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宋朝十八帝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俗说史 > 正说宋朝十八帝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5-08
ISBN:9787101047349
作者:游彪
页数:286页

章节摘录

插图书摘建隆元年(960)——开宝九年(976)  太祖赵匡胤(yìn),21岁时,离家外出游历,23岁投奔后周太祖郭威帐下,开始征战沙场。世宗柴荣即位后,赵匡胤典领禁军,随世宗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越。30岁时,拜定国军节度使,31岁迁义成军节度使。周世宗去世后,33岁的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再迁归德军节度使。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34岁的赵匡胤代周建宋,在位17年,50岁去世。  太祖最主要的成就是恢复了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他平定二李之乱,吞并荆湖,攻取后蜀,灭南汉,亡南唐,迫使吴越和漳泉称臣,基本上结束了唐中叶以来藩镇林立、军阀割据的局面。太祖又是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制定者,其实行的许多政策对宋代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些都无损于赵匡胤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太祖一生,从流浪汉到普通士兵,又从士兵到将军,最终成为宋朝的开国君主,其经历富有传奇色彩。黄袍加身:乱世造就的君主  唐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唐。在平叛过程中,唐朝的节度使们拥兵自重,前蜀建立者王建石雕像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盛唐逐渐走向衰弱。唐天祐四年(907),朱温迫唐哀帝逊位,建立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在这50余年里,各地的将领们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兵强马壮,就能称王称帝,为此,他们甚至不惜演出一幕幕亲子杀父、兄弟相残的惨剧。普通百姓生活在战乱不断的环境中,更是朝不保夕,他们迫切希望社会稳定下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成为时势造就的英雄。  后唐天成二年(927)二月十六日,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赵匡胤先世为涿州人,后人遂以为赵匡胤祖籍涿州。但是,咸平三年(1000)赵匡胤的侄子真宗赵恒曾下诏封其祖父宣祖赵弘殷的远房赵氏宗族为官,却在诏书中明确指出保州(河北保定)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为赵氏故里。真宗开此先例后,其后的历代皇帝直至南宋高宗都对保州赵氏予以照顾。真宗此时距北宋建国不过40年,似乎不会将祖父籍贯弄错。然而,由于史书记载的差异,赵匡胤家族祖籍究竟在何处,尚需作进一步探究。  赵匡胤的祖辈均做过官,其父赵弘殷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爱将。由于出身将门,赵匡胤自幼便学习骑射,表现出极强的恒心和毅力。他曾找了一匹没有驯服的烈马来练骑术。赵匡胤才坐上马,那马却不甘人骑,使起性子来,直朝城门狂奔。赵匡胤猝不及防,一头撞在城楼上摔了下来。在场的人大惊失色,都以为他必受重伤。哪知赵匡胤却猛地从地上跃起,迅速追上烈马,纵身跃上,将烈马驯服,自己却毫发无损。  赵匡胤出生后十几年,朝代两度更迭。其父赵弘殷也在唐庄宗被杀后备受冷落,赵家逐渐衰落。到了赵匡胤21岁时,就连生活也变得十分艰难。赵匡胤正值风华正茂之时,他眼见不能依靠父亲谋取前程,便辞别父母和成婚三年的妻子,离家外出闯荡。  赵匡胤离家后,一路南下,穷困潦倒,受了许多白眼和冷遇。他曾投奔父亲昔日的同僚王彦超,希望能谋一官半职。王彦超看到赵匡胤落魄的样子,竟像打发乞丐一样,给了他几贯钱,便把他赶走了。赵匡胤无奈中拿着这几贯钱去赌博,哪知手气竟是出奇地好,盘盘皆赢。后周周元通宝当他满心欢喜地拿钱离开时,那些红了眼的赌徒却欺负赵匡胤是外地人,一拥而上,将他按在地上,一阵拳打脚踢,抢了他的钱财之后扬长而去。  两年的流浪生活颇为艰辛,但却磨练了赵匡胤的意志,也开阔了眼界。一日,赵匡胤到了襄阳一所寺庙里。院中住持饱经沧桑,阅世知人颇深。他见赵匡胤方面大耳,虽风尘仆仆,却难掩富贵之相,一身不起眼的装束,却透出英伟之气,又见赵匡胤谈吐不凡,胸中自有一番天地,便劝赵匡胤北上。南方地区相对较稳定,而北方却是战乱频繁,乱世出英雄。赵匡胤接受了住持的建议,便骑着住持送给他的驴北上。  赵匡胤到了邺都后,投奔了后汉枢密使郭威。乾祐三年(951),郭威发动兵变,建立了后周,是为周太祖。赵匡胤因战功被升为皇宫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周太祖的养子、开封府尹柴荣时常出入皇宫,见赵匡胤颇有才能,便将他调到自己帐下,让他做开封府的骑兵指挥官。周太祖无子,柴荣是皇位继承人。赵匡胤到了未来皇帝的门下,由此走上了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

内容概要

游彪―― 男,1965年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 1982��1986年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考入河北大学,师从著名史学家漆侠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硕士学位后留在河北大学历史系任教,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河北大学历史系教授。1997年9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学者王曾瑜先生。1999年,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之邀,赴早稻田大学撰写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是近藤一成先生,他给予了我这个外国学生以无私的关心和帮助。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九月,开始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一直从事辽宋西夏金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宋代兵制、佛教寺院经济、政治制度、宋儒与佛教的关系等领域,已出版《宋代荫补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宋代寺院经济史稿》(河北大学出版社),发表相关论文三十余篇。

书籍目录

序言
太祖赵匡胤 建隆元年(960)――开宝九年(976)
黄袍加身:乱世造就的君主
杯酒释兵权:皆大欢喜的结局
卧榻情结:未完成的统一心愿
赵匡胤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太宗赵炅 太平兴国元年(976)――至道三年(997)
斧声烛影:太宗继位之谜
和战之间:“守内虚外”政策的形成
附庸风雅:治术也是权术
传位难题:解铃亦为系铃人
赵炅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真宗赵恒 咸平元年(998)――乾兴元年(1022)
澶渊之盟:和平降临背后的故事
粉饰太平:天书与封祀的闹剧
寇丁之争:宫廷内外的较量
幕后女人:温柔而强悍的刘后
赵恒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仁宗赵祯 天圣元年(1023)――嘉�八年(1063)
生母之谜:“狸猫换太子”的传说
国母之争:生死两皇后
名臣之悲:范仲淹与狄青
赵祯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英宗赵曙 治平元年(1064)――四年(1067)
“母”子不和:英宗的即位与亲政
父子情深:围绕濮议的角力
君臣相得:英宗朝政治的有为
赵曙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神宗赵顼 熙宁元年(1068)――元丰八年(1085)
踌躇满志:锐意进取的少年天子
富国强兵:神宗与王安石的理想
曲折实践:风云涌动的朝廷与后宫
对夏战争:击垮神宗的一块心病
赵顼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哲宗赵煦 元�元年(1086)――元符三年(1100)
垂帘太后和影子皇帝
政治漩涡中的新旧党
哲宗孟皇后的悲喜剧
赵煦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徽宗赵佶 建中靖国元年(1101)――宣和七年(1125)
青楼天子:风流君王的纨绔生活
误国奸臣:蔡京及其时代
“光复”燕云:长久的梦想与短暂的辉煌
艺术天才:遗留后世的瑰宝
赵佶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钦宗赵桓 靖康元年(1126)――二年(1127)
替罪羊:被逼上皇位的皇帝
靖康难:宋人无法治愈的伤痛
父子囚:魂断五国城的北宋君王
赵桓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高宗赵构 建炎元年(1127)――绍兴三十二年(1162)
流离朝廷:“泥马渡康王”的传说
千古奇冤: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权奸始终:秦桧受宠失欢为哪般
幸福晚年:颐养德寿宫的太上皇
赵构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孝宗赵� 隆兴元年(1163)――淳熙十六年(1189)
战与和:收拾旧山河的艰难曲折
得与失:孝宗重振皇权的努力
父与子:多情老父无情子
赵�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光宗赵� 绍熙元年(1190)――五年(1194)
“孝”子:从东宫“孝子”到不孝之君
“贤”妻:搬弄是非的李后及其下场
疯皇:光宗的心理疾病与南宋政局
赵�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宁宗赵扩 庆元元年(1195)――嘉定十七年(1224)
理政无方:好学偏又无能的君主
政治傀儡:“专制”皇帝的尴尬
内外勾结:贻害南宋的绝妙组合
赵扩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理宗赵昀 宝庆元年(1225)――景定五年(1264)
废立阴谋:从平民到皇帝的奇旅
端平更化:有名无实的中兴之梦
端平入洛:收复故都梦想的破灭
荒殆晚年:阎马丁当,国势将亡
赵昀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度宗赵� 咸淳元年(1265)――十年(1274)
十年天子:先天不足的皇帝
蟋蟀宰相:欺君误国的权臣
赵�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恭帝赵德 �元年(1275)――二年(1276)
孤儿寡母:南宋王朝的灭亡
吐蕃高僧:恭帝的最后岁月
抗元英雄:永照汗青的文天祥
赵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端宗赵� 末帝赵�景炎元年(1276)――祥兴二年(1279)
流亡小朝廷
宋陵大浩劫
赵�个人小档案
赵�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附录:宋代帝王世系
后记

编辑推荐

《正说宋朝十八帝》作者积多年宋史研究之心得,参以各种正史、笔记等历史资料,全面刻画宋十八帝的性格、命运和事功,讲述惊心动魄的宫廷故事,从中勾勒出宋代320年的风云变幻、喜剧悲歌。

作者简介

中国有文字的历史长达数千年之久,越是遥远的时代,留下来的谜团就会越多。因此,要发现历史的真相,谈何容易。姑且不说史料记载的缺乏,就算加上流传下来的实物资料和未来不断出土的新材料,似乎也不足以做到这一点。至少我们对很多事实还是不清楚的,或是知之甚少的。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下功夫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大宋王朝是一个奇特的时代。它拥有至今令人叹羡的高度物质文明和后人不可企及的文化高峰,却饱受积贫积弱之苦,迭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压力,最终亡于异族之手。大宋王朝的帝王们是如何应付这种局面的?他们有着怎样的性格,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距今八百年前的中国宫廷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这一切且容宋史专家娓娓道来……

图书封面


 正说宋朝十八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宋朝是中国历代朝代中经济最发达、国民文化最兴旺、科技创新成果最多、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鼎盛朝代,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在这一点上,可以被称为“富宋”。但同时,宋朝的时期是少数民族侵袭方兴未艾的年代,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也注定宋朝将称为一个软弱的王朝,面对外敌的侵袭,它所表现的卑躬屈膝的姿态是让人不耻的。在这一点上,又可以被称为“弱宋”。因此,我认为对宋朝的评价应该是“经济之富国,政治之弱者”。(一)宋太祖——赵匡胤  关于宋太祖的成功要素,我认为一方面在于“乱世造英雄”的大形势(自古如此,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以及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另一方面在于他本身就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敏感度,而且他善于广纳贤才,将其招入麾下,为其称帝奠定了群众基础。  但也或许是由于他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缘故,他对军权的掌控特别敏感,更不希望别人也通过同样的方式夺位,于是来了一招巧妙的“杯酒释兵权”,使得军事大权高度集中。  这样的方式的确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但也为宋朝成为“重文轻武”的王朝埋下了历史的祸根。  (二)宋太宗——赵炅  赵炅是赵匡胤的弟弟,本名赵匡义。他的继位一直笼罩着“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同时,他本身也不是什么特别优秀的帝王,军事能力不及赵匡胤,因此屡战屡败;明明没有多少文化还要附庸风雅,吟诗作对。  抗辽战争主要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民间广为传唱的“杨家将”故事的原型人物杨业就活跃在这一时期,但与戏文中不同的是:包青天“包拯”生活在宋仁宗时期,因此顶多与杨家的杨文广认识,不可能与佘太君认识。  这里,需要提到两位大臣:  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秘史,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赵普可以说是历经两朝的开国元老。  寇准(961~1023): 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宋真宗时,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德元年,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不久,被大臣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度被起用,封莱国公。后又因大臣丁谓等陷害遭贬,远徙道州、雷州。  (三)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发生在宋真宗赵恒时期,签订于1005年,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十万两。澶渊之盟后,宋辽开始了和平相处的局面,长达100多年没有战争,宋辽都在边境地区设置了互相交易的市场,贸易、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丰富了汉族和契丹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  “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就必须对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实上,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无论从大历史的角度,还是大民族的角度来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迭经争论的命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肯定者认为它虽是一个屈辱性的条约,但签订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它沟通了宋辽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否定者则认为“澶渊之盟”的签订,既承认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以后两宋之积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  宋真宗是一个性格懦弱、迷信鬼神的帝王,尤其是泰山封禅一事就可以看出他没有好好珍惜澶渊之盟后的和平,将本应用在建设国家的精力用在了装神弄鬼上面,这未免令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四)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是个历史评价褒贬不一的皇帝。他在位42年间,宋朝进入鼎盛,但也是衰落的起点。  从正面来看,仁宗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政府还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仁宗皇帝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从负面来看,仁宗性格仁善,自然也少不了懦弱,尤其体现在其处理宋与西夏的关系上。经过几次与西夏战争的胜利与失败,1044年,宋和西夏签订和约,内容是: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立为夏国王,宋每年给西夏白银、绢和茶叶。不过,从此宋和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两国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在宋仁宗时期(1022~1063),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人物: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狄青(1009~1057):北宋大将。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夏国。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土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由于狄青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升迁很快,几年之间,历官泰州刺史、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部指挥使等,皇佑四年(1052年)六月,推枢密副使。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仅作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狄青到陈州之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这时的狄青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惟恐再生祸乱,不到半年,发病郁郁而死。这位年仅49岁,曾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在兵刃飞矢之中倒下,血染疆场,马革裹尸,却死在猜忌、排斥的打击迫害之中。  对于狄青的死,是令人感到惋惜和感叹的。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宋朝排斥武将的国策,加上宋仁宗猜忌心重的性格。  (五)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第一个同盟者就是当时的宋神宗赵顼。我认为宋神宗是宋朝帝王中十分优秀的帝王,在位十七年,“不治宫室,不事游幸”,致力于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尽管王安石变法阻力重重,但他力排众议,坚持重用王安石为相,可见他改革的决心之大。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分析以后另外撰文阐述。这里我想说一下王安石的为人。  王安石这个人很有意思,除了为人正直以外,还十分不拘小节,有时连俸禄都算不清楚,拿回家去任家人随意花销,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改革上,可以说,他是一位难得的好宰相。不过,任何的改革都势必会遭受阻力,他的新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连神宗十分敬重的祖母都竭力反对。  不仅如此,当时熙宁年间,行政的效率低下,国家的活力也越来越少。因为承平日久,忧患全无。朝野上下,慵懒疲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五个宰相副宰相,除王安石生气勃勃外,曾公亮老气横秋,富弼称病求退,唐介不久辞世,赵抃叫苦连天,时人讽刺说这五个人刚好是“生老病死苦”。这种暮气沉沉的状况,并非大宋特有,其实也是所有“百年老店”的通病。  这些都给变法造成了空前强大的阻力,最终王安石变法还是失败了。  (六)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字君实,号迂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宝元元年,司马光年方二十,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  知道司马光,最早当然是他“破瓮救友”的故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选自《宋史》) 。司马光从小就表现出了沉着冷静的良好素质。至于他为什么会反对王安石变法,我看到这样一段话,说得不错:  “宋神宗受过西夏和辽的屈辱,一直想对西北用兵,但是国库里没钱。大家都想增加财政收入,司马光主张节流,王安石主张开源。王安石很清楚,司马光的节流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你要抗衡一大批权贵和既得利益者。司马光也很清楚,王安石增加国库收入的办法,最终只能盘剥老百姓。  司马光、苏东坡反对王安石,但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法,可不下指标,青苗法就推不动;一下指标,地方官员为了完成指标就不顾一切。最后的结局是个悖论,两难。王安石虽然有机会变法,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不管什么朝代,改革派失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设计。如果那个时候能够做到王安石上台,司马光监督;司马光上台,王安石监督,那他们推行改革时就不会大刀阔斧,而是小心谨慎。中国的经验表明:改革不能大刀阔斧,只能循序渐进。”  (七)靖康之难与北宋的灭亡  “靖康之难”是指靖康年间金朝灭亡北宋的历史事件。  公元1125年,金朝在灭辽之后驱兵南下,分两路进攻北宋,进逼宋朝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昏庸无能的宋徽宗赵佶听到金兵来犯,惊恐万状,传位给太子赵恒(宋钦宗),自称太上皇,借“烧香”为名,逃往镇江避祸。宋钦宗即位后,改年号为“靖康”。  宋钦宗与其父一样,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靖康元年,金兵攻打汴京,军民强烈要求抵抗,钦宗被迫起用抗战派将领李纲抗击金兵,但仍不断向金朝屈辱求和,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又同意割让河东、河北,一味地妥协退让,幻想金兵能够撤退。金兵在获得北方大片土地和大量金银之后北撤。投降派又得势起来。宋钦宗以为天下无事,罢免了李纲。太上皇宋徽宗回到汴京,继续过着腐朽的生活。  靖康元年秋天,金兵第二次南侵,东西两路军队合围汴京。在这危急关头,无赖郭京说他能请“神兵”退敌,宋钦宗竟信以为真,下令撤去城上守军,大开城门,请“神兵”退敌。金兵就乘机攻人汴京,徽宗、钦宗束手就擒,做了俘虏。  1127年2月,金兵将城内92个府库内的财物席卷一空,又把微钦二帝及皇族、大臣等大批人员俘至北方,延续了168年的北宋王朝灭亡。  (八)南宋的建立与岳飞之死  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宋高宗。  宋高宗是个幸运的皇帝,逃过了金人北撤时的搜捕,还捡了个皇帝宝座。但是,同时他也是个昏庸懦弱的皇帝。当时金朝屡犯宋,高宗卑躬屈膝妄想求和,使得韩世忠、岳飞等主战派辛苦取得的胜利功亏一篑。  岳飞的死一直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秦桧父子固然称为万世唾骂的千古罪人,但我认为高宗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这样的昏君,怎会滋养秦桧这样的奸相?!  (九)南宋的衰亡  南宋可以说是最软弱无能的皇朝之一。从开国高宗开始几乎都是昏君,有的还是疯子,总之都没有什么作为,大权旁落于奸臣之手,可以说南宋的奸臣之多也是一大特点。南宋的皇帝面对金人与元人的侵袭,表现出的是卑躬屈膝的姿态。尽管如此,还是难逃灭亡的命运。祥兴二年(1279),张世杰、陆秀夫等拥立8岁的卫王赵昺作皇帝,改元祥兴,迁居到小岛崖山,元派蒙古军和汉军分路进兵,张弘范率水师攻打漳、潮、惠三州,李恒用步骑袭击广州,阿里海牙统蒙古军进击琼州。后张弘范袭崖山,张世杰用大绳将船连结成阵固守。元军切断宋军的水源,张弘范又乘海潮攻击宋船,宋军大败,陆秀夫背着赵昺投海。“崖山之战”的失败和小皇帝的投海而亡标志着南宋的正式灭亡。尽管南宋皇帝十分昏庸软弱,但是也出现了像文天祥这样铮铮铁骨的英雄。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天祥,民族英雄。他曾经历多次的牢狱之灾,但是他坚强的意志和民族气节连忽必烈也为之汗颜。他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曾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  (十)与宋朝同时代的少数民族国家——辽、金、西夏  宋朝的同时期,也有这样几个少数民族国家,我们作以下整理:  1,西夏(1038~1227)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其创建者为夏景宗李元昊。这是一个曾经拥有光辉文化的少数民族,这是一个历史似谜的古代政权。西夏国是由藏缅语系的党项民族建立(中国汉族史籍中称其为党项,与其为邻的突厥人、鞑靼、蒙古人则称为唐古特人)。这个游牧并且农耕的民族,这个位居西北的异族政权,不是一个甘于寂寞落伍的民族和政权,它积极汲取了汉民族和北宋政权的文化营养。创制出了自己的文字,制定了自己的典章、礼仪制度,形成了与汉民族文化具有姻亲的西夏文化。西夏最终被元所灭。  2,辽(907~1125)。  勃兴于东北的契丹族,在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于907年建国,统一塞北辽阔地区,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神册),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耶律德光时,助后晋高祖石敬瑭夺取帝位,获得燕云十六州作为酬谢,势力又进入长城以内。在中原先进制度的影响下,辽朝逐渐向封建化过渡。适应境内不同民族和不同生产方式的状况,辽朝建立了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平稳关系。辽中叶后,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当女真族展开强大攻势之后,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 辽最终被金所灭。  3,金(1115~1234)  金是中国历史上以女真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其创建者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朝建国后,在护步答冈会战中大败辽军,随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攻取五京的前后步骤是东京(今辽宁辽阳)、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北京)。五京一下,辽朝随即灭亡。金灭辽后,与北宋遂成敌国。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东路军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难”)。  因此,金灭辽、北宋后,金与西夏、南宋并立,后来皆被元所灭。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简单概括
  •     记忆最深的仍然是宋徽宗,每次都想着如果他不是皇帝的话,应该又是另一番传奇,但也正因为他是皇帝,才成就了这一才人奇事!
  •     这本书还不错,作为普及性书籍,有其优点,言简意赅,情节简单,能让初步了解宋朝的读者,迅速对该朝代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且语言上也还不错,读起来不会感到乏味。但有点太简。总体还是不错。
  •     同样,八卦小说一枚,可是没有正说清朝十二帝好看。。。。。。看完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宋徽宗和李师师,呵呵呵呵。。。。。。
  •     很喜欢,我认为是可以收藏的一本书。
  •     对一个朝代进行简单的梳理。
  •     大二
  •     居然在图书馆四层中文小专区看到这本书,果断借了。话说赵官家们都不是一般地不给力啊
  •     一部能带你去了解大宋时期的点滴的书,支持一下!
  •     完全正史的書籍,比較完整全面。
  •     大一or大二 2007
  •     地铁上真心是够无聊的
  •     入门读读
  •     憋屈的故事,中华思想的根基。
  •     最喜欢的朝代,可惜最后还是落入了庸俗的小人妇女干政
  •     戏说之后兴起正说热,本书不过走马观花的介绍而已
  •     建议把“正说”改成“浅说”,简单介绍宋朝十八帝。。。看正说系列,基本上皇帝没几个好东西。。。就这个感觉。。。
  •     物流不错,纸张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已经读到187页了,很喜欢。
  •     收到后看看再说了
  •     写得太敷衍了,完全是按框框堆砌
  •     这书质量较差,有学者的枯燥却无深度,有普及读物的浅白却无趣味。
  •     此书以历史真相为依据,以时间为线索,简要的介绍了宋朝的历史,可观的述说,严谨的评论,对于中国历史的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对我们了解我国历史真相很有帮助。
  •     正品 包装好 便宜
  •     历史入门级休闲读物
  •     正说这个词用得有点过了,就是点拾遗补充之类的。
  •     正说宋朝十八帝(图文本)
  •     了解宋史的读物
  •     确实是正说那段历史,很有条理,对于入门的“史盲”们还是值得一读。大致概括了各皇帝在位的朝廷大况,浅显易懂。
  •     宋时才是真正的三国
  •     宋太祖可谓开国皇帝当中最仁慈的;真仁英神哲徽钦,高孝光宁理度恭~
  •     就是这本书告诉了我,祖宗真仁英神哲徽钦,高孝光宁理度恭端末。
  •     高中继明朝那些事儿后看的。还行
  •     比外面便宜不少,送货也很快
  •     对于宋朝粗略的发展进行了介绍,没什么好值得特别回味的地方,单单只是作为一个历史梗概来看待
  •     读完最直观的感受是宋代皇帝对大臣仁慈,喜欢改名字,就这么些个鸟皇帝,两宋三百二十年也差不多了
  •     宋朝十八帝
  •     2007年11月15日
  •     一切都不错包装也到位!
  •     比较客观的介绍了北宋、南宋的18位帝王。并客观的给予了评价。对于了解宋朝的历史,特别是一般读者,是一本很不错的读物。而对于研究宋朝历史的朋友,也可以作为一本参考书。
  •     宋朝,太多话可说了
  •     书籍很好,正版的,也挺便宜!
  •     每及改朝换代,多对前代帝王陵寝采取保护政策,以示对死者的尊重。忽必烈灭宋建元后,却伙同西藏盗贼对宋陵大肆洗劫并坐地分赃。本意是要震慑不肯归附的宋人,但适得其反,这不仅激起念祖敬宗的宋人更强烈的仇恨,最后,还使朱元璋借此直接灭掉了元朝!而其本人死后,更是连陵墓都没敢建造,真真可笑!
  •     比较一般,走马观花。
  •     想科普的读读也就罢了,想认真研究下宋史的还是不要读了,浪费时间
  •     就是一本历史书
  •     还是算普及型的历史性读物 虽然宋朝对外羸弱 但政治真的很有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