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谁较劲》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文学 > 叛逆/成长 > 跟谁较劲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535446732
作者:孙睿
页数:266页

思想不错

读罢这本书,只能说思想不错这四个字。睿哥是我一直很追的一个作家,很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几乎是每本书必读,不过不能否认的是,他的小说写作水平日益下降了,已经和写草样年华时相差几个level了,我想也可能是因为他长大了,摆脱了校园文学的缘故。在我看来,睿哥现在的思想也许是更加成熟了,那么为什么还只是在尝试写小说呢?也可以多尝试一下其他文学形式,杂文就很适合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长大不成人》就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为何非要把思想间接地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出来呢?最后,祝睿哥转型成功!

不咋的

偷闲把孙睿的新书《跟谁较劲》给看了。题材上没有啥大突破,不过至少有突破,比雪村好些。少了对文字细节的精雕细琢,不知道是写不出以前那种段子了还是不再注重这些。反正没那么逗了,或者说是完全不逗。小说半本都透着主人公的苦闷情绪,故事默默唧唧拖到最后,到最后有一堆有点说教的东西。转折的比较生硬。也许作者想在一本两百多页的小说上表达六七百页的内容,或者说是把几个人的境遇挤到一个人身上。结果就是生硬+生硬+生硬,不对劲+不对劲+不对劲。结局主人公的成长和感悟是孙睿之前作品一直都没有的“解”。但是在屁股这里东西写得太密了点吧,总觉得让整本书有种头小屁股大的感觉。总之我对这书不很满意,希望他下本书能有突破。真正能够每部作品都有不同亮点的作家真的很少。一般作者的精华都会在某一本或某两本里完全展现。然后从此跳进自己的坑里,从此跳不出来。一直Loop。

生活方式就算不一样,但大部分人都有经历过这样的迷茫。

1、我不喜欢摇滚,我觉得摇滚太吵。其实每个人喜欢什么跟不喜欢什么都能体现一个人的某些特性。一般说来,喜欢摇滚的大部分人,都很特立独行,起码在心里都保留着想要疯狂的念头。2、看到最后,何小兵终是回归了社会的世俗的平淡的生活。其实每个人(我这里说的每个人呢,不包括天才与疯子...),都是按着生活的轨迹一天天延续。即使中间走过多少弯路,走过多少地方,还是离不开吃喝拉撒睡,离不开生老病死。于是很多人就迷茫了疑惑了:生活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过生活。这是一道没有正确答案的题目,每个人理解都不一样,但每一种理解都是对的。因为,你正在过的,就是生活。3、现在就是处于这样的阶段。留在大城市辛苦生活,还是回到家里,不好不坏地过日子。当然,广州跟中山的距离,不像北京和何小兵的家乡距离那么大。只是,要弄清楚的是自己留在这里的原因,要找到一个坚持的理由。熬不过这几年痛苦,你就无法看到长久的差距,是人与人见识的不同,是思想的不同。既然选择了,就好好过。把该负的责任负上,不要任意妄为了。昨天开的会,让我觉得,之前二十年,我都很不负责任地在过自己的人生。

岁月是把锐利的雕刻刀

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孙睿敏锐的视野如同尖刀一般准确地割在那些多年欲除之而后快而不得的顽疾,带来的知己般的愉悦,已是最大的收获。这是一个如此流畅叙述着的故事。你会看到时光给一个人带来的改变。那些正是曾经或正在你我身上进行着的雕刻。我们都曾像何小兵一样,在自以为是的每一个拐角,有着自以为是的想法。我们都曾不停地想,我们不该是这样,世界不该是这样。结果是我们都知道的,最终我们放弃了追问,接受着生活顺流而下带来的现状。没法做出心得意满的选择时,这样的姿态,是无奈的,又何尝不是最好的?Time will tell。时间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对你并不知觉地改变。我们是在什么时候想通了的?想通自己不过是一个人,要吃饭,要温饱,要生存。哪怕精神先于物质会更让我们愉悦,哪怕无论大小的理想实现都会比过日子给力得多。不要再去妄谈犬儒与现实的分界了吧。这分界实在太过模糊。只是我仍然相信,理想,始终是最好的事情。

自悟其中

首先说孙睿,笔风更加坚实了,这也许是跨越青春又得稳重吧···而这本书,虽里面的有些偶然太过偶然,但起到对生活的理解,反应人生起伏不定,生活的冷暖无极····书是好书,自悟其中···

那么现实,那么真实

何小兵20岁考入北京二流大学摆脱爸妈监管;21岁感觉学习无聊和大学说再见;22岁有了爱情又要追求孤独,觉得是在献身艺术;23岁觉得自找工作束缚的人都是傻×;24岁被现实修理得鼻青脸肿决定谋个工作;25岁一不小心混成了有产者,开始投资艺术梦想,梦想近了,却发现已经没有意义……这样直到而立之年,才算认清自己,长大成人。这么多年,何小兵一直在跟什么对抗着,较着劲,在步入30岁时他明白,自己较劲的其实不是制度、不是虚无、不是苦闷,而是他自己。至亲的离逝、好友的庸碌、青春的远去,更让他明白,脚踏实地地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猛然记起五月天的《人生海海》——有一天我在想我到底算是个什么东西,还是我根本就不是东西。天天都漫无目的,偏偏又想要证明。当年后青春前期的五月天还唱着:就算是整个世界把我抛弃,而至少快乐伤心我自己决定。而今的五月天,阿信订婚消息已定,想起的都是当年的星空,和徒劳的不再给我念想的OAOA——出生的那一年,转眼就这一天。这已不是够不够摇滚的问题,而是心还热不热烈的问题了。如果阿信都不再坚持独身的青春,我也许就对曲翔那句话真的感到害怕了——他说,他会等到有一天,我和他是同路人。我想想那时的自己,都是后怕和不安。我不要。沉默,人海漂流,是怎样的秋风落叶。那好,曾经信奉清净心看世界,欢喜心过生活。现在,还是信奉欢喜心看世界,清净心过生活吧。寂寞,可以是忍受,也可是是享受,享受仅有的拥有。经历,至少会让回忆永久,让岁月像不变星空,陪着我。拼一把还有一半的胜算,如果不拼,就永远是如此的自己了。怎甘心呢!?想起今天看的天涯的那个帖子,关于那个因为太看得起自己,导致自己丢掉了相恋六年的男友,使得男友最终跟另一个一个追求他的女生在一起的女生的故事,是的,人一方面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有气质更有眼界修养更发现美妙的美好的自己更好地看到更多的世界,另一方面还要让自己适应角色的转变。别人,就算是男友也不是你的爹娘,娶得是媳妇,也不是祖宗。适应现实,而不是屈服现实,这不是屈尊,貌似也犯不着哀伤悲秋,因为你改变不了世界,只有提升自己,因为你比别人强一点点,别人会嫉妒你,让你不爽,可是如果你高于别人很多,别人就只会羡慕你了,别人就会承认自己输了。所以,永远不要放弃的是让自己进步进步进步。时间那么长,人生那么长,现在不是一辈子,青春时的梦想也不是人生的全部,越活才越会发现,生命里经历的所有都是生活、人生的部分。不要束缚自己在昨天。不要因为昨天的事情浪费现在的时间专门去后悔。就让后悔留在昨天。就让自己,一直在路上。现实,不是不好的词语,只不过怎样在现实中让自己还能活得漂亮,那可是比纯粹脱离生活实际保留稚气似的活得干净,可还要精彩伟大的多!加油!

少年懵懂

花了一天读完了这本书,或许跟自己刚好20出头也一样迷茫有关吧。较劲,愤怒,似乎感觉应该最终化为对某个东西的痴迷和热爱,很遗憾,他还是败给了吉他。书中比较出彩的当属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就拿对夏雨果的爱吧,最开始喜欢她是因为她跟自己以前爱恋的人很像,姣好的外貌,细长的腿,还有那种性格。后来发现或许是因为自己太过安分所以缺少愤怒就毅然决然的分手了。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总喜欢破罐子破摔,几经波折,发现自己还是爱着她。但是那种心高气傲已经不在。或许是社会磨平了他的棱角。总体来说我发现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对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遗憾的事,主人公的路却非大众的路,主人公能维持自己生活靠的是彩票。那我应该如果走好自己的路了?

也许这就是生活

等了好久,孙睿出了这本书,之前热炒了好久。为了尽快看,我下载的电子书,今天刚刚看完。说实话,有点小小的失望,可能草样年华在心里面太根深蒂固了,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把何小兵当成邱飞,然后总是期待里面能有草样年华般的喜剧感觉,然后看着看着发现书马上结束了,最后就那么平凡的平淡的结束了,看完总是一种异样的感觉~说不好~我记得当时草3看的时候,看到结尾,我当时很不舍,总希望后面还有,看的不过瘾。可是这本书看到最后,相反,我没有了那种不舍,我想完成了一个作业一样,把手机一关,呼呼大睡。这本书写了很多主人公自己主宰自己生活的片段,大学退学,公司辞职,就连中奖以后出的专辑,感觉不好,也毅然不出了,活的貌似很潇洒一般。可是读者在给主人公叫好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会不会主宰自己的日子呢?我们会不会因为不喜欢上班,然后辞职然后去闯天涯。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束缚,我们的牵挂太多,反正我感觉我是做不到,我做不到主人公那样,让家里为我担心牵挂。我们都忘了心中最原始的理想,小时候说的科学家,警察,大老板,画家,演员,这些虚幻的,到后来我们想的有钱,有车,有房,这些真实的,我想,这不得不是这个社会的悲哀。何小兵因为中大奖走出了困境, 而我们又有谁能中到呢,在中国,用朋友的话说,生病都生不起了,这就是生活。睿哥都明白了,只有中大奖能解脱出来,中奖以后娶了夏雨果,才算是何小兵这几年做的少数“正常人”的决定吧~也许这就是生活,你再怎么折腾,最后还是要回归生活,做一回凡夫俗子,因为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有情有欲,这才支撑我们活在一世。

和这个世界谈谈

三十而立,孙睿和青春告别,记录下“何小兵”的十年经历,取名《跟谁较劲》。知道孙睿,是因为当年他那本很火的《草样年华》。那时候不仅看青春小说,还装模作样地找来昆德拉、桑塔格、巴特,很牛B的感觉,或者装作很牛B的感觉。现在不管是孙睿的《草样年华》还是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都几乎忘得一干二净,区别是看到《草样年华》的书名就想起那段想起就心疼的时光。一样心疼的还有王小枪的《花袜子》、醉鱼的《我的北京》、江南的《此间的少年》,《此间的少年》拍成电影,在豆瓣上我给打了5星,短评是“我不管它有多少硬伤,我给5星。因为它让我想起了我那还没准备好就开始、一转眼就结束、满是遗憾的大学生活,因为它让我看得TMD想哭。”孙睿的《跟谁较劲》不仅写了让我看了熟悉亲切得TMD想哭的青春时光,还写了熟悉亲切(不TMD想哭)的跟生活较劲的后青春时光。某个时刻,个体意识觉醒——何小兵是因为一首摇滚乐,伴着惊喜,我们开始关注个体的存在。我们要做自己,做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世界。“我的地盘我做主”,对学校、家长的管制感到压抑,用反叛抗逆,用自以为是的所谓的个性来维护个体在“我的世界”里的地位。心高气傲、愤世嫉俗、个性服饰、沉迷忧伤,都是对“我的世界”的维护,是在对抗一个不以任何个体为中心的世界——你可以叫它社会也可以叫它现实生活。你可以把青春用来感伤青春,也可以标榜残酷挥霍青春,孙睿在《跟谁较劲》中把青春用在了追求飘渺的意义上。人活着为了什么?何小兵为了音乐梦想来到北京,退学、辞职,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出一张专辑,后来中了100万实现了这个梦想,却发现“自己听完都觉得毫无价值”。还好,何小兵去了西藏,发现了“一种进入生活的方式,平和而不失自我,对待外在世界不是一味对抗,死磕到底的态度,而是理性、不卑不亢地参与其中,是一种更高级的态度。”社会是众多个体组成的社会,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只会让自己和社会格格不入、没有出路。不能永远逃避,只好放下架子寻找自己的位置。以这种姿态进入社会,发现很多人在世俗的生活里悠然自得有着自己的快乐,何小兵“对这种世俗生活既羡慕渴望又鄙视排斥。鄙视的是,虽然获得快乐,但本质毫无意义,羡慕的是,虽毫无意义,但那种快乐是实实在在的。”我所羡慕的世俗生活,一个是在昆明时单位对面菜市场那修钟表的师傅,空闲时候在那翻看《体坛周报》;一个是在这座小城银星购物广场那修鞋的师傅,在冬日阳光下翻看《齐鲁晚报》。有工作可以养活自己,有充足时间可以思考、阅读,真好,可我却不会选择这样的生活,因为那似乎欠缺一些“意义”。何小兵比我更接近世俗生活,因为他最后认为“吃上咸菜是对人生没有什么重大意义,但喝粥的时候吃上一口,会有滋味儿,这就是意义。”自己现在有时仍在纠结存在的起源和价值,但已能以较为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个社会,也许等到自己三十岁的时候,会在早晨六点半去菜市场买菜,会在七点五十去上班,看到穿着奇装异服留着怪异发型的年轻人从面前经过,会减速避让,脸上会带着包容的微笑。

你在跟谁较劲!!!

我实在书店被序吸引买下的,现在刚看了10页!20岁跟学校较劲25跟父母较劲30岁跟自己较劲!看到这个我有什么理由不买下!!现在我25岁开始跟父母较起劲来,也许这是所有的人都这样吧。大学后放弃父母给予的某些东西,总想证明自己所坚持的东西的对的。也许再过几年真的要开始跟自己较劲了!!

活不明白的完结篇

看他的书就是为了回味,但是当看到这本的前2/3我已经要暴躁了,最后剩下的1/3如愿又让我安静下来,所以我更觉得这是《活不明白》的结局。一种情绪状态的结局,当然可悲也可喜的是我将步书中猪脚和原作者的后尘,马上就要迈入30的门槛,所以最后不管愿不愿意,只能对青春说拜拜。完完全全的投入这个操蛋的社会怀抱里去。

从草样年华开始

多年前看的草样年华,故事很爽很过瘾给人躁动的感觉。现在这本看来却全然不同。故事没那么精彩了,很生活,一个死磕的故事,但结局确实那么令人满意,这五年,和孙睿一起成长,赞一个。

较劲

好久没去那家书店逛了,进去后才知道,自己以前比较喜欢的两个作家又出新书啦。其中就有孙睿,另一个就是七堇年。先看完了孙睿的作品《跟谁较劲》,看得比较慢,但总是带在身边,有心情看了,就翻开看两页。以前看书都是,上班路上看,下班路上看,回住处也看,而且看到很晚,累了就熄灯睡觉。一般一本书,两三天就能看完。现在算是看不进去了,不是自己不爱看书了,而是确实没了看书的闲情逸致,现在看书一般是在行使的车上。很想一个人住的,没有电视,只有一张床,一盏灯,无人打扰的静静阅读。还是说书吧。很倔强的年轻人,有梦想的年轻人,无论如何艰苦的生活环境都不愿妥协,向着自己认为对的方向前进。按部就班的听从父母的摆置,失去自己生活的本意,自己会觉得是种悲剧。现实生活真的很操蛋,操蛋的世规,操蛋的世情。排斥着,厌烦着,体会着……脱离一切,过自己的生活。不切实际的想法,还是年轻,太过单薄。想想而已。结局还是比较美好的,成家。年轻时承受的烦恼、痛苦、孤独、寂寞、迷茫、荒诞……都是铺垫,成长的铺垫。故事中,何小兵不小心中得100万彩票,倒是让我艳羡了半天,什么时候????????痴心妄想着……

运气的积分即命运

人生的起伏成败是命运,细分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便是运气,运气会时好时坏,不由人控制,可命运却掌握到自己手里,这需要我们认清自己,走好每一步路,所以大方向不会错。花了两天时间断续的看了孙睿这本跟谁较劲,感觉没有期望的高,有点琐碎,平平淡淡的,结尾还温暖了把;何小兵这个摇滚少年,跟自己较了十年的劲,终于明白了生活的意义,他要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夏雨果,顾莉莉,那个老头,他的摇滚战友,还有最重要的是他的父母;小说里还有很多机缘巧合,何小兵高中的暗恋对象和那个痞子好了,顾莉莉和老头结婚了,何小兵中了一百万,严宽在婚恋网上碰见夏雨果;何小兵被这些人和实物影响着,在自己的路上思考摸索着,慢慢地被改变着,最终明白了,这一切姗姗来迟,也为时未晚。

虎头蛇尾

前半段真的还蛮有意思的,但是到了后期流于表面的说教,简直我是憋着一口气才看完,看完就不想再拿起来了。

书评比较短。

对于身处青春期的我,我感觉这就是我的一本预言书。我有着相同的想法,而且已经打算着在高考后对教育挥挥手:孙子滚!而我爱的不是摇滚,但这在文中更多是个象征——青春的追求,别人不懂。我拥有饱含着愤怒的双眼,想要给现实划拉开一个口子,再不济,也要让他怕我。这就是我从前的想法,这本书伙同现实告诉我:这种生活啊~除非你中了彩票,不然你啃狗屎吧!我看着主角撞得头破血流,在梦与现实中摇摆,最后觉得现实也不错,梦不适合“我”。情节都很合理,告诉我这一切都会实现。看似悲观,但难免让读者看着看着,深吸一口气,心里有了底,放心去闯:去他娘的现实!

不再较劲

很多年前就是这样,在上课的时候肆无忌惮的看各种书,阳光从窗户洒进来,照在书上,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老师讲的什么全然不知,仿佛不是同一个世界。只不过当时的自己无知又任性,总想着干些有悖常理的事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结果当然证明这样的较劲死磕只能船到桥头也不直。棱角被彻底磨平后就变得克己以及性情温和,慢慢努力靠近各种事实的本质。看这本书实属偶然,在一堂无意义到可有可无的课上听到同学在讨论《草样年华》,我就很无目的的随口一问:“你们在说孙睿吗?”我同学说是,我也再没继续这个话题,只听他们说这新书不好,跟江郎才尽之后骗钱似地。不久后同学看完后把书拿给了我。我也没多想就看了。《草样年华》是七年多前看的了,它已经成了回忆的一部分。而这本新书我个人觉得并没之前同学议论所设定下的差,相反觉得挺好的。因为我认为是有那么一些人曾对一些东西或事执迷不悟,然后碰壁,碰多了,有一天,一觉醒来幡然醒悟,不是放弃,是真的醒了。我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人,虽然不是就这本书而明了要随成长而明白的道理,但这种类似战友般的亲切感存在。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被那些依然坚持死磕的人看到,以便他们能早点明白快乐与意义的所在···~·`

自己就是生活

孙同学的书在他的言语中还是有着他一贯的黑色幽默,不过越来越不明显,或许是他也成熟了,考虑的更多的是这个社会怎么了。在这本书中,何小兵就是跟自己较劲,从考上大学开始,就发现这个社会对他很不公平,日子过得很难受,为了自己,连女朋友都不要了。后来在书都要结束的时候,才让自己想通了,以前看不顺眼的都是那么的顺眼。虽然他成长了,成熟了,但却是以伤害别人为代价。多多少少还是自私了那么一点吧。不过呢,小孙的书我还是很喜欢看,虽然有点愤青的感觉,但他就是他,就这么回事了。

紫砂茶壶

一个男孩子的成长历程。从遇到摇滚,爱上吉他,揣着梦想北漂,实现梦想后的空虚,最终到真的融入了生活。应该不到最终吧,毕竟才刚刚30岁,也许之后的路还很长,心态还会再改变。很真实的感觉,但是又有点浮于现实之上。年轻的时候该为梦想疯狂一把的,无论是摇滚,还是退学,恋爱,还是分手。只是当梦想遇到了现实,精神遇到了物质的阻碍,生活就成了夹板,两面受气。何小兵是好运的,他坚持了下来,而且在最无望的时候中了彩票。假定何小兵没有中彩票,他依旧会继续着卖琴,攒钱出专辑的梦想。那么,他转变的会更晚些,但是依旧会改变。就好象历史中的每一个引领时代的人物,他们出现了,只是因为时代发展到了这个阶段,而不是他们改变了时代。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六国,也许之后还会有李始皇,王始皇,只是晚一些罢了。生活同样,发展到了,总有一个契机让你改变。量变决定质变。彩票让何小兵提前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然后他才发现自己的梦想甚至是一个不真实的梦想。年龄,环境,心态等种种原因让他把这个梦想过度放大了。可是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年纪。在没有其他的心理寄托的时候,梦想就是精神层面的一切。发现自己的梦想不再具有精神力量,何小兵迷茫了,无所事事的晃荡了一年多。然后因为各种契机再次走入了生活。可以说入藏是他再次转变的爆发点,依旧和之前一样,生活过到那里了,总会有一颗火星来点燃它。现在何小兵觉得生活就是过好每一天。也许没有咸菜吃对未来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喝粥的时候吃咸菜会有滋味。没有那么多的必要和意义,简单快乐的日子过得更好。

成长本身就是一种理想的追求

一直很喜欢孙睿的文字,虽然我并不知道他现实中的本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我喜欢的是作品本身,如果他的某一部作品写的不是很好,我一样会失望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感到失望过。《跟谁较劲》这本书的名字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对比封面上的那句,“20岁跟自己较劲,25岁跟学校较劲,30岁跟老爸较劲。。。。”这样的字眼还是有距离的,我总觉得有那么点偏差。其实在这个故事里,每个小说人物都在作者的笔下和青春在较劲,和自己的梦想在较劲,和自己在较劲。其实还是青春年少时候的一种叛逆。小说主人公匆匆十年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其实孙睿可以更深的挖掘一个十年带给人更大的改观,这也是我看到结尾稍微有点遗憾的感觉,总觉得没有淋漓尽致。小说中很多对人生的思考我还是很记忆犹新的,比如他讲到信仰,书中这样写到“相信一些东西,或者有点信仰,是幸福的,比如这些藏民和信徒,虽然生活艰苦,但从他们身上看到不到愁苦,从信仰中获得的快乐,盖过了生活中的苦。”这是让我感觉到喜悦的地方,其实能看得出作者对于信仰还是有那么一点感知的,虽然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但是却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点光。还有就是关于创作的一番感悟。“伟大的作品中都有关怀和爱。创作的渴望不仅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同样也能来源于对生活的爱,而且他愈发喜欢后者所带来的灵感,这种创作不必经历过程的痛苦,也能获得创作的喜悦,热衷创作的人,起步阶段其实都是热衷于创作成果所带来的喜悦,所以认为其过程所遭受的痛苦是值得的,很少有人想过,其实作品不必非得用让自己痛苦去交换”这样的一番领悟,一样让我感觉喜悦,因为很多时候,我也一致的认为,创作好的作品,就应该让自己沉浸在孤独中,亦或是经历更多的纠葛,才能有很好的作品呈现出来,于是在我一开始写作的道路上也遇到了瓶颈期,我迷茫的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写下去,可怕的是我不知道自己写的东西要告诉读者什么,有什么导向意义,有什么价值。我不想写肥皂剧,写垃圾文,我总觉既然执笔了,就应该有一种责任,一种为自己读者负责的使命感,我不想让我的读者看了我的文字笑笑忘了,或者哭过丢了,我迫切的想要搞清楚写作的真正意义,为读者,为社会的话,我还不敢说,但是我最起码要先对自己有个交代,我写的东西想让自己表达什么。总的有灵魂有思想,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品应该是有灵魂的。孙睿的文字比起过去更有思想,更有意义了,我总觉得这就是成长,就像十年前的《草样年华》,那就像是当年的一种情绪,我们都年轻过,如今80后都已经要成家立业了,三十而立的时候,回首自己的十年应该有太多太多的想说的,那都应该留给自己,对人生的领悟,对青春的一个告别,当年那些虚无的梦想,有的还在追逐,更多的人早已回归现实。不管是依然坚持的还是已经回归现实的,我都希望,我们这边缘的一代人能否活出个人样来。突然想起《老男孩》来,我想他一定拨动了我们80后每一个人的心弦,久违的心动,当年的一朝热血再次涌出来。只为一句想当年,我们就应该举杯,为我们已在渐逝的青春,为曾经的志在四方,为曾经的悲欢离合,为曾经心动过被爱过的人干杯!

时光在前进,我们也长大了

昨天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在书店把这本书看完了,一气呵成,虽然字里行间,少了草样年华的幽默,诙谐,但多了一些思考,从何小冰的高中开始,到大学,然后,退学,追求音乐梦想,最后,踏踏实实的生活的过程当中,相信和许多人都有相似的地方,或许我们也曾经或正在为了那些漂浮在空气当中的梦想,拼搏,奋斗,不过一切的向前冲,结果,不论怎样,风风火火好几年,最后,都该领悟到,踏踏实实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可以快乐的傻B的活着。三十而立的作者,也不在是一腔热血冲动的毛头小子了,多了一些理性,少了一些感性,生活都在不紧不慢的向着远方走去

看书看自己

一开始看前半部分,很暴躁,觉得内容写的太过矫情,等快看到书的结尾,整个故事升华了,翻过头来再仔细品味,才发现这本书写的很流畅、很真实,今年30的我回想自己这10年,在生活的态度方面与何小兵并无区别,与大学较劲、与工作较劲、与父母较劲,朋友都说觉得我劲劲的,以为恋爱会阻挡自己进步的脚步,便远离男人最后把自己拖到大龄剩女,都已经大龄剩女了,有男人追求,还觉得条件不够优秀不甘心,现在想想自己,有什么啊,其实自己毛都没有,还在跟生活、跟青春得瑟,跟自己较劲、永不知足。何小兵30岁的时候不再跟自己较劲,也认清了自己,我很羡慕他。30岁的我刚刚结婚,换了一座城市稳定下来,但我还不能像他一样完全认清自己,懂得生活的真谛。只是这3年,我也不断在反思自己,调整自己,我认为随遇而安也是一个理想的生活态度,把握现在,享受当下生活所赋予我的,快乐知足很重要。因为我现在也有一个新的身份,一份全新的责任,我必须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做一个完美的女人、一个合格的妻子,善待自己和他人。

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

很喜欢孙睿的书,看到这本新书在架就毫不犹豫地拿下。 故事感觉很现实,犹如身临其境,不像那些玄幻、穿越、言情等等刻意唯美、飘忽虚无,虽然那些书也很吸引人,毕竟不真实,不是脚踏实地的,而孙睿这本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立体的真实感。 何小兵,一个对周围环境、家庭、校园、同学等看不顺眼的极具逆反心理的青少年,不太顺利但总算是如愿考入地处北京的某大学,实现了向往的目标之一,很快这个热衷摇滚音乐、既有个性、又有主见、对人情世故颇显老道的另类,义无反顾地做出了退学决定并付诸行动,开始了北漂生活。一个没有背景,没有什么关系的外地摇滚青年,要在北京立足,安身,发展,在当今社会人群中很具有代表性。何小兵只是无数北漂中的一份子,他对普通人生活的理解、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以及心态的转变,极具代表性,他的成长、成熟经历,既有大众的一面,又有独特的一面。书中章节明示了以年代顺序推进,通过男主的北漂生活,反应出作者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刻思考,人物形象亦近亦远,叙述依旧言简意赅,文字较之《草样年华》来说,有一种心理上的成熟感,阅读过程中常常感到能够与作者发生共鸣,感觉作者痛快地、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读者的某些心声。字里行间透漏的是来自生活的哲理和考量,鄙视世俗、对父母不仅不孝还很冷酷、看重自己内心感受、二十岁开始北漂的摇滚青年,经过十余年生活的磨炼,经过西藏高原之旅对心灵的洗礼、对人生的感悟,终于明白了自己一直活得很拧巴的真实原因。最喜人的情节莫过于何小兵在大年三十突发奇想式地求婚序曲伴随的过程、场合,鬼灵精怪,这个词用在何小兵年届三十的成年人身上未必贴切,总之就是精明如何小兵,在他极力回避严父慈母给女友打私密电话时,怎么就失手了呢?洗具感很出乎意料!何小兵,敢于挑战世俗的勇气令人佩服,北漂生活常常捉襟见肘的窘境令人同情,轻易放弃了大学学业令人惋惜……纠结。 从1999年到2010年,厌恶为别人而活、拒绝随波逐流、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世界、对大多数人的平庸生活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的何小兵,经历了年少轻狂、愤世嫉俗、只知死磕、继续死磕的生活实践,彷徨,求索,寻觅,苦思,终于顿开茅塞,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明白了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

拧巴会蛋疼

先是看完了《我是你儿子》,然后就读了《跟谁较劲》。读了导演的孙睿很现实主义,没有一直沸腾的开水,所以,我们要反璞归真。人生的态度其实应该是不破不立,只有先彻底粉碎了一些东西,你才会拥有自己的明天,而不是间歇型的迷茫和无助。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所以年轻人要想活的自己,必须认识环境,熟悉社会,再褪尽浮华,回归本真。否则跟生活拧巴着,信仰的迷失会折磨的你蛋疼。

孙睿十年,跟谁较劲

这本书刚出的时候我就买了,那时候市面上还不多,找了好几家书店才看见有卖的刚拿到书的时候有点失望,这什么破封面啊,太磕碜了,几个破木棍字歪歪扭扭,颜色单调不搭配,连个配图都没有封面也没能体现出书的意义跟内涵书的质感也没以前好了,草样年华那几本,封皮都挺好看,唯独这本,烂的跟盗版书似的校内上加了孙睿的主页,他刚说准备写这本书的时候就关注了,然后他很认真严肃的,闭关写作,关手机,不出门,这样好几个月写完才敢开机,刚开机就遇到个打错电话的,逗后来书成了,孙睿说有出版商说不喜欢这名字,让他改改,孙睿不干,想来想去就是这名字好,他说,不改了,谁要再提改名,我就跟谁较劲!!买了书后,并没有马上看,一是还有别的书还没看完,二是这种书得找个恰当的时机于是有了今天,下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想再没有这样般配的两样东西了,孙睿的书和马哲课,于是我拿着书就去了,坐在教室的后排,老师在前面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缺点,我在后面看小说,周围的人有的拿着电脑看电影,有的摆弄手机,都挺无聊的,但是我觉得我比他们有聊孙睿的书我大部分都读过,从草样年华123,到活不明白,我是你儿子刚看草样年华的时候我上初中,暑假的时候去北京学新东方,那时候不太买书,只喜欢玩游戏,在那上课的时候,我前排是一北京哥们,我闲得无聊的时候,他把草样年华1,借给我看,看了一半就觉得好,因为没接触过啊,当时的青春类小说就知道个韩寒跟郭敬明,都看过,没想到还有孙睿这厮,其中的黄色描写也是看的我脸红耳赤XX硬,尽管就那么几小段,后来有的人还专门因为去看H情节才去买这本书。初中的时候学习压力就很大了,读了草样年华觉得大学太他妈美好了啊,宽松的学习环境,大把的空余时间,不受管制和压迫,搞对象也是正大光明,因为当时迫切需要自由,就觉得大学简直是天堂。后来上了高中,孙睿出了草样年华2和3,又把活不明白和我是你儿子也看了。除了我是你儿子,其他那几部书,仿佛都是故意去弄的一团糟,该上学的不好好上学,该工作的不好好工作,有了好的女友不珍惜(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周舟当做是理想中的女友)使劲揪着青春这几年,来回折腾,大学里的那点破事,考试,挂科,恋爱,逃课,喝酒,看着邱飞一次又一次,与机会失之交臂,与周舟渐行渐远十年了,我们都不是小孩了,也该别老说青春了,老大不小了,谁都不能永远年轻,面对社会和现实,我们怎么办?从2000到2010,孙睿从大学毕业到有了正经工作,从20到30,我也从当初上初中的屁事不懂的小孩,到了大学这个并没有想象中美好的地方一下午的时间,我把这本书看完了我觉得这是孙睿写的最好的一本,并不是指结局的完美皆大欢喜,而是我终于看到了前几本书中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成长的心态梦想,艺术,这些话题说的太多了,腻了,烦了,谁要是老拿着这些个词当噱头,我都恶心本来挺单纯的东西,刻意去煽情了,出来的就是做作的感动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共鸣了青春类的小说不外乎就那么几个可写的东西,恋爱与梦想,挫折与困苦道理就那么多,可思考可说的早都写出来了有时候我就想,那么多为了梦想奋斗的人,都成功了么搞电影的,搞摇滚的,搞美术的,想当演员的,想写书当作家的所以这些可以称作是追求艺术的,在追求的过程中, 都坚持了么,得到了什么?书中,何小兵叛逆,大学退学,在北京漂着,搞摇滚,练琴,住着最破的房子,和家里关系闹僵,就是一个落魄的艺术家为了艺术,一定要把自己弄的纠结比如顾莉莉跟他说,有了女朋友,你就不孤独了,孤独才会让人思考,你不孤独了,没有思考了,当然没有东西可以自然流淌了(经典神句,具体内容自己体会)于是他就和夏雨果分手了来回折腾,从毛头小子到奔三男人后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渐渐明白了没那么多愤怒了这么多年来,一直较着劲,对抗着,现在想想,其实不是制度,虚无和苦闷,而是自己少年的成长就该如此,跟我原来似的,荷尔蒙分泌旺盛,天天就想鼓捣点事出来,压抑,愤怒,和现实对抗,往死里较劲后来的少年都长大了,可是, 是grow up而不是 grow old成熟不意味着就是麻木,老去,长大依然可以有激情和理想只是褪去的是那些浮躁和张狂那种天很蓝,云很白,空气舒适,阳光普照,坐在教室里趁老师转身之际捅鼓女生两下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而我们也终于知道生活这事本身就是艺术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个值得去爱的人,能做出可口的饭,和父母关系和睦,做好这些事,并不比创作出色歌曲,完成理想的画作要简单虽然书中,何小兵的转变有些意外和牵强,一次彩票中奖,因为这样的几率和现实比起来的确过于梦幻何小兵出了专辑,可是不是他想象的模样,于是他销毁了母带放弃了这个想法,但是他仍然感到满足原来那些执着的少年们都成家立业了,没有了大风大浪,剩下的就是安然享受生活,谁能说他们没有梦想?谁能说他们没有成功?看完结尾,何小兵终于和夏雨果和好结婚,最完美的结局,我也收拾完东西离开教室然后突然觉得较劲与不较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啥我也说不上来,也许不必要特意填上什么深刻的感慨和结果我只想好好生活,生活也是艺术于是我拿了篮球,拖起老三老四两个大懒逼跟我奔向篮球场该奋斗的还是要奋斗,要追求的梦想也别忘,处理好现实和理想,把生活这种艺术搞好跟谁较劲?外部世界?还是你自己?

认清自己需要多长时间?

一个晚上?五年?十年?还是一辈子?请原谅我用一个这么庸俗的话语来开始我这篇文章,它就原原本本的写在这个书的背面,哦对了,还有作者的序言当中。我用了多长时间?今天下午买到这本书,晚上十点半拿起直到现在终于读完,其中,我曾经流下过泪水,其中我啼笑皆非,然后我会心一笑。孙睿和草样年华那时的他,已经不是一个模样,而我,也不再是一个只懂得幻想和渴望的初中生。活着,就是为了破茧而出,认清自己。可能他用了十年明白了这个道理,而我,我承认,我依然在路上。何小兵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一直在对抗着所有人,他的父母,他的同学,他的女友,他不知为何却乐死不疲他不断地陷入迷茫,不断地给自己找各种理由用我们的理解方式可以认为,他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我承认这么说话可能有些过分,但是事实的确如此他不愿继续上学,他选择退学,然后开始他自认为伟大的音乐,而音乐让他饱尝世间的挫折与痛苦他觉得,他得不到孤独的感觉,而没有这种感觉无法创造出优美动听的音乐,而这些就仅仅因为他有一个女朋友,好吧,如果我身边有个这样的朋友,我不吝啬说一声,脑残可是他还是在倔强着,他还是在挺着,他还要坚持他的梦想我不知道是否坚持的人都能够获得成功,至少本书的主角还是认清了现实可是,他不快乐我在想,生活需要快乐么?怎样才能快乐的生活呢?永远的付诸于激情么?显然不是就像教何小兵吉他那个老头一样,他谈的那首曲子,一直都那么好听,即使你听了很多遍时光在流逝,时光在飞逝,他还是没有快乐,因为他的心还是不平静,还在折腾其间他似乎曾经妥协,他找了一个工作,却令自己更加不快乐最后他似乎找到了快乐,于是他辞去了自己的工作,然后快乐的为夏雨果写下了一首歌还记得那年的秋 风吹乱了城市的柳我牵着你的手 凝望着你的眸站在路灯下一左一右 一起把公车等候你说希望时间停留 这样我们就永远自由下了车你让我慢点走 你跟在后面怕丢到家了你不愿上楼 你总是那么执拗要先看着我走 你站在我的背后不看见我上车决不罢休 怕我回去的路上一个人难受你是一阵春风,吹走我的忧愁你是一股暖流,温暖我的心窝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你是一道光,让我看到了不朽你是一波涟漪,涌上我的心头在我想你的时候然后天上掉了一个馅饼,天无绝人之路,主角中彩票了发达了,牛逼了买了房子,想起了曾经的梦想出一个唱片,写的都是自己的歌曲唱片拿到手里,完全不满意,觉得自己无病呻吟看着可爱的女朋友也觉得,真他妈不顺心,然后分手这不是傻逼么?我们细细想想,当我们在说别人傻逼的时候,是否自己也是个傻逼,我承认,有时候我比傻逼还傻逼在生活面前,每一个人都是井底之蛙,不同的是,有人离井口近点儿,看到的东西多点儿而已,谁也别以为自己比别人多看到点儿东西就不被井挡住眼睛了。人的一生,就是从井里往上爬的过程,让自己尽量多地看到世界的真相顾莉莉是这么对何小兵说的你怎么跟个老师似的?这是何小兵的回答人,生来就应该过苦日子,有几天安生日子,就开始找事儿,何小兵就是这样直到,他人生很重要的一个人去世,他的姥爷用他的话说,是他最亲的亲人可是直到最后也没能说成一句话痛苦绝望难过,还有什么形容词在这个地方,我落泪了,因为家中同样有老人,那种临死不能说一句话的感觉,我没有经历,但是我能体会终于。他开始顿悟人,可以幼稚,但,总要成熟他又想起了他的女友,然后又好运的找到了女友的消息(小说永远把所有的巧合都安排的理所当然)然后他到了拉萨。找到了他的前女友,也是后来的女友而且他见到了一个人在北京他学吉他时,老头给他提过的一个人,也是老头的学生,出过家。现在每天弹琴?对,虽然我没有愤怒,依然在坚持搞摇滚。任何时候都可以有摇滚乐,就看怎么定义它了,不一定非得骂骂咧咧、闹闹哄哄的还打算出唱片么?鼓捣音乐不一定非得出版,我每天就在这儿弹,让有缘人听到就足够了。做事情本身的意义,比事情结果更有意义,尽管结果对命运更有决定性这些话有许多,类似于访谈,却是何小兵一直迷茫的东西而这些,那个还俗的人回答他了可能我们觉得装逼,但是不得不说,人家装的有水准,而且细细想想真是那回事儿,无从反驳然后何小兵顿悟了原来生活的真谛,不是闹腾,而是平淡他放弃了与父母的冷战开始了主动地沟通,他放弃了与女友每天喧闹而选择了享受两个人的快乐与其说他长大了,不如说他成熟了与其说他放弃了,不如说他得到了而故事也要结束了大年夜,他看着睡去的父母和女友,他笑了,他一直在和自己较劲,最后他输了,可是我知道,他输得快乐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生活,还是那句老话,生下来,活下去

这是个智商一般但是善于观察和贫的北京作者

作者对姥爷的感情让我有点感动,但我很不喜欢作者意淫北大女生,我要有女儿也考上我们北大找个好吃懒做啥也干部成靠中奖才能在小说里活下去的小混混那我非得把她腿打断不可,大年三十能让一陌生人把自己女儿拐跑,这是什么爹,什么妈啊?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出身,竟然还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城市的轻视,真让人匪夷所思,作为北京人,我为自己有这样的“同乡”感到有点不舒服。再比如作者对于人类前景的态度,对于宗教的态度,也体现出作者智商和见识都相当一般,一个地级市的副处那是市直机关副局长了,让作者写的连个中层干部好像都不如,这也说明作者的社会经验不足。不过看起来,作者是跟搞传销的自己老娘比智商的,这也就难怪有优越感了,不怕不如人,就怕人比人啊。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一个典型的智商一般但是善于观察和贫的北京作者

熬夜看完

现在的我很喜欢这样的小说,淡淡的文字中透露着淡淡的忧伤,属于我们的忧伤……现在的我急需快速了解现实,接收现实,在这些淡淡的文字中慢慢寻找自己的路吧……

不懂摇滚乐就别来瞎较劲

读完这本书,觉着哪跟哪都不通。。。。孙睿根本不懂北京摇滚到底咋回事。。。真正能把北京摇滚写明白的,还得去看本杰明的那本《地下室》。说白了,孙睿挺多玩玩校园流行。。。

在唯一解的人生面前,所有的较劲都是一败涂地

我有一个读大四的弟弟,弟弟有一个零五年冬天注册的豆瓣账号,豆瓣上的他喜欢摇滚,喜欢读书,喜欢经常性的问我,这么混能成吗。的问题。我为他买万能青年旅店的专辑,买Italo Calvino的原著,但我却回答不了他最后的问题。我只能告诉他,你眼中的世界并不是这个世界,等你长大了之后就能接受这一切了。弟弟对此不屑一顾。一方面,认为我跟其他所有的猥琐的成年人一样,喜欢用一句“等你长大了就什么都明白了”的哄小孩的道理来哄他;另一方面,认为被这个社会洗脑的人没有资格告诉他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世界。我不知道弟弟在跟谁较劲,但我却不想跟谁较劲。人生真的如此。有人说,这本书充满了模仿石康的痕迹;有人说,这本书起承转合的一点都不顺畅。可这不就是人生吗?我们不愿意承认但却一直在模仿别人的生活,我们的人生起承转合似乎也总是会有一些生硬。其一,我们都知道,物种的起源不过是一个单细胞生物,进来慢慢进化繁殖出你和我。人生的道理也不过如此,无论是石康还是孙睿,无论是通过那一种方式叙述,终归是青春期的道理。本质上还是一致的。其二,我们也都知道,买彩票是一个概念事件,无论这个概率是大还是小,都不过是个概率而已。这样的概率性事件存在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当中,只是这种概率事件带来的结果有大有小,孙睿通过这个事件改变了主人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被这样的概率事件给改变着?只是我们可能感受不到罢了。其实我和弟弟一样,同样对未来充满了无知。不同的是,弟弟对未来还充满了好奇,固执的认为通过个人的努力一定可以改变未来。而我,已经对未来失去了信心。我越来越感觉到所有的人生都会指向同一个方向,所谓“殊途同归”所谓“天下大同”都是同样的道理。公司的领导们告诉你一切要以结果为导向,人生的导师们告诉你一切要以过程为目的。谁对?谁错?都一样。我们没必要跟谁较劲,公司的结果就是人生的真谛,人生的过程就是公司的结果。没有任何的区别。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为一个文案一个设计绞尽脑汁,但如果无法实现再漂亮的文案都是废纸一张。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被华丽的人生迷惑,以为摇滚文艺就是生活,但如果脱离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每天琐碎的过程,文艺就是死亡。我越来越清晰的感受到,在人生某一个阶段之前的生活全都是指引我们走向真理的过程,在人生某一个阶段之后的生活全都是不断验证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不断有孙睿这样的人跳出来告诉我们如何求解,有些人相信了,有些人并不相信。但没有关系,即使少了孙睿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到达答案的人,也还有时间这条最好的求解辅助线。正如顾莉莉和卖琴的老人说过的话。一切自会明朗。

跟自己较劲

用一下午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是那种看第一眼会想一直读完的小说。印象最深的是和痞子那段,还有结尾看到痞子和曾经暗恋的女生在一起了,感觉人生好不确定,很难捉摸的带着点小讽刺。考大学,是和父母和社会较劲:退学,是和梦想和学校较劲:玩音乐,是和理想和社会较劲。其实,一切都是跟自己较劲,理想和现实永远存在巨大的差距,坚持哪个多一些,受苦的都是自己。而平衡是最难达到的,只有自己心安理得最重要。

2010年值得掏钱购买的中国大陆长篇小说:《跟谁较劲》

该小说在老气横秋兼青黄不接的中国大陆文坛显得弥足珍贵。在我心里:孙睿是最有资格代言公元20世纪80年代那十年出生的那辈人的心声与遭遇的:有点装逼操蛋、有点伤感抒怀、有点执拗妥协;这便是这代人最大的犬儒。《跟谁较劲》是我2010年全在在书店里逗留时唯一不翻阅就直接选择掏钱购买回家的两本中国大陆长篇小说之一(另一本是韩寒那本《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我们总是在和自己的较量中成长

孙睿的新作《跟谁较劲》看完了,犹如一部80后小说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从处女作《草样年华》到现在的《我是你儿子》、《跟谁较劲》,从青春的关注自我到关注我与社会的关系,可以看出孙睿的成长变化,思想在慢慢成熟、多元化。他现在正在向创作的成熟期大踏步前进。

孙睿《跟谁较劲》告诫80后要抓住自己青春的尾巴

  近日,80后作家孙睿创作的《跟谁较劲》(http://vip.book.cnxianzai.com/3/jiaojin-2336.shtml)作为“长江杯”网络小说大赛首部参赛作品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自《草样年华3-跑掉的青春》后的又一部作品,在现在网的连载也得到了读者的强烈追捧。日前,在新书发布会现场,还请来了著名的电影导演也是他的导师田壮壮,作品得到了导师的认可,说孙睿的作品“讲故事像白描,清清淡淡的,但肌理准确而丰满,读起来能触动人”,还说“从这部作品开始就更认为他是一个作家了。” 《跟谁较劲》:青春的尾巴 理想的幻灭  2004年之前,没人知道孙睿是谁,而仅仅几个月时间,一本《草样年华》让他再也无法被众人忽视。1980年生于北京的孙睿,文风深受王朔影响,京味十足,被誉为“80后王朔系最优秀的学生”。2004年,《草样年华》正式出版。  从2001年创作《草1》开始,如今七年过去了,孙睿的《草样年华》陆续写了3部,他也自嘲道,“别人出续集,无论是书还是电影,都趁热打铁,一两年就弄出好几部,我七年出三本,显然不符合商业规律,没办法,东西不一样。这个速度我觉得已经够快了。”《草3》在时间上延续了《草2》,讲述了一群“走到青春尾巴之时”的人在生活、情感、事业等方面的追求。  《跟谁较劲》虽然和前面的作品不相关,但在时间上,更是一个青春的终结曲,是他站在另一个高度来审视成长的经历,80后人,从普遍的迷茫、焦灼情绪,以及在成人阶段内心深处的种种“较劲”——20岁跟学校较劲,25岁跟老爸较劲,30岁跟自己较劲,现在终于在成长中慢慢历练,清醒认识,找到自己方向了。孙睿曾经说他喜欢杨德昌的一部电影里一句话,片尾七岁的小孙子面对奶奶的遗像说,“我觉得,我也老了……”。“多年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被电了一下,老是一个心理概念。现在,想起来,感觉到自己老了,青春已经是到尾巴上了,但更多的是变得稳重成熟了。  曾经《草3》最终以“洋洋的死”作为结束,孙睿说洋洋身上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想借此告诉大家,“理想终归是理想,总有一天会破灭的。"现在《跟谁较劲》最终以何小兵的清醒认识结束,这是要80后认识到我们还是要向现实屈服,80后的棱角是要被磨灭的,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一种经历。   对青春偶像剧说“不”  孙睿一边写作,一边还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攻读硕士学位,从机械电子专业毕业之后,导演系的大学生活是不是更丰富多彩,孙睿却说,“校园还是属于本科生的。”本科生时,他五年一直在学校里住,有一帮同学玩也好,干嘛也好,那是特别热闹的生活。但是读研的这段时间多了一些思考。除了写作,孙睿已经在写作剧本,并将尝试在影视方面发展。电视剧《我是你儿子》也将上映,这是他的一个新起点。  作为北京作家,孙睿坦言自己深受王朔影响,“我读书特别晚,正经看书的时候是从王朔的书看起的,一个是先入为主的影响,再一个是王朔的书确实特别好看,那种语言,浑然天成的感觉,用那种语言正好可以写出我想写的东西。”对于有人批评北京文学有“痞”性,孙睿全然不这么认为,“不能叫痞,红楼梦有痞吗,很多文化在里面。”  虽然很多人认为赵宝刚系列的青春偶像剧京味很重,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孙睿并不赞同,“《奋斗》我看得不太多,隔三差五看一眼,不像在北京拍的,在任何城市,上海、大连,哪儿都可以拍这个。”  80后怎么成名  作为“青春文学”北京派的领军作家,孙睿经常被人问道对韩寒、郭敬明等人的看法,孙睿很不客气地指出,郭敬明的书他屡次尝试阅读都中途夭折,韩寒的作品没怎么看过,但是平时从博客上看文字很好,还算“靠谱”。“他们俩包括其他比较成功的80后,在写作上都不比别的80后能强多少,之所以比较有名,完全在于写作之外的聪明跟智慧。”  平时阅读,孙睿也坦言很少看同龄人的作品,“我有我自己的青春,没有必要去他们书里找寻青春。我看的书更多是名著,那样不会浪费时间,如果看乱七八糟的书,挺浪费时间。”  虽然在《草3》上市的时候,书商就打着终结版的噱头,但孙睿说过,“终不终结完全是我个人说了算,这得看我跟生活的关系,走到哪一步。”这样看来,孙睿其实在心底对这本书是早有打算,跟自己跟家人跟现实较劲可不是什么好事,未来的东西无法预料,改变现实是一种理想,不能改变的现实是一种挑战,不是每一个挑战都可以成功的。

《跟谁较劲》到底是不是草4 现在网对话孙睿的青春结局

现在网原创:看到很多网友追问,草3有点意外,结局是一个悲剧,为什么你不赋予他们戏剧的场面呢?孙睿:前些日子不是流行一句话吗?“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茶几,上面有杯具,也有洗具,当然还有很多的茶具。”我想这个可以很好的解释吧,生活是一个很现实的东西,小说就是源自于生活的,太多的甜蜜会使人忘记了现实的残酷。现在网原创:那么是不是意味这草3悲剧式的结束,就意味了你的青春小说《草样年华》系列的结束,准备另外一个新的开始?孙睿:其实我很困惑,不管是书友还是网友,一旦沉浸到某些系列小说里面,就会迫不及待的想继续看下去,希望永远没有结局,搞的写小说跟过生活似得,非得到伸腿的那一刻才算完结么?现在网原创:对于小说创作者来说,一部成功的作品,尤其是系列小说,往往要面对读者很大的压力,他们要求一直看下去,但是作者总不能一直创作下去吧?孙睿:是的,您相当了解我们,草样年华系列伴随着太多人的学生时代,但是这些人终究长大,后面成长起来的跟我们那个时代完全不同,可能感触就少一些吧,我也觉得我或许该换一个角度看社会,不应该老停留在学生层面上,社会需要更多的积极向上引导人奋进的小说,《跟谁较劲》就是一个尝试。现在网原创:至于青春至于结局,我想孙睿你会给读者一个交待的,我们在这里也祝愿这部《跟谁较劲》能够取得好成绩。http://vip.book.cnxianzai.com/3/jiaojin-2336.shtml 《跟谁较劲》全本阅读

成长-自我到本我

成长;自我到本我;一个男孩子的成长历程。从遇到摇滚,爱上吉他,揣着梦想北漂,实现梦想后的空虚,最终到真的融入了生活。应该不到最终吧,毕竟才刚刚30岁,也许之后的路还很长,心态还会再改变。很真实的感觉,但是又有点浮于现实之上。年轻的时候该为梦想疯狂一把的,无论是摇滚,还是退学,恋爱,还是分手。只是当梦想遇到了现实,精神遇到了物质的阻碍,生活就成了夹板,两面受气。何小兵是好运的,他坚持了下来,而且在最无望的时候中了彩票。假定何小兵没有中彩票,他依旧会继续着卖琴,攒钱出专辑的梦想。那么,他转变的会更晚些,但是依旧会改变。就好象历史中的每一个引领时代的人物,他们出现了,只是因为时代发展到了这个阶段,而不是他们改变了时代。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六国,也许之后还会有李始皇,王始皇,只是晚一些罢了。生活同样,发展到了,总有一个契机让你改变。量变决定质变。彩票让何小兵提前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然后他才发现自己的梦想甚至是一个不真实的梦想。年龄,环境,心态等种种原因让他把这个梦想过度放大了。可是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年纪。在没有其他的心理寄托的时候,梦想就是精神层面的一切。发现自己的梦想不再具有精神力量,何小兵迷茫了,无所事事的晃荡了一年多。然后因为各种契机再次走入了生活。可以说入藏是他再次转变的爆发点,依旧和之前一样,生活过到那里了,总会有一颗火星来点燃它。现在何小兵觉得生活就是过好每一天。也许没有咸菜吃对未来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喝粥的时候吃咸菜会有滋味。没有那么多的必要和意义,简单快乐的日子过得更好。

一起成长

在推荐和力荐之间犹豫了一下,最后选择后者,只是因为相信这本书能够给很多如我一样拧巴的人一点思考、一点共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就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雾,这种雾让我们对生活产生疑惑、焦躁甚至愤怒。一直都有一种活不明白的感觉,和书中何小兵不同的是,没发现自己多么牛B,而是困惑为啥别人都能正常的生活自己却总这么拧巴,后来看到网上许多关于80后的言论、文章才知道,和生活较劲的并不只有孤独的自己。还是觉得书中的何小兵有点脱离实际,真能做出那样出格行为的人们毕竟还是少数的吧,可是这并不妨碍本书在思想上与我们产生的共鸣,或者给我们的思考。与何小兵较劲的方式不同,周围朋友们包括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总是疑惑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的,一个劲儿地询问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大多数的时间里对一切都不满意,为什么电视里总是播着肥皂一样的片子,为什么网络中总有那么多无聊的东西,为什么成长就意味着必须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为什么我可以允许自己就这么一直活下去……何小兵总觉得别人做的事情没有意义,我们又何尝不是,总是觉得围着电脑转的人们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可当自己做了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之后又能怎样?浮躁。越想不明白越浮躁。这种浮躁体现在大学时的焦躁、毕业后的茫然。就连单位的领导也能够发现我们的浮躁,一再强调要脚踏实地一点。不是不想平静,而是心里没有整明白这个世界、这种人生,又怎么能够安心地接受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日子难道不应该轰轰烈烈的吗?于是,更加浮躁。瞧不起啥都不去思考的人,瞧不起除了上班就是上网的人们,瞧不起这一辈就这么过的人们,但是却又不明白自己究竟想怎么过。所以,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决定给一个力荐。虽然书中关于成长的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但至少它教会了我怎样平静地去面对日子,怎样脚踏实地地去生活。至少它教会了我生活本身的意义就是在生活,很多风景只是生活的一角而不是全部。最近看到很多文章、歌曲都关于成长中的我们,有对即将逝去青春的祭奠、有活不明白的迷茫、也有参透生活的坦然,这真好,至少成长的路上,我们在共同欣赏风景,至少我们不孤独。

返朴归真

返朴归真,我认为这本书告诉我的就是这个,揭开一切华丽的表面,显露出最本质的东西,无论是音乐,感情,甚至是生活,以真为美,这才是最重要的。孙睿的这本《跟谁较劲》,感觉就是整套《草样年华》的浓缩版,他用7年的时间写完一套《草样年华》,却用了10年的时间写了这本《跟谁较劲》,可以说这本书记载了他10年来的心路历程,从青春期的骚动到返朴归真、老僧入定。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通过书想告诉我的,也是告诉他自己的。从前我可能和他一样,以或许每个人的青春都和他一样,碰撞,难忘,全是泪。就像那教琴的老头说的“青年人,其实就是喝多的老人,等酒醒了,就正常了,但醉了的人,做不肯承认自己醉了。”青春时的骚动、暴躁、激情、活力、勃起、蠢蠢欲动都是华丽而短暂的,如果非要沉迷于其中而无法自拔,是不会有人等你的,等自己回过味的时候,或许为时已晚,发现自己以一无所有。那个时候的人总是挺拧巴的,拼命地跟丫死磕,想证明自己,最后才发现,自己什么也没证明,反而把自己磕死了。但是我不能否认这些阳光灿烂的日子,也不想否认。摇滚,可能是我和这本书的又一共同点,同样,原来我也是玩命的喜欢摇滚,追求那些速度、力量、技巧上面的东西,怎么躁怎么来,但是要让我现在再听我原来喜欢的那些东西,就会感觉他们的音乐中表达的那些东西是那么空洞、苍白、无力。虽然现在听得是一些旋律简单的东西,但是感觉这些东西离自己是那么近,更能产生共鸣。这并不是在褒贬哪一些音乐,所有能创造出来的音乐都是好音乐,唯一不同的只是听众而已,每个人、每段时间,每个地方都会选择更贴近自己的音乐。为什么说这些,我想说的就是,对于音乐,生活都是一样的,激情、技巧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些假象都有一个光鲜的外表,容易让人痴迷,等拨开层层迷雾,看到最本质的东西,这个时候才是最美好的。孙睿近段时间的书,总是想表达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或许是他真的成熟了吧,以或许是他自己也返璞归真了,告别了他那段特拧巴的生活,重获新生,静下来了,特此把他这种重生的心情抒发出来,并且传达给别人,希望能给还在迷茫中的孩子一些帮助吧。

摇滚是什么

如果你玩乐队或者喜欢摇滚,或者你身边有这样的人,那么这本书可以看一看,有很多地方相信还是挺真实。北京确实有摇滚村,确实有人喜欢摇滚而辍学,在中国玩摇滚的人大部分也确实穷困潦倒吧,玩摇滚的人也也确实看起来特有个性,摇滚也真的很精彩。《跟谁较劲》 和 《时代的噪音》 不同,时代的噪音是写约翰列侬,鲍勃迪伦,U2等大牌的国外乐队和音乐人,而此书是我第一次看到以国内摇滚为题材的小说,当然,我见识很少。以摇滚为题材的电影倒是很多,有吴彦祖和舒淇的《北京乐与路》,还有纪录片《后革命时代》,国外的摇滚题材就更多了,无聊的时候看过十几部。把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以为主人公是以李志(我比较喜欢他的歌)为原型的,吉他,退学,愤世嫉俗,写歌。。。比较喜欢摇滚歌曲,也很尊重摇滚歌手的想法和生活,但是我绝对不会去这样。甚至剃一个朋克头、去纹身都不行。不抽烟,不骂人,不打架,不胡乱鄙视,相信生活的人也应该可以有喜欢摇滚的理由。特喜欢吉他,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弹,感觉超级舒服。有人说那是把骗小女孩的玩意,我却认为那东西是可以与灵魂对话的(这话自己看起来都有点装,但认为真实),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听见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一种东西,有人可以拿来炫耀,也有人把它当做情感的伙伴。后者喜欢只因为音乐带给人的快乐,而不是其他附加的东西。曾今以为自己可以玩摇滚,后来买的电吉他都快锈了。那么就比较佩服那些一直玩到组乐队的人了。但是摇滚是什么呢?曾一度爆出那是与毒品和滥性相关的东西,似乎摇滚就是正常生活的反面。他们说摇滚其实是梦想,是青年激情岁月的诗歌,是与生活抗争的旋律。是因为梦想无法到达,于是开始偏激(也许偏激也算不上)。可是抗争不叫生活。生活的对抗和妥协,选择一个折中点,应该是一门很深的艺术了。所以最后世界会逼着主人公和我们所有倔强的人向这个折中点靠近。当然有人一开始就一直妥协,当然妥协也没什么不好。梦想也许是一种情绪,而且还是带着无法企及的目标却让人一直亢奋的情绪。摇滚的现场,POGO很过瘾。摇滚的歌词,骂人挺过瘾。摇滚的节奏,震动的挺过瘾。摇滚的旋律,solo挺过瘾。我有时候想,我是伪摇。但是我相信摇滚可以给人一些真实的东西,无论是否伪摇。我也相信梦想不是到处较劲就可以实现的,因为生活需要妥协。算了,不胡言乱语了,继续听歌去,在摇滚和流行中选择,我喜欢摇滚。

走一条何小兵那样的道路,对与错,对于一个19岁的人来说,并不重要

大一,已经从课堂上消失了谋划着休学,去洗车挣钱,组乐队这是很给力的想法,有人会说这真傻但此时已经看不见别人了觉得傻逼是别人,或者已经不屑于去说别人是傻逼坚定的走自己的路认为那才是希望,才是让内心充实的光明大道结果不重要了,就算没有结果也要燃烧自己的青春这是现在的我看《跟谁较劲》,晚上一人点着灯在寝室熬夜看到清晨在小兵爷爷死的那一段,哽咽了想着生活不是一场逃避总要面对这个社会,面对不愿发生的事,面对正常的节奏看着扭机在现场嘶吼着《姐姐》,热血沸腾想着自己在光谷国际广场和地下乐团一起喊着“没人给你面子”时的旁若无人,这就是年轻,充满力量之后再看张楚的访谈录两种不同的感悟时代变了年龄变了追求变了年轻就是不顾一切,自以为是不愿压抑自己,不愿屈服有没有真正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有没有真正发自内心想说的话反问自己找到看似正确的答案一种理想主义 油然而生我没错,因为就是这样一个年龄当岁月变迁,记忆褪去,当时的情绪消逝我们变成了旁观者,看着过去的自己那时真傻比,但当时不傻比,不就没了之后的感悟一种矛盾,由时空割裂开来,又在情理之中

非典型性的生活

首先要先说这篇评论的题目:非典型性的生活,其实一开始起名为非典型性人生,后觉得人生太过宽泛,其实要重点说说我们的生活。后改成非典型性生活,而后又觉得断句不妥就会有误解,于是加了一个“的”字进去。我是在跟题目较劲。但在这生活当中,尤其是在我们青春期的时候,较劲的可就不仅仅只是一个题目,那个时候的我们,豆蔻年华,大好的光景,每天老师家长各种长辈教育我们要珍惜好时光,努力上进。但能够听进去的有几个呢?每天神经就像是柠成了麻花,看谁都别扭。我们跟自己较劲,跟家长较劲,跟学校较劲,跟朋友较劲,跟这个世界较劲。难怪有人说,青春期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内心的神经病。孙睿的这本新书,说到的就是我们那些较劲的时候。其实整本书看下来,我觉得格外真实,其实80后的一代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是美好又不公平的,美好的是他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无忧,不公平他们又被太多的曝光,被关注,甚至被误解。这话暂且按下不表。其实在这本小说里,讲到的就是一路从青春期走来的何小兵,如何蜕变的过程。一个何小兵几乎就代表了整个80后的青年。我也是80后,从小叛逆,心中有大理想,不顾不问想要去实现,极力想摆脱父母的管制,早早离开家去独自生活,等到独自生活发现远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哪怕是在比社会相对单纯的大学校园里,也觉得与周遭有一点格格不入。很多时候,我在看书时,就会不由自主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曾经的那些青春时光。说起这位作者,他写过的草样年华系列可谓风靡全国,我当然也拜读过。虽然这本新书和之前的三本内容不尽相同,但视角上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同样描述的青春,但却更加现实,时间跨度更大,而且从最初的焦灼、迷茫,到之后的反抗、叛逆,再到后来的寻找、淡然。一切顺理成章,每个人都在成长的过程中和不同的事情较劲,20岁和学校较劲,25岁和老爸较劲,30岁和自己较劲,之后才能够慢慢学会放下曾经执念的东西,完全顺应自己的内心。其实书中说的很多事情,包括一些细节部分,我觉得在我们每一位的身上都是存在的。只有在经历了社会之后,在你完全摆脱学校生活,来到这个大染缸的时候,你才会明白,原来成长、长大是这么一回事,完全和自己曾经想过的不一样。会渐渐的清醒认知,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向。书中非常好的透析了“理想”这个词,年少无知的青年,内心存有叛逆和乖张的想法,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了摇滚乐,就马上觉得这正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了这点“理想”,不惜重读考北京,不惜退学,不惜受苦受难好几年只为出一张专辑。而等到三十而立的时候,回头看看,那真的是理想么?不,不是。那不是理想,我们的青春期是一件非常容易附加外在的物体,你在青春期时所有的情绪,都十分容易受到或者是被一些事情所附加,比如一首歌、一位偶像、一份爱好等等。而小兵只是恰好在那样叛逆的时候,听到了摇滚乐,只是摇滚乐的那股子喧嚣和态度,深深吸引了他。归根结底,是他内心的那点不平,被肆意放大,被无限膨胀,他再也看不到其他人,他再也没有办法接受其他人,他只接受自己,还有他的摇滚乐。其他也是一样,有人说兴趣就需要从小培养,因为小时候容易被吸引,因为我们的身体是没有其他附加物的,是非常具有粘稠度的,比如绘画、钢琴、写作等等,都是可以。而在长大之后的我们,会变得更加的麻木,因为平日见到的实在太多,于是就不会被那么容易吸引。于是,每个人怀揣着自己心里的那点理想就出发了,再多人反对,没事;吃再多苦,不怕。只要是自己乐意,就算是有刀山火海,一样也去。更不用说自己的父母长辈,我们曾经执拗地像是一头牛,怎么拉都拉不住,惹急了还会顶别人一下。就算是撞到了南墙,也从不退缩,头破血流也不怕,直到撞破墙为止。那个时候的我们,每天想着是什么呢?每天看得又是什么呢?不是觉得自己太牛,就会觉得别人都是弱智。而别人看自己,说不定也是白痴,觉得任何人都对不起自己,世界天天都在和自己做对,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优雅且正确的,别人的一切都是如此的低俗和狭隘。每天孤芳自赏,觉得自己果然就是世界的中心。而当我们慢慢长大,渐渐发现,这个世界离了谁都照样转,任何人都一样。当初那些我们身上青春期的棱角被渐渐磨平,开始变得圆润起来,我们觉得其实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绝对的对与错,更没有我们所谓的那么多中心。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时刻,而在书中,以主人公逐渐摆脱了青春期的阴影看清社会看清生活的时候,他终于恍然大悟,而那个时候,他曾经所谓的理想,他的摇滚梦,或许在他之后的人生当中,变成了一个闲暇的爱好。所以你能说,那就是理想么?理想真的就是如此的悲剧?当然不。而在书中,关于主人公几次焦灼的思想潜伏,也十分具有代表性。我们总是在想生活的意义为什么,因为在自己看来,旁人做的一切都是如此没有意义。正如小兵自己所想: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做那么没有意义的事情,有用么?有这点时间不如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便是愚昧的地方——后来他也渐渐明白——生活的意义,正在于生活的本身。每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过法不同,就算在你眼里再没有意义的事情,在当事人的眼里,那就是他们自己生活的意义。而这种从生活本质态度的转变,就体现了处于青春期的人们渐渐成长的过程,是一种必然的经历。而在我书评的开头,我提到了80后的不公平。如何的不公平,其实就在于,我们青春期时的叛逆、乖张,在每一代人的身上都有,在他们年少时,和80后一模一样。只是现代社会的通讯条件越来越发达,媒体、网络等等可以分析人的工具开始肆意地打量这些尚未进入社会的青年,于是觉得他们是垮掉的一代。而当这几年当80后开始真正进入社会的时候,这样的声音几乎销声匿迹了,因为关注的点开始变成了90后,甚至是00后。我记得写过的一篇书评里说过:我们的人生就是厨房,里面有杯具、有餐具、还有洗具。生活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存在,它会让人迅速摆脱你身上曾经虚假的水分,让你快速地成长,让你磨练意志,让你想明白曾经一直困惑的话题。我相信,孙睿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带有这样成长的感觉,他和我们一样,曾经也是这样一步步走来。而所有80后的朋友,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因为你知道,往事不再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子,这就是典型的社会,但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又不尽然相同,那便是非典型性的生活。媒体稿

跟谁较劲

在这本书里孙睿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与《草样年华》所不同的气质。毕竟他已经三十而立,他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充满着憧憬的青年。其实,从草3中孙睿已经流露出了探讨人生的苗头,只不过是借杨阳之口旁敲侧击的说出来。而在《跟谁较劲》中孙睿已经开始正面的探讨这个社会,他用一个年轻人的理想,已经去追求理想付诸的行动,然后归于现实的经历写出了一个三十而立之人该有的心境,不再浮躁,不再愤怒,不再较劲,故事的最后,是踏踏实实的生活,充其量只是跟自己较较劲。孙睿用他的文字祭奠了我们这些即将而立之年的80后们成长的心路历程。

so

曾经迷乱的摇滚青年……经过十年的洗礼…放弃了曾经的梦想 最终被卷进了 社会的主流当中 很真 很好的文字

我的读书笔记之孙睿《跟谁较劲》

1. 有了女朋友,你就不孤独了,孤独才会让人思考,你不孤独了,没有思考了,当然没有东西可以自然流淌了。2. 高兴和孤独是两回事儿,有人在孤独中高兴,有人在不孤独中不高兴。3. 这种简单的时光确实快乐,可生活一旦快乐了,就失去质感了,日子变得不实在了。4. 何小兵看着夏雨果的身影消失在楼口,觉得生活真比他接触过的任何科目都难,要是能退学,他真想也给退了。5. 原来都心高气傲,仰着脑袋看天,不管脚下的路,现在把脑袋低下来点儿了,开始看路了,但心思还在天上。6. 但是这种得意的心情,随着太阳落山也落下去了。7. 岁数小的时候,理想是一道门槛,跨过去就实现了;岁数大了,理想变成一堵墙,严严实实地挡在面前,任何人也无法忽视这面墙的存在。认清现实,不是心里突然转过弯来了,而是生理反应。以前忽视的东西,现在清晰地摆在眼前。但发现有比自己更年轻的人,以比自己更充沛的精力在这条路上跑着,便渴望知道终点在哪里了,因为你知道,如果这么一直跑下去,你肯定是跑不过那些人的。8. 生活继续着,没什么太满意的——除了理想仍旧停留在理想阶段;也没什么太不满意的——生活像一条河,无论怎么样,都会往下流。9. 能坚持买彩票,需要有一个渴望发意外之财的梦想来支撑。10. 世界上很多事情是靠运气的,比如钓鱼、打麻将、蒙选择题。这些时候,运气好的人和运气不好的人,从同一起点出发,到达不同终点。运气的综合,就是命运。11.以前坐公车,车上总会发生各种让何小兵看不惯的事,当那些他认为本不应该是生活在当今这个文明程度的社会的人做的事屡屡发生在眼前,让他对人性之丑感到绝望时候,心情就会变差。而现在,为了避开那些令人气愤的事,出行可以打车了,那些事业在眼前消失了,心情也会比以前轻松。12.那种天很蓝,云很白、空气舒适、阳光普照、坐在教室里趁老师转身之际捅鼓女生两下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看两集动画片就能幸福一晚上,并从此对生活有了盼头的童年也一去不复返了。那些尽管不自由,但对未来满怀憧憬的日子离他远去了。13.在生活面前,每一个人都是井底之蛙,不同的是,有人离井口近点儿,看到的东西多点儿而已,谁也别以为自己比别人多看到点东西就不被井挡住眼睛了。人的一生,就是从井里往上爬的过程,让自己尽量多地看到世界的真相。14.何小兵觉得中国人很荒谬,都愿意给别人活,愿意看到别人满意的脸色。从出生到死亡,一系列扯淡的规矩,做不到怕人笑话,宁可苦着自己,也不愿让外人挑理儿,中国人活得,一个字,累。15.虽然人不可貌相,但相貌有时候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16.何小兵很不理解,自己受苦就算了,为什么还要制造出下一代并让他们继续受苦呢,然后孩子们结婚,再制造下一代。17.一个人,只有对世界无所求的时候,才能彻彻底底地说真话,否则,他无法完全表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免不了瞻前顾后,怕因自己的真实伤害到谁,从而失去自己想要的东西。18.电视和杂志上,有人想看裸体,有人为了挣到钱过上好日子而裸体,有买有卖,操蛋的商业行为就这么建立起来了。19.没有人总是生活在热闹中,也没有人总是生活在宁静中。20.做事情本身的意义,比事情的结果更有意义,尽管结果对于命运更有决定性意义。21.他一直觉得活着应该听天性的召唤,不想强迫自己,因为人类既定的规矩而强迫自己做那些并不想做或不想在这个时候做的事情,结婚并不难,难的是是否准备好了,他觉得目前自己还没有这方面的准备。22.两片树叶一片因为有梦想跟着风走了另一片因为在树上他们最终都要掉落前者因随风而飞落地前饱览美景无数而后者虽然一动不动守着树没有到过任何地方最终却落在了树的旁边23.他说一个人不停地失败,面对下一次失败,也不会再惆怅和束手无策,这本身就是人生的最大成功。如果是孙睿的书我一般都会给4-5颗星,但是实在不喜欢这本书的出发点,是一个外地人来北京的事,看整部书的过程中心里都是带着排斥情绪去看的。但是还是要说,这本书一共分为11个部分,从2000到2010年,在2009年那部分是书中最珍贵的一部分,可以看出作者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把沉淀的东西抛到了这个部门。似乎给我讲明白了正在热播的LV广告的广告词,让我对旅行包括人生也可以说是生活有了些许新的认识。尤其是那高潮部分的阐述,我把它归结为最终陪着自己的只有心灵,生命无常。但是这本书的结局也让我非常各应,因为结局是一北京女孩和外地男的好了,不过我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现象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比如我很喜欢的春晓,还有很多,像很多人喜欢的王菲,其实虽然我喜欢她们但是对于她们这点我觉得挺傻逼的。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以一个外地人的角度去写,是因为社会现象还是什么,但是从我记下的笔记来看,书里还是很有东西的,作者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幽默了,但是却还是能跟他产生很多共鸣,如果你像我一样从孙睿的第一本书就一直在看他的书,那么我还是推荐你去看这本书,因为也许你并没有像我那么排斥外地人,更重要的是当你看到这本书的倒数第二部分时你会觉得这本书看值了,没白看。希望笔记里的所有作者的话都能跟大家共勉。

孙睿写了本大团圆的书

我总觉得孙睿写的东西更多的是自传体,草样年华活不明白都是写大学生活的东西,经常能找到一些他的影子,也经常因此引起高中生大学生或者小白领的共鸣。别信封面那些扯淡的话,这次跟谁较劲,表面上看还是类似草样年华式的文字,但明显能看出孙睿的变化,相比之下更像草样年华3,他已经不是什么青春文学或者80后领军人物之类的了,他是正儿八经的作家和编剧。一个年轻的京味儿作家,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可以让人很自然的接受,他也在逗你一乐的字里行间学着像偶像王朔一样去阐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这是孙睿一贯的行文方式。但总觉得孙睿这样写,好像很容易把自己圈进了一个框框,总不能只写自传体,相比之下,我是你儿子那本就写的很不孙睿,这本又回到了往常的风格。但都挺好,甭管写什么,我一直觉得,孙睿的字本身就有很强的魅力。跟谁较劲写了一个小愤青十年的成长过程,同样的,我们这群读者又一次能从他自立行间读出共鸣。个人觉得写的没有草样年华和活不明白精彩,但读起来依然很流畅,很爽。最后作为他的粉丝,力荐一下。


 跟谁较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