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时代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郑和的时代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7
ISBN:9787805749549
作者:王海洲 潘望
页数:260页

章节摘录

  1371年,郑和出生在云南昆阳州和代村一个受人尊敬的穆斯林家庭中,此时他还叫马和。从马和到郑和,名字的变更需要二十年,在这个二十年里明朝也从一个动乱的朝廷变成一个强盛的东方大国。同样在这个二十年里,西方对东方因战乱而中断了的了解也一点点恢复,但了解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西方的探险者无法再经过穆斯林的土地或海洋来到中国,而中国却派遣出了一支庞大的船队将东方文化带到了东南亚、阿拉伯甚至非洲,在那里,中国的神秘将以更加强烈的气息扑向西方。由此也揭开了西方对东方的第二次大规模的发现,不过这次不再是主要通过陆路,而是集中力量远涉重洋——东西方再次联系在一起,前者是陆地上黄色的丝绸之路,而后者是海洋上蓝色的丝绸之路;前者是西方对东方文明朦胧的传播和向往,后者是波澜壮阔的地理大发现——海路比陆路更加广阔、更加繁荣,这条路不仅开启了欧洲主导的全球范围内的土地和财富再分配,也开启了中国逐渐走向衰落的序幕,降下这道可悲的序幕的双手,便属于那支七下西洋的世界上最大的船队的首领郑和。

前言

  六百年前,一个出生卑微的太监率领一支睥睨古今的庞大船队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最后的光荣。继汉代黄沙万里的丝绸之路、唐代气度恢弘的远交近抚、宋代举国上下的笔墨流香和元代辽阔疆域的金戈铁马,明代拓展了波澜壮阔的海上蓝色丝绸之路,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向海外全面展示了强大的中国形象,也同时开启了欧洲主导的全球范围内土地和财富的再分配。据史籍记载与专家考证,郑和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先后七次率庞大的船队由太仓刘家港,今日的太仓港起锚,扬帆下西洋,足迹遍涉东南亚、中亚、西亚、东非等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曾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当世界变革的‘序幕’尚未揭开之际,即十五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直到非洲东岸辽阔的海岸线,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光辉灿烂的景象,就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航海事业已经过去六百年,但世人始终没有停止对它的研究。郑和航海六百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中国乃至世界都掀起一股研究郑和的热潮,有关郑和下西洋的传说与故事早已为人所熟知,近年来也有多种专著问世。这些著作的出版,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六百年前的这位大航海家有了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进一步表达了后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与所受到的深远影响―――六百年后,英雄的业绩早已深入人心。  如果以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眼光对郑和七下西洋的决定因素作一番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促使郑和七下西洋的巨手也许是当时的皇帝,但决定的因素却一定是时代,是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实力的产物。  本书围绕着郑和所处的那个时代,纵横两千年时空,在整个世界范畴内和诸多层面上进行了中西历史的对比,试图以“大历史”的眼光重新发现明代下西洋的意义,以“个人史”的眼光重新发现郑和的意义,力求勾勒出一个全新的郑和七下西洋壮举的全貌。著作者并不以从表面向我们介绍郑和的航海轶事与航程远近而沾沾自喜,而是站在更高更远的立足点,纵横捭阖,精心立说,将东方与西方,旧与新,过去与未来,传统和进步放在一个新的坐标点上,相互对照,相互审视,从而使我们在对过去一些事件和人物的认识上,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让我们在再次直面六百年前起始于太仓的这一段光辉历史的同时,更清晰地了解了自己,也了解了别人。我想,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蔚蓝,这比什么都重要。  本书精美的插图,集思想与艺术于一体的优美文字,无疑让我们对郑和所处的时代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在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之际出版此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写此小文谨表祝贺,是为序。

内容概要

王海洲,男,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博士,主要研究中西政治文化和公共哲学,著有多篇中国传统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哲学等主题的专业学术论文和散文随笔、书评影评等文学作品。
潘望,女,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南京日报》社特稿部记者,现攻读者南京大学中

书籍目录

一 1371:东西方迄今为止相互的认识
1 古黄西方文明的东进:兴盛与终结
2 黑暗的中世纪与东方:光明的向往抑或传播
3 明朝之前的中国西进史:走在和战的缘上
二 1382:变革中的中国和西方
1 乱世中国与草英雄:新时代的开始
2 休养生息与严酷统治:明王趄的崛起
3 造船沿革和出海航进:远行的梦想
4 美妙新世界:进

作者简介

六百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迹,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谜——为什么一个出生卑微的太监会被皇帝任命下西洋?他的航海究竟是怎样的波澜壮阔,最远又到了哪里?为什么东方千年的航海传统突然达到辉煌的高峰,又突然结束?

  六百年前,一个出生卑微的太监率领了一支睥睨古今的庞大舰队成就了中国占代历史的最后的荣光。继汉代黄沙万里的丝绸之路、唐代气度恢弘的远交近抚、宋代举国上下的笔墨流香和元代辽阔疆域的金戈铁马,明代拓展了波澜壮阔的海上蓝色丝绸之路,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向海外全面展示了强大的中国形象,也同时开启了欧洲主导的全球范围内的土地和财富再分配。舰队停航后降下的旗帜成为中国走向衰落的序幕,而降下这道可悲的序幕的双手,便属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的首领郑和。
  本书围绕着郑和的时代纵横两千年时空,在整个世界范畴内和诸多层面上进行中西历史的对比,以“大历史”的眼光重新发现明代下西洋的意义,以“个人史”的眼光重新发现郑和的意义,力求勾勒出一个全新的郑和七下西洋壮举的全貌。

图书封面


 郑和的时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中国开始大航海早于同时期的欧洲,无论是规模上还是技术上,甚至很多其他方面,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当时的中国始终未能将优势转化为胜势,本书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几个条线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对于想初步了解那个时代中国航海状况的读者,本书值得一读,也仅此.读罢最大感受,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假如".第一,政治上,古老的中国素来对藏富于民持保留态度.民者,黎庶也.用比较哲学的一句话来说,古代中国的庶民历来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在统治阶级内部,大量的能工巧匠被用来堆砌封建王朝的辉煌象征之塔,这和同时期的法国有点类似.第二,经济上,小商品经济体系在北宋时期曾经有过破旧立新之机,但也未能成功.而作为大陆农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各地对于自给自足的小商品体系也颇多依赖,商业资本远未形成,商人阶级在社会的地位也十分低下,这也必然限制了其在中国社会的发言权.郑和七下西洋带回来的诸多交易品也因此并未被重视而发挥其商业价值.此外,七下西洋的耗费也是极其巨大的,这使得明初积累起来的国库财富被迅速掏空.明朝的国力也由此走下坡路.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也愈演愈烈.第三,军事上,中国历来是北方统治南方,极少有兴于南方的政权能一统中华的(明朝是个特例,毕竟北方是蒙古政权,而非相当之汉政权).而北方军队历来强于陆战而非水战,这也使得中国海军发展以及海战军事思想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第四,外交上,中国以天朝自居,认为南洋/西洋等地接偏远小国,没有探索的必要.以老大哥自居的这种姿态使得中国在取得地区稳定的控制权上,也同时丧失了探索未知的机会.或者说,他们素来就没这个想法.历史没有假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地大物博成就了中国之大,但同时也制肘了其转型,以求稳为主要策略的古代中国终于在19世纪被西方列强以鸦片和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一直对郑和感兴趣。这本书背景翔实,语言平淡,不煽动,值得一读
  •     去了次马六甲,惊讶异国他乡有这么多郑和的痕迹。带着浓厚的兴趣找来一切跟郑和有关的书籍,却有些失望。所有的描述都蜻蜓点水。倒是书中多次提到了太仓、南京和泉州,以后可以去走走看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