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治的理论与实践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科学 > 农村土地整治的理论与实践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65506048
作者:张凤荣 编
页数:331页

章节摘录

  一、农村居民点复垦模式选择原则  (一)与区域发展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形态细碎,居民点分布零散,这主要是由其地形地貌限制,交通不便,耕作半径较小等原因所导致。短期内,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不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也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以推进居民点集中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居住环境为目的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必须与区域自然条件相适应,与主流的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居民点的布局宜小集中大分散,即单个居民点的规模不宜太大,而不同居民点宜相对分散。这样既有利于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又充分照顾适宜的耕作半径。  (二)与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相适应  一些专家学者从实践出发提出了适用于山区的“退宅还林一农林综合开发模式”,以及适用于城郊或丘陵平坝地带的“退宅还耕一新村建设模式”。鉴于盆周丘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条件所导致的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异性,宜在不同地貌区域采取不同的复垦模式。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要求,以中心村、生态村整治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总之,农村居民点复垦要因地制宜,依据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条件的进行中心村和其他村庄的规划布局及综合整治。  二、农村居民点复垦模式  (一)村庄内部改造模式  村庄内部改造模式也可以称为保留改善模式。这一模式适于规模较大的村庄,这类村庄自身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城市发展整体利益的需求对其发展有限制的;或村庄自身发展条件一般,但由于村庄人口较多或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等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这类村庄规模大,已不宜再行合并,尤其在浅丘、平坝地区更不宜搬迁。并且,由于城市化影响,大量农户进城务工,村庄内部遗留了大量废弃或空置的宅基地,并存在少批多占宅基地和一户多宅等现象,因此比较适宜开展村庄内部改造。这类村庄整治的重点是做好改造规划,挖掘建设用地潜力,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

书籍目录

绪论
 一、历史唯物主义地看我国土地整理工作
 二、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开展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提高产能
 三、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开垦未利用地;但重点还是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四、土地整理工作必须由政府主导
 五、解决三农问题应该是土地整治工作的根本目标
理论篇
 第一章 水土保持与坡地开垦
  第一节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
  一、降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二、地形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三、土壤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四、植被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二节 坡地开垦工程措施
  一、梯田工程
  二、沟道工程
  三、小型水利工程
  第三节 坡地开垦与保护的关系
   一、系统规划和综合开发
   二、以人为本,合理开垦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低湿地开垦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第一节 低湿地的特性
    一、低湿地的形成
   二、低湿地的特点
 ……
实践篇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农村土地整治的理论与实践》分为理论与实践两篇。理论篇偏重于土地整治理论阐述:重点阐述了坡地、低湿地和风沙土的开垦,以及废弃地复垦工程的内容与原理;通过对土壤肥力的阐释,明确了什么样的耕作层剥离具有再利用价值;论述了农地整理过程中土地产权调整的意义和科学可行的做法;简要介绍了农村居民点整治规划的内容。实践篇是中国典型区域的土地整理/土地整治经验的总结介绍:以西南岩溶地区、四川盆周丘陵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新疆绿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和北京市为例,整理总结了这些区域在自然资源禀赋、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上各具特色的区域土地整理经验,意图通过区域典型示范,指导未来的区域土地整治实践。

图书封面


 农村土地整治的理论与实践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