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下海》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上海下海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224102086
作者:(日本)内山完造
页数:194页

内山完造和内山书店

类别:人文历史 浏览量:103 版次:GB19 版名:南方阅读 历史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2-10-21 作者:王绍贝 原创 媒体人,深圳(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内山完造和内山书店,这两个名词一下子触发了我小时候读过的一篇语文课文的记忆———阿累的《一面》,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爱国的左倾青年,在内山书店因为喜欢一本左派小说却没钱买而苦恼,这时他偶遇了在内山书店的鲁迅,鲁迅慷慨折价销售两本书给这位青年的故事。然而折价销售也花了一块钱买两本书,一块钱是这个青年和他的工友们好几天的伙食费,可见当时的书着实不便宜。《上海下海———上海生活35年》是内山完造撰写的关于自己在中国上海生活的回忆散文集。“下海”是当时上海地区的一个地名,但今天则很容易理解成“下海经商”,似乎这个书名也可以理解为内山完造在上海经商的故事,而其实内山完造并没有这个意思。内山完造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务工,1913年为了生活而从日本到中国上海从事药品销售工作,后来他以妻子的名义开办了“内山书店”。刚开始的时候,内山完造是抱着试水的态度开办的这家书店,所以对外宣称书店是家里的“副业”。由于内山是基督教徒,一开始卖基督教的读物,慢慢扩展到日本原版图书和中国图书的销售,书店由于资金不多,设备也是因陋就简,用二十几个啤酒箱做成的书架,书店最初开设在偏僻的小巷子里,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经过内山的苦心经营,加上当时卖日文原版的图书的书店很少,而留日回国的中国人和学生越来越多的缘故,内山书店营业额居然持续增长,1929年小巷子里的书店搬到了沿街大马路上。然而任何时代的书店经营都是不易的,何况在战火纷飞的20世纪上半叶,内山完造能在上海经营好一家书店,并隐隐然成为当时书店行业的龙头,自然有他自己的一套生意经了。上海租界犹如国民党党国体制下无法完全渗透和控制的飞地,内山完造的内山书店不仅依靠特色经营日文图书来占领市场,而且售卖大量国统区的禁书也是他们的优势之一,譬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左派社会主义读物(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日本的翻译出版物是大头),还有鲁迅出版的进步刊物都通过内山书店代理销售。但凡专制体制下都要管制言论自由和人的思想,有些书不被禁可能还无人问津,被禁了反而越多人想看,人有好奇心理,于是专制者一旦把某书列为禁书,大家马上要想办法从地下渠道弄到这本书,反而刺激了禁书的销售,这样愚蠢的禁书政策其实是给禁书做了免费宣传。本以为在民国时代,书店的营销方式应该很有限才对,读了这本书之后发现,原来我们今天出版社、书店所采用的营销方法那个时代基本上都有了。内山完造为了吸引顾客,每次到新书就印制新书简介寄送读者,并称之为“诱惑状”,他后来更是把新书简介变成类似今天书店印刷的《书讯》一类的刊物。而且,内山精通传播之道,努力通过书评、新书介绍等不花钱的方式在报纸做宣传。为了吸引中国本地读者,内山完造采取了更加“狡猾”的手段,那就是规定“中国人和朝鲜人可以赊账”,从而依靠口碑宣传来争取中国读者。这些办法果然非常见效,关注内山书店的中国读者越来越多,最后许多著名的作家和文化人,比如鲁迅、郭沫若、戴季陶等,通过他们在报刊发表文章经常提到内山书店,无形中“利用了”他们为书店做宣传。不仅如此,内山完造深通宣传之道还表现在,即使是对他个人的人身攻击(诸如内山完造是日本间谍之类)和负面报道,他也照单全收,认为都是对书店有利的宣传,“我对那些毁坏我名誉的人依然心存感激。”因为最可怕的不是有人攻击你的书店,而是遗忘你的书店。事实证明,那些无端的污蔑非但没有伤害内山书店,反而使内山书店得到更多知名度。内山书店的品牌经营的成功成为当时上海书店的一个典范,大家纷纷效法内山书店,从书店内部图书的布置、阅读区的开设,书店名称也从原来古雅的名字改成平易近人的“××书店”……1923年,日本发生了东京大地震,整个日本的出版业几乎遭遇史无前例的破坏,几至瘫痪,图书的出版销售陷入困境,这时候内山书店居然成为了当时日本出版社的一个新增长点,中国读者挽救了日本出版社的困境。(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虽然在内山先生的回忆录里面没有提及当时书店是否有“作家签售”之类的活动,但那时的书店已经开始通过举办活动来吸引读者了,比如内山书店就开办了日语培训班,这大概是今天“新东方英语”之类的外语培训的始祖了,还有发起开办文化讲座活动也是内山书店的业务之一,真乃今日实体书店铺天盖地的读书活动之鼻祖也。内山书店经营的又一个成功经验是坚守自己的品牌和定位,不会为了抢占市场而盲目扩张,而且内山书店最大的成功在于时时刻刻为读者服务、以传播文化种子为自己的责任,为了介绍一些优秀的医学图书到中国,他宁愿零利润经营医学书,在日本侵华如火如荼的岁月里,他始终不愿意接受日本政府资助他扩张书店的计划,他坚定地守护文化不受军国主义政治的影响,这些做法都为他赢得了当时中国人的高度评价。(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http://gcontent.oeeee.com/a/a0/aa00b07e9b911a4c/Blog/a66/210b39.html

上海下海——上海生活35年 原作序

最近,在广播新闻里,流行起用当地的发音,称谓人名和地名。黄河听起来像ホワンが,扬子江听起来像ヤンツウ,而淮河听上去就是ワイが了。这些读法是否正确,我是存有疑问的 。我认为,黄河念成ホワンホウ,扬子江读作ヤンツウチャン,淮河念成フワイホウ,该是正确的。当然,严格说,这也是与当地人的发音有区别。战争时,上海有一个叫闸北的地方,当地人的发音是ザボ,而日本人就念成ザホク。这是照汉字的书面训读,日本人的念法。日本人口头上好像很喜欢说中日亲善,但又总是被人叱责成做伪。这其中大的道理不说,只从一个看似的小问题上说下。据说,扬子江上的镇江,和对岸的古瓜洲渡口间,曾经有一座扬子桥。那一片江域,似乎曾被叫做扬子津。因为有了这座扬子桥,才有了扬子江的叫法。扬子江,这条著名的大江流经蜀地时,被叫做蜀江,流经楚地时,则被称做楚江。“天门中断楚江开”,从《唐诗选新释》中的注解看,楚江,即是长江上游的岷江。我并不知道长江的上游就是岷江的说法。只是听说,长江上游有条叫岷江的支流。上引书中,从“洞庭西望楚江分”的诗句看,洞庭湖上,极西远眺,岷江入湖的美景,似乎历历在目。这或许是诗人化境的想象。岷江,是在四川境内并入长江的支流,流入洞庭湖而被称为岷江的河流,该是不存在的。再说,如果长江的上游被称做岷江,洞庭西望去,目力所及,也是看不到这条大江的。扬子江,流经了吴国,就成了吴江。过去的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境内有一段江流,也被叫做楚江,但实际上更以浔阳江而著名。浔阳江者,古以美之。“浔阳江头夜送客”的诗句中,大致可以体味出古境的意蕴。旧语说:兔之生角,有乖情理。浔阳江,本是楚江的一段,扬子江,也便是吴江的一段。长江的叫法也好,大江的说法也罢,其实,这些称谓,无非都是沿袭过去西洋人的错误,笼统地把一条大河,简单地叫成“江”了。过去,日本的地理学者,除了迷信英文写作的书籍,不相信任何的知识。这种陋见,即使今天,依然在学界中有着传染力。似乎除了英文、德文、梵文、俄文等语种,世上就再没有承载知识的文字了。不说麻将是美国舶来,广东人的木屐,也是从美国浴场引进这样的无稽之谈,只说学人欲解中国地理,却漠视中国溯元,反而去向西洋文本中寻求答案的悖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同文同种的中日之间,会有误用“长江”之名的问题了。好在这种令人羞耻的现象,据说,最近有了一些好转的迹象,这多少让人有些心安。上面谈的这些,与最近广播里地名的读法,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上海被叫做シャンハイ也好,香港被叫做ホンコン也好,当地人,究竟是否真的这样发音,或许要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听到的香港土人,是说ヒョンコン的(不一定准确?),而上海人,是把上海说成ソソヘエ的样子。(用日本假名注音,似乎不准确)。还有,旧上海的城南叫做南市。南市靠北,是当时的法租界,再往北是英租界,是被叫做北市的地方。我想,既然有上海的说法,理应还有叫“下海”的地方吧?在黄浦江的下游,接近入海的杨树浦附近,过去,确实有座下海庙。那一带就被称作“下海”。其实,从“上海”两个汉字上,是不难看出,有个叫“下海”的地方曾经存在的事实。这便是《上海下海》书名的缘起了。ソソヘエ、オオヘエ,沪言名之,长谈成序。


 上海下海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