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自序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古史辨自序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101051957
作者:顾颉刚
页数:618页

内容概要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出生于书香世家,1920年国立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先后在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兰州、复旦等十八所大学任教授,并兼任北平研究院历史学组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创办朴社、民俗学会、风谣学会、禹贡学会、边疆研究会、通俗读物编刊社,主编《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责善》半月刊、《文史杂志》等。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并把自己同别人研讨争论的文章编为《古史辨》七册。

书籍目录

上册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答刘胡两先生书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
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
一、古人缺乏历史观念
二、战国秦汉间好古者的造伪
三、孔子对于历史的见解
四、战国以前的古史是“民神杂糅”的传说
五、墨子的托古
六、种族融合过程中造成的两个大偶像
七、孟子的托古
八、阴阳五行说所编排的古史系统
九、道家的托古
一〇、战国与西汉的疑古
一一、司马迁与郑玄的整齐故事
一二、东汉的疑古
一三、结论
附言
原编者后记
三皇考
童序
自序
三皇太一传说演变略图
一、引言
二、“皇”字的原义
三、名词的“皇”的出现
四、“皇”的由神化人
五、“皇”为人王位号的实现
六、二皇二神和一太帝
七、“九皇”和“民”
八、“太一”一名的来源
九、“天神贵者太一”及三一
一〇、太一的勃兴及其与后土的并立
一一、泰帝的两件故事
一二、西汉时三皇消沉的原因
一三、三皇的复现
一四、太一的消失
一五、人皇的出现
一六、伏羲们和三皇的并家及其纠纷
一七、天皇大帝与太微五帝
一八、盘古的出现与三皇时代的移后
一九、女娲地位的升降
二〇、三皇名称确立后对于旧名称的解释
二一、道教中的三皇
二二、太一的堕落
二三、太一下行九宫和太一的分化
二四、太一在道教中的地位
二五、太一的死亡
二六、《河图》与《洛书》
二七、《河图》、《洛书》的倒坠
二八、《三坟》与《古三坟书》
二九、近代对于三皇的祭祀和信仰
补遗七则
翁跋
下册
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一、五行说的起源
二、驺衍的略史及其时代
三、驺衍的五德终始说
四、秦的符应及始皇的改制
五、汉为水德或土德的争辨
六、汉武帝的改制及三统说的发生
七、《世经》的出现
八、《世经》以前的古史系统
九、汉帝应让国说及再受命说
一〇、五行相生说
一一、汉为火德说及秦为金德说
一二、汉为尧后说
一三、王莽自大司马做到皇帝的经历
一四、今古文问题
一五、《春秋左氏传》著作时代的各家说
一六、王莽的《自本》
一七、“炎帝神农氏”
一八、“全史五德终始表”的三个难题
一九、夏商周的新德及秦的闰统问题
二〇、“少昊金天氏”
二一、“太昊伏羲氏”
二二、“全史五德终始表”的定本
二三、对于《世经》的评判
二四、王莽的受禅及其改制
跋 钱穆《评(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附 钱穆:评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一、五帝之传说
二、五行相胜及五行相生
三、汉为火德及尧后
昆仑传说和羌戎文化
一、引言
二、三千多年来的羌戎
三、《山海经》中的昆仑区
四、《庄子》和《楚辞》中的昆仑
五、《穆天子传》与《竹书纪年》中的昆仑
六、《禹贡》中的昆仑
七、昆仑和河源的实定
八、邹衍以后的世界观——神州和昆仑
九、《水经》中的河源
一〇、酒泉昆仑的实定
原编者后记
顾颉刚先生学术年表
顾颉刚在古史考辨方面的贡献

作者简介

一九二六年,随着顾颉刚先生编著的《古史辨》第一册出版,书首六万多字的自序也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在这篇自传性的长序中,顾先生从时势、个性、境遇等方面畅言自己所以有“古史层累地造成”这一见解的原因以及研究古史的方法,条理清晰,行文流畅,气势恢宏,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顾先生在晚年所写《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一文中曾说,这篇序“是我一生中写得最长最畅的文章之一”,“海阔天空的把我心中要说的话都说出了”。当年,胡适称此序是“中国文学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自传”,“无论是谁,都不可不读”;恒慕义(A.W.Hummel)称此序“虽是一个人三十年中的历史,却又是中国近三十年中思潮变迁的最好的记载”(均见《古史辨》第二册)。这篇序不仅成为研究顾先生学术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也成为研究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它问世之后,随即在海外先后被译为英文、日文,广为传播;同时在国内也被收入三十年代出版的《新文学大系》以及日后的多种文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今年适值《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八十周年,中华书局特将该书自序手稿影印出版,以示纪念。当初,顾先生手稿中原有一部分内容是论述孟姜女故事如何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以作为他研究古史方法的旁证,由于有三万多字,似“犯了腹蛊之疾,把前后文隔断了”(自序语),只得从序文中删去,独立为《孟姜女故事研究》发表。现在,这份影印件又恢复了自序的原貌。《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后,顾先生曾亲手抄录若干来信,保存于“古史辨材料”册中,从未发表。鉴于这些信件的史料价值,故附于此书之末。

图书封面


 古史辨自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古史辨自序》读书报告——meilily我是怀着复杂、崇敬的心情读完顾颉刚先生的这篇自传性长序的。早就听闻此序被胡适先生称为 “无论是谁,都不可不读”、“中国文学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自传”。读完全篇序言,虽然感觉有些文言虚词生涩难懂,但却也有了一些个人的感受与看法。在此提出愚见,若有不妥之处,望请斧正。在这篇自传性的长序里,顾颉刚先生从当时的局势、自身的个性和个人境遇等方面畅言自己之所以有“古史的层累形成”这一观点的原因以及其独特的古史研究方法;清晰地阐述了先生应别人所求,向读者介绍“古史辨运动”兴起缘由以及个人的成长历程 ,体现先生对历史的敏感、对学术研究的入。 自序中大量引用实例分析问题观点,以达到用实证虚、使人信服的功效:如先生引用大量的民间歌谣和戏曲在不同场合、不同地域的迥异阐述,充分的印证了“传诵具有可变性”,随时间、地点、人物态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观点;再如先生对尧舜禹有关素材的叠加比较,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他“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的观点。就通篇自序来看,大量引用实例进行对比、叠加是其一大特色,这也体现了顾先生对于表达自身观点、处理问题的独特之处。古史辨自序可谓是顾颉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但让我认识顾先生的,并不是这篇文章,而是胡适先生对顾先生的高度评价。(胡适称赞他的“层累说”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由始对顾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顾颉刚 (1893—1980),江苏苏州人。原名诵坤,字铭坚,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代表人物。而《古史辨自序》的阅读则让我对先生的了解更进了一步:先生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从二十年代起即从事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和辨伪工作。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学、考古学等 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与钱玄同等发起并主持了古史辨伪的大讨论,又广集当时的研究成果编成《古史辨》八册,形成了“古史辨”派。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周代时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了秦朝则有三皇,汉代以后有盘古,古史系统的形成,主要出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之手。他以“疑古辨伪”的态度考察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指出孔子的“正乐”与社会上没有关系,批评梁启超把孔子说得太完美;断定六经决非孔子“托古”的著作,六经没有太大的信史价值,也无哲理和政论的价值;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经(尤其是利用《尚书》)编成的整个古史系统。又提出,必须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只有一个、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黄金时代等观念。顾颉刚先生是“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而顾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点,推翻了由盘古开天、三皇五帝等观念构成的旧的古史系统,是现代疑古思想与“古史辨派”形成的标志。(“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为顾颉刚所创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派。“古史辨派”辨伪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周易》、《诗经》等经书的考辨;对儒、墨、道、法诸家的研究;对夏以前有关古史传说、阴阳五行说的起源以及古代政治与帝王系统的光系的考辨和研究。)对于古史辨的形成问题,顾先生在这篇自序里强调了他倡导、组织“古史辨运动”的心路历程,详尽地交代了“古史辨运动”的缘起:引用先生的原话说是“从远的来说,起源与郑、姚、崔三人思想;从近的来说则是受了胡适、钱玄同二人的启发、帮助。”就其当时的时势、个人境遇等问题的特殊性引发了先生的“上古史靠不住”的论断,而先生的论据有四:1.自刘知几到崔述的辨伪传统的影响;2.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清代今文经学的发展;3.胡适提倡的实验主义史学方法的影响;4.故事传谈、民间歌谣的暗示。从而简洁明了的交代写作的时代背景,加深读者对“古史辨运动兴起”的缘由的了解。古史辨运动,以“层累”和“演变”的理论与坚实的辨伪和考据的实践,成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上的“神话研究开拓者”,为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学科建设奠基,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独特的历史研究方法。而《古史辨》一书也被胡适先生成为“这是中国史学界一部革命的书”。就通篇《古史辨自序》来说,最令我钦佩的是顾先生对知识系统的宏观和细节关系的准确把握。在宏观上,先生对于其学术研究先后提出了“推翻伪史三计划”和“对古史研究的三大方面”,大局上将自己的研究分细:他认为推翻伪史要从“了解一件件伪史的起源与变迁;比较多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比较其真伪;找出伪史的共同点”三个方面进行,化大为小,这也印证了先生有关于“做学问应当从最小的地方做起”,主张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观点。另外在对如何研究古史这个问题上,他提出了要从考古学方面、辩证伪古史方面和民俗学方面三个方向进行,整体把握明确,分析合理。而在细节上,主要体现在顾先生读细节的注重上,如在对古史的定位上,先生应用汉字“苗”和“帝”意义的细微变迁来充实自己的观点,以小见大,从而增加了观点的可信度,令人信服。但是就个人观点而言,先生的一些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如先生在讲述民俗学方面的孟姜女故事的变迁是,提出“若把《广列女传》叙述的看作孟姜的真事实,把唱本、小说、戏本……中所说的看作怪诞不经之谈,固然是去伪存真的一团好意,但在实际上却本末倒置了。”的观点,在认为唱本、小说中的传说对研究古史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却也完全否定了正史的记诉作用,这是过于激进的怀疑过头,是对古史的全盘否定。  当然,顾颉刚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除提出“层累说”、创立“古史辩派”外,还开辟了民俗学和历史地理学两个研究领域,并发现和培养了大批史学研究人才。其卓越的学术贡献并不会因为我的愚见而受到影响,这些都是我个人的主观想法,是在读完先生的长序后的个人感受罢了。如有冒犯,敬请见谅! 
  •     計劃一值得不到(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27)“一值”當作“一直”郤已在這幾篇(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1)“郤”當作“卻”肫摯地勸告(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4)“肫”有誤討論出給果(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5)“給果”當作“結果”郤永遠保存著(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6)“郤”當作“卻”悟性郤好(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8)“郤”當作“卻”《獻劍》中郤是生(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22)“郤”當作“卻”郤是做得到的(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34)“郤”當作“卻”郤有意要試(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40)“郤”當作“卻”郤和看戲一樣(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41)“郤”當作“卻”郤是一致的(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43)“郤”當作“卻”郤沒有見過(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45)“郤”當作“卻”郤是很有興味(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50)“郤”當作“卻”忘郤了那個威靈(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53)“忘郤”當作“忘卻”讀《書雜志》上發表了(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55)“讀《書雜志》”當作“《讀書雜誌》”按步就班地走完(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60)“按步就班”當作“按部就班”郤退而爲配享(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63)“郤”當作“卻”因事務的忙尤未得續做下去(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67)“尤”似有誤郤是從神話的古史中(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69)“郤”當作“卻”郤本末倒置了(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70)“郤”當作“卻”郤忘記了(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74)“郤”當作“卻”不愿沒郤他人(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83)“郤”當作“卻”郤害苦了(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86)“郤”當作“卻”郤還沒有動手鈔寫(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88)“郤”當作“卻”郤希望供給政治家(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90)“郤”當作“卻”郤總是“一曝十寒”(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92)“郤”當作“卻”郤始終沒有做過幾囘(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一冊97)“郤”當作“卻”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瞎了,手稿,看完电子版买了本手稿回来
  •     这类的话看多了会比较烦
  •     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为顾颉刚所创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後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徵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五四运动后,顾颉刚等开始以西方现代科学方法来更新自己的治学方法,用“历史演进方法”研究古代历史,使历史上已被遏抑的几次评击伪书的运动复苏起来,掀起一个新的辨伪浪潮。他们发表了不少古史辨伪的文章。这些文章后来由顾颉刚等人汇印成《古史辨》。全书共七册(九本),第一至三册和第五册由顾颉刚编辑,第四、六册由罗根泽编辑,第七册由吕思勉、童书业合编。共收入二、三十年代史学界研究中国古代史、考辨古代史料的文章三百五十篇,计三百二十五万字。其内容包括对《周易》、《诗经》等经书的考辨,对儒、墨、道、法诸家的研究,对夏以前有关古史传说、“阴阳五行说”的起源、古代政治及古帝王系统的关系的考辨和研究,等等。
  •     真正是中国思想界的一枚原子弹!奇怪的是至今大部分人仍然没有感受到它的威力.作学问得人必不可少的书!
  •     读的电子版
  •     感触颇多
  •     让我感觉非常晕的一本书!!乃是作者手稿的影印本!!而且是用毛笔写的。直接看不懂!只能收藏了啊!
  •     学术运动鼓噪
  •     本科毕业论文时读
  •     联系顾先生的一生回看此序,不得不说其未尽的才情太多,实可惋惜。
  •     提升了我的层次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