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忧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俗说史 > 历史深处的忧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7-5
ISBN:9787108010186
作者:林达
页数:320页

章节摘录

书摘新移民多数是近几十年来从台湾和大陆来的留学生及其家属,台湾来美国的移民风要比大陆的早刮几十年,几十年下来都已经基本立足了。最嫩的还是近十几年来从大陆来的留学生。尽管时代不同,新移民和老移民一样,要扎下根来都有一番数不清、道不明的挣扎拼搏。说是闯荡曼哈顿闯荡得自我感觉良好者,确属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对于华裔新移民,最常见的道路还是读书。在大学里读出一个或数个学位,直至可以找到工作为止。有了一份稳定的技术工作,这就算是成功了。还有一部分人,是拿的短期签证过了签证期的,这样,只能在中国人圈子里找一份低薪工作。所以,对于新移民,就其绝大多数而论,若谈及衣食住行,所谓汽车洋房等等,大致都不亚于一般的美国民众,要说好好品一品自由的滋味,许多人大概还没顾得上。    高等学府里,也有一些专学政治法律或社会制度的学者,也许,他们也难于不知如何向国内的学术圈外人开口,因为听众若是对美国历史不甚了了的话,要向他们解释清楚专门的理论,也实在很吃力,得不偿失。大概正因为以上情况,至今为止,我们还很少看到向国内普通人介绍美国社会一般百姓生活中的法律、政治情况的书籍。所以,你的问题问得很自然:美国的自由到底是什么滋味啊?    我也不敢说已经品出美国自由的滋味来了。我来美国后没有再进过大学的门槛,尤其是刚来时尚有语言障碍,甚至还不能从书本上去了解我已经生活其中的社会。同时,我一直工作和生活在最普通的美国人中间,大多数还是颇为底层的美国人。所以,我也许没有资格从理论上系统地回答你的问题。但是,可不要因此就不读我的信。我作为这里一个最普通的人,可以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谈一些对美国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我相信,你读了之后,一定也会像我一样,时而大惑不解,时而豁然开朗,最后没准就能品出一些滋味来了。    要下笔谈美国,确实非常犹豫。我记得看到过一个旅美人士写的感想,他说,刚到美国的时候,好像有一肚子可写的,体会特多,可是呆的时间越长,越觉得“参不透”,反而不知如何下笔。因为一深入进去,你就会看到,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美国的真实,都比观光两个月的旅客眼中的美国,要复杂得多。    犹豫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和美国,是两个背景非常不同的国家,相互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实际上非常深。到了美国以后我们才发现,美国人是多么的不了解中国,尤其是普通美国民众,他们想了解中国的热情,远远比不上中国民众对于美国的好奇心。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包括我们在内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感觉自己已经通过“全方位”的信息渠道了解了美国,大致对美国应该有了八九不离十的概念了。跑来一看,居然全然不是一码子事儿!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前两年的春节晚会,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小品,表演了一个中国父亲给在美国的留学生儿子打越洋电话。这位当父亲的掷地有声地在电话里对儿子说,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让他们美国人来给我们刷盘子!话音一落,下面激动的观众席上,发出一阵如雷般心有共鸣的掌声。这个场面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大陆已经有相当多的“游子”在美国留学,他们在餐馆打工的情况非常普遍,他们向自己的家人抱怨在餐馆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也很多,由于心疼儿子而产生对美国人愤愤不平的家长及其亲属,在中国已经形成一定的舆论。P2-3

前言

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总是一件好事情。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林达1996年1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作者以信件的形式讲述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实行这套制度已付了的和将要付出的代价。

内容概要

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带一本书去巴黎》。译著有《汉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战争》、《盖比橱柜的秘密》等。

书籍目录

序言
(林达)
移民、移民
费解的国家
三K党的故事
肥皂箱上的讲坛
氢弹秘密
诽谤罪的故事
总统请我入党?
枪在谁手里
家就是一个城堡
辛普森怎么引起了我的兴趣
公平才有看头
检察官输了
世纪大审判的告诫
百万黑人大游行
他们就是美国人

编辑推荐

《历史深处的忧虑》讲的是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一大堆毛病来。本书以信件的形式讲述了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 作者以信件的形式讲述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实行这套制度已付了的和将要付出的代价。

作者简介

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图书封面


 历史深处的忧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81条)

  •     最近又读了一遍,和几年前的感觉不一样。林达讲故事还挺有趣,但是谈起制度、历史就逊色一筹了。叙事、描述就够了,但是表达的观点有些自以为是。很多什么权利保障,伟大先贤一类的,对背后道理的解释有点想当然了。修正案及宪法的产生要从北美历史去多了解,这背后多是实打实的历史事件的人与人的博弈和斗争,谈不上所谓的精神伟大。
  •     美国人在追求自由的时候,往往都付出了很多代价,或许在中国这种社会成长的人们无法理解美国人为什么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维护他们的自由。诚然,自由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不知是美国人,谁都会为了追求自由,不惜付出代价,但自由是什么?这本书中给我们用生动的身边例子给我们阐述美国人追求的自由,不惊也让读者陷入深思,你若追求的自由是什么
  •     我在想,这本书如果用检视阅读读起来,可能会非常的迅速。作为近距离看美国的第一步,它有非常好的启蒙作用。对于美国的立宪原则和基本美国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极少。根据后面基本的书名。我大概推断,第二本是要细讲政治制度的分权制衡上的设计,第三本估计是要讲商业经济以及美国人的奋斗精神,第四本估计是要讲美国的文明与文化与世界的影响。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决定了它自身非常大的流动性。就像是一个大熔炉,在这个国家,各个群体之间都有矛盾。不过是黑人和白人是最大的群体,矛盾比较突出。像亚裔人就是很瞧不起非洲人。觉得他们很蠢,来了这么多年,竟然生计问题还是非常的不堪。但是,黑人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主要是文体娱乐方面。但是在20世纪也开始渗透到政治。比如平权法案的颁布。黑白的问题源于奴隶制,这是一个崇尚平等的国家的沉重历史负担。并不像我们的争斗是那种咬牙切齿。他们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都会有负罪感,这或许是宗教的作用使然?这本书着重介绍的是自由。美国立国的原因就在于英国的高税压迫限制了他们的自由,英国殖民地政府过多的侵占了平民的权利。所以他们起来革命。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基于前朝的疏漏。每一次革命都想对前一代的漏洞进行修补。那么,美国人的担忧,就在于政府强吃公民权利。他们有一个非常根基性的想法:当公民的力量面对没有限制的政府——这个国家机器,结果必然是螳臂当车。这正是他们历史深处的忧虑。他们的解决办法是用宪法和法律来限制政府权利。改人质为法制。而且全社会都进入一个法制社会的历史惯性,养成依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是他们最厉害的。面对自由,各种自由,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言论自由,这是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的。因为,只有当各种观点都得到表达了之后,我们才能比较每一种观点的优劣,才能最后做出一个相对理想的决策。他们不相信某一种观点会是绝对真理,因为这样会压死其他的观点。而真理的评判可能不是当代人能掌握的。少部分人支持的观点,从历史的角度看,可能是更加接近于真理的观点。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保持言论的自由。即使是三K党这样的组织,也要有发言权。在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言论环境中,民众逐渐养成的习惯是,不骗信。听各方的阐述。言论就像是在市场中交易的商品,优胜劣汰。存活下来的自然也能算是代表民意,也能反映民主性。人民看不下去的,自然就无人问津了。安全与自由也是另外一个让人比较头疼的关系。因为有的时候,维护安全是要以牺牲自由为代价的。威权主义国家可能在这个上的问题非常突出。美国人很怕政府以安全问题来侵害自由。所以非常小心。普遍上对于FBI这样的机构非常的害怕,而且也很不爽。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人们也在面临抉择。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黑人运动、反越战运动迭起的时候,FBI就很担心社会动荡。所以暗中捣鬼,希望破坏运动。但这种违宪性也让他们非常提心吊胆,这是在拿他们的政治生命做赌注。但,他们也确实在为国家的安全担忧。所以,自由也是有非常大的代价的。在核时代,面临了新的挑战。但是,人们还是觉得,对于核信息还是需要保密的。这玩意如果被恐怖分子掌握了。那么可能对美国人的生存权有极大地威胁。连生命都保证不了,何谈自由?关于政府,他是不拥有任何企业的。它的经费全部来自于纳税人的口袋。所以,纳税人自然而然有一种主人的感觉。认为:你拿了我的钱,你干事就别胡搞。政府人员的限制很多。违规的成本极高。而且,人民对于政府侵害民众权利的历史忧虑,使政府遭到很大的限制。这一方面是的确很透明,很公开,很廉洁。但是,又影响效率。很多地方工作放不开手脚。公民的持枪权看似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动。但是也是公民自由权利的象征。也是对政府的一种最原始的限制。如果你暴力执法,我直接就把你干掉。对于资本主义的肯定,是一种对于社会主义理想的叛变吗?人无论如何,什么年代什么地点,也要先把自己的生计问题解决了以后,才会更多的去考虑社会中他人的生计问题。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是雷锋。这样,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假设定立好。就赤裸裸的对人的本性进行肯定。那么,可能会减少人的很多包袱吧。等大家都富了,自然而然也会关注起社会来了。在美国,就体现为整个社会对于义务劳动的重视。关于法律而自由,作者通过辛普森案来展示。关键在于,法律的原则是宁可漏过一千,也不可错杀一个。这其实也是对自由权利的重视。如果错杀一个,冤案将自由人的自由剥夺,这个基本上等于夺了美国人的命。所以,这也是美国精神自然而然的反应。美国的制度是,原告和被告都是选手,然后法官是裁判,陪审员是最终结果的评判者。他们相信,如果一个事件真的是辩的非常明确了,那么最平常的人不需要什么附加知识,也能够理解。陪审员制度是他们的无可奈何的最佳选择。总之,这本书起名为历史深处的忧虑。是在与防止历史上发生的,英国殖民政府对于人民权利侵害的事件再发生,实际上是将对于自由的各种保护

精彩短评 (总计68条)

  •     林达的文章深入浅出,向我们介绍了民主与自由在美国的实践,在赞扬美国优点的同时也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年我就是看了这本书,才对宪法学产生出深厚的兴趣。
  •     以书信形式讲述美国环境里的种种,真的特别好读,也很细致。介绍了美国这个民主自由至上,宪法至上的神奇国家。
  •     了解美国文化的入门必读。之前微博上有人发过,一个十岁小女孩对川普当选总统评头论足。看了这本书才明白,美国就是这么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让他们每个人都对政治保持着密切的关注。所以那个现象也不稀奇了。
  •     关于自由、民主、宪政逻辑最深入浅出的诠释。嗯,这样的乐园可能没见过,但,梦见过。很遗憾现在才读,强推!
  •     经历过独立战争的他们会真正知道自由的可贵和失去自由的切肤之痛。并且,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那些险阻都必须为自由让步。
  •     关于美国的历史政治常识,这本书讲得真心不错,而且例子很有趣,观点也清晰。它对我最大的影响是让我对政治研究更有兴趣,而且让我骑上了一匹烈马去寻求宗教的内涵。
  •     从知识普及角度而言,该系列不枉一读,非常适合作为了解美国民主的入门读物。
  •     还记得大一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时的激动,对书中美式民主带来的秩序和自由的向往,兴奋难眠。绝想不到今日对民主持如此消极恐惧甚至反感的态度。群体行为碾碎一切,民主不过是民的主和主民的工具,对普遍缺乏独立人格的人情社会尤其不适合。
  •     好看好看好看
  •     比起名字的沉重,内容实在有趣可读,而且对比起现在正在发生的“刺死辱母者”的审判,让我一直好奇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美国,最终的结果会变成怎样......
  •     买了作者的所有作品。逐一拜读。
  •     书中说到让我十分敬佩的一点,那就是美国的建国者和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的农民起义的领袖都不一样,他们所要的并不是“拉下老皇帝,我当新皇帝”,在他们的眼中,“打江山”和“坐江山”之间似乎没有什么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我们曾经学习过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崇尚人文主义的思想,认为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那些美国独立战争中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将军统帅,还有功臣们,在独立战争胜利后,开始时并没有想到要建立一个“中央政府”,而是都一哄而散的回家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更让人觉得忍俊不禁的是,独立战争最伟大的领袖华盛顿本人一直衷心于园艺与种植,他在独立战争的期间还念念不忘往家里写信,安排庄园的种植安排,并且从国外邮购了很多种子。战争一结束,他迫不及待地回了家,对他的种植园精心照料,过着一种田园般的隐居生活。这使得作者终于了解到为什么在美国的园林史中频频见到华盛顿的身影。也许有人会觉得太可惜了,打下了一片江山,居然不去当个皇帝老子,还跑回家去种花去了。但转念想想,真的是不得不佩服当初美国建国者们的豁达胸襟,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但后来为什么会建立政府呢,这也不难理解,因为缺少一个“中央机构”,地方政策的差异,很快使得各个联邦之间的贸易往来状况恶劣。美国人为了维护那些“天赋人权”,终于建立了联邦政府。但在建立联邦政府之前,人们就已...经疑虑重重了,他们害怕刚从英帝国没有人权可言的统治下逃脱,而又跳进了另一个无人权的虎口中。因此,他们小心翼翼的,最终建立了联邦政府,通过《权利法案》及宪法对政府的力量严格限制,以保证每一个公民的人权都得到保障。一个很特殊的地方,美国的人民可以拥有枪支(当然其中是有对型号及数量的限制的。),并且还可以拥有军队,就是所谓的“民兵组织”,真是令人惊讶!(我想这点在中国来说更是令人惊讶。)而为什么宪法规定人民可以拥有枪支和民兵组织呢?因为美国人民认为如果人民手无寸铁,那么若在政府实施“暴行”的时候,人民能用什么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呢?说到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美国的“言论自由”了。在不少的人看来,言论自由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潜在真理”的保护。可是在美国,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让我们看《权利法案》的第一条就是:言论自由与真理完全无关。美国的言论自由的关键,就在于坚持一个原则——内容中性。若不能坚持这个原则,认为言自由的目的就是追求真理,那么终有一天会,会有一群人以“真理”自恃,扼杀别人的言论自由。然而言论自由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保证每个人能够说出他自己的声音,保证这个世界永远有不同的声音。而绝不是希望到了某一天,人们只发出一种声音,哪怕公认为这是“真理的声音”。美国的司法有一条原则,那就是“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判一个”。他们没有像“不错判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的乐观心态,也许正是因为美国人的心中都明白,这只是过于理想化的,大多数的“不放过一个坏人”,背后都“宁可错杀了一千个好人”。作者用最大幅的笔墨为我们讲述了轰动全美甚至全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以这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为线索,详细地为介绍了美国的司法制度。正是因为坚持“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判一个”的原则,让一些无辜受害者的正义得不到伸张,也让一些嫌疑犯由于证据不足(书中有提到的“排斥原则”,在此因为篇幅的关系,不细说了)而被释放。当很有可能杀了人的辛普森被无罪释放的那一刻,许多善良的美国人都十分痛苦。可是这,正是他们选择捍卫每个公民的自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前面说到美国人民可以拥有枪支和民兵组织,作者提到过一个在举行在华盛顿的活动:有人号召枪下丧生者的亲属把死者的一双鞋拿出来,放在一个广场上。结果广场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鞋,它们承载着一个个突然中止的生命,也承载着亲人的无限悲痛。这正是美国人为持有枪支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他们也反复地问自己,这样是否值得?但在目前为止,美国人民还是选择了自由,而且他们也准备好了为此付出代价。因为他们所惧怕发,仍旧是自己所应有的权利被政府的“暴力”所剥夺。看到这里,我真的不由得为美国人民坚持自由捍卫自由的勇气所折服,以及他们追求自由,勇于为自由献身的气魄所震撼。因为他们所付出的,承担的代价,永远不只是一个人的生命,更有一个国家的安全。正如林达在开篇就说的那样,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我想若要追求阳光,就必定会有阴影,但是若内心充满光明,那又何惧黑暗呢?PS后记:看到网上也有人提到林达这套书的局限性,我们可以理解。人的认识总是在进步的,一个时代的人认识都是有局限的,而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的局限而全盘否定,更需要我们去做的,是更广泛的阅读涉猎,更全面和真实的了解索要探究的事物。 阅读更多 ›
  •     讲了权力法案的例子。美国自由的基础
  •     不错
  •     林达的笔下总是轻描淡写之中却又意义深远,每看完一个故事,心中便沉思许久。
  •     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以前自己从政治书上了解的关于民主的知识太幼稚了。
  •     没有体检 真好
  •     文笔很稳重
  •     散文
  •     热评:其实我不了解的是中国
  •     肯定有抒情的成分在内,但还是要说,写得真好
  •     林达的这几本书都不错,好读也好看.他(她)反复地给我们说一些事,一些在这里不好想象的事,但却是真实的事.一些今天的中国人,特别是普通老百姓应该知道和明白的事.
  •     林达的书我已经买了好几本,每一本都使我受益匪浅。他们的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什么大道理,通过讲述一些故事、事件来介绍美国宪法的原则、演进过程,以及美国人对民主、平等、人权的理解和做法,我已经读了好几遍,每一遍都有一些新的感受,值得推荐。
  •     极好的美国历史入门书籍。兴许是信件往来的缘故,我能感受得到作者的情感与思考的痕迹。
  •     自由大于一切
  •     就像听邻居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
  •     一本读了又读的书
  •     第一次这么近的了解美国文化,真的感觉自己肤浅了。
  •     有的作者是思想的传播者,他们虽然没有自己深邃的独特理论或者见解,却同样让人肃然起敬。
  •     这本书介绍了很多美国司法制度方面的知识,以中国人的视角来看美国的司法和政治制度,不错
  •     挑了有关oj的部分看,是为了用这个案子讲法制,然而对这角度并不感兴趣。但受到启发的是“是否有罪”和“是否受到了公平审判”的区别。
  •     看你几时完。
  •     初中。。。
  •     催生向往。
  •     如果能早点读过这本书,那高中写作时关于人的自由的议论不知道要高多少。
  •     是二手的就算了,加上邮费其实没差几块钱,已经看过好久了
  •     相当好看,相当值得收藏,受益匪浅。
  •     若为自由故。
  •     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瑕的,有代价的自由,有限制的民主。需要用随时变迁的标准,适度来不断调和矛盾。
  •     P39 人们有了充分的自由,他们有了表达意愿的渠道以及宣泄情绪的出口,也就不容易激怨至深从而产生爆发性的破坏力。
  •     结合当下现实来看的话,是不是更有意义。距离催生向往。
  •     讲美国的民主以及法律制度。非常有趣且有教育意义
  •     看完后你会发现我们在思想方面和美国的差距太大了,会很失落的觉得我们怎么也赶不上他们的。更客观的描述美国的发展,美国的思维。
  •     不干不湿的一本书,读起来有趣却又深刻。一口气在一天内读完。深入浅出地让读者初步理解了美国的言论自由,私有财产和司法制度。一篇紧扣一篇,逻辑非常顺畅,刚有一点小疑惑,紧接着作者就在下一段解释了。看完之后有点不饱,想赶紧找些相关的电影书籍等再看看。力荐
  •     床头书,适合细嚼慢咽,慢慢体会
  •     虽然有人推荐,我在推荐下购买了,但是实在提不起兴趣。可能是关注的角度不一样,这些棉柔的文字,让我提不起兴趣。
  •     真心不错哦!
  •     连续一个星期看完了这本书,首先书本印刷质量不错,纸张光滑,字体大小合适,内容主要以作者在美国亲身感受到的政治、司法、人民的自由观念为主,主要是通过讲故事,告诉我们美国是怎样的一个社会,读后对美国的自由、“个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有了更清楚的了解。难怪美国一直抨击中国没有人权,按照他们那样的自由标准确实我们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一直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造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不足的是,作者为了更清楚的讲解每个故事,叙述有些罗嗦,前面讲过的内容后面提到时又要再讲一遍,讲的很仔细但是看得有点累。
  •     了解了美国司法制度的特殊性,有点明白《逍遥法外》的初衷了:宁可放过一千,不要冤枉一个,即是法律给人的自由。
  •     全文思辨,像高品质的高浓度的奇葩说。美国人民自由的代价。案例有趣,讲解深入浅出。
  •     这书实际价值可能不值得五星,但是作为国内的民主扫盲读物我坚定不移给五星,我是从哪里读了第一本有点忘了,简直打开新世界大门,很多以前朦朦胧胧未曾成形的感受终于化成实际理论被总结概括出来了。而且神奇的是,这本书经我推荐后,被传阅了将近十多位大学同学,最后落入我妈手中,我妈看到欲罢不能,从我这拿走了全套丛书,对书中描写的自由民主艳羡不已,立志有生之年要去米帝欣赏它们的月亮。所以说书的观点很难让所有人满意,但是作为一本扫盲书它绝对值五星,观点客观正确与否是学者的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易读性才是最重要的
  •     忧虑历史,忧虑现在,忧虑未来。。。
  •     中国是集体主义至上,培养的人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美国强调个人权利,培养的人不忘记关心这个世界。
  •     我很喜欢,非常非常好的书
  •     个人很是喜欢这一套读本,受用。。。。
  •     喜欢这句——“自由实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一个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地知道必须付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作出的一个选择。”
  •     很不错,了解很多美国历史和法律演变的进程。
  •     被书名吸引,我以为是站在中国的历史深处忧虑,没想到是美国。但却看着美国的故事,比较着中国的社会,有好有坏,中国需要更好,也可以更好。书中的美国确实和我臆想的不一样,要和人家学习好的地方
  •     作者以一个个美国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为切入点,展现了美国自开国以来,传承至今的价值观,以及美国人为坚守这套价值观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这套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的自由独立。捍卫言论自由,就必须容忍“妖言惑众”,捍卫信教自由,就必须容忍“邪魔外道”,哪怕是“3K党”,或是氢弹狂人。捍卫持枪的权利,就必须让渡部分安全,哪怕有人用枪刺杀总统,甚至杀害儿童。捍卫“不可错杀一个”的原则,就必须接受“可能放过一千”的代价。对个人自由最具威胁的,不是邪教头目,不是杀人狂,而是美国政府。美国宪法一方面保障了个人能有足够力的量能对抗随时可能膨胀、失控的国家力量,另一方面也为政府迫害个人设置了重重障碍。但同时,政府就不能集举国之力,平定颠覆与暴乱。美国人民也曾动摇过,经历过一次次艰难的抉择后,他们依然选择了站在自由的一边。
  •     真正理解自由是接受自由的代价。
  •     对于了解美国是很有帮助,但是不是有点过誉了呢?
  •     这个系列的书真的很好,初学法律的时候老师推荐的。用书信的方式,从很多小的地方展现了美国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很值得一读
  •     看了这套书之后,会发现自己之前了解的或者想想的“民主”,是多么的不确切!不具体!能了解更多的民主、自由,而且是那麽的贴切合生活化!
  •     内容还行 纸张还可以 价格也还合适
  •     任何规则的制定都是一场宏大而曲折的人性自我辩证…
  •     今后怕是难有到美国长期生活的机会了,不必等到那时,现在就先读了吧。
  •     高中
  •     前面还通俗易懂而且有点兴趣,后面就没兴趣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