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笔春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纸笔春秋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1970-1
ISBN:9787806659021
作者:郭伯南
页数:160页

章节摘录

  《十二兽历》  话及“生肖”,辞书上多说:旧时用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来记人的生年。这种解释似乎认为生肖离不开地支,两者总是相配。其实,不少民族在历史上都只以生肖动物名称纪年,而不用地支。如前述蒙古人,就只说兔儿年、羊儿年。鲜卑人、黠戛斯人(今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人先民),以及北方许多游牧民族,也曾这样用的。  干支纪时,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纪时方法。干,又称天干、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早在夏代,十干就用来纪日,距今近4000年。支,又称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商代甲骨上就刻有天干地支相配的六十甲子表,距今已有3200多年。夏商时,干支只用作纪日。春秋时,始用于支纪月。东汉建武三十年(54),始用干支纪年。在用干支纪年以前,华夏传统的纪年,先后曾用过“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岁星”指木星,“太岁”是假设的木星。设想它们在天空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以其所在的方位来纪年。但是,简单的《十二兽历》,当比以天文观测为依据的岁星纪年要原始得多。初时,为什么要选用大约十二年一周天的岁星纪年呢?后来,为什么当发现岁星并不恰好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就假设了一个代替岁星的“太岁”,仍假定它在天上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呢?这是否因为在使用“岁星纪年法”以前,已有一种十二年一周始的原始历法呢?这是发人深思的。  在中国古代,无论北方和南方,都有些民族使用《十二兽历》,以十二兽名称纪年,即十二年一周始。  云南哀牢山彝族自古以来就使用《十二兽历》,遇有重大节庆,举行重大活动,还要请女巫装扮成十二神兽,跳神兽舞。十二神兽的名称是:虎、兔、穿山甲、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他们的《十二兽历》中,没有龙,而有穿山甲。另一特点是以虎为首,而非以鼠为先。彝族以虎为先是有原因的,他们自认为是虎族,是虎的子孙,尊母虎神为始祖。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祭神大典,要选在虎月(首月)的第一个虎日。在当地母虎神庙举行。家家门上都图以虎形,以示对虎的尊崇。  彝族的这一古老风俗揭示,十二生肖源于《十二兽历》,与图腾崇拜有千丝万缕的渊源。  《十二兽历》,或类似的原始纪年法,不仅中国有,在其他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埃及、巴比伦也有,在欧洲的希腊也有。  印度的《十二兽历》,在上述所引的神将座骑中已经开列。这些动物与中国十二生肖相比较,印度的是有狮而无虎,原因可能是古印度产狮,而不产虎;中国则有虎无狮,那是在中国的十二生肖已形成之时,西域的狮子还未来到中国。这些特点在各自的十二生肖中都反映出来了。  越南的十二生肖与中国十二生肖相近似,只是将兔去掉,换上了猫。  埃及与希腊的《十二兽历》是一样的,其名称是:牡牛、山羊、狮、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巴比伦的《十二兽历》与埃及和希腊的相比,只是没有蟹,代之以蜣螂。  看到异国这些《十二兽历》的内容,不禁令人想起中国古代的蜡祭来,蜡祭在夏代称“清祀”,商代叫“嘉平”,周代称“蜡”。秦始改“蜡”为“腊”。每年农事完毕,就举行蜡祭。所祭的对象是:农神、百谷种子、田问道路与草棚、猫、虎、堤坊、水沟、昆虫。为什么祭它们?因为它们一年中对农事都尽了力,猫、虎吃了田鼠,保护了庄稼,昆虫也没来为害。祭祀时,女巫化装成猫、虎、昆虫、农神等神祗。故有“蜡八”一名。这是中国传统腊八节的由来。蜡祭是一种原始崇拜,所祭祀的对象,无不一一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及原始信奉有着某种联系。  在世界文化中,十二生肖纪年法源出《十二兽历》,似都同原始图腾崇拜有关,由来可谓久远。  世界各古老文明中的《十二兽历》的起始或有先后,但被文献记录下来,却都不早于公元100年。中国十二生肖最早的纪录见之于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距今已有1900多年。  新的考古发现又将这一纪录推前了。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发现秦简《日书》,即类似日历的书。《日书》写成于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书上已有十二生肖的记载。内容是:“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辰(原简漏抄生肖);巳,虫也;午,鹿也;未,马也;申,环(猿)也;酉,水(雉)也;戌,老羊也;亥,豕也。”其中午为鹿、未为马、戌为羊,与现在生肖不尽相同,反映着一定的原始性。如果这一释读无误,中国十二生肖的有文字可考历史就可以上溯到距今2200多年。这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上有关十二生肖的最早的完整记录。  ……

前言

  小孙女阿倩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刚几岁,就像装着本《十万个为什么》,好刨个根,问个底,问天问地,没完没了,这点挺像我。小时候上课时,我有一次左一个“为什么”,右一个“为什么”,问个没完,问得老师也答不上个所以然。我被呵斥了一顿,还被罚站。可我不明白我哪里错了。  大学时,读哲学、政治、文学、历史等等,疑问越来越多,看法也越来越多,就随手记在书上。没想到,“浩劫”的岁月,书上那种种“疑问”、“看法”,被人抄去,说成是大逆不道,批来斗去,几乎给我带来灭顶之灾。我仍不明白我究竟哪儿错了。  历经磨难,两鬓斑白,我仍顽固不化,不思悔改,总认为自己的脑袋要长在自己的脖子上,凡事要独立思考,穷原竟委,弄个明白。真是“山河易改,本性难移”啊!  想一想,自古以来,人类在童年时代,面对苍茫大地,日月升沉,电闪雷鸣,生生死死,不也像我的小阿倩一样,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吗!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最主要的一点不就是头脑发达,善于思考吗!人类的文明,不就是在不断提出“为什么”、回答“为什么”的过程中发展的吗!不然,人类又怎能主宰地球,飞往宇宙呢!  我在《人民中国》杂志时,分工报道“中华文化”。一次开了上百个文化选题,多是司空见惯、似曾相识的,可若刨根问底,又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  生肖,人人有一个,少有人不知自己的属相。生肖是怎么来的,是从天竺国输入的,是从古巴比伦输入的,还是中华文明固有的呢?这就令人摸不着头脑了。  饺子,中国人喜欢吃饺子,大年初一要包饺子。可是,饺子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怎么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从古说到今,好像还没谁说得一清二楚。  烤鸭,“北京烤鸭”享誉世界,是中国的“国味”。外国人说,到中国,“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可是,烤鸭的来龙去脉,就是在“天下第一楼”,也未见说得明白。  豆腐,是世界上人工最早提炼出的植物蛋白,是了不起的发明,在中华饮食史上功著千秋。豆腐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发明的,怎么发明的意见纷纭,奠衷一是,不知让多少学者伤透脑筋。  素馔,人多以为是佛教传人中国后有了吃斋念佛的和尚才有的。也有人说,外国的和尚,西藏的喇嘛,虽然念佛,并不吃斋呀!有人又说佛教传人以前,古代的奴隶就吃白饭,不就是吃素吗!各说各的,不知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名片,当今风行全世界,小商小贩也用它做起广告来。名片怎么来的?有人说那是“洋玩艺儿”,也有说是“从日本进口的”。可日本人却说,我们用的“名刺”,还是从唐朝进口舯呢!名片究竟是“国粹”,还是“舶来品”?  雨伞,可开可合,使用方便,是个了不起的发明,西方人说伞是中国人发明的。东方人说古埃及人就用伞,比中国早得多呢!那么,伞究竟是谁发明的,也成了世界文化之谜!  座右铭,有谁不知道呢,可它的起根发源,又有谁真的知道呢?考古学家声称最古老的座右铭是原始人汲水用的尖底瓶。听起来真新鲜,究竟对不对呢?  生鱼片,一说起来,谁都说那是日本的“国味”。凡到过日本的都知道,东道主总是一次又一次请客人去吃那“刺身”,就像中国招待贵宾总得吃烤鸭。可若说早在3000年前生鱼片也是中国的“国味”,风流天子唐明皇就是位擅长切生鱼片的高手,人称“斫鱠皇帝”,你信吗?  又比如,人们日常用的书信、搽的胭脂、穿的木屐、放的风筝、吃饭用的筷子等等,哪个不是一看就懂,假若深究,又感到自己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呢!  这些“中华文化谜”,要一一说清楚,不那么容易,或资料奇缺,无从谈起,或歧说不一,莫衷一是。我们就设了个专栏,取了个名字叫“中国文化探源”,一个“探”字,包含了“探讨”的态度,“探险”的精神,就这样走进中华文化的迷宫,开始了探险活动。尽管困难重重,不还是从1986—1991年连续刊载了五年!每出一期,我们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不知什么地方弄出笑话来!  幸好,几度春秋过去,没出什么纰漏,也没遇到什么非难,却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一封封热情的来信,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不少专家学者,或提选题,或赐文稿,给予了真诚的帮助。更令人高兴的是,国内外的几十家报刊关注着我们的栏目,几乎篇篇都被人拿去转载,广为传播。这是事前不曾料到的。  刊出两年多的时候,1989年,日本东京美术出版社就予结集出版,题名《中国文化》,即《中国文化的根》。1991年,上海三联书店推出中文版《华夏风物探源》。这次总的结集,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篇目增加一倍,改编成四册一套,书名也改题为《饭后茶余谈文化》。  “中华文化探源”是项巨大的“文化工程”,若要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一项项理出个头绪,不知得要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我深信这一“文化工程”会像奥运的圣火,世代薪传,发扬光大,终将会为全球文明增添一个令人瞩目的新亮点。  这套丛书的主要作者有:漫画家航海,文化史家莫容,民俗学家丘桓兴,外宣编审程钦华,高级记者杨珍,学者张景堂、郭净等。  编撰过程中,我们不仅从古代典籍、先哲先贤那里获得了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教益,也从当代诸多专家、学者的著述中得到指导和启迪,获得了新知,借用了资料。本书为通俗读物,未能一一开列出处,深表歉意,恳请见谅!  最后,我在这里,向为《饭后茶余谈文化》得以成书并与读者见面而付出了劳动与心血的女士们、先生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郭伯南  2004年5月  北京知春里

内容概要

  郭伯南,1933年生,河北省任丘市人。1961年毕业于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今河北师范大学)文学系,主攻中国文化史。《人民中国》杂志社编审。主要著作有彩图版《中华文明史》、《华夏风物探源》、《中华文明概览》、《文物纵横谈》等。 外文版主要著作有《中华历史小丛书》(英)、《中国书法入门》(英、法、德)、《中国文化史入门》(日)等。

书籍目录

生 肖4 “小龙”与“野猪”——生肖禁忌8 子鼠何为生肖首——生肖探序10 《十二兽历》——生肖探源书 信16 “花笺制叶寄郎边”——书笺18 “遗我双鲤鱼”——信函20 “丸泥封函谷”——玺封22 “唯望衡阳雁足书”——信奴名 片26 张仪见苏秦——谒28 “盈车”与“盈案”——刺30 天子与青楼——名帖31 “走犬”与“小厮”——门状贺年片36 “五谷皆熟”——说“年”38 “朝贺之礼”——贺年41 “陶谷易刺”——贺年片符牌 郭伯南46 十二节牛角——剖物为信48 秦杜虎符——兵符源流51 鄂君启节——符节起源指纹56 “质剂”与“爪节”——指纹探源58 “下手收”与“画指券”——指纹鼻祖60 “指理”与“指模”——指纹识别座右铭64 欹器与扑满——以器为戒66 丹书与金人——铭物为戒69 崔瑗铭与白氏续——书铭为戒桃符74 “新桃换旧符”——春联起源76 神茶与郁垒——桃符溯源78 秦琼与尉迟恭——门神故事打油诗82 钉铰与打油——打油诗的起源84 幽默与讽刺——打油诗的特色86 是拆还是烧——打油诗的流变文字92 仓颉作书——文字的传说93 东巴经文——文字的演变96 大汶口陶文——文字的考古书 法100 东方的抽象艺术——书法的故乡102 万首乐章——书法的音符104 真草隶篆——书体的流变107 日出景观图——书法的起源速记112 “读多快,写得更快”——东方的古典速记115 速记世家——中国的近代速记117 “一本心爱的书”——中国的现代速记119 方兴未艾——中国的当代速记笔124 蒙恬制笔——笔的起源126 江淹梦笔——笔的发展128 鉴真遗宝——笔的外传130 应科称绝——湖笔之兴墨134 邢夷始制墨——墨之源135 韦诞用松烟——汉之墨137 廷硅集大成——唐之墨138 潘谷称墨仙——宋之墨140 君房献星图——近代墨纸144 茧絮成纸——造纸的起源146 蔡伦造纸——纸术的革新148 薛涛制笺——纸业的发展150 兴能献物——纸术的传播151 舂声撼夕阳——造纸在近代砚154 书契既造,砚墨乃陈——砚之肇端155 笔者刀楣,砚者城池——砚之雕琢157 镜须秦汉,砚必宋唐——砚之发达160 刀裁云破处,神往月圆时——砚之外传

作者简介

《饭后茶余谈文化:纸笔春秋》内容简介为:中华文化传统悠久而丰富,宛如浩瀚的星空,许多文化传统的起源或神秘,或有趣,或充满传奇。“饭后茶余谈文化”丛书采撷了星空中的几颗璀璨之星,带你领略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你知道古时的贺年卡是什麽样子的吗?你知道指纹术发祥地是在中国吗?东方的古典速记是怎样发展为现代的速记呢?你能说出十二属相的动物吗?里面有猫、驴、狮子吗?古代文化人真的喝墨水吗?名片并非舶来品,你知道两千年前的中国人已经使用名片了吗?
《饭后茶余谈文化:纸笔春秋》介绍生肖、书信、名片、贺年片、符牌、指纹学、座右铭、桃符、打油诗、文字、书法、速记、笔、墨、纸、砚的源流和发展过程。

图书封面


 纸笔春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关于名片,贺年片,指纹学这几篇学到了!
  •     镜须秦汉,砚必宋唐。
  •     闲时读读还是不错的,就是没有想象中的全面
  •     增加一点常识
  •     《子鼠何为生肖首》一节:“笔者以为,十二生肖的虚怯,原本就没有依据,用不着煞费苦心地探讨”治学态度可见一斑。另有:简牍宽长以示尊敬;北齐,元旦酒会学术探讨,若字迹滥劣,罚喝墨水一升,笑为‘喝过墨水的’;镜为秦汉,砚必宋唐
  •     这一套都通俗易懂 印刷包装精致 重点是便宜- -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