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清口枢纽工程遗产调查与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物考古 > 大运河清口枢纽工程遗产调查与研究

出版社: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课题组 文物出版社 (2012-05出版)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01034079
作者: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课题组
页数:375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五节 运河的社会性 中国大运河由于其政治地位至高无上、空间规模超巨大、历史跨度长久,而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民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社会性是其他工程遗产无法比拟的。 一、运河治理与社会体制 运河工程以漕运为目的,漕运在秦朝建立统一王朝之后的历朝历代,皆为国之“要政”。疏通运河、以通漕运当成治邦兴国的基本国策。漕运是集权政治和小农经济结合的产物。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建立,会导致统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即全国性统治中心的确立、从中央到地方官僚体系的形成、庞大军事体系以及全国性社会秩序的建立。这一变化促使王朝必须建立一个有序的、有保障的、以粮食为主体的物资供应体系。然而,以农立国的经济特性,使得统一的集权王朝在建立物资供应体系时,不得不面对广泛而分散的小农经济。集权政治有效地使小农成为赋税与徭役的双重负担者,成为国家的生存基础。这是漕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动因。 秦汉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尚处于不完善阶段,漕运体现出无常制、无常时、无常额的特征,漕粮多为军用。唐宋时期是漕运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漕运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成法、固定的职官和额定的年漕量,漕运成为一个较完整的经济体系。元代定都大都,由于种种原因,主要采用海运的形式运输漕粮,但大运河仍为河运南方漕粮的唯一水道。明清两代建都北京,漕粮绝大部分征收于南方,运河成为唯一的南漕北运的河道。这一时期,由于历代的积累和统治者的重视,漕运制度不断完善,漕运的组织、机构、政策十分严密和健全。 漕运在明清两代国家政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专设漕运总督府之外,其派出机构遍布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在统治者的重视下,漕运制度成为明清两代最为重要的财政制度和经济制度。漕运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国计民生等大事。为了保证漕运畅通无阻,一是设隶属中央的漕运机构,直接管理漕渠、漕船、漕仓等;二是在隶属中央的漕运机构中下设名目繁多的漕职;三是让官军参与漕运,形成漕卒押运制度;四是加强漕运过程不同环节的管理工作,如针对粮食征收、押运、仓储、中转、过闸、修理漕船、漕船灯火管制、河道管理、榷关收税等环节,具体地制定保障制度或规定。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概述 概述(英文) 第一部分绪论 第一章 运河遗产研究与运河史研究 第一节 运河史研究成果慨述 第二节 运河遗产研究与运河史研究的区别 第二章 已往运河调查评述 第一节 运河调查工作概述 第二节 运河文物调查的局限 第三章 运河枢纽工程调查与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运河本体遗产的调查与研究 第二节 枢纽工程在运河中的地位与价值 第三节 准安清口运河枢纽工程 第四节 运河枢纽工程遗产调查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理论——运河遗产的工程性研究 第一章 运河遗产性质及其类型分析 第一节 运河遗产的类型 第二节 运河遗产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节 工程技术价值是运河遗产的核心价值 第二章 运河遗产的工程性概论 第一节 工程的概念 第二节 大运河遗产的工程属性与价值 第三章 大运河遗产的工程特性 第一节 运河的连续性 第二节 人与自然联合性 第三节 运河的综合系统性 第四节 运河的延续性与变化 第五节 运河的社会性 第三部分方法——运河遗产调查方法及其集成 第一章 调查方法的综合与集成 第一节 本次调查与研究工作过程 第二节 方法集成的时空框架与目标 第三节 多层次的方法集成 第四节 传统与现代的方法集成 第五节 多重证据锁定的方法集成 第二章 文献学方法 第一节 我国古代舆地水利文献及其使用的特点 第二节 文献研究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作用 第三节 文献研究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方法 第三章 考古学方法 第一节 考古学方法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作用 第二节 考古学研究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特点 第三节 考古学研究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方法 第四章 地理学方法 第一节 地貌学在运河调查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土壤学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运用 第三节 地学遥感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运用 第四节 地理学方法在运河调查中的案例 第五章 地图学方法 第一节 历史舆图研究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特点与作用 第二节 现代地图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特点与作用 第三节 其他类型图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特点与作用 第四节 舆图与空间信息技术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结合的方法 第四部分实践——淮安清口运河枢纽工程遗产调查 第一章 历史文献中的准安清口 第一节 淮安清口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第二节 准安清口历史沿革分类举要 第二章 淮安清口枢纽的形成及变迁 第一节 清口枢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清口枢纽的工程目标 第三节 清口枢纽的规划思想 第四节 清口枢纽的演化 第五节 古代清口枢纽的功能性水工建筑物 第三章 清口枢纽工程遗产调查 第一节 河道调查 第二节 堤防调查 第三节 清口地区沿运河的工程及其他遗产 第四节 清口地区考古勘探与试掘工作 第五部分清口枢纽工程遗产价值评估及保护建议 第一章 清口运河枢纽工程遗产评估 第一节 清口运河工程遗产的价值评估 第二节 清口枢纽工程遗产真实性初步评估 第三节 清口枢纽工程遗产完整性初步评估 第二章 运河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建议 第一节 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 第二节 运河遗产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古籍 舆图/地图 论著/编著 论文 附录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框图目录 后记

编辑推荐

《大运河清口枢纽工程遗产调查与研究》编辑推荐:中国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达北京,跨五大水系,全长1800多公里。这条运河不唯规模巨大,而且生命力极为顽强。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时,这条运河,从始建时计,已经拥有2500年的历史,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运河工程之一。

作者简介

《大运河清口枢纽工程遗产调查与研究》从解剖大运河清口工程枢纽入手,探索契合运河遗产特性的综合调查方法,思考和缕析运河遗产内涵与特点,以认识运河遗产的核心价值及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宗旨,为运河全线开展遗产调查、保护和管理规划的编制提供客观科学依据。

图书封面


 大运河清口枢纽工程遗产调查与研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2011年预备名单(立即列入项目)【山东】1、通惠闸2、微山县乾隆御碑3、临清片区(砖闸<别名二闸>、会通闸<别名会通桥>、临清闸<别名问津桥>、鳌头矶、临清运河钞关)4、东昌府运河大小码头5、阿城盐运司【安徽】6、柳孜运河码头遗址2014年申遗成功项目【山东】(8段河段15处遗产点)1、利建闸2、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3、运河砖砌河堤4、邢通斗门和徐建口斗门5、十里闸6、柳林闸和寺前铺闸7、戴村坝8、南旺分水枢纽9、阳谷古闸群(荆门上闸、荆门下闸、阿城上闸、阿城下闸)10、临清运河钞关【安徽】(1段河道1处遗产点)11、柳孜运河遗址(柳孜段运河遗址、柳孜桥梁遗址)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分为“立即列入项目”和“后续列入项目”两部分,立即列入表示这些项目是必选,是指文物遗产价值和保护管理状况均基本符合申遗条件,是2011年拟作为2014年大运河首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后续列入表示是备选,是指具有价值但研究或保护管理存在一定问题的项目,拟作为大运河后续申报的备选项目。左侧是分配的部分山东和安徽全部(1处)立即列入申遗名单的遗产点;右侧是申遗成功的所有山东和安徽的遗产点。对比预备名单中最后申遗成功的1处遗产点是临清运河钞关(标红),柳孜运河相关遗址点发生变动(标蓝);其余的则没有申遗成功。参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课题组编写的《大运河清口枢纽工程遗产调查与研究》(以下简称《清口》)一书第五部分第一章模式,尝试对上述大运河立即列入名单的河道和遗产点进行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评估。首先,第一节分别根据《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遗产运河文件》和《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若干问题的重要阐述》三个层次的标准进行价值评估。其次,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从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初步评估。此作业不涉及第一节三重评估标准的主要原因是我认为具体遗产点不适合太过于宏观的标准,还有第一节涉及到的除《遗产运河文件》外的其余三项都找到了中文版(翻译不一)或英文版,《清口》P328对运河遗产“真实性”的说明时加入了以下一段文字:《国际运河遗产名录》对此也做了如下描述:“与很多其他类型工业考古遗迹的特征类似,运河与水道也是因为其功能才显得至关重要。而这种功能本身也就必然意味着其机械装置或基础设施都须得到维护,以确保运河与水道的首要功能。根据1994年11月ICOMOS奈良遗产真实性会议(日本)上达到的共识,这类翻新不会导致我们否认一处运河遗产所具备的世界级重要性。同样在1994年《运河遗产文件》中得到确认的是,一处运河遗产的要素之一就是运河自身总是会随着时间性的推移不断进化”。因此,有关运河遗产的“真实性”涉及到一本比较有参考性的书《京杭大运河时空演变》(以下简称《时空演变》)(毛锋主编的“空间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丛书”之一)以及三张独立附图。《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操作指南》第79-86条关于“真实性”的说明,尤其注重标红粗体部分。真实性79.依据标准(i到vi)申报的遗产须符合真实性的条件。附件4中包括了关于真实性的《奈良文件》,为评估相关遗产的真实性提供了操作基础,概要如下:80.理解遗产价值的能力取决于该价值信息来源的真实度或可信度。对涉及文化遗产原始及后来特征的信息来源的知识和理解,是评价真实性各方面的必要基础。81.对于文化遗产价值和相关信息来源可信性的评价标准可因文化而异,甚至同一种文化内也存在差异。出于对所有文化的尊重,文化遗产的分析和判断必须首先在其所在的文化背景中进行。82.依据文化遗产类别及其文化背景,如果遗产的文化价值(申报标准所认可的)的下列特征真实可信,则被认为具有真实性:外形和设计;材料和实体;用途和功能;传统,技术和管理体系;背景环境和位置;语言和其它形式的非物质遗产;精神和感觉;其它内外因素。83.精神和感觉这样的属性在真实性评估中虽不易操作,却是评价一个遗产地特质和场所精神的重要指标,例如,在社区中保持传统和文化连续性。84.所有这些信息的采用允许文化遗产在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各方面的价值被充分考虑。“信息来源”指所有物质的、书面的、口头和图形的信息来源,从而使理解文化遗产的性质、特性、意义和历史成为可能。85.在考虑申报遗产的真实性时,缔约国首先要确认所有适用的真实性的重要载体。真实性声明应该评估真实性在每个载体特征上的体现程度。86.在真实性问题上,考古遗址或历史建筑及街区的重建只有在极个别情况才予以考虑。只有依据完整且详细的记载,不存在任何想象而进行的重建,才可以接受。《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操作指南》第87-95条关于“完整性”的说明,尤其注重标红粗体部分。完整性87.所有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必须满足完整性条件。88.完整性用来衡量自然和/或文化遗产及其特征的整体性和受损程度。因而,审查遗产完整性需要评估遗产是否满足以下特征的程度:a)包括所有表现其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必要因素;b)在规模上足以完整地代表体现遗产价值的特色和演进过程;c)受到发展和/或被忽视的负面影响得程度。上述条件需要在完整性陈述中进行论述。89.依据标准(i到vi)申报的遗产,其物理构造和/或重要特征都必须保存完好,且侵蚀退化得到控制。能表现遗产全部价值的绝大部分必要因素也要包括在内。文化景观、历史村镇或其它活遗产中体现其显著特征的种种关系和动态功能也应予保存。90.所有依据标准(vii到x)申报的遗产,其生物物理过程和地貌特征应该相对完整。当然,由于任何区域都不可能完全保持天然,且所有自然区域都在变动之中,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有人类的活动。包括传统社会和当地社区在内的人类活动在自然区域内时有发生。如果这些活动具有生态可持续性,也可以是同自然区域突出的普遍价值一致的。91.另外,对于依据标准(vii 到x)申报的遗产来说,每个标准又有一个相应的完整性条件。92.依据标准(vii)申报的遗产应具备突出的普遍价值,且包括保持遗产美景所必须的关键地区。例如,某个遗产的景观价值在于瀑布,那么只有与维持遗产美景完整关系密切的临近的积水潭和下游地区也被涵盖在内,才能满足完整性条件。93.依据标准(viii)申报的遗产必须包括其自然关系中所有或大部分重要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素。例如,“冰川期”遗址要满足完整性条件,则需包括雪地、冰河本身和凿面样本、沉积物和拓殖(例如,条痕、冰债层及植物演替的先锋阶段等)。如果是火山,则岩浆层必须完整,且能代表所有或大部分火山岩种类和喷发类型。94.依据标准(ix)申报的遗产必须具有足够的规模,且包含能够展示长期保护其内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过程的必要因素。例如,热带雨林地区要满足完整性条件,需要有一定的海拔层次、多样的地形和土壤种类、群落系统和自然形成的群落;同样,珊瑚礁必须包括诸如海草、红树林和其它为珊瑚礁提供营养沉积物的临近生态系统。95.依据标准(x)申报的遗产必须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的遗产。只有最具生物多样性和/或代表性的申报遗产才有可能满足该标准。遗产必须包括某生物区或生态系统内最具多样性的动植物特征的栖息地。例如:要满足完整性条件,热带草原需要具有完整的、共同进化的草食动物群和植物群;海岛生态系统则需要包括地方生态栖息地;包含多种物种的遗产必须足够大,能够包括确保这些物种生存的最重要的栖息地;如果某个地区有迁徙物种,则季节性的养育巢穴和迁徙路线,不管位于何处,都必须妥善保护。《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操作指南》在附件3《特定类型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指南》中划定的特定类型遗产包括:文化景观、城镇、运河、文化线路。下面标红部分是附件3关于运河遗产的说明。尤其注重标红粗体部分。16.关于遗产运河的专家会议(加拿大,1994年9月)报告中对“运河”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定义17.运河是人类兴建的水路。从历史或技术角度看,运河本质上或作为这种文化遗产类型的一个特例都可能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历史运河可以被看作一个文物古迹,一种线性文化景观的决定性特征,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景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将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8.真实性整体上取决于价值和这些价值之间的关系。运河作为一种遗产要素,其特征在于动态的演变过程。这与它在不同时期的用途和它所经历过的技术改变相关,这些改变亦可构成重要的遗产要素。19.一条运河的真实性和历史意义蕴含于真实的遗产本体(本《公约》主题)、相关的可移动遗产(船只、临时航运设施)以及附属构筑物(桥梁等)和景观。20.运河的意义可根据以下技术、经济、社会和景观因素测定:(i)技术运河的用途众多,包括:灌溉、航运、防御、水力、泄洪、地面排水和给水。以下是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方面:a)水渠的衬砌和防水;b)具有其它建筑和技术领域可比结构特征的水道工程结构;c)综合建造方法的开发;d)技术转让(ii)经济运河以多种形式为经济做出贡献,如在经济发展和货物和人员运输方面。运河是人类开发最早的有效运输大批货物的线路。运河通过发挥灌溉功能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和并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下列因素很重要:a)促进国民经济;b)农业发展;c)工业发展;d)创造财富:e)可应用于其它领域和产业中的工程技术的发展;f)旅游(iii)社会因素开凿运河具有社会影响,运河的使用也具有持续的影响:a)具有社会和文化效应的财富的再分配:b)人口流动以及文化群组间的交互作用。(iv)景观如此规模的工程曾经并将继续对自然景观造成影响。相关的工业活动和不断变换的聚居形式使景观的形式和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按《时空演变》第九章(P167-177)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类型-子分类-遗产点名称划分,可以总结为:运河文化遗产类型运河水工遗存 运河附属遗存 相关遗产河道遗存 运河配套设施 湖泊、水库、泉等 运河管理设施 相关遗产点水工设施遗存 其他附属遗存因此,通惠闸、砖闸、会通闸、临清闸、东昌府运河大小码头,这五个遗产点属于水工设施遗存。临清运河钞关、阿城盐运司属于运河管理设施。微山县乾隆御碑、鳌头矶这两个遗产点属于相关遗产点。柳孜运河遗址我觉得主体而言还是属于河道遗存,而不属于水工设施遗存。这里需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2014.6.22世界文化遗产的正式项目名称是“中国大运河”,而不是京杭大运河,还包括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和浙东运河,如成功申遗的柳孜运河遗址就属于通济渠;二是成功申遗的柳孜运河遗址包括柳孜段运河遗址和柳孜桥梁遗址,可是严格一些划分,安徽还是一点一段,即柳孜运河遗址是58处遗产点之一,通济渠泗县段运河是27段河道之一。 据以上评估条件,故全面或重点评估申遗成功的1个遗产点山东省的临清运河钞关,安徽的柳孜运河相关遗址点名称变更也很有意思。通惠闸、微山县乾隆御碑、砖闸、会通闸、临清闸、鳌头矶、东昌府运河大小码头、阿城盐运司这八个遗产点因网络搜索资料有限,只做简单介绍不做全面分析。一、临清运河钞关:中国古代运河税收机构惟一典型遗存(一)、真实性1.外形和设计、材料和实体:明代内地征税的关卡,因规定以钞纳税﹐故名。此遗址实系户部榷税分司之遗址。民间称谓往往以钞关代署。户部榷税分司是中央政府直属机构,其署形制颇大。初建时系一建筑群,自运河而西依次建为南北三进院落,内有正关、阅货厅、牌坊、玉音楼、正堂、后堂、仓库、仪门、巡栏房、舍人房、船料房、后关、官宅等。明隆庆元年(1567)“榷关主事刘某呈买北邻民房五十余间拓之”,使房舍终达400余间,占地面积约40000平方米。清乾隆十年(1745),临清知州王俊奉山东巡抚喀尔善令重修。临清钞关停废后,“民国二十二年(1933)鲁北民团军指挥部驻防其间,指挥赵仁泉增建舍宇,形势益复崇焕”。现存两进院落,前院为公署办公区,后院为仓储区,南部住宅区现大部分成为民居。主要古建筑为仪门、南、北穿厅、科房、船料房等80余间,面积六千余平方米,院内存有明代和清代碑刻。此外尚有原钞关官员住宅若干,保存较好。建筑大都为硬山建筑,青色灰瓦屋面。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实体的保护请看下面新闻两则(标红字体)。临清运河钞关清理进入第二阶段 部分原始地基已露出地面2012-11-27 11:43:32来源:齐鲁晚报作者: 【大中小】 浏览:次 评论:条日前,临清运河钞关清理工作已进入第二阶段,部分原始地基已露出地面。  经过勘探,临清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计划对钞关院内3000余平方米的整体院落进行地面清理。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现已完成约600平方米的清理工作。在第二个阶段,将找出钞关原有古建筑基址,用遗址保护的方式还原钞关衙署整体建筑格局。聊城临清修缮钞关附属古民居2014-12-04 10:13:53  来源:聊城日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    本报讯近日,临清运河钞关二期古民居修缮工程有序进行,主要对前关街98号院、后关街162号院和前关街65号院等3处约260平方米的建筑进行修缮。为保证工程质量及进度,临清市组织专人在施工现场进行监理。  据介绍,修缮工程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保护维修原则,将室内外地面重新铺墁,大木构架的检修及加固,墙体的剔凿挖补、拆砌、勾缝、重新抹灰刷浆,木装修的检修和补配,木基层的检修和更换糟朽构件,屋面进行检修、更换残损瓦件、重新捉节夹垄和挂瓦,上下架大木、木基层、木装修油饰铲除重做,更改因后期人为拆改的不合理部分等工作,使临清运河钞关附属建筑物恢复为原有风貌。此次修缮工程旨在排除建筑险情,消除安全隐患,有效保持临清运河钞关附属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整体性,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临清运河钞关附属建筑物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2.用途和功能、传统,技术和管理体系:临清运河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宣德十年(1435年),临清钞关升为户部榷税分司,由户部直控督理关税,下设五处分关,直控督理关税。明代万历年间,临清钞关年征收船料商税银八万余两,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课税额的四分之一。万历年间山东全省一年税课银只有八千八百余两,仅及临清钞关所收十分之一稍强,足见临清钞关地位之重。明朝中后期,大量的商税收入刺激了封建统治者的贪欲,从而造成了乱征求资助之风。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在临清钞关演绎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大事件,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重重地写上了一笔,这就是王朝佐反监税斗争。王朝佐英勇就义,后人为之建祠立碑,在钞关内供人瞻仰。此事件及碑刻拓片,陈列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运河漕运停止,钞关署治遂废,民国十九年(1930)临清运河钞关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成为最后一个被关闭的钞关。临清运河钞关是中国古代运河税收机构的惟一典型遗存,是明清钞关兴亡的一面镜子,以其遗存文献最多、最丰富成为研究漕运史、关税史、运河文化发展史、运河城市发展史、货币史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宝库。3.背景环境和位置:临清钞关位于山东省临清市鳌头矶南300米处运河西岸,在运河八大钞关(崇文门、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关、北新关(杭州)、九江)之中是唯一一个中央直接管理的机构,这是与临清钞关所处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临清地处山东西北部,卫河西岸,处于汶卫交汇口,可以“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它有“北控燕赵,东接齐鲁,南界魏博,河运直抗京师”,“扼九省之咽喉”之地理位置优势,临清成为漕运咽喉、商业都会,加之诸王练兵,漕粮储积、贡砖烧制及商市繁荣,税源迅速扩大,基于这诸多原因,山东巡抚陈济上疏:“淮安、济宁、东昌、临清、德州、直沽,商贩所聚。今都北平,百货倍往时,其商税宜遣人监榷一年,以为定额。”永乐皇帝虽听取了陈济的意见,但一直未能实施。后因军费及皇室费用的增加,终于宣德四年在临清等地设钞关征税,至此,运河共设钞关7处,临清为其一。4.语言和其它形式的非物质遗产:明清时期,临清凭借大运河漕运兴盛而迅速崛起,成为当时中国30个大城市之一,素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美誉。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临清是武训兴学所在地、山东快书诞生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是著名的京剧之乡、轴承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和酱菜之乡。临清市已制定规划,已运河钞关为依托,建设中国税务博物馆与运河文化陈列馆,使之成为一处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5.历史文献:简单说一点,对待《金瓶梅》大部分断章取义和以偏概全,有时候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也是件难事。所以,正史、碑刻、诗文、奏章等等都可以找到记载,但不在此详说,可参考下面标红字体,只说意外发现的《金瓶梅》的联系。《金瓶梅》,也称《金瓶梅词话》,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金瓶梅》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 、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1991年,第四届全国《金瓶梅》学术研讨会在临清召开,与会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临清是《金瓶梅》故事的发生地。在《金瓶梅》一书中,第五十八回、第五十九回都写到了临清钞关。以下选自2008年山东大学硕士论文《明清临清运河钞关研究》目录:第四节 明清碑刻中反映的临清钞关史实一、《计部李公德政序碑》及其反映出的明代工商业思想二、《王朝佐烈士碑》及所反映的临清市民反税监斗争三、户部义渡碑第五节 明清诗文和小说中的临清运河钞关一、明清诗文中的临清运河钞关二、《金瓶梅词话》中的临清运河钞关三、《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的临清运河钞关6.精神和感觉和其他内外因素:这么抽象的东西,可以说蕴含在临清的城市精神之中,预备名单中临清片区(砖闸<别名二闸>、会通闸<别名会通桥>、临清闸<别名问津桥>、鳌头矶、临清运河钞关)很具有典型性。然后如新闻所说的,临清为大运河申遗也是很拼的。“山东省临清市投2.4亿元保护资金助运河申遗”(http://www.sd.xinhuanet.com/lclq/2014-06/25/c_1111313734_3.htm)(二)、完整性1.包括所有表现其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必要因素;2.在规模上足以完整地代表体现遗产价值的特色和演进过程;3.受到发展和/或被忽视的负面影响得程度。临清运河钞关主要建筑依然存在,修缮工程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保护维修原则。临清运河钞关是目前全国仅存的运河钞关,其时代延续性(如最后关停)是最能表现其完整性价值和大运河的兴盛荣衰的历史过程的(参见前红色粗体部分)。可参见真实性第二点。附临清片区其他遗产点简介:1.砖闸<别名二闸>:临清运河古闸现存两座,一为二闸,一为戴闸。这些桥闸均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清运河二闸现在是整个大运河上现存元明两代最为完整的水闸。根据《临清州志》记载,元代至元26年(1289年)开凿会通河,设闸分流,元至30年(1293年)在临清境内共建闸四座。到了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重新修建了头闸和二闸,时至今天,二闸仍然保存比较完好。2.会通闸<别名会通桥>:会通桥——原为会通闸,建于元世祖至三十年(1293),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会通河南支,漕舟改航。明朝万历年间,会通闸被改作“会通桥”,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嘉庆年间改石桥为闸式单孔石拱桥,桥南北向,砖石结构,石砌单孔,孔宽6.2米,高4米,桥身长6.4米,跨径3.2米,桥头古槐挺立,绿荫映水,饶有情趣。从目前掌握资料来看,临清会通闸应当是目前所能看到的保存最好的大型元代古闸。会通闸是砖闸,由临清砖垒砌而成。会通闸雁翅南北各长50多米,形成巨大的漏斗状。马鲁奎表示,如此宽广的古闸,可以推断出当年会通河河面宽度在70米至80米左右,每日往来船舶在四五百艘,跟史籍中记载的“帆樯如林”互为印证。3.临清闸<别名问津桥>:临清会通河段开凿于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并于至元三十年(1293)和元贞二年(1296)分别修建了临清闸和会通闸,这两处船闸与隘船闸一同称作运环闸,是元朝会通河上的重要水利工程。问津桥——原称临清闸,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挖会通河,自安民山引水经寿张,东昌至临清,引汶河绝济以利转漕,河至临清在入卫河处建闸,称临清闸,以节水利。会通河南支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挖后,北支河闸变废明万历(1572——1619)时州人秦大藩重建此桥。4.鳌头矶:临清鳌头矶位于临清市先锋路街道办事处吉士口街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的结合处,是一组结构精巧、古朴典雅的楼阁式建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鳌头矶之名缘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当年的会通河在靠近卫河附近分为两支,分别在南北两处流入卫河,因此,在会通河与卫河之间形成了一块周围环水的狭长陆地,人称“中洲”。鳌头矶处中洲突出之地,明代正德年间在此叠石为坝,状如鳌头,两支运河上的四处河闸象鳌的四只足,广济桥在鳌头矶后象其尾,明代临清知州马纶为观音阁题名曰“独占”、“鳌头矶”,明代书法家方元焕书,以赋予其“独占鳌头”的意境。现尚存古建筑一组,周围楼阁环抱。北殿称“甘堂祠”;南楼名“登瀛楼”;西殿曰“吕祖堂”;东楼谓“观音阁”。阁建于楼上,呈方形,正檐挑角,木隔落地,玲珑别致。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得体,玲珑纤巧,古色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区典型的木结构建筑群。明清两代,运河漕运鼎盛之时,文人骚客常登临楼阁眺望运河,见船来舟往、帆樯如林,即寄情抒怀、赋诗唱和。鳌矶凝秀遂成为运河繁荣时期临清的一景。二、柳孜运河码头遗址VS柳孜运河遗址(柳孜段运河遗址、柳孜桥梁遗址)(一)、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位于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行政村,时代为隋至宋。柳孜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一个镇。它因运河的开通而繁荣了五百年的时间,《隋书·炀帝纪》卷三载:“大业元年三月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板诸引河通于淮”。通济渠从黄河至洪泽湖人淮,全长1300余里。它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其中一段,黄河水过开封后折向东南,经河南境内的宋城、永城等进入安徽的柳孜、国桥等城镇,由洪泽湖入淮河,新开河道800多里。此河历隋、唐、宋三代500余年,南宋时淤塞废弃。通济渠(唐宋时称汴河)流经淮北市滩溪县境内40余公里,经考察得知,运河口宽约40米,底宽约15米,深7米,北堤宽40米,高出地面5米,南堤宽约20米,高出地面4米。河道废弃后,河床高出地面2—3米,总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解放前,高出地表的南北堤中间河道,形成了槽子路,里边跑车,堤外的人听见却看不到。近几十年来,由于耕种和水土流失,逐渐将两边的河堤夷平,河道建成了安徽泗县到河南永城的省级公路。1999年配合泗永公路建设发掘900平方米,出土了大批唐宋时期我国南北方十几个窑口的瓷器标本,发现唐代沉船8艘,发掘出土三艘。发现一座宋代石筑码头。1999年重点发掘了3艘沉船,1号沉船为木板结构,平面呈长方形,船底板和尾部保存较好,尾舵完整。尾舱横梁上有3个格档,放入舵柄可改变航向。2号船为一整棵大木雕凿而成的独木舟,3号船仅存半个帮板和与其相连的一段底板,在运河内发现如此多沉船尚属首次。石块建筑码头位于运河南侧,顺河道而建,为长方形立体建筑,其东西两侧均用夯土护堤,是一座货运码头。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柳孜县是隋、唐、宋代通济渠岸边的重镇,此次发掘证明了柳孜县不仅是一个运漕中转码头,也是一个很大的商旅之地。发掘获得的大量唐宋以来各窑口的精美瓷器尤为珍贵,器物保存完好,造型各异,其中颇多精品。特别是在淮北运河发现辽代的瓷器,对研究当时宋元交通有一定的意义。柳孜运河码头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199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规名称: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阚绪杭先生主编、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馆编撰的大型考古发掘报告《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报告》已于2002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底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二)、柳孜运河遗址(柳孜段运河遗址、柳孜桥梁遗址):尽管名为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但是柳孜后来的考古证明,所谓的码头遗址实为桥梁遗址。抗日战争期间,在柳孜镇隅子街口,离地面五米深的地方,发现一条由南向北深入地下的石台阶。石阶均用两米长、六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的青石块砌成。当时,即断定是位于大运河南岸的一座大型石码头,由于兵荒马乱,无人顾及考证发掘。建国后至1984年,在濉溪县境内,还因群众烧窑取土、修筑宿永公路、兴修水利等,多次挖开了大运河断面。据淮北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淮北市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原馆长王红五介绍,安徽社科院朱玉龙1984年所记《汴河及其对安徽淮北地区的影响》一文载:“一九六二年,淮北地区兴修水利,曾于百善、柳孜、四铺挖了三条南北大沟,穿汴堤而过,可以清楚看到汴河断面的情况。据当时负责这项水利工程的一位水利干部回忆,河槽口宽四十米,底宽十五米。堤为夯土结构,坡度较小,河床内为淤泥沙土,从地表向下七米,仍未见原始土层,故公路桥不得不改建他处。”1999年年初,百善镇以西宿永公路段拓宽工程开工。在对穿过柳孜村一段工程进行裁弯取直的新路基础施工时,施工方挖掘中出土大量瓷器等文物。结合当地老人所讲抗战时深入地下五米石阶的传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淮北市博物馆(后改名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濉溪县文管所共同组成考古发掘队,对该路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次考古发掘,共开探方8个,累计揭露面积930平方米,历时近200天。发掘出一处石构筑物遗址(当时认定为宋代码头)、8只唐代沉船,以及隋唐宋金时期瓷器1653件、灰坑一座,还有大量铁器、骨器、石器、画像石、动物骨骼等,出土瓷片数十万件。这次考古发现,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据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其中一艘沉船的拖舵结构形式为中国古船考古的首次发现,是1955年在广州出土的东汉时期带有拖舵陶船模型的实物见证, 验证了拖舵的使用是中国造船技术的一项发明。 拖舵的作用与西方船舶操纵桨虽十分相似,但其设置不同。西方操纵桨设在尾部两舷,而中国拖舵设在船尾,像个大扫把在船的后面。这种独特的拖舵后命名为“淮北舵”。2012年的第二次考古发掘,在石构筑物遗址的北侧,发现一处新的石构筑物遗址。濉溪县文管所副所长丁新说,据新的考古发现,原码头的认定被推翻,遗址被重新确认为桥梁遗址。根据桥墩遗址,考古专家推断出当时运河上曾有一座跨度17.7米的虹桥。据丁新介绍,遗址为大运河的研究提供了新证据。桥墩建于晚唐至宋初,证明至少在北宋初期,由于采取了“木岸狭河,激流冲沙”的措施,大运河已经缩减到宽度不到20米的河流。桥墩下的堆积层表明,在隋朝至北宋年间,河道至少经历过4次大的清淤工程。但这些清淤,并没能改变大运河最终的命运。(三)、淮北市濉溪县的申遗措施  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在大运河申遗这一领域,从地方到国家至少已经投入了100亿元的资金为申遗作努力。8年的努力与期待,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同样走过了漫漫的申遗之路。申遗8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特色运河名城”作为一项传承历史、展示当今、惠及子孙的大事来抓,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及上级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组建工作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入手,积极展开各项申遗工作。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确保大运河申遗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濉溪县最先启动的是柳孜运河遗址申遗保护规划和各类方案的编制工作。2011年,委托安徽省文物保护中心、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市研究所等部门,编制《柳孜运河遗址点段环境整治方案》《柳孜运河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等规划和总体实施方案3个,先后完成大棚展示、文物修复、环境整治、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安防技防、陈列展览、厕所建设等单项工作方案10个,柳孜运河遗址的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基础设施和管理保障有了明显改善。  为加快环境整治工作进程,县委、县政府将整治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落实到具体人员,认真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截至目前,县政府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完成柳孜遗址周边470余户的搬迁安置,完成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面积13余万平方米。通过居民拆迁安置、界桩和保护标志设置以及遗产保护展示等工作,柳孜运河遗址整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得到各级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2年10月1日,《淮北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规定》施行,按照大运河遗产的性质和范畴、各有关职能部门监管职责,县委、县政府要求举全县之力打响申遗攻坚战,县文化委、县文物局做到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各司其职、责任到位。在柳孜运河遗址二期考古发掘中,文物工作人员基本没有双休日及节假日,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战高温,耐严寒,披星戴月,加班加点,战斗在前沿,吃住在一线,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新发现了唐至明清时期的文化层、运河北侧宋代石桥墩、金代跨河驿道、残木船和宋代“木岸狭河”等重要遗存,以及陶瓷器、石器、钱币等7000余件可修复文物,将柳孜码头遗址改写为柳孜桥梁遗址,二期考古发掘工作得到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跟踪调研组专家的高度评价。2013年入选国家“十二五”期间大遗址保护项目库;2014年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群众参与性很强的工作,申遗过程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过程。2013年6月27日,濉溪县300余名志愿者在百善镇参加 “大运河申遗与保护”志愿服务启动仪式,志愿者代表宣读了倡议书,有效传播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理念。此外,通过举办大运河沿线城市名家书画精品联展、举行文物捐赠仪式、向社会发放《大运河濉溪段保护与申遗知识读本》及宣传单等方式,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浓郁氛围,为柳孜运河遗址成功申遗作出最后冲刺。  2013年,柳孜运河遗址正式入选国家文物局确定的首批申遗点段,按照中国遗产院“大运河申遗文本资料清单”要求,先后搜集土地利用、城市规划、考古文献20余份,充分展现柳孜运河遗址价值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良好的保护管理状况,基本满足了大运河申遗文本制作对基础资料的要求,9月21日,柳孜运河遗址顺利通过国际专家的检查验收。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标志着大运河从此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共同保护的遗产。同时更是濉溪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将开启濉溪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一页。三、通惠闸、微山县乾隆御碑、东昌府运河大小码头、阿城盐运司(一)、通惠闸国家文物局2011年4月11日至13日在扬州召开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现已进入倒计时。会议公布了首批《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基本确定申遗工作时间表:2012年9月完成申遗文本提交预审。2013年1月,正式申报文本将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13年8月前所有遗产点、段完成准备工作并接受国际专家现场评估。网上可以找到的关于山东通惠闸资料十分有限,一直到2015年都有个“大运河济宁段通惠闸、鲁桥镇仲浅闸、仲子庙修缮保护施工项目”招标的信息,那么可以简单说通惠闸下马的最大原因就是没在规定时间内完事(有的遗产点本身价值评估就上不去,文本和保护都是后话;下面三个遗产点情况类似)。由于大运河线路极长,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直辖市),沿途35个城市发展程度不均,导致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在部分城市面临了困境,其中保护资金匮乏不容忽视。在2011年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上,山东省德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邹积国也表示,近几年虽然全市各级政府对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投入大量保护经费,但由于德州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实施《山东省德州段大运河保护规划》的具体工作,运河遗产保护经费的缺口仍然很大。(二)、微山县乾隆御碑乾隆皇帝咏韩庄闸诗碑,即民间称的“乾隆御碑”,原存于韩庄二街村西南运河口北的大王庙,即湖神庙,是大运河著名的文化遗迹,极具湖区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色彩。该碑通高约250厘米,碑体长230厘米,宽85厘米。据《峄县志》记载,大王庙创建无考,清道光二十九年重修,文人墨客题咏甚多。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月,乾隆皇帝南巡归来,驻跸韩庄,流连闸坝风光,感念建闸功臣业绩,欣然作《韩庄闸》诗两首。其一韩庄界微湖,蓄水以济运。犹恐春水弱,冬令例疏浚。去岁黄渎溢,壅遏湖流顺。泛溢连运渠,无从辨堤堰。即今漫纤道,转漕迟北进。荆山近虽剔,十未减五分。立马望汤汤,播种待数郡。艰矣筹河防,恧哉念民困。其二韩庄实泄微湖水,筹涸金鱼闸建新。济运利农期两益,每因触境忆贤臣。《四库全书》为之加注:“鱼台、金乡诸县之水皆汇微山湖。夏秋坡水涨溢,鱼台一带每多积潦之患,既疏伊家河以酾其流,并于韩庄西岸建滚水石坝以杀其势。甲申春,抚臣崔应阶请浚治微湖下游,因命故协办大学士公兆惠前往会勘,以湖口旧闸宣泄,未畅;议于旧闸北添建新闸,使湖水畅流入运,闸成而数县滨湖沮洳悉皆涸出,民得赖以乘时耕种。”乾隆咏韩庄闸诗刻于一块碑上,俗称乾隆御碑,因立于大王庙前,亦称“大王庙前碑”,后庙毁碑失。1998年,乾隆御碑再现于世,诗句与《四库全书》中所载一字不差。诗后署“乙酉年暮春下浣”“乾隆宸翰”满汉玉玺两方。乾隆御碑经修复,暂立于韩庄镇二街村文化大院内。大王庙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周围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庙南为京杭大运河船闸,庙西为微山湖。韩庄旧属峄县,湖口双闸为韩庄至台儿庄河段“峄县八闸”第一闸,自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开漕运新渠,为微山湖泄洪及为大运河济运之要津。清顺治年间重修,于两侧加筑拦湖石坝,为游人观鱼之所,当时称为“峄县八景”之一。(三)、东昌府运河大小码头与上通惠闸情况差不多,资料十分有限。东昌府在明、清时期曾为古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明清两代东昌府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而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而乾隆皇帝御笔题名的天下第一楼——光岳楼,是康乾盛世康熙帝四次驾临、乾隆帝九次驻跸的地方。古城区民居,至今保留着白墙、灰瓦、城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古老的京杭运河两岸,街巷布列,各种店铺民居,随坡就势,依河而建。条石铺砌的大小码头,株株苍劲的古槐,以及宋代隆兴寺铁塔,国家重点文物——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仍会使人们体味到昔日运河漕运鼎盛时期古聊城的繁荣和辉煌。通过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内容——湖滨风景区、古城文化区和运河风情区。(四)、阿城盐运司阿城古镇的运司会馆旧址是大运河沿线仅存的一处与盐运有关的历史建筑群,除山门及戏台外,其余现保存较好,俗称“南会馆”,由阿城古镇的山西盐商与阿城盐运司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联合创立,既是山西会馆,亦为盐运分司官署。阿城古镇东关的於陵会馆,俗称“东会馆”,保存也较好,为周村商人所建,与运司会馆一起成为阿城作为东西陆路通道与南北运河航运交会的重镇商业繁华的见证。此外,古镇内还有规模庞大的海会寺、刘公祠、清真寺等文物古迹保留至今。镇区外围的汉代阿城古城墙遗迹和阿胶井均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阿城镇域的运河张秋下闸,现基本保护完好,闸翅、闸壁、闸槽均清晰可辨,并有一只镇水石狮子位于东北闸翅附近。四、总结文化遗产的热门可见一般,吉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主任据说是赵宾福老师,当然一级考古学下的六个二级学科之一是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作为学生当然乐见学些可以好就业的东西,但是我的感觉是要有个体系在才好办事。这份作业的感悟就是文化遗产是个很系统(不讨论文化遗产学成立与否)也很强调操作性的东西,所以特别忌讳泛泛而论,大运河这类线性遗产的一次系统学习既有分工又适合后续合作,李老师可以统筹将其以邮件形式打包返回给大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