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历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俗说史 > 现代中国的历程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101078923
作者:黄仁宇
页数:27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中国社会的物质早期的统一与中央集权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的确意义非常重大。那条大河在大片的黄土层之间出入。由风吹来的沙土密集堆积而成的黄土层,厚度通常超过300英尺。结果,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大河如果含沙量超过4%到5%,就已经相当高了。然而,黄河河水的含沙量却曾经有过46%的观测纪录。它的一条支流的含沙量,则高达前所未闻的63%。黄河河道的最后500英里,注入的支流不止一条.因此,黄河的河道经常淤塞,堤坝被冲溃,以至于今天黄河的河床要远远高出邻近的华北平原.在帝制时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因为这类水利设施通常会给邻近的国家带来问题,并加剧祸害。早在公元前651年,相关的诸侯国就举行过一次联合大会。会议中,参与者们郑重承诺,决不改变黄河的河道,以免给其他国家造成麻烦。然而,承诺是无效的。随着中国进入战国时代,即公元前5世纪初至公元前3世纪末,争霸的诸国甚至会故意决堤,来淹灌敌对国的领土。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这样,虽然一些人可能言之过重,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防洪、灌溉以及后来的散装运输所形成的对水利工程的需求,有利于帝国的统一。不仅如此,这一环境背景,同样还是解释为什么中国实行传统官僚制而非贵族制的最好理由之一。水利控制及其管理,总是会跨越封建诸侯领地的边界,而只有由一位君主及其各级官僚才能够掌控它。

前言

  出版说明  今日的中文阅读世界,如果要提出一位从学者、企业家等各界名流,到白领、高校学生等普通读者均赞誉有加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无疑是最热门人选之一。  1982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黄仁宇先生首部中文历史作品《万历十五年》,带给人们非常震撼的阅读体验,提供了思考社会与历史的另一个维度。这本书风行近三十年,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和高校师生的案头必备书,屡获佳评:《新周刊》《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中国图书商报》"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第九届深圳读书月"30年30本书"、2009年搜狐"读本好书"经典好书奖……  自《万历十五年》之后,黄仁宇先生的系列作品陆续在中国大陆出版,"黄仁宇旋风"成为中文读者的阅读盛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2006年8月、2007年1月,中华书局重新校订《万历十五年》,增补相关文字,分别推出《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和增订本,受到读者广泛欢迎,短短数年印行近30万册,见证了黄仁宇作品长盛不衰的魅力。  目前大陆出版的黄仁宇作品,或号称"黄仁宇全集",其实并非全璧。由于种种原因,黄仁宇先生尚有一些单篇论文及随笔散见于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报刊杂志,为大陆读者所不易搜寻。对于喜爱黄仁宇先生及其作品的读者朋友来说,这不能不是一个遗憾。有鉴于此,我们在黄仁宇哲嗣黄培乐先生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多方途径搜集整理黄仁宇先生集外文字,编成一册,作为"特别的礼物"呈给众多的黄仁宇作品爱好者。黄仁宇先生曾坦言"我是自己雇用自己的记者,为一般读者大众而书写",我们相信本书的形成亦算符合他的宗旨。  中国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一直是黄仁宇先生念兹在兹的关注主题。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历史学家,是因为自己颠沛流离,一切源于中国的动荡不安","我开始接触(历史学)这一行业和技艺,是因为动荡不安的生活造成心灵苦恼。为了寻求问题的解答,我才发现世上所有的事件全都紧密相连"。又说:"我的主要任务在于以一己之力密切观察,西方如何和东方交会,东方如何和西方融合,直到两者融而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史。"黄仁宇先生早年经历动荡,从军抗日,中年负笈美国,其间数十年遍游世界各地,考察先进国家进入现代化之程序,并反观中国取得突破之契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可鉴。在他的作品里,主张摒弃意识形态或道德上之争执,注重考察实情实事,"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体察历史发展的真实背景以及未来的真正趋向。本书辑录的文字也正体现了这一特色。是故,我们拟名为《现代中国的历程》,而且获得了黄培乐先生的首肯。  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耿立群女史编纂的《黄仁宇研究资料目录》堪称编者搜寻黄仁宇先生作品的指路明灯;她还惠寄编辑部多篇黄仁宇文字的复印件,使本书得以成全。这是我们必须特别提出致谢的。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总发行人兼总编辑林载爵先生对本书的编辑也予以关心和支持,特此致谢。陈时龙先生翻译了《倪元璐:新儒家官僚的"现实主义"》、《16世纪明代中国的军费》、《明代的财政管理》、《中国社会的特质》四篇英文论文,在此致谢。编者需要一一致谢的尚有:庄惠薰、洪丽珠、马昕、王瑞玲、李静、祝安顺、胡永华、余瑾等多位女士与先生,他们都在不同的方面促成了本书的问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编文字多发表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各类报刊,其用字、表达习惯都跟如今不尽相同。编校过程中,一般不作统一修改,以保存原貌。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1年1月11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黄仁宇的书并不是一般的历史著作,也不只是给学者专家写的,而是写给大多数的中国人看的,时代感特别强,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高王凌20年来,黄仁宇在中国青年一代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知音。……一位学生对我说过,黄仁宇是使他真正发现了历史学的美感与魅力的学者,人们常常可以在史学新秀的作品中发现黄仁宇的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萧功秦我发现,历史学者文风的改造固属不易,在扎实的史料功夫基础上有自己的深刻见解则更难。由此感到,黄先生实在不是一个易得的人材,不信,请在今天的中国史学家中找出这样一个来!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世瑜黄仁宇以充满魅力的笔调、独特的措辞和丰富的想象力掳获了广大读者的注目,他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家中的一个异数。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发行人兼总编辑 林载爵我的主要任务在于以一己之力密切观察,西方如何和东方交会,东方如何和西方融合,直到两者融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史。  ——黄仁宇

内容概要

黄仁宇,(1918-2000),湖南长沙人,早年辗转于求学、从军之途,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然而时代却不允许有这样的机缘;其后赴美研习历史,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中国少了一个拿破仑,却多了一个以其睿智打开人们视野的历史学家。
代表作有《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他传奇性的一生以及大历史观的由来详见自传《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他的作品《万历十五年》畅销中文阅读界近30年,是高校师生以及企业家、作家、学者、艺术家、新闻记者和官员等社会各界人士常读常新的经典作品,频频出现于历年报刊杂志的阅读推荐榜单,并斩获诸多荣誉:
《新周刊》《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中国图书商报》“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出版科研所 “新中国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
第九届深圳读书月“30年30本书”
2009年“读本好书”经典好书奖
《东莞日报》“影响新时代的60本书”
南京大学百名教授推荐“十大好书”
湖南首届“读书月”社区推荐书目
……

【黄仁宇自述 】
我的主要任务在于以一己之力密切观察,西方如何和东方交会,东方如何和西方融合,直到两者融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史。
【名家评论】
黄仁宇的书并不是一般的历史著作,也不只是给学者专家写的,而是写给大多数的中国人看的,时代感特别强,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高王凌
20年来,黄仁宇在中国青年一代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知音。……一位学生对我说过,黄仁宇是使他真正发现了历史学的美感与魅力的学者,人们常常可以在史学新秀的作品中发现黄仁宇的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萧功秦
我发现,历史学者文风的改造固属不易,在扎实的史料功夫基础上有自己的深刻见解则更难。由此感到,黄先生实在不是一个易得的人材,不信,请在今天的中国史学家中找出这样一个来!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世瑜
黄仁宇以充满魅力的笔调、独特的措辞和丰富的想象力掳获了广大读者的注目,他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家中的一个异数。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发行人兼总编辑 林载爵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中国社会的特质
从唐宋帝国到明清帝国
倪元璐:新儒家官僚的“现实主义”
16世纪明代中国的军费
明代的财政管理
什么是资本主义?
蒋介石
蒋介石的历史地位
站在历史的前端
我们的问题,我们的思考
关于蒋介石日记之二三事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开场白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卷尾琐语
关于《万历十五年》的三数事

编辑推荐

《现代中国的历程》:黄仁宇作品最新结集,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路。

作者简介

本书辑录了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美国、德国以及港台地区发表而未收入大陆《黄仁宇全集》的论文、随笔、书评等14篇文字。黄仁宇先生的文字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纵横中外、从容讲解的风格,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路,给人带来重要的历史启迪。
【本书特色】
1,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畅销经典《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先生文字最新结集,全部文字均为第一次与大陆读者见面。
2, 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路,纵横中外,畅谈古今,全书浸透着黄仁宇独特的大历史观精神,给人带来重要的历史启迪。

图书封面


 现代中国的历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开始一直没弄明白黄公这本书的主旨,直到看了“蒋介石”和“蒋介石的日记”这两篇才明白黄公所要表达的观点。前面关于唐宋和明清帝国的论述,不过是在剖析中国古代国家无法“在数目字上进行管理”这一核心问题。至于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则在以上两篇予以回答。
  •     ---------------------------慎看---只自己备份用-----------------------大概没有人是先买了此书再去看黄仁宇的其他作品的吧...惭愧说对中国历史我一片空白,可能任何一个看过清宫剧的阿姨婶婶都比我知道得多。《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摆在书店人文社科的显眼处,可是我却买了这本其零散论文的集结之作,也许是书名限定的范围在前两者之中,不大不小。首先高兴是文章都不是叙事性的(也许是我多虑了),即没有历史故事感,而是通过数据,资料,计算来得到非常严谨的结论,明代某年的财政盈余或赤字清清楚楚用表格列好,讲起来底气十足又清晰,这也是我喜欢的方式。主要有两点想说:第一,是特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关系。书中有一篇文章谈到明末官僚倪元璐,他在仕途中提出的一系列比较具有前瞻性的财政管理的建议,其中之一是为明帝国的财政管理设定一个位于南方的地理上的基地,开始设想在九江,武昌,后来因局势而考虑南移福建。在我看来,这个想法兼顾政治与经济因素,即虽然政治中心在北方,繁盛市井却居南隅,这已成事实。倪元璐的顺水推舟的“基地”想法除了中央对南方赋税贸易等的控制需要加强之外,还似乎预见了明代遗民后来在南方的抵抗运动。当然倪还有很多经济学的见解也是比较先进现实的,比如对个人利益及利润驱动的认识等,早就与正统儒家的义利观相悖,(不过其功利主义还是保守而非冲破道德的)而富绝对的实用色彩了。还有一例是讲晚明君主对明太祖建立的基本原则的恪守,光阴流转时代前进,“静止的国度”是不可能走得宽阔无穷的,“官方僵硬的儒学意识形态”束缚着整个政治体系中小部分的改良,纵使户部尚书能够有超强记忆,能够洞见弊病,能够事无巨细地记录,或者能够鼓足勇气去提出对税赋田租的改良建议,等待他的不过是陪明王朝走一段下坡路或者陷入缧绁之中吧。只在课本上学过唯物史观,如果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也是符合的,前文主要讲的该是两者展开的原理关系。再说到近代,后辑录了一些对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文字史料。给我感觉是“客观”二字。历史课本除了说其背叛国民革命以及统治时期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外,就只着重关注了后者的思想及军事成就。但这里的文章中评价蒋政府“奠定新中国的一个高层机构,已有历史的事迹做明证,蒋以‘忍辱负重’和‘埋头苦干’的办法,将原始的和不能和衷共济的因素,结成一个现代型的军事政治组织”,而毛则“造一个新的低层机构”。我不知道这是否精确地指的是某一时期还是高度概括性的评价。不过这一方式于我极新鲜,上层官僚和下层农民的统一在一个政党手中似乎不可能完成,抗战时期的精诚合作便是建立在两党战线的基础上。另外,我们说上层建筑一定要符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一例中共在潞城一个村庄的组织,用威逼利诱,“打土豪分财产”的方式控制村庄,然后“有适当教育的中共人士”才整批进入,再度分田,教导他们为善合群。这种事说出来好像不怎么体面,蒋政府是绝对不可能这样做的,既然旧的社会制度已经到了不可能发展下去的地步,那此举也算是合情有趣了吧。二是“数目字上的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ment)。网上看见很多人关于这个争得极凶,不同专家不同理解。仅从文本出发,我的对其解读便是简单的数据收集陈列汇总公开等等流程。明显的是晚明政府是没有能力也不会这样来对待财政的,神宗皇帝甚至藏着不知额数的小金库不肯借给国家,更不必谈整个帝国的完善经济数据体系了。不过文章还谈到黄先生对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政府的期许,现在看来这样的期许似乎放到今天仍是美好的,我们离数目字管理仍有一定距离。还有就是书中无比强调的这一种技术上看似冷血的管理模式,的确是可以带来清晰明确的财政布景,或许透明的运作和绝对高效率的商业社会模式,但是道德的位置向来很高,难道可以弃之不顾?再想几千年来统治阶层倡导的浮于空中的道德仁义对比在数目字管理下财富积累惊人的蓬勃社会,答案不言自明吧。高二以来接受新观点之一就是过分的道德强调不如法律数字来得迅速高效,管理国家需要的是实力速度而非漫长静止甚而无结果的教化。这些天也看到很多人胡乱批判黄仁宇的数目字理论,也许存断章取义之嫌。现在想来用这种理性温和的态度看待严肃历史倒是很爽快的体验,也许先读这本书也是好事,小小的平台,无忌的猜测,就从这里出发,去更深更远处。
  •     中国地广人多,政治早熟,小农发达,但官僚机构臃肿,税收效率极低,再加上北方游牧民族不时添乱,朝廷内部贪官太监乱政,民不聊生之时,揭竿而起,于是改朝换代,可惜换汤不换药,中央仍然集权,闭关仍然锁国,重农仍然抑商,意识形态仍然代替法律制度,科学、民主、经济,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反复被抑制,直到英国人的炮弹炸过来,如梦初醒的当局者才开始临急抱佛脚地兴洋务,可惜抱的也不是佛脚,是孔老二的脚,人们被灌输了两千年儒家君臣父子妇道般奴性的价值观,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就“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民主科学”了?留学精英们的确是睁开眼睛看到了世界的发展,也看到了内地的闭塞,可惜太过理想主义,中国的摊子太大,地理条件差异大,人口太多,文化水平极低,生产力水平极低,现代国家的历程,真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也不是“民智未开”的简单问题。新兴的资产阶级,太固守自身阶级位置了,如果能睁开眼睛看看山区里失地农民的悲惨境况,把土地革命一事提上议程,大刀阔斧,也许蒋公的历史评价会有所不同吧?不同阶段的历史有其共同的特点,臃肿累赘的官僚机构,掌握特权的贪官污吏的横行腐败,老百姓对统治阶级的信心低落,改革开放三十年,成绩的斐然,然而问题也凸显,中国人用起了苹果手机,看起了美剧,穿起了阿玛尼,开起了奔驰,可是中国人真的变了多少?相较50年前,100年前,300年前,500年前,本质真的变了吗?更加眼光开放?更加宽容谦卑?更加科学民主?更加文明法治?打开电视,可以关了。哎。

精彩短评 (总计73条)

  •     作者对明史的研究很深,尤其是明朝的财政,写得很深入,列举了大量的数据,让人觉得说服力很强,很客观。受益匪浅。
  •     黄仁宇的零碎见解也有其价值。
  •     多读些这类历史书,才可以真正鉴往知来。。。
  •     对普通读者来说读起来太累了。
  •     没想到黄仁宇的随笔也有被收录成书,得到这本书的时候很兴奋,之前看过两本仁宇先生的书,很是敬佩。对他的大历史观也甘心翘首称赞。这本书我看的极为艰辛,中间涉及到了太多的数据,人名,我个人对历史向来记了又忘,所以有种啃青萝卜的感觉,又硬又辣。我是很想读完,所以就硬着头皮看下去了,虽然有些不严谨囫囵吞枣,但也收获了甚多。尤其是关于蒋先生的那几片,又带我换了一个视角看这个人,原来他有那么多得无可奈何。多希望每一个治学问的人都能有如此鲜明的观点,能带普通读者从各个角度理解这个世界。太多人云亦云了,有的时候看着看着就觉得,咦这和我之前看的XX好像诶。其中失落自是随之而来。此前一直很惋惜仁宇先生是美籍华人,连书都是用英文写成再被翻译到中国,这很讽刺。但想了一想,国内的风气再把仁宇先生带坏了可咋整,忧桑……
  •     三星半,很多观点已经不新颖。
  •     2014 10 3 帕米尔读完了
  •     黄仁宇先生的名言: 不为华北无辜受害之民众伸冤固为心忍,若兹后仍将冈村宁次判罪处刑亦不近人情。
  •     这本书是一个类似论文和随笔的合集,笔者对于里面明代的军费那篇很感兴趣。
  •     很不好读,相当乏味,读完整本也没什么印象。
  •     黄老先生的文章真是经典之作,尤其是那篇《明代的财政管理》让我对中古时期的中国行政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
  •     是黃仁宇先生全集外的一些“漏網之魚”
  •     个人最受益的是这样一个概念,数目字管理。在<什么是资本主义>等文中作者都有提及,但未见全面论述。有趣的是,在<蒋介石>一章中有一段阐述,看了会比较清晰:在数目字上管理即全民概归金融及财政操纵。政府在编制预算,管理货币,厘定税则,领发津贴,保障私人财产权利时即已普遍的执行其任务,而用不着张三挨打,李四坐牢,用"清官万能"为宗旨,去零星杂碎的权衡各人的道德,再厘定其与社会"风化"的影响。这是黄仁宇眼中现代化的重要要素。
  •     书是好书,不过这浓浓的翻译腔行文,看起来真是太累了
  •     书很难读,嚼不烂,但是读完能得到一些观点或者其他东西
  •     书质量很好,物流很给力!!!
  •     2015-3:2 从地理环境来分析历史的发展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至于财政和税收等方面,作者强调的“数目字管理”部分,有点不是太理解,而且有些观点可能有待深入推究。
  •     纸质太差劲,内容还不错
  •     换一个角度看中国
  •     我有些讨厌这类选编的书,但又想看看这些编辑如何自圆其说。世上无非有读书人和替人读书人,且看看吧!
  •     浮躁的时候不宜读此类书
  •     还没看呢,帮朋友买的
  •     做人不能刚愎自用啊,即便是做了皇帝。重八的顽固,构建了一套静态的治理体系,僵化到不能随机应变,居然还能延续两百多年,也算个奇迹了。
  •     黄先生没出过这么一本书,本书内容为黄先生散落的文章,本书也作交代。可本书名为现代中国的历程,实为编者杜撰,夸大收集内容,看其目录一目了然,文章集中在明朝,岂能谈中国的历程。为了一点蝇头之利,欺骗读者,实为可悲。
  •     质量不错,是正版,价格也十分实惠
  •     几篇不相关的文章拼起来的书……
  •     对中国社会特质、资本主义有了新的一些认识。这个论文集子还是蛮好的。
  •     逻辑性挺好的一本书。值得阅读。
  •     学会一种新的历史观,不看一时对错,而是把考察的时间放的更长来观察,得出必然的趋势。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机联系,没有事物估计存在。
  •     老公喜欢读书,他选的书,错不了
  •     纵横中外,畅谈古今
  •     偏向数字管理和技术角度去分析社会发展的进程,应该仍旧运用马克思的方法论去研究问题。比如说为何中国社会化的进程没有产生技术层面的资本主义,而在这个进程中蒋的民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本质上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实条件产生什么样的社会,而什么样的社会又注定如何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爆发是必然和偶然的。缘起归结都在李约瑟的那个问题。
  •     书不像是正品,包装垃圾,封面很脏
  •     黄仁宇的一本算是杂文集,写的比较杂,但是算是可以的。作者以自己的历史角度解读历史。
  •     不如万历十五年震撼。。
  •     无中正则无毛邓。
  •     黄仁宇先生的作品集,内容比较专深,更像是本论文集,不是很好读进去,对于研究明代历史和想了解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的人来说是个好的参考书。
  •     论文合集,不及《万历十五年》
  •     好書,是黃仁宇論文集子,很有啓發性
  •     黄仁宇的书一定要看,有深度
  •     过时的遐思
  •     有点不连贯
  •     还是写明朝的这几篇有看头,细节入骨。
  •     好玩的
  •     花了7天看完了。很值得再看一遍。包括书里提到的作家和书,也值得看看。已经准备再买几本费正清和吕思勉,陶希圣的书看看。
  •     很不错的啊。。。值得买啊
  •     非常喜欢黄仁宇的书,以后接着买
  •     政治得看不进去
  •     封面上写明了是作品“集结”内容是从他的好几本书里面摘的,资本主义与21世纪,蒋介石日记那本,还有明朝的财务税收等等好几本所以如果已经买了黄仁宇其他的那些书,这本就不要买了
  •     很有意思的历史书,值得一读
  •     好书需读
  •     大概是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所读,讲蒋介石那几篇印象深刻,其他篇目也颇有启发。补标记。
  •     对历史不是很了解的话,读起来是有些吃力的,从几大方面浓缩了历史
  •     这本不太好,编得很烂,一点儿也不系统
  •     深感几千年来史学之衰退,且不论春秋左传,浩繁24史实以史记为颠峰,三国志次之,宋史等不堪,到了所谓25史的清史稿已呈惨不忍睹之态。资治通鉴有足道之处,但文学性不可与史记同日而语。钱老国史大纲最精彩在篇首,被热捧的黄仁宇则严重名过其实。(2013)
  •     相比万历十五年,还是少了点惊艳。大部分的笔墨还是放在明代时期。提出了一个观点,明清的衰败,本质是财政、货币体系无法支持帝国运转,没有数字化,现代的管理制度、原始粗糙的体制但是在中国农业社会的大环境下,跌跌撞撞运行了200多年,终于在内困外患的情况下走到了尽头。朝代更迭,并没有制度的创新,决定了近代中国悲剧的命运。
  •     读起来有点枯涩
  •     黄仁宇老师的作品,最经典的还是关于明代及其财政问题的书目。当眼光和笔法放大以后,反而有点局促有点古怪。
  •     内容当然不必再说,喜欢就是好,不喜欢就是不好。说下书的质量和包装,是不错的。希望买家继续努力,会有更多人光顾
  •     看看真正的历史,尤其推荐其中描写蒋先生的文章,性格剖析透彻。
  •     太难读了
  •     现代中国的历程
  •     黄先生总能从细枝末节处发轫,其文史修为真叫人叹为观止
  •     本要给高分,但是碍于本书里面的内容前后有重复,错别字很多,所以给了4分,再版希望高分。
  •     用全球史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路
  •     蒋介石构建上层结构,毛泽东则是在下层着力
  •     对于刚刚大一的我还是有点生僻 权当再读。
  •     包装很细致,纸质看起来很舒服,价格也很实惠,内容没的说~
  •     值得学习的历史,独到的见解。
  •     能自由的讨论蒋介石的功过是非,没有立场的限制,确实是很大的进步了。
  •     视角独树一帜,和马恩史观比有趣多了
  •     黄仁宇是有自己思想原则的人,视角对于我们常规的教育还是更特别一点的,能让我思考得更宽,想得更深刻。
  •     秉承黄仁宇先生的观念,里面写倪元璐和蒋介石的文章有些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