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紫禁城的黄昏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513400848
作者:庄士敦
页数:603页

章节摘录

插图:尽管臣僚们在谈论慈禧太后时,用了很多恭敬的词语,但她对中华传统文明的继承、实践还不及万一。她的品格修养并不符合儒家传统的伦理规范(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无法与那些为中国文化奠定基础的贤哲们相提并论。1897年,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名叫林秀川(音译)的高级军官仅仅因为在宫中觐见时稍有怠慢,下跪时失仪,便被慈禧太后处罚,将其罢官褫职。而与慈禧太后惩罚无礼者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代正史所记载的一位州县长官。某人对这位长官不敬,被带到他面前领受惩罚,但这位长官却并没有处罚他,似乎也从没想到他会来领罪。他说:放了他吧。他如此无礼,并不是他的错,而是我的,是我没有管教好他。如果有人把这个故事告诉“老佛爷”,或许不能博君一乐,但应该会让她深思。最近,罗伯特·拉诺恩先生告诉我们,如果打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杰出的女性(维多利亚女王除外)往往都是“猫一虎式”的人物。笔者认为,慈禧太后就是这种类型的人。当然,如果参照中国帝王的象征,我们应该称她为龙类。这是一种善与恶并存,比猫、虎更令人敬畏的动物,但它也更加残暴。前面我曾经叙述过,慈禧太后热衷于扮观音菩萨。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她相信,她就是菩萨的化身,而宫中诸人的阿谀奉承,使她更加坚信这一点。1908年中国发生了两尊活佛准备会面的事件,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不幸。当时,除了慈禧太后这尊观音菩萨的化身外,中国还有另一尊活佛,就是西藏的达赖喇嘛。根据藏传佛教的教旨,他被认为是佛在凡间的代表。这一年,达赖喇嘛离开西藏,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位于山西省的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一座寺庙。当时,我恰好在中国西部游历。1908年夏,经过特许,我得以单独拜见达赖喇嘛。没过多久,也就是1908年9月,西藏活佛接到了北京活佛的邀请,从五台山来到北京。两尊活佛同时驾临京城,极一时之盛。可惜好景不长,在达赖喇嘛抵达京城后短短几个星期,便只剩达赖喇嘛这一尊了。达赖到来,慈禧驾崩。慈禧太后的去世,使得京城百姓纷纷传言,两尊活佛,或者说同一尊菩萨的两个化身,不能共处一地,否则便会相克。而且一尊活佛去世了,将召唤另一个活佛跟着去。但后来的结果是,达赖喇嘛并没有随慈禧太后而去,倒是辛亥革命接踵爆发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关系。据很多老太监说,他们母子交恶是在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我还听老太监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不了解中国古代习俗之人很难理解的故事。当时,很多中国人都相信,年长之人生病,只要服用他的儿子、最亲近之人、最忠诚的朋友或者仆人的股肉作药引的良药,就能恢复健康。这种“割股奉亲”的传说突出表现了中国人的孝道已经被附着上了一层令人厌恶的神秘色彩,它要求人们付出极其痛苦的代价来尽孝。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日俄战争后不久,慈禧太后身染重病。一日,光绪皇帝前去请安探视。除他们二人外,唯一在场的是总管太监李莲英。光绪皇帝在她身边服侍。慈禧太后用一种自怨自艾的口气缓缓说道:“我知道我去日无多,现在只有一样东西可以治好我,但却无人愿为我牺牲,制作药引。”她一边说,一边观察着光绪皇帝的反应,然后又看着李莲英。尽管他们都知道慈禧太后所指的那个药引是什么东西,但都默不作声。没过几日,“老佛爷”的病便迅速痊愈了。她注意到,李莲英连续多日未曾当值,就询问原因。李莲英手下的一个小太监告诉她:李总管生病了。他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作为药引,奉给太后陛下疗疾服用了。据这一说法,从那时起,慈禧太后对李莲英恩宠有加。而光绪皇帝,作为“老佛爷”的儿子,却未能尽子女的孝道。慈禧太后认为此事让她颜面尽失,因此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位皇室成员向我叙述了这样一件轶事,关于可怜的“囚徒”光绪皇帝与威严的“女牢头”慈禧太后最后一次会面的情形。光绪皇帝被囚禁后,他的职责或者说对他的惩罚,就是每天仍需给慈禧太后请安,匍匐在她的权势下。这本是宫中例行的规矩,但慈禧太后此举有其深意。部分是因为她需要时时确认他仍是自己的囚徒,获得满足;部分是因为她要羞辱光绪皇帝以满足其邪恶的欲望。1908年秋天的某日,光绪皇帝到宁寿宫履行自己的例行职责——给慈禧太后请安。此时,他已病人膏肓。在太监的搀扶下,他步履踉跄,头颅低垂。他深知自己命不久矣,却还勉力支撑来到慈禧太后的寝宫,准备像往常一样下跪请安。他的虚弱和憔悴让慈禧太后大为震惊,泪水贮满眼眶,滑过脸颊。身旁的太监忙不迭地给她拭去。双方对视沉默着,空荡荡的宫殿里无声无息,死一般寂静。忽然,慈禧太后打破了沉寂,对光绪皇帝说:“免跪起身吧!”但疲倦的皇帝还继续跪着,用几不可闻的声音喃喃自语道:“跪着吧,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了。”事实证明,这的的确确是最后一次了。

内容概要

作者:(英国)庄士敦 译者:惠春琳 等

书籍目录

代序:昨日的盛宴——最后的帝师眼中的晚清宫廷
1989年中译本序言
1985年英文版序言
英文版扉页
溥仪序
引言
一 1898:戊戌风云
二 维新运动的瓦解
三 太后的反击与义和拳乱1898~1901
四 光绪皇帝的最后岁月1901~1908
五 慈禧太后
六 1911年:辛亥革命
七 清室优待条件
八 大清皇帝与洪宪皇帝
九 张勋与1917年复辟
十 《松寿老人自述》
十一 1919~1924年的紫禁城
十二 皇帝的师傅们
十三 黄昏中的满清宫廷
十四 内务府
十五 羽翼未丰的龙
十六 复辟派的希望与梦想
十七 紫禁城内的躁动
十八 龙振其翼
十九 龙凤之喜
二十 阴谋与对策
二十一 御花园
二十二 颐和园
二十三 十一月五日
二十四 真龙被困
二十五 真龙启飞
尾声 龙归故里
附录一 旧译《紫禁城的黄昏》片断
附录二 溥仪生活之剪影
伍德海报导溥仪之生活
溥仪就任伪满执政前后
溥仪给菱刈画“葫芦”
溥仪接见路透社通信员肯尼第的谈话记录
《纽约时报》报道溥仪接见格兰特记者的谈话
溥仪会见美国爱微雷托博士及夫人的谈话记录
溥仪印象记
外国人给溥仪的信
译后记

编辑推荐

《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是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是一部个人的、怀旧的故事集,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顶峰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其时,中国媒体针对庄士敦本人和溥仪有诸多的责难,而庄士敦所关心的,显然只是他对那些年里所发生事件的记述,可以对那些责难作出一劳永逸的反驳。为了回应对他和皇上的批评,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加之,他与溥仪的密切关系,以及与那个时代许多大人物私人关系之熟稔,使得庄士敦得以对他们尽情褒贬点评。
《紫禁城的黄昏》的叙述略带忧伤,寄哀于现代世界中中国不断沉沦的命运。然而,尽管作者意识到中国文明的辉煌已成过去,但《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并非满篇哀鸣与幻灭之词。相反,庄士敦在书中表达了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诚挚情感。

图书封面


 紫禁城的黄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三年多前,我曾策划出版了《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作为名著,此书译本甚多,但此前几版译本,并未全译,或认为“无必要”,或认为“平平无奇”,而删掉该书的前八章,几近全书三分之一的内容。至于书后所附总索引、人名地名索引,更是乏人问津。故当时的出版意图,是想原汁原味展现原版的魅力。在版心边加了英文页码;请人翻译了总索引、人名索引;书中所用图片,也只是用庄氏原书所附四十余幅,不再另配。唯一有所区别的,是添加了注释,但也多以解释、介绍为主,甚少批驳者。在编辑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此书是当事人写当时事,具有口述史的价值,但一则庄氏时时采用春秋笔法为尊者讳;二则当事人对自己及与自己利益攸关者,难免有溢美之处;再则当局者迷,所述难免有偏颇之处。所以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再做一解读版,同时也希望发挥手中掌握的丰富图片资源价值,可以相得益彰,可惜一直未有机会。2009年,紫禁城出版社策划出版“晚清宫廷见闻”系列丛书,对晚清宫廷亲历者所写著作重新整理出版,《紫禁城的黄昏》作为书写晚清宫廷史的名作,当然在列。编辑不满意此前几版译本,欲请人新译。我便揽下此事,一偿所愿。但因本书篇幅颇大,自己也有工作在身,无力抽出大块时间翻译,所以邀请了惠春琳、李亚敏、付瑞红三位女士同译,再由我通校,以统一文风。具体分工如下:陈晓东(自序、一至七章)、李亚敏(八至十三章)、付瑞红(十四至十九章、二十五章、尾声)、惠春琳(1985年英文版序言、二十至二十四章)。记得当年读杨绛先生的文章,写翻译《堂吉诃德》的过程,已知道译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及至自己翻译,越发觉得是这样。尤其是外国人写的有关中国的书,更是如此。所幸本书所记述的事情,与我所学专业相近,所以尚未觉得困难重重。但个人阅见有限,动笔之后还是有很多困难源源而至。首先是语言,以前读过很多译作,每每遇到英国式中文,都颇觉牙碜而大为扫兴。但在自己翻译过程中,却时时陷入英文语法中难以自拔。有时为了一句话,要反复推敲许久仍找不出合适的译法。全书完稿后,曾通改四五次,也还未能令自己满意。其次是人名,由于译法与今日有别,加之庄氏称名、称字、称号无定式,生怕出现“常凯申”、“孟修斯”这样贻笑大方的错误。所以对于书中所出现的人名,都是再三查询,务求每个都有确实对应。但有些不甚显著或无名之辈,到万不得已之时,仍不得不采取音译。只得在原文中注明,待日后查出以便再版时改正。本译本比较用力的地方是图片和解读。书中所用图片,除了庄氏原版所附外,还增加了一百余幅,许多是清宫旧藏的老照片,读者较少见到。如溥仪所画漫画《杀孙图》等;端凝殿所储溥仪剪下的辫子;庄士敦养性斋书房及授课的毓庆宫东里间内景;等等。还有一些史证类的图片,如宫中节庆时的乾清宫及廊下“中和韶乐”乐器图,可以让读者大致了解宫中节庆时的景象;坤宁宫内景,可以让读者了解宫中朝祭、夕祭供器摆放情形,地上所铺绿龙纹栽绒地毯亦系宣统朝所织,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以图证史,或可有所裨益。至于解读,主要是对庄氏所述,采用了相关史料和研究成果做了一些解释和批驳,尤其是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作为共同经历的两位当事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叙述此略而彼详,如有价值,都尽量注出,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对于两相矛盾的,也都作为一种说法,胪列于注释中。但考虑到溥仪的这本自传是以 “溥仪认罪书”为底本,经过他人“修改”而成,难免有“自诬”、“诬人”的成分,同时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究竟有多大程度是代表其真实态度尚未可知。以《我的前半生》纠正《紫禁城的黄昏》,未必就意味着还原历史,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故对于溥仪书中所述内容的使用都审慎判断。至于二书叙述矛盾者,也只是胪列,孰是孰非不妄作判断。此外,本书还删增了部分内容。因不再加添英文页码,要将后附的总索引和人名索引一一对应原文,工程量巨大,考虑到实际的出版操作,所以不得不忍痛删掉。增加的内容主要是附录部分,包括伪满秘书处所译《紫禁城的黄昏》和其时国外部分报纸关于溥仪生活的报道、采访等,皆是伪满宫廷旧藏史料。旧译虽不免有“林纾式”翻译,但语言简洁、典雅,特附于后,让读者领略彼时文风。本书付梓之际,心中感慨万端。感谢高成鸢先生,得知我在翻译此书,主动提供珍藏的《紫禁城的黄昏》1934年英文原版让我参考;感谢宫廷史专家苑洪琪女士,不厌其烦为我解答宫廷史和礼制方面的问题;感谢1989年版译者马小军先生,为我推荐了三位优秀的合译者,并授权我使用他所写中译本序;感谢左远波先生,为本书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感谢三位合译者,她们去年底已经交稿,但由于我个人的原因,迟迟未能付印,希望她们能够谅解。同时,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错误之处,亦请读者批评指正。陈晓东2010年11月22日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很早就想看的一本书,很好
  •     挺好,就是再便宜点就好了
  •     书送来时。。。物流公司啊!把这么好的书给摔了!摔了一个角。。。。。。但一点也不影响我的兴趣。。。嘻
  •     侧面了解那段历史,还有不少作者本人的政治思考,很中肯。
  •     他显然是实行他的诺言的,虽然不一定是永远实行,虽然不一定是行之有效。
  •     作者以独特的省份、独特的视角,在清末民初易代之时,告诉了我们不为人知的另一端历史
  •     印刷的质量非常的棒,是我看过的印刷质量最好的书。不过内容,不太喜欢,不是我想看的书,可能是外国人的行文习惯咱不适应造成的影响吧。不过还是珍藏了,毕竟印刷手感很好。
  •     本来早就读过英文版,前一段重温《末代皇帝》就又入手了这中文本
  •     庄士敦的书 对了解清末民初的历史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赞一个!
  •     孩子看完电影末代皇帝后要求买的,她很喜欢
  •     原本对晚晴历史毫无兴趣,印象中就是混乱一片,时代的进程如同被不定期塞上了盖子,时而前进时而倒退,乱象丛生。阅读的缘起末代皇帝的电影,恢弘唯美的画面把溥仪的一生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此书由帝师庄士敦写就,从第三人且是洋人角度讲述了从戊戌变法至溥仪到东三省之间的故事,行文之间无不感受师徒二人的情义深厚,也是中西文化相容相依的一个缩影。书中不乏慈禧,光绪,袁世凯等人的奇闻,读来也有滋有味。只可惜注脚恼人,理解译者想还原最真实的历史,但让人不断的在历史和回忆录中穿行,实在虐心。
  •     看了电影再看此书,作者完全是溥仪代言人;不论民国和此后的中国多么混乱,满清和溥仪之流都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     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末代王朝的印象,经典作品!
  •     书收到的时候外面的保护膜完好无损,书也很不错,还附有一些插图
  •     对溥仪早年的了解,这本书可能要比《我的前半生》更真实、更多一些。
  •     不一样的溥仪。不一样的历史解读
  •     看了几天这个,感觉内容很好,另一个观点了解了晚清小朝廷的景象。不过本来没多厚的书故宫出版社非把它印刷成了上下本,这个很不理解,印成一本会更方便些。
  •     文笔非常好
  •     书是正版,包装精美,印刷清楚,性价比高
  •     在不同的角度,历史也是不一样的
  •     末代帝师的回忆录,内容很有趣,也很发人深思。溥仪是个可怜人啊
  •     一面认识中国的镜子吧。
  •     读了之后发现,有些东西确实和胜利者书写的有偏差。了解了退位皇帝的生活,知道了当年的政治动荡。
  •     作者自己的思维的角度
  •     挺好的一本书 值得看看
  •     庄士敦是一个很绅士的帝师
  •     清末民初必看读本
  •     很不错的一本书,还没看完,目前看了前几章了,与我的前半生是两个视角描写,推荐大家看看。
  •     因为重复点击,买了两套,请问可否退货,因为用的是300减100的礼券,可否更换同样价钱的别的书?请回复,谢谢
  •     挺好的,就是太薄
  •     货很好,很喜欢!
  •     送给朋友的粗看了下似乎还不错
  •     庄士敦的书写的很有趣味,有时却也很主观,从一个洋人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别的历史书的故事!
  •     这本书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末代皇帝
  •     真好,希望大家买一下吧
  •     剩下一点没看完,因为心情的原因,不过现在又有点后悔了。 搭着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还是不错的。尽管我感觉还是我的前半生来的好些
  •     紫禁城的黄昏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清末的故事,是本不错的书
  •     书写得很好,都看完了。
  •     从另一个视角,了解熟悉的历史,会给人更丰富的视野!
  •     好书
  •     1.先说书本身吧,印刷质量很好,纸张很喜欢,配图比较丰富,在许多地方,能够引用《我的前半生》进行对比,这点比较赞。2.书中庄士敦记述了清宫小朝廷的日常,也展示了慈禧、光绪等人的另一面。能给我们在所谓的课本里得到的,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既不是CCP也不是KMT的观点看待当时的人或事。虽然一些话不中听,但是当时确实革命后几十年的战乱未必比几十年的改革好。3.不足的地方可能也许就是庄士敦为尊者讳,活着由于他本身的君主立宪倾向,一些地方看起来可能会政治不正确
  •     我对于故宫特别着迷,可能是学习历史的原因,对于历史悠久的古迹很着迷,尤其是首都的故宫,书还没来得及看的,不过给五分
  •     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一切
  •     回忆的 不只是一个人的历史
  •     几个月前重温了《末代皇帝》,有了读此书的想法,书隔了两天才送到,印刷质量不错,上下两侧都图文并茂,图片也很清晰,唯一有点不爽的就是每页的字较少,周围留了太多的空白,刚拿到书,对内容还暂时做不了评价,准备先读了再说。
  •     ok个人喜好
  •     书收到后就看了,纸张不错应该是正品
  •     书的内容写的很细致,有部分有意思,值得看。
  •     不错的书,用洋人的视野来看中国。书籍本身质量也好,推荐!
  •     这本书是侍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十几年的英语老师庄士敦,对清朝晚景及溥仪之后颠沛流离生活的详述,是可贵的史料。其实,原书是英文版的,但由于自己英语水平不够,很遗憾,只能读译本了。其中,我对“龙凤呈祥”一目录中,溥仪大婚的一些礼仪规矩及结婚场面比较感兴趣。虽然写的是紫禁城的黄昏,但是还是有另一种略带小悲壮和小悲伤滴感觉,挺好看的。
  •     有这么多译本?
  •     好痛好重的历史……
  •     一直惦记着想买
  •     不知是翻译还是排版印刷时的错误243-244两页将陈宝琛和陈宝箴的名字连续搞混!
  •     很不错的书,装帧的也很好,里面有很多珍贵的历史图片,文字和图片印刷的很清晰,可惜不是一版一印,是一版二印。很值得阅读,但不太值得收藏。
  •     好看很好 喜欢这个类型的书
  •     忠臣。所讀為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版,不同版本似乎略有損益,對於原文的刪減修改是免不了的。
  •     庄以自己的视角描述了那段岁月。有真实,有臆想。读友参看一下而已
  •     这个版本比较全
  •     庄士敦写的,翻译的还可以,图片一般
  •     包装很好,还没看,希望不要让我失望
  •     翻过。很多珍贵照片。前言的御笔应该是郑孝胥代笔。溥仪英文书法不错。上课安排比较意外:早五点半上课至十一点半,下午一点半开始。没有星期日。
  •     基本上很多事,都参考过《我的前半生》等其他著作,有比较详尽的解释
    但是,这个苏格兰人本身写得太烂了,屁股决定脑袋
  •     我是满族人,对清代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虽然是清代末年的事情,但是我仍然像了解
  •     好,美中不足是书的正面被什么东西硌了两块硬伤,影响了品相
  •     刚买回来的时候,书籍破损了,于是申请换货,换回来的品相就很好了。希望当当以后多注意,给书籍外面加个纸盒费不了几个钱,总比来回退换货省的多
  •     很喜欢内容,亚马逊一如既往的好。
  •     还不错,正在看,纸张很好.
  •     可以看出庄士敦一心想君主立宪,可惜辛亥革命之后就不被时代允许了
  •     翻译得语言很生涩,不适合兴趣爱好者阅读。
  •     当当就是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哇哈哈哈哈
  •     包装很好,内容充实,以外国人的眼光看待那个特殊的时期~
  •     对下半部更感兴趣,可惜只是匆匆翻完。
  •     装帧略显粗糙。总体还不错。
  •     质量好。图片清晰。分成两本印刷有点浪费。
  •     错字满纸,陈宝琛和陈宝箴屡屡互讹。
  •     刚收到货就降价了,三本书一共降价20多,买早了
  •     恩,跟《我的前半生》一起买的,然后先看的《我的前半生》,一样的历史背景,一样的历史,所以有些内容有些重复了,还没看完。
  •     好细微 为溥仪从一而终的英国帅大叔><
  •     但其中一本是二手,所以拒收。
  •     今天中午到的,还没看。。看外表应该还凑合
  •     发货很快,就是书角有些折了,纸张还可以.
  •     写的还是很文艺的!回忆了很多往事
  •     书是正版的,里面有很多老照片,内容也很不错,以庄士敦的视角还原了近代史上的中国,值得一读。推荐。
  •     好书,推荐,质量也很好~~!
  •     买了《紫禁城的黄昏》和《我的前半生》,两本书相互补充
  •     一个外国传教士视角中的清朝末年
  •     刚拿到书,粗略的翻看了下,很不错,内容待考
  •     这个版本的书值得看。
  •     历史不应该只有一面之词,庄氏的书正是另面之说。作为亲历者,又是以外国人的视角看问题,别有辅证的价值。
  •     看完末代皇帝就非常想看这本书,想了解一下溥仪
  •     有些低级错误,比如好多地方把陈宝琛和陈宝箴混淆、把郑孝胥的字既写成苏堪、又写成苏戡。
  •     这个系列很感兴趣 真实 就是力量
  •     看起来很厚实,很大气,很高档,不错哦~很值得收藏。。
  •     带有明显的作者的个人色彩,很多事情都是从一个外国人和逊帝支持者的角度来解读的,但从这个与我们接受的教育完全相反的角度来看这个特殊的时期也是必要的。
  •     不知道内容Ruhr
  •     即使在庄士敦那个时代和个人经历的立场看 这本书的观点都算是独特了 可以作为历史的一个侧面 权且看之
  •     早就看过《我的前半生》,在媳妇儿的强烈要求下,买这个继续学习
  •     翻译的风格不喜欢,让人感觉是从英语硬译过来的。 第94页第2段译得完全不对。
  •     与我之前想得不太一样。 作者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译者你更不应该把你自己的意思强加于读者吧?
  •     翻译/校对人员也太粗心了!或是水平问题!第243页起,把溥仪帝师陈宝琛和陈宝箴混为一谈! 陈宝琛(1848-1935),福建闽县人,同治进士,历任内阁学士等职,清帝逊位后,仍以帝师身份留在清宫. 陈宝箴(1831-1900),江西义宁人,举人出身,光绪二十一年荣禄荐任湖南巡抚,因推行戊戌新政(1898)革职赐死.子陈三立(散原先生),著名诗人,孙陈寅恪为大学者,三代都是杰出人物.罕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