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文学 > 叛逆/成长 > 想当年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38294651
作者:白小帆
页数:310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大饱口福   ——糖果、小吃、冰激凌,那些令我们至今念念不忘的零食。   镇山之宝   无花果、红果冰棍、大大泡泡糖、酸梅粉、麦丽素……   看到这几件东西便悠然神往或者激动不已的同学,让我们来拥抱一下吧。不出意外的话,我想大家都是根正苗红的80后。   小卖部   我想对于大部分80后的孩子来说,小卖部都应该是童年记忆里无法抹去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一个大院或者一个小区里的小卖部,都开在某座楼的一层。住在一层的某户人家从窗子外面开一道门,下面修几级台阶,窗子上贴着各种零食的包装袋,于是一整天都会看到穿得花花绿绿的小孩噔噔噔地跑来跑去。小女孩跑着的时候往往都拖着两条长辫子,下台阶的时候辫梢甩得老高。   无花果   无花果装在印着乌木色花纹的小塑料袋里,那是到现在都说不清滋味的东西,只能说有点涩涩的,不觉得有多好吃,可是却会忍不住一直去买。小时候在院子里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大家飞奔到小卖部去买几袋无花果,回来坐在花坛边上分着吃。都是用拇指和食指从袋子里捻出一小撮,然后放在嘴里慢慢地抿滋味。吃完了再去捻。一袋无花果沾完了你的口水再沾我的,反正谁也不嫌弃谁。   冰  棍   红果冰棍已经不是冰棍的最早版本。最早版本是没有任何口味的,很有可能就是白糖兑水冻成的冰块,又硬又冷,咬一口,牙直疼。最开始的时候似乎是五分钱一根,后来出了红果口味的,立刻涨到了一毛钱。等我上小学之后又再接再厉地推出了巧克力、酸奶之类的加强版口味,价格也上升到两毛钱那么贵了,是大家轻易不舍得买的奢侈品。   小时候卖冰棍的一般都是老奶奶,冰棍外面裹着一层纸,上面简单地印着冰棍的口味。制冷设备也很简单,没有冰柜,都是推着手推车,上面盖着一层大棉被。   说来也奇怪,炎炎夏日里,看见那条棉被一点也不觉得闷热,反而立刻神清气爽,也不知道是不是条件反射。   那时候大家经常凑在一起讨论,为什么冰棍盖着棉被还不化?于是有一个富有实践精神的小朋友买了一根冰棍,趁父母不在家翻出了冬天盖的棉被,把冰棍盖在里面。结果可想而知:冰棍化了,沾了一被子的糖水,他也被爸妈结结实实揍了一顿。而通过这个失败的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卖冰棍用的棉被和家里的不一样,会越盖越冷。   我曾经把贩卖冰棍以及各种零食当作长大以后的最高理想,后来这个理想又被我修正成了摊煎饼。   泡泡糖   大大泡泡糖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直到现在都还能买到的少时零食。我还记得以前的大大泡泡糖是用红纸包着的小长方块,上面一棱一棱的,硬邦邦的,放到嘴里要费半天劲才能嚼软。我吹泡泡的本领一直非常菜,从来没吹出过高度超过鼻子的泡泡。院子里的几个吹泡泡高手可以把泡泡吹得像脸那样大,甚至还可以吹出双层的。我看了总是羡慕不已。大大泡泡糖最早是一毛钱一块,后来涨到了两毛钱,现在可能是五毛钱了吧。   酸梅粉   酸梅粉具体卖多少钱(一毛?五分)我已经彻底忘记了,其实连味道也不太记得了,依稀记得有些酸。反正当年买这个从来也不是为了味道,而是为了各种造型的小勺子。   说起来酸梅粉应该算是买零食送玩具这一伟大促销手段的先驱者之一。现在那些在包装袋里放卡片之类的薯片与之相比简直不值得一提。酸梅粉的勺子都是有主题并且构成系统的,单我记得的,就有《西游记》系列、九色龙系列、军舰坦克系列、刀枪剑戟系列等。每个系列数量若干、颜色若干,想要集齐就要一直购买。所以小时候,交换酸梅粉里的小勺也是小孩交朋友的主流方法之一。   麦丽素   麦丽素在童年的零食里算是不打折扣的贵族产品。红色的塑料袋里装着一颗颗圆圆的巧克力球。在当年,怀揣一袋麦丽素而带来的威风和神气是无法言喻的,往往谁买了一袋,都会和要好的朋友分享,分享的时候脸上都发着光。   甜麦圈   甜麦圈和咸麦圈装在挺大的纸盒子里。盒子边上有一个三角形的开口,打开就可以把麦圈倒出来。小时候,觉得那个开口就很像玩具。   还记得《小龙人》里的琦琦就整天抱着一盒甜麦圈,人也长得像麦圈一样甜。可惜我嗜吃甜食,所以独沽甜麦圈,连想也没想过去尝尝咸麦圈的味道,现在想买却又买不到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出产麦圈的厂家叫作“亨氏”。   太阳锅巴   太阳锅巴是上小学时,午休时间最普及的零食。太阳公司的标志是一个周围围绕着放射状光芒的太阳。锅巴有很多味道:辣的、咸的、五香的、牛肉味的……最受欢迎的是五香味的,又鲜又脆,入味十分。中午吃过饭大家就你一袋我两袋地买回来,一边吃一边聊天。   糖  果   仔细想想,小时候的糖虽然不像现在这样多得让人眼花,但也绝对不少,所以我们的童年多多少少还可以谈得上甜蜜。   酸三色   这是种水果硬糖,有红黄绿三种颜色,味道都是酸酸甜甜的。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绿色的,其次是黄色的,红色的排在最后。   后来看《穆斯林的葬礼》,才知道远在20世纪50年代,这种糖在北京就已经很有名了,居然还是卖到五块钱一斤的高级糖。可惜这些年见得少了,偶尔在商店里看见一回还能激动半天。   大虾酥   大虾酥的外皮是酥的,皮里包着又甜又咸的馅儿,味道鲜美,入口即化。这是小时候标准的喜糖,平时想吃都吃不到。   那时候的婚礼还很简单,一般在门口贴两个大大的红“囍”字,然后新郎新娘在一群人的簇拥下出门,两旁的亲戚朋友对他们撒彩色的亮晶晶的塑料纸片。小孩子最喜欢干这种活儿,所以那时候谁家结婚,我们这群小孩都在人群里跑来跑去,一边嚼着糖块一边撒彩纸,撒一次不过瘾的话还要把已经掉在地上的捡起来再撒一次。   话梅糖   印象里话梅糖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乌色硬糖块,味道酸甜;另外一种是半透明的糖块,里头包着一小颗话梅,糖很甜,话梅很酸,配在一起味道很奇妙。后来还有话梅棒棒糖。这两种话梅糖都是我的最爱。作为一个逢车必晕的资深“马路杀手”,话梅糖是我每次参加春游、秋游等活动的必备良药。   巧克力   费列罗之类的是长大后才见到的高档巧克力,连德芙那样的大众品牌也是后期才进入中国,小时候我们吃的是有着极其浓郁中国风的金币巧克力。那种巧克力是金币造型的,货真价实,沉甸甸的,又大又圆,外面包着晃花人眼的金纸,小时候吃到一块能高兴三天。后来有了足球巧克力,椭圆形的,外面包着足球图案的纸,红色和绿色、黑色和白色比较常见。酒心巧克力是当时巧克力家族中的贵族,一般也是喜宴专用,里头的酒心最好吃,咬碎巧克力以后流了一嘴,又甜又辣。   而外国巧克力流入中国时我已经上了小学,依稀记得最早进驻的一批是金帝、吉百利、德芙,风头一时无两。   橘子糖   它的样子很像一个个小小的橘子瓣,软软的,外面撒着一层均匀的白糖粒,看上去又可爱又梦幻,所以味道是怎样的反而不被人关注了。反正作为糖来说,它甜甜的,基本就算恪尽职守了。   橘子味的东西有很多,像是糖啦汽水啦冰棍啦什么的。比起橙子口味来说,橘子口味显得单纯又甜蜜得多,几乎没有一点点酸涩或者刺激的味道。可惜不知道为什么,橘子口味的所有产品如今几乎都退出了历史舞台,真是让人伤心。   大白兔奶糖   这是小时候顶尖的高级糖果,逢年过节才能吃到。记得我家的大白兔那时候藏在一个铁盒子里,铁盒子又被爸爸妈妈搁在我够不着的大衣柜上。于是,嘴馋之下,常常搬着凳子爬上去偷吃,最后被发现的时候奶糖已经基本被我吃光,结果也被狠狠批评了一顿。   大白兔奶糖外面包着一层透明的“纸”,第一次吃时差点扔掉,妈妈告诉我那是可以吃的,于是我觉得奇妙极了。所以后来每次都要先把这层“纸”撕下来吃,然后再吃里面的奶糖。   大白兔无论是含着吃还是嚼着吃,都香到骨子里,含着吃能感觉到浓郁的奶香味在嘴里一点一点散开,连呼吸都是甜的,嚼着吃会粘在牙上,每一口都又甜又韧——能一边吃一边让我流口水的糖想想也只有这一种了。   棉花糖   这个严格来说不能算是糖果。小时候逛庙会或者逛公园时,才能遇到卖棉花糖的——一个大筒子一样的机器,开起来嗡嗡响,拿一根棍伸进去绕着机器转啊转啊,出来就是又大又圆又软又白像云彩一样的糖。每次买了这种糖,都是迫不及待地一口咬下去,鼻子尖和嘴边甚至脸上都沾满了糖絮,像长了胡子的猫。   接下来用手撕着吃,有时候撕一撕还揉一揉,把糖揉成一个实在的小糖球才放进嘴里面。   除了以上那些,还有粽子糖、牛轧糖、关东糖、麦芽糖……都是小时候随便给一个就足够让我们高兴一整天的糖。现在每次看到,都会又激动又兴奋地买下来,在熟悉的味道里去回忆从前的时光。   古怪糖果   香烟糖   说起稀奇古怪的糖嘛,首先想起的,一定是香烟糖。   80后应该都很熟悉这种糖。流行的时候我在读小学,也不知道从哪一天起,那群小男生们就人人都叼起了一根“烟”,还煞有介事地磕一磕“烟盒”,用两只手指夹着“烟”,仿佛自己很潇洒。老师自然是如临大敌,把“烟”没收,把孩子们狠训一顿,并且要联系家长,孩子们这才傻了眼,纷纷委屈地对老师解释那根本不是真的烟,只是糖。老师啼笑皆非,训了大家几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当然,香烟糖的风潮绝不会因此而熄灭,反而更加大行其道,在男生们的带动下,连平时一贯听话的女孩子们也开始尝试。其实还是得承认,香烟糖本身还是很好吃的,又甜又脆,就是有点粘牙。糖的做工也很精致,黄色的滤嘴,白色的烟体,乍一看和真的烟几乎没有区别。   这几年好像这种烟糖又有重新流行的趋势,甚至在不少媒体报道中见过记者和家长忧心忡忡地担忧它会教坏了小朋友。每次看到类似的新闻我总是笑着想:安啦安啦,我们就是叼着这种“烟”长大的,还不是挺好——家长和老师其实别太紧张,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点恶趣味是不完整的,孩子们学坏其实也没那么容易。   戒指糖、口红糖   有时候我在想,戒指糖和口红糖是不是配套出品的糖果呢?消费主打群当然是未成年,是被老师家长严禁化妆戴首饰,却又总是因为臭美对妈妈的化妆盒首饰盒虎视眈眈,经常趁妈妈不在家偷穿妈妈衣服偷戴妈妈项链戒指的那些小女生。   其实我真的不太记得口红糖这种东西了,有时候又觉得似乎还记得个影子。记忆里仿佛有过小女生吃这种糖,并且真的把它当作唇膏往嘴唇上涂的画面,似乎涂过以后还会忍不住舔舔甜甜的嘴唇……可我真的无法确定,这些依稀残存的画面究竟是来自于回忆,还是幻想。   但是戒指糖绝对是记忆深刻的。硕大的戒指,半透明的糖块被切割成钻石的形状,我们真的会把它戴在手上四处招摇,还可以一边招摇一边不时舔上几口。   魔鬼糖、跳跳糖   魔鬼糖和跳跳糖对我来说是一对难兄难弟,或者这个说法不太准确。总之,它们是两种我从来不敢尝试的糖果。   跳跳糖据说是放进嘴里就会一直跳一直跳,于是大家都在吃,最红火的时候,我估计随便找哪个学校,把孩子们逮起来搜搜,都能从身上搜出几包跳跳糖。我也好奇得要死,为什么会跳,怎么个跳法?可因为胆子太小,始终没敢尝试。   魔鬼糖嘛,就是吃了以后会把舌头彻底染色的糖,记得有很多种颜色,红的和绿的最常见。这种糖多半是小男孩们的恶作剧工具,他们总是不怀好意地吃它们,然后趁女孩子们不注意突然跳出来扮鬼脸,吐舌头吓唬人。大概就是在这种心理阴影之下吧,我也一直没有尝试过它们。后来爸爸妈妈知道了魔鬼糖很流行后,曾经反复警告我不准吃,说是糖里一定有色素,可我一直没忍心告诉他们,当他们嘱咐我这些事的时候,魔鬼糖已经不再流行好几年了。   事实证明了,这就如同男人永远不理解女人在流行什么,家长要追上孩子们的流行趋势,也永远是要慢上好几拍的。   秀  逗   曾经,流行过一种很酸很酸的糖。我想了很久很久,终于很确定地想起来,那种糖的名字叫作秀逗。   糖是铁盒装的,里面装着一颗颗糖球,糖球外面包着一层白色粉末,就是那层粉末……酸得直到现在我写起它们的时候,还忍不住要倒牙。   最开始我们都用秀逗来搞恶作剧,骗别人吃,然后看着别人痛苦的表情乐不可支。后来渐渐流行得广了,所有人都知道了,我们就改去捉弄大人。   我曾经用秀逗捉弄我的爸爸妈妈,先给妈妈吃,妈妈含了一颗,面无表情,我正诧异着,爸爸也已经含了一颗,立刻被酸得满屋子跳脚。这时候妈妈才露出了痛苦不堪的表情。我问妈妈:“你刚才为什么不说酸啊?”我妈说:“那样的话你爸还能吃吗?”   我和我爸:“……”   关于这种糖,糖盒上印着一行字:你有多少勇气?其实除了最开始酸得人忍不住想哭,这糖吃到后面却是甜的。   吹糖人、画糖画   吹糖人和画糖画,都能被称作我们童年时代的行为艺术。   吹糖人,我至今都不知道那是怎么做到的。捏一团糖,粘在麦秆上,通过麦秆吹啊吹啊,那团糖果就开始渐渐变成我们想要的形状,不管是动物还是卡通人物,都眉目清晰、栩栩如生。小时候一看到吹糖人的就走不动路,可爸爸妈妈打死也不给买,说是脏,于是每次都是眼泪汪汪地被爸爸硬从摊子前抱开。后来,某一年庙会的时候,因为过年,爸爸妈妈终于给我买了一个,但还是不许我吃,只是买来看看。   回到家以后,爸爸妈妈就把那个糖人插在从庙会买回来的风车上,摆在阳台里一个很高的柜子上。后来开春了,阳光照进阳台,糖人化了。   画糖画要比吹糖人常见一些。还记得画糖画的摊子上都有一个转盘,交五毛钱,自己转,转到什么,摊主就给我们画一个什么。龙是最大最好最漂亮的,可也最难转到,偶尔看到有人转到了,忍不住羡慕得要死。   画糖画是用勺子的,画在一块白色的案板上。案板上似乎是涂了油,所以不粘糖。和摊煎饼的一样,都是我童年时候羡慕的工作。   速食品   藕粉、黑芝麻糊   我的速食生涯是从藕粉开始的,小时候,每天下午听广播的时候,就是我的藕粉时间,我每天都眼巴巴地盼着。白白的粉末,倒进大碗里,浇点开水,冒出很多热气,搅拌一下,过一会儿就变成了褐色的糨糊。一直觉得很神奇,明明藕粉是白色的嘛,为什么加了水以后就会变色呢?等藕粉凉了,家长就把它给我,我自己边吃边玩,常常弄得满身满脸都是。   对藕粉的热爱一直保持到上小学,黑芝麻糊横空出世之时。   第一个看到的黑芝麻糊广告不是多利牌就是南方牌,我仍旧清晰地记得电视屏幕里的芝麻糊看起来既黑又浓稠,让人一见难忘。后来去商店买东西就存了心,横磨竖磨,磨到妈妈买回一大包来,便迫不及待地冲开来喝。味道实在是不让人失望,好喝得厉害。我于是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把两小袋芝麻粉倒在一起冲,冲出来的芝麻糊就更浓更香。   罐  头   罐头一般来说分为两种——玻璃瓶子、铁皮罐,而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无论哪一种,都是毫无疑问的奢侈品。   小时候最常见的水果罐头有黄桃和橘子两种。黄桃切成大块,橘子分瓣掰开,泡在甜甜的糖水里,其中似乎又以黄桃更为多见。还记得当年,每次我一生病,妈妈就买黄桃罐头给我吃。我靠在床上,枕头竖着垫在身后,妈妈把装罐头的大玻璃瓶子打开,配一把勺子交到我手里,沉甸甸的。我一边吃一边看电视,吃完以后连罐头里甜甜的糖水都要喝干净。如果是夏天还会求妈妈把罐头冰镇了再吃。   吃过罐头以后吃药,然后睡觉,睡醒了家里就有甜甜的饭菜香,妈妈说:“吃饭了。”小时候,生点小病,其实是很甜蜜的一件事情。   装在玻璃瓶里的罐头还有山楂和鹌鹑蛋两种。山楂倒没什么稀奇,无非就是酸甜味道,软得一抿就碎。鹌鹑蛋却是十足的稀罕物。依稀记得那是最贵的一种罐头,比乒乓球还小的蛋是熟的,蛋壳已经敲碎了,细细的全是碎纹,用手轻轻一扯就像剥好的苹果皮一样一圈圈脱落下来。小时候其实很痛恨吃煮鸡蛋,但是对这种罐头装的鹌鹑蛋却十分热爱。其实现在连味道都已经想不起来了,但小时候那样喜欢,喜欢得在脑子里深深印下了鹌鹑蛋比鸡蛋好吃一千倍的认知。   铁皮罐头自然是指午餐肉或者鱼罐头一类的。其实现在谁也不把这些东西放在眼里,不过小时候要是哪顿饭能开一罐午餐肉,便觉得是盛宴了。   最好吃的午餐肉一直都是梅林牌的,油汪汪的大块的肉,切成厚片颤巍巍地放在盘子里,配粥配饭都是绝妙,其他的杂牌罐头简直没有可比性。当然价格也是贵的,难得吃上一次。   鱼罐头最早接触到的似乎是沙丁鱼和凤尾鱼,局促地装在扁圆形的铁盒子里,要用罐头起子才能打开。小时候开罐头划破过很多次手。似乎还有一种鱼罐头里有浓浓的番茄酱,用来拌饭无比美味。后来豆豉鲮鱼走红,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还呆呆地念作“豆鼓”,被妈妈好一通嘲笑。   方便面   在台湾品牌进入大陆之前,我们也有自己的方便面,都是各地小厂出品的,稍微大一点的牌子,似乎是华龙。   最早的那些方便面成分都很简单,不过是一块面饼,还有一包混合了盐、味精和其他调味品的调料包。既没有肉包、酱包,也没有油包,但味道却十分好。那时候泡方便面都用搪瓷缸子,其实就是有盖的大搪瓷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是每家都有的生活用品。   一块面饼搁进去,把调料撒上,倒开水,盖盖。几分钟以后拿筷子搅和搅和,一股香味直冲着鼻子而来。   后来,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吧,康师傅方便面跨越海峡而来,一夜之间大红特红。广告当然是功不可没的,那广告里热腾腾的面,大块大块的牛肉,让人看到了很难不咽口水。当时天真的我还真的以为方便面的内容就像电视广告里所展示的一样丰富,更是对它朝思暮想。可惜康师傅太贵了,在那个年代就要四五块钱一碗,等我终于攒了好几天的零花钱咬牙买了一碗回来,立刻心碎了——拆开面碗,仍旧只有一块面饼,一块肉也看不见,只是调料多了两包。   康师傅高高在上的地位没有维持很久,市场就因为统一的介入而变得双分天下。于是两个品牌的面不停地翻新花样,什么牛肉面、鸡肉面、海鲜面、鱼虾面,甚至拌面捞面炸酱面都一一出炉。康师傅甚至一度推出过真正含有大块牛肉的奢华版碗面,名字叫作“满汉全席”,价格自然也更上一层楼。不过那种面的生命力很短,很快就悄然消失在了市场中。   小学的时候,有那么一年,学校的大师傅偷懒,每个星期五都不做饭,改成发给我们每人一碗康师傅碗面,再加一根双汇火腿肠当午餐。大家倒是高兴,反而比另外几天吃得更香,也不知道是不是这种堪称黄金搭档的搭配,天生就符合中国人的胃口。   中学的时候,有一度大家不堪忍受学校食堂几年如一日难以下咽的饭菜,终于某一天,有同学忍无可忍带了方便面来做午饭。于是那天中午,当大家从食堂打来味道寡淡的饭菜,却闻到班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方便面香味时,纷纷忍耐不住到那位同学的饭盒里打劫。那可怜的孩子最后就喝了点面汤,眼泪汪汪地饿了一下午。第二天午饭时间,班里至少有一半同学齐刷刷地掏出方便面来,拒绝再去吃食堂。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方便面一直充当我们的午餐。   上了大学,方便面更成了大家离不开的必需品。每次去超市必定要买回一大堆囤着,自己的存货不够了也没关系,敲敲同学的房门,肯定也能找出来。还记得曾经好多个冬天的夜里,敲开同公寓女生的房门“借”方便面,终于把对方的食欲也勾了起来,于是凑起好多人,一起围着电饭锅煮方便面吃。   大家煮面的技巧已炉火纯青。哪个牌子要久煮,哪个牌子要焖泡,哪个牌子要先放面饼,又该在什么时候下酱料包和蔬菜……无一不有讲究。拿来配方便面的食物也多种多样,罐头啦,鱼丸啦,香肠啦,再切一个番茄或者撕两片白菜进去,一块单一的面饼就变成浓浓的一大锅面,大家围坐在一起吃,满屋子都是“哧溜哧溜”的动静。   吃饱了回房间去倒头一睡,香得不得了。当然,随后我们也就从体重秤上意识到自己付出了怎样惨痛的代价。   冲泡饮料   酸梅汤   在软饮料还没有普及的年代里,酸梅汤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街边小摊上卖的,看起来很稠,装在小碗里,一口气喝下去,碗边上还挂着重重的一层乌红色,久久不褪;另外一种就是商店里卖的酸梅精,咖啡色的粉末,用水冲开就是酸梅汤,也是又酸又甜,夏天喝再好不过了。   小时候喜欢把酸梅精冰镇了喝。后来,塑料瓶包装的饮料普及起来,我仍旧没能忘情,总是把酸梅精冲开了,倒进干净的塑料瓶里,放进冰箱冻成冰,然后把瓶盖打开,把瓶子倒扣在杯子上,等杯子里接了一点刚刚化开的液体就一口气喝下去,一直凉快到心里,好像连骨头缝都在往外冒凉气。   麦乳精   麦乳精,不知道该怎么定义它。味道上有点像现在的巧克力牛奶饮品,有奶油和牛奶的味道,但没有那么甜腻。小时候麦乳精是很奢侈很奢侈的奢侈品,买回一罐,总是一直想喝,又舍不得喝,好容易冲一杯,还要慢慢慢慢小口小口地喝下去。罐子见底的时候,甚至会油然而生一种委屈的情绪。   奶  粉   小时候,奶粉对于我们来说,往往不是冲泡饮料,而是零食。也就是说,它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吃的。   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最喜欢打开电视,找个自己最喜欢的节目,然后用勺子直接舀了奶粉,一勺一勺地边看电视边吃。奶粉到了嘴里会有点凝固,有非常浓郁的奶香和不太浓重的甜味,味道简直比奶糖还要好。偶尔拿热水冲奶粉,我会故意不拌匀,奶粉遇到热水又不充分搅拌的时候,会凝出一个一个的小球。外面糯糯的,里面还是粉末,咬到嘴里又甜又香,口感十分奇妙。   果  珍   品牌意识兴盛的年代,最早走红的冲泡饮料显然是果珍。当年一个温暖祥和的果珍广告,广告里温馨甜蜜的一家三口,还有那个一滴果珍滴入一杯果珍的镜头,都深刻地俘虏了电视机前的观众。于是,在那个厂商还多少有点良心、广告还多少讲点创意、消费者还多少有点单纯、购物取向还多少会被广告影响的年代,果珍,一炮而红。   美禄、高乐高   果珍制造的巅峰过去后,铺天盖地而来的是高乐高和美禄。其实我有点记不清,这两种巧克力冲泡饮料究竟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但在我的意识里,它们都不过是当年麦乳精的升级版,而且都远远不如麦乳精好喝。   我上小学的时候,这两种产品都曾经在学校里做过推广活动,请同学们免费试喝。那时候正是冬天,课间操后在外面冻得要死的我们,每人收到了一杯热热的兑了牛奶的巧克力饮料,还有个笑得很甜美的姐姐站在教室前对我们讲解这些饮料里有多少营养,大家都为之精神一振。所以说小孩子的确是很好拐的动物,就像零食里送玩具这种桥段,能从二十年前流行到二十年后一样,免费试吃试喝这种手段亦是收效不菲。那天的试喝之后,很多同学回家后便磨着爸爸妈妈买了那些饮料。   冷  饮   北冰洋汽水   使劲使劲地回想,我人生中喝到的第一瓶饮料应该是北冰洋汽水。   那一年,大夏天,大太阳底下,卖冷饮的摊子上摞着好多塑料筐,筐里一瓶一瓶地挤满了玻璃瓶,玻璃瓶里有黄澄澄的水。   我妈把钱递给摊主,人家抄起一瓶来,拿起子刺的一声开了盖,瓶子里争先恐后地涌出一大堆气泡来。摊主往瓶里插根吸管,递过来,我双手捧着接过,吸管浮起来,歪在瓶口上边。   小心翼翼地喝一口,觉得冰嗓子,然后打了好几个嗝,都是橘子味儿的,记得特清楚。   在可乐雪碧一众洋饮料尚未敲开国门的时代,北冰洋曾一家独大,独霸神州。   健力宝是运动饮料,跟亚运会一起红火起来的。它一出生就贵族得很,跳过原始的玻璃瓶,直接进化成了易拉罐。易拉罐不透明,里面的水看不见,凭空多了几分神秘,第一次拉开的时候,心跳得怦怦的。   不过健力宝味道真的一般,红了一阵,也就渐渐销声匿迹。小孩子们新鲜一阵子,又都回归北冰洋的大本营。   椰汁、杏仁露、粒粒橙   可乐、雪碧、芬达、百事这些自不必说,这些不是我们80后的记忆,这些是80后、90后、00后、10后乃至2180后们的共同记忆,前提是如果2012年不是世界末日的话。   当玻璃瓶子的北冰洋日暮西山,当大型易拉罐的健力宝昙花一现,三种相当奢侈相当小资相当不合群的奢侈饮料出山了——椰岛牌椰汁、露露杏仁露,不知道什么牌子的粒粒橙。把这三个列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具备共同的特点:都是易拉罐的,都是细长条易拉罐的,都贵。   椰子在20世纪90年代还是相当稀罕的,尤其对于我们地处内地的孩子们来说。我们只在电视里见过沿海地区的椰子林,还有从椰子里倒出来的像牛奶一样的椰子汁。第一次看见那东西罐装出售,它究竟是怎么个味道实在让我们很好奇。   杏仁露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开心果、腰果、美国大杏仁,绝对是20世纪90年代并称为三巨头的三种顶级昂贵的零食。平时绝对吃不着,轻易也不敢要,哪天父母大发慈悲给我们买点,我们能偷着乐一礼拜。所以杏仁露,这到底是个什么味道,我们也很好奇。   不过其实这两种饮料都谈不上好喝,这从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可以明显看出。当年在小孩子心目中地位神圣的,始终是粒粒橙。   粒粒橙说白了就是橘子汁,不过里面加上了果肉。曾经卖得很贵,一听要四五块钱。里面的果肉很多,而且都沉淀在底部,喝到最后的时候,让人相当满足。小时候,极偶尔极偶尔全家被人请去吃饭,主人家让小孩子自己点饮料,才能借机喝到粒粒橙。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粒粒橙突然不见了,倒是杏仁露和椰子汁两种难喝的饮料一直顽固而执著地占据着饮料市场小小的一角。很多年以后,一种叫果粒橙的东西出现在市场上,可无论味道还是口感,都绝不能和当年的粒粒橙同日而语。   冰红茶、冰绿茶   统一的冰红茶和冰绿茶,大约在1995年前后推出市场。我们对这两种茶饮料的追捧相当疯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学校里最流行的饮料都不再是可乐公司的一系列碳酸汽水。   这两种茶饮料都是细长条的纸盒,盒子上粘着塑料袋装的吸管,最辉煌的时候,午休时间校园里几乎人手一瓶。女生们还曾经煞有介事地凑在一起研究这两种饮料究竟哪种更好喝,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绿茶更好,红茶太甜了。   康师傅的蜂蜜绿茶要出得晚一些,起码是已经接近新世纪的时候。也是一经推出就大热的饮料,不知道为什么,我们那时候很傻很天真地相信那种饮料真的很健康。   后来,赵薇主演的电影《绿茶》投入拍摄,前期宣传轰轰烈烈,我身边有个丫头是铁杆V迷,就天天跟我们念叨:“我要看《绿茶》,我要看《绿茶》,我要看《绿茶》……”最开始我们还答理她,到后来每次她再一念叨,我们都二话不说直接去超市买瓶绿茶塞给那孩子,面无表情地说:“乖,自己看个够。”   喜  乐   小时候,喜乐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需要对父母软磨硬泡好一阵子才能要到手。白色的小瓶子,瓶口包着一层锡纸,味道有点酸有点甜。   那时候的奶制品还有原始的酸奶,在小卖部里卖,一瓶一块钱,喝完要退瓶子。最开始是又大又圆又胖的厚瓷瓶子,后来就换成了透明的细长玻璃瓶。那时候酸奶还只有一种味道,就是原味,奶质也很纯正,是白色的膏状物,却并不太甜。等到再后来,乳制品多了起来,外国品牌也纷纷涌入,各种水果口味加入到原本简单朴素的酸奶里,味道越来越甜,花样越来越多。那些最原始的酸奶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尤其是最开始的大瓷瓶,几乎再也找不到了。   雪  糕   娃娃头   娃娃头雪糕有时候也叫雪人。   其实它不止一种造型。我见过一种戴帽子的小丑造型的,还有一种是小熊的。小丑的那个比较常见,帽子是巧克力的,眼睛嘴巴是巧克力的,其他地方是奶油的。当年吃的时候常常把其他地方先吃掉,留下眼睛最后吃。   双  棒   毫不夸张地说,双棒曾经是两个小朋友之间关系发展到哪一步的重要标志物。放学后,两个小孩手拉手出去买一根双棒,然后一分为二你一半我一半的时候,就基本可以确立他们已经建立了纯洁而坚固的“革命”友情。   冰葫芦   冰葫芦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流行在北方城市的一种冷饮,拉长的葫芦形状塑料容器里灌着糖水,冻起来就成了冰,最常见的口味是橘子味,三毛钱一根。那时候放了学,学校门口都是卖零食和玩具的小车子,它们总是被小孩们围得水泄不通,大家举着手里皱巴巴的毛票十分彪悍地大声喊:“我要两根冰葫儿。”“芦”字是从来省略不说的,用儿化音代替。冰葫儿拿到手以后,行家都是从中间葫芦腰的地方一拧,葫芦应声而断,施暴者就着葫芦的断处开始大吃大嚼,十分痛快。   三色冰激凌   装在小塑料盒子里的冰激凌,均匀地分成粉色、黑色、白色三份,也分别对应草莓、巧克力还有香草三种味道。   这种冰激凌在学校旁边的小摊上并不常见,而是出现在公园里,还有火车上。火车开车之前常常会有人抱着一个盖着小棉被的纸盒子,上车来兜售冷饮,父母为了安抚小孩子的旅途情绪,一般会买给我们。三色冰激凌无疑是指名率最高的一种。   小时候的公共汽车上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刚好从总站上车,在车还没有开之前,也总会有拿着冰棍和零食上车兜售的商贩。还记得当年学钢琴,每个周末要去上课,回家的时候,妈妈就会在车上买一根冰棍给我,下车之前刚好能吃完。   紫雪糕   紫雪糕就是奶油雪糕,外面包了一层巧克力脆皮,一度是我们的挚爱。我们吃的时候总要先小心翼翼地把外面的一层脆皮全啃下来,然后才去舔里面的雪糕。并且我们早有公论:雪糕冻得硬邦邦的时候是不好吃的,要稍微融化一点,味道才比较好。   还有些孩子最喜欢雪糕稍微融化,奶油淌下来的时候舔着吃。   光明冰砖   光明冰砖一定不能不提。价格是冰棍的价,味道却有冰激凌的风范,实在是经济实惠的好东西。我们常常买回来,把冰砖倒在小碗里,稍微等它融化,再用勺子搅碎,就货真价实地当成冰激凌一勺一勺地吃掉了。   八  喜   八喜应该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国际品牌,价格我不知道,因为在它走红的年代我太穷,买不起。只记得是用小碗装的,白色的盒子黑色的字,看上去很朴素。   八喜大概一度是品位和昂贵的象征吧,因为还记得小时候很多电视剧里或明或暗表现过这一点,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哈根达斯。   从八喜开始,国产冷饮的辉煌似乎告一段落,在后面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冷饮市场主要被外国品牌占领。领军品牌,自然是和路雪。   和路雪   它在1994年出现在我的人生里,我对此记忆特别深刻的原因是,它实在太贵了!   第一次看到和路雪是1994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放学以后赶向英语提高班的我,被马路边一辆色彩鲜艳的冷饮车吸引。车子漆得花花绿绿,上面还插着把大伞,下面挂着旗,上书“和路雪”三个大字。   我走过去,看到冰柜里静静地躺着一排看上去很好吃的蛋卷,我快乐地问摊主:“这个多少钱?”摊主答:“四块五。”我瞬间五雷轰顶。   四块五啊,1994年的四块五是什么概念?那是美国加州牛肉面横行中国的时代,那是连美国加州牛肉面都能“五元吃饱十元吃好”的年代。那是我一个星期的零花钱还不到五块钱的时代。我当时反复问了三遍,才确定我没听错摊主也没说错,那个倒霉蛋卷确实要四块五一个。我悲愤退败。   没错,那个倒霉蛋卷,就是可爱多。   当然,悲愤的绝对不止我一个人。如果说可爱多不过是个开始,那么当我和同学们一起看到一种叫梦龙的冰棍赫然标价“六块”的时候,我们简直悲愤欲绝。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把梦龙当成一种传说,一个传奇。并且我们貌似清高地有品位地鄙视着梦龙:最讨厌吃梦龙了,太腻。   天知道其实我根本就没吃过,而且做梦都想吃一个。   伊  利   伊利或许应该被看作是国产品牌在冷饮市场的强势回归。   至少在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和路雪习惯了雀巢的很多年以后,突然间伊利带着苦咖啡系列出现,国产冷饮终于又重现辉煌。   这里要插一句话,在曾经买不起可爱多却又向往着可爱多的岁月里,雀巢的花心筒曾经带给我多么大的安慰啊……   扯回来继续说伊利。   苦咖啡系列,可能是冷饮里第一次使用巧克力以外的材料制作脆皮吧,可实在要说,收效甚好。一经推出就在短短时间内横扫了所有传统的巧克力脆皮冷饮,最红火的时候,一到中午午休,满学校的孩子,都手举苦咖啡飘来飘去。   苦咖啡分有冰棍和火炬冰激凌两种,两种都很好吃。吃脆皮的时候我们照例要把脆皮先啃下来吃了,不过这个真的有点苦,尤其是刚开始,很是不习惯。我们曾经好奇过苦咖啡里是否真的有咖啡,后来我们的语文老师亲身验证了这一点——有一次中午,我们买了一根苦咖啡请老师吃,结果老师一晚上没睡着觉。   苦咖啡火炬和可爱多或者花心筒都是不同的,因为不是蛋筒,而是货真价实的蛋卷。也就是说,蛋卷部分是软软的,总是让我想起小时候吃过的某种我连名字都不记得的,最最原始的蛋卷雪糕。   有一度我喜欢苦咖啡的冰棍多于火炬,有一度又喜欢火炬多于冰棍。每年到了期中期末考试之前,就以“提神”为理由囤积大批量的苦咖啡在冰箱里,半夜做题做累了啃一根,突然就觉得又有了继续学习的力量。   当然,再后来,冷饮的种类和品牌就变得更多了,包括至今还在流行的冰激凌蛋糕和月饼,包括“爱她就带她去吃”的哈根达斯。   不过,这些,都已经和我们那些囊中羞涩的,能吃上一根冰棍就幸福半天的青春,不再有什么关系。   膨化食品   爆米花   童年时最早的膨化食品,第一笔记忆自然是香香甜甜的爆米花。   那时候卖爆米花的都是老爷爷,走街串巷,扛着一只硕大的、黑色的、沧桑的桶。小时候的夏天,大家都在院子里玩,或者在家里看电视,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巨响,大家就会呼啦一声散开,各自回家去找钱。有零用钱的翻零用钱,没有零用钱的去磨爸爸妈妈,然后又都飞快地跑到楼下的老爷爷跟前排队,手里汗津津地攥着几张毛票。   队伍总是很长的,爆米花一锅一锅地蹦出来,装在塑料袋里。总是很羡慕排在自己前面的小朋友,小女孩们一边排队一边用手捂着耳朵,却又一刻不愿错过地眼巴巴盯着那个会发出吓人巨响的黑桶。   后来爸爸妈妈嫌外面卖的爆米花贵,又怕不卫生,就开始纷纷在家里面做。做法也简单,无非就是把玉米粒和糖一起焖在锅里,听到锅里砰的一声响再掀开锅盖,往往还能看到一两颗饱满的米花跳出来的样子。   再后来,这种街头爆米花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一直叫不上名字的黑桶也早已江湖绝迹。爆米花作为娇客堂堂正正入驻各种高级影院,包装越来越漂亮,价格也越来越贵。如今的爆米花里有了显而易见的浓厚的奶油味,比之当年,应该是更甜更香了。   可我们还总是更怀念夏天那个扛着黑桶的老爷爷,怀念和小伙伴们一起流着口水排队的日子,怀念老爷爷的笑脸,怀念老爷爷说:“别急啊,马上就好了。”   虾条、虾片   爆米花之后,走红的是虾条。两个牌子至今耳熟能详——亲亲和咪咪。亲亲虾条的包装袋子上画着红彤彤的大虾,咪咪的包装袋上画着一只可爱的小猫。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每次一吃咪咪虾条,一看到那只猫,我就会想起《小猫钓鱼》这篇课文。   虾条这东西只要是小孩子就没有不爱的。其实天知道里面究竟有多少虾的成分,厚道一点地估计,也许是一点都没有吧。可小孩子们是多么纯真啊,我们那时都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地认为,那包香香的脆脆的东西,是用那红彤彤、香喷喷的大虾为原料制作出来的。   还记得虾条上总是附着盐啊味精啊之类的粉末,吃过以后手指上就会留下味道,大家就很没出息地把手指也舔干净。当然,被父母看到了就会毫不留情地一巴掌拍过来,可我们仍旧乐此不疲。   和虾条一样走红的东西叫作龙虾片,简称虾片。这个一般都要靠自己家里DIY。小时候商店里卖盒装的龙虾片,包装是蓝色的纸盒子,上面画着一只硕大的弓起身子的虾。里面的虾片硬硬的,半透明,五颜六色的。买回家把那又小又硬的薄片放在油锅里一炸,就蓬松地膨胀起来,捞出来堆起满满的冒尖的一盆子,就是我们最最喜爱的零食。   可因为炸虾片又要火又要油,是个高难度动作,家长就掌握了绝对主动权,很少炸,并且每次都不肯炸太多。于是老觉得吃不过瘾,常常想趁家长不在时自己偷着炸,可又对那热油锅望而生畏。小伙伴里就曾经有偷炸虾片结果最后被吓哭的,家长们知道以后当然也吓了一大跳,便干脆把虾片束之高阁,又反复叮嘱孩子们不许趁大人不在家动用厨火。   后来我开始学做饭,熟练一些以后,就开始自己偷偷炸虾片。最开始几次总是很不成功,不知道为什么,虾片总是还没有膨胀开就缩成了又硬又小的球。练习过很多次以后,终于驾轻就熟,于是趁家长双双不在家的日子,自己炸了好大好大的一盆。本以为那会是多么快乐的一天啊,可结果却是只吃了一半就再也吃不下去了。更悲惨的是,通过这次经历,对虾片的迷恋也终于不药而愈。   现在偶尔会在超市里见到已经炸好装袋的龙虾片,偶尔也会买一包回去以重温童年。可当年那种想吃又吃不到,于是又更加眼巴巴想吃的迷恋和期待,却早已荡然无存。   金鸡片、鸡味圈   当金鸡片和鸡味圈横空出世的时候,我读小学。   不得不说,这两种膨化食品,使我对零食的热爱达到了空前的顶点。我不明白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东西,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金鸡片是金色的包装袋,袋子上画着一只金色的鸡。鸡味圈是绿色的袋子,上面画着一只肥嫩嫩的烤鸡。这两种零食,都是鸡肉味的,但口感又是那么不一样。金鸡片是小小的金色的脆脆的小方片,咬下去是曾经酷爱的鸡汁方便面的香味。鸡味圈的味道更美好,大大的一个金色圆圈,又软、又香、又酥、口感肉肉的,尤其是圆圈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调味品,吃过以后,手指上也会盖上一层厚厚的黄色粉末,我总是忍不住要去舔手指。   这两种零食都不算便宜,似乎是两块钱一包,所以很少能买得起。小学的时候,凡寒暑假在家的日子,零用钱总是更加受限制的,于是我总是小心翼翼地攒好几天,然后某一天拿起全部的钱冲向楼下的小卖部。雷打不动的购物单——一袋金鸡片,一袋鸡味圈,一根冰棍,然后兴高采烈地揣回家去。回家可不急着吃,打开电视,调到一个自己最最喜欢的节目,然后才开始一边吃一边看。   小时候小区里的小卖部,从院子外面一条小路蜿蜒进去,要爬几层台阶,台阶边上斜斜地长着几朵“计划外”的野花。小卖部的玻璃窗子上贴着那么多的冰棍纸,老奶奶笑眯眯地把我想要的东西递给我,我拎着心爱的零食往家里一跳一跳地跑,路边是草、狗尾巴花,脚底下是粉红色的塑料小凉鞋,头顶上是阳光,刺晃晃的。   旺  旺   旺旺和乖乖是两大品牌。准确地说是我接触到的最早的两大产业化、连锁化、系统化的零食品牌。印象中旺旺比乖乖出现得还要早。   旺旺最先打入市场的是仙贝,当时很天真的我还以为那是某种海产品制作成的东西,比如贝壳肉之类的,后来才发现是膨化食品。现在回忆起旺旺突然出现在生活里的情况,还是可以用“红极一时”四个字来形容吧,小朋友们个个都买来吃。不过那时候旺旺的价格比较贵,所以也比较难得。还记得那时吃旺旺仙贝都很执著地要先含在嘴里,把覆盖在仙贝上的那层厚厚的黄色粉末含化,然后嚼碎。舔手指当然也是吃后免不了的行为,说起来父母一定对这样的零食都很头痛吧。   仙贝之后登场的是雪饼,味道要比仙贝淡得多,但也甜得多,清甜吧,该算是。小时候大家似乎喜欢仙贝更多些,长大以后,反而似乎又都开始更偏爱雪饼。   再然后就是旺仔小馒头,第一次吃的时候几乎被那味道感动得泪流满面。怎么会这么好吃呢?我在心里哀号。又浓,又香,又脆,搁在嘴里一抿就化掉了,甜得没话说。于是后来拼命攒零用钱去买大袋装的,却和龙虾片一样,吃到一半又索然无味。这么多年来,旺仔小馒头一直使我徘徊在爱与恨的边缘,小袋的不够吃,大袋的会吃腻,真是……郁闷得无以言表。   再再后来旺旺又出了什么小小酥、泡芙球、浪味仙等系列产品,不过最早大众对仙贝和雪饼那种狂热的追捧似乎都没再出现在这几种产品上,虽然它们也仍旧颇受欢迎。   旺旺还出过大礼包,就是一个大大的包装,里面每种产品都有一点。随包还附送旺旺贴纸,贴纸的图案很无聊。可我们那时候多单纯啊,真有好多人都会为了贴纸对爸爸妈妈软磨硬泡,硬要买份大礼包回来。之后把贴纸很神气地贴在自己的铅笔盒之类的文具上,觉得很光荣很时尚。   乖  乖   乖乖似乎从来不曾红火到旺旺的程度,但又似乎,在我们的零食单子里,在我们春游秋游的书包里,也从没缺过它的一席之地。乖乖的拳头产品似乎是米果,还有一种加了炼乳的非常非常甜的零食。甜得有些发腻,可谁都爱吃。   乖乖和旺旺之后,上好佳也冲进了这个市场,而且成绩卓然。最受欢迎的产品是虾片和芝士条,一度上好佳虾片受欢迎的程度要远远超过虾条,芝士条就更别说了,吃过以后,手指上会有厚厚的一层黄色粉末,所以吃过这个,我们都不是舔手指,而是啃手指了。   后来,马铃薯制作的膨化食品登上了舞台,最早的似乎是卡迪那通心薯条。至今还记得那个广告——两个小朋友一起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赢了的吃薯条,可最后一根薯条却被狗狗叼跑了。广告里的小朋友还透过空心的薯条看对方。于是我们都在模仿那个广告,也玩剪刀石头布,也透过薯条看人。   等薯片开始大规模出现在市场上,对我来说,童年已经过去了。品客是昂贵的外国品牌,乐事显然更符合大家的消费标准,再后来就是这些年崛起的可比克等,而我们也几乎到了告别林林总总的膨化食品的年龄了。   我们童年的时候,没有必胜客,没有哈根达斯,甚至没有麦当劳和肯德基,但是这都不要紧,那些乱七八糟的朴素的零食,已经足够让我们的童年有结结实实的幸福。   ……

内容概要

  白小帆,网名“白色彩色”,根正苗红的80后。长于京华,少时旅居海外,毕业归来,现客居上海。喜读书,爱音乐,常旅游,嗜美食。混迹于天涯社区,后成“娱乐八卦”首席版主,闲来码字,追忆成长往事、似水年华,颇得版友共鸣,不胜荣幸之至。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大饱口福
第二部分:疯玩疯闹
第三部分:囧人囧事
第四部分:小说动漫
第五部分:歌星和歌
第六部分:光影传奇
第七部分:电视儿童
第八部分:校园生活
第九部分:斗转星移

编辑推荐

   80后的时代就是最美好的时代,虽然不如70后悠闲,没有90后富足,但对于我们来说,属于我们的啃着红果冰棍、看着克塞号、玩着超级玛丽的时代,就是最好最好的时代。把我们的青春放进书架!

作者简介

《想当年:80后成长纪念册(再版)》内容简介:吃喝玩乐,囧人囧事。游戏和漫画,电视和明星。小暧昧,小伤感,小美好。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十几年的青春岁月,好像不过是那么弹指一挥间的事。而记忆里的那些枝枝蔓蔓,吃的,玩的,看的,听的;动漫,小说,音乐,电影……我们的往事仿佛是无数个阀门,当某个部分被触动,从前的一切都将随之喷涌,那么鲜活,那么美好。
让我们跟着这本《想当年:80后成长纪念册》,走回再不可得的过去。随时打开,随时翻阅。
《想当年:80后成长纪念册》献给我们曾经拥有并且仍将继续的青春。

图书封面


 想当年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82条)

  •     嘿嘿,我是挺喜欢这类风格的书的,好像坐下来跟你侃侃而谈的感觉。因为我是80后所以想找些能展现我们那会儿生活的书,这书刚好符合80后这代人.....
  •     写了很多我们这个年代的回忆,但是怎么总觉得内容有点空
  •     赞一个,80后必须要看的书。
  •     我们根红苗正的80后,或许大多数正在承担房贷、承担父母养老、为人父母不久,正是上下压力齐上阵的日子。

    好像时间过得特别快,以前的快乐童年,转眼就到了要说中青年的日子了。

    压力之下,回忆往昔的过去,似乎更加温馨,更加感动,更加想躲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小窝里,即使那个时候只有一袋无花果,也比现在一桌酒宴更加快乐。
  •     看了部分,确实能回忆起小时候,不错。
  •     其他年段的估计看不懂,里面全是各种各样熟悉的80后的东西的介绍,如“大白兔”等。
  •     内容很实在,也很全面,珍藏记忆
  •     这个很不错,我们都很喜欢
  •     必须强推啊。。虽然我是89年是80后的尾巴。可是这里有太多我的回忆。真心喜欢。赞。
  •     八零后的记忆。
  •     看到这本书 就想起了儿时生活 很不错
  •     内容很全面,包罗了小时候几乎所有的事件
  •     在书里总是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     这本书是买给别人的,可是平邮却要25天,我等不到那么多天,货好像已经发出去了,后来我给客服打电话说明情况,本来不指望早点拿到的,后来他们又帮我快递过来了,感谢感谢!
  •     有意思喔
  •     冲着白色彩色姑娘买了此书,非常值,几乎一口气读完。书的内容很喜欢,就是字小。
  •     回忆,珍藏。。。。。。
  •     80后为什么这么喜欢回忆,社会想过吗?
  •     这本书不是我要的那本啊,一张插图都没有,全是字。和我完全不对味。书很难看,没法子,只能是我错了。
  •     属于80后的回忆
  •     虽然是80后的一些有趣的事,可是我们90后的孩子看了也有同样的感受啊!
  •     那些年的美好时光,就这么毫无防备的展现在眼前。书中的很多故事,都实实在在的经历过,感受过。多希望你还是那么个小不点儿,没有桌子高,一颗糖就可以把你逗乐。
  •     也许本人是89年的,看着感觉很多东西没经历过,离我还是比较遥远、、、、
  •     能够让很多80后产生共鸣的一本书,很不错,很好
  •     不错,勾起了80年代的回忆,内容很真实。
  •     之前在图书馆看过,看到当当促销,毫不犹豫的买了。虽然我不是80后,但仍从这本书里感受到80后的生活,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写得很真,有些地方看哭了
  •     先拿分在说
  •     我是89的似乎有些东西没经历过,但是大多数还是有记忆的,值得珍藏。
  •     翻着这本书可以慢慢回忆起我们的童年。
  •     我生在80后我骄傲,我生在80后我自豪
  •     后来发现买贵啦。又降价了。照片不是很多。总体上还可以吧,没有怎么看,
  •     还好,内容很好,可是文字太多了!图片太少!!!图片控慎购!!!
  •     内容极度无聊,文笔甚差,败坏胃口,连新闻联播都要矫情的回顾一番
  •     一本勾起童年各种美好回忆的书,更像是名词解释,对每一个出现在80后童年里的词都进行了描述。
  •     前半部的内容是纪念我们八零后的些元素,后面是个人成长记
  •     没有收到书
  •     勾引人回忆的一本书
  •     想当年:80后成长纪念册(再版)
  •     收藏的书哦 已经看过电子版
  •     虽然咱不算个80后,但书中的提到的点点滴滴我都记得,向童年的回忆致敬
  •     很厚实的一本书,翻看后觉得满满的都是童年的回忆
  •     总体来说还可以,没有照片很让人遗憾,有些东西都不太记得清楚了
  •     回忆是美好~但很简短
  •     文字很多,价格便宜...喜欢
  •     值得一看,很不错,啊哈哈
  •     80的回忆
  •     大家都说,当一个人开始不停的怀念过去的时候,就是老了。也许我现在真的老了,总是怀念小时候的那些玩物、书、游戏、影视剧、动漫。前几年有个flash叫做七十年代生人。里面记录了不仅是七十年代生人小时候的记忆和欢乐,很多也是我们八十年代初的孩子的快乐源泉。看了这本书,让我把儿时的好多美好的感动都找回来了,久久不能平静。童年,再也回不来了,但是它永远那样美好。
  •     内容真的就是我们小时候的记忆,呵呵怀念啊,80后的童年
  •     跟着文章一步步的回忆青春,那些原本以为已经模糊的画面和物件儿都一一呈现在我的面前~~~~~
  •     书中主要都是密集的文字,写的感觉又不十分贴切,翻翻看看就看不进去了
  •     最近都流行怀旧,尤其流行80后怀旧,于是我也冲动的买下来了,到手才觉得买不买也无所谓,买了留念当然好,收藏吧
  •     字太小,都是讲作者的感受
  •     逝去的童年
  •     都是回忆啊 值得珍藏
  •     虽然我是90后的,但很多我还是经历过的。
  •     这本书应该改名叫80后物品解释大全
  •     80后应该是80-85吧,本书纯文字,没有经历过 是看不下去的;虽然都是一排排的文字,简单的介绍1980--1999年的国内各种各样的物品,阅读的时候 脑海内会浮现种种的画面,回忆是最美好的,买了收藏;看着看着我脑海里突然出现这首歌,也是我当时听的最多的:歌曲:曾经心痛(国)歌手:叶倩文 路上行人匆匆过没有人会回头看一眼我只是个流着泪走在大街上的陌生人如今我对你来说也只不过是个陌生人看见我走在雨里你也不会再为我心疼曾经心疼为何变成陌生我只想要和你一起飞翔管他地久天长只要曾经拥有我是真的这么想曾经心疼为何变成陌生爱情就像人生不能从来这些道理我懂可是真正面对教我如何放得下如今我对你来说也只不过是个陌生人看见我走在雨里你也不会再为我心疼曾经心疼为何变成陌生我只想要和你一起飞翔管他地久天长只要曾经拥有我是真的这么想曾经心疼为何变成陌生爱情就像人生不能从来这些道理我懂可是真正面对教我如何放得下
  •     这本书记录了一些80后的成长过程的事情,虽然举例比较多,但是还是觉得举例不够,图片比较少。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关于80后,有太多的话想说,拿到书翻过之后,发现真的太妙了,那些记忆中的人和事物竟能如此鲜活的在你眼前如放电影般重现,像在追过去的时光似的。那些时间都过去,那些心情都沉淀,慢慢地看,也慢慢的回味悠长。回忆有时候会有欺骗性,总会自动自发地过滤去更多的失意和无奈;但是很好,不太好的事情和糟糕的心情,早忘早好。留下来的,都是美好,纯纯的、傻傻的…… 我从来不认为某个时代的人一定比另一个时代的人好,不过是先来后到,不过是生老病死。但仍然欣喜,看着自己的年代在白MM的叙述里鲜活鲜明起来……很感动。
  •     没想到我是第一个评价此书的人,这本书总的来书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就是收集了很多曾经的往事,然后我们唏嘘一番,感叹一下青春的易逝。
  •     小时候很好
  •     找回忆 很有感觉值得收藏
  •     拿到书,看到里面的吃喝玩乐,就像放电影的感觉,又回到了童年!无忧无虑的,可是现在感觉确实老了!
  •     和父亲去旅行:年少时,我们读朱自清的《背影》;成年后,我们《和父亲去旅行》(方文山特别推荐)
  •     很好的书,以前的回忆
  •     每个80后都值得一读
  •     本以为是以故事形式展开,没想到是80后的生活百态。
  •     买书读书 穿白色的长裙 喝冰可乐 夏天终于来啦
  •     阅古今读中外方寸尽览乾坤 明是非辨善恶一生可醒三世
  •     很全面。想要活在梦里,吸食点精神鸦片,陶醉一旦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很能达到这种抛开一切回到妈妈身边被保护的幻觉,不用坚强,只要依靠
  •     大概的翻看了一下,都是关于80后那个年代的事情
  •     勾起了小时候的回忆
  •     十个字,评论点什么呢,回忆80后
  •     介绍了八零后能想起来的和想不起来的很多点点滴滴,吃的喝的玩的乐的,有很多回忆让我想起了童年的故事,不足之处是书中插图较少,如果增加点插图就更好了。准备留作收藏,老了之后再看感触更深
  •     很多80后的回忆,带你重回小时候。
  •     儿时经历的喜悦、无奈、崇拜、快乐、幸福的事!
  •     记载了80后的很多故事,我觉得所有80 后都值得拥有一本
  •     还不错,勾起许多童年的回忆
  •     内容量比想象中大,遗憾的是配图不多。
  •     每页都是满满的回忆,80后真的老了。
  •     想当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