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国外自助旅游指南 > 圣地章节试读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1
ISBN:9787508025940
作者:戴尔・布朗
页数:210页

《圣地》的笔记-1 地形與見證:尋找聖經 - 1 地形與見證:尋找聖經

以色列:肥沃新月的中部,介於兩大古文明中心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間。這一地區擁有人類最早的定居點Jericho(九千紀)。舊約年代:13世紀到基督紀元,這一時期以色列持續被中東帝國入侵征服。新約年代後,猶太人(他們不承認新約)在70年發動反羅馬統治暴動被鎮壓,135年再次被鎮壓,此後作為帝國消滅以色列主體性的一種策略,此地由原稱猶迪亞(Judea)被改名為來源於非利士人的巴勒斯坦(Palestine)。羅馬進入基督時代後在耶路撒冷修建了大量教堂和修院,638年伊斯蘭征服後則成為伊斯蘭聖地,11世紀到13世紀間,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在內的黎凡特,此後重新為穆斯林控制,近代此地屬於奧斯曼帝國。1918,一戰期間英軍佔領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復國運動創造了絕好機會,此前和此後有數批猶太人來到巴勒斯坦購置土地建立社區,並且與阿拉伯人不斷發生衝突。
舊約地名的連續性:由於先後使用的希伯來語、阿拉姆語和阿拉伯語同屬閃語系,因此其發音並未有太大改變,這對Edward Robinson發表他的巴勒斯坦聖經研究幫助很大。
考古:
1838-1841,Edward Robinson和Eli Smith遊歷了巴勒斯坦並且出版《Biblical Researches in Palestine》,發現希西家(Hezekiah)水渠,此條水渠在701年對抗亞述皇帝Sennacherib進攻耶路撒冷的籠城戰中作用很大。
1867,英國的巴勒斯坦考察基金會開始挖掘耶路撒冷聖殿山(Temple Mount),發現一個比希西家水渠更早兩個世紀的水渠,其中最重要的構造稱為Warren's Shaft。by Charles Warren
1890,對遺塚的分層發掘法以及新創的陶器文化層法被應用到巴勒斯坦考古上,對Tell el-Hesi的挖掘發現了古代Eglon城(但他誤判為Lachish),此地挖掘的文化層年代遠早於舊約。by Flinders Petrie
1892,對Tell el-Hesi的繼續挖掘,發現了和Amarna letters(參見《埃及》筆記-年表)同時代的書簡,因而確定此為14世紀之文化層,並且此時迦南(Canaan)處於埃及控制下。by Frederick Jones Bliss
1896,在埃及底比斯發現了記載法老Merenptah(Ramesses II之子,1212-1202)征服以色列的石碑,這是關於以色列最早的記錄。by Flinders Petrie
1898-1909,挖掘了Gezer遺址,發現了10世紀的希伯來銘文,這是已知最早的希伯來銘文。by R. A. Stewart Macalister
1908,挖掘了Samaria古城遺址,其中標誌城市毀滅的灰燼層證實了聖經中關於亞述人毀滅Samaria城的記載。by George Andrew Reisner & Clarence Stanley Fisher
1920-1936,美國東方研究所的挖掘,極大派的學術活躍時期。by William F. Albright
1921-1933,對Beth Shan古城的挖掘。
1925-1939,對Megiddo/Har Megiddo(即Armageddon,啟示錄中末日之戰發生地)古城的挖掘。
1930s,發現被Petrie判斷為Lachish的遺址其實是Eglon,而真正的Lachish遺址發現了灰燼層,內有包含銘文的陶器殘片,證實了586年巴比倫王Nebuchadnezzar II的入侵,這次入侵攻占了耶路撒冷,引發第一神殿被毀和巴比倫之囚事件。by James Leslie Starkey
1979年,在Ketef Hinnom發現銀卷聖經,比先前最早的文本“死海古卷”(150 BC)還要早450年。by Gabriel Barkay

《圣地》的笔记-2 應許之地的諸城市 - 2 應許之地的諸城市

以色列人的起源
以色列早期歷史以聖經言可分為四個階段:A. 從吾珥到出埃及;B. 進入迦南;C. 統一王國和第一聖殿時期;D. 第二聖殿時期。本章主要討論B階段,出埃及以及更早的故事按常理推測非常不可能,也沒有考古證據,因此一般不被認真對待。
四個階段聖經記載的歷史真實性:A階段(倘若為真,應發生在13世紀以前)基本是神話;B階段(倘若為真,應發生在12至10世紀)可能有一部分事實但主要為虛構;C階段(10至6世紀)較為可信,但可能不存在強大而統一的聯合王國,第一聖殿/所羅門聖殿也可能建於較晚的時代,而非傳說中十世紀的國王所羅門;D階段(前6至公元1世紀)比較可靠。
本章討論的B階段而言,聖經記載了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過程,這段歷史倘若真實,應發生在12至10世紀(因為Merenptah法老生活的13世紀末以色列已經在迦南,而9世紀以後以色列國和猶大國作為迦南地的重要國家已經有較可靠的成文史)。
這段歷史的聖經記載存在一個矛盾,從出埃及記到約書亞記的歷史,講述先知及其後人率領以色列人征服了迦南的應許之地。但是此後的士師記中,在約書亞記裡描述的以色列征服似乎沒有發生,許多被焚毀的城市依然存在,比如在約書亞記裡被征服的Hazor在士師記裡又一次被征服,比起前者的“閃電戰”,士師記裡描述了一系列長期持續的戰爭。
無論如何,這段歷史可能發生在12至10世紀,期間以色列人和異族通婚並且信仰異教的很多。士師(Judges)是長老,必要時也擔負軍事指揮者。這一時期以色列人沒有王或類似的最高權威者。
以色列人佔據迦南地,今日的學者一般有三種解釋:征服模式(the Conquest Model);移民模式(the Peaceful Migration Model);起義模式(the Peasant Revolt Model)。(據Ryan Bonfiglio)
1. 征服模式:這是較傳統和接近舊約聖經的解釋,其支持者是Yigael Yadin和美國的極大派學者W. Albright與E. Wright,文獻以外,考古上的主要依據是Hazor遺址顯示的毀滅,以及John Garstang對Jericho的早期挖掘,這時的挖掘顯示城牆年代在15世紀,是突然倒塌的。
2. 移民模式:這包括另一類解釋,即“定居化(Sedentarization)”,核心是以色列人是非迦南原住民(這一點上移民模式和征服模式一致,兩種模式還都認為進入迦南前以色列人已經建立了宗教基礎的認同)的群體小股地、逐漸地進入(定居)迦南,定居化特別強調他們在先前是游牧群體。移民模式是德國學者Albrecht Alt提出的,考古依據是50年代以後對Jericho的再次挖掘重新確定了時期,顯示征服Jericho並沒有發生,同時Yohanan Aharoni對一系列小村莊遺跡的挖掘顯示在13至11世紀時這裡突然出現了大量小型無防禦的定居地,這一速度超出一般人口增長所能達到,同時這一地區也並不存在迦南那些大型城市國家。定居化為Israel Finkelstein提出,他認為迦南存在農業和游牧兩類生產生活形態,以色列人是游牧民轉為定居過程中形成的(這一點上定居化和移民模式不同,定居化認為以色列人是採取不同生活方式的原住民)。
3. 起義模式:這一解釋認為以色列人是迦南原住民,而非有獨特的宗教基礎自我認同的外來群體,迦南國家的下層奴隸發動起義,離開城市,然後作為戰爭的一部分摧毀了一些城市,宗教形成於對統治者的反抗之中。這一解釋是G.E. Mendenhall和Norman Gottwald所提出,這一模式很難被證實,而只能找到可能符合的依據,比如巴勒斯坦山區村落沒有先後文化斷層,就是和這一解釋模式相符的依據。
事實可能是三種模式的混合:的確存在戰爭,戰爭的發動者可能以和平的方式移入並且定居多年後因為某種政治因素發動反抗。反抗的社群可能以其異質先祖的記憶塑造共同體,而這一認同被其他反抗者所接受。
在這兩百年時期,還發生了非利士人(Philistines)入侵事件。非利士人很可能是青銅時代大崩潰時的“海上民族”之一(the Peleset,見《拉美西斯》筆記之4),一個假說是他們就是邁錫尼人。他們的登陸引發了當時統治迦南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攻擊,依據法老的浮雕和文獻,埃及人大獲全勝,但事實可能是法老突襲了遷徙中的非利士人部落,而且遇到頑強反抗。非利士人和其他海上民族的強大軍事能力可能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們的冶鐵技術,撒母耳記中記錄“那時以色列全地沒有一個鐵匠,因為非利士人說,恐怕希伯來人製造刀槍”。非利士人和埃及達成了很不利於後者的平衡後,在海岸和沿海內地建立了Ashkelon、Ashdod、Gaza、Gath、Ekron五個城市。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非利士人居住在富庶且技術發達的城市裡,而以色列人則居住在山村。此後兩個群體摩擦加劇,非利士人開始進攻山區。和非利士人的戰爭在傳統的權威,宗教領袖——士師以外,創造出了新權威,軍事領袖——王,首先是Saul,Saul指揮的以色列反抗遭遇很大失敗,此後是善戰的David,他是傳說中開創統一王國者。
Ashkelon是非利士人的主要城市,混雜了各種文化的影響:愛琴海文化、腓尼基文化、迦南文化、猶太文化和埃及文化。這裡一直繁榮到十字軍戰爭時期,毀於薩拉丁士兵之手,以削弱入侵者的海上優勢。
對非利士人的考古往往和與“迦南”的考古混雜,因為迦南是一個地理名詞,也常用以指無論藉由入侵、緩慢滲入取代還是起義而誕生一個新的以色列民族的那個原始母體,因此某種意義上說,(從以色列為中心的角度)迦南指的就是非以色列的(中南部)黎凡特人。上面說到迦南文化和以色列文化沒有太大斷層,是指其低層文化言,考慮到早期以色列人是邊緣群體,在城市發展出的高級文化主要是迦南的,而追隨這些文化也伴有很大的風險,並且在聖經為主體的歷史中是受貶抑的,是崇拜金牛犢的迷信者。尤其是這種追隨,往往是追隨入侵者的多神教為基礎的高級城市文化。迦南文化,在士師時代,因此主要指的是以色列人生活於其中的,若即若離的那種高級文化,以色列人的自我意識誕生於對這種文化的拒斥,而入侵的非利士人帶來的愛琴海文化更是在技術、藝術上都要領先(或者不同)於迦南文化。喜克索人很可能是迦南人,這就更早於以色列的時代了,防止其他群體重複喜克索人的征服可能是新王國時期的埃及花費很大力量佔領黎凡特的原因。
考古:
1930,Jericho遺跡的發掘,顯示一個遲至15世紀(這一年代後來被推翻)的城牆突然倒塌。by John Garstang
1952,Jericho遺跡的挖掘,對征服模式提出了致命的挑戰。此地的遺跡早至七千紀到六千紀,在23世紀時一個土牆防禦系統已經被重建了17次,它始建於31世紀。但是到了1350前後,這裡無人居住,因此攻陷Jericho這一征服迦南的重要戰役不可能發生。by Kathleen Kenyon
1955,Hazor遺跡的挖掘,據聖經記載約書亞(傳說中摩西的繼承者,先知,治下以色列人攻占了迦南)攻陷並焚毀了Hazor城,此地發現了直到前13世紀的繁榮痕跡(居民可能達到兩萬人),13世紀時城市毀於火災,並且有對Baal Hammon神像的故意破壞之痕跡,和聖經描述符合。此後這裡形成較小的聚落,8世紀毀於亞述入侵。by Yigael Yadin
1957,對加利利海以北Hazor附近村莊的挖掘顯示在Hazor被毀以前就存在居民,並且可能屬於半游牧居民。by Yohanan Aharoni
1967,巴勒斯坦中部山區的考古,顯示在13世紀這裡定居點規模突然增大,但前後並無文化斷層。這裡的考古發現符合Mendenhall的理論,無等級分化制度的社區,同時具備讀寫能力。
1980s,巴勒斯坦中部山區古以色列人村莊的考察,這裡離迦南城市國家很遠。by Israel Finkelstein
1980s,Ekron城Tell Miqne的挖掘,發現了大量陶器以及熔煉鐵器痕跡,此地的建築遺址也顯示出愛琴海、埃及和迦南風格的混合,是非利士人掌權時代的遺跡。by Seymour Gitin & Trude Dothan
1984以後,約旦境內Tall al-’Umayri遺跡的挖掘,這可能屬於Ammon王國。

《圣地》的笔记-3 耶路撒冷:夙願與惡夢 - 3 耶路撒冷:夙願與惡夢

耶路撒冷:猶太“古典”時期
耶路撒冷於三千紀中期最早出現在銘文中,被稱為Salem或Salim,是迦南的一系列城邦之一。到了二千紀前葉又作為一個敵手出現在埃及記錄之中,到了新王國的鼎盛時期(Amenhotep II、Akhenaten、Tutankhamun),Amarna letters記載中,耶路撒冷處於法老的控制之下。
大衛運用軍事力量首次團結起以色列諸部落成為一個政治實體,其治下以色列國從Negev荒漠的北部延伸到敘利亞南部,在北方和腓尼基諸城相接。此時腓尼基人也處於黃金時代,Tyre城的富庶遠近聞名。而其子所羅門則以智慧著稱,其治下商貿十分繁盛,和Sheba女王的故事也久為流傳,此外最重要地,他還建造了所羅門聖殿。第一聖殿存在只有一個間接的實物證據:法國學者在1979年於古物商店裡發現的一個小象牙石榴,這一物件製造於前八世紀,上面標明屬於耶和華的聖殿。(注:這一證據現在遭到懷疑,以色列人將其視為偽造)。
耶路撒冷是當時猶迪亞地區的最大城市,在8世紀至7世紀的亞述入侵過程中,北方以色列部落於722年被Sargon II征服,難民逃亡耶路撒冷進一步增加了城市規模。此時Hezekiah增建防禦工事,許多耶路撒冷的古代建築可能主要建造於Hezekiah以及他以前幾代國王統治時期(尤其以極小派視角言)。586年巴比倫的Nebuchadnezzar II圍城兩年,迫使城內居民投降。此後許多上層猶太人被遷往巴比倫,但考古顯示許多人(甚至包括富裕的家族)也留在本地。波斯帝國建立後,居魯士允許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並且重建聖殿。聖經記載先知Haggai痛斥猶太人將重建自己的家看得比重建聖殿更重要,另一位人物,猶太省長Zerubbabel啟動第二聖殿重建,而另一位省長Nehemiah則重建了耶路撒冷城的建築。在5世紀中葉,耶路撒冷得到一定恢復,但是三個世紀以前的地方中心地位已經削弱了,它現在主要是行省的行政中心和人口大城。
亞歷山大以後,這裡先後被托勒密和塞琉古帝國控制,塞琉古帝國的Antiochus IV Epiphanes(175–163)試圖推廣希臘多神信仰,他進攻耶路撒冷(169)並且褻瀆了聖殿,將其改建為宙斯廟,這一事件引起了馬加比起義(Maccabean Revolt),在164年聖殿恢復,140年則建立哈斯蒙王朝(Hasmonean dynasty),成為塞琉古帝國的一個自治附庸。Hyrcanus II時(63 BC)猶太國內亂,羅馬勢力進入,此後的37 BC則完全成為羅馬附庸國。這時期最有名的統治者稱為Herod the Great,大希律王,他治下建立了很多羅馬風格的公共建築,耶路撒冷此時的人口高達15萬人。著名的猶太歷史學家Josephus活躍於公元1世紀,經歷了哈斯蒙王朝的最後時代,
考古:
1909-1911,Montagu Brownlow Parker賄賂官員以在耶路撒冷聖殿山(這裡也是伊斯蘭聖地,傳說穆罕默德在此升天造訪諸先知)進行挖掘,以尋找所羅門王的寶藏。
1947-1960s,貝都因人在Qumran發現死海古卷,此後私人的尋寶和官方的考古挖掘持續進行。死海古卷相關的重要考古家:Eleazar Sukenik和Yigael Yadin父子,他們在購買古卷上出力甚多。Gerald Lankester Harding、John Trever和Roland de Vaux活躍在搶救性挖掘活動中。
1960s,對耶路撒冷的城牆遺址進行考察。by Kathleen Kenyon
1968-1978,耶路撒冷聖殿山南部和西南部的挖掘,確定此區遺跡的用途主要是行政建築,發現了通往聖殿的帶轉角和平台的巨大梯級,解決了Barclay's Gate的問題。by Benjamin Mazar
1969,在老城區街道下挖掘發現了希律王時代的住宅區,遺跡和羅馬的裝飾風格很像,只不過去掉了羅馬文化裡隨處可見的神怪。by Nahman Avigad
1979年,在Ketef Hinnom發現銀卷聖經,年代大約在前7世紀,同一發現還確定此地在巴比倫之囚事件之後依然被使用。by Gabriel Barkay
1980s,猶迪亞群山下的Maresha城遺址挖掘發現複雜的地下城市,他們在哈斯蒙王朝以前是Edomites的活動中心,地下城市養鴿並且設置榨油設備。by Amos Kloner
1981,在聖殿山之南的岩石山脊(hill of Ophel)上的挖掘引發了嚴重的騷亂,這裡很可能是Jebusite人(大衛攻陷耶城之前的住民)的衛城所在,也是大衛之城的核心部分。遺跡包括一個石造的梯形構造,可能是大衛時代大型建築的護牆。遺跡中還有較晚時代的印章,他們在巴比倫的進攻焚城中被燒硬而保存。by Yigal Shiloh

《圣地》的笔记-舊約聖經 - 舊約聖經

舊約聖經內容:
猶太教分為24卷,基督教分為39卷,內容一樣只不過後者分卷更細。
39=5(律法書/摩西五書)+6(前先知書)+15(後先知書)+13(作品集)
24=5+4+4+11
摩西五書為:《創世記 Genesis》《出埃及記 Exodus》《利未記 Leviticus》《民數記 Numbers》《申命記 Deuteronomy》
前先知書為:《約書亞記 Joshua》《士師記 Judges》《撒母耳記 Samuel》《列王紀 Kings》(因後二在基督教中分上下,故4+2=6)
後先知書為:《以賽亞書 Isaiah》《耶利米書 Jeremiah》《以西結書 Ezekiel》《十二小先知書 The Twelve》(因後一在基督教中分為十二卷,故4+11=15)
作品集為:《詩篇 Psalms》《耶利米哀歌 Lamentations》《雅歌 Songs of Solomon》《箴言 Proverbs》《約伯記 Job》《傳道書 Ecclesiastes》《路得記 Ruth》《以斯帖記 Esther》《歷代志 Chronicles》《以斯拉-尼希米記 Ezra–Nehemiah》《但以理書 Daniel》(因基督教中歷代志和以斯拉-尼希米記各分為二,故11+2=13)
現代學者認為摩西五書、約書亞記、士師記共七本書編纂與前7世紀,其材料來源則還可上溯兩個世紀。這些書卷的寫作帶有其宗教政治意義,因此並不是完全的歷史,士師記可能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它可能保存了較早的原始材料,而約書亞記則以明顯的意識形態,傳遞上帝權能正義和應許之地等概念。

《圣地》的笔记-4 跟隨耶穌的腳踪 - 4 跟隨耶穌的腳踪

耶穌基督作為歷史真實人物的一面是個複雜的問題,在早期基督教裡他無疑是一個真實的人,這是基督教信仰的關鍵之一,因為只有作為無罪的人,他替有原罪的人類贖罪才是有律法上意義的。福音書裡描述的主要是信徒對基督死而復生的聲明和見證,而沒有著力於證明其歷史真實性。
證據因而主要是間接的,見下。此外當時猶太社群中也瀰漫著一股彌賽亞即將降臨的氣氛,寫作和收藏死海古卷的Essenes派就是一股反羅馬、堅信救主將至、末日之戰將至的教派。
耶穌出生於伯利恆(Bethlehem),其可能的地點則有兩個,一個是St. Helena在4世紀建造的聖誕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下的岩洞之中,另一個則是伯利恆東方的Beit Sahour村,該村也有一個4世紀的教堂遺址,後者被主流觀點視為是牧羊人看見伯利恆之星的地方。
耶穌生長於拿撒勒(Nazareth),這是加利利(Galilee)地區的一個小鎮,位於從埃及到敘利亞的商路上。加利利是猶迪亞的動蕩之地,挑戰當局秩序的教派集中在此,公元前4年希律王死後猶迪亞叛亂,Publius Quinctilius Varus(就是在條頓堡森林戰役喪師三個軍團的Varus)前來鎮壓,在拿撒勒附近的Sepphoris城將2000名猶太人釘十字架。
耶穌的成長在聖經中描述不多,12歲時他曾到過聖殿,大約29歲時受洗,在曠野中禁食,受撒旦的試探。施洗約翰被捕處死後,耶穌前往迦百農(Capernaum)佈道並施神蹟。他在當地的平民中受到很大歡迎,信徒中許多是漁夫,傳道也常在船上進行。
此後他的傳道引起希律·安提帕斯(Herod Antipas)的注意,於是耶穌開始流浪,他旅行了一系列地方以後卻被使命驅使,前往最危險的耶路撒冷。希律·安提帕斯的統治地在加利利,時任總督彼拉多(Pontius Pilate)的官邸在Caesarea Maritima,但是在人群聚集的逾越節,他駐在耶路撒冷以便防範事變。耶穌到耶路撒冷以後刻意挑戰權威:他將神廟內兌換錢幣(猶太人要將帶有異教印記的錢幣變造以使用)的桌子掀翻,這一舉動激怒了祭司,他們便收買耶穌的門徒猶大,讓他出賣耶穌。耶穌在耶路撒冷城外的客西馬亞園(Garden of Gethsemane)被捕,送到猶太祭司家中審判,最後又送到彼拉多那裡,只有總督有權批准死刑。彼拉多儘管不願意,最後還是准許了猶太人的請求。
耶穌被判刑後先是被鞭笞,隨後又背負著自己的十字架前往髑髏地(Calvary/Golgotha),在他前面一位士兵舉著用希伯來文、希臘文和拉丁文寫有他罪行的木牌:“拿撒勒的耶穌,猶太人之王(Jesus of Nazareth, King of the Jews)”。耶穌釘十字架後大約6小時死亡,經彼拉多批准後,耶穌的屍體交由其信徒安葬,墳墓據說位於處刑地不遠的花園,並且在135年遭到Hadrian的褻瀆,將維納斯神廟建於其上。St. Helena在4世紀建造了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
希律王時代的建築遺址:
Masada宮殿/要塞,建於一個天險上,非常壯觀。
Herodium宮殿/要塞,在平原上建起的人工山,要進入頂端的宮殿要經過一段半截暴露在外,半截位於山體內的階梯通道。希律王的墳墓據說也在此。
Caesarea海港,一處不適宜航行停泊的海岸被大型工程改造成人工港,修建過程使用了水下水泥建造防波堤,港城的公共建築都是羅馬式的。
考古:
1838,Edward Robinson探索迦百農遺址。
1866,迦百農遺址的挖掘,發現一個猶太會堂(Synagogue,形成於第一聖殿被毀滅之後,猶太人於私宅之中進行小型集會的時期,是日後基督教堂的雛形)。by Charles William Wilson
1914,大衛之城的挖掘發現了記錄有猶太會堂名稱的石板。
1968-1985,迦百農遺址的挖掘,發現猶太會堂建於2世紀以後,但其地基下存在一個更古老的猶太會堂,很可能就是耶穌曾經佈道的那個地方。此外在這個會堂以南80英尺的地方還發現了可能是由西門·彼得的家改造成的八角形教堂(octagonal church),彼得之家建於前1世紀,但在1世紀則有特殊的整修,很可能是一個早期信仰中心。by Virgilio Corbo & Stanislao Loffreda
1960,在猶迪亞沙漠發現了132年Bar Kokhba起義時的命令文書,他們在戰敗時逃到荒漠的岩洞中,飢渴而死。by Yigael Yadin
1961,在猶迪亞港城Caesarea Maritima發現的銘刻(Pilate Stone)證明Pontius Pilatus的確是羅馬在猶迪亞的總督(26-36)。
1963,在Masada的挖掘,這是希律王時代以及此後的猶迪亞戰爭時期的宮殿兼要塞。在被羅馬人圍攻後其內1000人全部自殺。by Yigael Yadin
1968,在耶路撒冷發現一個家族墓室,其中銘文包括“神殿建造者西蒙”,這裡的神殿指的是希律王修建的神殿。此外其中至少一位年輕死者(Yehohanan, the son of Hagakol)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然而手部是被捆綁而不是釘在十字架上,腿則被打斷,以使他無法以腿撐起身體,迅速走向呼吸困難導致的死亡(這是十字架刑的多數死因,懸掛的方式使胸腔逐漸無法正常擴張收縮),這可能是公元66年羅馬釘死三千多個猶太人中的一部分。by Vassilios Tzaferis
1972,在Beit Sahour發現4世紀的教堂遺址,這裡被稱為“Shepherds' Fields”,牧羊人之家,即傳說中牧羊人看到伯利恆之星的地方。
1986,在加利利湖底發現了耶穌時代的船。by Shelley Wachamann


 圣地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