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刻撷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物考古 > 北京石刻撷英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4
ISBN:9787805689883
作者:肖纪龙
页数:218页

章节摘录

  据《明世宗实录》载:此桥的两端原有玄恩、咸济两座牌坊,敕名原题南为“利民济事”,北日“天命仙传”,继又分别改为“永明”、“仙积”。又在桥的北面建立神祠,供奉河神,既保佑石桥,且禳除水患。祠前有井,以供过往行人饮用。桥之右有铁竿倚立,自护栏直插河底,长约五丈。俗传是五代王彦章所用的铁篙。铁竿来历不明。  石桥的建成,对南北交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石桥所处的地势较为低洼,桥之两端沿岸又无堤坝防御,每逢汛期,水势暴涨,环桥南北,尽为巨河,交通仍然受阻。为彻底解决水患,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又拨帑银八万两,命尚书徐杲,于桥之两端,向南北方向督修路堤。筑堤全部采用巨型条石,不仅平整,而且坚固耐久。宽19.8米,高出地面4米,总长2000米,这就是所谓的“五里长街”。这次修缮,还添置小桥一座,以缓解大桥交通。桥与堤的建成,才使这里的天堑变成了通途。  历朝历代仍不断加以维修。到了清末,据《良乡县志》载,“光绪庚寅(十六年,1890年)夏,连日大雨倾盆,山水暴发,异常汹涌,将桥冲断二十余丈”。这座历时三百余年,经大水者数十次而无大损的古桥,竟为洪涛冲断,“咸诧为异事也。”事闻于上,朝廷拨下巨款,命直隶总督李鸿章监修,一年后竣工。这次大修以后的石桥,基本上就是今天的样子。  琉璃河桥所处的亦是军事要冲之地,据《国榷》:“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庚子,京军五万驻琉璃河,辽东总兵王威并三屯营兵会涿州。”又记:“十六年(1643年)四月丙子,闻建虏至琉璃河,命各督抚扼剿毋逸”。明军退守是在琉璃河桥附近,清兵进攻亦先至此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是自不待言的。  琉璃河桥是房山区著名的古迹之一,“良乡八景”之首“燕谷长桥”中的“长桥”。就是琉璃河上这座古老美丽的历史名桥。

前言

  北京地区的石刻文物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到商周时期已有石雕制品不断出土。有汉一代,石刻勃兴,连绵不绝,从远古到明清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石景山区八宝山北面“汉故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柱”及残阙的出现,揭开了北京石刻文化的序幕。西晋“华芳墓志”的出土,反映了从“碑”至“志”的过渡形式:昌平县车儿营的“北魏太和造像”代表了幽州地区早期佛教文化的发展,及至隋、唐,大量的石函、石经与造像等,从历史和艺术上都成为幽州地区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自辽建南京,金建中都起,特别是到元、明、清三代作为封建社会中国的政治中心,有关各种典章制度的刻石,如诰封、敕建、御笔、赞辞以及大量寺观、会馆刻石等,比比皆是。从形式到内容,无不显示着京师的时代与地域特点,大量的明清时期有关传教士碑石,更增添了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  在历史的长河中,魏晋以来,北京日益成为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融合、交流的重要城市,其社会文化形态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体现在石刻文物上,则是一种兼收并蓄,气象万千的恢宏与博大。因此,北京地区的石刻文物不啻为一部研究北京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书籍目录

北京地区石刻的历史渊源(代序)一、石刻综述 1. 北京石刻文字 2. 北京地区石雕艺术 3. 北京的四大石桥 4. 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 5. 北京明十三陵石雕艺术 6. 蒙古文石刻概述 7. 门头沟摩崖刻石与禁煤诸碑 8. 北京香山的梁启超家族墓园与石刻二、石刻介绍  1. 远遗山《涌金亭寺》残刻 2. 钱义与真觉寺 3. 高公神道碑及瘗藏析 4. 谈《重修榆河乡东岳行宫碑记》 5. 记“慧仙女工学校碑” 6. 田义墓石刻 7. 唐孙如玉墓志赏析 8. 乾隆御制德寿寺碑 9. 冯公度私家刻石 10. 法海寺经幢及其历史价值三、石刻琐记 1. 有关北京地区石刻四则 2. 三盆山十字寺的历史沿革 3. 范承勋碑、碣、题刻拾零 4. 《北平余氏宗祠记》刻石和余棨昌 5. 法国传教士在京史迹 6. 健锐营及有关碑刻 7. 俄国义地墓碑 8. 从金韵梅墓碑看我国近代第一位女留学生

作者简介

《北京石刻撷英》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北京石刻撷英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