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为心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画为心声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101076752
作者:邢义田
页数:72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壁画在中国古代能够存在和发展,并不完全由于它能满足美或装饰的需要,而在它和宗教、道德或政治的要求有密切的关系。不论依据文献或考古的资料,较早的壁画几全出现在宫室和宗庙,而非私人的宅第。其内容不外天地神灵和古圣先贤,目的很清楚在于警惧和借鉴。两汉大体承继了这样的传统。从汉人的记载看来,汉代中央宫省、诸侯王宫殿或宗庙的壁画同样充满了道德教训或宗教信仰的意味。南齐谢赫《画品》序谓:“图绘者莫不明劝戒”,可以说是总结了古来图画功能最被认可的主流传统。当然与此不相干,而以享乐为目的的壁画必然也存在,或许还不少,只可惜几无记载可考。两汉最明显以政治宣传为目的的壁画就是西汉宣帝于麒麟阁,东汉明帝于南宫云台图画功臣。王充说:“宣帝之时,图画汉列士,或不在于画上者,子孙耻之。”他的话颇能反映这种壁画宣传的功效。东汉以后,壁画渐由中央普及到地方官府和学校。地方壁画以忠孝节烈事迹为主。热衷于此的是以儒教传统为己任的地方官员和士子儒生。他们图像人物的标准不在政治上的功罪,而在是否合乎他们服膺的儒教典型。从这一点来说,东汉壁画的普遍发展和儒学流行的关系可能比和政治的关系更为重要。壁画装饰原先可能只是统治阶层的特权,不过随着社会财富的累积,禁令的松弛,一般平民居室也有了壁画,尤其是东汉以后,更成为普遍的风气。所谓普遍应也只限于有能力如此的富人。平民或私人宅第的壁画当然不必为了政治或道德的目的,或许较偏重装饰,为了赏心悦目或趋吉避邪,内容和目的可能都更为复杂。奈何这方面的文献与考古资料两缺,只能如此猜测而已。

内容概要

邢义田先生长期在秦汉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继承劳榦、陈槃等先贤学术传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成绩卓著,享誉中外。
《秦汉史论著系列》收录作者的主要著述,编为四册。全书围绕秦汉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及其价值观的主题,着重从社会特质和统治体制之间的关系、官僚人才的来源与训练、官僚体制运作的特色、官僚士人的价值观等角度,进行富有开创性的探索,取得诸多有深度、有独到见解的研究成果,为秦汉史研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前人基础上摸索居延汉简研究的新课题、新手段,写出《汉代简牍的体积、重量和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3D卫星影像导览系统(Google Earth)与古代边塞遗址研究》等,为今后的简牍研究提供崭新的思考和路径。作者对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的研究,为秦汉史研究别开生面,另辟蹊径,同样富于创造性和启迪性。
在研究的方法上,作者有意识地打破专业领域的界限、打破使用材料的界限、打破中外历史的界限,注意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多种资料的联系综合、中西历史的对照比较,视野开阔高远,材料厚实多样,理念新颖科学,对大陆学者颇多借鉴意义。

书籍目录

汉代壁画的发展和壁画墓
一、汉代以前的壁画装饰艺术
二、道德宣传、神仙信仰与汉代壁画的发展
三、壁画的出现与意义
四、结论
汉碑、汉画和石工的关系
一、石工的地位
二、石工、格套和创作变化
三、结语:传统与变化
汉代画像内容与榜题的关系
一、格套与榜题
二、榜题是否可靠?
三、后人增刻的榜题
格套、榜题、文献与画像解释——以一个失传的“七女为父报仇”汉画故事为例
一、山东莒县东莞出土“七女”画像简介
二、从“时间”因素看东莞、和林格尔汉墓“七女为父报仇”画像的异同
三、武氏祠、孝堂山石祠和临沂吴白庄汉墓“七女为父报仇”画像的推定
四、安徽宿县褚兰两座石祠西壁上“七女为父报仇”画像的推定
五、格套、创作空间与榜题
六、文献与画像解释:汉代报仇文化中的女陸
七、结论
汉代画像中的“射爵射侯图”
一、榜题、格套是理解汉画较可靠的出发点
二、所谓的“树木射鸟图”
三、从榜题、格套辨识“射爵射侯图”
四、射爵射侯图的变化与多重寓意
五、射爵射侯图溯源
六、结论
附录:树木车马图
古代中国及欧亚文献、图像与考古资料中的“胡人”外貌
一、前言:左衽的孔子像
二、中国古代文献中“戎狄”、“胡人”的外貌
三、汉代图像资料中的胡人外貌
四、斯基泰文化和汉画中胡人形象的关系
五、从考古资料看被发、左衽与帽式
……
汉代画像胡汉战争图的构成、类型与意义
汉画解读方法试探——“以捞鼎图”为例
貊炙小考——汉代流行烤肉串,还是烤全羊?
赫拉克利斯(Heracles)在东方
“猴与马”造型母题
中研院史语所藏汉代石记得画像拓本的来历与整理
中研院史语所藏宝应射阳孔子见老子画像拓本记略
汉画像“孔子见老子图”过眼录——日本篇
武氏祠研究的一些问题——巫著《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和蒋吴著《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读记

编辑推荐

《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秦汉史论著系列

作者简介

《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围绕秦汉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及其价值观的主题,着重从社会特质和统治体制之间的关系、官僚人才的来源与训练、官僚体制运作的特色、官僚士人的价值观等角度,进行富有开创性的探索,取得诸多有深度、有独到见解的研究成果,为秦汉史研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图书封面


 画为心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秦汉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如何出现、如何运作,这是台湾历史学家邢义田长久关注的课题。为了研究的需要,二十年中他花了不少时间学习秦汉的简帛和图像资料。在他看来,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地方官僚的集体心态和价值观,也反映了一个在文献中见不到的汉代社会。布克哈特曾说:“只有通过艺术这一媒介,一个时代最为秘密的信仰和观念才能传递给后人,而只有这种传递方式才最值得信赖,因为它是无意而为的。”但是,中国素有“言为心声”的观念,正统史学界对图像并不重视,邢义田将自己有关汉代画像的17篇论文辑佚成册,名之为“画为心声”,显然有为图像研究方法正名的意图。不可不察的是,虽然史学界整体上不重视图像,汉代史的领域却是个“例外”,汉代画像研究近六十年来佳构迭出、成绩斐然,国内有曾昭燏、常任侠、李发林、孙机、俞伟超、信立祥、蒋英炬、吴文祺、郑岩、杨爱国、李凇等,海外则有费慰梅、巴卡霍芬、杰西卡·罗森、包华石、曾布川宽、林巳奈夫、巫鸿等。有关汉代画像的内容、榜题、布局、功能、史料性质,均有论文及论著行世。邢义田对这些中外论著无疑是熟悉的,《画为心声》所收的两篇书评对巫鸿的《武梁祠》、蒋英炬和吴文祺的《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信立祥的《中国汉代画像石研究》分别作了不可谓不细致的批评。邢义田在序言中提及,“这些年,陆续读了不少和汉代画像有关的中外论著。他们的解读和论证有些不免捉风捕影”,继而他表示,“试图找出一套令自己心安、也足以说服他人的图像解读方法。”这个解读方法说来并不玄虚,邢义田一直认为,依据“格套”和“榜题”是解读画像寓意的较为可靠的出发点。他认为,1912年德国汉学家劳费尔(Berthold Laufer)最早提出汉画格套问题,“格套”对应的英文是“fixed ready-made models”,令人联想起另一位德国汉学家雷德侯所提出的“模件”。1990年,邢义田指出造型艺术上的“格套”有三层意义:第一,利用模印、模板重复刻制,或利用粉本图谱依样画葫芦。第二,特定造型的定型和重复出现。第三,一定形式的画面结构,包括一定的画面要素,以大致一定的要素间的相对位置,构成象征特定意义的画面。越十年,他在2000年的论文《汉代画像中的‘射爵射侯图’》里进一步指出,解析“格套”的基本工作是确立图像构成的“单元”(unit),分析构成图像单元的“元件”(elements),区分其中必要、次要和非必要的部分。格套的运用有灵活性、画面的寓意有多重性、墓葬和祠堂的图像还有拼凑性,所以,“格套”辨析方法有一定的限度,并非万能。同年,邢义田在另一篇论文《古代中国及欧亚文献、图像与考古资料中的‘胡人’外貌》中,指出“格套”或有图像与事实、图像与文献之间的差距,在某种意义上,“格套”并非反映现实、却符合社会的集体记忆。到了2004年修订的《格套、榜题、文献与画像解释》一文里,邢义田对“格套”做了最为全面的说明:“格套并不是一套单一、固定不变的形式框架,而是最少包含概念、空间和时间向度,既具规范作用,又允许相当程度形式甚至内容变化的制作习惯或依据。它们是画像制作者和需求者之间长期互动下的产物。所谓概念向度包括当时的人在哪些概念的指导下、使用哪些‘类型’的画像去装饰墓室或祠堂;这些画像在流行风气的影响下,又以哪些基本构图元件的组合和形式,来传达必要的意义讯息等。空间向度是指不同地域的流行风尚和作坊集团,使得同一寓意的画像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尽相同的表现;也指如何将不同类型的画像安排在祠堂或墓室不同的空间、以及在各空间内的画像安排等。时间向度则指某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画像题材、技法和风格变化等,小而言之,也指题材故事在时间情节上的选择等。”显然,邢义田并非理论高手。他的“格套”概念试图打通制作、传播、接受三环节,综合形式框架、制作习惯和社会风尚,并兼顾规范与演化。但是,在概念、空间和时间三个向度之下,似嫌陈义过高、宽泛芜杂。特别是他在行文中多次使用“粉本”、“蓝本”、“程式”、“格式”、“元件”、“母题”等既定概念,但是缺乏界定和整合。他坦陈未曾受过艺术史的训练,估计也未曾接触符号阐释学。但是,邢义田又的确是史学大家,有关“孔子见老子图”、“射爵射侯图”、“捞鼎图”、“七女为父报仇图”、“胡汉战争图”的分析,广征博引而又抽丝剥茧,颇多胜解,开人眼目。以“七女为父报仇图”为例,这是一个早已失传的汉画题材,最早从题榜中有所发现的,是山东的苏兆庆、王思礼、杨爱国等学者。邢义田在此基础上,先是罗列六处祠堂或墓室上的类似画像,进而考证汉代“复仇”观念,援引文献涉及《史记》、《战国策》、《后汉书》等正典,也有颇多民间文学和野史轶编,最后则落足于性别观、家庭观和社会心态。如果说,作者的出发点是“以图证史”,最后却是以复原情境实现了“以史解图”。在此,不得不提及邢义田的《秦汉史论著系列》煌煌四卷,《画为心声》之外尚有《治国安邦》、《天下一家》和《地不爱宝》,没有腹笥满盈,怎得别开生面。假若用譬喻的话,邢义田的“格套”论颇似工艺粗糙的板斧,李逵抡着这板斧三招能胜,因为功夫在工具之外;而没有深厚学养的人们,腕弱思浅,只怕连举起这板斧都乏力了。我个人以为,《画为心声》一书中最能给给人启迪的,倒不在精雕细刻的考证,而在于高度的自我警醒。八年前,缪哲针对荣新江的《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和姜伯勤的《中国祆教艺术史》,准确指出“以图证史”的一个常见错误:图像往往有其保守性,匠人爱守旧的程式,有时落后于时代数百年。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图不如无图”。邢义田深谙斯理,他不仅小心区分画工与画家,也不忘通盘考虑士人缙绅的文字传统与乡人野老的口述传统、经典的权威与工匠的自由、普遍的模式与地方的特殊。概言之,邢义田对“一致”“全盘”乃至自己钟爱的“格套”,时时处处谨慎小心,不想落入“过度诠释”的陷阱,这才是大家之为大家的风范。标题注:宋人郑樵《通志·图谱略》:“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本文已发于南方阅读周刊,请勿转载。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很不错的书,趁着搞活动买来收藏的。
  •     壁画
  •     5月28日读罢。此书当是我近来看到的最好的书。此书的意义在于为研究汉画像石或古代美术史提供一种范式。也即书中在每篇文章中不断强调的“格套”。书中对诸多现行研究汉画研究的意见进行了谨慎地审视。其中对“七女为父报仇”故事、射爵射侯图、胡汉战争图以及对巫鸿意见的批评尤为精彩且具借鉴意义。作者在占有大量普遍性资料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推理是站得住脚的。但是作者对捞鼎图的解释,若只以“有大王榜题的捞鼎图”为对象的画,似乎可以成说,但纵观汉画捞鼎图,还有一个捞鼎图中常出现金丹图像,作者似乎未作详述。
  •     邢先生的学术水平很好
  •     頗受啓發
  •     近来中华书局印了不少中央研究院院士的著作。可惜多半是简体横排,不能维持原貌,也不知道是不是有删改。
  •     很有速度 还没细看
  •     用研究民间故事的母题方法研究汉画像,实属汉画研究之正路。但选题避重就轻,所论多为汉画中的边角料,有牛刀杀鸡之感。
  •     在图书馆看了半本,后来就找不到了TAT
  •     专业用书,好
  •     邢义田先生的大作
  •     台湾治学很严谨
  •     史语所院士,内容自然不错。
  •     与巫鸿比之,差矣
  •     邢教授秦汉史研究
  •     通过对汉代画像、画砖、壁画的解读来透视当时的社会、文化与政治。
  •     史学家之所以不愿采用图像学,作者阐述了似乎也犯了
  •     最优秀的汉画像石研究之一。
  •     一个朴素主义的学者。
    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新的研究方法,也学会了面对知识的态度。
  •     相当考究,理性的历史的读物
  •     秦汉史的大佬人物作品,值得!
  •     邢义田先生是台湾最好的画像石研究学者,学贯中西。好书
  •     台湾学者的著作,值得一读。
  •     获益匪浅的专业书。
  •     本身就是研究这个的,所以对我的还是挺有用的,尤其是画像石那块,视野不同,不过呢,作者还是看实物太少。
  •     踏实的研究、流畅的文字,具有很高可读性的学术著作
  •     这本书的资料翔实,观点明确,是一本值得好好看的书。大陆现在已经找不到这样的专家了。
  •     内容非常好,大陆学者真的应该感到汗颜收到第一本书破破烂烂,换货换了一本品相也不十分好,看来不如买精装
  •     秦汉史论著方面的力作,我买了一套。
  •     视野开阔,角度独特,提供了丰富的画像材料与相应研究情况。采用敞开了写的方式,连选择、思考问题的过程都展现出来。
  •     资料现在很难垄断,从人所共知的资料中,看出别人所不知的历史现象,这就需要独具眼光,本书正是独具眼光之作。
  •     内容不错,要是再配些图就更好了
  •     小遗憾的是是一版本2次印刷
  •     作为历史学者的考古美术论集,满满的功底扎实感。但,文章都不太长,因此算作某个切入点来说是不错,可供后人深挖。另,作者对于巫鸿论述的评价真是恰如其分,曰“沙上筑塔”。
  •     这大概是四本我最熟悉的一本了,反正看着挺有意思的。
  •     没怎么仔细看,大部分在讲怎么运用格套和榜题来解决问题吧。艺术史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确实不怎么着那帮学历史的待见,就跟科技考古现在还处在考古学的边缘一样。但是在先今历史学和考古学都已经快停滞不前的时候,艺术史或者科技考古也确实能够带来一种新思路,能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来解决疑难杂症。
  •     导师推荐的,为作论文而买。从中显示了台湾学者所具有的严谨学术态度,而这正是大陆学者所欠缺的。
  •     我,蜀中蛮夷。花了一周时间断断续续读完,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内容坚实、文字流畅,但想象不足,部分地方失之浅近。无疑本书是目前研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最好的著作之一,但作者的眼光过于平实而让内容囿于形制、格套等,看起来更像是考古学报告,这让这本书显得不是太好看。但作者毫无疑问是有想象力的,在《汉画解读方法试探》中作者集中展示了这种能力。作为历史学者,作者的克制无疑给我们以宝贵的启示;同时方法上时刻的提醒,也让我们关注的点始终落在历史本位上,不至于迷失在各种天花乱坠的理论中不能自拔。
  •     结合历史看壁画,很多有意思的资料。。
  •     自己功底太薄,暂读不进去。这套书不是简单告诉你是什么,而更是告诉你怎么办。
  •     断断续续啃了三月,邢sir考据扎实,又比较注重材料来源的广泛和方法的创新(七女、射侯、捞鼎),几篇放在欧亚大陆背景下的图像流传考证很有意思(胡人外貌、胡汉战争、马上封侯、赫拉克利斯)。怼巫鸿的地方也很好玩,感觉上巫鸿设论一张嘴,邢sir驳论跑断腿
  •     文章有水平,价格虽高,物有所值。
  •     这一本儿比较有趣,胡人外貌、射爵射侯和烤肉串儿几篇都很好。捞鼎那篇推论过程不能同意,但算是对汉画像研究方法的总结,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     四本买齐了,先看的画为心声。对学术史的梳理很清晰,看起来也不枯燥,十分详实。
  •     邢先生对材料的搜集和解读,对图像的理解等,都是需要好好学习的。
  •     这本书中收集了邢义田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其中关于画像石的考证对我很有帮助!
  •     内容不错,只是纸张、装帧不够理想,开本小一点,纸张厚一点,变成上下册或许更好。当然,肯定就不是这个价格了...
  •     汉画像“孔子见老子图”过眼录——日本篇、汉代画像中的“射爵射侯图”
  •     为了写作业买回来的,在画像砖方面是很不错得一本书
  •     研究汉画像石绝对不可以错过的一本书。邢义田先生的文章写得无比扎实又无比有趣,在文学领域很少能看到这样的学术文章。唯有杨周翰先生和他风格很像。其中《“猴与马”造型母题》和《汉代画像中的“射爵射侯图”》把我心仪的连理树说尽了。专业与业余的确不可同日而语。
  •     邢义田先生的大作,邢先生十分擅长通过各种图像文物研究历史,视角独特,材料运用宏富,很有启发性,值得品读。不过,这次从亚马逊网上的买的书,品相似乎不是太好。
  •     极好,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很多问题可以沿此深入。
  •     邢义田的研究非常深刻,非常有启发性,很有功力,很学术。非常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