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茶书集成

当前位置:首页 > 烹饪美食 > 茶酒饮料 > 中国古代茶书集成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807405771
作者:朱自振,沈冬梅
页数:970页

章节摘录

  十六汤品  唐 苏廙 撰  作者及传世版本  苏廙,一作苏虞,喻政《茶书》本作者题名言其字元明,事迹无考。  《郑堂读书记》说《十六汤品》“似宋元间人所伪托,断不出于唐人”。但此书已为陶毂的《清异录》所引,而陶毂是五代至宋初人,则此书当写在唐至五代间。万国鼎《茶书总目提要》称此书约撰于公元900年左右。  关于书名,明周履靖夷门广牍本、明喻政《茶书》本题中称“汤品”,正文中行始以“十六汤品”,宛委山堂说郛本、古今图书集成本等则称之为“十六汤品”,涵芬楼说郛《清异录》本称之为“十六汤”,今取“十六汤品”为名。  据陶毂《清异录》中的抄录,《十六汤品》当是苏虞所作《仙芽传》中的第九卷,但《仙芽传》今已不传,《十六汤品》只在陶毂的《清异录·茗荈门》中保存了下来,明人亦有单独以其为一书刻人丛书中者。  刊本:传今有明周履靖夷门广牍本(1597)、明喻政《茶书》本(1612)、宛委山堂说郛本、古今图书集成本、宝颜堂秘笈(《清异录》)本、惜阴轩丛书(《清异录》)本、唐人说荟本、五朝小说本、涵芬楼说郛(《清异录》)本等版本。  本书以夷门广牍本为底本,参校他本。  原文  汤品目录  十六汤品  第一品 得一汤 第二品 婴汤  第三品 百寿汤 第四品 中汤  第五品 断脉汤 第六品 大壮汤  第七品 富贵汤 第八品 秀碧汤  第九品 压一汤 第十品 缠口汤  第十一品 减价汤 第十二品 法律汤  第十三品 一面汤 第十四品 宵人汤  第十五品 贼汤 第十六品 魔汤  十六汤品  汤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末同调矣。煎以老嫩言者凡三品,注以缓急言者凡三品,以器标者共五品,以薪论者共五品。  第一品 得一汤  火绩已储,水性乃尽,如斗中米,如称上鱼,高低适平,无过不及为度,盖一而不偏杂者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汤得一可建汤勋。  第二品 婴汤  薪火方交,水釜才炽,急取旋倾,若婴儿之未孩,欲责以壮夫之事,难矣哉!  第三品 百寿汤一名白发汤  入过酉息,水逾十沸,或以话阻,或以事废,始取用之,汤已失性矣。敢问皤鬓苍颜之大老,还可执弓摇矢以取中乎?还可雄登阔步以迈远乎?  第四品 中汤  亦见乎鼓琴者也,声合中则意妙;亦见乎磨墨者也,力合中则矢浓。声有缓急则琴亡,力有缓急则墨丧,注汤有缓急则茶败。欲汤之中,臂任其责。  第五品 断脉汤  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着手颤臂辩,惟恐其深,瓶嘴之端,若存若亡,汤不顺通,故茶不匀粹。是犹人之百脉气血断续,欲寿奚获?苟恶毙宜逃。  第六品 大壮汤  力士之把针,耕夫之握管,所以不能成功者,伤于粗也。且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茗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六分。万一快泻而深积之,茶安在哉!  第七品 富贵汤  以金银为汤器,惟富贵者具焉。所以策功建汤业,贫贱者有不能遂也。汤器之不可舍金银,犹琴之不可舍榈,墨之不可含胶。  第八品 秀碧汤  石,凝结天地秀气而赋形者也,琢以为器,秀犹在焉。其汤不良,未之有也。  ……

内容概要

沈冬梅,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茶文化的研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已发表《论预政倾向对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影响》、《酒与茶:两种文化符号的比较研究》等论文30余篇,出版《宋代茶文化》、《茶经校注》、《浙江通史·宋代卷》(合作)、《中国寺观》(合作)、《中国古代茶叶全书》、(合作点校),参加编辑整理《中国历代茶书汇编》,参加《中国茶叶大辞典》的词条撰写。
朱自振,男,茶史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员。长期从事茶史研究,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茶叶历史文献,是中国茶史界的权威学、者。他的研究科学、严谨,言必有据。曾与茶史专家陈祖槊先生合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编》,独立编纂《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集》等专著,是《中华大典·农业典·茶总部》主编。
男,甘肃华亭人,西安大慈恩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陕西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西安大唐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书籍目录

凡例序唐及五代茶书  茶经  陆羽  煎茶水记  张又新  十六汤品  苏虞  茶酒论  王敷  顾渚山记  陆羽  水品  陆羽  茶述  裴汶  采茶录  温庭筠  茶谱  毛文锡宋、元代茶书  茗藓录  陶毂  述煮茶泉品  叶清臣  大明水记  欧阳修  茶录  蔡襄  东溪试茶录  宋子安  品茶要录  黄儒  本朝茶法  沈括  斗茶记  唐庚  大观茶论  赵佶  茶录  曾健  宣和北苑贡茶  录熊  蕃熊克  北苑别录  赵汝砺  邛州先茶记  魏了翁  茶具图赞  审安老人  煮茶梦记  杨维桢  北苑茶录  丁谓  补茶经  周绛  北苑拾遗  刘异  茶论  沈括  龙焙美成茶录  范逵  论茶  谢宗  茶苑总录  曾伉  茹芝续茶谱  桑庄  建茶论  罗大经  北苑杂述  佚名明代茶书  茶谱  朱权  茶谱  顾元庆  钱椿年  水辨  真清  茶经外集  真清  煮泉小品  田艺蘅  水品  徐献忠  茶寮记  陆树声  茶经外集  孙大绶  茶谱外集  孙大绶  煎茶七类  徐渭  茶笺  屠隆  茶笺  高濂  茶考  陈师  茶录  张源  茶集  胡文焕  茶经  张谦德  茶疏  许次纾  茶话  陈继儒  茶乘  高元溶  茶录  程用宾  茶录  冯时可  罗蚧茶记  熊明遇  茶解  罗廪  蔡瑞明别纪·茶癖  徐坳  茗笈  屠本唆  茶董  夏树芳  茶董补  陈继儒  蒙史  龙膺  茗谭  徐煳  茶集  喻政  茶书  喻政  茶笺  闻龙  茶略  顾起元  茶说  黄龙德  品茶要录补  程百二  茗史  万邦宁  竹懒茶衡  李日华  运泉约  李日华  茶谱  曹学俭  蚧茶笺  冯可宾  茶谱  朱裙槟  品茶八要  华淑张玮  阳羡茗壶系  周高起  洞山蚧茶系  周高起  茶酒争奇  邓志谟  明抄茶水诗文  醉茶消客  蚧茶别论  周庆叔  茶薮  朱日藩盛时泰  蚧茶疏  佚名  茶史  佚名  茶说  邢士襄  茶考  徐煳  茗说  吴从先  六茶纪事  王毗清代茶书  茗笈  《六合县志》辑录  虎丘茶经注补  陈鉴  茶史  刘源长  蚧茶汇钞  冒襄  茶史补  余怀  茶苑  黄履道(明)  佚名(清)  茶社便览  程作舟  续茶经  陆廷灿  煎茶诀  叶隽  湘皋茶说  顾蘅  阳羡名陶录  吴骞  阳羡名陶录摘抄  翁同稣  阳羡名陶续录  吴骞  茶谱  朱濂  枕山楼茶略  陈元辅  茶务佥载  胡秉枢  茶史  佚名  整饬皖茶文牍  程雨亭  茶说  震钧  红茶制法说略  康特璋  王实父  印锡种茶制茶考察封侵告  郑世璜  种茶良法  高葆真(英)  曹曾涵  龙井访茶记  程洧  松寮茗政  卜万祺  茶说  王梓  茶说  王复礼附录  中国古代茶书逸书遗目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中国古代茶书集成》把历代问世的茶书按唐五代、宋元、明、清四个阶段,给予全文登录,并作了详细的校对和注释。全书共收录历代茶书近120种(包括辑佚),是迄今为止对中国茶书遗产所作的最完备的清查、鉴别、收录和校注。极大地方便了今后研究茶史、茶文化者的检阅使用。

图书封面


 中国古代茶书集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林黛玉舌底功夫不精,分辨不出“旧年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因此当着宝哥哥的面,被妙玉生生抢白了。这一段,看得真是惊心动魄。回过神儿来,疑问又出:雨水和雪水都是烹茶“上水”么?再有,五年前在蟠香寺收的梅花上的雪,盛在鬼脸青的花瓮里,千里颠簸,又埋在地下许久,不会变质么?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辨水的技艺,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虽然黛玉不行,妙玉似乎是行的,果然有这样的神乎其技么?被世代茶人顶礼膜拜的陆羽,在《茶经》中论及烹茶用水本属平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这里的“山水”,是指“山泉水”。山泉水里,又以乳泉——石钟乳上滴下的水——为胜;泉出于石,慢流成池,亦佳。而汹涌翻腾的山泉,则不能用以烹茶,恐怕颈部生出顽疾来。山谷里的泉水也要仔细分辨,暑天至霜降这段时间里,停滞不泄的积水孳生大量微生物,对人体有害。只有疏浚积水,待新泉涓涓,才能饮用。至于江水,要取人迹罕至地带的水;井水,却要取人常汲用的方好。简而言之,飞湍壅潦,皆非好水,水贵慢、贵洁、贵新。《茶经》里并无只字言及雨雪水,也并没有辨水、贮水之法。中国茶史上最诡谲的一笔,当属晚于陆羽的唐人张又新所撰《煎茶水记》。元和九年,张又新高中进士第一,与同年们相约于长安荐福寺。友人未到,张又新在西厢里等得无聊,适逢有来自陆羽故乡楚地的僧人拿来一些书册,他闲抽出一卷翻阅,未料到在卷末看到《煮茶记》一篇,篇中提到:“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因之赴郡。至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日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挈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勺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勺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驰下曰:‘某自南零赍至岸,舟荡覆半,惧其鲜,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传说镇江之北扬子江心有两股水流,南零与北零水质不同。军士带回的那一瓶,下为南零水,上为北零临岸之水,陆羽仅仅“以勺扬水”就能一一分辨,简直是易牙再世。于是,李季卿与众宾客“皆大骇愕”,随后陆羽口授、李季卿执笔,列出了包括二十种水源的排行榜:“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吴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朋友告诉我,张又新写陆羽辨南零水的这段文字,已经列入时下部分地区的中小学课本,我为之错愕不已,其实从欧阳修开始,很多人怀疑这不过是张又新的“妄说”而已。欧阳修在《大明水记》和《浮槎山水记》两篇文章里,指出虾蟆口水、西山瀑布、天台山千丈瀑布,都是陆羽在《茶经》中告诫人们不要饮用、长用生疾的“瀑涌湍漱”之流。且这个榜单中江水居于山水之上、井水居于江水之上,也与陆羽经有异。至于陆羽辨水那一节,“特怪其妄也”。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有《陆羽本传》,记:“李季卿宣慰江南……有荐羽者,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如果李季卿并不礼遇陆羽,二人不欢而散,又安有陆羽口授其“水经”之理?楚僧的《煮茶记》恐怕是张又新的伪托之作。张又新既然被欧阳修斥为“妄狂险谲之士”,所以他把“雪水”置于榜单最末,不知还有几分可信度。有趣的是,“雪水”后面还有一小行夹批:“用雪不可太冷”,真是荒谬。不过,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又是一回事。在汗漫的《全唐诗》里,已经偶有“扫雪烹茶”的惊鸿一瞥,比如喻凫的《送潘咸》:“煮雪问茶味,当风看雁行。” 陆龟蒙的《煮茶》:“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更有影响力的当属大诗人白居易,《晚起》一诗有“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之句,另一首《吟元郎中白须诗,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道:“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至五代时期,文人陶谷亦有雪水烹茶之雅,《苕溪渔隐丛话》记:“陶谷买得党太尉故妓,取雪水烹团茶,谓妓曰:‘党家应不识此’。妓曰:‘彼粗人安得有此。但能销金窟帐中浅斟低唱,饮羊羔儿酒。’陶愧其言。”显然,雪水烹茶雅则雅矣,只是清寒一味,不如补中益气的羊羔儿酒团圆富贵。步入宋代,以雪入茶的吟咏渐多,比如丁谓《煎茶》诗:“痛惜藏书箧,坚留待雪天。”李虚己《建茶呈学士诗》:“试将梁苑雪,煎动建溪春。”辛弃疾《六幺令》:“送君归后,细写茶经煮香雪。”大文豪苏东坡也曾有《记梦回文二首并序》,“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真是又雅致又香艳,堪比宝玉之梦见太虚幻境。入明以后,朱元璋“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使得茶叶的饮用方式有了巨大变革。从点茶改为泡茶以后,对水质的要求更为严苛,所谓“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以论茶。”(许次纾《茶疏》)。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各类茶书里关于雨水和雪水的议论也多了起来。先是田艺蘅《煮泉小品》将露、雨、雪归为“灵水”——“上天自降之泽”。他特别提到:“雪者,天地之积寒也。《汜胜书》:‘雪为五谷之精’。”由于雪水对五谷有利,所以是适宜茶饮的,至于陆羽为何把雪水列诸末品,田先生想不明白。随后,屠隆的《茶笺》也论及“天泉”:“秋水为上,梅水次之。秋水白而洌,梅水白而甘。甘则茶味稍夺,洌则茶味独全,故秋水较差胜之。春冬二水,春胜于冬,皆以和风甘雨,得天地之正施者为妙。惟夏月暴雨不宜,或因风雷所致,实天怒之流也。龙行之水,暴而霪者,旱而冻者,腥而墨者,皆不可食。雪为五谷之精,取义煎茶,幽人清况。”不过,明人茶书泛滥,文人喜发高论,观点常相抵牾,比如程用宾《茶录》对秋水居于梅水之上大不以为然,对于雪水也颇有微词:“梅雨,天地化育之物,最所宜留。雪水,性感重阴,不必多贮,久食,寒损胃气。”在明代茶书里,罗廪的《茶解》是“论审而确”、“词简而核”的茶学名作,他总结说“瀹茗必用山泉,次梅水。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长,其味独甘。《仇池笔记》云:时雨甘滑,泼茶煮药,美而有益。梅后便劣。至雷雨最毒,令人霍乱。秋雨冬雨,俱能损人。雪水尤不宜,令肌肉销铄。”至此,他扶正了山泉的正统地位,借苏东坡推举了梅水,却把秋雨和雪水一概贬低。《开元遗事》中写了个王休,说他每到冬天,“取冰敲其晶莹者,煮建茶以奉客”,罗廪评了四个字:“亦太多事”。可是,对于有闲阶级而言,“多事”简直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做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明皇子朱权的《茶谱》讲得明白:“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按照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有闲阶级要遵守“炫耀性有闲”和“炫耀性消费”的准则,对于中国的文人雅士而言,若论“炫耀性消费”,或许还力有不逮。但是若论“炫耀性有闲”,还有比“扫雪煮茗”、“斗茶辨水”、“含英咀华、尘吻生津”更合适的事情么?“文人茶”依靠一整套不断发展出来的品位体系,与“大众茶”渐行渐远。对于前者而言,茶事是有关身份认同的符号系统,象征意义颇大,妙处难与外人道也。对于后者而言,茶是日常饮料,“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之一。正是因此,晴雯哥哥家炉台上那黑沙吊子里绛红色的茶水,与怡红院里的枫露茶,在文化的意义上异若霄壤。进一步而论,就是富贵闲人的阶层内部,关于茶的“经典阐释”与“自主创新”依然是进行等级划分的有效工具。在《红楼梦》里,以雪水烹茶并不是只有妙玉这一个特例,怡红公子有诗曰:“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若从明清茶书的正统观点看,宝玉显然落败于妙玉,因为“用雪不可太冷”,新雪不宜入茶,必须藏个三年五载才好。至于妙玉用“旧年蠲的雨水”为贾母冲泡了老君眉,转眼又告诉宝黛钗,“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显然是将雪水至于雨水之上,算不得对主流知识亦步亦趋。但是不如此,怎能显示妙玉的孤高傲世?好茶者多事,而无论什么知识,精深之际,往往也就是分别心大起之机了。写了“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并不糊涂,对于茶事中的知识权力之争领会深刻,写了个对联曰:“从来名人喜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叹。出于对水的讲究,运水也成了多事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唐代丞相李德裕最爱用无锡惠山泉烹茶,为此特别要求递铺远程送水,号“水递”。清致可嘉,有损盛德。诗人皮日休有《题惠山二首》,第一首为:“丞相长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忧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讽喻之意,溢于言表。后世众人没有李德裕的权力,但还是频频发展运水方式。典型如明代画家李日华,发起《运泉约》,组织嘉兴的友人们集资雇船运送惠山泉,每坛费银三分,“月运一次,以致清新。” 他的斋名为“味水斋”,爱水成癖,于此可见一斑。贮水的讲究亦是纷繁复杂。许次纾《茶疏》说:“甘泉旋汲,用之斯良,丙舍在城,夫岂易得。故宜多汲,贮纵大瓮,但忌新器,为其火气未退,易于败水,亦易生虫。久用则善,最嫌他用。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挈瓶为佳耳。”便是旧瓮与瓷瓶,在保持水味上还是略有不足。传说苏东坡发明了“洗水法”,将汲来许久的泉水以石子过滤,名为“还味”。黄庭坚《咏惠山泉》诗云:“石谷寒泉椭石俱”,是说取泉旁小石子,椭圆形的,置于瓶中可以令水不浊。苏黄的这个方法广为传布,茶书中屡有提及。例如顾元庆的《茶谱》:“欲全香液之腴,故以石子同贮缶中,用供烹煮。”田艺蘅《煮泉小品》:“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其味,亦可以澄水,令之不淆。……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 屠隆《茶笺》:“取白石子瓮中,能养其味,亦可澄水不淆。”熊明遇《罗岕茶记》:“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 “白石清泉”的意象实在太美,素有怪癖的画家倪云林甚至自制了“白石清泉茶”。《清閟阁全集》记:“元镇素好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和真粉成小块,如石状,置茶中,名曰清泉白石茶。有赵行恕者,宋宗室也。慕元镇清致,访之,坐定,童子供茶。行恕连啖如常。元镇怫然曰:‘吾以子为王孙,故出此品,乃略不知风味,真俗物也。’自是绝交。”倪云林以核桃、松子肉和真粉入茶,格调其实不高,却又偏要贵宾的赞美,天真和迂腐,皆到了极致。同样走火入魔的,是高元濬《茶乘》:“夫石子须取其水中表里莹彻者佳,白如截肪,赤如鸡冠,蓝如螺黛,黄如蒸栗,黑如玄漆,锦纹五色辉映瓮中,徙倚其侧,应接不暇,非但益水,亦且娱神。”澄水之用让位于观赏之乐,水癖又加石痴,文人病重矣。明人关于贮水之法的种种议论,同样体现这种分外认真、分外迂腐的闲情逸致。有一派主张密闭封存,比如许次纾《茶疏》:“贮水,瓮口厚箬泥固,用时旋开。”泥封水瓮,与妙玉或为一派。但是更多人根据阴阳学说,主张与空气交接,罗廪《茶解》云:“贮水瓮须置于阴底,覆以纱帛,使昼挹天光,夜承星露,则英华不散,灵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暴于日中,则内闭其实,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败矣。”大同小异的有程用宾《茶录》:“凡水以瓮置负阴燥洁檐间稳地,单帛掩口,时加拂尘,则星露之气常交而元神不爽。如泥固封纸,曝日临火,尘朦击动,则与沟渠水何异。”李日华《六砚斋笔记》也说:“武林西湖水,取贮大缸,澄淀六七日。有风雨则覆,晴则露之,使受日月星之气。用以烹茶,甘淳有味,不逊慧麓。”由于迷信月色星露,甚至还有人创出了“自造惠山泉法”,朱国祯《涌幢小品》记:“家居若泉水难得,自以意取寻常水煮滚,入大磁缸,置庭中避日色。俟夜天色皎洁,开缸受露,凡三夕,其清澈底。积垢二三寸,亟取出。以坛盛之,烹茶与惠泉无异。”也有看起来不那么雅致的净水办法,罗廪《茶解》:“梅水……并入大瓮,投伏龙肝两许,包藏月余汲用,至益人。伏龙肝,灶心中干土也。”这“伏龙肝”名字华丽,其实不过是炉灶中的干土,有的版本还补了一句:“趁热投之。”袁宏道《瓶史•择水》一篇:“初入瓮时,以烧热煤土一块投之,经年不坏。不独养花,亦可烹茶。” 高濂《遵生八笺》说:“用栗炭三四寸许,烧红投水中,不生跳虫。”——这是活性炭的原理吧,那妙玉也许是向瓮里放过热煤的?在我所经眼的明人笔记中,最难忘是张岱《陶庵梦忆》中的闵老子,“其取惠水,必淘井,静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山石磊磊藉瓮底,舟非风则勿行,放水之生磊。即寻常惠水,犹逊一头地,况他水耶!”作为南京桃叶渡著名茶馆主人的闵老子,能够将无锡惠泉水运至南京,虽然长途运输而不损水的鲜活,诀窍有三,一是取水前先淘井,静夜时分待新泉渗出再汲取;二是在瓮底放置山石;三是要趁有风的时候才能行船。闵老子夸口说,如此汲取、贮藏、运输的水,甚至比一般的惠泉水还要鲜活。我运用我不多的理科思维琢磨了一下,第一条很好理解,是说新鲜;第二条在瓮里放石头云云,是起到澄水的作用;第三条,有风则水会颠簸,这不会是让水与瓮底的石头相激、人造矿泉水吧?张岱所说的水的“圭角”,或者就是这么一种爽口的感觉?张岱本人亦是辨水的高手。《禊泉》一篇,写张岱在绍兴发现了一眼旧泉,堪与惠泉相伯仲,从此让家中长工挑此禊泉水烹茶。长工卤莽,为了省力气,换了其他地方的水,结果张岱一尝便知,不仅如此,他还能辨识出这水实为某地某井之水,不由得长工不信服。至于怎么辨识禊泉水呢,他说了:“取水入口,第桥舌舐腭,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是为禊泉。”这是什么方法哦,可谓“舌本辨之,微乎微矣”。无论如何,能辨水的高人、有出处的名水,皆是众人的追捧对象,高人遇到名水,更是茶事ICON,千秋佳话。那个千里水递的唐代丞相李德裕,算得上张岱辨水的“祖宗”。南唐尉迟偓撰《中朝故事》提到:“赞皇公李德裕,博达之士也。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于京口。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泠水,舆取一壶来。其人举棹,日醉而忘之。泛舟上石城下方忆,乃汲一瓶于江中,归京献之。李公饮后,惊讶非常,曰:‘江表水味,有异于顷岁矣,此水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也。”李德裕的故事还有后续版本,明人刘仲达的《鸿书》,讲有一僧谒见李德裕,言京师昊天观的水和惠山泉一样,不必舍近求远。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为了考较此僧人的辨水本领,特意装了惠山一罂、昊天一罂、他水一罂,暗暗做了记号。僧人啜尝之后,只取了惠山和昊天二罂。“德裕大奇之,即停水递。”同样的辨水套路也被民间文学所借鉴,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记了“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说王安石中脘有疾应痰火之症,太医开方需用瞿塘中峡水烹阳羡茶。恰逢苏东坡因公过三峡,王安石便托他带一瓮中峡水回来。苏东坡贪看三峡风光,船到下峡才想起取水一事,询问船工,道是“三峡相连,一般样水”,因此汲了一瓮下峡水带回。王安石取水烹茶,一看茶色,便指出不是中峡水,他引经据典说:“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争相半。……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王安石如此深谙水理,苏东坡只好离席谢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神乎其神的辨水故事,已经过于离奇而近于巫了。《广笑府》有“热得有趣”一则:“乡下亲家,进城探望城里亲家,待以松萝泉水茶,乡人连声赞曰:‘好,好。’亲翁以为彼能识物,因回曰:‘亲家说好,还是茶叶好,还是水好?’乡人答曰:‘热得有趣’。”张岱瞧不起某董日铸先生,只因董先生曾说:“浓、热、满三字尽茶理,陆羽经可烧也。”我想,我等乡下人还是投向董先生这派吧。在民间,陆羽并不是那么高高在上的,宋朝的《新唐书》、《太平广记》和《唐诗纪事》等书,都记了当时的卖茶者,用陶瓷做成陆羽的小像,号“陆鸿渐”,茶叶买卖顺利,以茶祭之,不顺利,以热汤灌注之。我看这厚达970页的《中国古代茶书集成》,好些玄而又玄的理论,冷而又冷的知识,后人抄袭、删改、增补、集注,繁衍成好大一门学问,看得心下焦躁,恨不能找个陆鸿渐、热热地灌他一下才好。PS:那看人下茶杯的、太具分别心的妙玉被掠走了,我不心疼!本文已发表于《上海文化》,请勿转载。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只是纸质有点薄。
  •     作为痴迷茶和茶文化的茶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学术性思想性极强,作者极具功力。只可惜注释全部排在原文后,比对阅读颇不方便。
  •     速度很快,隔天就到了哦。送货员态度很好,就是快递费太贵咯。
  •     看地出编者很负责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这书却在,灯火阑珊处.找了多年都找不齐,这下好了——齐了.
  •     很不错,是学茶的好书
  •     微博请教了丁以寿先生,他推荐了这本,拿到后看了一下,确是好书,每书之前均有介绍,原文后的注释和校勘,尤见功力,作者治学严谨,对读者负责,不象有的书,汇集起来即可。而且两编者均是茶研究员,值得推荐。
  •     本身就爱喝茶,对茶文化也算是情有独钟的,所以一看到真本书就坚决买了。内容还算很不错的,只是纸质似乎很软,所以这个价钱(107元-当当价)感觉有点贵了-除非在纸质上加以改进。
  •     本书把中国古代对茶的专著都收集了,查阅方便,好!
  •     该书收集古茶文章很全,但只有些注释,要看懂需有一定古文功底了,很费时,如加有全文都能译成白话就更好了。
  •     一本大而全的,关于茶的书籍集合。 很难得,需好好看看,研究。
  •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茶书,好书
  •     到手了,看了目录很不错,还没细读
  •     这既是一本工具书,又是一本非常详尽的茶叶古代集注,有助于爱茶人更好的掌握中国茶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茶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省去了收集单本茶著作的时间!
  •     是书是买给朋友的,因其茶庄开业当做贺礼,没太仔细看,此书对于中国古代茶书、茶文蒐罗堪称完备,但已发觉有错字。最大缺点是,此书不是繁体竖排版。喜读古籍之人皆知,其实繁体字版本书籍比简化字版本理解文意更加方便。
  •     资料很翔实,值得收藏
  •     一定要赞一个,收录齐全,注释细致,版本讲解得明白。爱茶的人有福了。
  •     收录内容很全面。慢慢看。
  •     全书共千余页 内容甚丰 爱不释手 用作珍藏。但又因其纸张甚薄 略有不满。此乃习茶之佳书 ,买之不悔。
  •     本書匯集了古代茶著作,比較全,但印刷質量很一般,與盜版的差不多。尤其是採用簡體橫排,是最大的缺憾。
  •     收录齐全,注解详实。
  •     印刷呆装订差……
  •     还得是这本。
  •     内容详尽,大家辑录,买了不后悔
  •     因为看到是集成所以才买的,确实不错, 省去了零星收集的麻烦
  •     稀缺资料,很难得。
  •     本身就喜欢古代文学的我,拿到这本书就爱不释手了。平时也喜欢收藏一些前人的茶学文章,可是毕竟自己的精力有限,这本书很详细很全面全都收纳了,并且有原文注释等辅助阅读,真的很好,~性价比很高!书的质量也很好,印刷精美,值得购买值得一读。
  •     资料很全的一本书,很划算,花了不到100
  •     适合精心阅读,
  •     到处扒书,把繁体变成简体。无语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