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史游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物考古 > 考史游记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7-8
ISBN:9787101056815
作者:桑原骘藏
页数:439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内容概要

1870(明治3年).12.7一 1931(昭和6年).5.24。
日本近代东洋史学的开创者之一,20世纪日本著名的东洋史家,京都学派巨头。福井县敦贺郡敦贺町出生,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文科大学汉学科毕业。大学院(研究院)专攻东洋史。1898年(明治31年)第三高等学校教授,翌年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从1907年(明治40年)至1909年(明治42年) 到中国(大清国)留学[1]。1909年归国后,任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教授。1910年,取得文学博士。1930年退休,1931年获京都帝国大学名誉教授。同年5月24日逝世。桑原隲(骘)藏精通英,法,德文。著述丰硕。1898年(明治31年)出版的《中等东洋史》(东洋史要)[2]两卷,确立了东洋史教育的基础。1926年(昭和元年),以专著《宋末提举市舶船西域宽叶香蒲寿庚的事迹》[3]获日本学士院奖、其他重要的著作有、《东洋史说苑》[4]、遗著《东西交通史论丛》,《东洋文明史论略》、《支那法制史论丛》,《考史游记》。等书。1968(昭和43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桑原隲(骘)藏全集》六卷。桑原的著作被译成中文的,除了《蒲寿庚的事迹》外,另有樊炳清根据《中等东洋史》译出的《东洋史要》,台湾还出版了《张骞远征考》及《中国之孝道》。
注:
[1]1906年,筹办已久的京都大学文科大学终因日俄战争的胜利解决了经费来源而成立,师资虽多来自东京大学,风格主张却不相同。由此形成的中国学派,与东京的东洋学相并立。以后随着日本政府的鼓励和教育的发展,大学增多,专门和高等学校水准提高,研究中国的专业人员日益增加,赴华留学成为专业化趋势。开始还是零星个别现象,学习语言则自请教师,钻研经史文学则投拜名师,有的四处周游,拜会学者,查访书刊,游览名胜,凭吊古迹。1907至1909年京都大学的桑原骘藏为研究东洋史,作为文部省留学生来华留学.......,桑原骘藏留华两年,先后四次到陕西、山东及河南、内蒙古、江南等地旅游考察......。"( 摘自桑兵《近代日本留华学生》)
[2]《东洋史要》是近代译自日本的第一种史书。是书由桑原骘藏所著,樊炳清译,王国维作序,东文学社1899年印行。该书分上下二卷,首总论;全史分为四期,曰上古期:汉族增势时代,曰中古期:汉族盛势时代,曰近古期:蒙古族最盛时代,曰近世期:欧人东渐时代,迄于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译本出版后,国人竞相翻刻。1903年宝庆劝学书舍校刊之《东洋史要》,与东文学社译本完全相同,并题“京师大学堂审定史学教科书”字样;1904年成都官报书局印本之《新刻中国历史》,扉页却题《东洋史要》,其内容与东文学社译本无二异,但无王国维序;1904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中等东洋史教科书》,日本桑原骘藏著、周同愈译,并有日人那珂通世所作的序。就所译之原本言,应与东文学社译本同,但两种译本文字上略有差异;商务印书馆曾有《订正东洋史要》,“本馆据原书翻译,篇章悉仍其旧。”另有一种同名译作,小川银次郎著、屠长春译之《东洋史要》,1902年普通学书室印行。
一种教科书有如此多不同版本,这在近代也是不多见的,足以说明《东洋史要》译本出版后社会影响之大。那珂通世憾于“近人所著东洋史甚多,然皆详中国而略塞外”,“欲考求亚细亚古今之大势,终未能了如指掌”,当他读到《东洋史要》,“喜此书之出于世”,认为该书“史料取材于东西,而博引旁搜,东洋五千年来治乱兴亡之事变,约而能得其要。”(1)王国维亦有同感,是书 "简而赅,博而要,以视集合无系统之事实者,尚高下得失,识者自能辨之。”(2)在王国维眼里,《东洋史要》至少是符合他所提出的东洋史标准的。1902年梁启超亦说:“此书为最晚出之书,颇能包罗诸家之所长”,“繁简得宜,论断有识”。(3)《东洋史要》并非专述中国史,而强调亚洲诸国之间的关系,“合东洋诸国为一历史团体,于亚细亚东方民族之盛衰、邦国之兴亡言之甚详,而南方亚细亚、中央亚细亚与有关系者,亦略述之”,所以被视为“世界史教科善本。"(4) 《东洋史要》出版后,在国内教育界有很好的评价。此书译成中文之后,“盛行殆遍于东南诸省”。学部认为是书“以种族之大势为纲,其叙事以国际之关系为键,条理分明,简择得要,可谓东洋史之善本。”....... 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的兴起,固然有传统史学内部存在革新因素涌动的结果,但很大程度上是在国外近代史学的影响和刺激下发生的,国外史学无疑起到了“助产婆”的作用。近代新史学家批判封建旧史,所用的“理论工具”都是舶来品,并非是传统史学中的学术话语。若没有国外近代史学的引进,恐怕很难革传统史学的命,更难以作富有近代意义的批判。...... 近代学人对日本之支那史、东洋史著作的心态尤为复杂。一方面,他们对于来自异域的新事物,给他们带来了“新学说、新眼光”,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对这些史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知识全而后国家全,历史全而后知识全,完全之历史,造完全知识之器械也。余观日本所为东洋诸史,庶几其近之欤(5)。”另一方面,非常难以接受本国史也要求助于外人尤其在近代与中国有宿怨的日人之手,有损民族自尊心。“吾支那人也,支那人不能作支那史,窃取东籍而揣摩之,已可嗤矣。(6)王国维亦曾说过:“以吾国之史,吾人不能作而他人作之, 是可耻也,不耻不能作,而耻读他人所作之书,其为可耻,孰过是也?”(7)本国史要靠外人编写,固然可耻,但不虚心好学、忍辱负重而束书不观,那就更为可耻了。王氏此言还是比较积极的。梁启超言: "中国史至今讫无佳本,盖以中国人著中国史,常苦于学识之局而不达,以外国人著中国史,又苦于事实之略而不具,要之此事终非可以望诸他山也,不得已而求其次。"傅斯年深有不满的说:“近年出版历史教科书,概以桑原为准,未有变更其纲者。"(8)黄现璠向史学界发出了振聋发聩之声: "(《东洋史要》)“上古史,尚插以神话;文化材料,多付阙如;且重要史事,亦多遗漏,实非完善之作。不过在当时教科书中,称为善本,名贤同声推重,几至人手一简,可知国人历史知识,在日人之下,由来已久。呜呼!亡国非一道,救国亦多端,吾国史学家,其知猛醒焉末?”(9)。
(1)那珂通世.中等东洋史教科书原序. 中等东洋史教科书.上海:文明书局,1904.
(2)王国维.东洋史要序.东洋史要.东文学社,1899.
(3)梁启超.东籍月旦.饮冰室合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4)徐维则辑,顾燮光补.增版东西学录·史志第一.
(5)陈庆年.中国历史教科书·序.
(6)马雄.续支那通史序[A].续支那通史.会文政记,1903.
(7)王国维.重刻支那通史序.支那通史.东文学社,1899.
(8)傅斯年.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北京大学日刊,1918-04.
(9)黄现璠.《最近三十年中等学校中国历史教科书之调查及批评》.《师大月刊》第五期,1933年7月.
[3]《宋末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的事迹》是作者历年蒲寿庚研究的集大成者。全书分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本论部分又分(一)大食人的通商,(二)居留中国的大食商人,(三)居留广州的蒲姓,(四)蒲寿庚的事迹上,(五)蒲寿庚的事迹下,(六)蒲寿庚家族。本书决不仅仅是关于蒲寿庚个人事迹的考证,而是广泛涉及了唐宋元时代中国与阿拉伯之间通商往来的各方面历史事实。如提举市舶官职的建立、阿拉伯世界往来中国的路线日程、唐宋元时代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作为外国人居留地的蕃坊、居留广州的历代蒲姓等。本书曾获1926年日本帝国学士院奖,1928年作为“东洋文库研究部纪要”之一,被译成英文;另外,汉译本先后题为《唐宋元时代中西通商史》、《中国阿拉伯海上交通史》及《蒲寿庚考》在大陆和台湾出版刊行,对世界各国的汉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后中外学者关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的研究,无不以此书为基础和出发点。(摘自钱婉约《"东洋史说苑"及桑原中国学》,原刊《东洋史说苑》,[日]桑原隲藏(著),钱婉约、王广生(译),中华书局,2005年)
[4]《东洋史说苑》为作者身前亲自编订的短篇论文集。收集了作者较为通俗可读的短篇论文23篇,将之分为时事、文化、宗教、习俗、气质、人物、杂纂七部分,1927年六月二十日由弘文堂出版发行。 出版后,以其文字清新可读,内容新颖超拔,成为不可多得的史学畅销书。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许多方面仍不失其魅力。 《东洋史说苑》与 《中国人气质》 [(美)阿瑟·史密斯]; 《中国人精神》 [又名《春秋大义》或《原华》辜鸿铭] 共同成为世界洞悉中国人性格的三个范本。虽然,书中不难察觉桑原对中国人的民族偏见,几十年过去了,这种印象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热心研究中国文化的日本学者,对近现代的中国人却是不大瞧得起的。这种价值的分裂,值得我们深思。

书籍目录

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总序
桑原骘藏与他的《考史游记》(译者序)
插图目录
图片目录


凡例
长安之旅
山东河南游记
东蒙古纪行
观耕台
寄自南京
后记
图片一览
索引

作者简介

作为日本近代东洋史学的创始人之一,桑原骘藏及其中国学已成为国际汉学领域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考史游记》一书详细记述了桑原氏于1907-1908年间探访中国陕西、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的一些重要史迹、陵墓、碑碣等,记录下了所经之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及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社会状况,并且配有大量的珍贵图片,是一部学术文献价值极高的访古考史游记,一直被日本学术界视为游记中的典范之作。

图书封面


 考史游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初看上去,桑原氏的这本书,在这一系列当中出类拔萃的厚,与其他一两百页的游记似乎有着巨大的不同,仔细翻翻,发现原文只有267页,后面都是游记时的图片还有附注。120多页的图片和近40页的索引目录足见桑原氏治学严谨之细微,让一般的学者为之汗颜。在本书的封底,中华书局的编辑也评价说,“这是一部学术价值、文献价值极高的仿古考史游记,一直被日本学界视为游记中的典范之作”。《考史游记》之所以能成为一部典范之作,个人看来并不是因为读者可以通过这部作品获得多少价值丰富的文字,更多的是一种原始资料的收集,一种游记体例的形成,更确切的说,甚至是一种严谨学风基础的奠基。在整部书中,桑原氏告诉了我们一种写考察有机的固定格式,除去几点几十分到了何地以外,首先,桑原氏通过他的游记告诉我们,在进行一次乡土考察之前要做什么——收集当地相关的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另外还有一处独见桑原氏自身之长,就是其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熟谙,你会发现每当桑原走到中国版图中任何有点儿风景,有点儿底蕴的地方,桑原都会先奉献出一句古诗(词),然后在讲述在此地曾经或者传说中发生过的事情。其次,桑原氏很注重对一手资料的收集,在书中你会发现,但凡桑原氏走到任何一块他发现的石刻、碑刻前,他都会抄录下那些已经日渐模糊的文字,而且他从不吝惜为那些已遭损毁的建筑一个一个的拍下照片,这些都是乡土考察的好方法,也是收集资料的最好途径。通读全书后,你会发现桑原一次又一次的记下碑文,拍下照片,可见这种习惯早已被其熟记于心。最后还有一点也可证明桑原氏是一个做事情极其注重细节的人,在书中我们能看到他在对文物与古迹的勘定时,大量的运用了数字来形容,虽然用的多是尺、寸、米这样的单位,会因时代不同而产生些许变化,但是相对中国人更加虚幻的数字来说,这反倒是非常之精确,而且具有非常大的学术参考价值,因为桑原氏多记录的是某个物件儿它的长、宽、高,它与另外一个标志物的间隔在多少米。至少对于今天的世人来说,如果这处古物已经损毁,我们可以通过桑原氏的游记来恢复他的原貌,重现它当年的风采。所以说,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他向我们宣扬了多么美妙的观点,因为它的语言实在是朴实无华,也不在于它传播了多么精辟的学术观点,介绍了多少值得你回味的知识,因为这本游记基本上可以算作个普查总结本,但是这都不影响这本书在日本学界乃是汉学界、国学界中崇高的地位,也不影响它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与影响,因为他宣扬了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我一直相信,大师之所以称之为大师,并不是因为他的学识比其他导师更卓越,而是他的为人处世让世人敬仰,他的治学理念影响深远。显然,桑原骘藏他做到了。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感悟是有的,只是没有大段大段而已。作为外国人,他是了解和记录,印证自己的认知。这样做恰恰是给我们最好的角度,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想知道在他的时代,这些古是什么样子的。
  •     什么叫干货……
  •     日本人的细致与野心是令人生畏的
  •     遗憾的是书种很多东西现在已经不在了,只有靠一个日本人的日记来感知。
  •     大段的流水账,大量的照片,大片的资料典籍引用,中间时不时出现一两句很有深度的借景抒怀。这个日本人,很不简单。 那时,昭陵六骏还屹立在秦川荒野上。。。。
  •     文中,那荒凉大地中各种历史遗迹遍地荒弃的景象似乎浮现眼前。
  •     最初是通过图书商报介绍这本书的,于是赶紧去新华书店搜寻,果然不错,就在卓越购下了。果然不错!民国时期外国人在中国的一些行走见闻,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帮助我们了解当时那个时代。另推荐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今天我身在日本,在酷暑难当的东京,却怀念着那汪洋恣肆的长江。”
  •     历史教授看古迹还是简略了点
  •     阿木老师说我们的下乡作业要以这个为参考==
  •     “中国人尤好附会,敢于牵强。因此,若乡里名为董家,则必设董仲舒墓;若阵营称细柳,则必建周亚夫祠,比比皆然。其实,像直隶景州的董家里,像细柳营等,与二人毫不相干。所以探访中国古迹时,需加以细心留意。”如今这个爱慕虚荣,乱认祖宗的毛病,反而愈演愈烈。
  •     桑原博士是大学者,此书属游记,眼光很好。
  •     熊野道中
  •     文字平淡无奇。从一个汉学历史学者的角度在那个背景下的游历,相信有很多历史的观感,可惜没有呈现。
  •     自幕末到昭和的日本人西游记中,桑原骘藏的《考史游记》可谓学人笔记的典范。以“蒲柳之躯”在两年间三度出行,在桑原骘藏的一生中是绝无仅有的。
  •     好人
  •     在他的筆下,旅行不再是淺淡的對遙遠歷史的歡喜,而是於熟知之物的重識、親近與傾情。
  •     細致。我想知道這個日本人考證這麽多細節用了多久…
  •     不知是翻译还是原文的问题,文字很普通
  •     这个日记,我像是跟着他一起走过。
  •     晚近之国运末造,直如倒叠累卵,亦复荒伧凋丧,故桑原氏之实录之考索之凭吊,其愈加繁密则愈见勒逼,读后以其追往无所观复,趋今则判然殊途,此所谓底意难平,适足乱人!
  •     什么时候可以照着走一回
  •     整体不错,就是书中照片不太理想
  •     不错的书,日本人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游记最近出了好多本,这本尤佳
  •     有时候历史这个事,真的很微妙。日俄战争可以算是一场灾难吧,胜利的经费却组建了京都大学的中国学派;学者做研究弥补清末中国社会风俗、考古研究的空白是好事吧,各种勘测地理地图却帮助日后侵华日军的长驱直入。战争结束,留给后人更多的是这种勤勉治学态度吧
  •     文字朴实,图片珍贵。
  •     作者于1907.08游历于中国.每到一处必述其古迹景观.并拍照保存.读完全书不由感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几乎无一地没有历史.无一地没有古迹.可惜又经历数十年战火.一些古迹景观只能在此书中领略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