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独行中国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807181453
作者:彼得·弗莱明
页数:230页

章节摘录

书摘说来奇怪,你会发现莫斯科人十分乏味,又十分可爱。他们的宿命论制约了他们的好奇心,陌生人心怀感激地发现没有人盯着自己看来看去。譬如,英国人拿着手套和收拢的雨伞穿过纽约的大街时,会恼人地感到自己仿佛是一种稀有动物,而在莫斯科大街上闲荡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他的穿着比他见到的任何人都要考究,他显然是稀有动物,是个资产阶级。但是,没有人过多地去注意他,他不会感到自己是个怪人或入侵者。    莫斯科人的穿着既不漂亮又没有特点。除了男人经常穿的宽松上衣之外,他们的衣服都是按照标准的欧洲式样一成不变地剪裁而成,但很拙劣。不管怎么样,在市中心却看不见衣衫褴褛的人,没有赤脚的人,没有瘦骨嶙峋的人。街道上永远都挤满了人,但却千人一面,难以区分,也没有兴奋的表情。人群流动着,小心谨慎地交谈着,在有轨电车站和合作商店外面耐心地排成长队。在人们的眼睛里,你看不见非常明确的希望,只是有时候会看见绝望。这是一个冷静沉着的人群。毫无疑问,现实需要人们冷静沉着。    关于现代俄国,其中最令人好奇的一件事情是,他们的女人普遍丑得惊人。布尔什维克主义似乎与美是不相容的对立面。跨过边境,你就会发现,哈尔滨和上海的夜总会里触目尽是秀色可餐的绝色娇娃,清一色的俄罗斯女郎。但是,在莫斯科,你要找个美女犹如海底捞针,甚至连找个脸蛋说得过去的姑娘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对俄国统治者的英明睿智,你想不景仰都不可能,他颁布法令规定,在苏维埃的公民中间,婚姻不应被视为永久性的。我看不出该法令如何得以实施。    即使在戏院里,你也会感到茫然。俄国女演员对待她的艺术生涯很认真,认为必须经过多年的精心培养训练才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主角,而我们那些天真无邪的少女,还未成年就站在聚光灯下了,在俄国找不到这样的人。莫斯科不会对30岁以下的明星表示任何敬意,大多数名角都在30岁以上。    关于苏俄还有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他们的橱窗布置得非常糟糕。我的谴词造句只是打比方,因为这个缺憾远比莫斯科的商店橱窗要严重得多。    人们总以为俄国人尽管从来不太善于做事,但却具备成功应付事情的才能。这指的是,使走过场的观察者留下好印象的能力,该能力是伟大的、越来越重要的推销艺术的基础。当今的俄国统治者——实权派人物——身上几乎全都有犹太人的血统,如果不是犹太人,谁还能成为优秀的推销员?容我重复一遍,俄国人的橱窗的布置水准如此蹩脚,真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    正因为橱窗的布置水准不高,因此就需要费力去探究一下莫斯科的商店橱窗。那些成堆的硬邦邦的奶酪,那些假火腿,蛋糕上的糖衣是亮光漆,那些壮观的临街厚玻璃己被损坏,尽管长长的裂缝已用石膏腻子拙劣地修补过。橱窗里的商品就不需要展示,尽管那些商品如此垃圾,如此不吸引人……    街道对面的一幢新楼即将竣工。楼顶上有一面红旗骄傲地迎风飘扬。或许他们一个月前第一次将红旗吊装上去的时候,它就那样飘扬了。唉,红旗是劣等布枓做的;风侵蚀了布料,旗帜现在已破旧不堪,一缕倦怠的布条挂在光禿秃的旗杆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又一个败笔    饰有城堡和穹顶的克里姆林宫壮丽威严,无疑是个固若金汤之地,同时也是个美丽的地方。从对面的河岸望去,克里姆林宫那巍峨的轮廓会让你由衷地赞美不已。但是,为什么,哦,为什么中央塔楼顶上的大钟在实际上是5点半的时候却报时为12点15分呢?他们为什么从来不能把事情做好呢?    我不知道问题的答案。                    P15-P16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这是一个年方26岁,血气方刚的记者的游记。作者彼得·弗莱明以《泰晤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记录了他北从哈尔滨南至广州沿途的山川风景、风土人情等。 当时的中国,灾难深重,时局无定。他在本书中描述的见闻,真实而平淡,深邃且浅显,这是英国人的民族性格使然,还是战前伊丽莎白风格的再现?也许早已预料到读者的失望之情,他竟细心地事先敬告读者说,书中描述的是他独行中国期间一些波澜不惊的肤浅杂记。对于此言,不管是出于东方人认为的作者自谦也好,还是西方人所说的“渐降法”也罢,时隔七十多年的今天,从当年西方瞳仁中映射的这些“肤浅杂记”中,我们不无惊讶地看到了中国许多方面的巨变、渐变与不变。相比之下,变化比较直观易见。然而,变化不大的物质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但不到一定的海拔高度你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也体会不到它对于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对于它的依赖。

内容概要

作者:(英)彼得·弗莱明

书籍目录

碧眼有红墙前言第一部分 满洲国  一 孩子总是孩子嘛  二 进入俄国  三 莫斯科幻想曲  四 话剧  五 横穿西伯利亚的特快列车  六 祝蒙古繁荣昌盛  七 火车脱轨  八 哈尔滨  九 溥仪  十 奉天防空演习  十一 艺妓晚会  十二 热河  十三 祈祷  十四 与诸神同在的一个下午  十五 要塞重镇  十六 重逢在锦州  十七 日本强权下的和平  十八 突击部队  十九 行军第一天  二十 天气转暖  二十一 布谷鸟!  二十二 热烈欢迎  二十三 两个被绑着的男人  二十四 远赴南方第二部分 红色中国  一 锤子和镰刀  二 在途中  三 中华之都  四 部长和传教士  五 圣山  六 大元帅  七 大饭店  八 变节者  九 三百万人严阵以待  十 智取  十一 天堂  十二 毛瑟枪的枪声  十三 梦魇  十四 挡风玻璃上的雨水  十五 铁路和公路  十六 可爱的河流  十七 再见  十八 从日本到曼哈顿  结语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年方26岁,血气方刚的记者的游记。作者彼得·弗莱明以《泰晤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记录了他北从哈尔滨南至广州沿途的山川风景、风土人情等。    当时的中国,灾难深重,时局无定。他在本书中描述的见闻,真实而平淡,深邃且浅显,这是英国人的民族性格使然,还是战前伊丽莎白风格的再现?也许早已预料到读者的失望之情,他竟细心地事先敬告读者说,书中描述的是他独行中国期间一些波澜不惊的肤浅杂记。对于此言,不管是出于东方人认为的作者自谦也好,还是西方人所说的“渐降法”也罢,时隔七十多年的今天,从当年西方瞳仁中映射的这些“肤浅杂记”中,我们不无惊讶地看到了中国许多方面的巨变、渐变与不变。相比之下,变化比较直观易见。然而,变化不大的物质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但不到一定的海拔高度你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也体会不到它对于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对于它的依赖。

作者简介

如果说在中国住了七年之久的萨拉·康格对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上层社会的政治和文化活动作了相当详细的历史记录,那么1933年在中国旅行只有七个月的英国游记作家彼得。弗莱明(Peter Fleming,1907—1971)则凭记者的敏感,在他的游记《独行中国》里勾勒了20世纪30年代整个中国的政治、军事、战争的形势,正如他在前言里所说,“我敢说,在有关远东局势的一些重大问题上,我可以使我那半生不熟的结论听起来令人心悦诚服” 。彼得·弗莱明以《泰晤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比较方便地从北到南跨越整个中国当时不同的政治区域,并采访到日本侵略者控制下的伪满洲国傀儡溥仪、国民党区域里的前外交部长罗文干、蒋介石以及汪精卫等当时中国政坛上的头面人物。 当然,这不是一本理论性强的国际政治著作,而是一个年方26岁,血气方刚的记者的游记。作者从对他北从哈尔滨南至广州沿途的山川风景、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好奇心,把它们一一定格在他的速写或素描里。

图书封面


 独行中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时间过去七十多年。关于那时候的事情开始逐渐面目清晰。我们知道那些年代极度混乱并且充满动荡和危机。但没有纪录片,没有完整的记录,我们其实不知道那时候的生活和社会到底是怎样的众生相。于是我们从各种片断里看到一些记录---比如这本书。作者是个二十啷当岁的小伙子,从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他的激情和冲劲。面对一无所知的国家和民族,仍愿意去面对一切未知。虽然很多描述带着一种走马观花的偏见,但我们不妨作为一个参考。让我们感知三十年代的中国,除了满洲,还有上海,还有庐山和苏区。我其实最好奇那时的社会基本运作,比如汽车公司怎么还能营利,比如乡间的旅馆如何运作,比如电灯电话都是怎样的人在管理。当然还有那时的人们,到底在想什么。当日本人已经在满洲开始殖民教育的时候,当战火的味道分明浓厚时,人们的生活怎样变化。。。越读下去,我反而越觉得那个时代离我们很近。民族的生活习惯包括思维习惯今天过去似乎并没有多少变化,中间也许有断层,但其实只是涉及面的扩大罢了。那时的效率虽然低,也不过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低效率。凡是中产阶级所想,三十年代与二十一世纪我看并无不同。不喜欢作者那种毫无立场的记者视角,他跟着日本军队去剿匪,也用一种嘲弄的口吻看待那时中国的种种落后。他看待国民政府和红区的一些人和事,结论往往与现在的结论不同。读来有些地方还很诙谐,料想他毕竟年轻,来自一个已经发达的国家。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随便翻翻即可。
  •     作者和007作者的兄弟;作者的笔触似乎更像个散文作家,而不是新闻记者,大量篇幅的景物描写,像视野深远的风景油画。作者的朦胧景致的爱意远超过对人的;很喜欢这类的书,格式化的痕迹比较浅,或者格式化的方式不是完全模式化标准化的,可以依着鲜活的人的痕迹去复原那些景象。看得时候还会恍惚和好笑,更怀疑时间是否如坐标般的一条直线往前去了;看完了,总体说,在同类游记里,是比较不喜欢的一本,相比较,是不太有内容的一本,后来一看介绍,作者当时也只有二十六七,一切也就可以原谅了,包括那种西方男性特有的“情调”,也都一并原谅了,二十多岁的人,无论是单纯、肤浅还是高傲,都是情理之中的。   
  •     首先说点题外话。中日之间,由于历史上的那些原因,大家看起对方来总有点别别扭扭的感觉。当然,这倒不影响中国人买日本电器或日本人买中国服装的心情。回到本书上来,我们应该承认,作者写的当时中国的现状,就他所看到听到的而言,是真实的了,作者并没有恶意来丑化什么,但就他的推断和假想来说,又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自己读书时应该有的判断能力了。说我们不好的,未必就一定是侮辱,比如当时中国的卫生状况,一般民众的愚昧状态,外国人的跋扈(轿夫不听话就用手枪威胁),官府的无能,从日本作者看来也许是一种他们的优越感,但对中国人来讲就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不是自己歌功颂德自我陶醉一下就可以的了。另外作者对于所经各地的自然情况,经济政治都作了力所能及的概括,力求精准,这倒让我想起抗日战争打响的时候,中国政府往往拿不出比较准确的中国作战地图,而日本方面却有很准确的军用地图,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反思吗。爱国是需要实实在在做事的,空谈误国啊。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才有机会迎头赶上。
  •     1933年泰晤士报记者中国日记。可惜没有进入红区。
  •     ;了解过去的中国不可多得史料,一个外国人看中国。
  •     这本书不得不说很烂。作者写得不认真,翻译更糟糕。
  •     这是一套四本的西方人看中国。曾看过其中的《北京信札》,感觉还不错,比较有趣,于是买了这本和《独行中国》。《独行中国》还没看。这本感觉没意思,不知写的还是翻译的原因,语言不生动,内容比较淡,并且最让人扫兴的是通篇也不讲中国好,作者对中国的任何城市都没有好感,完全是一段受罪的旅行。再加上当年日本人对中国歧视与侮辱,更是看得我没精打采还生气。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