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味.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烹饪美食 > 饮食文化 > 食.味.道

出版社:故宫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513401210
作者:高成鸢
页数:49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假如没有周先生的关系,初见季羡林先生我不愿提及饮食文化。但出乎意料,季先生没有反对我“搏二兔”;听过我对“两课题孪生”的陈述,他当即表示“这是一家之言”。我还以为不过是随便一说,后来读到他的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才知道他像鼓励尊老研究一样认真。我的饮食文化论文都发表于新辟的学术园地《中国烹饪》,曾开设专栏,总题为“中国的饮食之道”。撰写了二十期后半途而止,因为我自信观点体系已经形成,从此埋头于专著。关注的友人问:什么书一写就是十年?哪里是“一写”,其间曾三次推倒重来。本书的进展,不是以言词、而是以观点为步伐。新观点天天在生长,都是人人“口中所无、心中所有”。古人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本书可能自然就“理不惊人死不休”;值得古话“文章本天成”的只有中华文化本身。写作的感受也在变化:起先因为新想头而感到的自得,日益变成对探究对象的敬畏,甚至毛骨悚然。很像老农掘地时碰上一件古器物,不知其大、又不能弄破;耗力越多,越不忍放弃。农夫可以起早贪黑吃大苦,怎奈病体使我不得不时作时辍。拖延日久,又从苦于体力不足,进而虑及天年不敷。真说不出是什么力量支持我以老病之躯承受当初远未料到的磨难。被埋没的忧虑学界的成规我很清楚:前沿在于学刊,新锐观点的论文一篇篇发表,作者也逐渐被学界认同。无闻者孤立地出一本书,八成要被埋没。《尊老》一书已给了我教训:纵然“学术泰斗”手书推荐,书中提出的“文化基因”假说也未能引起我所期盼的论难。

内容概要

高成鸢,山东威海人,天津图书馆研究馆员,天津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长期从事文化史研究,曾独立完成国家史学课题,成果《中国尊老文化探究》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评为“国庆五十周年献礼图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在《中国烹饪》开设专栏“中国饮食之道”,提出了“饮食哲学”的命题,受到国内外饮食研究界的较高肯定,季羡林先生也极为推重,誉以“可成一家之言”。

书籍目录

前言
本书观点体系梗概
上编 饮食的历史
 第一部 “得天独薄”的肉食时期
  为什么管洋人叫“禽兽” 
   万物由来:洋人的上帝、华人的吃
   游牧民族低“人”一等
   农夫认为抢粮的无异于野兽
   “粒食者”本是华人的正式自称
   畜牧是“走享其成” 华人何以无缘
   牧牛阳关道 种粟独木桥
   答客问:回应怀疑者的论难
  兽肉匮乏 渔压倒猎
   冰河——黄河:泽国之梦
   猎神伏牺不识弓箭?
   靠水吃水:渔猎与舟车
   八卦三划“爻”:稀泥上的鸟爪印
   捕兽机:分布全球,中国独无
   人生常恨水常东
  中国话为什么总是鸟在兽先
   边吃边生的“视肉”:肉食者饥饿的神话
   孔子曰: “鸟……” 
   捕鱼得鸟:从捕鱼篓到天罗地网
   网开一面鸿荒之世
   弋:带线的箭射什么鸟
  龙、凤的由来:鱼、鸟——中国先民的肉食
   中国独无图腾? 
   龙蛇混杂:水怪臆造缘于食物
   凤=鹏=朋:无非大量的鸟肉
   出身于鱼的龙凤为什么都飞上了天
   龙凤呈祥:两部族结合的媒人找到了
 第二部 曲径通幽的粒食歧路
  坐吃山空:饥饿文化的形成
   大熊猫、中国人:难兄难弟
   茹毛吞草:从人倒退到畜生
   ……
中篇 “味道”的哲学
下篇 调和的艺术

编辑推荐

《食•味•道:华人的饮食歧路与文化异彩》新异的书,宜用新异读法。按建议浏览,会意外轻松明澈。强烈建议初次只读大字正文,忽略小字“夹注”可省却近半时间。无兴趣的、费解的段落请一路跳过。请先读《后言》(本是《前言》的重心),了解民族宝藏“现形”之难,及著者偶当其事之怯,以估量全书价值。请对超长的目录给以超常的关注。细部的奇趣会迷乱整体思路,时时需要借着细目来回顾。正式阅读请从《梗概》开始。全书是层次繁多的观点体系,小题独立成篇、环环相扣,又是上层的论据。要先把握干枝,成竹在胸。

作者简介

《食•味•道:华人的饮食歧路与文化异彩》一书共分为“得天独薄”的肉食时期、曲径通幽的粒食歧路、饭菜分野与味的启蒙、华人“味道”感官功能的调适、中餐“味道”审美内涵的形成、吃与华人的生活艺术等七部分内容。
《食•味•道:华人的饮食歧路与文化异彩》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食.味.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饮食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因此讨论饮食文化的著作也汗牛充栋,但是当看到高先生的《食.味.道:华人的饮食歧路与文化异彩 》时,还是为之一振。虽然很多文章在讲饮食之道,但多是单纯从烹饪的原理、食材的搭配等角度去理解,虽然增添了我们对食物的理解,但是对于形成我们今天饮食结构和特色的原因,着笔较少。而高先生从“粒食者”的角度来解释我们民族特有的烹饪习惯、口感特点,以致谈及民族性的“肠胃消化不良”,让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是真正的达到了“道”的境界。
  •     首先说一句,这本书的题目是:食·味·道: 华人的饮食歧路与文化异彩后面那个不是副标题。以前看过高老师的《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是将中国饮食文化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谈,非常给力,这次是一个系统的理论著作,但是用随笔的形式写的,非常好玩,很多我们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都打上了饮食的印记,还逻辑严密,言之有理;很多我们认为的想法,在高老师的笔下都有了不同的饮食解读。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蛮精致的一本书
    读着玩,不错
  •     食,味,道,三问其五味
  •     不错,就是他的书太少了
  •     书是好书。就是印刷纸质都不咋样。
  •     书本质量不错,内容更是喜欢。
  •     很有趣儿的一本书。
  •        饮食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因此讨论饮食文化的著作也汗牛充栋,但是当看到高先生的《食.味.道:华人的饮食歧路与文化异彩 》时,还是为之一振。虽然很多文章在讲饮食之道,但多是单纯从烹饪的原理、食材的搭配等角度去理解,虽然增添了我们对食物的理解,但是对于形成我们今天饮食结构和特色的原因,着笔较少。而高先生从“粒食者”的角度来解释我们民族特有的烹饪习惯、口感特点,以致谈及民族性的“肠胃消化不良”,让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是真正的达到了“道”的境界。
      
      
  •     一次逛书吧时无意看到的一本书,随手翻了翻,欲罢不能,价格却让我有些却步。回家后依然惦记着这本书,于是**当搜寻,没想到折扣也不是很低,又架不住自己好奇的心理,把它给拍了。买回家细细品读,感觉还行,作者把中华饮食的细枝末节都交代了一个底朝天,原来我们的一顿吃食有这么深厚的文化背景,长见识了!
  •     写出这书的人不容易…………
  •     谢谢回复,已经看完了。这本无论版式还是内容,都非常喜欢。尤其喜欢把里面引用的文字用了楷体作为区别,读起来更舒服,也更方便。
    再次感谢!
  •     很有趣的一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大半个月
  •     刚买了书,也是因为喜欢《饮食之道》,正想问有啥区别呢。感谢。
  •     真的好有文化 专栏美食神马的逊毙了
  •     才读不到50页,错别字已经超过了我买的其他书,实在不敢恭维这本书的质量,请其他朋友购买时要谨慎。
  •     比普通二十开略大,内容很丰富,文字稍艰涩,视角独到。
  •     奇书,恕难评判。可以看成是中餐的说文解字,以史籍和文字考察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开风气先河,但是尚不足以成为立命之作。
  •     还没看,但是物流给力,先给好评
  •     充满了吸引眼球的论点和看不出逻辑何在的推理过程……
  •     看过好久,只记得汉人起源于平原地带所以是吃素的,重读几率小,因为有很多古文引用,读起来晦涩,还有太厚了
  •     食之不易
  •     它不但对中华饮食文化寻根问祖,更极具体验和想象力地一直贴近和追踪着中华文化的形成。书名已经非常突出这层含义 —— 它并不是一个连着的词组,而是在寻找食,味,与道三者的联系,也隐含了从食到味而道之所成这么一个隐喻。
  •     在书店就看到了这本书,当时觉得内容很有趣,但有点小贵所以在网上买许多生活中的用惯的习语找到了饮食中的来源,感觉非常新鲜。排版上用不同字体区别了引用和作者的评论,看起来很舒服~~~~但是可能由于是第一版的缘故把,错别字貌似有点多@……@
  •       首先说一句,这本书的题目是:食·味·道: 华人的饮食歧路与文化异彩
      后面那个不是副标题。
      
      以前看过高老师的《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是将中国饮食文化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谈,非常给力,这次是一个系统的理论著作,但是用随笔的形式写的,非常好玩,很多我们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都打上了饮食的印记,还逻辑严密,言之有理;很多我们认为的想法,在高老师的笔下都有了不同的饮食解读。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     当当网到货快,正品,服务好,购买放心。
  •     犹如论文一般。但对于饕餮,陷料的描述都很有趣。
  •     别开生面,值得一读
  •     作者以自己的思路梳理中华饮食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视角独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