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采访战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民国采访战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563375462
作者:[美] 哈雷特·阿班
页数:335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内容概要

哈雷特•阿班(Hallett Abend,1884—1955),生于美国俄勒冈州,一生未婚,无子嗣。他向不喜循规蹈矩的生活,在斯坦福大学刚念到三年级,便辍学当起了实习记者。去国前,已在报界足足浸淫了二十一年。1926年来华,一待就是十五年,后十二年为《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著述颇丰,作品包括《苦难中国》、《华尔传》、《一半人为奴,一半人自由:这割裂的世界》等。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卷一 中国苏醒了
一 只身来到动荡的中国
二 沙面的白人成了惊弓之鸟
三 孙中山晚年秘密曝光
四 从上海转往北京
五 执掌《英文导报》的日子
六 投入《纽约时报》怀抱
七 京津美军备战国民革命军
八 济南惨案独家报道
九 混乱的国民政府
十 遭国民政府驱逐未果
十一 宋子文出面和解
十二 掀舆论营救被捕的胡适
卷二 日本推进中国
一 日本将占满洲无人信
二 夺满洲只是日本第一步
三 日本人的高薪诱惑
四 现场采访一·二八事变
五 目睹日本蚕食华北
六 卖国谣言甚嚣尘上
七 1936年的中国时局
八 独家新闻:西安事变
九 与莫斯科的双重关系
十 向蒋介石面陈对形势意见
十一 南京路遇误炸死里逃生
十二 美舰“帕奈号”被袭真相
十三 日本人在上海撒野
十四 欲学日语反引狼入室
卷三 世界进入战争
一 日方要员纷纷登门警告
二 东京为承认汪精卫闹分歧
三 深陷战争泥潭寻求喘息
四 住所突遭日本兵搜查
五 《时报》捅出日本加入轴心国
六 日本便衣狠下毒手
七 宪兵队刺杀计划流产
八 日美战争一触即发
九 中国人民终将当家作主
十 战后并非太平盛世
结语 一个驻外记者的感慨
译名对照表

编辑推荐

《民国采访战》是《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回忆录。自由主义的报道理念为新闻而生的记者狂人遭遇变革方兴的古老中国闪转腾挪于现实的夹缝,采访学中的孙子兵法。此书讲的是美国式的新闻采访实践,而施展的场所,却是变革方兴的古老中国。阿班自由主义的新闻观念及美国式的采访操作,处处与中国现实起碰撞冲突。西方记者的常规技能,不足以应付中国的情况,他必须去应对,去适应。有时使狠,有时使巧,有时妥协,却要死守真实与公正的底线。阿班以记者的亲身体验,写出这采访历史中的一幕幕。读下来,在看到历史风云的同时,也见识了历史是怎样被投射到传媒。

作者简介

美国记者阿班在华十五年,适逢中华民国历经多重巨变:北洋系统由盛及衰,国民党一脉则随北伐兴起;欧美势力在革命打压下委顿,日本势力则日益坐大。因地位尊崇,各国政要无不奉他为座上宾,中方如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日方如松井石根、须磨弥吉郎等,皆与之过从甚密。其报道则覆盖国民革命、蒋冯阎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一直到上海孤岛时代的最后一刻。可以说,中国历史这十余年的每一起伏、每一皱褶,无不通过他的键盘,传递给全球大众。
史家知道的中国现代史是干枯的事实,而阿班提供的一个个侧面与细节,来自美国记者的独特视角,鲜活得带着汁水,而且向不为我等熟知,因而填补了空白,提供了参照,使历史更形丰满完整。

图书封面


 民国采访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采访秘笈?Who cares?我感兴趣的仍然是当时中国的面目。阿班的日子过得太好了,交往的级别太高了,他的中国不是我的祖辈的中国。就好比中国人之于非洲,谁在乎当地人的苦难?华人在那活得富足而有尊严,当地人的战争只是蚁民的战争,日常生活的背景,却不是生活的一部分,任何时候都可以转身离去。
  •     同时期读了一本《日本帝国的衰亡》,2本书时间重叠部分让读者从不同的视角(记者和外交)和国家(中国和日本)重新经历了抗战前前后后的重要事件。以往上学学的历史基本交代不清,而且对于当时主要的执政党国民党的描述也不太公平。这本书从一个美国记者的视角(基本属于上层社会)描述了中国抗战前到41年左右所经历及所了解的情况,而且因为美国人的独特身份,不仅能接触中国还能接近很多日本相关人员,所以从各个角度描述了当时发生的重要事件,当然从始至终作者从没掩饰过对于日本侵略野心的厌恶。虽然如此作为一个记者,保证了所报道的中立性,以事实为依据如实评述。不仅揭露了日本采取的不正当手段,而且对于国民政府拙劣的执政手段及愚蠢的战略战术也毫不留情,很多事件(惨案)竟然是自己人一手造成的,而宣传却说是日本人干的,作者对此进行了毫无争辩的记录。在驻华首席记者的立场看中国所发生的种种,作者分析和判断的完全正确。最终作者被中国政府驱逐,要被日本政府暗杀 哎 这就是在亚洲说实话的下场,当然最后被伟大的美帝国主义救走了。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西方国家对于本国公民的无条件无成本的保护,真实让人羡慕啊,作为他们的公民得多幸福,一个人的背后是个强大国家,腰杆挺得直直的但,因为同时看了《日本帝国的衰亡》,所以有一点感触是,其实日本曾经有机会选择和平,以后的入侵华北及中国大部分地区(当时满洲除外)、入侵菲律宾等东亚国家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根本不会发生,并且有可能和平退出中国东北。而中国可能是国民党的天下。可是没办法历史就是历史,无论如何死去的和留下的不能改变,只能说一句愚蠢的美国人。千万不要逼人太甚,即使对方不是人也一样 呵呵 (这一段和本书无关)
  •     阿班的书将民国的那段历史写得直白通俗,毫无故弄玄虚之感。尤其将国民党从草根造反派到执政党的那段“瞎折腾”的历史写得妙趣横生。在阿班的书里,民国的大佬什么将军部长大使第一夫人蒋总裁之流享受和阿班的首席仆人一样的待遇。所以,阿班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记者,还是一个伟大的知识分子,他的不卑不亢秒杀天朝某些毫无节操的知识分子。阿班以个人的操守和纽约时报远东首席记者的身份备受尊敬。当时,中国乱成一锅粥,各国都想要在天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为此大打出手。那个时候,来自第三方的记者最渔翁得利了。各国政要故意频频泄露最机密信息给阿班,以打击或者迷惑对手。阿班获得情报的能力甩那些职业窃取情报的间谍们几条街。所以,在阿班的眼里,日本的间谍,美国的特工全都蠢得要命。因此,间谍是阿班书里唯一一个被阿班猛烈抨击的族群,因为他们蠢得不可救药。在1912年到1928年间,中国的正统是北洋政府。那个时候,闹哄哄的国民党不过是草根的造反派,连反对党都谈不上。不过,革命不分贵贱。16年的时间,国民党孜孜不倦,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一门心思要把统治中国的反动的封建的腐朽的落后的北洋军阀政府拉下马。那个时候,革命党人也就是国民党都在广东商议谋反大业。除了发动暴动外,国民党大佬之间也是互相火并,很是生猛。在阿班的叙述里国民党的状态是这样的:“政变一场接一场,快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显赫的人物接踵逃往香港避难,经过密谈与妥协,又怡然归来。”当时,国民党背后有两股势力,一股是苏联策划者,想要在整个远东地区燃起“熊熊烈焰”,“毁灭所有帝国主义国家”。另一股力量是香港广东的罢工工人,“他们强大得危险,又无知得可怕。”。罢工工人很猛的,他们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还有自己的武装--罢工纠察队。罢工纠察队常常和广东警方火拼,还次次获胜。广东热火朝天时,上海则纸醉金迷,繁荣昌盛。上海人都把广州的国民党的先进革命行为看做是一个笑话,还说“广东总是在搞叛乱。他们总是在那儿瞎折腾,多少年了,老是那样。不过说实在的,成不了什么事。”这叫什么话,国民党好赖也是一个党派,当年的朝廷还是革命党推翻的呢。追求抿住柿油的先进的革命造反运动居然被上海滩的既得利益集团北洋派系的大佬们污蔑为“瞎折腾”,还断言“成不了什么事。”这不能不说是对国民党党格的严重侮辱,尤其国民党“瞎折腾”了14年后还说这种风凉话就更是侮辱了。事实上,直到1926年春天的时候,不止上海,整个北方对国民党的国民革命运动都是这种看法----瞎折腾!可是,就是在1926年,国民党逆袭了!当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国民党虽然没有占领华北,但是“国民党人早已派出千百个政工人员、间谍和宣传分子潜入了华北。整个京津地区对北洋系统怨声载道,对国民党人充满同情。”呵呵,苏俄培训出来的宣传人员。。。靠着宣传人员的狂野宣传,国民党一路高歌猛进,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被“瞎折腾”了16年的国民党收入囊中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本书记录的是1926年到1943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事情,作者以一名外籍职业记者的身份,客观的描述了那个时期的国内情况,作者为当时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所以拥有比别人更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了解许多珍贵事件(大多数是当时日本对华的政策),本书由助于我们客观理解当时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并且从新认识了蒋介石、张学良、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尤其是宋子文和孔祥熙,当时绝对是国家的精英,并非我们小时候学的4大家族。。
  •     有点像作者的流水账,所以繁琐了些,估计看到后面就会好一些
  •     值得一读
  •     独特视角将民国一些大事件穿在一起。也有很多独家的资料。
  •     史料翔实,心情沉重
  •     史书背后的生动侧影
  •     阿板的书,值得一读。许多内容与GCD的宣传不一样。
  •     孙文欲把中国变成如非洲殖民地一样,出卖给欧美国际共管,以对付俄国
  •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一个新闻记者能做什么?!记者其实是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部分“特权分子”,拥有接近事实的先机权,但同样要为之付出代价。 二战时,外国记者给我的印象不怎么样。
  •     比不上基督徒的回忆录,不过也还算好。
  •     简直就如一部长篇小说。
  •     NYT驻华首席记者对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的回忆,这种第三方视角比较少见,对民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及军方的描写应该算客观。民国政府远没那么好,军阀更不用说。孙中山晚年还请美欧对中国做联合干预。大和这民族真是虚伪阴险又恶心,但当时盟国低估了他们的实力,导致日本在中国一步步扩张,所以对日本人永远不能掉以轻心。
  •     权力博弈啊!
  •     1926年年初,时年42岁的美国人哈雷特•阿班从旧金山出发,登上一艘老船“西伯利亚战神号”前往远东。最初,这似乎只是阿班这个不安分的美国人一次偶发新意的长途旅行,但当他踏上中国的土地后,一段传奇却在他身后展开。留下许多让人回味的记忆。阿班旧作《民国采访战》就是他对在中国15年生活的一段回忆,从1926年年初到1940年年底,这15年岁月几乎贯穿了民国的所有重大历史进程,而这本书则不啻为对这段历史的最好诠释之一。《民国采访战》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回忆录,作者身在其中,只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而通过他的串联,民国的种种仿佛历历在目,顿时清晰起来。对于民国,我从来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但同时也为这个时间国人所受苦难感到深深悲哀。由于长久以来的政治原因,我们对民国总有这样那样的误解,但通过史料的解析,这份迷雾逐渐被拨开,而民国在我们眼前也逐渐清晰起来。中华民国在大陆的历史,通常而言,就是1911到1949这三十余年,而这三十余年,恰恰是中国追寻民族自我认同,追寻现代化的重要过程,这三十年的历史,中国经历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漫长道路,又经历了由统一走向分裂的痛苦,而这种分裂的隐痛,至今都还在碰触着国人的神经。民国前期的种种,最为重要者当可归结为两点,其一是中国取得形式上的统一,其二就是日本的侵华战争。而这两段往事,也恰恰书写出了民国最重彩的两笔,至于之后的国共内战,在民国史上的地位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阿班在书中的记录,也是围绕这两个重心而来,其间,那些亲历上述历史事件的人物,都在阿班笔下变得清晰可读。在这本书中,阿班对于日本侵华的记录,更值得回味。这段历史在以往的书写中,由于种种政治原因,在我们面前呈现的都不是历史的原貌,面对一个分崩离析的中国,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面对国际社会的冷漠,这需要何等的勇气才能坚持抗战?需要何等的勇气才能恪守大片国土沦丧的惨局?于是乎,我们可以知道,那些以往饱受批判的历史人物,其实是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大功臣,在历史上所能留下的也必然是一片褒扬之声。阿班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也一直恪守了这个行业的职业操守,作为记者而言他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即使在美日即将交恶的情况下,阿班在书中所展现的报道,依然恪守了公正、公平。当然,这些由阿班来说并不恰当,但几十年后的后人来看这段历史,自然会非常明了。民国时期的中国,是处于愚昧与文明的并行之中,在《民国采访战》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先贤的种种大才之举,较之今人,并不逊色,同样也可以看到那些依旧愚昧,甚至荒唐的人们的举动,而这些人往往读来让人叹息。但也正是这样,才构成一个丰满的民国。与其说《民国采访战》是一本记者的自传,我个人觉得倒不如说它是民国的一副风情画卷,在这之中,可以看到一个优秀新闻记者的良知与高超的职业技能,更可以在其中看到那些为缔造现代中国的人们付出的种种努力。在书的倒数第二节,阿班将其定名为“中国人的中国”,在那时的他或许已经预感到,废墟之上站立起来的中国必然会拥有更为强健的姿态,而这种姿态里,蕴含了中国人的奋勇、聪慧与不屈。合上书的最后一页,那些书中的场景,更如电影画面一样在眼前流过,刹那仿佛万籁俱寂。心情也仿佛随着阿班离去时的落寞一般,在太平洋的波涛间起伏。
  •     还是有很多文过饰非的段落的
  •     很不错
  •     作为记者,他是十分敬业的,为了事实真相,他不顾安危深入一线。这对一个有责任的新闻记者来说,也是必须这样做。看了此书后,我觉得我们的记者应好好向他学习,读读这本书,我想是会有收益的。
  •     个人传奇与大时代命运的交响,抢到西安事变的独家真是神直觉
  •     阿班的这本书里面,很多内容是历史上的热点,但却遗忘了阿班这个亲历者的记叙,不知道是故意视而不见,还是根本不需要看见。不过至少这本书现在出版了,可以看到很多热点事件的另一种说法。阿班作为纽约时报的驻华首席记者,成了国内各方势力和想在中国分一杯羹的国家的不可忽视的人物,这就是媒体的力量,媒体成为第四种权力,才是民主最好的保障。
  •     在阿班的笔下,cia的特工,日本的间谍,要么蠢的不可救药,要么不要脸的要命,笑死我了。我想阿班可能认为,只有像他那样的记者才是“这个世界里最重要和最聪明的人”。哈哈,姐喜欢这种“幼稚骄傲”的知识分子心态
  •     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知的第一手材料。
  •     书名很烂,作者是纽约时报首席驻华记者,这本书原名〈在华15年(1926-1941)〉,看时间段就知道作者都经历了什么。他在国民政府、军阀、日本人、列强之间游走,这本自传比小说都好看。有些章节寥寥数语,惊险可拍成电影,却是学历史的我都不曾听说过的事。历史没宏大到无从把握,更非充满了所谓的规律。还原细节和背景,才是真正历史地看历史。文中充满了类似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关键时刻、关键人物,读起来很过瘾。
  •     不同视角,值得一读。
  •     意想不到的好书,“我坚信,日本的行为,乃是全体及整个国家的行为(P170)。”最后一节特有感同。此书爆了不少料,如沙基惨案实际上是英法联合造成的,由于驻防位置,伤亡主要是法国机枪造成的,因为赤俄的导向性宣传,才把矛头主要指向英国(P13);孙中山临终前对和赤俄合作深表悔意,证据确凿(P20等);淞沪会战中,中方在南京路上误投的三枚炸弹造成了极大的伤亡,却从未提过。P228,“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其实是朝香宫鸠彦亲王批准的”,而不是通常认为的松井石根,等等。另,松本重治的《上海时代》值得入手。勘误:P144,阿我穆儿河——阿穆尔河;P169,京汉铁路——平汉铁路;P193,起义——叛乱,很难想象宋子文会称东北军在1936年“起义”,而引述蒋话,确实是“叛军”(P197);P315,巴比塔——巴别塔。
  •     基本上内容是比较新鲜的,但不够全面,算是能了解一个侧面吧,印刷和装帧一般 。
  •     读罢,会有再读的冲动。。。
  •     在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回忆
  •     书刚到,刚开始看。书的印刷质量还不错。书是朋友推荐的。
  •     阿班的《民国采访战》

    无论是从置身事外的观察者角度看民国初期社会现实,还是了解在动荡不堪的时空中作者是以何种价值观生活处事,阿班的《民国采访战》都是值得一读的。但对于其中、其时祖国广大同胞所承受的无法想像的巨大苦难,真是难以让人释怀。

    阿班的职业是记者,经过一番周折,入职“纽约时报”后来成为首席记者。
    他的职业水准和操守非常令人敬佩。
    对于没有直接或多个间接证据的事件,绝不予报道,即使1937年身处与南京近在咫尺的上海,本书对“南京大屠杀”只字未提。
    但是文中也提到阿班与日本陆军大将、南京大屠杀元凶松井石根相交甚笃,不知道是否有其他原因。

    另外,读者也会从中看到,我们所熟知的“九.一八”、“第一次淞沪战争”等事件是如何驱动,包括其日期选择都是精心策划的。


    虽然从他最初国内辗转多地评价都非常差,到抗战时期,表现出对中国及人民的同情和对中国文化的欣赏,但读者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他及他的国家那“超乎理性”的立场。

    为了避免美日开战,曾经策划赴日会晤日本当权内阁,但由于时报总部反对未能成行。
    由于与美国与日本在当时,非常可观的经济利益,以及美国对日本实力和野心的估计不足,导致美国一来对远东地区莫不关心甚至纵容,二来在美日宣战初期极为被动。

    在中国前后采访十几年,对远东地区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也是国民党、日本外交及军方、俄国和美国的座上宾。
    从一开始报道中日冲突,得到日本天皇赠送的礼物,到后来淞沪战争日本人开始收卖,到最后直接进入惩罚到肉体消灭。
    他才被迫离开中国。
  •     从老外的视角看看当年的乱相
  •     做记者的巅峰状态,不是为了新闻,而是为了历史。
  •     可以结合中国的惊雷一起读,倒是使史实的厚度与立体感达到新的层面。看了一小半,感觉不如怀特笔触优美,而且也并不严肃,更象是个人札记。
  •     从另一个角度看民国时期
  •     一个美国式的好记者,展现出一个时代的风貌
  •     阿班写此书时带着对日本的强烈的厌恶感,但还不失公正。对中国来说,他的感情很复杂,但绝不是完全站在美国利益一方,尤其没有“帝国主义”的情绪。文章写了很多历史细节,尤为难得。
  •     非常精彩和动人
  •     從另一個角度了解歷史
  •     虽然有失偏颇,但基本细节把握很准,尤其后半段都是作者亲历,可以作为正史佐餐。
  •     不错,十分喜欢,值得收藏,受益非浅。
  •     “至1936年春,陈济棠所拥雄兵,已四倍于维持省内治安所需,并开始蚕食江西和湖南。西南联盟(石案: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共有兵力三十万,外加训练有素的民团,另有强大宪兵组织‘维和团’。联盟还建成一支大规模的空军,在广州附近设厂造飞机,每年可生产一百五十架。”哈雷特阿班《民国采访战》P166 ◆ ◆ @NEWCITIZEN石惟天5th :#四川航空史#四川内战详记 作者: 废止内战大同盟会 ;出版社: 中华书局;出版年: 2007-6 http://t.cn/SVI723 1932年11月开始的二刘(刘湘、刘文辉)大战,刘湘用飞机配合地面作战,在泸州、成都投弹。刘湘曾配合蒋委员长对赤匪进行空中打击。地方军阀哪些有自己的空军呢?请教@战争史研究WHS
  •     文风幽默。文笔犀利。不留情面。言辞入里。而且,狠辛辣,很真实。很鲜活。似乎就是他在面前再跟你聊天。讲了一段历史。既是阿班个人的回忆。又是那一个时代的声响。他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丰满了我们简单的教科书上、刻板的印象。每一个人物都鲜活了起来。包括很多“党史”教材中语焉不详的人物。事件。事实。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专业的、敬业的、职业的记者,是怎么扬在这个远离故土的,远东战场上,忠实地记录、反应,思索,甚至依靠新闻记者的敏感直接的预测到很多大事件的发生。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绝对。。。。。。
  •     翻译的不是特别好。从文字角度来说不是很满意。但是新闻业务上可以学到些东西的。
  •     挺好的一本书,而且特别好读,两个晚上就看完了。还是人家老美会写东西,国内页不是没有好记者,关键是写不出来,美国记者的训练还是好。书里面的内容不光看着过瘾,也告诉我很多中学历史里面没有讲(不知道为啥不讲)的东西,比如孙中山联俄容共之后向欧美国家求援、济南事变是中国军人首先开火等等。这些好像在别的关于历史的书里面也看不到,我就有点纳闷了,中国的作家到底是不会写还是不敢写呢?
  •     《傅山的世界》是一本不多见的好书。虽着眼傅山,但展开的却是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宏观图卷,其封面,版式,内文,注释,纸张,字体,犹如夕阳老藤,一见之下,令人忘俗。她虽然是一本艺术史,但我辈读之朗朗,应可吸引其它学科学者,治者,闲来陶冶,当为快事;访碑,藏拓,攻金石,隶书,留心章草……读之,不仅对傅山--这个明末清初的学者,书法家的人生轨迹了然于心,更对独尊的帖学一统江湖的地位,如何在此时被碑学所打破解了谜团。这其实是作者1996年在耶鲁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就的,作者白谦慎虽系半路出家攻读艺术史,但对明末清初历史及书法史,多有专研,再通过炉火纯青的汉字体现,遂成传世佳文。王家葵的《近代书林品藻录》不妨作为延伸阅读,这样,对于近代书法的径脉,可有一个完整了解,巧的是,为其作序的事正好是白谦慎,白谦慎点评道:虽不是条分缕析的宏观论述,但富有洞见的评论却给人反复玩味的启迪……继《民国采访战》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民国密码战》,中文版作序者为《民国采访战》的译者杨植峰,赫伯特.雅德礼写成此书后,在美国被禁40年才重见天日,其中多有传神细节,对了解军统的历史颇具参考价值。读杨奎松的书,就像太监叫春,不能淋漓,爽到极致,这当然与作者的身份有关,就像这本《民国人物过眼录》,立场含蓄,琵琶遮面,也不能全怨他,聊胜于无。之所以,捧场李菁的《往事不寂寞》,是向她的勇气和敬业精神致敬,一个涉世不深的女生,拾取了遗珠一串,尽管视角并非宏大无遗,但值得一书。
  •     写军阀的事情很有趣。
  •     值得一看,尤其是前半部分。作者的机遇也是很难得的。
  •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从西方人的角度来看民国的一些历史事件,非常值得一看!
  •     可读性比较强,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体现了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但是没有体现人最基本的正义感
  •     勿论偏颇,不同视角才是多元化。
  •     細節描寫很生動,有些場景如電影般還歷歷在目。從一個美國記者的角度了解抗戰時的中國。不過如果他49年以後才離開中國,此書就該成禁書了。
  •     我佩服阿班甘冒奇险的态度,却不喜欢他将这个作为成就而不是使命,有时字里行间对投机行事而收到的收益自鸣得让人讨厌。到底,他对这场战争里美国的士兵多有佑护和同情,却对深受灾难的中国人民缺乏切身感受。因此,不能否认其记录的客观,却从这客观中常见理性的淡漠,读之未免寒心。
  •     不同的角度看民国
  •     对民国时期的中国相当感兴趣
  •     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历史
  •     一个美国记者看民国,他善于抓住机会,懂得利用形势。
  •     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叫中国多少年好。所谓采访战,只是为了卖书而已
  •     美式新闻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秉持公正客观事实,获得大量独家新闻,也是近代史的另一个视角
  •     历史的另一维度
  •     外国人之视角,未知真伪。
  •     书还不错。。。。
  •     辛亥革命后,中国国内百废待兴,外部强敌环饲,那是的有志之士其忧国忧民的心情可想而知.蒋无疑是那个年代的最大功臣,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陆对此隐而不谈.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受了教育,对这段历史简直是空白,更谈不上客观的评价,悲哉,中国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历史逻辑.
  •     不喜欢译者的风格;本书可以用于比对,同样身处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一个成熟的42岁职业美国记者——阿班与一个将将展开自己新闻生涯的30岁日本记者——松本重治(《上海时代》)的风格,视角,对历史的反省程度的差异,很有意思。
  •     这些记录权且算是野史吧,能很好的补充所谓正史
  •     外国人写中国,可读
  •     第一人称的记述很有真实感。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不一样的蒋氏家族和当时的民国政府,换个角度看问题,很不错~
  •     在现今这个不甚自由的空气下,这本书又能让我们看到历史的一丝真实!!
  •     无论从史学还是新闻学角度都是本不错的书~ 特别是对于致力于西方新闻事业的读者而言~~~~
  •     翻译得很用功 文笔也还不错 像是中国人写的
    但还是有些小问题 有些词显得过于现代 比较说“超级”“最最”等词
    译者的文笔很流畅 但还有个吹毛求疵的问题 就是说英文结构在某些地方还是依稀可以看见 没有调整好~
    不过,要我译 是译不出来了 译者的中文比我好哈 呵呵
  •     料不少
  •     一般,不建议买感觉写得不严谨,系统……
  •     历史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往往是最珍贵的资料,阿班生活在中国的时间是民国的后半段,主要是与国民党统治时期和抗日战争期间,有很多历史碎片很珍贵,难得的是比较真实有趣,值得研究这段历史的人参考。
  •     换种视角看历史.
  •     从业新闻21年做到总编,1926年,阿班42岁时来到战乱中的中国,在这里又勾留了14年。他交游中美日苏各方人物,其间的见闻,是另一部中国近代史了。能够在危急时搭乘美国亚洲舰队司令的私人游轮离开青岛;也能和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对饮长谈;能够破例约见到度假中的蒋介石夫妇;也会和假扮身份监视自己的日本情报官员保持私交。穿行于战火,预见了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轴心国同盟成立等大事件,他本人的聪明和纽时的光环都不可少,更重要的还是美国的大国地位吧。著名的战地记者,肯定不会是个埃塞俄比亚人
  •     提供了另一个视角,让我们感受那个时代,还不错。
  •     与一般的记者不同,阿班的权力可谓只手遮天,各国军政外交要人都要让他三分,有时还要看他脸色行事,甚至巴结逢迎。其对于时局之评论也不偏不倚且博深切明,与别不同,实在难得!
  •     美国记者的视角,对日本也是毫不客气
  •     不错的,给家人买的,他喜欢看历史类图书!
  •     很好的书。阿班最后的手记很好。他作为记者是幸运的。广西师大出版社越来越给力啊~
  •     挺不错的,值得一看
  •     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民国时期的事情,感觉很不一样。学生运动,工人罢工,还有各种团体的冲突。很真实,也很让人又感触。
  •     很不错的一本书。由其喜欢该书结尾对中国局势的预测。
  •     不错的书,里面讲记者发稿的潜规则,很好
  •     从此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位来自美国的名记笔下的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社会。虽然并不是当时社会的每个层面,但由于笔者的职业特点,你能够感受到这段时间中那种种牵动和改变中国命运的事件。作者文笔简练且翻译的非常温润,读起来非常令人舒服。
  •     这是我看过的,描写民国这段历史最好的一本书
  •     这本书不错,很多细节问题值得了解,推荐。可以从更多方面了解那个时代。
  •     可以读读。记者写的东西,总是有些虚漂。
  •     后台硬自然畅通无阻。本书还存在着一些政治局限性。不过看完此书感觉越发明显,国际政治之间的博弈,必然是风云变幻言而无信的。一切为了本国利益。
  •     若以历史看,或许尚有歧见待辩;但若从新闻实践看,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驻外记者工作指南,个中妙处,值得仔细体味。如今诚然已是信息社会,新闻俨然快速消费品,如空气一般重要却也如空气一般廉价甚至只能无偿供给,新闻工作者往往也颇为无奈甚而自轻自贱。但其实不然,从新闻源到传递渠道,处处皆可思考其商业价值所在,以驻外记者论,尤多有独到优势须予正视。本书所述,其人其事其时,都难于复制,但对新闻的尊重及运作之理,足当为今鉴。
  •     虽然他接触的范围较广,但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战了解不算充分,所以,这一块记述较少。
  •     可看性较强
  •     一口气读完的。此书使我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很多民国的大事件,非常有意思。
  •     也许只有一个外人才能客观的叙事那些历史和人物,历史的真实总是散落在不同人的文字里....
  •     史料翔实,故事娓娓道来。对那个年代记者的采访环境和技巧有了更多了解,受益匪浅。作者对新闻的“预感”,对局势的判断,很犀利。
  •     民国时候的中国,从一个外国人眼里看来,是很奇特的。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初的远东,关于日本的阴谋和西方的轻慢,在今天看来已经不算多大的秘密了。然而鉴于作者成书的时间是在1943到1944年之间,应当说他对于当时的局势还是有洞察的。 不过,我对于作者个人,则无甚好感。全书充满了“预言家”式的语句,其实到写书之时,一切已经发生,费尽笔墨地渲染当时自己的判断有多准,并没有多大意义。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算了。更令我不舒服的是,作者对于跟他有过不同意见的、以及关系紧张或对立的人,可算是睚眦必报,不光是记得一清二楚,而且全都写到书里。以此主观地推测,作者应当也不是什么豁达的人。
  •     这是本不错的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看历史,可以读一下。
  •     开始还有点新鲜感,后来就看不下去了
  •     很纪实,对新闻和历史感兴趣的一定要读
  •     填补近代史的“空白”
  •     作者经历了大世界游乐场被轰炸那次惨剧,前后几分钟的事情,他离死亡一路之遥。
  •     喜欢这种文字,经历过的,特别喜欢作者写到的一些普通民众或者官员的衣着言行,感觉与自己想像的完全不一样,又感觉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