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戊戌朝变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清廷戊戌朝变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563377725
作者:(清)苏继祖
页数:132页

章节摘录

清廷戊戌朝变记 苏继祖戊戌朝变纪闻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四月廿三日,下诏定国是,行新政。自甲午乙未兵败,割地求和偿款,皇上日夜忧愤,益明中国致败之故,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每以维新宗旨商询于枢臣,辄以祖宗成法不可改,夷法不足效,屡言而驳之,上愤极,往往痛哭而罢。惟大学士翁常熟近年省悟大局,非变法难以图存,前曾拟变法诏勅十二条,商及恭邸,为恭邸阻之。有与翁不和者,暗中谮于太后,谓翁取悦于皇上,妄思改变成法,此肇乱之道,恐其蛊惑皇上,宜早防范。翁之前此出毓庆宫,即因此也。南海张侍郎曾使外洋,晓然于欧美富强之机,每为皇上讲述,上喜闻之,不时召见。其为人虽无足取,然启诱圣聪,多赖其力。朝中守旧诸大臣皆忌之,呼翁为老奸巨滑,呼张为汉奸。至廿三年冬,德人占据胶州,上益忧惧,至今春,乃谓庆王日:“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庆邸请于太后,始闻甚怒,日:“他不愿坐此位,我早已不愿他坐之。”庆力劝,始允日:“由他去办,俟办不出模样再说。”庆邸乃以太后不禁皇上办事复命,于是商诸枢臣,下诏定国是。四月二十四日,太后召见庆王、荣相。(说为陵工事,不知尚有他事否?)四月二十五日,上谕工部主事康有为、刑部主事张元济,着于二十八日预备召见。上年冬,德人占胶州,康有为来京上言,极言事迫万分,亟须变法自保。上览奏,欲召见面询,为恭邸阻以成例,四品以下不得召见,命大臣询问代奏可也。上从之,令总署王大臣详细询问变法大计,并令告知,如有陈奏事件及著述书文,即由总署代陈,勿许阻难。此正月初间事也。至四月,恭邸薨,上始得与翁常熟一德一心,商办变法事宜;又值太后许假事权,故敢下诏定国是,召见康有为焉。

前言

今年(2008)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第110年。一个自信的民族,其对失败的纪念与对胜利的纪念其实同样重要。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回报,在这个年份里,奥运会在中国举行。中国人把这视为一项“胜利”,更视为30年改革开放的一种精神果实。无可疑义,这确实是一颗滋润的果实。但是,如果把坐标放到戊戌年作思考,我们也可以说,这也是一颗迟到的果实。——在这样一个日子里,回望一下“戊戌”,对我们会有特别的启迪。在此,我们选取了几部旧籍,把它们重新刊印,算是对那场失败的一种纪念。这种选取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戊戌变法不是一项孤立的事件,它至少与马关和谈(1895)和庚子国变(1900)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失败的事件。因此,我们选取的旧籍,就不是集中在戊戌变法这一个点上,而是力求展现出它前后的照应。我们选取了这样三本书作为它核心的展示点,它们是:《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劝学篇》、《庚子西狩丛谈》。

书籍目录

清廷戊戌朝变记  苏继祖 序 戊戌朝变纪闻 跋戊戌朝变记后戊戌政变纪事本末梁启超 百日维新 政变正记戊成日记  袁世凯 序 戊戌日记 自书戊戌纪略后 跋戊戌己亥见闻录  陈庆年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年)

编辑推荐

《清廷戊戌朝变记(外三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今年(2008)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第110年。一个自信的民族,其对失败的纪念与对胜利的纪念其实同样重要。 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回报,在这个年份里,奥运会在中国举行。中国人把这视为一项“胜利”,更视为30年改革开放的一种精神果实。无可疑义,这确实是一颗滋润的果实。但是,如果把坐标放到戊戌年作思考,我们也可以说,这也是一颗迟到的果实。——在这样一个日子里,回望一下“戊戌”,对我们会有特别的启迪。

作者简介

本书收录了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染启超《戊戌政变纪事本末》、袁世凯《戊戌日记》及陈庆年《戊戌已亥闻录》四种,从不同角度全程记录了戊戌变法始末。

图书封面


 清廷戊戌朝变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想以革命的速度来改良,其结局注定是失败的。而清廷戊戌年间的百日维新,就是这样一场失败的改良。为什么会有维新呢?“溯自通商五十年来,割地失权,耗财受辱,日甚一日,迨至甲午以后,强邻环逼,国势日危,岌岌乎不能自保,而肉食谋国者仍自泄泄沓沓,苟全富贵于目前。”所以,光绪皇帝才想到要问慈禧太后要事权。但此时,光绪已经失去了翁常熟,也无力将主张变革的张南皮引入内廷,所以在获得事权后,只能启用康有为等人,力图效仿明治维新,进行改良。但是纵观维新的过程,不免发现所有的改革措施都发布得很匆忙,而且在发布前并没有争取到多少朝臣的支持,而维新派自以为有了光绪的支持,行事也相当张扬。“办大事者,慎言语,慎用人,几事不密则害成。”可惜,维新派在这些事情上,表现并不好。而且“新党虽有忠爱之心,惜昧于审势度时”,持重的袁世凯对他们的评价其实还是很中肯的:“古今各国变法非易,非有内忧,即有外患,请忍耐待时,步步经营,如操之过急,必生流弊。且变法尤在得人,必须有真正明达时务老臣持重如张之洞者,赞襄主持,方可仰答上意。”慈禧反对维新派,客观的看,在于其所提拔的朝臣都反对维新,而慈禧又是个没有多大主见的人,自然认为王大臣反对的,都应该反对,最后从对维新派做法的观望转向反对维新——这个和她在义和团之乱时的表现,基本上一致。其在扼杀维新后,可能的确想过废黜光绪,但君臣之分已定,中外只口难防,所以也只好作罢。本书收入的陈庆年日记也不错,可以看到当时普通读书人对于维新的看法——赞成进行维新,但是反对操之过急;同时又因为反对康有为的学术(伪经考),进而质疑康有为的为人。
  •     对于史家陈述之史实感到困惑之时,可以看看史料。—写在前面的话对于戊戌年的那一场“维新变法运动”,其中有许多谜团,至今无法解释,而且众多纷纭。我朝出于对历史继承的一致性,对于该项运动,有褒有贬,褒其“救亡图存”,贬其“缺乏底层群众基础,有时代局限”,而对于谭嗣同舍生赴死,则似乎是褒扬居多,对于袁世凯“告密”一事,尽是贬责之言。(告密一词语的运用就已经看得出褒贬如何了)。这些的这些,现在看来但尽是民族主义作祟的结果!而笔者无意发现广西师范出版社所出该书,除去梁启超与袁世凯两人的笔记与日记之外,另外二人都是没有经历过该事件之人,只是那个时代之人,但一个是“戊戌六君子”杨锐长女的丈夫,另一个则是处于江南的知识分子,对于那次政变都有深刻体会,所提供之史料虽然片面,但是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参而考之。根据笔者阅后,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问题:对维新党及其推行政策的评价,苏继祖就说:“新党虽有忠爱之心,惜昧于审势度时,妄扭于前代权臣叛军,皆以兵力压制众人之见,未免过于深视太后,高视荣相矣。故曰,昧于审时度势”,后来对于康有为未及变法,流言就已经由“新党”少年传出,导致“物议沸腾”的情况,他批评道:“办大事者,慎言语,慎用人,几事不密则害成,于人乎何尤?”。而袁世凯就八月初五面圣之际,通过对皇帝的上书,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就是“古今各国变法非易,非有内忧,即有外患,请忍耐待时,步步经营,如操之过急,必生流弊。且变法尤在得人,必须有真正明达时务老臣持重如张之洞者,赞襄主持,方可仰答上意”(袁氏的这点思想和当今学界对于“革命和改革”的讨论主流中很切合),袁氏出于稳重,而对于他们的改革很不以为意。第二就是关于袁世凯告密一事,苏继祖认为,袁氏已经答应谭氏之要求,不然就不会有后来的他认为的荣禄“先诈称英、俄开仗,调袁回防;预调聂军,防袁有变”的行为了;而梁启超在其《戊戌政变纪事本末》中对于此事,仅仅只有光绪召见之记,却一点都没袁氏告密的行为的记载。而对于袁世凯告密一说,笔者在看完该书之后,认为,现在也无谓告密一说,仅仅只是各有想法而已,告密一说就是站在维系党人一边说话(也就是对维新党人持赞同态度),作为有志学史之人,不可犯此错误。关于其他,看完笔记之后,在笔者心中留下一印象,即是当时所有的知识分子均对现实有所不满,期图改革。(强学会的成立有如此多的人加入就是铁证)但是对于如何改革,分歧却是很多,但大多在“认清”康、谭“面目”之后都有所觉醒,以卫道士自居,捍卫光绪皇位,保大清国重(当时中国观念尚未形成)。(也就是严复所谓“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之要言,所幸有这些人的存在,大清才会一直拖到十多年之后被推翻,不然当时就亡了。)其实还有许多其他的思绪,但天冷手寒,毕竟抖索了一晚上,未能一一展现,容后再记。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利益博弈
  •     本书里袁世凯的注释看了好无语凝噎…窃民国临时大总统果实,人全票当选好么,派人刺杀宋教仁,还不知道谁杀的呢…
  •     褒谭复生,乃是褒其赴死;贬袁项城,乃是贬其小人行径。无论项城是否告密,而其应复生之请而未忠其事,便是小人了。
    四种书中,苏、陈皆是张南皮门生,这一点需要注意。陈并不仅仅是江南书生这么简单。
  •     用作参考资料,不错
  •     一个下午看完,很好的资料,对了解当时那段历史很有价值
  •     真实的历史,耐读!好书
  •     了解戊戌前后的政治,这是一本好书。
  •     在政治的层面里没有君子小人之说。。。而且他们提供的史料有些片面,只是作为某一方面的参考而已,作为信史还是需要一番考证的
  •       想以革命的速度来改良,其结局注定是失败的。而清廷戊戌年间的百日维新,就是这样一场失败的改良。
      
      为什么会有维新呢?“溯自通商五十年来,割地失权,耗财受辱,日甚一日,迨至甲午以后,强邻环逼,国势日危,岌岌乎不能自保,而肉食谋国者仍自泄泄沓沓,苟全富贵于目前。”所以,光绪皇帝才想到要问慈禧太后要事权。但此时,光绪已经失去了翁常熟,也无力将主张变革的张南皮引入内廷,所以在获得事权后,只能启用康有为等人,力图效仿明治维新,进行改良。
      
      但是纵观维新的过程,不免发现所有的改革措施都发布得很匆忙,而且在发布前并没有争取到多少朝臣的支持,而维新派自以为有了光绪的支持,行事也相当张扬。“办大事者,慎言语,慎用人,几事不密则害成。”可惜,维新派在这些事情上,表现并不好。而且“新党虽有忠爱之心,惜昧于审势度时”,持重的袁世凯对他们的评价其实还是很中肯的:“古今各国变法非易,非有内忧,即有外患,请忍耐待时,步步经营,如操之过急,必生流弊。且变法尤在得人,必须有真正明达时务老臣持重如张之洞者,赞襄主持,方可仰答上意。”
      
      慈禧反对维新派,客观的看,在于其所提拔的朝臣都反对维新,而慈禧又是个没有多大主见的人,自然认为王大臣反对的,都应该反对,最后从对维新派做法的观望转向反对维新——这个和她在义和团之乱时的表现,基本上一致。其在扼杀维新后,可能的确想过废黜光绪,但君臣之分已定,中外只口难防,所以也只好作罢。
      
      本书收入的陈庆年日记也不错,可以看到当时普通读书人对于维新的看法——赞成进行维新,但是反对操之过急;同时又因为反对康有为的学术(伪经考),进而质疑康有为的为人。
  •     因为历史的需要,戊戌变法的革命象征意义被夸大了。主、客观多重因素的纠结导致百日维新的最终失败,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这一事件的多个角度。袁世凯是个虚伪的投机分子,所著日记一再为自己粉饰。当历史人物在述说自己如何受众人所托而不得不去做什么在当时看来光明磊落的事情的时候,这个人多半很虚伪。不明白的是,李鸿章当时在干嘛?
  •     态度分不清楚之时可看史料~~
  •     将与戊戌变法有关得几个人物的日记集中一起。
  •     明明就是“横山乡人日记”的选摘,为什么又叫什么“戊戌己亥见闻录”
  •     选篇甚好,裁剪则不敢苟同:苏继组《戊戌朝变记》正传后本附高楷作传、杨锐殉难前旬日家书、杨门人黄尚毅“事略”,本书俱付阙如——无论中录光绪朱敕手诏。其他牢骚,篇前所附小传(一是太简,二是观点陈旧,譬如宋案的屎盆子仍然扣在袁老四的头上……),没有凡例,搞不清录自何本,比如梁任公的东西,前后作伪多次,不明了哪个版本,则大打折扣……
  •     送货很及时,质量也不错,支持当当,感谢~
  •     没看完
  •     我们受的教育,是偏见、说教、宣传的管道。我们的思想、多了偏激、成见、错误和迷乱,少了理智和冷静的判断。梁启超为了攻击袁世凯,说了假话;袁世凯为了开脱和表白,也不能尽吐真情。谭嗣同等人的操切和孟浪,毁了中国转型的一次良好的机会,也毁了光绪这位好皇帝。... 阅读更多
  •     这本书还不错哦啊。。。。
  •     袁世凯的日记实在写得惊心动魄。谭嗣同深夜造访,假托圣旨,以死相逼,谋以政变,换我也不会答应。
  •       对于史家陈述之史实感到困惑之时,可以看看史料。
       —写在前面的话
      对于戊戌年的那一场“维新变法运动”,其中有许多谜团,至今无法解释,而且众多纷纭。我朝出于对历史继承的一致性,对于该项运动,有褒有贬,褒其“救亡图存”,贬其“缺乏底层群众基础,有时代局限”,而对于谭嗣同舍生赴死,则似乎是褒扬居多,对于袁世凯“告密”一事,尽是贬责之言。(告密一词语的运用就已经看得出褒贬如何了)。这些的这些,现在看来但尽是民族主义作祟的结果!
      而笔者无意发现广西师范出版社所出该书,除去梁启超与袁世凯两人的笔记与日记之外,另外二人都是没有经历过该事件之人,只是那个时代之人,但一个是“戊戌六君子”杨锐长女的丈夫,另一个则是处于江南的知识分子,对于那次政变都有深刻体会,所提供之史料虽然片面,但是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参而考之。
      根据笔者阅后,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问题:
      对维新党及其推行政策的评价,苏继祖就说:“新党虽有忠爱之心,惜昧于审势度时,妄扭于前代权臣叛军,皆以兵力压制众人之见,未免过于深视太后,高视荣相矣。故曰,昧于审时度势”,后来对于康有为未及变法,流言就已经由“新党”少年传出,导致“物议沸腾”的情况,他批评道:“办大事者,慎言语,慎用人,几事不密则害成,于人乎何尤?”。
      而袁世凯就八月初五面圣之际,通过对皇帝的上书,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就是“古今各国变法非易,非有内忧,即有外患,请忍耐待时,步步经营,如操之过急,必生流弊。且变法尤在得人,必须有真正明达时务老臣持重如张之洞者,赞襄主持,方可仰答上意”(袁氏的这点思想和当今学界对于“革命和改革”的讨论主流中很切合),袁氏出于稳重,而对于他们的改革很不以为意。
      第二就是关于袁世凯告密一事,苏继祖认为,袁氏已经答应谭氏之要求,不然就不会有后来的他认为的荣禄“先诈称英、俄开仗,调袁回防;预调聂军,防袁有变”的行为了;而梁启超在其《戊戌政变纪事本末》中对于此事,仅仅只有光绪召见之记,却一点都没袁氏告密的行为的记载。
      而对于袁世凯告密一说,笔者在看完该书之后,认为,现在也无谓告密一说,仅仅只是各有想法而已,告密一说就是站在维系党人一边说话(也就是对维新党人持赞同态度),作为有志学史之人,不可犯此错误。
      关于其他,看完笔记之后,在笔者心中留下一印象,即是当时所有的知识分子均对现实有所不满,期图改革。(强学会的成立有如此多的人加入就是铁证)但是对于如何改革,分歧却是很多,但大多在“认清”康、谭“面目”之后都有所觉醒,以卫道士自居,捍卫光绪皇位,保大清国重(当时中国观念尚未形成)。(也就是严复所谓“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之要言,所幸有这些人的存在,大清才会一直拖到十多年之后被推翻,不然当时就亡了。)
       其实还有许多其他的思绪,但天冷手寒,毕竟抖索了一晚上,未能一一展现,容后再记。
      
  •     戊戌前后的痛与梦,很薄的一本,挺贵的,内容属于原始材料,还没看呢。
  •     都是看看有没有什么史料价值。
  •     作者用3篇传记从不同角度记述了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其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如光绪帝的年轻操切、袁世凯的老谋深算、谭嗣同的侠肝义胆,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对这场变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深感在当时以封建守旧势力如此之盛,以区区数人企图以深知灼见、锐意改革,实难以撼动腐朽不堪的老大帝国,其失败实不难预料。
  •     四个亲历的人,四种陈述版本。看得很爽。若是有光绪、康有为和慈禧版就好了。当然了,就算有也许也只是距离事实很远的修饰版,比如袁世凯那版,假得很啊。
  •     論文參考書目
  •     这本书提供了了解戊戌政变的另外一种声音。之前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多数仅是一种单方说法而已。
  •     所选四篇文章,新旧派的著作都有,更有梁启超、袁世凯这样的亲历者的回忆,交互观之,参以当代历史学家,比如茅海建的《戊戌变法史实考》等著作,当有一比较全面的认识。从中可以管窥世纪末守旧势力之强而维新人士之妄,则知变法之势在必行而“百日维新”之不得不流产。以时机尚未成熟而改革实非一蹴可就也。
  •     还是扑朔迷离,得空看看茅海建的考证
  •     陈庆年记中多社会史史料
  •     算是各方面的声音都有吧。有意思的是,不管哪一方,对康有为都特别没有好感。
  •     悲情的历史,伟大的人物,屈辱的过去,伟大的开始。
  •     苏继祖是戊戌六君子杨锐的女婿。
  •     当时历史的真相看来是不可能再清晰的,胜利者(或者幸存者)肯定会粉饰一番。就当另一家之言吧。ps:中国人到现在还是没有真正透彻的从全方位反思自己落后于世界很远的原因,不过总算有了这样一批书,算是新的开端吧。
  •     以晚晴官僚的日记为着眼点,视角独特,个中说法,见仁见智!
  •     各个角度的陈述,就是文言文字读来有些生涩。
  •     四种尚好,可惜未能标注成书日期。
  •     半价买到,值。不同的角度,蕴含着历史的多维,史料后的真实
  •     大清王朝没落的必然性就在于文化和内心的摇摆
  •     就是很多人的东西和在一起,引用极不方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