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围楼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国内自助旅游指南 > 福建土围楼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503225154
作者:石奕龙
页数:182页

章节摘录

  由于土壤的性质和含沙量干差万别,拌土时的配方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如何配制,全凭泥水匠的经验。一般而言,以泥土不黏不散的状况为最好,所以,用枯r生较大的红壤土需加一些细河沙或田底泥、老墙泥;而用田底泥或老墙泥为主时,则需添加红壤土。泥土备好后,还需做泥,也就是调匀泥料并让其发酵成为熟土。这主要靠泼水翻锄搅拌,并堆放一些时日发酵。泼水以湿润全部泥料,但翻土时不粘锄、不起泥浆为宜。经过翻锄搅拌后的泥料,要堆着让它发酵。夜晚最好在土堆上盖上稻草等,这能加快其发酵的进程。反复翻锄搅拌几次后,泥料就会变得细匀融合,这才真正成为适于夯筑土墙的原料了。其以手抓一把泥,握之能成块,轻搓或掉到地下即散开为佳。由于泥料发酵得越老到、越充分越好,所以有时泥料备好后,会故意延长堆放的时间,待其充分发酵后,才开版筑墙。  至于三合土也需发酵,而且发酵时间要长于普通夯土。其主要成分为沙、石灰和红壤土,分为湿夯、干夯、特殊配方湿夯三种。湿夯时,沙、石灰、红壤土的比例为3:2:1,沙占一半,但不能多于一半,土也可增至一半,但如果沙、土的一种超过70%,质量就不好。干夯时,沙、石灰、红壤土之比可为3:3:4,也可以是2:3:5。特殊配方的三合土是在其中加入红糖、蛋清与糯米等。其作法是:把糯米磨成粉,先用冷水拌匀,然后加入大量开水调稀,接着加入红糖搅匀,待冷却后再加入蛋清搅匀,再把这种粘固剂加在发酵成熟的三合土中翻匀,就可使用。实际上,在夯筑时,是用这种糯米汤、红糖、蛋清混合的粘固剂当水来调湿三合土进行作业。  第三步:制工具  夯筑土围楼的工具非常简单,其大致有:墙筛一副,夯杵两根,圆木横担若干支,大板一把,小板若干把,绳线一盘,鲁班尺或杨公尺、短尺、三角尺、水准尺各一把,铁锤、榔头、铁铲、木槌、丁字镐各一把,泥刀、锄头、木铲若干,簸箕、竹刮刀若干。这就是泥水匠建造土围楼的全套工具。  这些工具有些如铁锤等要购自市场,有的如墙筛、夯杵、大板、小板、横担等均须由泥水匠自制或请木匠制作。墙筛也称墙枋、墙槌版、墙推版,它用老硬的杉木制成,其内平整,外  部粗糙一些无妨,一般长15到2米,高40厘米,厚7厘米。而建造圆形土围楼的墙筛则制成弧形状。其形状类似制作泥砖的木模,但一端是开放的,非开放的一端以“墙针”固定,墙针为两根以榫头固定的横封,其内的宽度即为土墙的厚度。在墙针上还有一个测定墙筛是否与地面垂直的小装置,即在墙针横封的中间垂直刻一小槽,并在其上悬挂一条铅垂线,当墙筛垂直时,垂线与刻线完全重合,而当它们有偏离,则表示墙筛没有垂直,泥水匠就会对此加以调整。墙筛开放的一端则用“墙卡”支撑,墙卡用硬杂木制成,可以灵活拆卸,它是两支略呈弧形弯曲的方木,中间连着一根横木,固定成H形,当把两头带有凹槽的撑棍从墙卡的上臂卡下去捶紧后,就可以把墙筛的两块模板牢牢卡在已夯好的土墙上。当这版墙夯筑完后,用木槌敲下撑棍,墙卡松脱,墙筛也就可以移动去筑另一版墙了。  夯杵以重实且不易裂开的木料制作。长约与人等高,两头大,中间细,杵头一大一小,小头直径约8厘米,大头直径约10厘米,中间部分削至适于手握为准。在夯筑土墙时,一般先用小头夯筑刚上的虚土,待夯得差不多时再用大头夯平、夯实。墙筛与夯杵是泥水匠的主要看家工具,因此每年的春节,泥水匠都会给它们点红,以示吉利。    “做大福”祭祀,先需在大福场上用木料建造临时的“神厂”与戏台。“神厂”与戏台相对,相隔约200米,其中的广场为摆放供桌的场所。九月十一日迎神入神厂。去迎神的人穿着新衣裳,到李姓各村的神庙,把刘汉公王、妈祖、广济祖师、合溪口公王、西坑口民主公王、石灰坑公王、长滩公王、五黄村口公王、石窟公王、土地伯公等神像先迎到马额宫,再从那里集中迎到到大福场,安坐在神厂中。迎神的队伍浩浩荡荡,有神轿11顶,“妆故事”(打扮成戏装人物)八九班,锣鼓十多班,五丈多高的大龙旗20多面,中小型旗帜100主人通还有舞狮队、八音队和上百枝“三把连”土铳,以及仪仗16枝等,迎神的队伍有时长达二三里。  神灵迎来之后,每天都有人上供,由于湖坑李姓人多,所以前四天的斋戒期分房派上供,供品都是素的,有糍粑、斋团、圆子、米板、豆腐、豆干、各色糕饼、各色糖果、水果、蔬菜、茶、酒等,供桌上小盘叠大盘堆得满满的。大福场上的戏台上,每天都演戏酬神娱人,来献供祭祀和看戏者人山人海。由于这几天是斋戒期,所以家家户户也都吃素,而且在九月十一日前三天就开始斋戒,洁净自身。  十五日斋戒期结束,当天一早,铳炮声响后,各房派的人又一次组成队伍,举着大龙旗等,敲锣打鼓去马额宫迎接保生大帝到大福场。保生大帝进神厂安座后,就开始举行开斋仪式。大福首的总理当场宰杀其为做大福准备的大肥猪,并以全猪上供。各家各户也杀鸡宰鸭,带着三牲或五牲等来大福场祭拜。九点左右,大福场挤满了人,二三百张供桌上都堆满了供品。请来的道士则主持敬神仪式,导引着福首、协理们向保生大帝上香、献供、叩首,最后由礼生读祭文,道士读表章,待表章读完,就开始烧纸、放鞭炮和放土铳,直放得浓烟滚上云霄,炮声震得溪谷中隆隆直响。  上供敬神结束,大福场上就开始办宴席,大福首、协理、大福场帮工、戏班、锣鼓班、道士班的成员等200多人,在大福场上吃散福酒。十五日晚上通宵演戏,戏有“大戏”(人演的戏)和木偶戏。天亮后送神,表示大福仪式结束。送神也是铳声、鞭炮声连天,龙旗飘扬,锣鼓喧闹,但送神的人数少些,而且送神时,神轿要倒着抬,让坐在神轿中的神灵如保生大帝、刘  汉公王、广济祖师、合溪口公王、西坑口公王等面向大福场离去。  这天人们还要自报家门,以抽签的形式选出下一届福首和协理。晚上,这届福首们要请下届福首们晚宴,庆祝这次“做大福”的成功,也预祝下届“做大福”仪式能完满成功,并举行移交手续。晚上大福场上还要演一场所谓的“鬼戏”,让祖先和孤魂野鬼们看。  在永定大溪乡则每三年在十一月里举行一次七日七夜的“罗天大醮”,届时要在“土篱岗”设神坛,延请有道和尚坐镇神坛,诵经祈福。在“打醮”期间,人们也要吃斋,供奉素食供品,“招待”神灵及孤魂野鬼,待打醮结束,才开斋杀猪宰鸡,大宴亲友。由于大溪的“打醮”主要是“度孤”仪式,所以,当地人认为如果坐镇神坛的和尚道行不高、法术不够的话,将无法镇压四面八方前来神坛前惹事的孤魂野鬼,会被弄得灰头土脸。大溪的建醮过程与湖坑的“做大福”。差不多,比较有特色的是建醮的第七天要举行“放水灯”的活动。  大溪人在打醮的最后一天要在当地的梅子潭举行“放水灯”仪式。人们集中在梅子潭的上游,拿着水灯准备,百十人的铳队则在永泰桥上一字排开,时辰一到,一声令下,百十枝“三把连”土统一齐鸣放,顿时,锣鼓喇叭喧天,人们把手中的水灯放到溪流中,让它们流到梅子潭中。当水灯流到梅子潭中时,就有人跳潭中,游几十米去抢那些白水灯。因为民间认为,白灯代表男性,红灯代表女性。如抢到白灯,就象征着能生男丁,所以那些希望生男丁的人,就会下水去抢。由于大溪的建醾是在农历十一月,这时早已天寒地冻,因此没有强壮的体魄是不敢跳进冰凉的潭水里,游几十米去抢灯的。于是,有些希望生男孩,但又不敢下水者,就向抢到白灯的人高价收买,然后带回家放在神厅供奉,以希望能生男丁。  ……

前言

  序言  最早对土围楼有一定的印象,是在30多年前读小学的时候。记得那时看过一本讲述福建龙岩地区游击队斗争故事的连环画。在那本连环画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游击队员在一座土围楼中与白狗千周旋。然而,当时我最感兴趣的并非土围楼,而是这位游击队员手中拿的那支二十响的盒子枪。  第一次见到土围楼,是在1969年5月上Llj下乡插队的途中。当载着我们这些厦门知青去博平岭、玳瑁山高地上的客家人中心地区福建武平县插队的卡车,沿着319国道,经过南靖县金山、和溪青翠而狭小的溪谷,乌龟似地爬过那高耸云天的板寮岭,下到龙岩县适中那个有着同样青翠的溪谷时,从卡车的帆布遮雨棚下,我们第一次见到了紧靠在公路边那一幢幢高大的方形土围楼。这时,在我脑子里一闪而出的联想就是,连环画中那位手拿二十响驳壳枪的游击队员,原来就是在这样的土围楼里打游击的。此后的6年间,每逢从福建西部高地上的纯客家县——武平,经过另一个纯客家县上杭和闽南人居住的龙岩、南靖、漳州返回厦门,或从厦门返回这个位于闽粤赣交界地区的客家地方,一次次地都只在适中的溪谷中与土围楼擦肩而过。  第一次与土围楼亲密接触是在1991年。那年福建省民俗学会在龙岩开会,当地的会议组织者特地在会议期间安排了一整天时间,让那些慕名而从未见过土围楼的福建各地县的民俗学工作者,到永定县湖坑乡参观与考察那里的土围楼。因此,我们一行人从龙岩乘车颠簸了3个多小时,来到了永定湖坑乡的南溪溪谷中。在那里,我平生第一次跨进曾见过而未曾人内的土围楼。与步履匆匆的游客一样,我们在这清流蜿蜒,林海碧绿如黛、修竹翠接云天的溪谷中,浏览、考察了像环极楼、振福楼这样一些雄浑壮观的土围楼。虽然土围楼恢宏的气势。外拙内秀的形式、外同一内多变的特色,着实使我们的内心有所震撼,并有了一点粗浅的认知,但由于纯是走马观花,因此,更多的却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只能带着满脑子的惊叹号、问号遗憾地离开。  1993年暑假,在带学生去武平县中山镇调查那里的客家文化后,逮住一个机会再带学生去永定县湖坑乡从事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调查那里的客家文化。这回我们走的是一条省道。从厦门经过漳州市、南靖县城后,道路开始狭窄且尘土飞扬,长途汽车一路上也开始颠颠簸簸和摇摇晃晃起来。我们的汽车向北上上下下、七转/乙转,经过船场乡到书洋乡,再峰回路转、上上下下地翻越过南靖与永定交界的几重大山,路经永定县的古竹乡,又来到湖坑乡。这一路虽然难走,但走到南靖县船场乡一带的溪谷时,土围楼就开始进入眼帘,逐渐多了起来,而在南靖的书洋、永定的古竹与湖坑等溪谷中,土围楼更是密集。  在湖坑乡政府所在地的湖坑、西片等衬里,我们走访了许多人家,了解当地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宗族组织、风俗习惯、民间宗教、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文化现象。由于有许多年长的报道人还住在陈旧的土围楼中,我们也需登门拜访,因此,访问了不少土围楼。在神聊乡土文化现象时,我们也顺便向他们了解了土围楼的建造历史与土围楼里面的生活状况。除此之外,我们也访问了其他村落,如有着福裕楼、振成楼、奎聚楼、如升楼的洪坑村,有着环极楼的南江村,有着振福楼的下南溪村,有着衍香楼的新南村等。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对土围楼有了比较多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也了解到许多有名的土围楼,都是清代以来本地发了财的商人独自建的。  1994年夏,我和我的老师一起带研究生在漳浦县从事文化人类学调查实习时,也看到在漳浦的赵家堡、诒安城、新城等地,也有明清时代的土围楼。虽然这些沿海平原地方的土围楼,并不像在溪谷中那样密集,但它们的确鹤立鸡群似地高耸在各个城堡中,历经风雨沧桑,仍在那里诉说着它们的历史和地方文化。  我们之所以在文化人类学调查与实习中,去了解土围楼这种地方民居所体现的建筑文化的具体情况与内涵,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研究的地方有土围楼,它也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那个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承载了许多地方文化知识,因文化人类学需要把握地方文化的整体,因此也必须了解它。  对土围楼的研究兴起得很早,20世纪30年代,就有一些学者关注它。50年代,中国建筑界也早已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民居式样,列进中国传统住宅的名单中。尽管如此,但土围楼仍然默默无闻,只有土围楼之乡人们和少数学者知道它。20世纪80年代,土围楼才开始广为人知,扬名于世,而这些,据说是由美国中央情报局促成与推动的。  ……

内容概要

石奕龙,男,1952年5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1984年12月在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与应用人类学。主要著作有《泥土板筑的城堡——土围楼》(山东教育

书籍目录

卷一 泥土的城堡
卷二 版筑起巨厦
卷三 品位土围楼
卷四 土围楼之乡的其他建筑
卷五 民众的狂欢
福建土围楼旅游资讯

作者简介

本书介绍了土围楼在闽南、闽西南沿海与溪谷地区闽南人与客家人村落中的分布、建造、使用等情况,以及这些土围楼之乡里民众的日常生活情况。

图书封面


 福建土围楼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介绍建筑的书,内容很详细,但图片太少了,无法做到图文并茂看过书后还需要四处查找相关图片,有些麻烦,但想想图片多了,价格会上去。。。。我也就忍了,反正有万能的网络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图太少、太小,不够细致,文中夹杂太多数据,把名词和数据直接放到直面图上岂不一目了然
  •     书比较旧,还是挺贵的,这一系列都不错,断货的都在淘宝上买齐了,建议想看的人可以去淘宝上买,价位要便宜些,不过有盗版的风险
  •     对土楼文化有详细的介绍,字体也比较小,对注重图片的我有些遗憾,因彩色的大图比较少。
  •     一本好书,只是经过当当书库的磨炼后有一种饱经风霜的感觉!
  •     一定要去……
  •     太专业了,稍微欣赏下就好了
  •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土楼,而且就在福建!
  •     超爱胡建土围楼啊
  •     完全是说明书的写法,作为一本普及读物,这是最无趣的写法,更不要说还挂着“中国秘境之旅”这样的旅游读物头衔
  •     一家之言,小顛覆。比如土樓成因炫富大於防禦,用“土圍樓”代替“土樓”,土樓不一定完全歸名給客家人,制造土樓時糯米蛋清紅糖只是三合土的黏固劑…不過這書圖不多,很多地方純介紹一層二層如何如何,看得有些吃力的說。嗯。計劃最近去一次親眼看看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