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味道2》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烹饪美食 > 地方美食 > 香港味道2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108028518
作者:欧阳应霁
页数:237页

空腹不宜阅读

饿着肚子不宜看食谱,我很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吃饱了再看这本书,结果还是又饿了!连加了三顿下午茶才抗过去。以前也看过欧阳应霁的书,感觉没有这本好。主题是香港美食小吃,有文字,有图片,有地址,还有各色美食的简单做法,让你在家也可以尝试。最喜欢的是他找来熟人介绍每道小吃与之的特别缘分,简直是“小吃大使”,而梁文道居然是:车仔面大使!与众多旅游书全篇一律的面孔相比,它后面多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历史感,甚至可以,当作美食散文来读。看来欧阳的最爱还是吃。再怎么艺术的青年(中年?),还是奔两张嘴去了。。。无论如何,下次我的蛋炖奶会做得更嫩滑些的。

记忆中的味道

记得那年我才十七岁。就在日记本里写关于爱情的味道,洋洋洒洒的几百字。记得当年写的是香薰师陈慧琳跟天使金城武的那个电影《薰衣草》。总之味道对于人来说,代表的是过去,是记忆。所以。十七岁的味道,写的是嗅觉。那二十七岁的味道。念的是味觉。在图书馆的沙发上,快要可以平躺自己的身体。舒舒服服的看食物。关于舌尖上的味道。都说饕餮厉害的是舌苔啊。稍许的咸淡轻重都能辨别的出,千年的老饕,欧阳应霁先生如此,那次来宁波做讲座,觉得他便是如此。写这书后我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些。今天倒是一口气统统念完,觉得深邃不在于食物的味道,介绍食物的材料,做法,还是介绍有名的餐馆,摆出地址照片。而在于书中道尽那些食客于食物如此眷恋之缘由。所以。我觉得,一个人觉得最好吃的食物不仅仅在于用料的新鲜,做法的独特,烹饪的精湛,还是摆盘的优美。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所拥有的回忆。就好像腊八粥,不是说救了朱元璋性命的那碗麦蚕豆干粥做的有多鲜美,而是它代表了逃亡生涯里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若是没了这碗粥,别说是做皇帝,连命也得丢了。念着虽说是这救命粥的鲜,其实,不过是念得是大难不死的悲壮历史。有人说去香港玩好不好的。我又不喜购物,真是去了无非就是看看不同的城市看看不同的风景。只是吃,总是免不了。港味里。有讲到雪糕。题名为“雪糕是一种药”。不禁宛然一笑。这就是晕子的故事。其实也不甚热爱雪糕,夏天的时候宁可喝冰可乐,雪糕吃的太腻,就是去年吃了一个夏天的大梦龙,友人常期供应的雪糕。晕子娘因为牙不好吃了很多的苦,所以在晕子很小的时候,唔,大约就是换牙的时候把,就非常关注晕子的牙。晕子就会有很多去看牙医的记忆。那还是破旧的牙科医院,专有一个儿童牙科,我的主治大夫是一个面庞有点削瘦,长得很英气的女医生,那才90年代初,她便已经有很时髦的妆容,其实晕子一直以来都对妆很浓的女生有着畏惧感,觉得不宜亲近。所以就会觉得女医生拔牙会很疼,所以每次去看牙医都会很害怕,尤其知道要拔牙。这时候晕子娘永远会说,拔完了给买雪糕吃。于是在还没有吐掉嘴巴里那沾满了血的棉花球,嘟哝着一口腔的未吐掉的血水,在麻药还没有完全失效之前,晕子娘一定会遵守诺言的买一只雪糕给晕子。晕子就会闷声很认真的吃雪糕。雪糕是止疼的良药。所以,每个人都有食物的记忆。在记忆中的食物有着除了饮食以外的功效。记忆中的味道。是一剂良药,用来缓解记忆的伤痛的呀。

生活的味道

虽然不是很喜欢他的文笔,总是拗口的很,说不清楚中国话似的,但是他的选材和切入点却真是得我心。整本书都是香港的日常小吃,那些还旺盛的或者已经式微的老式小吃,一件件简陋老旧的老店面,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劳作的店主,让人想起了儿时的旧街区,那走街串巷叫卖的儿时小吃。每篇文章都配了图片,图片配的很好,不是华而不实的,而是朴素但能切入文章的。所以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爱吃爱生活的朋友。

味道与记忆

两本香港味道,小蓓用充满喜感的卡通纸包了书皮,小心翼翼地翻,从夏天翻到冬天又翻至夏天,也才读了一半。里面那些亲切的食物真真让我从心里感到温暖。我们这一代尚有我等恋旧者对于传统食物有着如此化解不去的痴迷,及至下一辈恐怕再无这样的情结。传统小食稀若纪念品,老字号奉若博物馆。清一色的机器制作工厂出品。我并非抵制那样的食品,生活在工业化全面普及的时代,这样的改变难以避免。但我还是不喜这冷冰冰丝毫没有人情冷暖只有剩余价值的食物,还是为传统美食、文化以至生活方式的陨灭殆尽而扼腕。只有那些牵动着亲情与温情记忆的手工食物才能让人一次次地潮了眼眶颤了心房。商品经济的年代总给人一种错觉,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你想要的。尽管价值规律无孔不入,可也并非全然万能。世上仍有那些个特色项目,依旧保留着由亲友长辈口口相传手手相授的传统。其间的温情与气血相依自勿需言说

爱不释手到让我掉口水的书

相比较第一本,更爱的是这第二册。因为里面的美食都是我从小看港片看大的,各个让我掉口水啊,于是看书的那几日梦里都想着这些美食,不行,明天得去港式茶餐厅过过瘾先,等下次去香港一定得大街小巷地去寻找这些美食!实在是超赞哈!

美食,爱,回忆

写美食的书 有很多,很爱看这一种,带着爱和回忆的美食笔记,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份温暖和怀旧的昏黄。

小吃

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喜欢其首篇就提起香港的经典奶茶.而且也是我和男朋友一同去的"金凤",至今也还没能找到与其相仿的.我想买他也准没错了吧.我俩研究了2小时,决定去书中的一些食店探路,香港的店铺,本来就小,晚上6-9点根本就挤不进去.当我们9点来到尖沙咀,也一样的人满为患.....实在是没有太多的耐心.最后还是去了九龙城找吃的.事实上,还有许多小店非常的好吃.希望他出本3.让我们慢慢的吃,吃到老.嘻嘻.

香港草根美食

看了《香港味道1》很自然就找来了《香港味道2》,就像看电影看完了上集接着看下集。第一部讲了香港酒楼茶室食文化,第二部欧阳应霁把镜头对准了香港街头巷尾中那些最草根的饮食文化。虽然第二部比第一部少了几页,但作者还是相当尽责附上了一张“五日四夜美食攻略地图”,下次再去香港时一定要带上这张地图,依图寻找香港味道。一杯奶茶一只蛋塔一串鱼蛋一个菠萝包一份车仔面一块西多士一碗红豆冰一盘牛杂一排鸡蛋仔一片鱿鱼干一根热狗一堆猪肠粉一盒维他奶这些食物绘制了一张很平民的香港食谱,这些食物过往不断在关于香港的影视作品中看到它们的身影。当你亲历香港时,会发现这些食物就在你入住酒店的楼下,或是百货的转角口地铁出口处,掏上个二三十元就能感受到香港的味道。溜进一家茶餐厅来一杯鸳鸯,开始体味香港的味道。在香港短短的四天三夜中,也努力无限放大胃口,一路上边走边吃,从上早一直吃到深夜,任何食物只选最小份的,为了能容纳下更多的美食。一路吃下来只顾着吃,忘记了记录那些美食的样子。印象中最为深刻的就是永华面家各式各样关于面条云吞鱼蛋鱼块鱼片鱼皮牛肉牛腩牛筋的组合,茶楼里花样繁多的点心虾饺、烧麦、烧鹅、叉烧包、千层糕......,许留山那豪放的芒果捞水果捞西米露还有可爱的小甜品。但不知道为什么在两册的香港味道中却没有许留山的影子,记得很多去过香港的游客都会爱上许留山,或许许留山只是大陆客心中的香港味道。当然离开香港时记得到陈意斋、八珍酱园带些糕点干货回家,把香港的味道带回家细细回味或是与家人友人一起分享美食带来的快乐。

继续饕餮

欧阳说,这是他为食的告白,2007欧阳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感到巨大幸福的不是他,而是诸如我之类喜欢用文字饕餮美食的人。

伴随我们长大的味道

认识欧阳应霁从他的《设计私生活》开始,学生时代的我开始遥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小小空间,只是蹉跎至今,自己名下仍尚未有任到何不动产。三联这次出的两辑简体的《香港味道》是近来最可爱的早餐,临睡读物。在一章章家常味道的文字里,我们遇到了一个个有着不同味道记忆的港岛长大,生活着的人们。面对纷繁,变化着的这个世界,每一样食物,每一间店铺都有着各自的坚持,这恰是书里温暖肠胃,舒服心气的那股味道。在指尖滑过那些充满市井烟火图片的瞬间,都会有种期待:是否会有个上海小朋友也记录下那些陪伴我们长大的味道呢?所有爸爸,姆妈带我们见识到的人世间的美味。呵呵 ^_^

旅程上的阅读

昨天还和C聊起这本书来。香港对我的吸引很大程度上源于这本书,俗世里的各种滋味组合,还带着很多人情世故的记忆。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很迷惘的一段时间。它仿佛象未来一点点微软的亮光,让我能够短暂的有些温暖的感觉,还记得在搭乘飞机上一路读这本书下去。日子里面的点缀是给自己的奖赏。歇息的时候有一杯奶茶,两件点心也算是一种浪漫。我们在计划今年的旅行了。那些好味的餐厅是不是在香港等着我呢?新欢旧爱,大约这就是香港的缩影。

市井味道

从来就对豪华的宴席不感冒 反而喜欢小打小闹的街头巷尾的小食 “觅食”变成一种游戏般的快感原本以为这样一本图文结合的书很快就会看完 可竟然每天两三篇四五篇 有滋有味地快看了一个月 “少吃多滋味 多食伤肠胃” 所以看香港味道这本书不能太猛 要让食物好好地在眼里消化 在入梦前来一顿精神上的夜宵 定能天天悍然入眠

书是好书,说说它的装订

就是装订太差了,跟许多精美图册一样,出售时有胶套封着,然而第一次翻就散页了,书脊的胶水贴得实在稀少,没有一颗金属钉,书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收藏的,装订如此之差实在对不起花钱买的读者啊。

阅读、购买提示……我还真骚包……

1.个人很喜欢的纸张,手感不错2.选题不错,这本里面主要是甜食,喜欢甜食的朋友不应该错过3.欧阳的文笔,我总觉得内容很多,看着不够放松,不知道有没有和我感觉差不多的人4.定价可不低,按照一定的规律,欧阳的书出版半年后,价钱大约会在网站上跌一半……5.其实挺喜欢的,半天就看完了

带了地图 去稳吃~

其实书我还没认真看 不过前段时间拿着它的地图去香港找吃的其实香港已经很熟了 特别是中环 不过要拿出来对照一下那些小路吃了好吃的 心情特好

贴心地图专赠馋猫

馋猫每去一个地方,必要做一个功课,印好地图,在dianping查好饭店,然后用红的、绿的、蓝的笔标号码,地图反面写上号码对应的饭店地址和特色,然后在行程计划中排好路线,安顿三餐+点心+手信。世上美食千千万,馋猫都是一个德性。想必欧阳也做了不少这样的功课,深谙同好之喜,因以此图飨香港找食猫。期待欧阳再把意大利的私人找食地图拿来与众猫共飨。

真的只是还行

欧阳的书,我从很小的时候,大抵是高中就开始读了。先觉得不错,翻了两本之后觉得没写啥实际内容,到后来,越来越觉得肤浅。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香港就像是后花园,常年累月经常的去,对香港的美食很感兴趣,想找一本书系统的读。但看了这本之后,真的很失望,也曾感叹自己的要求是否过高,但介绍了几个香港本地对美食颇有兴趣的亲朋好友去试吃欧阳介绍的摊点,却都失望而归(香港大学校友会)。还是建议大家去看蔡澜讲香港本地的美食节目,那对食材的手到擒来,对饮食方法历史渊源的数数,对粤式美味的熟悉。这本书,顶多只能算是畅销书。

就如书中介绍的一样,香港人。从小吃大,眼阔肚窄嘴刁,自问不求甚饱,唯独好吃不倦。曾经自觉很努力地写过一些字,画过一些漫画,出过一些书,讲过一些课……现在开始想,是否吃得太多太滥太急太快了,看来该好好坐下来,慢慢掰开面前手中的叉烧包,吃出香港的原来味道,尝到生活的真正味道。呵呵,都是介绍很地道的香港美食,没去过香港,或者想去的,包括去过的,都可以看看,以免下次还错过

失忆的味蕊

看《香港味道》时我对作者和他搜罗的一众好友的味觉记忆颇为妒忌,怎么他有那么多关于食物的故事可讲,怎么几十年过去,他们或她们对某种味道的丝缕依然清晰如昨故而死忠追崇。我以为自己在这方面的回味是匮乏的,似乎想不起来从小到大品尝过堪称人间美食的惊奇。错觉罢了。每个人都拥有无可取代的关于食物的特殊味道,即便它们已然沉入记忆的湖底。相信某种偶然的搅动,可使久远的味道渐渐复苏。当我意识到一些往事开始浮现,并且想起小时候看妈妈磨豆浆时的情形……不禁欢喜眼眶湿润。看这本书,才发觉自己很不懂得食物,其实就是不懂得生活。欧阳应霁的书一直以来照显出我的缺失,而我总能适时的遇见他书里的各色生活,进行自我诊断,处方不外乎:旅行、慢下来、静观、细尝、感恩。

我看到了美食

美食评论就该如此!!!细节,细节,细节!!!而不是在那里发神经(带出来XX的味道,什么完美的搭配,cao...)

不错的美食攻略

自从看了欧阳应霁的第一本《半饱,高潮生活之所在》后,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两本。书确实写的不错,印刷已经内容都是比较丰富的,作为一本美食旅游攻略来说确实不错。不过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因为之前一直以为是一本描述香港饮食文化的书,读过之后发现却不是所想那样,更多是可以拿来作为一本旅游攻略。所以有点点失望。书中是以旅游者的身份来串起一份香港的美食攻略的,不仅仅对香港有代表性的美食描述具体,而且还会介绍一些历史、经典用餐的地点,同时还有不同人物对于不同美食的感想。确实是一本比较精细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书籍,闲来一读,不由食指大动。不过就是太专注于美食地图的编撰,而忽略了美食的文化价值,确实有点让人失望。而且用语也不是很让人亲切,读起来没有身同感受的感觉,也是比较让人遗憾的。不过,撇去其他的因素的话,如果单纯作为一本美食攻略的话,确实是值得拥有的!

地球村的来临,将失去味道。

我的选择太固定与局限,从来不会对饮食类的书籍感兴趣。因为工作的机会,读到这本书,打破我的偏见。地球村的概念不知道提了多少年,这饼渐渐的画得和communism一个样。起初“地球村”只在说世界拉近了距离,后来这个概念衍生成为世界大同,全变成ISO标准化产物。我很赞同应霁在书中说过的一句话:水准看来很稳定的集团式经营的餐馆,一旦过分的稳定统一标准,其实也是问题症结所在,没有个性没有季节没有变化没有余韵,再多加一句,没有过程没有故事。香港味道更多属于记忆,忠实的记录下即将消失的味觉体验,真正地球村的那天,我们可能不用吃喝。但我总觉得,如若它要失掉,该是某部科幻大片的绝佳桥段。可我为什么会觉得揪心呢?

港味道2

在看完蔡澜的食材笔记后发现这本书,很是欢喜。我很喜欢看香港人对吃的钻研和执着,什么东西学到精了都是学问,在街头巷尾觅食也不例外。看这本书时的最大感受是香港人实在太会吃了,一代代都有着历史。印象中好象随便一个在大户人家做管家和高级保姆都多多少少深暗一些美食之道甚至家族食谱密籍,如应霁者,书中时不时会现出那位大师般的老管家身影,真是让人好生羡慕。这样的书光看实在“索味”,我每看几页都不得不合上书想象一下,或去厨房找点什么东西出来才好继续下去。心里想着下次去香港一定带上这本书,住他个一两月按书索骥都吃遍了去才好。上海呢?上海有多少这样藏在民间的传统美食?可有这方面的书出?

不仅是香港味道,也是广东味道

信息量大,地道,食物与文化交融对于粤港澳的朋友来说,这本书不仅是美食指南,更是一个地区对食物文化的记忆唤醒与总结,值得收藏对于其他地区的朋友来说,去香港,想找最地道的好吃的,跟着这本书走,绝对没错。作为一个广东人,看着这本书,从小到大的关于食物的记忆奔涌而出,灌注心里,是满满的感动。

有回忆,才叫好味道

介绍街头巷尾的小食,其实这就是香港味道2比1的优胜或更吸引人之处。2里许多东西,平价、街头,人人都可以吃到,同时也勾起了许多广东人的美食回忆,毕竟许多东西,例如蛋散、油炸鬼等,现在只能在,或严格点讲一句,好味道的现在只能在香港找到。下次去香港,可以拿着这本书,试试这里的丝袜奶茶,那里的蛋散,角落里的大排档,小巷里的碗仔翅,再去买一包柠檬皇。其实不用花很多钱,关键是要有时间、有肚量。欧阳应霁将美食的地道和街坊感觉都表现出来了,说真的,只有这些街头小食,才能留住人们的记忆。

我爱香港

虽然我不是香港人,但由于从小受到香港电视台的影响,我对香港一直有一份难言的亲切感。最近因为是哥哥的10周年,我想起03年(自己的本命年因此记得特别清楚)那个多事之年,记得那年的金像奖颁奖典礼是四大天王合唱向哥哥致敬,因此特意从网上翻看了那年的“盛典”。谁知这次看最感动的不是天王们的合唱,而是曾志伟真诚的一段话。那时香港正受非典肆虐,再加上哥哥离去,香港一片愁云惨雾,而曾志伟说“人地有事我们香港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今日我地屋企有事,我地唔可以自乱阵脚”……我之前一直无法说出为什么我对香港总是比别的城市多了一份什么感情,但听了他说之后我知道了——一种凝聚力,一种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愿意为了她贡献力量的能力,一种能吸引局外人都加入到其中的力量!由于地域文化相近,所以里面很多的东西我都吃过;而且受到港剧的“荼毒”,有些东西哪怕我没吃过,但看电视都看过啦!作者除了是吃那份食物以外,我想更多的是品尝那种味道吧,那种只属于这个城市的味道……也许,爱一个地方的味道就是爱这个地方最直接的体现吧!终有一天,我要踏上香港,并留在那里(嘻,希望香港人别排挤我吧!)

带着这本书去体验美食之旅~

HK去了很多回了,自己有很多喜欢的当地的小店,书里也有.这本书是很平民的.或许有些流水感觉.但生活,本就是平淡无奇的.可以带着这本书,去HK,去体验,去品尝那里的市井小食.

缘起-我爱港式茶餐厅

要去港丽吃饭的当儿,经过季风弯了进,看到"香港味道2"赤膊地在外面晾着.这本书不是第一次看到,每每外面套个塑料包装袋...这本竟然拆开着.看看是介绍香港小吃,并附带地址,兴匆匆买下来,虽然还没将香港排上议事日程.很久前,有个同事说要去香港,专门去吃,当时很诧异,香港不是专供血拼的么?大家还劝她不要方向搞错.现在想来,正正有道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热爱上港式茶餐厅,喜欢每段时间都可以呆在里面,既不象小吃店里人多嘈杂又不象点菜的店里两餐外几无人烟.逛街累了,带着站利品,进去一坐,喝杯顺滑的奶茶吃个热腾腾菠萝油或是蛋塔,一下子无限满足.出门办个事,有一小时空闲时间不知怎么打发,随意找个茶餐厅坐下,看看报纸,喝杯鸳鸯和着西多士.再回到这本书,借由一些朋友的感觉,介绍那些小吃,小吃和人已经密不可分.有些味道只能在记忆中寻到,有些还在现实中.乘还在现实中啊,我要存点假期,存点钱,去体味这原原本本的香港味道.

民间滋味中的真香港

书中介绍的大多是隐藏在街头巷尾中的地道市井美味,云吞面,双皮奶,白糖糕......在繁华的香港寻找这些美味就像是寻找一些旧时香港市民的生活。最市井的就是最生活的,最生活的就是最真实的。我曾按照书中的地图去尝试这些美食,在某条车水马龙的大道拐进一条小巷,跟忙里偷闲的香港人挤在一张桌,感受到的是跟电视上介绍的截然不同的香港,也是最真实的香港。许多小店都有一种温暖的味道,流传几代的配方从不改变,保留了古早的气息。这本书内容挺多的,不过小贵。它作为美食指南也不错,最好的感受还是要自己亲自去香港尝尝。

欧阳

看过他的几本书,写居所与居者的。喜欢的是他的作品中那种淡淡的恬适的感觉。坦白讲欧阳的文笔不美,但难得的就是这样“不美”,因为不唯美,所以写真,所以他的文字只是忠实沉静地傍依着他的图片,不喧夺,不霸道。欧阳的册子,适合在独处的阳光午后,懒洋洋地不按页码地翻看。-------------以上评论,是刚刚看完李欣频的广告拜物教而发。看了279页张牙舞爪争芳斗艳的广告文案,我突然怀念起欧阳。

他搜罗一个城市

他仅仅为香港人搜罗了他们记忆中的美食而非我们一介普通的观光客美丽的味道 我无福享受 至少在现在这个节奏分明的年代,或者说年纪里

第一次看这类书

以前坚决不看描写吃的书。看能看出什么来,吃才有味道啊!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写出来的味道是这么特别,反正,我写不出。


 香港味道2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