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物考古 >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301202036
作者:俞孔坚,李迪华,李海龙
页数:89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3.2 北运河 北运河,常称白河,约自汉末三国起开始通漕运。元代时北运河属白河运道下游,即从通州境至天津静海县界的部分。明朝时北运河被称为白漕,当时政府主要通过不断地堵决修堤、挑浚淤浅来维持航运。清朝时,由于北运河常在河西务、南蔡村及杨村一带决口,故为防洪水泛滥冲毁运河,清政府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在杨村以北筐儿港建坝,并开减河,又于康熙五十年(1711)在河西务东开新引河,次年开直河。建国以后,政府继续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治理。1960年建成北运河拦河闸;1963年建成北关分洪闸;1963年开挖运潮减河,分泄从北运河上游温榆河来的洪水,以缓解北运河的洪水压力;1972年10月至1974年汛前,分两期对北运河进行了工程治理。1989年经北京市水利局批准,将北关至杨坨村3.1km的左堤西移(《北运河水旱灾害》,2003)。 1.3.3 南运河 南运河是指京杭大运河临清至天津段。南运河从西南流向东北,在沧州进入河北境内,直抵天津。流经河北省临西、清河、故城、景县、阜城、南皮、泊头市、沧县、沧州市区、青县等县市和山东省的临清、夏津、武城、德城区,在天津市与子牙河、北运河合流汇成海河。建国后将四女寺水利枢纽以南河段称为卫运河,以北称为南运河。本书所言南运河仍指大运河临清至天津段。 南运河可追溯至建安九年(204)曹操兴建的白沟水运工程。建安十八年,曹操凿利漕渠,引漳水人白沟,使白沟与清河和河北诸水联成水运网。隋大业四年(608)开挖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长约1000km。北宋后永济渠更名为御河(也称卫河),指临清到天津段运河,后形成目前的卫运河与南运河。宋元时期都曾以漳河济卫(李连生等,1998;《漳卫南运河志》,2003)。明朝对卫河最重要的措施是开凿减水河,曾先后于德州城西北、德州西面四女寺、沧州城南捷地镇以及兴济县(今河北沧州北兴济镇)等处开凿减水河以分流洪水(陈璧显,2001)。明后期至清初,卫河常常干涸,故康熙(1662—1723)时又以漳河入卫,但由于河道淤塞而有决溢之苦。乾隆五年(1740),在吴桥县境开凿宣惠河,作为南运河泄水人海干流。由于南运河地势较高,且河道曲折,经常决溢,乾隆时,在大堤危险地段加固或修建月堤以缓解地面险情(陈璧显,2001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漕运停止后,南运河仍可通航。1970年代,卫运河水源减少,航运功能渐失。1982年德州航运局撤销,南运河停止通航(李连生等,1998;《漳卫南运河志》,2003)。

内容概要

俞孔坚男,1963年生,浙江金华人,北京大学教授,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学、生态城市与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等,研究领域包括城乡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乡土遗产研究与保护。他提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多解规划理论与方法在国内广泛应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二百五十余篇,专著17部,译著5部;7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等国际大型会议邀请做年会主旨演讲嘉宾;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文物局、青海省、北京市、苏州市等政府机关专家顾问;《景观设计学》主编,Journ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城市规划》、《规划师》、《自然资源学报》等学刊编委。俞孔坚教授的城市和景观设计作品获得大量殊荣,包括8次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5次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次全球最佳景观奖、2次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3次世界滨水设计杰出奖、2008年世界建筑奖、2009年ULI全球杰出奖和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他本人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联合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被国务院侨办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李迪华,男,1967年生,湖南湘潭人,理学硕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城市生态学、景观设计学研究与教学。主持北京市生态用地研究、北京市平谷区沟域经济规划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节水绿地规划研究等项目,是“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规划”、“浙江省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国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中国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北京市浅山区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武汉市伊托邦生态城市研究”等项目主要完成人,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加撰写研究专著5部,主编《对土地与社会的观察与理解》和《徒步阅读世界景观与设计》(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5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北京园林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景观设计学》副主编、《现代园林》编委。
李海龙,男,1981年生,山西岚县人,2010年获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助理研究员。“河北省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指南”、“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实践示范”、“国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中国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震后重建规划”等项目主要完成人,参加了多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
上卷 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
第一章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
1.1 何谓京杭大运河
1.2 开凿年代
1.3 分段与历史沿革
1.3.1 通惠河
1.3.2 北运河
1.3.3 南运河
1.3.4 会通河
1.3.5 梁济运河
1.3.6 南四湖区段
1.3.7 不牢河段
1.3.8 中运河
1.3.9 里运河
1.3.10 江南运河
1.4 沿线自然特征
1.4.1 地质地貌
1.4.2 河流水系
1.4.3 气候
1.4.4 植被
1.4.5 土壤
1.5 沿线社会经济特征
1.5.1 人口
1.5.2 经济
第二章 京杭大运河生存现状
2.1 京杭大运河现状
2.1.1 河道
2.1.2 水量与水质
2.1.3 河堤
2.1.4 使用情况
2.2 沿线文化遗产
2.2.1 类型
2.2.2 保护等级
2.2.3 保存状况
2.2.4 文化遗产与运河关系
2.3 沿线自然遗产
2.4 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章 京杭大运河的遗产价值与整体保护问题和机遇
3.1 京杭大运河杰出的遗产与生态价值
3.1.1 杰出的文化遗产价值
3.1.2 难以替代的生产与生活基础设施价值
3.1.3 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价值
3.1.4 独特的国民教育价值
3.1.5 战略性休闲游憩廊道价值
3.2 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问题
3.2.1 运河保护协调机制不健全
3.2.2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对运河保护不足
3.2.3 运河沿线盲目开发
3.2.4 城市对运河的污染
3.3 京杭大运河保护面临的机遇
3.3.1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
3.3.2 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
3.4 世界遗产保护发展历程
3.4.1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历史
3.4.2 与运河及文化线路相关的世界遗产
3.5 国际大尺度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
3.5.1 美国
3.5.2 其他国家
3.6 国际遗产廊道保护理论
3.6.1 遗产廊道概念
3.6.2 美国的遗产廊道
3.7 我国遗产与生态保护理论基础
3.7.1 “反规划”思想
3.7.2 生态基础设施
3.7.3 景观安全格局
3.8 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的出路
第四章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
4.1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涉及内容与范围
4.1.1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构成要素
4.1.2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涉及范围
4.2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策略
4.2.1 京杭大运河管理原则
4.2.2 建立综合的协调管理机构
4.3 划定遗产廊道的建议范围及保护导则
4.3.1 核心保护范围
4.3.2 重点保护范围
4.3.3 外围协调区域
4.4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不同保护范围规划导则
4.4.1 核心保护范围规划导则
4.4.2 重点保护范围规划导则
4.4.3 外围协调区域规划导则
4.5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典型河段保护与利用导则
下卷 京杭大运河遗产资源与生存现状详述
第五章 京杭大运河现状特征与资源详述
5.1 通惠河与北运河段
5.1.1 背景概况
5.1.2 运河现状
5.2 南运河段
5.2.1 背景概况
5.2.2 运河现状
5.3 聊城段
5.3.1 背景概况
5.3.2 运河现状
5.4 梁济运河段
5.4.1 背景概况
5.4.2 运河现状
5.5 南四湖区段
5.5.1 背景概况
5.5.2 运河现状
5.6 不牢河段
5.6.1 背景概况
5.6.2 运河现状
5.7 中运河段
5.7.1 背景概况
5.7.2 运河现状
5.8 里运河段
5.8.1 背景概况
5.8.2 运河现状
5.9 江南运河段
5.9.1 背景概况
5.9.2 运河现状
第六章 京杭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详述
6.1 通惠河与北运河段
6.2 南运河段
6.3 聊城段
6.4 梁济运河段
6.5 南四湖区段
6.6 不牢河段
6.7 中运河段
6.8 里运河段
6.9 江南运河段
第七章 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详述
7.1 通惠河与北运河段
7.2 南运河段
7.3 聊城段
7.4 梁济运河段
7.5 南四湖区段
7.6 不牢河段
7.7 中运河段
7.8 里运河段
7.9 江南运河段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为实现整体保护目的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历程
附录二关于保护和巩固和谐社会根基的两个建议
附录三图表目录
附录四京杭大运河剖面图图例
索引

作者简介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将大运河定格在了2004年,在城市化对土地覆盖和历史遗产有着巨大冲击力的今天,这份沉甸甸的研究成果更显得弥足珍贵。书中详尽而系统地记录了京杭大运河遗产资源与生存现状,通过文字描述、照片、遗产统计登录、剖面绘制的方式为读者完整地呈现了2004年的京杭大运河,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并且,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大运河整体保护重要思想,这有别于传统的“文物”保护的概念,而是将其视为一条生态的、文化的、游憩的、经济的综合廊道。这一思想应被更多关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关注中国生态环境、关注京杭大运河命运的人所知晓并传播,让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到京杭大运河保护这一意义深远而艰辛的工作中。

图书封面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者:俞孔坚 李迪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历史教科书对京杭大运河的界定十分清晰: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与长城共同跻身于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然而,当我们用当代科学的视角去审视京杭大运河,用当代文化遗产的标准去评价它时,这一看似时空分明、价值确凿的人类工程奇迹,却是如此模糊不清。为此,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与研究院在2003年以“中国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项目申请全国文物保护科学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支持。作为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入选成果,《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就是这几年研究的结晶。京杭大运河在当代的存在状态。通过全程实际考察京杭大运河并收集相关图像和文字,实测100多个不同的河道断面来解剖定格于2004年的运河生存状态,我们制定了未来研究京杭大运河的一个基本物理参照。同时,收录汇总了沿运河文化遗产点,并部分考察验证。我们发现,京杭大运河这样一条对国土生态安全和民族文化认同具有关键意义的遗产与生态廊道,目前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不尽快统一规划、保护、管理和建设,必将成为难以挽回的遗憾。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我们认为,京杭大运河具有四大基本价值: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起到彰显民族身份和促进文化认同的作用;作为区域城乡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保障的价值,具有输水、航运和灌溉等现实功用;作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价值,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性格局的骨干成分;作为潜在的休闲通道的价值,是国民身心再生和教育的战略性资源。只有用完全的价值观充分认识运河廊道,并处理好现实的功能需要,才能保护和利用好运河遗产及其相关资源,使之在当代发挥应有的作用。用“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概念界定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由自然生态系统、文化遗产系统与廊道支持系统三大部分构成:作为运河建成背景,与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景观和环境要素,构成运河廊道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与运河“漕运”功能相关的河道、水源、水利与航运工程设施等水利工程遗产,与其历史相关的古建筑、古遗址、运河聚落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戏曲歌舞、民俗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空间相关的其他非运河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廊道重要的文化遗产系统;游憩道、解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构成廊道重要的支持系统。三者成为沿运地区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自然、文化和社会资产。京杭大运河保护的方法论。建立国家文化遗产与生态廊道,作为中国生态基础设施的核心骨架来保护和利用京杭大运河,是运河保护的基本法论。生态基础设施是城乡生态保护所依赖的土地系统,也是城市及城乡居民能持续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样,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的既定边界。以京杭大运河为骨架和主体形成的包括支流、湖泊、池塘、沼泽等湿地在内的运河区域生态网络,长期参与和影响河域的生态演化进程,已经成为区域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景观生态学及区域生态战略作用。全面建设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对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获得健康的生态服务、东部城市带的可持续发展、对遗产廊道本身的保护以及未来居民的休闲和教育需求的满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述研究只是初步的、基础性的,更深入和广泛的科学研究亟待开展。可以肯定的是,以当代科学和文化遗产保护视野来认识京杭大运河,必将为我们展现具有世界独一无二魅力的真实而完整的京杭大运河。(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
  •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从京杭大运河目前的自然、社会经济背景、运河及运河沿线遗产面临的现状出发来探讨运河遗产保护的著作。从中国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角度出发,对大运河的生态恢复、遗产保护以及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考虑,从可操作的层面进行研究探讨,对运河沿线各城市进行运河保护与开发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另外,本书首次列出了我国对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遗产清单,并对每个遗产的分布、保护状况进行了详细说明,对运河遗产申报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与丰富的参考资料。作者的功夫尤其下在细微处,就各河段分段绘制了100米、1000米剖面图,并附有典型照片,图片合计超过1000张,直观地呈现了各段河道的现状;运河沿线物质文化遗产点的照片也是课题组实地拍摄的第一手资料。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研究生态廊道的课题正好用上
  •     一本用自行车完成的研究成果,其中李迪华等亲自带领学生骑完北京-杭州全程,书中包含1000幅照片,值得珍藏!
  •     帮朋友买的,物流很给力
  •     内容很实在,是大运河保护的珍贵资料
  •     拿到手发现是一本很厚实的书,可以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指导书来查,了解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内涵
  •     一本值得细细研究的书,关于遗产廊道的研究很深入!推荐···
  •     索引罢了
  •     想买它很久了,到手一看,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