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文学 > 校园 > 人间天堂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
ISBN:9787532750665
作者:[美]F·S·菲茨杰拉德
页数:372页

章节摘录

  第一卷 爱空想的自负者  第一章 贝雅特丽丝的儿子艾默里  除少数几个孤立而又难以言传的特点外,艾默里·布莱恩从他母亲身上继承了她性格的每一个特点,于是才有了他这个不错的儿子。他父亲原本就是个没有用的人,不善表达,却喜好读拜伦的诗,还总会在翻阅《大英百科全书》的时候打瞌睡,由于他的两个在芝加哥事业有成的经纪人哥哥相继去世,他三十岁时成了一个富有的人,就在第一次心情无比兴奋,觉得这世界是属于自己的时候,他来到了度假胜地巴尔港,在那里与贝雅特丽丝·奥哈拉相遇。结果,斯蒂芬·布莱恩将他将近六英尺的身高和到了关键时刻就会优柔寡断的性格传给了后代,而这两个特点都在他儿子艾默里的身上有所体现。许多年来,他就在他那一家人生活的幕后徘徊,纯然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的形象,呆板细软的头发遮住了他半张脸,脑子里老想着“照顾好”他的太太,心里老是因为不理解、也没法理解他的太太而苦恼。  可贝雅特丽丝·布莱恩不一样!她可是个了不起的女人!从早年她在威斯康星州日内瓦湖她父亲的庄园拍的照片一h,或者从她在罗马圣心女修道院照的相上——她年轻的时候,那些特别富有的人家的女儿才享有这种教育方面的奢华待遇——都可以看出她相貌清秀,她的衣裙做工精湛、式样简洁。她接受过绝好的教育——她的青年时代是在文艺复兴的鼎盛阶段度过的,她对于古老罗马家族最新的传闻耳熟能详;就连红衣主教维多利和意大利女王玛格丽塔,以及须有相当文化造诣才会听说的更加神秘的名流,都说得出她的芳名,知道她是一个非常富有的美国姑娘。她在英国学会了挑选威士忌加苏打水而不喝葡萄酒,在维也纳待了一个冬天,于是她闲聊的题材两方面都得到了拓展。总而言之,贝雅特丽丝接受了今后再也不可能有的教育;那是一种根据一个人或鄙视或喜爱的人和物的多寡来衡量的个别指导;那是一种富有一切艺术和传统,但是缺乏任何思想的文化,好比一个伟大的园丁修剪了劣质的玫瑰让一朵理想的花苞开放之后最终产生的文化。  她在不那么显赫的时候回到了美国,与斯蒂芬·布莱恩相遇,并且嫁给了他——她作出这样的决定几乎完全是因为她有一点厌倦,有一点伤心。她的独生子是在一个令人疲惫的季节怀上的,在一八九六年的一个春日,他被带到了这个世界上。  到了艾默里五岁的时候,他已经是让她开心的伴儿了。他是一个长着赤褐色头发的孩子,有一对总有一天会长得非常吸引人的漂亮的大眼睛,还有非常灵活而富有想象力的头脑和对于化妆舞会上的化妆服的审美观。  ……

前言

  一 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Francis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城一个信仰爱尔兰天主教的家庭。一八九八年,全家搬到纽约州的边远地区,但在作家十一岁生日前,他们又回到他的出生地,所以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中西部人。不过,后来他被送往东部,在新泽西州一所贵族预备学校读书,毕业后就进了普林斯顿大学。在大学期间,他活跃在业余社交、体育和文学等活动中,但他的学业并不顺利(社交活动忙碌显然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中途辍学,后又回到学校,终于在一九一七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军而永久离开学校。在军队的训练营里,他写下了第一部小说最早的初稿。  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小说《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于一九二〇年九月出版,这部书的出版也并非一帆风顺,这里要提一提编辑、出版家麦克斯威尔·帕金斯(Maxwell Perkins,1884—1947)。帕金斯原是《纽约时报》记者,一九一〇年加盟著名的查尔斯·斯克里布纳出版社 (Charles Scribner‘s Sons),编辑出版过约翰·高尔斯华绥、亨利·詹姆斯等大作家的作品,但同时他也有心扶掖年轻作家(菲茨杰拉德二十三岁,他第一次文学上的练笔则是十二岁时发表在一份校刊上的侦探故事)。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小说交到他手里时暂被定名为《爱空想的自负者》(The Romantic Egotist)。在帕金斯的帮助下,作者对小说作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帕金斯又做了大量工作,出版社才予以接受(此外出版社无一人看中这部书)。帕金斯发现了新一代的文学天才。后来帕金斯又给作者的另一部长篇《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1925)提出过很有价值的批评意见。菲茨杰拉德《人间天堂》的出版赢得了批评界的一致好评,批评家门肯认为这部小说是他当时读到的“最优秀的美国小说”。这部书销量惊人,两年里印了十二次,近五万册。据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英语教授、菲茨杰拉德研究专家约瑟夫·布鲁科里(Matthew Joseph Bruccoli,1931一 2008)的说法,只有当时普林斯顿的校长对小说颇有些微辞,他从教育家的角度观察,不能想象我们的年轻人大学四年里只是“生活在乡村俱乐部里 ”,不能想象他们的生活完全是“在自私打算和自命不凡的风气里度过的 ”。  书的出版改变了菲茨杰拉德的人生,毁婚的恋人赛尔达回来了,并且与他结婚,他和他的妻子成了“爵士时代”(他创造的术语)的“吉祥物” ,他英俊潇洒,言词妙趣横生;他的妻子美丽动人,衣着入时。他们的生活简直就是一个不散的盛大聚会。在第一部小说出版以后的二十年间,他又写了《美与孽》(The Beautiful and Damned,1922),《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1934),《末代大亨的情缘》 (The Love of The Last Tycoon,1941)四个长篇。人们一致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小说,也是我们中国读者最熟悉的美国小说之一,作家在书中用讽刺和同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美国梦”的破灭,这部书也成了他的代表作。菲茨杰拉德潜心创作长篇小说,但只有第一部小说给他带来巨大收入,因此,为了支撑婚后奢华生活的巨大开支以及妻子的医疗费用(赛尔达一九三六年精神分裂症发作),他也和当时的其他作家一样,靠写短篇小说来弥补不足。他的短篇小说结集出版,例如,《爵士时代的故事》(Tales of the Jazz Age,1922),收集包括《五一节》(May Day)和《一颗像里兹饭店那么大的钻石》(The Diamond as Big as the Bitz)等十一个短篇小说,以及《所有那些忧伤的年轻人》(All the Sad Young Men,1926),收集包括《冬天的梦》(Winter Dreams)和《赦免》(Absolutionr)等九个短篇。菲茨杰拉德的第四部长篇出版后评论界反应并不热烈,作家自己也很苦恼。同时又为了应付经济上的困难,他到好莱坞电影制片厂改编电影剧本,并动手写他的最后一部长篇《末代大亨的情缘》。菲茨杰拉德从大学时代起就酗酒(尤其爱喝伏特加),又有年轻时留下的肺结核病根,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最终因心脏病发作而逝世,生前并没有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在他去世后,由比他高一届的大学时期的好友、文学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1895~1972)编辑出版。在菲茨杰拉德去世后,他的作品又不断出版,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他的作品仍在赢得读者。  二 菲茨杰拉德第一部小说的出版,使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二十年代,他几次前往欧洲,例如,法国的巴黎和里维埃拉避暑胜地,在那里结识了旅法美国文化人,尤其是与海明威交往甚深。所以有人说《人间天堂》写的是大学里的“迷惘的一代”,但是,这部小说的意义并非只局限于大学校园。  美国社会在南北战争以后的一百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那是“数不清的、很少惹人注意的革命的时代。这些革命不是发生在立法机关的会议厅里,也不是发生在战场上或街垒旁,而是发生在家庭、农场、工厂、学校和商店里,发生在江河大地上,发生在空中——这些革命之所以很少惹人注意,是因为它们来得太快,是因为它们每天每处都在影响着美国人”。  但是,善于观察生活的作家不会不注意这些变革,比如菲茨杰拉德描绘的就是他称为“爵士时代”的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至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到来为止。顾名思义,这个时代与爵士乐有关,芝加哥和纽约则是当时爵士乐的温床。青年男女围着维克多牌手摇唱机大唱爵士四重唱。据研究,不仅是大城市,小城镇也一样火热。第一部有声电影拍摄的就是爵士歌手。“爵士时代”的含义也不仅局限于音乐,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切时尚的东西都是爵士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抽烟、喝酒、飙车、坐在汽车后座“亲热”。女孩子尤其奢华,她们花几百块钱做一个新发型。有声电影里的美丽动人的演员统领美国的流行文化。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推动了这一时尚成为潮流,他的聪明伶俐、衣着入时的妻子赛尔达与一些如路易斯·布鲁克斯、洛伊丝·朗那样的“新女性”也成了二十年代通俗文化不可小看的推动力。当然,在“欣欣向荣” 的二十年代,人们切不可无视社会的贫困、失业、饥饿的存在,尤其是矿区和农村。也不可忘记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代,是俄国十月革命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的年代。美国社会主义运动产生分裂,一九一九年美国共产党成立,几个月后党员队伍就迅速扩大。此外,美国普遍产生对布尔什维克的恐惧,美国政府开始对“赤色恐怖”进行剿灭和镇压。  菲茨杰拉德的成名作《人间天堂》就是这个时代的作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出生在十九世纪末,是在二十世纪初成长起来的。小说的主人公艾默里·布莱恩与作者有相似的家庭出身。但是,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艾默里的成长是与六个女性紧密相连的,这也就是《人间天堂》这部小说的基本结构。  第一个女性是年轻漂亮的母亲贝雅特丽丝,年少英俊的艾默里是贝雅特丽丝的儿子,母亲自然对他有很大影响,家庭活动都围着艾默里转,他的父亲的角色是在家庭舞台的幕后;第二个是少年时代的小朋友,影响不大,可以不说;第三个是伊莎贝尔,是艾默里十八岁时的初恋情人,那时他已经是普林斯顿大学校报的编辑,五月间他几乎每天都要给伊莎贝尔写三十张信纸的情书,在鼓鼓囊囊的信封外面写上“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字样,热恋到了甚至不想继续读大学的程度,但是他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最终两人分手。这个阶段艾默里开始“求索”人生。第四个是克拉拉,他的丧偶的远房表姐,她太老于世故了,尽管他们年龄相当,他也非常喜欢她,但是他的求婚没有被接受。  第五个女孩子是艾默里大学同学的妹妹罗莎琳,在这个女主人公身上可以见到作者自己的两个恋人的身影。但是她毁了婚约,她与一个比艾默里富有得多的人结婚,因为艾默里很穷(他家有财产,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人的观念与简·奥斯汀小说里的英国人不同,他们看重的是人们花钱花得多而不是拥有多少财产,正是这种心理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欣欣向荣”的二十年代特色;罗莎琳的母亲康尼奇太太非常不喜欢艾默里,不想把女儿嫁给他,她说过艾默里“名下又没有一分钱”的话),他只是一个广告公司的小雇员,一周六十元的工钱,父母的遗产早就名存实亡。  “他的状况太像舞台上的悲剧,并且最终出现了三个星期毫无节制的狂饮那样令人费解的可怕情景,到了现在他在情感上已经精疲力竭了。他记忆中是冷漠和无处不假装的人和环境,现在似乎很可以成为他的慰藉。  他以他父亲的死为背景写了一个愤世嫉俗的故事,寄给一家杂志,收到了一张六十块的支票,并请他再为他们写同样风格的故事。这一下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但是并没有激励他继续写作。”(见小说第二七五页) 这以后他又像在大学里一样大量阅读。“他似乎突然觉得生活有着丰富的遗产,只要这种旧时的兴趣的再次复活并不意味着他再次逃离生活— —逃离生活本身。”(见小说第二七九页) 这时候,他遇上了第六个女孩子艾里诺,但是他们并没有爱情,分手以后他并不想再见面,艾里诺不过是照见他自己情绪的一面镜子而已。他曾经将这几个女孩子与他的母亲比较:“罗莎琳不像贝雅特丽丝,艾里诺像贝雅特丽丝,只是更疯一点,更聪明一点。”(见小说第三四二页)这说明他的心里仍然有罗莎琳。其实,罗莎琳的哥哥、艾默里的同窗好友亚历克曾对他的小妹塞西丽娅说过:“我不想让艾默里爱上罗莎琳。”“我很喜欢艾默里。他很敏感,我不想让他因某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而伤心。”(见小说第二四一页)而对于艾里诺,艾默里没有像对罗莎琳那样当真: “他们在门口站了一会儿,相互之间只有恨,只有痛苦伤心。但是,正如艾默里在艾里诺身上爱的是他自己,他现在恨的也只是一面镜子而已。他们的装腔作势在泛白的黎明时分就像碎玻璃一样洒落。星星早已经消失,留下的唯有一阵阵轻轻呼啸的风,以及阵风停息时的寂静……然而赤裸裸的灵魂是可鄙的,没过多久他就转身回家,迎接太阳带来新的光明。”(小说第三一八页)  读到这里,我们也有一丝欣慰,毕竟艾默里在失恋以后还能“迎接太阳带来新的光明”。然而就在这时,支撑主人公的三根精神支柱坍塌了:他得知罗莎琳已经与人结婚,再也不可能爱他;母亲留下的公司已经破产,律师说他再也收不到一分汇款;母亲年轻时候的朋友、他成长道路上的导师达西神甫突然去世。  厄运使艾默里逐渐成熟,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思考自己走过的路,思考人生,他在雨中望着人们看完日场电影,走出电影院回到真实的外部世界。“天空不停地飘着毛毛细雨,艾默里徒劳地回望他人生的溪流,回望溪流的所有闪光发亮的地方,回望它的肮脏的浅滩。”(小说第三四四页) 艾默里十五岁时靠在年轻漂亮的母亲身上会感到羞涩,他带着一个被母亲宠坏的孩子的脾气进入贵族学校的势利环境.成了一个不合群的中学生,然后又以自负的心态进入高等学府,他想出人头地,但是他不愿走艰苦奋斗的道路,于是遇到种种挫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宣布参战,他也参了军,战后他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他要写出不朽的文学作品 ”(菲茨杰拉德自己就曾对他的大学好友埃德蒙‘威尔逊说过:“我要成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你不想吗?”)。但是他的恋爱因为贫穷而失败,他开始讨厌贫困, “艾默里有生以来从来没有好好关心过贫穷的人。他很悲观地认为他完全缺少对于人的同情心。欧·亨利在这些人中找到了浪漫、悲情、爱、恨——而艾默里只看见粗鲁、身体的肮脏以及愚蠢。他没有自责:他再也没有因他那些自然与真诚的感情而责备自己。他相信所有他的反应都是他自身的一部分,不可改变,也没有道德观念。贫困这个问题,如果性质改变了,扩大了,成了某个更崇高、更庄重的见解的一部分,或许在将来某一天甚至会成为他的问题;这个问题目前只是引起他的深深的厌恶罢了。  ”(见小说第三三九——三四〇页) 作者似乎是要告诉读者,艾默里思考人生的结果是会在将来某一天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因为“艾默里心中萌生想要给予别人安全感的强烈的愿望”,(小说第三五二页)“社会主义是我知道的唯一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第三六五页)他说:“假如活着不是追求渴望实现的目标,那么生活就是非常发噱的游戏”。(第三六七页)最后小说就是以他一句充满自信的话结束的:“我了解自己,但是仅此而已。”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  三 小说《人间天堂》明白地分三个部分,记录艾默里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卷,“爱空想的自负者”,共四章,从男主人公的家庭写到他大学参军,是立志要成为一个作家的大学生的奋斗经历,作者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充满幻想的大学生活。  “插曲:一九一七年五月至一九一九年二月”,这是小说第二部分。  菲茨杰拉德参过军,但是他参加的部队还在长岛呆着,战争就结束了,因此他并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际体验。不过这一部分,包括两封信,一首诗,一首挽歌,写的是艾默里参军以及战后人生道路的规划,补救了作者没有战争经历的缺憾。“插曲”承前启后,使小说的修改没有留下斧凿痕迹。  第二卷,“一个重要人物获得的教育”——战争以及生活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共五章,应该就是作者没有发表过的剧本、短篇小说和诗歌为基础改写的。艾默里从一个“有个性的人”开始成长,接受了生活的教育,成了一个“重要的人”。第一章是三幕剧(我们曾在小说里读到诗歌,读到书信,读到日记,读到哲学著作,这一回我们读到了剧本),是用人物语言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社会的变化以及抒发作者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时尚、婚姻、财富的看法,人物形象逼真,富有个性,观点鲜明,语言简洁。第三章是另一种类型的恋爱,写的是一个冲破传统束缚的女性的苦恼;第四章,“鄙视一切的牺牲”,写的是一个社会生活故事,以及艾默里为了朋友挺身而出的机智,艾默里似乎已经成熟;第五章写的是艾默里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艾默里很孤独——他从一个狭小的围场走出来,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迷宫。”(见小说第三四九页) 尤其是第五章,作者的创作方法显然不同,我们可以读到在纽约第五大道上,在濛濛细雨中,在公共汽车的车顶座位上的一个人(而不是两个人 )的“对话”,这俨然是“意识流”的手法;在通向普林斯顿的乡间公路上,坐在大学同学、在法国阵亡的杰西·菲伦比的父亲的车子上的谈话;以及在午夜望着普林斯顿大学依旧亮着灯光的窗户发出的感叹,“昔日的精神在新的一代人心头萦绕”。其实这些已经并非纯粹的现实主义手法了。  尽管有人说这部小说是大学生活的日记,是菲茨杰拉德的作品选集,译者倒认为小说形式新颖,给人清新之感,语言流畅,读来引人人胜。  《人间天堂》是用优美的文字风格抒写与我们相隔遥远(无论在空间还是在时间上)的年轻一代人,然而我们仍旧觉得很近,因为这部小说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自己、照见我们周围的人、照见我们的生活,不过我们不会因此“复制”那样的生活。  金绍禹 二〇〇九年十月

内容概要

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以诗人和梦想家的气质为“爵士时代”吟唱华丽挽歌。短短四十四年的人生,他的遭际几经跌宕起伏,在名利场中看尽世态炎凉。二十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凝聚了菲茨杰拉德才华横溢的两部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均榜上有名,前者更高居第二位。

书籍目录

第一卷 爱空想的自负者
第一章 贝雅特丽丝的儿子艾默里
第二章 源码顶建筑和怪兽滴水嘴
第三章 自负者开始思考
第四章 顾影自怜的美少年
〔插曲 一九一七年五月至九一九年二月〕
第二卷 一个重要人物所受的教育
第一章 初入社会圈的少女
第二章 康复实验
第三章 轻狂的嘲弄
第四章 鄙视一切的牺牲
第五章 自负者成了一个重要人物

编辑推荐

  这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艾默里·布莱恩,外表俊美、家境富裕、娇生惯养。他曾考入普林斯顿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后来又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让他看清了这个时代和人性的一些本质。退伍后的布莱恩更加迷茫、颓废。30岁时,他变得愤世嫉俗、厌世,开始“厌恶这个社会制度”,盼望来一场社会革命,把自己推到社会的顶峰。

作者简介

作者的处女作,也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的问世奠定了菲茨杰拉德作为“爵士时代”的魁首和桂冠诗人的地位。主人公艾默里·布莱恩是典型的“迷惘的一代”,外表俊美,家境富裕,却给母亲培养成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少年时代,这种贵族式的目空一切曾令他陷入痛苦,唯有在与达西大人的交往中,他才获得些许慰藉。在普林斯顿的大学岁月,加剧了他对中产阶级庸俗礼仪的反叛。成名的渴望使他心劳神疲,他徒劳地在爱情与生活中挣扎。曾与他志趣相投的朋友们逐渐离他而去,只有带领他初涉文坛的汤姆还与他保持着友谊。战争将学生时代欢快迷人的气氛转变为彻底的绝望。退伍后的他更加迷茫、颓废。三十岁时,他变得愤世嫉俗,开始厌恶这个社会制度,盼望来一场社会革命,把自己推到社会的顶峰。小说以作者自己的求学和海外生活为原型,描述了主人公从预备学校到大学,再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精彩再现了“迷惘一代”的精神面貌,作者以栩栩如生的笔触,捕捉到这个疯狂纵乐的时代背后的哀伤情绪。

图书封面


 人间天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纪念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逝世七十周年浮华布景后令人心碎的迷惘转自10.11.02 文学报 文:余扬1那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还年轻,正处于创作的巅峰状态。他志得意满地说,一个像我这样的作家,必须拥有绝对的信心以及对自己的幸运之星的绝对信仰。这样的坚信,随着时光的流逝变成了怀疑。1940年,菲兹杰拉德临去世前,多次叹气自己没有写出好作品来,认为自己的一生只是一个完全的失败,甚至报纸上发表的讣告也充满了对他不屑的语调,人人都认为他会消失在文学的地平线上。出乎他自己,也出乎他同时代人的预料,菲茨杰拉德并没有在书架上被遗忘太久。他去世五年后,批评家爱德蒙·威尔逊编辑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崩溃》并附上严肃的评论文章,重新引起整个美国批评界的热切关注。如今他的书每年都卖出上百万本。1998年美国蓝登书屋评选出“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100部”,《了不起的盖茨比》位居第二,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同时,该书已经成了任何一个文选家在为美国二十世纪的文学作结时都不可不提的重要作品。而今,菲茨杰拉德逝世已满70周年,但他并未走出当今文化生活的视线。或许,他不如推崇他的欧内斯特·海明威和村上春树那么声名卓著。但海明威在其回忆巴黎早年生活的回忆录《不固定的圣节》里,专门花了三个章节描写他与菲茨杰拉德的交往。而村上春树则称他为自己的“文学老师”,据说他把菲茨杰拉德的一篇短篇小说看了不下二十遍。尽管,菲茨杰拉德生前对电影极尽挖苦,认为电影不过是好莱坞的生意,或者是俄国空想家贩卖陈腐观念的工具。然而,在他死后,他的作品却屡屡被拍成电影。鬼才导演大卫·芬奇将他的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改编成《返老还童》,名声大噪。《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将被曾执导过《红磨坊》的著名导演巴兹·鲁赫曼搬上荧屏。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阿曼达·塞弗里德的联袂演出,或将给观众带来新的震撼。菲茨杰拉德去世后,他和他妻子泽尔达•塞尔的真实故事,也被四处传扬。2007年底,法国作家吉勒•勒鲁瓦以他妻子为原型的小说《阿拉巴马之歌》,还赢得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对国内的读者来说,今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引进出版的包括《重返巴比伦》等在内的菲茨杰拉德四卷本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人间天堂》,加上之前引进出版的其他作品,我们已然可以窥见菲茨杰拉德的完整面貌。2通常,菲茨杰拉德被誉为美国“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这并不只是因为他准确地概括了爵士时代:“它是奇迹的时代,它是艺术的时代,它是不加节制的时代,它是讽刺的时代。”更重要的是,菲茨杰拉德一生的著述都以他所经历的生活、他所怀有的梦想、他所在的时代作为写作的叙事基础,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触碰着“爵士时代”美国社会的脉搏。1896年9月24日,菲茨杰拉德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商人家庭。他在中学时代就对写作产生了兴趣。17岁时,他如愿考入著名的贵族大学普林斯顿,在那里结识了富有的芝加哥女孩吉诺娃·金,并在1915年圣诞节开始了自己的罗曼史。这段无果的恋情,造就了菲茨杰拉德日后对那些让人勾魂而实质浅薄的女性的迷恋和恐惧。在日后的长篇处女作《人间天堂》里,他生动再现了自己的这段经历: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多愁善感、满脑子幻想的年轻人。他一心一意要“飞黄腾达”,娶一个漂亮的姑娘做妻子,可是由于他的家庭状况欠佳,漂亮的姑娘不愿嫁给他。由此,他“厌恶这个社会制度”,“盼望来一场社会革命,把我翻到社会的顶峰”。写作这部长篇时,菲茨杰拉德业已放弃学业,开始了军营生活。在亚拉巴马的蒙哥马利附近驻扎期间,他爱上了18岁的南方少女泽尔达·赛尔,并与她订了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所在的部队还没有走出国门,战争就结束了,而他与泽尔达的婚约也随着一大叠退稿信而告吹。他只有“连滚带爬”地回到圣保罗继续写作,等待时机重新杀回纽约,“赚取”他的美人和社会地位。1919年,经修改后更名为《人间天堂》的手稿,终于被《作家杂志》录用,菲茨杰拉德的命运随之奇妙地发生了转机。美国文坛开始疯抢这个天才作家的作品,《时髦阶层》《星期六邮报》以及《作家杂志》一次性接受了他九篇短篇小说。泽尔达也冲昔日被她抛弃的未婚夫笑了。1920年,他们在纽约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这次失而复得的婚姻,使得菲茨杰拉德坚信金钱就是能将废墟变成圣殿的魔杖,而泽尔达就是他的童话公主。当然,菲茨杰拉德从来没有忘记,泽尔达只是在他功成名就时才同意以身相许。这种潜藏的心灵阴影,在他此后的作品中挥之不去。1922年,他的第二部小说《美丽与毁灭》出版,小说讲了一个有钱的年轻人,由于婚姻的不幸而导致感情和精神崩溃的故事。在三年后出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再次融入了自己深切的人生经验。小说的故事由青年商人尼克·卡罗威根据自己的回忆娓娓道来。一战期间,盖茨比在军队服役时,结识了一位大家闺秀黛西,两人一见倾心。遗憾的是盖茨比没有钱,娶不起这位漂亮小姐,不久就随着军队到欧洲去了。黛西嫁给了富家子弟汤姆。婚后,汤姆另有所欢,黛西有时感到并不幸福。五年之后,盖茨比带了一大笔钱回来要与黛西重温以前的爱情,可是黛西不愿离开富裕的汤姆。最后,她听凭醋意大发的汤姆,设计陷害了盖茨比。写作上的巨大成功,让菲茨杰拉德夫妇拥有了金钱和名望,他们活跃于纽约的社交界,挥霍无度,纵情地享受爱情、年轻的生命以及成功的欢乐。然而好景不长,1930年4月,泽尔达精神崩溃,从此他的生活便充满了痛苦。为了支付医疗费用和女儿的学费,他在好莱坞担任编剧,并不时替流行杂志撰写散文、短篇小说,靠赚取不菲的稿费过活。然而,泽尔达因精神病多次发作被送进精神病院,他自己也因苦闷染上了酗酒的恶习,日子变得愈加艰难。但他并没有停止写作。在疾病发作的间隙,在自己半醉半醒的午后,在眼睁睁看着妻子病入膏肓的床前,他创作出了他最后一部重要的作品《夜色温柔》。发表于1934年的这部小说戏剧性地再现了他与他妻子之间的感情纠葛,但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想的希望。1936年,菲茨杰拉德开始新作《最后一个大亨》,试图“逃向一个奢华浪漫,一去不复返的过去”,但未能完成。次年12月21日,他因心脏病过世于好莱坞的格拉姆公寓,年仅44岁。菲茨杰拉德最后埋葬在马里兰州洛克维尔市一座古老的圣玛利天主教堂的墓园。七年后,泽尔达在一家疗养院中被火烧死。菲茨杰拉德夫妇的金色传奇就此结束。3有评论指出,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富人,是奇特的人,不普通的人,但小说的叙述者却总是普通的平民,他的观察角度既不是仰视也不是俯视,而是平视。那是一种置身事外的,超脱得近乎冷漠的平视。也正因为如此,虽然他总在不厌其烦地描写那些生活在美国“爵士时代”的有钱人的故事,但却丝毫不令人反感,相反地,在那些浮华的布景背后,总是荡漾着一丝令人悄然心碎的失落。而如果仔细寻思一下我们置身的这个时代,泡沫经济、浮躁人群、年轻的迷惘、对物质的追求甚至对未来的赌徒式的期望……我们不难发现菲茨杰拉德的世界,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或许唯其如此,我们才更需要去阅读他笔下那诡异诗意的文学世界,感受一位逝去已久的“爵士时代”诗人的心声与祝愿。
  •     之前读过吉拉德的一些短篇小说,很享受他的语言。于是开始读这本《人间天堂》。但只是刚读了开头就觉得很不适应,翻译风格差别大,感觉是在读另一个人的书。于是就很想知道这本书的译者金绍禹到底何许人也。另外,哪位书友知道吉拉德的短篇小说集《水果软糖》的译者是谁吗?
  •     原先买译著都是首选上海译文,以为老牌子靠得住,但这本金绍禹翻译的《人间天堂》真是让人忍无可忍!作为一个著作不算少的译者,怎么能连人话都不会说呢!!!我对比了英文原文,发现人家说的是人话呀!!而且说得很好!!!这么好的一本书,全被译者糟蹋了啊!!!不论是译者还是出版社,都得有点职业操守好不好!!!

精彩短评 (总计81条)

  •     喜欢菲茨杰拉德,还差一本就收齐他的作品了
  •     作者博学 很多不能理解的内容 可看到最后还是觉得和了不起的盖茨比近似 太美国了 和米兰昆德拉相去甚远
  •     翻译的什么鬼
  •     才华已出露端倪,再经日后的打磨锻造,一颗无与伦比的钻石就成了。
  •     菲茨杰拉德真是一生都在写自己
  •     就是他的风格,美国一代人对身份的寻求
  •     实际上,他身上集中着她那个年龄和环境指引她去追求的全部浪漫精神了。伊莎贝尔
  •     喜欢第三部分的回望,有些许故事情节能产生共鸣。三根精神支柱的倒塌使人成长、成熟。
  •     一部以流行文体,甚至主题是爱情为掩护的伟大小说,其对白的哲学思辨性,其体裁转捩的开创性,至今看来也是别开生面,更何况是菲氏处女作。菲氏文辞有萨冈缺乏的鲜活,可以取悦通俗读者,有张爱玲缺乏的通识体系,可以惊讶于其博物学修养,然而拍成电影不足以洞察其伟大,他却被《了不起的盖茨比》声名掩盖,哪里发现得了艾默里此番精神之旅。力推。
  •     20160604。一个少年的成长。让人想起悲伤的轮下。
  •     读完有一种我也可以写出一篇的感觉。。。
  •     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是要了解他必读的。
  •     真心没看出这书好在什么地方。结合书中很多语句不通的情况,我估计是给翻译毁了。。。必须要说的是,我看的是电子版
  •     这不是一本好小说,仅是作者青年时期的隐匿精神自传。虽然他写出了一个迷惘的年代,但是他永远没有找到答案,这些思考也太孩子气了。
  •     特价买实惠
  •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     上海译文的这套菲茨杰拉德文集印刷很精美,我很喜欢,可惜还有3本没有集齐。不错不错。
  •     无论如何,作为处女作还真是不怎么样啊。
  •     快递很好,很快,书质量不错,孩子很喜欢。
  •     看了快一半了,都不知道到底要讲什么。中二男主,和他的一群朋友。
  •     敏感纤细,主观表述自我内心剖析的内容太多太多了,前后情节都连贯不起来,看不出主线。不知道是谁的问题但是对这类题材实在无力爱不起来。看了三分之一弃了。
  •     我甚至不能理解,这本书为什么会有红极一时的时刻。
  •     还没看,不过书很好
  •     根本不存在“迷惘的一代”,25岁左右的年轻人都是“迷惘的一代”,近100年前的迷茫和纠结放在今天依然适用。翻译小说总是有点阅读障碍,我相信英文版读起来应该会更有感触吧
  •     这是一个极富洞察力的自传故事,也是一本富有教益的成长小说。他所呈现的不是一部壮阔的社会讽刺画卷,而是一部自我完善的个人史诗。在书中,菲茨杰拉德化身艾默里在每一章去认识一些人,了解一点自己,看清一些事实,明白一些道理,终于成长为几代人为之着迷的天才。他的成长之路不是在坚定的目标下躬身奋斗的励志之途,而是在迷惘中螺旋成长的自我完善之路。而这一切都与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
  •     本书作为一本经典小说近百年来仍然畅销,我想这就是经典的力量。看了这本书,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上世纪美国的繁华,人物的形象非常丰满。很值得一读的好书!
  •     名气不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确实也不如盖茨比的故事好看,但是值得青年人一读,有很多成长和内心的写照。
  •     不敢苟读。
  •     并不知道这本书出版的意义 翻译烂的程度简直目瞪口呆.jpg
  •     译得很差劲
  •     装帧精美,值得收藏。《崩溃》没货,在本地书店买了,太贵了
  •     虽然是我最爱的作家 但是还是觉得有点闷
  •     书丢在香港了,只看了一点点。。。准备再买一本。。。
  •     GG这翻译坚定了我去看原文的决心
  •     虽说是处女作,却是笔力不凡的作品,无怪乎能令他一举成名
    装帧也很精美,值得反复阅读,尤其值得立志在文学上成名的青年文学爱好者借鉴
  •     整体书还是不错的
  •     真的很无感,快速读完。1、放在那样的时代背景,本书颇有意义。2、已不是这样的年纪故共鸣少,本书就是描述青年小文艺的成长与爱情,是作者的自描。3、翻译,你妹的真差,拍砖了想。
  •     代同学买的 他觉得还不错
  •     不知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读的略乏味。
  •     菲茨杰拉德青涩的处女作,但是闪光点还是很多的,确实是个灵气十足的家伙。可惜译文这版的翻译0分,原著的文笔多好啊(虽然只是草草扫了几眼)
  •     看到好多人的评价也不高我就放心了。菲少的作品果然还是盖茨比最棒。文笔生涩,堆砌辞藻,思想刻意深刻。不过景物描写和部分惊人语句已经有后来的盖茨比的风采啦。
  •     据说我看的那个翻译很差,感觉故事整体还不错。一直在迷茫中探索自己的青春期的年轻气盛的男孩。
  •     挺好,不错的书,菲茨拉德的书,值得一看
  •     是礼物就么有拆封
  •     我都忘记买过这本书 最近整理书橱发现 就拿来一读 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 的确是他的风格 “迷茫的一代” 初露锋芒
  •     主人公作为“迷茫的一代”,他的故事也很让我迷茫。
  •     这是一部实实在在讲述年轻人的迷惘的书,让我感到青春的意识是相通的。就像书里汤姆说的---“你知道,”汤姆低声说,”我们现在感受的那种绚丽多彩的青春意识是两百年来一直在这儿骚动的青春意识。"
  •     开头的写法太漂亮了
  •     菲茨杰拉德的文笔和文学底蕴毁于金先生的翻译。通篇拗口蹩脚不知所云的翻译几乎令人崩溃,几乎是从译文中想象原文才得以存活。作为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有值得一读的魅力,作者本人也也具有极好的文学素养,虽然剧情稍显松散,但主人公的塑造还算饱满,哲学思考也符合通俗小说的定位。强烈建议换个译本看。
  •     书写的不错值得一看
  •     第一次网上买书 感觉还可以 速度还快四天左右到的把
  •     我了解我自己
  •     好书,值得阅读。
  •     处女作稍微清新了点不过也不错
  •     这个作者的书我都在看,挺好的,就是要仔细的多读几遍才能深刻体会!
  •     当当的书很正
  •     名作家写的青春期小说,爱默里活脱脱就是午夜巴黎那部电影里的菲茨杰拉德自己,看完让我有种年轻时没能认识一位漂亮男孩的遗憾。
  •     喜欢菲茨杰拉德
  •     就是爱不靠谱的人
  •     这版翻译太垃圾了,自己去读原著。
  •     对菲茨杰拉德有种无法言说的喜爱,似乎他写下的每一字一句都可以把我牢牢吸引住~
  •     这么快晒单就没有了
  •     待再翻一遍,来做评论。还是很看得下去的。
  •     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我对作者本人的评价
  •     跟了不起的盖茨比一起买的,我喜欢安静的下午来看,心情比较放松
  •     《人间天堂》
  •     很好啊,喜欢
  •     看了四分之三弃了 翻译太糟糕
  •     老少皆宜的作品
  •     如果要对大学这四年做个总结,想必也就是这本《人间天堂》了
  •     出手不凡。
  •     哦这片人间天堂!并没有多少安逸可享。
  •     这个翻译的读起来简直是一头雾水,不过即使这样还是能体会到那种浓浓的青春迷茫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除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其他翻译的都很糟糕啊
  •     高分不解释 建议所有上大学前的学生好好看一下 你们会获益的 这部书十分符合当下国内大学生中的那种浮躁的情况
  •     挺好的,他的文集中较好的一本,处女作也很给力的
  •     喜欢他的作品,书很好
  •     不晓得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什么,这本书的语法看得我很崩溃
  •     好看的书,值得拥有。
  •     其实看的是吴建国译版的。如果这是菲茨杰拉德的生平写照,我大概更深层次理解了他选择的生活。四星是为结尾长篇的思考。
  •     坚持到三分之一,原谅我读不下去了
  •     糟糕的译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