是说教。其实,这些理解都是局限。而真正的包容是对人性本身的思索,是把人还原成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个体的视角。最原始的欲望就是最终极的追求。《历史学家》的作者凭借此作品获得了美国羽毛笔图书奖最佳新人奖。这是对这部小说的最好肯定。

没想到最后德拉库拉才是真正的历史学家

本人向来对这种恐怖神秘的小说挺感兴趣,尤其是欧美的,因为不会太害怕,可能是文化的原因。这本书是在图书馆的新书上架那个地方找到的,看了一眼封面就毫不犹豫地拿了回来,呵呵,作者真的是很会把握我们的心理,总是想让人不停的看下去,虽然其中许多术语和文化让我头晕晕的,不过整体来说真的是不错,而且我觉得如果拍成电影会比达芬奇的密码更好看。

体会成就感

首先我要说明,在我看来,这是一本不算特别值得看,但读完也没什么损失的书。人文的字体小且排版密,就这样此书也有五百多页,读下来至少能有一种成就感。书封面上的宣传语写着:三代历史学家,千里追踪,五百年吸血鬼惊世传奇。但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形容为三代女人更加恰当。占据书大部分章节的叙事者“我”,或者是刻意谦虚,我没有读出他多少男性的魅力,反而是他的妻子和女儿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她们才是吸血鬼真正的追踪者,她们才是真正的有勇有谋。“我”当然是善良的,只是智慧勇气有限。至于第一代女人,她就是吸血鬼始祖的后人,为第一代历史学家罗西提供了关键性的帮助,成为追踪者有些勉强但并不算不恰当。我觉得自己会更喜欢以三个女人的方式宣传。任何概念都是与时俱进的,吸血鬼也不例外,他们的外貌,生活习性,包括毁灭方式都不是不可更改。在最新的[Moonlight]中,吸血鬼甚至已经可以在阳光下待上那么一小会而毫发无损。然本书还原了吸血鬼最为原始的概念,他们是丑陋邪恶的生物,与黑暗如影随形,害怕大蒜,阳光,圣水,十字架,总之,毫无吸引力。这点让我感觉很遗憾,我已经习惯了吸血鬼主打的作品主角全是俊男美女。如果说作者有什么非传统的见解,那就是她居然回避了吸血鬼的起源地罗马尼亚,构建出了另一个吸血鬼起源,并凭借深厚的背景知识把故事说得合情合理,那些传说给阅读增添了很多趣味。但是,不知是译者的文字功底不够,或者本书的原著就是这种平实的风格,文章的意思表达的很清楚,但缺乏些许文采,因此情节展开的前几章,也就是叙事人要求父亲讲故事的那段时间,我频频有一种作者在故弄玄虚的观感。之后虽然随着冒险旅程的深入感觉不再那么强烈,但依然缺少行云流水的畅快。另外,大约是因为女性作者的关系,书中的动作场面缺乏该有的惊心动魄。作为一部冒险类小说,它实在应该再刺激一点,特别是最后的对峙,干巴巴毫无美感可言。不过我承认这些阅读体验很私人,只代表个人意见。综上所述,如果对吸血鬼很有兴趣,此书值得一看,但不会特别有收获。但如果有那种一旦打开书就必须读完的强迫症,此书可谓感受成就感的极佳选择。

历史中的故事

《历史学家》是我第一次通过电子书看完的小说,而书评也只能是通过这种方式(不是边看边记录)来完成。首先我不确定我看到的是它的完整版(电子书经常是这样),这也许会让我漏掉一些必要的情节,但是不管怎样我已经被它吸引住了,对德拉库拉充满了好奇,吸血鬼的故事(虽然不愿意提这三个字,总觉得纸上的他们会跳出来袭击我)让我魂牵梦绕,还有一些我一切并没有注意到但却充满故事的城市(或者国家):伊斯坦布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这些城市似乎都像《天使的承诺》里面的城市那样。小说利用了太多的信件,提到了一些大学的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做学问者就是生在这样的地方吧。小说的脉络其实总得来说是清晰的,但时间、空间、人物的频繁变换加上信件这种体裁难免有时会让人迷惑,好在作者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还算是巧妙,最好是一次性地读完,不然对情节的理解会有些困难。小说的结局是我不得不说的一个方面,这显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即使里面的历史事件(有些是有原型的)也是显得过于真实,加上作者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很容易将主人公与作者联系起来。在小说结局的处理上,作者既没有取悦众好来个大团圆结局 ,也没有特意讨好一小拨人的口味弄个泪洒全书的全人类大灭绝,而是很自然,既合情又合理的让故事结束,从而又有了一个新的开始。死亡。仅仅只是开始。如果说《天使的承诺》(我还没有看完它呢)讲的完全就是一个旷世爱情故事而文化只是一个陪衬的话,那么《历史学家》向我展示的则完全是“历史”,一个个城市的历史,不管是爱情、亲情、还是零星的友情都被几千年的历史包围。“历史”作为血缘传承下来,那些被历史承载着的歌谣、图案(在我眼里那是近似乎图腾的东西)被历史学家们找到,从而发现历史真相。德拉库拉也是个历史学家,那是他的职业,毕生都在从事的职业。很难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只是每个人信仰的问题。作为人类的我,希望以包容的心去看待这些“无家可归”的异种生物(听说他们不属于人类,神界和魔界都不承认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很是模糊)很难说有一天我会重新再拿起来看它,细致地将整个故事再读一遍,但它已经给了我很多提示,世界上有太多的故事需要我去挖掘,不管是别人已经写出来的,还是那些没有被写出来的,甚至是还没有发生等待发生的。还有一些城市,他们隐藏了多少故事又埋葬了多少故事或者他们既没有隐藏也没有埋葬只是还没有被我们发现罢了。《历史学家》真的让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

中文看得很美,英文看得晚上不敢上厕所

先看了中文的,没觉得悬疑倒是陶醉在异国风情中。后来看见了原版的,真是…… 都怪自己想象力太丰富

史料考证详实、故事叙述一般

简单说,书卷了些;看它一步步的追踪和介绍Dracula的身世,东西南北欧的游荡,危险和羡慕是并存的故事方面,6、7成都是双引号括起来的上代对下代的信件,这个就把第一现场的惊险、刺激削弱了许多。如果拍电影的话,上两代就够了,或者理所当然以保罗这个中间层作为主角核心,--dracula要死的话,保罗两口子也可以合力搞定的看得出作者兴趣的起源是Bram Stoker的Dracula(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39624/),还煞有介事的引用了两段作为大的分节的开头。一旦考证得这么详细,把他还原历史真实,再惊讶的发觉他竟然很可能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游荡,这种真实与幻异交融的莫名错觉或说恐惧还是在阅读中悄悄得渗进来了可惜就是dracula大人死的太冤太潦草了,几回出场都是摄人心魄、浓妆艳抹的,他能致力于黑暗的学术研究&典籍收藏也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只是翻译成德拉库拉不如三个字的卓库拉或者卓古拉好吧~如果再发挥一下,说说吸血鬼的传统,而dracula只是一个夜叉般以凶恶出名的喽啰,就可以考虑续集了

for all book lovers

perfect historian life这是美化历史学家生活的小说,把他们在故纸堆里的枯燥探索变成了侦探、悬疑、救世的东地中海之旅。不过,所有走进书店会深吸一口气并感到回到故乡的人,会热爱这本书。读完这本书,Dracula是怎么成的吸血鬼,到底有没被打败我其实不太关心。我只记得一个又一个有好几百年历史的图书馆里,好几百年历史的手抄本。从这本厚且节奏慢的小说里,散发出发黄的书页甚至是羊皮卷陈腐的味道,这是历史的味道,也是道地、原汁原味的知识的味道。对一个历史学家来说,解决一个历史谜案,就是一部侦探小说。总的来说,迷人的图书馆和中世纪探幽氛围远胜于吸血鬼所带来的恐怖悬疑。大概因此,小说取名为历史学家而不是什么吸血鬼追魂之类。而且这本书成功地让我对拜占庭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开读在书架上落灰许久的另一本书《From the Holy Mountain》。这是本游记。作者William Dalrymple从Mount Athos一间修道院的房间里开始,叙述他在修道士的带领下,拿着煤油灯到图书馆里看一部手抄本,一位六世纪僧侣旅行家的游记,图书馆的墙上挂着900多年前某位拜占庭皇帝的外衣。怎样?和historian的气氛很形似吧?

差强人意的书

译文我觉得还可以,但布局谋篇是在拖沓,完全可以将三代人的故事合并成两代,虽然还颇有侦探小说的味道,但是结尾没有深度。

《历史学家》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历史学家》的人也喜欢《风之影》。我想是的,这两本书可以归为一个大类,然后抓住不同读者的心。而我被抓了两回。怎么讲清楚呢?《风之影》里有种哀伤,是关于青春,理想,爱情的;而《历史学家》里是种悲伤,是关于历史,邪恶,斗争和信念的。我应该更爱《历史学家》,它能让我看到凌晨3点,看到浑身发冷,看到不敢上厕所,看到做梦见到吸血鬼还斗胆请他咬我,看到潸然泪下,而且还是好几次。而《风之影》让我掩卷长叹,眼睛湿润。从故事情节上来说,《历》比《风》复杂得多,更容易让人看的一头雾水。但复杂的故事是因为五百年的爱恨纠葛延绵至今,同时也带来复杂的情感和思绪。两本书中的爱与恨都是非常含蓄的,是我偏爱的表达。而《历》更含蓄和内敛。里面有一小段父亲对母亲的爱的自述,还有父亲的死,不超过两行。看得我眼泪一直流个不停。现在回想还很有感触。同书中的爱相比,恨更为复杂。对于邪恶,恐怖的集合--德拉库拉,我心里是怕的,可却恨不起来。他是残暴的,但他也是可怜的。他自幼便离开父母被迫当作人质,从而看到人性本质的残忍和狠毒;他杀戮只为摆脱土耳其匈牙利等国的侵略和威胁,他为自己的国家和领土而战;他虔诚,捐造修道院;他博学,收集珍版书籍;他爱才,用龙的符号吸引学者们翻山越岭追踪他的足迹,既是考验,也是嘉奖。虽然终究他还是邪恶的吸血鬼,可我看到了他的孤独和执着。在尘世间五百年的徘徊并不是只有仇恨便能长久的。修道士们为他冒死的忠诚也就不奇怪了。因此,作者会安排主人公的身上也流着德拉库拉的血脉,我想,这也表达出一种涵义,在历史的洪流中,爱与恨早已融为一体,分不出彼此。《历》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它控制了我的阅读速度。在我面前,没有质量的文字那就是一目十行。而《历》让我舍不得跳跃,心甘情愿被它捉牢。向周围的人推荐《历》,没人理我。也好,免得向我借,而我却舍不得借。

历史中的传说

我亲爱的、不幸的继承者:不管你是谁,想到您在读我不得不留下的信,我非常遗憾。我为自己感到遗憾----如果这信到了您手里,心安理得是我有了麻烦,也许是死了,或者更糟。--------------------------------------------------------------------------------我通常很少涉及关于“吸血鬼”题材的小说电影,当初因为帅哥杰·休克曼的电影《梵海森》使我读了原著:布拉姆·斯托克的《德拉库拉》。书写得一般,却因为这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本讲述吸血鬼而流传甚久。所以这本歌特式小说也多次被好莱坞改编:其中最知名的要数《惊情四百年》。可是《历史学家》却在我浏览几页后就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历史学家》讲述一个十五岁的美国少女在她父亲书房里发现一本古书和一袋信,随后追踪揭示了历史的秘密与自己离奇的身示:书中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历史学家们不惜以自己的名誉、安全为代价,苦苦追寻产生吸血鬼的历史源头——中世纪中欧残暴的统治者“刺穿者”弗拉德的下落。我喜欢这本书,除了文字运用精妙外,历史、悬疑、恐怖溶于一体。真实历史上东方伊斯兰教和西方的犹太—基督教所发生的宗教领土冲突;虚幻故事中罗西教授离奇失踪,神秘的带有红龙图腾的古书,串连着每一个探索者遭受到的危及生命的恐吓。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害怕漆黑的房屋,害怕独处,甚至把书封面一直倒合在书上,不敢直视。封面是一幅画于一七八七年的《一个罗马尼亚青年》。可是故弄玄虚截取左半脸,似正在鬼鬼鬼祟祟偷窥。书中讲述了中世纪东欧历史上的血腥暴君德拉库拉·弗拉德伯爵一直存活于世,他的后人姓“葛兹”,小女孩是弗拉德后裔……曾与一罗马尼亚人讨论德拉库拉伯爵,他们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一个“屠杀了自己一万多了民的刽子手”。不在乎在他还是少年时间被父亲弗拉德作为人质囚禁在土尔其,逃出后又在匈牙利监禁中不得已而改入罗马天主教并取了当地大贵族的女儿。等兄长被杀后,逃回罗马尼亚夺取王位。然后,一代枭雄横空出世。好似秦始皇蠃政欧洲版。德拉库拉的结局也似蠃政众叛亲离,因为滥杀无辜而被亲信出卖而身首异处。可正是因为历史中留下的残忍形象永远无法抹灭,留下世世代代以讹传讹的传说后,他永远以一个邪恶的吸血鬼形象而跨越了种族与历史,被家喻户晓。书中,我感兴趣的是,作者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定义:暴政、专政、斯大林、电话窃听,邮件审查、没有自由。书中这样的描述笔笔皆是。我不知道另一只眼看待中国又会如何。想起一美国人曾与我玩笑:“他说他的邮件一被中国安全局秘密检控着。”在这二种政治背景下培育出来的人们就是这样以偏概全着。但我还是很欣赏作者书中有过这样一句话:“我相信研究历史应该服务于理解现在,而不是逃避现在。”--------------------------------------------------------------------------------同样是讲述西方宗教与传说的悬疑小说,我以为它胜过《达·芬奇密码》

得着了永生,灵魂却成了魔鬼

文/Jeff一、永生,我想是每个人幻想的一种状态。几千年来,对于死亡的恐惧,从来不曾随着时代的变迁,世代的更替,而从人类的心的最深处消逝。远古的祖先,在第一次面对死亡来临,或者说第一次有意识地感到死亡的恐惧时,那种惊慌失措应该是多么的强烈。从那一刻开始,只要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刹那间想起死亡的黑暗和无助,脑海中回荡的就只有绝望。人实在需要一个东西来拨开这种黑暗,来让本该绝望的人生有一点希望,哪怕那个希望是如此的飘渺。千古一帝秦始皇,何等气魄,何等功勋,却敌不过这个。在解决生与死的问题上,他一生寻寻觅觅,却依旧无奈成为一堆腐肉。有人说为了爱情和自由,可以抛弃生命。我愿意相信这种意志,可是我也相信,当他真的面对死亡的时候,内心中难道真的没有对生命的一丝丝留恋么。亲人、曾经的遗憾、爱人......所有的一切,随着死亡来临,就都变成了灰烬,毫无意义。所以,历史过往中,一代一代的人在寻找着永生的奥秘。尽管,这种奥秘仿佛如同深夜中并不很真切的迷梦。于是,宗教出现了,巫术出现了,各种传说出现了。那个迷梦,却有了最让人不能承受的诱惑。于是,有人愿意拿出自己的灵魂来交换这个奥秘。他或许成功了,但是却着实发现自己的灵魂已经卖给了魔鬼。那一刻,他尽管还活着,比那博物馆中的古物都长久地生活着,可是,他还是人么?还是一个怪物?这个怪物,它就是吸血鬼。在我们的书中,他的名字叫德拉库拉。二、认识吸血鬼-德拉库拉是在科波拉的《惊情四百年》。不同于一切惊悚片的是,这部影片从头至尾弥漫的哥特风格。这种哥特的风格,或许比任何中世纪的哥特建筑更能让我着迷。《历史学家》中的德拉库拉,则以另外一种风情游荡在我们面前。没有了荡气回肠的爱情,却依旧保留着冷酷、古典和优雅。贵族的血液永远不会从德拉库拉的身体流尽,尽管他的灵魂或许早已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魔鬼。《历史学家》中的德拉库拉,是一个学者,是一个政治家,或许在某个历史时期他也应该是一个民族英雄和一种信仰。于是,这次的这个贵族魔鬼,不是因为爱情而出卖灵魂,而是因为自己的理想。或许,故事当中,罗西可以称为历史学家,保罗可以称为历史学家,海伦可以称为历史学家,甚至小说中的年少的“我”也颇具了历史学家的气质和质素,但这个优雅的称号最配得的却是我们那黑暗的主角,他是真正的历史学家,或许他本身就一部丰富的、厚重的历史书。看看吧,这本书的故事尽管不厌其烦地在写着父亲寻找罗西的故事,以及“我”寻找父亲的故事,其实这种寻找只为了一个,告诉我们他的故事。在两个寻找线条的背后,勾勒出了我们真正主角的背影,一点一点,苍白、优雅、高贵、自大、骄傲、倔强、独裁......这个人物和关于他的一切在寻找剧情的延伸下如同涓涓细流一般流出,最后兀然地完成在我们眼前,那么的触手可及。但可悲的是,这样的一个人物生前屡被囚禁,最后战死沙场,死后得到永生,却发现自己的灵魂已经变成了魔鬼——他不得不吸食人血为生,不得不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才能自由出没,终年只能生活在坟墓的黑暗和阴沉中。这样的永生当然不是祝福和宝藏,而是一种诅咒。可悲的人物总是让人为之迷恋的,何况他的确是如此的优雅。所以,《历史学家》的故事必定让我们着迷。三、如同德拉库拉这个人物一样,匈牙利、保加利亚、土耳其等等近东地区的异域风情、历史、文化同样在这个故事当中吸引着我们。当保罗穿梭于君士坦丁堡的图书馆和小巷中,我仿佛看到了日暮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各色教堂闪耀着金黄,映衬着这座城市曾有的辉煌;当保罗和海伦奔波于布达与佩斯之间时,我又仿佛嗅到多瑙河水的清香;当我们的故事进入到索非亚各个教堂和修道院中,我又能感觉到巴尔干山区的苍茫和神秘。我相信,在这些地处欧亚大陆心脏的国家,它们有着让我们永远不能释怀的迷人风景和气息,弥漫的波希米亚和布尔乔维亚能够让每个前往的游者为之心醉,尽管在那里有着我们今天知道的世界上最黑暗的人物。四、《历史学家》就是这样一本小说,没有故弄玄虚的剧情,连书写的爱情也犹如喀尔巴阡山飘荡的薄雾,浪漫却并不浓重。唯一的遗憾,我想那就是作为一个外语读者无法亲自去品味原文呈现出的味道,我相信,如果自己能够有机会品读原文或者有机会看到更出色的译本,那么我将毫不犹豫地再次追随伊娃和保罗的脚步,以及让人迷恋又恐惧的德拉库拉的背影,去徜徉在君士坦丁堡的落日中。

《历史学家》:谁来告诉我们真相

一开始买这本书,还以为自己是购买了一本类似探索杂志或者科学解迷一类的书,是冲着吸血鬼这个有趣的话题去的,不过,事实上,它是一本小说。如果按我们的历史观来看,也许我会说,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可是在看完了以后的历史观来看,我又在想,我怎么敢说,这样的故事是虚构的呢?好象前一段时间看到的一句话,意思就是,爱因斯坦认为,失去时间概念来讨论空间是没有意义的,而历史,应该可以说就是一个时间加空间的概念吧。我们有谁,能在一秒之中穿越世界各地,又以永生的生命来证实我们的历史呢?是不是所有的历史,到了最后,其实是最大的虚构呢?小说完全是以第一人称倒述的手法写的,应该说,我觉得这还是一本文学腔比较重的通俗小说,所以读起来并不是特别流畅,也有可能和长期都是单调的追寻,并没有让我觉得恐惧、慌乱等情绪,里面的讲述者有三代人,这三代人的讲述互相穿插,而我来讲述这个内容简介,就不得不用第三人称来表述了,历史学家罗西,在偶然的时候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吸血鬼的存在,而这个吸血鬼曾经是罗马尼亚最残暴的君主德拉库拉,在历史中他被土耳其人割掉了头颅,只有尸体被运回。罗西在罗马尼亚寻找德拉库拉故事真相的时候,碰到了德拉库拉的后裔并相爱。若干年后,罗西失踪了,在他的周围出现了有吸血鬼的痕迹,而罗西的学生保罗,和罗西的女儿海伦一起沿着罗西所走过的路再次想得到真相,罗西的女儿被吸血鬼感染,离开了罗西的学生和自己的女儿失踪了,不过在最后却将德拉库拉给击倒。在这故事里,我想,作为吸血鬼之王——德拉库拉,才是文章的题目所点明的“历史学家”,或者他才能当之无愧地被予以这样的称号。获得永久生命的德拉库拉,说,将历史变成现实。他钟情于历史学家和图书管理员帮他创造他的历史伟业。不过对于德拉库拉,文章始终将他当作一种邪恶力量来描写,似乎是另外一位科学狂人,而他身上这样对于真正历史的现实意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看来历史学家们,也未必把历史的虚构和现实当回事,而将人类发展的天性看得更为重要一些。在我看过的外国通俗文艺小说,好象都不会特别注重于挖掘人物的内心,这点与东方的作品是不同的,德拉库拉似乎也只是脑子里有了这样的想法就想把他附之于行动,而对于他为什么想成为吸血鬼,成为吸血鬼之后有没有后悔,有没有对于孤独寂寞的想法也都没什么交待。这多少和我的阅读兴趣有点相左。。。。在故事里所写的学者,也都并没有什么自己的特别的历史理论,为了追求真理?为了追求真相?反正这些都没有,就是好奇,也许我想也包括了兴趣。。。还有一种是个人命运的宿命安排一样,但是呢,似乎他们并没有把历史上升到什么更高的角度,也许这一点,却有点让我喜欢吧。。。现在越来越觉得喜欢一件事就做,只是为了自己做,也蛮好的。在探寻之路上,他们几乎走遍了大半个欧洲,如果要说,是不是有非常细致入微的国家风景的描写,我好象也不敢肯定,只是总觉得,多少有点社会主义国家的讽刺,相比来说,罗马利亚、保加利亚、匈牙利似乎都是不自由的,是不是说明,基因和血缘比什么主义更影响人?我们是秦始皇的传人,而罗马利亚是德拉库拉的传人,似乎,社会主义都是在残暴的统治过,然后又在推翻残暴统治中,变得更残暴,我们都被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或者就是历史在我们身上的现实体验吧。

世上最优异图书馆的主人

在那本诡谲的古书上,龙,扑面而来。这本书如命运的诏书,无来由地落在命定的主人手中……去寻觅——这事情总是文学中最惊心动魄最挑逗神经最欲盖弥彰的主题。我不知道你会怎样,我反正受尽了这本书的蛊惑。异国因异国而更离奇,历史因历史而更神奇。话说一位外交官的小女儿过着刻板优异的生活,却在父亲的书房里发现了几封怪异的信。这个故事就像神秘套匣……父女两代历史学家走出图书馆,去东欧追踪德拉库拉的历史、以及尚存至今的吸血鬼之王。其实,等你看到末尾就会恍然大悟,在这个故事里,德拉库拉之谜只是一个背景,真正推动主人公们追索不断的原因是挚爱之人的消失。她要把父亲找回来!他要把尊师找回来!所以,才如此锲而不舍。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的基调似乎是深情,因而不得不成为寻宝故事、不得不去探秘,而非猎奇。我便跟着他们看到奥斯曼帝国的秘密、拜占庭小教堂的清冷和天花板上的耶稣、保加利亚的吸血鬼城堡废墟光景、罗马利亚的城市历史、牛津的古董……女孩渐渐明白,这个家族、乃至这个女孩所背负的历史和德拉库拉有关。肩上有烙印小龙的母亲,是传说中五百年前在反抗土耳其战争中的残暴国君的后裔。但最最有趣的莫过于:千想万想,没想到吸血鬼是个学者。学识渊博的历史学家才是吸血鬼之王觊觎的对象。电影害人,只将吸血鬼的恐怖简而收纳于哥特黑。在这本书里,最终显身的德拉库拉苍凉而奢华,是宝石和丝绒、以及世上最优异图书馆的主人。于是,这本书的全球性成功似乎昭示这样一种前景:融入了非严谨的学术趣味,会令通俗作品更上一层楼。丹•布朗需要借助夫人的博物馆学博识、并最终苦尽甘来、名利双收之后,众学者自然不甘落后,编故事也许是作家的本领,但偏门(又称专业)知识就是学者的拿手好戏了。在《历史学家》中,我们很能了解:做一个出色的历史学家、或是考古学家需要哪些素质、这门科学需要哪些必要的研究手段,乃至见到他们单纯而深邃的生活方式。在书中(尤其是后半部),可见大量冗长的信件断片、古迹遗址考证、年代推断……活像一部学术者工作笔记。正是因为这样的格局,才使得“吸血鬼”这个似乎被人说烂的话题显示出非凡的“引力”——来自历史学所特有的真幻莫辨的魅力。当学者遭遇非科学神怪的挑战和诱惑,这种“寻觅”自然高深莫测,散发着骨头气味的古书里某一行诗句、某一个地名、某一个时间、某一封信札都像神秘的链接。我看到这些“原件”式的章节,便会突然愤恨起来。愤恨我们曾经受到的应试性历史教育空洞无物。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哪里晓得东欧土地上有那般暴力而悲壮的历史?哪里晓得土耳其帝国兴衰史的背后,还有多少小国民族的挣扎存亡?又哪里晓得,历史其实藏在建筑物、路灯、信件、风景、乃至对众链接的想象力里呢?也许,这是一部该给历史教学人士的启发性书籍——毕竟,很多人看了这部小说之后,对吸血鬼的好奇减低了,对历史的热情高涨了;毕竟,连不可一世、永世不死的德拉库拉也致力于历史的创造和搜集,这是多么人文主义的吸血鬼观,多么惊世骇俗的历史学科颂歌。和以往诸如《惊情四百年》等同类作品所不同的是,爱情不再是勾连人鬼,虽然这样生死两界的情节总显得悲悯可泣,爱上吸血鬼的人似乎总得放弃今生才能获得爱情。在这本书里,爱情归位,回到普通人中间。在罗西博士与罗马尼亚山村姑娘的爱情片段里,可感语言之无谓;在父亲和海伦的爱情旅途中,可感同身受何谓同甘共苦;在“我”和巴利之间,则洋溢着更细致的青春期情爱。但这里的爱情全都古朴得像历史,连接吻的镜头都罕见,便更显得老幼皆宜(玩笑,其实这是悬疑小说的另一种倾向,仿佛生怕喧宾夺主)。作者惯有一种干爽简洁的文风,也随着众多人物的骤然出场而灵活变幻,时而幽默,时而豪爽。但整本书以穿插父亲讲述和现实进展的方式,悬疑气氛被延展到极限,以至于到了末尾,那片阴云依然不散,众多未解的谜恪守着“历史黑洞”的本质,讳莫如深。以至于让人期待此书还有下文,这几乎是题材本身的制高点:它永远没有定论,永远没有结束,永远可供挖掘和想像。

我来说句实话。

我不得不说两句,在我退书未成之际。给大家提个醒!!!我看在是畅销书的分上买了一本。总算“看完“了。我不是其他的书托,我实话实说,为什么有好多的书写了5年以上,十年以上,确让人看得受不了呢???开始很积极的看,书的情节,特别是父亲告诉女儿的经历,只有那么恶心了,一个字————拖。一个字————闷。比起达芬奇密码差多了,还称比肩达芬奇密码?简直是炒做。看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了,虎头蛇尾。大家千万别上当!!最好别自己买,你一定要看的话,就去借。我真想骂那个作者和翻译。

玄疑,但决不刺激

本来以为是达芬奇密码之类的风格。看了以后,玄疑倒是玄疑。但是过于平淡的。话说回来,这可真是“历史学家”的风格。在故纸堆里面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完全是一封信借着一封信,整本书用的引号估计创纪录了。对于读者来说可能有点枯燥,当然喜欢考据的一定不会这样想。到了一半的时候还是觉得很有吸引力的。但是整本书太拘谨了,为了不破坏氛围居然动作场面只有2处,看的人一点不爽。到最后最酷的大BOSS只有出来一下就挂了。也没说到底怎样才能够长生不老。实在不让人信服。

美丽景色

书中对欧洲修道院的景色有详尽描述,非常漂亮;书中对历史的探索方法也非常好;书的节奏舒缓,但也丝丝入扣;只是把吸血鬼写实了,如再模糊一些更好.例如只找到罗西的文章,而未找到人;如只写被吸血,而不写真变成吸血鬼,而杀之等

《历史学家》——嗷嗷嗷嗷!我愿意啊我愿意!!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伊丽莎白·科斯托娃的《历史学家》,以速度上来说比平时慢出很多,实在是因为里面涉及的真真伪伪的文献资料太多,看得我那叫一个晕头转向,外带跑的地方都是诸如伊斯坦布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给出的线索古老又晦涩,不比丹·布朗大爷的华丽且豪快,不过三代历史学家一边探索一边泡马子(第三代是泡凯子),这点倒是娱乐通项,想来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吊足了胃口,那么漫长的追踪,近的来说是跨越了祖孙三代,远的来说则是更加漫长的五百年历史,从新月卫队创立的那一刻就起始的战争,龙之号令的阴影遮盖庞大帝国长达数个世纪。尽管影响如此深远悠久,但本尊从来没有正式露过面,直到故事的最后才让德拉库拉姗姗登场,然后被火速干掉!德拉库拉:“现在知道为什么我死憋着不出场了吧?”老实说,吸血君王诱惑罗西教授的时候,嚎叫的反而是书外的我。“您将享受到长生不老,能做到这样的人寥寥无几。您可以自由翻阅这里的图书资料,他们绝对是世界上最棒的。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无法看到的奇典异籍向您开放,所有这些都是您的……我们共同把历史学家的工作推进到世人从未见过的境界。为历史而受难,这纯洁是无与伦比的。您将拥有每个历史学家都想要的,那就是对您而言,历史将成为现实……”嗷嗷嗷嗷嗷嗷!选择我吧!选择我吧!瓦拉几亚之君!我愿意啊我愿意!说来科斯托娃这个姓氏似乎是保加利亚式的,弄得我真有点愿意相信这个故事的背景咧

很可惜的说

是从图书馆借的书。很厚。草草翻了一遍,觉得应该是会看得很吃力。很不幸,往后的阅读也是如此。动作进展十分缓慢,很多不必要的情节还是如同凑字数一样的出现。还有很多很细节的描写,增加了阅读的困难度。作者的仔细非常让我羡慕,只是很多很多的关于吸血鬼的消息,虽然详细,却隐隐的觉得很不现实。个人感觉。全书字数很多,也许是由于上面的原因,我没有把全书都看完。越看到后面就越觉得前面写的奇怪。最后看的结局,也是迷迷糊糊的。作者也许是一个有名的作家,只是我不会欣赏。可惜了。

吸血鬼与柠檬蛋糕

吸血鬼是个多么有吸引力的主题,他们昼伏夜出,白天在棺材里休息,晚上寻找猎物,他们在镜子里没有影子,害怕十字架和大蒜,如果躲藏得好,便可以永生。《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里的吸血鬼是个情种,他在吸了爱人的血之后再让她喝自己的血,把她也变成永生的吸血鬼,就可以永不分离;《夜访吸血鬼》中的吸血鬼很难消灭,但喝了死人血便会失去力量,或者乘他们在棺材中沉睡时一举歼灭;《地下》发展出了吸血鬼和狼人的古老战争,其中美女吸血鬼是英勇的斗士,可以通过吸血获得别人的记忆和力量;传说中还有著名的吸血鬼猎人范海辛,他有各种各样猎杀吸血鬼的办法。这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吸血鬼故事,到底吸血鬼从何时而来,谁又是第一位吸血鬼?小说家伊丽莎白·科斯托娃花了十年时间研究吸血鬼的传说,她的处女作《历史学家》半是秘史、半是游记,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写到东欧的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诸国,书稿一出便引起数家出版社争相竞标,版权费居然高达七位数。接着,这本书被翻译成二十八种语言全球发行,索尼公司还买下了电影版权。小说从一对历史学家父女的旅途开始,女儿发现了父亲的一本印有恶龙的古书,从而慢慢了解父母追踪吸血鬼德拉库拉的历史。这位吸血鬼的原身是十五世纪罗马尼亚东南部的一位暴君,他抵抗土耳其人的侵略,用尖木棍刺穿战俘的全身。在一次战役中丧生后,他被土耳其人砍了头。几位曾经受他恩惠的修士从土耳其偷回了他的头颅想安葬他时,他的尸身突然坐起,从此以后变成了吸血鬼。同时这位吸血鬼也是一位藏书家、历史爱好者,他用印有恶龙的古书引诱世界各地最顶尖的历史学者,最后能够通过各种线索追寻到他藏身之地的人,就有资格成为他的图书管理者……小说作者科斯托娃出身书香门第,她家的饭桌上,父母、朋友们最喜欢讨论历史问题,时常饭吃到一半就有人去翻百科全书。小科斯托娃从父亲那里听过许多吸血鬼故事,甚至得到了一副塑料的吸血鬼尖牙齿作为礼物。她喜欢在图书馆里翻古书,嗅那种特别的书香,图书馆是她在小说里最常描写到的场景。科斯托娃没想过靠吸血鬼故事赚钱,她只是深深地被这个主题吸引,结果却应验了中国老话“无心插柳”,一不小心就红了。她在独立书店签名售书时,一位女士排了很长的队走到她跟前,说:“今早我从报上读到你要来签名售书的消息,我想你一定会很累,所以就给你做了个柠檬重磅蛋糕。”接着她把蛋糕放在科斯托娃面前。天晓得当时科斯托娃有多感动,她险些当场掉了眼泪,“虽然我写的是哥特式的恐怖故事,但她却给我带来了柠檬蛋糕!”http://www.blogcn.com//user62/artcenter/blog/35576888.html

白开水

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将近600页,居然有耐心看完了,我真无聊!作者的东欧旅游散记,鉴定完毕。

关于〈〈历史学家〉〉的杂谈

这本书确实曾经是畅销书,虽说我没看见什么广告或宣传,但至少我在英国的排行榜上是见到了的。而当时即将离开英国的我无意买书,但无奈本性难改,进书店逛大概成了无可救要的习惯。我承认那时候也确实被Historian这个标题吸引住了,从畅销书的架子上拿下来翻了翻,看了看简介。这本书确实有理由吸引我,标题和吸血鬼相关的内容都是我感兴趣的地方。然而看过简介之后,这本书就被我有些嫌弃的放了回去。又是一本打着历史名字和吸血鬼噱头的庸俗惊悚小说,那时候我大概是这么想的吧。回国之后在YOMI的鼓动下买了中文版,不过也确实有点好奇,虽说现在流行小说泛滥,不过可以让人民文学看中的是个什么样子。拿到书之后,感觉就是朴实,结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装帧,内部也一样,至少没有世面上那些骗人钱的书那么花而不实,而是结结实实的五十万字。五十万字,虽说也就我一个月业余阅读量的一半,也需要我花些气力去看。我严重怀疑那些惯于阅读流行文学、快餐文化的人们怎么能容忍它。虽说我从来不相信封底上用作广告的销量数字,但三个月美国销量过百万也未免太高抬美国人了吧。抱着为这本书写点什么的目的,我还真是耐耐心心,仔仔细细地看完了这五十万字的小说。最后的结论,这本书能成为畅销书,只能说明,人们还没有从达芬奇密码后遗症里走出来。借用异质文化的光环写惊悚、推理小说的模式还在继续着。从〈〈达芬奇密码〉〉到〈〈但丁俱乐部〉〉再到〈〈历史学家〉〉这本书。虽说仍旧没有从基督教文化中脱离开来,但人们的兴趣却是越来越边缘了。和前两部相比,〈〈历史学家〉〉没有了沉重的宗教压力,没有了文化反叛精神,甚至从借用的背景来说,都缺少了华丽丽,闪亮亮的大人物。虽然顶着历史学家这么看似有文化的标题,但实际上文化气息却是越来越淡薄了。以德拉库拉(书中这么翻译的)来说,他当然也算的上大名鼎鼎了吧,不过比起耶稣、但丁、达芬奇和〈〈最后的晚餐〉〉、〈〈神曲〉〉来说,明显分量是不够的。以吸血鬼这个主题来说,虽然流行却是太过泛滥,除了极少的经典,大多数无非就是色情加暴力。拿吸血鬼作背景固然可以是良好的卖点,但也很难跳出某种桎梏。 当然本书作者至少没有延续色情加暴力这个“传统”。内容中规中矩,甚至可以说相当主流,也无意给德拉库拉翻案或者平反。就是说,这部书从背景上来说,已经落了下乘。当然,就这么平平淡淡的并不止这一方面。本来,对于历史学家这个标题,我本来期待着等有一些对古典生活的复原。就算中世纪的中欧离华丽奢华相距甚远,至少也该有一定的详细描写。何况小说中并不仅仅是中欧,还有不少有足够背景,完全可以展开的地方(不过那样不知道这本书会有多少字)。小说中涉及到的地方相当多,从牛津、伦敦、阿姆斯特丹、威尼斯、伊斯坦布尔、雅典、布达佩斯到法国南部乡村以及特兰西瓦尼亚。除了一些对东欧生活的抱怨,什么地方都没有特色。景点、历史、传说草草带过甚至提都不提。当然这方面如果不是作者的长项,尤其是与情节无关的话写与不写并没有关系。只不过对本来想徜徉一下“三代历史学家”所展开画卷的我来说,有点失望罢了。另外让我主观上不喜欢的一点是本书的叙事方式。全书采用都是第一人称,其中包括叙事者“我”的见闻,所听到的转述以及第一人称书信体。吸血鬼小说用第一人称写成的相当普遍,为了是增加可信度,这不算什么。十九世纪,书信体小说就相当流行,其中包括最著名的〈〈德拉库拉〉〉。这也没什么,但是,把这些所有第一人称所能采用的叙事方式都综合起来用,就让人觉得有点别扭了。第一人称的魅力所在,除了比较容易让人进入情境,增加逼真的程度之外,就在于它是有所局限的。第一人称不是全知全能的,对于读者来说,信息的接受不是全面的,让读者去发现,这点才能够吸引人。然而本书把三代人物的所知所得全部用第一人称交叉表现了出来,甚至在有些本应该是由书信体表达信息的地方也直接用了第一人称直接叙述,太过平淡了,不免让人觉得作者有偷懒的嫌疑。倒不如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来得直接干脆,倘若处理得当,或许会更加精彩。从情节发展到人物设定,本书也流于平淡。恐怖根本算不上,甚至连惊悚都很勉强。没什么推理,悬念很简单,多数就是用些类似“欲言又止”之类的小手段而已。再说人物吧。整部小说写了三代历史学家极其相关人物,并不复杂,可是重要人物海伦与“我”的母女关系竟然到最后才揭晓,这一点稍微有点令人不解。倘若当作一个悬念,似乎有点没有必要,而且这么简单读者应该一早就料到了。而且她之前在有保罗保护的状况下尚且被咬了两次,为什么后来十多年的孤身追踪却一次也没被咬?最后终于留了个清白之躯好夫妻团圆,母女聚首。最重要的,作为吸血鬼小说,本书中德拉库拉的形象太过失败了。之前所有的吸血鬼小说中德拉库拉的形象并不尽相同,本书也略有些与传统不同的地方。书中的德拉库拉不邪恶不善良,不美不丑,有大志却没大能力,总之就是,太无能了。先来看看书中关于德拉库拉外貌的描写吧:“他戴一顶金绿相间的帽子,有帽舌,眉顶处用领针扣牢,领针上嵌金镶银,金色天鹅绒的宽肩紧身马甲,绿色领子直扣到宽大的下巴处。额上的珠宝和领上的金线闪闪发光。白毛披风从肩头垂下,上面别着一条银龙。他的衣着稀奇古怪,和他古怪的鬼影一样让我害怕。”如此搞笑的吸血鬼穿着,我恐怕只在作为儿童文学出现的〈〈达伦·山〉〉里见过。这位可笑的德拉库拉出现得奇怪,死得更是莫名其妙。书中曾经提到他能变做蝙蝠或老鼠,但又没有真的描写,他挑仆人挑的厉害,却一个有用的都没有。说起来,到不如传统力量型又妖魔化那个能呼风唤雨的德拉库拉来得痛快了。不过,本书最令我不快的,并不是以上各点,而是书中处处弥漫的近乎仇恨的意识形态。作者的姓科斯托娃(Kostova)貌似是来自东欧的姓氏。或许作者本人经历过什么不愉快,也许书中的海伦形象融入了作者自己的影子。当然这些都是我的枉自揣测,但我实在无法忍受书中那种对东欧的妖魔化和殖民化视角。第一代历史学家罗西和海伦的母亲,简直就是东方学里活脱脱的第一世界男性与第三世界女性的典型形象。第二代的保罗和海伦的时代正好是冷战时期,用当时的冷战思维去看世界本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作者写作的优秀之处,但从历史、历史学家这个作者一刻也没忘记的角度来说,也过于刻薄、偏颇。毕竟,这是在挖掘别国的历史吧。第三代的“我”和牛津的英国学生巴力终于站在了平等的地位上。因为此时的“我”已经是彻底的荷兰人了,不是特兰西瓦尼亚乡下愚昧的村姑,也不是从东欧到美国的半移民。最搞笑的一个细节就是,保罗和海伦在保加利亚碰到的令他们极端厌恶的接待者拉诺夫,保罗觉得他很面熟。我本以为这是个悬念,结果没想到最后揭晓的结果竟然是:原来他长得像斯大林,所以他才这么令人讨厌。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已经彻底无语了。作者究竟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又是用什么的逻辑在写这本书啊!这么看来,作者似乎深深地厌恶着东欧,从中世纪到现代,而且力求彻底、永远地摆脱这个阴影。最后再来闲聊几句好了。这本书的翻译相当不错,几乎没有什么生硬的地方,毕竟是人民文学出的吧。只不过,我怀疑里面提到的英国的“公立学校”系Public school的理解错误。Public school一般翻译成“公学”,但却是私立学校。我想,以罗西这种人的身份背景应该足以上得起公学吧。再有就是书中数次提到的“龙之号令”,开始是我并不太明白,直到明白过来才醒悟这个号令大概是order这个词,就像哈利·波特第五册的凤凰社(phoenix order)一样是指一个组织。再有就是书中提到过一个罗西的好友,一位从不看十九世纪以后文学的牛津大学文学教授,说是因为他太出名了,所以只编了个假名代替。我没有任何根据的胡乱想到了一个人,符合罗西所在的时间,也符合“出名”和“从不看十九世纪以后文学的牛津大学文学教授”这几个条件,那就是J.R.R.托尔金。这当然纯属我的乱想,不过觉得颇有趣罢了。

追寻

让人看见除了追求物质或者享受之外,还有一种对于知识的追求是永恒的。纵使时间变幻,依然有值得一批又一批人用名誉生命去换取的东西。而且这东西只与精神有关。

很好看

我不知道应不应该把它归于消遣读物一类,因为它其实读起来我觉得挺累的,地名很难记呵呵.但真的非常好看.我觉得罗西教授死了我不喜欢,为什么一定要死人呢~~

原来吸血鬼是历史学家

看过很是理解他为什么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了,这个世界太过丰富美好了。如果永久的留下来需要付出黑暗邪恶的代价,那么你会怎样选择呢?

面对永恒

现代的流行文化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大学里的学者都是那么的英俊或是美丽、机敏或是勇敢、强壮或是风雅。那些冷僻领域的研究人员,又都是那么的独领风骚傲视群雄。正当我因为在大学里找不到这样一位传奇英雄而困惑的时候,《历史学家》帮助我解开了迷思。面对历史,我们一直奢望着能够看透时空的真谛,我们一直都幻想着像一个游侠将尖峰直指遥远的雾霭。但是,没有人可以这样,妄图掌控历史的人只会反被历史吞没,奢望透视历史的人终是遭历史的忽略。《历史学家》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平实的学者,他们在自己的阁楼上书桌前勤奋地笔耕思驰,却受到命运的作弄被推到冷酷的历史面前,他们热爱生活却无法逃离与过去为敌。被永恒所选择的卑微的人,面对着永恒的诱惑和恐惧,在历史的泥沼中苦求生机。他们被迫战斗,怀着无比的怯懦;他们寻找黑暗的源头,为了保护自己的亲情和爱情;他们在残酷中幸存,却只能看着永恒的残酷无能为力。只能保持着自己的谦卑,谦卑地承受、谦卑地面对、谦卑地幸存、然后谦卑地死去。面对永恒,我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人性,真实的恐惧地尖叫,真实的痛苦地哭泣,真实的无奈地叹息。怀着谦卑,与永恒的德拉库拉;怀着谦卑,读着手中的信札:<----------------------------------------------------------------------------->我亲爱的、不幸的继承者:      不管你是谁,想到您在读我不得不留下的信,我非常遗憾。我为自己感到遗憾----如果这信到了您手里,我一定有了麻烦,也许是死了,或者更糟。 <----------------------------------------------------------------------------->

要不要读下去

看到第三十六章,开始时候的兴趣逐渐消失,期待揭开谜题,不想读下去了,觉得小说速度控制得不是特别好,太绕了

有机会一定要买一本英文原版的

1.足够精彩,足够吸引人,同时足够复杂,不愧是作者十年磨一剑之作。2.翻译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虽然确实有个别句子难以理解甚至不知所云。3.结局相当仓促,这点实在令我不解,作者洋洋洒洒几十万字为德拉库拉这个最终大BOSS的出场做足了铺垫,各种史料各种线索各种旅行各种探索把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就在我准备迎接激动人心的大结局准备和作者一起高潮的时候,BANG! 德拉库拉被人一枪就被崩掉了!你在坑爹吗!而除了大BOSS死得如此仓促,对于海伦失踪十几年不和家人联系,我只能说,作者给出的理由实在太牵强太牵强太牵强了,太糊弄人了,我一直以为她的失踪肯定有更深层次的更值得挖掘的原因,结果我发现我想多了,我失望了。总之,最后的一两章,和作者在前面章节所展现出来的严谨,细致,用心实在大相径庭。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4.但是瑕不掩瑜,这仍然是我读过的最好看最值得珍藏的小说之一。而这本书在国内不温不火,鲜有人知,实在是一个遗憾,也许因为这是一个快餐化的时代吧。

关于德拉库拉的情结

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有一瞬间就喜欢上了吸血鬼。。。看到豆瓣里的介绍才买了这本《historian》。但是看完了仍然不知所终。不可否认,某种程度上我很喜欢这本书。。。但是搞不明白这是写关于德拉库拉的小说还是讲关于土耳其,保加利亚等等的历史,关于众修道院的发展。就一本吸血鬼的小说来说,我觉得它关于德拉库拉的描写甚少。历史,这千百年来所发生的事,我所知甚少。关于伊斯坦布尔,瓦拉几亚,我亦如坠雾里,这部分我觉得太过繁琐。而最令我不解的是,完全感觉不到德拉库拉是很邪恶的一个人啊。他所做过的事,历代战争都有人做过。他为保卫瓦拉几亚而战。他与我们一样。要永生。这不是本能么。难道没有古人做过炼丹以求永生不死的事么。所以我想,我爱他。

一本暗淡的玫瑰花版画

早两天就读完了《历史学家》,可惜一直没什么时间或者说是经历来写这本书的推荐——当然我也可以就这样把它放过去,但是我还是想推荐一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不推荐也可以吧”,但是又“有点舍不得”的样子。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本能喜爱的属于“私房书”的那一种。我会把它放进专门收集这一类书的架子上,那个架子上有木板画的玫瑰花和一只金属老鹰。 它的关键词是:吸血鬼、历史、哥特、追寻、神秘,都是我喜欢的词。 但是我是否认为,这本书非常适合大众来看呢? 首先从题材上来说,有点暗黑;其次从内容上来说,它还是比较严肃的,不是什么幻想派的,这就是一个读书狂和历史狂加上吸血鬼爱好者写的书,里面通篇都是我们正常人(啥?)上学绝对不会学到,甚至连参考书都买不到的历史。 这样子读起来稍微有点困难,地名人名等会纷至沓来,我至今没有搞清楚那些传教士的关系。它需要你慢慢地读,认真地读,所以一点儿也不休闲。 我花了四个晚上,躺在新买的沙发上非常缓慢地读这本书——只是相对我自己的阅读速度——它是非常需要耐心的。而且最后——翻译的水平欠佳,译者也许更喜欢直译,所以不是那么流畅。 缺点说完,来说一下它的魅力。 首先就是这个题材,非常能够满足我的癖好。在如今多雨的北京,夜晚来读这本书真是再适合不过的了。读完之后,我甚至还去重温了一遍《德拉库拉》。 与那本著名的《德拉库拉》相比,本书的浪漫程度要打折扣,而且,很明显地,这本书瞧不起《德拉库拉》,它觉得《德拉库拉》是本娱乐小说,对历史的态度不够严肃。事实上,本书透着在这方面严谨认真,无法想象作者查阅了多少资料才写成这本书的。 大致的内容是说,一位少女(也是历史爱好者)在父亲的书房里发现一本怪书以及父亲的老师留下的几封信。当问起时,父亲非常为难,不愿意让她知道这些东西背后的可怕事件。但当然还是一点点地告诉她了——当年,父亲在图书馆发现有人把这本怪书房在他的桌上,去问老师时,老师也说,在自己年轻时有人给了他这么一本书…… 后面就是不知死活的套路了——老师想要查出这本书后面的事情,查了很多年,他把自己查到的告诉了学生,之后,老师失踪了…… 这个学生(即文中的父亲)去寻找自己的老师,寻了很多年,查阅了无数的历史,去了无数的地方……直到女儿发现了这本书 最后,他抛下了女儿又去寻找。没想到女儿却跟着他…… 一言以蔽之:三代喜欢历史的人不知死活地去寻找德库拉…… 结局和细节我是不会说的,这是我的原则。 那么回转来,在这些搜寻过程中,读者一直跟着作者走遍了很多地方,尤其是吸血鬼的发源地特兰西瓦尼亚。还有伊斯坦布尔、保加利亚等地。这个路线的设定是紧扣弗拉德三世(即五百年来人们公认的德库拉的原形)的生平而设定的,由此,读者们可以得知以上这些国家的大概风貌、政治体系以及最主要的——刺穿者德库拉的历史。不讳言之,对于有些人来说会很枯燥,而对于有些人来说简直是狂喜,因为相关的资料很难搞到手。 当然,其中穿插了一些惊险浪漫元素来调味。有人认为这使得这本书有点俗套了。 对于德库拉本人的塑造,还是有点新意的。 我们可以说德库拉在本书中是一个藏书狂(我喜欢啊!!),他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图书馆——听起来就让人联想到某极致浪漫之地,只可惜德库拉的塑造新意也就到此为止了。他的份额很小。而其他人都好像受难的圣徒似的——我是很不喜欢这种传统套路。别看这本书瞧不起《德库拉》,实际上里面的海伦就像米娜(《德库拉》的女主人公);保罗就像乔纳森;那个追随者图书管理员完全就是《德库拉》中高叫着“主人!”的疯子的翻版嘛。 其他我个人认为的俗套和单薄之处—— 1。还是把德库拉完全写成一股邪恶力量,跟那本著名的《德拉库拉》一样。 2。对少女的塑造很单薄,也许是作者写累了——我自己也能感觉到,要制作这么宏大的小说体系,有时候会觉得很疲劳。 3。结尾仓促。各位如果看的话就知道了,对我等吸血鬼控的人来说真是大大不满。 总之呢,本书胜在题材、构思的曲折、浓厚的历史;而败在某些俗套的设置。

随手翻到的

在书店的时候随手翻到的,放的地方不是很显眼。对这本书的内容不熟悉,一大部分是因为它的作者。我是个名校崇拜,作者毕业于YALE所以没怎么细看就买了。看这本书,也许更加关注作者的思维。因为自己接触的事物是有限的,作者的描述就让我看到了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事情。因为作者所经历才让作者将想的内容化成文字以供我们去了解。个人看来这是一部好书。

不是这样

跟我想象的差距很大阿,有点罗嗦,本以为是很真实的讲述吸血鬼的,结果好几个人的经历串来串去,不过对于喜欢历史地理的人还有有点知识性可读。

哀伤

正如Russia的音乐,欢快同时透着强烈的民族性以及深沉的哀伤气质。从第一行文字,叙述,描写,对话,直到最后一个标点,不断散发着的是保罗的痛苦,女儿的孤独,海伦的不幸。快乐和幸福永远来的太晚,离开得太突然。历史愈久,悲伤愈深。

人人都爱看老妖精的故事

对照原文看了一部分,发现这个中译问题不只在词不达意上,关键是段落不全,而且原文我看了看,也并无删减的必要,既不反动,也不犯忌,也没有难到需要挑译的地方。此处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翻译难道不是按照字数来收费的么?写作我是外行,但是如果小说写到这部书的水平,能让我阅读同时,分镜头自动跃然于脑中,那我就会武断地认为这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说。讲Bella Lugosi的历史小说据说有很多,这部书引发了俺系统阅读这类书的热情,想想都觉得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觉得,这种普遍性的人类热情可能还是来源于对于永生的崇拜吧,一个人如果打败了时间,任历史巨浪洗刷刷仍不挪半步,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滋味?可能没有人不想知道。

期待与结果的差异

我本身相当看好这个丛书系列,因为它收录的都是特色较强的名作,如《肖申克的救赎》、《达·芬奇密码》等,但这本却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能让人满足。作者的确对书中那些国家、历史都相当熟悉,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强烈现实感,然而自身过分“学究”的味道也始终没有减少,让西方人大吃一惊兴致勃勃的事情在我们眼中实在显得太俗套,再加上这个不怎么好的译本,能吸引人继续看下去的元素基本上随着页码的增加而递减。应该说,她在如何构筑一个情节曲折而魅力十足的故事这方面修行并不够,以至于此作看上去更像个数量巨大的资料库。功劳是不大,不过苦劳肯定是有的。

历史遗留的文化

很怀念那段时间,一个夏天周末的中午,抱着这本书坐在书城的阶梯转角,一直到天黑。深深的被书中的欧洲风景所吸引,从牛津大学图书馆到伊斯坦布尔、布达佩斯,到东欧诸国的乡野山区,跟随父女二人穿梭在城市、修道院、档案馆,在追踪各种晦涩的线索与隐藏的文本、密码中,体验这欧洲各国的文化背景,它是一本旅游书,带领着读者跟随作者周游列国,是历史书,诉说着土耳奇的伟大,它是亚洲与欧洲的桥梁,丝绸之路由此经过,东西文明在此汇集。它记录着欧洲文化,从英国、荷兰、穆斯林国家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性。体验到了文化的差异与好奇,温馨包围着整个故事 这是一本重复读,从中还能吸收到不同的精华的书。

处女&吸血鬼

旧文新发。主题散漫近日,观海西流行小说界再起吸血鬼风潮,我也顺便翻了翻《The Historian》与《Twilight》系列。电子书确实让人看着头疼,不过英语还是有了点提高。尤其推荐《The Historian》,遣词和行文充满了维多利亚时代风格,muy 复古, muy怀旧,喜欢福尔摩斯侦探,简·爱小姐的可以看看,故事的主人公差不多就是这两者的合体。而喜欢某阿姨的青春言情小说粉丝可以看Twilight..当然,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暮光之城,都包含了一个重要的母题:Vampire&Virgin向伟大的Bram Stoker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是他!就是他!开创了这样一个经久不衰的套路,他是当之无愧的,吸血鬼文化之祖啊。有这样一位大神存在,后面的作者们只能无赖而无奈地不断炒冷饭了。当我看见来自特兰西瓦尼亚荒山野岭的Dracula从“耄耋”(?)之龄(400岁...无语)的衰神摇身一变为伦敦街头勾引小MM的帅哥时,就知道,一个伟大的完全不公平竞争时代开始了。没有任何男人可以阻止他抢走自己的女人,也没有任何女人可以阻止他侵入自己的内心。所以,从性别的角度来诠释,“吸血鬼”与“少女”这两个形象分别象征着人类两性的终极追求:女人潜意识所期望的完美男人,就是“吸血鬼” 一个心智成熟,肉体年轻的男人。其中可以细化为:有故事有内涵(400年情仇),有文化有情调(骑士风度),强壮能打(1v20),富有侵略性(包括对男人和对女人),经验丰富(包括床上和床下的)。当然,用女性的感性思维,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神秘感,安全感,不安全感....而相对的,男人潜意识所期望的完美女人,则不外乎Dracula里的Mina,Twilight里的Isabella,她们各有特点,但可以简化为一组关键词:天真无知,对世界充满好奇,年轻貌美,处女。确实,她们都是处女,这点很重要。Remember,可怜的吸血鬼是从东欧移民来的乡巴佬,他们可以装得很现代,但实际上是封建生物,他们喜欢独占喜欢霸权,他们喜欢处女。处女代表缺乏性经验,也就是男人所谓的"纯洁"。张爱玲抱怨说男人喜欢成熟妇人身体+婴儿般的头脑的组合。异曲同工也。这样看来,是女人对男人的要求高,还是男人对女人的要求高呢...大家自己评判吧。而由此衍生出的一个副题,诱惑与被诱惑,也就相当好解释了。Vlad王子不愿意吸取Mina的血液,不愿意让她变成吸血鬼,而装B的Edward也是如此对待Isabella的,他们的理由都是”我太爱你了,所以不能,不忍“。Stoker在影射什么?昭然若揭:这帮虚伪而痛苦的男人啊!他们渴望处女纯洁的肉体“,但又想让她们继续纯洁下去,不想让她们陷入和自己一样”污秽“的处境。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性恶论与女神崇拜情结,每个男孩或许都有过。当然,最后的处境必然是,钻木取火,摩擦生热,处女被开发成了女吸血鬼,而男吸血鬼...祸哉!...难道你们不记得,Dracula城堡里养着的三个新娘了么?..管不了,关不住,难以满足啊。让我们优雅的王子都禁不住焦头烂额。矛盾就在于此。想做爱,但又不想承担严重的后果,这就是男人。而Stoker把该心理粉饰为”吸血“这样一个富有交配象征意义的体液交换过程,委实妙绝。而从这种男性霸权的视角来分析,”爱情”就是男性对自身肉欲进行无意义抵抗的过程。当然,也许这也是全部意义所在:不抵抗,就是强奸;抵抗到底,就是太监。由此可见做人难做男人更难。而放弃抵抗之日,就是“爱情”终结之时。当然,也有泛政治化的诠释,如结合时代背景认为吸血鬼象征着年迈的欧洲大陆,而处女象征着充满青春朝气的英国,衰朽的欧陆想吸取英国的精气等等。有道理,但私以为要无趣的多了。

追寻Dracula

这其实不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说,我是指如果你的阅读速度很快,短篇小说两个小时能搞定,长篇小说最多也只要两天,那么它大概不适合你。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读一段停一停的小说。对《历史学家》感兴趣完全是因为《达·芬奇密码》,《达·芬奇密码》登上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以后,我就开始关注这个排行榜。《历史学家》出现在排行榜上时,它的简介非常吸引我:“三代历史学家追踪Dracula伯爵,跨越欧洲大陆的神秘之旅。。。”从字面上看就让人兴奋不已,可惜当时只有英文版在美国发售,我既看不到也买不到,耐着性子等到新浪上开始连载,差不多隔了一年时间。也许应了那句话,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历史学家》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好看,或者说,看这本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半部分还好,回忆和叙述交错进行,不会枯燥;后半部分就开始做资料和文献的考证,大量的古文卷出现,让这本书像一本学术论著而不是一本惊悚悬疑小说。不过也许我弄错了作者的本意,她就是想用相对严肃的方法论证Dracula伯爵是否存在,一开始她就没想过让我们轻轻松松读完这本书。和其他的吸血鬼小说不同,《历史学家》并不探讨永生或者爱情,它的焦点更多放在Dracula的身世之谜上,从罗马尼亚到伊斯坦布尔到保加利亚,我们跟着历史学家们走遍了和Dracula传说相关的城堡、修道院、图书馆,推开一扇扇雕花的大门,翻开一本本精美的大书,惊异地发现他无所不在,不止在传说里,就连现实生活中也处处有他的身影。追寻他的过往,像循着细微的闪光追踪钻石;也许就像李敖说的那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或事是太微不足道了,可是在有心人眼里,在诗人、文学家的笔下,它象征的竟是那么深远,那么凄凉。综合种种传说和史实,我们大概可以对Dracula伯爵的一生作个概括的描述:他是罗马尼亚的一位统治者,在位期间多次打退了奥斯曼土耳其的进攻,因为他对待敌人的手段太过残忍,所以被称为“穿刺者”;又因为他的父亲曾经是“龙之号令”骑士团的一员,所以他也被称为“龙之子”,“Dracula”在罗马尼亚语里就是“龙”的意思。他的妻子在他出逃时无人保护,为了免遭土耳其军队的侮辱,从城堡的高塔上跳入河中自尽身亡,这大概就是《吸血惊情四百年》的故事根基;他在三十几岁时被土耳其人俘虏砍掉了脑袋,之后有人带走了他的尸体,传说他在某种魔法里得到了永生的力量,因而作为吸血鬼复活,直到今天。。。我倒是很好奇那么多的王公将领为何只有Dracula伯爵被塑造成吸血鬼的始祖,在我眼里看来,他不过是中世纪一位比较有影响力的统治者而已。或者因为罗马尼亚本身的神秘,他奇异的行径和敌对势力的妖魔化,久而久之,他就被树立成黑暗和恐怖的化身,几个世纪以来吸引无数人探访研究。这本书之后,中欧和东欧可能会掀起一股寻访“Dracula伯爵”的热潮,神秘的异国崇拜,曾经辉煌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悬疑黑暗的身世,将会勾起多少人的好奇心,我都已经迫不及待想去这些国家看看,亲身感受那悠久深邃的历史穿透时空扑面而来。读完《历史学家》,有这么几点感受:1. 我要去旅行,书中说到的那些地方,修道院、图书馆、教堂,分布在广袤的欧洲大陆上,充斥着动人心弦的传说,就算碰不到Phontome和Dracula,亲自去感受一下也是好的。2. 黑暗的主宰者,或者命运的主宰者,Dracula是一个英雄,不管他的方式是否正确,他是真正印证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或者魔)。3. 爱让我们活下去,三代考古学家追寻Dracula,最后不过是追寻失去的爱情、亲情,所以Dracula一下就死翘翘了,最终boss这么不经打,因为他根本不是主角。看完我做了很奇怪的梦。。。。。

《历史学家》似是而非的厚重感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自己的矫情,将近600页密密麻麻的文字,我的阅读习惯中,有一个字眼,叫做厚重,我喜欢看上去厚实的书,虽然有时候会被摆了一道,但是却总是弃而不舍,因为从《达芬奇密码》,到《我的名字叫红》,对这类书有了一系列的计划,再加上看了《天国王朝》,所以对耶路撒冷,伊斯坦布尔等欧亚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历史学家》在此时,很轻易的穿插了进来。记得看之前,就依稀看到别人说,这是一本挺不好界定的小说,事实确实如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历史的小说,但是作者却写的很考究,是那种一边在图书馆翻阅史料,一边步步为营的作品,显然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这样的作品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不过有意思的是,所有的这些用心,都只是为一个主题服务---吸血鬼,原来这是一部关于欧洲历史上有名的吸血鬼德拉库拉(另一种叫法是德古拉斯)的历史,或者不如说是像我们揭示了他的真身,十五世纪罗马尼亚一代暴君,刺穿者---弗拉德·特彼斯的故事。所以对于一个没有宗教信仰,对吸血鬼了解一知半解的人来说,我们可以把这部小说剥成两层来看,一部分有关历史,一部分有关传说。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很容易被到处弥漫的地理名称,和拗口复杂的人物名称,搞得头昏脑晕(当然前提是你像我一样历史和地理都不是太好),如果你已经对此产生了兴趣,那么虽然晕头转向,却并不会打消阅读的乐趣,反之就难免感到枯燥乏味了,真的,虽然讲的是吸血鬼的故事,但这不是一部很好的悬疑神怪小说,整个故事进展的非常的缓慢,而最终的结局也没有什么震憾力,更何况作者传统的写作手法,对于许多古典的建筑,和自然景物的描写,是花费了很多笔墨的,一度让我想到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如果抽离掉所有这些历史的,地理的,建筑的,景致的描写,或者简化一些的话,那么作品会被压缩到一半不到,换句话说,正是这种虽然不见得人人喜欢,也不是每个作家都具有的写作功力,让这部作品显得份量十足。另一层面,整个故事围绕的追寻吸血鬼的步伐,让我们感觉有些渐行渐远,力不从心,对于无神论者尤甚,比起我们国家最近流行的《鬼吹灯》系列,显然风格也大相径庭,《历史学家》即便你在深夜粹读,也不会营造出任何恐怖的氛围,而《鬼吹灯》对于胆小者而言,就会产生某种毛骨悚然的效应。所以你想从《历史学家》中获得恐怖小说的快感,也是不切实际的。虽然我对《达芬奇秘密》中的悬疑并没觉得特别的高明,但是比起《历史学家》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历史学家》中没有紧张的氛围,没有层出不穷的玄机,只有平缓渐进的叙述,尤其是结尾处有点差强人意,这样看来好像一无是处,但是我还是喜欢这部小说,一如我开头所说的那种似是而非的厚重感,喜欢作者掌控文字的功力,喜欢一段并不枯燥的历史的讲述,在虚与实之间自由的跳跃。历史从来离不开政治,文学更是如此,在行云流水中,作者秘而不宣的隐隐的表达着自己的政治观点,对于过去的,对于当代的,不免更加重了它的厚重感,虽然我想,如果倒退几十年,这绝对是一本禁书,因为迷信,因为政治倾向,但是很幸运的是在今时今日,不管它披着怎样的外壳,它都是一本有内涵的厚重作品。关于吸血鬼的部分,也想说两句浅薄的认知,看完这本书才想起之前看过的有名的电影《吸血惊情四百年》,才知道那部电影的改编源于《德拉库拉》,就像这本书的契机一样,也就找到了故事的源头。其实《吸血惊情四百年》是一部褒贬不一的电影,曾经我是属于贬的一方,贬的原因是我肤浅的只是感受其中的爱情,这是我的顽垢,而忽略了关于吸血鬼历史渊源的传说,德拉库拉的传说,就像封神演义,或者孙悟空,正也好,邪也好,我们都有自己不可磨灭的神化传说,这样重新审视这部电影,有了新的感悟。虽然重新赋予的爱情依然空洞,虽然我还是站在贬的一方,但是终于明白这部电影的取材有怎样的深义,也就明白了它为什么这样兴师动众了。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吸血鬼的存在,读这本书总是有一些收获,甚至会引导你向那些未知领域窥探,这就是我感受到的似是而非的厚重感!

不同中文譯本差很多

断断续续的把这本六百多页的小说给看完了,就在去年底到上海前,在机场时买了这本书;而在每个假日的下午,总是伴随著俗艳的电视节目声及洒落到房里的阳光中,懒懒的躺在沙发上读著这本书。前半部读得挺慢,但越后面,几乎是一口气把它给看完。光看书名而没什么前提知识的情况下,可能会觉得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小说而已;当看了一点点后会发现这部小说其实是以吸血鬼传说为题裁的小说;但如果你又把他当成是传统吸血鬼题裁的嗜血小说,看完后可能会稍嫌失望。故事的内容一个追猎吸血鬼的过程,用丰富的歷史资料以及人文知识一步步推论出吸血鬼的藏身位置。故事的背景在冷战时期的欧洲,总共有三条主轴:无意阅读到父亲书信的单亲女儿,因为父亲后来的失踪而开始找寻父亲,而一步步得了解了家族歷史;五十年代父亲大学歷史专业时期指导教授罗熙的离奇失踪,为了追寻教授下落,被捲入这神秘传说当中,展开横跨东欧世界的大冒险;罗熙教授留下的书信,在这些书信里教授提到他年轻时及研究时遇到的神秘现象以及恐惧。跟一般的小说不太一样,全书有很大的部份都是回忆以及书信,就在这些现代与过去、真实情况与书信描述的情况下,这么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展开了。就如同书名《歷史学家》一样,为了要找出吸血鬼卓九勒仍然活在世间的证据及巢穴,书中人物运用了大量的歷史知识,参考丰富的文件,抽丝剥茧得慢慢比对推论,及一步步接近了吸血鬼的老巢。歷史是人写的,并且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片面,也许有更大一部份的真相我们不知道,甚至是不允许让我们知道而隐藏在歷史的黑幕当中;歷史学家的工作经常就是还原歷史,但还原歷史追求真相的过程又常常挑战我们既已形成的价值观而备受非议,有时还会有生命危险。在小说里,这几方人马在追寻的过程中也不免受到许多阻碍及危险,但总归来说,并不血腥,只有一点小小的嗜血。书中从牛津大学开始,到伊斯坦堡;一路从匈牙利、罗马尼亚一路追到保加利亚;融合了家族史、歷史资料、人类学知识、古老迷信及地方传统等内容,就在一栋栋的建筑、大量的歷史文献、乡野奇谈以及民间诗歌当中找到吸血鬼的蛛丝马跡,再加上背景是在冷战时期的东欧;做为来自西方世界的主角们,进入到这些神秘的铁幕地区自然受到不少文化衝击;全书可说是一部冷战时期东欧各国旅游的乡野风物誌。当然,没看到后面,可能会认为《歷史学家》的意思仅仅只是指书中几位歷史学家在做歷史研究的推论过程,在这气势宏伟的书名中,似乎缺少了些什么一样;读到后面,作者终於揭示了一个与我们恐怖印象中非常不同的吸血鬼卓九勒形象,到了这里我们看到了他的最终野心。在一切关於学问的辨证当中,如同卓九勒说的那句话:「跟我来,我会给你一辈子都学不完的知识...」能够永远得参与歷史的每一时刻,又有那位沉迷在学术当中的人抵挡得住这种诱惑,到此,我们也终於了解了书名的终极意义。从全书篇首的「致读者」开始,作者就以回忆的方式开始叙述,似假若真的叙述这个故事;到了末尾的「尾声」,作者又勾勒了一幅不曾在书中出现过的卓九勒琐事,看到这里,我们似乎忘了他曾是歷史上那个恐怖的残暴君主、吸血鬼;反而更如同与他神交,合为一体般的感同身受。不过在我看来,虽然这本书重新拾起来卓九勒在歷史上应有的意义,但他也从来不是这本书的主角,所以最后的下场也有些虎头蛇尾,莫名其妙。就如同一开始说过的,这本来就不是一本轻鬆的小说,大量的引用资料可能会让人睡著,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却也在这,在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资料当中找出相关点而揭开真相;若大家有兴趣看这本书,中文译本请务必找台湾翻译的版本来看,译得非常优美流畅;反之大陆的译本,如同大学生的翻译水准般,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大慨也是这本书在这两个地区反应两极的原因吧!

欲罢不能的恐怖历史小说

一本很值得一看的历史小说。对于吸血鬼的传说,我多是看言情小说的。不过吸血鬼的形象已经被确立了下来——怕阳光、大蒜和十字架。言情小说里的吸血鬼都是很深情专一的,可是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切得感受到一种来自黑暗的恐惧,以致于有点草木皆兵了。但还是想着要读完。真的是很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很害怕,另一方面却又欲罢不能。我曾在读了一半的时候停了一个多星期,就是希望那种害怕的心情能够稍稍减缓一点,直到现在,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依然有种害怕吸血鬼突然出现的心情,嘻嘻,大概是我胆子太小了吧。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充实的背景,让我迷恋上这种小说。应该是从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开始的吧。我比较喜欢这种历史悬疑的东西,例如小说、记录片之类的。很适合给刚入学的历史系大一新生看。因为书中还提到了关于历史学家的责任问题。无论如何,历史学家都是在追逐着历史的真相,即使这将穷极一生,牺牲生命。这本书让我觉得真实。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学历史出身的,因为从写作和内容来看,更多的像是考据,呵呵。可以说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德拉库拉。

期待

记得当时哭了,柔弱的勇士敢于去追求别人否认而又自己坚信得东西,至死方休。只期有一日,自己也有这样去决然的信仰,而不必纠结于真与假。通篇的重点不是现在那些故事中对吸血鬼的描写,而是一代又一代历史学家的追寻,说实话有点枯燥,但坚持下来,豁然开朗。 ……为什么说我的评论太短呢?……

我的德拉库拉……

我对吸血鬼本来的印象是很好的。人们的印象都起源于接触主观的判断。我第一次听到德拉库拉的名字是在动画片里,似乎是德国的制作。长得如同鸭子的吸血鬼家族少爷德拉库拉伯爵,和他力大如牛的保姆达西,还有一个秃鹰一般的管家一起环球旅行,他是善良甚至胆小的吸血鬼,喝的血浆来源都干净,他拒绝吸活人血,这让管家不满。主题歌里一直配合这hip-hop的节奏说:德拉库拉(daqula——)我当它是少儿喜剧,他比唐老鸭招我喜欢的多。然后是《惊情四百年》。我那时候还没有被学电影的所谓专业气质困扰,一干演员都还是角色本身而已。疯狂迷恋那个罗马尼亚的领主,当他得知妻子纵身跳下悬崖,他背弃天主,成为不死的僵尸。科波拉那时候的美术很蒂姆·伯顿,我记得他和转生后的诺德在巴黎的小酒吧里吃饭,他送她玫瑰。而偏僻的德拉库拉的罗马尼亚宫殿里,李维斯帅哥衰败的挣扎,我真讨厌他居然逃了出来。我对于毁灭的执著爱情在那时候,少女的痴迷敬佩。反复看了《惊情四百年》,在我逐一辨认灿烂星光的时候,德拉库拉成为悲剧英雄,而大多数我接触的非专业故事给人的概念,吸血鬼起源于罗马尼亚,那是神秘的遥远的,并不为西方世界,或者说现代西方世界和我们熟悉的地方。看到东西方神话最大的不同是西方神话往往体系完整,他们通过圣经作主轴,而传说也有奥林匹斯山,混沌时期是宙斯夺权,这个直接代表男人欲望的主神在传说中四处沟女,人神不忌,于是带来西方神话复杂的内在人际,赫拉的嫉妒心和金苹果一起永恒。中国的神话不能这样色情,零落在山海经里,我记不得那些神鸟和山的名字,难得佩服的第一个编剧是陈十三,他写《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在日本都盗用西方神话作漫画题材的时候,他解释中国的僵尸和吸血,居然没有德拉库拉的影子。《历史学家》我本来是要错过的,中国的书商人尽皆知的会造词,尤其是荣誉,什么书都是纽约时报冠军,让我这样的英文灾荒者不能分辨。然而我是品牌爱好者,对大块文化非常痴迷,他们发了好几期电子报隆重推荐这本书,我既然知道大陆有相同的版本,当然要买,何况是人民文学的翻译。故事不多赘言,和《达芬奇密码》皆然不同的描述手法,作者的知识叹为观止,当然这是建立在中国大多数读者都好象我一样对西方历史陌生,虽然十字军东征是我一度感兴趣的话题,《欧洲史》我却买了没看完。宗教题材和超自然力是阐述追寻的元素,我难得在夜里看书,后背发凉,一向紧闭的房门也打开,这就是故事文字的力量。属于朴素的故事,其实比《达芬奇密码》曲折,而且需要读者费脑子,就阅读来说,它用了我一周时间,密码只花了我一个下午。这个和厚度无关。我只是对这书中的德拉库拉感到抱歉,历史的真实果然不是梦幻,刺穿者的残暴却不能抹去我脑海中优雅电影的形象,这是影像的魅力。然而这书严谨的过分,美中不足的两点:一,“我”的爱情突如其来,而且夹在紧张的故事叙述中真的画蛇添足,虽然它可能的原意是让读者喘气;二,德拉库拉变成吸血鬼的真正办法,难道历史学家们不感兴趣吗?虎头蛇尾的感觉是只看书的我过于挑剔的原故。作者很有可能是因为出版商的市场考量,这书很厚,而且阅读起来不轻松,她毕竟不是《达芬奇密码》,虽然它被用来比较。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妄想了解曾经的真实,越靠近越被无知震惊。我深深地理解,并且咀嚼了这个道理,而我也庆幸我并不是历史学家,虽然我经常编造别人的历史故事。希望那些人物原谅我的冒失。

心跳追寻着

是看过引进畅销书中翻译最棒的书 完全国化翻译没有半点洋式句段 阅读起来流畅 使故事的情节更加顺畅唯美 没有原版的恐惧感

畅快淋漓

这书比《达芬奇密码》精彩多了第一次阅读是想找出Dracula藏身哪里,感受里面的紧迫感第二次阅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里面的宗教信息,再一次细细追寻Dracula说过:“我骨子里也是一名学者”做一个了不起的坏人(这里暂且把他归类至此)不容易,和做一个了不起的好人一样需要付出很多只是大家的本性及方向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而已

剧情铺垫足够,情节吸引人,但结尾过于仓促。

总的来说是一部能够吸引人的书,特别是书的前中部分,无论从人物还是剧情上都刻画的很好,其中有很多关于吸血鬼的历史让我学习到很多。类似于《达芬奇密码》,主角开始全球流,到处跑,全世界各地寻找答案,剧情算紧凑,较少拖沓情节。唯一不足的地方是德拉古拉的抓走女主角老爹的目的,竟然是图书馆少了个管理员,没人编排书目,老爹刚好合适,就抓走了,有点匪夷所思。最后对决大BOSS的表述过于仓促,前篇用了将近五百五六十页来铺垫的剧情,竟然用了一页就把BOSS搞定了,美中不足。

虎头蛇尾

当初只是想找一本英文小说看看,又不想读那些所谓的“经典”,于是就在书摊上买下了这本Historian——没想到竟然是一本关于吸血鬼的小说……小说的开始很精彩。一个人晚上在房间里,即使看的是英文,隔着一层语言的感知障碍,仍然会被那种诡异的气氛所笼罩,仿佛一股凉气从身后吹来。特别是Rossi教授失踪的部分,和那个神秘的图书馆员的部分,总是惊魂未定,无法入眠。显然,作者试图把精心塑造的这种气氛保持下去,从而将读者的神秘和惊悚一步步推向高潮,于是书中的人物一个个出场,场景一次次变换,每一次都掀起帘幕的一角,但同时又布下更多的疑云——但是,这时候,作者似乎已经忘记了读者的感受,洋洋洒洒的七百页在作者看来是一项成就,而在读者看来已经逐渐丧失耐心。有必要出现那么多的人,有必要那么多的情节吗?当作者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显然已经太晚了。于是不得不让隐藏了五百年诡异莫测的吸血鬼Dracula在一击之中轰然倒地——故事结束了。心中期待了那么久的终极人物竟然毁灭的那么轻易,简直让我无法相信,也让我充满失望……所以,只能说,还行……

“德拉库拉还活在我们中间。”

据说这部小说是作者的处女作,并且花去了作者十年的时间,在我看来者是一部十分成功的小说,作者为之花费的心血也是值得的。小说讲述的是三代历史学家苦苦追寻产生吸血鬼的历史源头——中世纪中欧残暴的统治者“剌穿者”弗拉德(即德拉库拉)的下落的故事。这三代历史学家包括父亲的老师罗西教授、我的父母以及我,三代人不辞辛苦、无惧邪恶的威胁,在古籍、传说与古迹中执着地追查着德拉库拉踪迹,在逐步逼近德拉库拉可怕的真相的同时,主人公也逐渐了解了自己不同寻常的身世。三代人的追寻在书中形成了三条线索,而作者通过书信、日记、笔记和旁人的转述与回忆巧妙地将这三条线索交织在了一起,条分缕析,清晰可辨,这也是本书的一大优点。而这追寻吸血鬼德拉库拉就如同一个无法避免的命运一样纠缠着书中的三代人,每一代人的追寻都是由莫名地收到一本印有德拉库拉标志——一头狰狞巨龙——的古书而开始的。而如果一件事物是无法避免的,在我看来者事物往往带有悲剧的色彩。三代人中的第一代追寻者罗西教授在写给自己继承人的每封信中的开头都称呼对方为:“不幸的继承人”,也将这种悲剧色彩和全书略显阴郁的格调渲染得淋漓尽致。这其实是一部集惊悚、历史、宗教、悬疑于一身的小说,但由于时下流行的诸多此种类型的小说不太一样。本书显得有些舒缓,有些地方就像是一段抒情诗或者是散文。当然这也并不妨碍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而我最欣赏的就是书中所表达出来的脉脉温情,亲情、友情、爱情,即使是在德拉库拉巨大的恐怖的阴影之下、在穿越时空的邪恶的威胁之下,这些感情依旧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有的时候令人动容。在这点上,本书与另一部相同题材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美国作家安妮•赖斯的《夜访吸血鬼》,也很巧这两位作家都是女性。说过了优点,也来说说本书的缺点。书中的悬念铺陈、气氛的营造都可以说是上上之作,可唯一做得不好的就是悬念的解开,作为本书的灵魂人物(不是主要人物)德拉库拉的出场实在令我大失所望,感觉就像是在堪称完美的艺术品之后加了一段好莱坞式的庸俗恐怖电影,与作者之前所作的一切简直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实在令本书失色。而且最后作者似乎还写了德拉库拉的被毁灭,虽然写得看上去好像紧张刺激,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书中人干掉德拉库拉似乎并不比干掉一个普通人更难。我还有一个失望的地方,那就是罗西与德拉库拉碰面,怎么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学生见了老师一样,战战兢兢,畏首畏尾,也许真是给吓傻了,可从前面描写来看罗西并不是一个容易被击溃的人啊!况且罗西是一个曾专门研究吸血鬼的学者,应该对他可能面对的恐怖有所思想准备。而我最失望的就是罗西最终没有问出我最想问,恐怕也是大多数人想知道的一个问题就是:吸血鬼是从哪里来的?德拉库拉究竟又是怎么变成吸血鬼的?我当然不是指一个吸血鬼咬了一个人,那个人就变成了吸血鬼,我指的是第一个吸血鬼是谁?是从哪里来的?其实关于吸血鬼传说起源问题现在有许多论证与猜测,而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显然是回避了,我不得不承认作者写这本书看得出是做了大量准备的,可不知在这个“吸血鬼传说起源”问题上作者有没有准备好。而德拉库拉是怎么变成吸血鬼这个问题,作者也没有回答,只是笼统地提到了什么一本古籍上的秘术,就此一带而过。如果是藏拙之举,不如做得更高明、更彻底一些,那就是不要让德拉库拉正面出场。也许是书前面的悬念设计的太出色了,如:罗西教授说的那句话:“德拉库拉还活在我们中间。”已将悬念提升至了一个几乎完美的程度,这样只会令任何揭开悬念的尝试显得笨拙,而且逊色。在我看来本书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自始至终都不要让德拉库拉正面出场,就让他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悬念好了,记得希区柯克曾经谈到他的悬念片时就说:“炸弹到最后也不要爆炸。”悬念设计得太出色,如果没有更好的揭开悬念的办法,我觉得那就最好留着它,把它留给读者,让读者自己思考去吧!就如同国画之中的留白,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这样也会使得作品更有回味之处。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虽然本书有不足之处,但依旧可以算得上一部上乘之作,这还只是作者的处女作,希望将来她还能更进一步,有更好的作品问世。


 历史学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