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11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中国1911

出版社:春风文艺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531338697
作者:伍立杨
页数:243页

章节摘录

  1 端方在劫难逃  1910年1月1日,这一天很平常。郑孝胥在他的海藏楼和高梦旦、诸贞壮、邓实等人聚会,且向朝廷推荐张骞。  这一天,三十四岁的学者王国维正在校勘钟嗣成的《录鬼簿》,章太炎正在研究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术发达之间的关系。蔡元培则远在德国,这一天,汪精卫则在香港,跃跃欲试,订炸弹、写遗书……准备北上干大事。  这一天,距端方丧命的日子1911年11月27日,还有五百九十六天。  曾在端方主政两江时为其幕僚的郑孝胥在上海闲居,他的居所,命名海藏楼。四川保路风潮事起,端方奉命入蜀,邀他这个旧日的幕僚同往,郑氏竟推辞了。  端方率领鄂军前队在资阳,结果后队给前队情报,准备反水,他似乎也浑然不觉。四川党人张培爵派遣田智亮率三百人,持炸弹八十枚,星夜赶往资阳,准备将其彻底解决。田氏到后,和军中党人接触,议定非杀端方不可。于是剪发辫,废肩章,喝血酒,缠白布于袖以表决心。到了夜间,端方已经晓得哗变的消息,和他的弟弟端锦抱头哭泣。  这时候幕僚尚劝端方立即换服逃走。假如此时端方按此行事,尚有活命的可能,谁知他以为他总算是有恩于部队的人,不至失控。到了11月27日,众军士将他兄弟俩从坐帐中拉到天上宫行辕。“众曰,此私恩耳。今日之事,乃国仇,不得顾私恩,遂挥刀刺之。”  杀死端方后,军士将其头颅贮藏在铁盒子内,以桐油浸泡之,献给蜀军政府。  端方是做过郎中、道员、按察使,直至巡抚、总督的人,因处事不慎而丢官。当他技痒难耐,又花几十万两银子,拿到督办川汉粤铁路的肥缺,已经是保路运动烈火蔓延之际。  他9月初启程,取道武昌、夔州府、重庆一线去成都。10月13日到达重庆,11月13日到达资阳。他所率领的部队,共四个营。  端方的死因,直接导源于四川保路风潮。民营的铁路被收归国有,且出卖与外人,从中又抽取回扣,政府大张巧取豪夺之帜。这个政策的出台,又直接生发于盛宣怀。5月份,清廷听从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的主意,下决心将四川、湖北、广东铁路收归国有,以端方为川汉粤铁路督办。说收就收,此前四川民众投入的股本一分不退。本来农民的血汗钱,有的甚至卖儿卖女投入管督商办的铁路修筑,现在血本无归,生计茫茫,那就只有自杀或拼命了。  端方入川之际,正值赵尔丰当政。两个人都看好总督的位子,一个守,一个攻。端方把保路风潮的责任算在赵氏头上。为夺得要津,端方为民众所做开脱,尚属实情。对民间颇能理解,对皇朝来说,则属于典型的第二种忠诚。赵尔丰也没有闲着,他也上疏数落端方,指摘端方并不直接从陕西入川,反而跑到重庆去做迂回,成都周边的土匪蜂起,等他来剿,他又不来。这样,大员之间的火拼已经到了“上纲上线”的地步,且无限上纲,足以致命。  端方到重庆时,其寓所大门被人乘夜贴纸书对联一副:端要死在江南馆,方好抬出通远门。藏其名于上下联之首,江南馆乃城中奢华之地,而通远门外则为丛葬之所。联语透着威胁,词为不祥之兆。  尽管端方在后来的某些学人看来也属开明,但他此时仍然手持重器,即国家机器最锋利的一端,向他索命的人至少想到了一个历史问题,那就是徐锡麟的惨死。1907年,端方直接指挥杀害徐锡麟。7月初,清廷侦探在上海捕获党人叶仰高,端方派员酷刑讯审,得知打入官场之党人名单。徐锡麟知事已迫,乃决计刺杀恩铭。徐锡麟被捕获后,端方率先给安徽地方首长冯煦一通电文,要他速将徐锡麟斩首。冯煦是江苏出身的江南才子,他不愿对徐锡麟下此毒手,但也没有办法。恩铭家属申请将徐锡麟挖心剖肝,炒食以祭祀恩铭,端方也予以批准。  晚清以来,民众的对立情绪遂益形紧张、尖锐。端方虽没有大举开火杀人,也没有拿着洋火四面点火,但毕竟是手持火柴,走在到处散落的火药之上。1910年1月1日端方还在忙着花大价钱重新上位,不久他就如愿以偿。五百九十六天后,他以为安全的利器终于擦枪走火,也就死于非命了。至今想象他晃晃悠悠、逍遥入川的情形,都不免要为之捏一把汗,甚至心急如焚、绷着神经,而他本人似乎懵懵懂懂,所以也就在劫难逃了。  2地火在奔突  其实,端方刚出发,这边武昌的枪炮声就已响起来。等到刀架在他的脖子上,武汉三镇已经打得难解难分了。  这个中部的大城,走到了一个巨变萌蘖的最后关头。  第一枪之前更有第一爆,各处的部队跟上了发条一样,跃跃欲试,无数的地火在奔突。  孔子是圣之时者,一切讲究时,时然后言,时然后笑。像那个诗人所狂呼的,时间开始了。时间的开始,用在这里,才恰如其分。  现世报这种东西来既频密迅速!它构成了命运,也构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  这一个时间段,竟有那么多的目不暇接的偶然,谁也无法预见和控制。  这是一连串的偶然,也是一连串的必然。必然性总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巨变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这是历史剧变到来的加速器。  历史发展单线性表明,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大大小小的英雄人物,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进程的无数的推手。  说到武昌一夜之间四处开花的起义,其远因,要追溯到民族思想的重燃。宋朝以降,惨痛的命运造成民族思想的激昂。清入关以来,统治酷烈。剥皮活剐的文字狱就是元朝也没有的。明末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的遗民之痛,郁积深不可测的故国之思,在民间潜伏变种,一种有待恢复河山的理念,埋伏在会党中间,时势一到,自然触发。  晚清铁路,先是由外人借款,外人筑路,外人管理,后又收由各省自办,成绩平平。于是又想收归国有。收归国有也表现集权的威势。盛宣怀向日本借款,引出种种纠纷,伤害到民间,清廷采取高压政策,嫌王人文软弱,以赵尔丰代之。拘留保路会代表。人民吁请释放,又开枪击毙多人。并诬陷人民谋反,大加打压,正在这不得不下台的时候,武昌起义爆发了。  清廷以巡防营弹压群众暴动,以新军守东西辕门,制台衙门以巡防营某连把守。当时群众准备捣毁衙门,且得新军之同情,蜂拥冲入衙门,巡防营以机关枪阻击,死伤甚多,双方激战,群众终以徒手不敌大大吃亏。  事态不断蔓延,城门四闭,民变大作,民众所组织之保路同志会,不断请愿,与巡防营冲突,巡防营因亦开枪攻击。  新军本甚同情人民,初时双方各不相涉,然因一军官责备群众之暴动行动,人民又不听劝说,因而失去了新军之同情,亦有相互攻击之情事发生。  继成都的骚乱,各县民变相继发生,四川军队不敷镇压,赵尔丰因请调湖北军队入川协助平乱。端方领新军两标入川,至资中停止前进。  川乱大作,各省响应,赵尔丰让位,朱庆澜、罗纶为正副总督。新军向朱索取粮饷,不允,军队叛变,先抢黄城坝,继占军械局,朱庆澜逃去,军队在藩库得银四百万两,尽皆由骚乱人群所瓜分。  次日赵尔丰复出,出示安民,其意本善,然有人传说巡防营之变,系赵暗中唆使,群众又起而攻击赵,后尹昌衡自领四川总督,驱散乱兵,将赵尔丰杀戮以谢天下,其斩标书曰:“恶贯满盈之总督赵尔丰。”杀赵后,又以其头游行四街,本来要运到西康收拾民心(西康人对赵深为憎恨),后又作罢。  四川保路风潮因经济利害而起,后扩大而为政治问题,革命党因势利导,方声涛、季裕霖等革命人士前来联络,事态扩大,终至酿成辛亥举义,开革命之先河。中山先生曾经指出,“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起义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可谓鞭辟入里。  ……

前言

  《中国1911》纪念辛亥百年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刻,由春风文艺出版社精心策划、当代著名学者伍立杨历时两年潜心撰写的、全面反映辛亥革命历史进程的学术著作《中国1911》,于2011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  《中国1911》是中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民国史学者伍立杨的最新学术著作,伍立杨长期浸润于民国史之中,以大量民国人物的第一手材料、回忆录作为勾画依据,大处整体把握,细处细于毫发,行文波澜迭起,用激昂的情绪和充满感情的叙述调子为先贤招魂。《中国1911》写作思路似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即从一个基点(辛亥革命)荡漾开去,以辛亥年比万历十五年,围绕辛亥革命的重要人与事均在书稿中得以体现。在具体写法上,作者仿唐德刚《袁氏当国》等著作,内容以小标题形式断开,以便广大读者阅读。  全文思路开阔,视角独到,论说由点及面,点线面结合,立体感强,味道深郁。首先,是对狭义的辛亥革命,即武昌首义的叙述,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具体过程,采用细读史料,择要铺叙,并于其中,加以点评,夹叙夹议,使得新意迭出。其次,在对武昌起义详述之后,倒叙广义的辛亥革命,即以同盟会人物为主轴,叙述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而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其三,针对评论界有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的论断,作者提出辛亥革命上半场与下半场的概念。所谓上半场,乃是倾覆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新纪元;所谓下半场,即指民国肇建,开始了与清朝的变种北洋军阀的斗争,最终挥师北伐,统一全国。通过提纲挈领的叙说,提出辛亥革命最终功德圆满的论证。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春瑜在评价本书时,用了四句话、十六个字做了精辟概括:"博采史实,另辟蹊径,辛亥百年,鉴古烛今。"而纪念辛亥革命,怀想先贤伟烈,后人的责任,就是要从历史的精神遗产里,披沙沥金,汲取普遍适用于全世界,并且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价值理念。这正是本书作者和出版者的目的所在。

内容概要

伍立杨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曾长期担任人民日报社记者、主任编辑,现任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南日报社副刊部主任。数十年从事晚清民国史研究。此前曾出版著作二十多种。伍立杨作品其中以关于晚清民国史研究的著作尤为显眼,如《读史的侧翼:打捞历史的碎片》(海南出版社)、《烽火智囊:民国幕僚传奇》(辽宁教育出版社)、《大梦谁觉》(上海古籍出版社)、《鬼神泣壮烈:清末民初暗杀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铁血黄花》(四川人民出版社)、《倒计时:晚清迷局中的生死较量》(辽宁教育出版社)、《霜风与酒红》(广东人民出版社)、《梦中说梦录》(百花文艺出版社)、《故纸风雪》(文化艺术出版社)、《幽微处的亮光》(三晋出版社)、《伍立杨读史》(安徽人民出版社)、《漏船载酒》(兰州大学出版社)等,在学术界均产生一定影响。

书籍目录

卷    一
庄严光辉的新页
——武昌起义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3 端方在劫难逃
11 地火在奔突
14 偶然性酿成激变 武昌革命的源流
17 陈其美与中部同盟会
19 山雨欲来 新军裂变
20 火种迅速渗透
22 爆发前的顿挫
26 十万火急 部队打响第一枪
29 一枪引得万枪发
31 枪口下出任军政府都督
34 一朝碧血 万世白虹
37 连锁反应 各省独立
40 山西独立与吴禄贞被刺
45 陕西光复与辛亥风云
50 北方响应武昌首义功亏一篑
53 清军南下弹压
55 辛亥战争开局
57 登坛拜将 黄兴莅汉指挥
59 冯国璋焚城 战况趋烈
61 苦撑待变 战况胶着
64 战局逆转 黄兴南撤
66 退却期间的奋斗
69 辛亥之战检讨
70 谈和条件甚荒谬
72 知识界的反应
75 共和之来 民气复苏
76 代表投票选总统
78 就职宣言披肝沥胆
卷 二
争取自由的枢纽
——跌仆迭起 撞击专制酷虐
85 清末政象再认识
89 僵死的社会有待标本皆治
92 汤武革命的至意
94 非暴力与革命
97 晚清恶政的恶症
98 中山先生伦敦蒙难
102 中山先生的历次起义
103 首次撞击
104 再次出手
105 第三次革命
106 第四次打击
107 防城起义 第五次革命
108 镇南关之役 第六次猛撞
109 钦廉、河口 连续撞击
110 新军发难 第九次革命
111 怒涛排壑 第十次革命
113 定点清除:霹雳手段与菩萨心肠
115 定点清除
116 暗杀时代的象征:轰击五大臣
124 吴樾实践定点清除
125 弹丸政治仁且勇
127 轰向清廷的第一爆
130 试图拔除专制怪胎的总根源
132 孤胆万福华
133 古侠客式的定点清除
134 致命一击 徐锡麟刺杀恩铭
137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
137 谋刺摄政王载沣
145 定点清除 纯为救种
147 定点清除的连环效应
151 辛亥革命后的定点清除
154 1912年1月 投向清廷专制的最后一爆
157 最绚亮的抗暴 最清洁的革命
163 孙中山先生谈定点清除
164 辛亥画卷展开了后半幅
卷 三
抗御奴役 完成使命
——继续辛亥革命结成光荣之果
169 北洋奸雄偷梁换柱
171 上下其手窃取法统
173 辛亥革命后半段的重心
174 辛亥革命还在继续
176 二次革命必然到来
179 百端打压国会 实行铁杆专制
182 称帝复辟 战端又起
184 专制依托 手中兵柄实为私家部队
190 北洋余孽 战祸相寻
191 清朝的鬼 张勋全面复辟
196 形式各异 复辟实质则一
197 出师讨逆 发动护法
200 段祺瑞的前世今生
204 孙中山与段祺瑞
207 咀嚼切肤之痛 决然黄埔建军
209 陈逆叛变 北伐受挫
212 北伐:为自由而战 向北洋余孽全面摊牌
216 誓师北伐 全线出击
218 兵指湖南 势如破竹
219 赓续北进 全面扫荡
223 战场转进 肃清长江下游
229 龙潭大胜 迭创佳绩
231 再度编组北伐 统一告慰先烈
241 完成辛亥革命 开启崭新时代

作者简介

《中国1911(辛亥年)》的作者长期浸于民国史之中,大处整体把握,细处细于毫发。尤为珍贵的是,《中国1911(辛亥年)》以民国人物的第一手材料、回忆录作为勾画的依据,运用了最新的首次于最近半年前面世的亲历者回忆录,择要铺叙,并于其中加以点评,夹叙夹议,使得新意迭出。全书思路开阔,视角独到,行文波澜迭起,结裹不拘常格。论说由点及面,叙事深入,重点突出,旁及背景,点线面结合,渲染得宜,立体感强,味道深郁。
回顾当年中国的重要时刻,重建辛亥记忆,唤起辛亥话题,让历史反思转化为历史智慧,在当今正面临新走向的中国,《中国1911》的经典型叙述,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

图书封面


 中国1911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拘于陈说,兼怀偏见——评伍立杨《中国1911》杨津涛(启风)第一次看到《中国1911》的书名即为之心动,后来查到作者“数十年从事晚清民国史研究”的简介后,随之更加期盼。从年初一直等到四月,在当当网终于有货的时候,立马订下了一本。但当我展卷阅读,却是深深地失望。今年10月10日是武昌首义一百周年的纪念日,所以各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批辛亥革命的相关书籍。除了原始史料和学术作品外,通俗的辛亥史也为数不少,包括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马勇的《1911年中国大革命》、赫连勃勃大王的《1911,革命与宿命》,以及陆建德等六位学者对话的小册子《山雨欲来——辛亥革命前的中国》,这几本书无论体例、文笔、见识怎样,至少作者都能保有一定的中立性,但是伍先生显然未能如此。伍立杨先生的新书共分三卷,第一卷叙辛亥年武昌首义的前后史事,次卷详记晚清革命壮举,最后一卷写的是北洋政府建立后,国民党人的历次抗争。在记叙这前后数十年的历史时,作者对孙中山,言必称“先生”,全然是站在革命党人的立场上解析晚晴变革,因而即使参考了《辛亥革命回忆录》、《革命逸史》、《清稗类钞》等很多资料,但依旧不免失之偏颇。在他看来,“今天不少论者反观辛亥革命,提出了非暴力的方式去实现晚清时节的民主。此属于梦中说梦。”简而言之,伍先生以为清末立宪是断然不能成功的。因为伍先生在立场上的倾向,在叙事时也自然就以革命党之是为是、革命党之非为非了。章太炎《讨满洲檄》说,“多尔衮以盗嫂为美谈,玄烨以淫妹为法制”,一是为抹黑清室,二是为合辙押韵,本来就是信手一写,但却被伍先生给当了真。伍先生说,“多尔衮盗嫂事,史籍备载”,结果能拿出的证据还只是张煌言的两句诗。且不说清史大家孟森早已对“太后下嫁”的有关史料进行了一一驳斥,即便孝庄下嫁确有其事,也自为满族风俗所允许。至于后半句话,伍先生竟然引起了《清宫十三朝演义》,说其中有康熙(玄烨)与姑母乱伦的故事,就算小说家的话能是真的,那与章先生说的也不是一回事吧?历史上有名的檄文中,陈琳说曹操“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骆宾王斥武后“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不是捕风捉影,就是信口胡编,作为一种政治宣传手段也无可厚非,如果你要认了真,那你就输了。与所谓“太后下嫁”一事类似,邓铿遇刺也是一桩疑案,只是自孙中山始,大家都猜测陈炯明为幕后黑手罢了。史家汪荣祖在考证了相关史料后,则将指孙中山为杀邓凶手。无论汪容祖之说是否可信,但至少说明邓案尚无结论,岂能仅凭陈炯明的“反革命”恶谥,便认定“邓铿即为陈炯明部属暗杀于大沙头车站”呢?此外,伍先生似乎对学界动态不甚关注,其实有关武昌首义“第一枪”的问题早已澄清,熊秉坤的回忆被证实可信,“缘该三棚内之支队长金兆龙,得坤改定时限信后,方将准备一切,被本排排长陶启胜窥破,带护兵二名从之。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中一会员程定国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也就是说“第一枪”为革命党人程定国所发,而非此前孙中山说的熊秉坤。伍先生要是在熊秉坤和程定国两人之间犹豫,那也还属正常,但《中国1911》中却纠结于开第一枪的是熊秉坤,还是金兆龙——后者从未曾被授予“第一枪”的荣誉。还有一个例证,也足以说明伍先生未能在史学观点上与时俱进。《中国1911》中为论证袁世凯为人低劣,而有这样一段叙述,“戊戌政变,谭嗣同等人以平时为袁氏接纳,欲利用逼迫慈禧交出政权,不意袁氏暗中通报,出卖谭嗣同等,是不义之最显著例证。”戊戌政变与袁世凯无关已几为学界公论,1898年9月19日那一天,袁世凯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告密。伍先生治史虽还有欠客观与严谨,但是其对共和的讴歌却让我极为感动。《中国1911》一书的结尾如是说:“武昌首义成功后的十六七年间,革命先烈经历无数波折动乱,拼着头颅颈血,在动荡痛苦中,初步建立起独特而珍贵的存在价值,形成活泼多元而温柔敦厚的独特文化特质,也建立了深信民主、尊重人权、自由开放的价值理念。”革命党人的抗争固然可歌可泣,但也请伍先生不要忘记晚晴和北洋政府曾经的功劳。
  •     因为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在北京的万圣书院里看到这本书时,没有太想就买了下来。那个时候对于作者伍立杨还不甚了解,还以为是一位历史学家。看完书后查了一下,原来伍先生跟我是同行,大家都是媒体人。伍立杨先生是《海南日报》的副刊部主任。以我的浏览,《海南日报》的副刊办的还是相当不错的,在国内绝对可以排的上前几位,跟《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这几个大报的副刊都不相上下。这其中,一定有伍立杨先生的功劳。看来,海南不仅有《天涯》及韩少功,伍立杨先生也算得上一个角。而在《中国1911》这本书里,也在此展示了伍立杨先生的文笔与学识,深厚的国学功底使得其中的言辞文采华茂,气韵流宕,处处体现功力,绝非凑就能凑得来的。而作为一个媒体人,在书中历史事实的采用上,也尽可能接近真相,而不是随意剪裁,这都颇为难得。对于人物的摹写,也都婉约可见。在这个意义上,伍立杨先生的创作功底与笔法笔力,都当承认。可是,这本书对于我的观感,使得我不得不作出批评。作为文人,伍立杨先生使其才气,如何写作,都是文人的自由,也是言论的自由,别人当然不可限制,也不可否认。但作为媒体人,客观是媒体的第一要义。仅从此点,《中国1911》这本书来看,伍立杨先生就当该被打屁股。不过,考虑到副刊的特殊性,也就罢了。对于党报来说,除有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值得一观,其余之时,党报上最可见得也就剩下文艺副刊了。在其他版面毫无生气的文字中,转到副刊上,一些文艺的创作呈之于上,还有些活气,偶尔也还有些感人的文字,使得党报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生气在,不完全等同于废纸。就此来说,副刊的给力与否,对于党报的面目,其实大有关联。想想看,伍立杨先生所作之事,也是值得令人敬佩的。而我的立场,因为从来没有进入过体制,就客观而言,尚能取其一二。而个人的兴趣,则由“文化--时政--财经”这一路线走来,到现在关心更多的正是财经类新闻。而文化类,则完全是个人爱好,职业上倒是没有从事过。先前做的是时政类,从时政到财经,要求点都有“客观”“理性”。所以,对于媒体人的不客观,我的鄙视就会大一点。先前看连清川先生写的《彷徨的帝国》一书,就大不以为然。以连清川先前的履历里,曾有《21世纪经济报道》的缘分,于是对其很是尊重。但读其书,才发现其思想其实以落后于时代,所秉持的仍是民族主义与新左的思想腔调。几年前还是弄潮儿,不想几年之后,就以被抛在了时代的后面,实在是让人扼腕。话说伍立杨先生的这本《中国1911》,也是太多的主观,处处充满作者对于历史直接介入式的书写,对于辛亥革命年间的革命派,所调用之字句,都饱含赞叹与尊敬,向孙中山,就处处是“先生”,其他向黄兴、吴樾、徐锡麟辈,一概不用贬词。而对于慈禧、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等对于辛亥革命有所阻碍之人,言语中则处处充满讥讽,而且直接下断语,论及他们的才智与胆识,莫不是形而下之。这样的判断,有些让人无语。历史的复杂之处,往往不是三两言即可断之,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大转折之时,当时人身处其中,自不可跳出历史的窠臼,他们他们的选择,或有许多的偶然性,或者是当时具体事由,从人性上看,都无可厚非。今人做事后诸葛,与其该怎样不该怎样,都说的通畅明了,但对于历史中人,当时的选择,怕不是那么多。只是,因为他们做了选择,就必须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接受不同的后果罢了。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历史为其送上了美名,而张勋选择了复辟,历史也同样给了他应有的评语。过多地去赞美孙中山,而过多地区批判张勋,都与事无损,只彰显了写作者的个人的心胸耳。所以说,我不赞同伍立杨先生的写法,也不认为这是一本好书。事实上,袁世凯对于中国的转型,所做出的客观功绩,今天来看,一点都不小,而且给出应有的赞美都不为过。其他,像冯国璋,他作为袁世凯的得意门生,在袁世凯复辟之时,是没有一味跟随的,而且袁世凯甚至在登基前几天,还向冯国璋作保障不会复辟。冯国璋被骗之后,也没有糊涂。还有段祺瑞,其实就人品而言,完全是一个不纳妾,不贪婪,为人正直,而且在“三一八惨案”之后,更是发誓一生不再开荤,以素食以终。其他像吴佩孚,也不是一个莽汉,而是一个文采横溢的前清秀才,为官之后也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明的做法,而且在兵败之后,对于日本人的拉拢,更是严词拒绝,保持了民族的节气。还有阎锡山与陈炯明,对于本地的发展,还有为人处世,都可以另行讨论的。对于这些人,一竿子批倒,将他们描写成一群小丑,与历史的真实,本身就相差太远。即使是孙中山,今天透过更多的历史资料,他身上的缺点与对于民主思想的认识程度,也可以做出很多的文章来。历史中人,他们曾经都是名声显赫的人,也都曾经做出过一番作为。对于他们的评价,本身就具有多重可读性,单向度的评价,实在不应该。
  •     读完《中国1911》有两点遗憾。其一是错别字太多。有些错别字尚可辨别,有些就很难辨别了。其二是用辞让人难于理解。如196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前线刚一接触,张勋的部队就摧枯拉朽的败退下去”。这里的“摧枯拉朽”用的对吗?请教了!

精彩短评 (总计76条)

  •     物廉价美,送货速度快!
  •     值得一读 装帧也还好
  •     纸质包装挺好,想了解一下辛亥革命
  •     客观的事实和主观的历史,虽不比教科书那样的秽史,也算不得端正。不知是作者太过博学还是思路混乱,跟熊培云一样,经常跑偏。说甲呢,聊到乙,乙又牵扯到丙,丙里面包括丁,最后把丁大说一遍,甲就一笔带过了。跟这本书相比杨早的《民国了》真是好太多了。
  •     中国时代,1911。
  •     辛亥年:中国1911 ,重回那个年代
  •     1911是中国新的历史的开端,它和1949一样值得记住。
  •     很不多的一本书,对历史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     了解辛亥历史
  •     很好的一本了解辛亥革命的书,值得一读。书的设计也好。
  •     看看历史书,有助于视野的开阔
  •     这一类书中的佳作
  •     要对历史有一个客观的了解
  •     《中国1911》的叙述,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
  •     变乱之局,非常时期
  •     傻书。借阅
  •     印刷很赞,内容我想也会不错吧
  •     关于辛亥的书籍,我读过不下十几种,博采众长吧
  •     挺不错的~~下次买书还过来逛~~
  •     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历史
  •     行文、史料都是不错的,但作者的好恶太多,有些批判和赞扬都过度得让人不舒服。以史为鉴,收获颇多
  •     已经买了3本辛亥的书了
  •     喜欢书的外包装,,很精美的封皮。。。
  •     官方正史。
  •     一直对那个年代很有兴趣,这本书应该很有帮助
  •     很好!不错哦!
  •     多看几遍,这段历史不能忘记。
  •     还原那段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
  •     让人正视历史
  •     喜欢青睐伍立杨的文笔,相信伍的才华。
  •     制的一看
  •     忍不住看了前几章,写得非常不错!
  •     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一本好书
  •     小标题就不伦不类
  •     逻辑清楚,文字流畅,值得购买。
  •     辛亥革命一百年买的
  •     这本书讲了近代中国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写的不错
  •     这一段历史应该熟悉!
  •     民国的历史 我比较感兴趣 那个是时候可以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比拟 学术氛围活跃 战争场面激烈 加之又逢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资本主义萌芽昙花一现 各国列强纷至踏来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 看到这本书 受益匪浅
  •     讲述了辛亥革命的一些往事...有助于对那个年代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     知道真实的1911年中国历史,这本书值得一读!
  •     童叟无欺,精致封面,精致内容
  •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还是以失败告终
  •     印刷质量很好,内容很详实。有助于我们掌握那段历史。
  •     当今与百多年前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很想了解那时的事,希望从中获得对今天生活更多的认识。这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     不好意思伍先生。。。
  •     真实深情地再现了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感人至深。
  •     中国1911》的作者长期浸润于民国史之中,大处整体把握,细处细于毫发。尤为珍贵的是,《中国1911》以民国人物的第一手材料、回忆录作为勾画的依据,运用了最新的首次于最近半年前面世的亲历者回忆录,择要铺叙,并于其中加以点评,夹叙夹议,使得新意迭出。
  •     送给自己的书,给自己充电。
  •     讲的还行,只是很俗套。。。。。。。
  •     晚清历史的另一种读法,给人以启迪,不做,喜欢伍立扬的作品
  •     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     服务周到价格实惠
  •     正版 很棒
  •     乱七八糟,还带有极强的个人感情,写历史应该客观。
  •     学到很多近代史的东西,非常好
  •     喜欢他的随笔文字,也愿意藏阅这类关于民国史的图书。
  •     更像是散文,抒发了作者自己的好恶,多严谨是谈不上的,而且经常跑偏,看的云里雾里,最多翻翻即可
  •     从革命前期到北伐,把辛亥革命表述得很清楚。其实不得不说孙中山的命太大了,辛亥之前他举事十次,而且还差点死在大使馆,但是还是那么始终如一。孙中山死后,蒋中正亲自念悼词,念时声泪俱下,遗恨之情在词中表露无遗。我也是泪点低,那悼词真的很感人。
  •     《大变局1911》和《中国1911》相互对比着看,很有意思
  •     以前只是对信和革命有个模糊冷瞳的了解,这本书详尽的展现了,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
  •     买了分舵这一段的书
  •     这一年值得每个中国人阅读
  •     看这本书,是为了更详实的了解中国的那段历史
  •     大概翻了翻,是用故事的形式讲述的
  •     历史总是给人以清醒的认识和无尽的经验,一本好书所陈述的历史则更是如此。。。
  •     中国革命
  •     历史上的细节在该书上尽显
  •     辛亥革命是一场影响很深刻的革命
  •     看书名原以为是本严肃的历史著作,翻开后才发觉是本像演义小说般的读物,不具有认真阅读的价值,建议快速翻阅。
  •     写的好.........
  •     包装很好,外面硬质,内容还没来得及细看!
  •     辛亥革命,最近很感兴趣,买本书看看
  •     近来比较想看民国,目测不错。
  •     辛亥历史,值得回忆。勿忘那些英勇的人们
  •     新盖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影响甚巨,现在愈来愈多的非历史学者开始从小的方面去戏说历史,反响强烈,当今中国到了人人说史之地步,这也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前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