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国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俗说史 > 大三国

出版社:安徽人民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212043636
作者:赵剑敏
页数:278页

章节摘录

  要切断两者在地理上的联系,江夏是个关键。江夏是荆州东大门,与吴会接壤,当地的民众在襄阳变故后,多有投孙权之心。江夏的治所在西陵(治今湖北新洲西),只要在那里扼守住,便能东阻孙权,西遏刘备,稳定江夏民心。故而,任命谁为江夏太守,填补刘琦留下的空缺,是必须慎而又慎的。  经反复思考,曹操最终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治今河南南阳)人。  文聘本不是曹操的帐下之将,而是刘表的大将,长期领军在荆州北方驻守。刘琮举州向曹操投降,招呼他同步行动。  文聘拒绝了,外凄内正地答复说:  “聘不能保全荆州,当待罪而已。”  直到曹操渡过汉水,进入襄阳,荆州真的大势已去,文聘才来见曹操。  曹操不悦,责问道:  “为何来迟?”  文聘义正词严地解释说:  “先前不能辅弼刘荆州以奉国家,已经获罪。荆州虽没,在下立愿据守汉川,保全土境,生不负於孤弱,死无愧于地下,今计不得已,才以至于此。实怀悲惭,无颜早见。”  话说得挺给曹操面子,实际的意思是,他要全力辅佐刘表父子抵御曹操,只是主人已降,不得已才作出这下策。  边说边欷献流涕。  曹操被感动了,怆然说:  “仲业,卿真忠臣也。”  对这样一个忠臣,曹操不仅厚礼相待,且授给了兵马,让他与曹纯一起追讨刘备。文聘接受命令后,直追到当阳长坂。  委任文聘为江夏太守,镇守当下最为要紧的重镇,需要兵马。调拨什么部队给文聘,记载有两说:一说是北方部队,一说是他的本部人马。估计,是本部人马加上北方部队。因仅是北方部队,他难以很快进入驾驭状态,光是本部人马,曹操多少有些不放心。   ……

前言

  人活着,得靠信仰支撑。  信仰的依托点,在于情结。  中国人有许多情结,来自老祖宗传下的文化情结,特别是四大名著的情结。在这四大情结中,三国的情结,实高于水浒、红楼与西游,处于绝顶的高端,真可谓无人不晓,不论是白发渔樵,还是黄毛稚儿,甚至巾帼红颜,也不管是否有浊酒斟饮,无不津津乐道,心向往之。  我挺相信缘,相信这天地万物化合的自然结因。不止我和三国有缘,乃至中华民众乃至世界民众,都和三国有缘,生生不息之缘,薪火相传之缘,透入父精母血之缘。  缘得因生,因在何处?  三国是个英雄时代,英雄辈出,如过河之鲫。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英雄,为什么后人对三国的英雄情有独钟?关键在于,作为一个时代整体而言,三国的英雄特别有激情,特别有壮志,特别有抱负,他们敢于用头颅与鲜血,去追求最高的人生境界,追求最大的人生价值,追求最佳的人生声誉,不止是求生前名,且更追求流芳百世的身后名。如此的状态,决定着他们能毫不保留地献出一切。  乱世出英雄,是我打小就听惯了的一句老话。这句老话,深扎在中国的土壤之中。记得有年去黄土高原,进入一处穷塬,和一脸皱纹目不识丁的老汉坐着闲聊,聊到王朝兴亡,老汉将手中的烟锅往脚后掌使劲敲了敲,口中吐出了这句话。话音伴着喷出的烟雾,徐徐在空中扩散,升往广袤的天际。  英雄,为英特之杰雄。他们或是茅庐寒士,或是公卿高官,或是白面书生,或是虬髯粗汉,或是天璜贵胄,或是贩夫走卒,应有尽有,无所不在。然在那平世,他们多被俗情所束缚,被条规所禁忌,被律法所强制,俗貌遮掩了真性情。到了乱世,束缚变得松弛,禁忌渐被破除,强制沦为虚设,一扫窒息的空气,个性始得以张扬。  乱世,是英雄的机遇,英雄的舞台,英雄的世界。  英雄,在乱世中横空出世,激越当代,传之千秋。  这不仅仅是种记忆,而是人类顽强生存的典型模式。  三国的英雄,是大英雄,是真男儿,是伟丈夫。  面对从衰世滑入乱世的板荡风云,一个个以超世之杰的雄姿,以市井之徒的狡相,以羽扇纶巾的儒雅,以彪形大汉的剽悍,以运筹帷幄的韬略,以冲锋陷阵的搏杀,以书卷香气的狂放,以武林高手的啸傲,以珠玑琳琅的绣口,以长剑出鞘的英气,纷纷登上光怪陆离的舞台,一展身手,大展身手。  英俊也罢,丑陋也罢,高大也罢,矮小也罢,无论是什么形貌,都锁不住由衷而发的万丈豪情,运筹帷幄在虎帐龙营,纵横驰骋在铁血沙场,折冲樽俎在国际谈判,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壮怀激烈,指点江山,在那滚滚的红尘中印下辙迹,在那绵绵的青史上凿上功业,在那茫茫的宇宙中矗立丰碑。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因为“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最可怜的一个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却不知爱戴的民族,是一个永无希望的奴隶之邦。”  托马斯?卡莱尔在《论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中说:“即使崇拜一颗星都有某些含义,那么崇拜一位英雄的含义该有多大呀!崇拜英雄就是对伟大人物的卓绝的敬仰。伟大人物始终是可敬可畏的;从根本上讲,此外就没有什么再值得敬佩的了,不独在今日,而且在一切时期,它都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活力。”  人们喜欢三国,是出于他们英雄崇拜的情结,不论情态如何,都希望通过英雄崇拜,希冀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人虽有灵鈍、英庸、强弱之分,然而摆脱精神的压抑,挣开俗世的桎梏,追求意气的舒展,却是一致的。现世不得,转向古道,让英雄们抚去他们的精神焦虑,慰平他们的心灵创伤,激励他们的生存勇气,让人生多少酣畅些。  人们喜欢三国,喜欢三国英雄。可是,其他时代也有英雄,为什么那些英雄比不上三国的英雄?  其他时代的英雄,多贵族英雄,草莽英雄。唯有三国,从整体而言,多士人英雄。不是其他时代没有士人英雄,相比之下,天壤之别。  三国的英雄,是以士人为主体的英雄。  衡量士人的标准,知识只是一个因素,绝不是主要因素。士人在于孜孜以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有一副铁肩,有浩然正气,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敢作敢为,敢于捍卫个人权益,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担道义,身体力行不计个人安危地匡世济民,除暴安良,铲除社会的黑暗,救黎民于倒悬,为打造一个清平世界而奋斗不已。  士人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  三国之所以精彩,实在与士人相应的文化有关。看似三国布满金戈铁马,其实,在大竞争处,无不是文化的碰撞,激出电石火光,激出黄钟大吕,激出高山流水,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乐章。  东汉末的士人,也就是所谓的党人,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为了惩治腐败的政治,改变黑暗的社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舍生取义。可是,在顽劣的现实面前,尽管付出了头破血流的代价,到头来,还是眼看着大厦将倾,王朝江河日下,走向衰亡。  三国的士人,接受了党人的教训,继承抗争的精神,在大动荡的条件下,终于丢弃了口头批判,拿起了武器,建立了士人自身的政权。他们不再做毛,而做了皮,让其他的阶层做了毛,附在他们这块皮上。如此以士人为主体的政权,是历史的唯一,念天地之悠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平心而论,三国的士人英雄都是叛逆。从袁绍,到曹操,到刘备,到孙权,无一不是叛逆。说他们叛逆,是叛逆了主流社会。然而,当主流社会顶着正统的名义,实质却偷梁换柱,背离了正义与公平之时,这些士人英雄的叛逆,正是一种大无畏的纠正,希冀恢复正义与公平。功德圆满,他们从叛逆变为了主流。  三国尽管是个乱世,甚至到了血流漂杵的地步,然正在这残酷的环境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楷模。道德的核心在于伦理,具体的体现是忠、仁、义、礼、智、信。忠与奸、仁与暴、义与诈、礼与蛮、智与愚、信与叛,之间展开了一场场扣动心弦的较量。在铁与血的锤炼下,几乎难以想象,但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个个道德楷模,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映红了残破的江山。  忠的代表,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仁的代表,有以民为本的刘备;义的代表,有气贯长虹的关羽;礼的代表,有学富五车的郑玄;智的代表,有恪守正义的荀彧;信的代表,有积善布德的管宁。  这些代表构成的道德符号,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化与精神的双遗产。  统一,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元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化成天下一家,四海一家,是简单却有力的证明。三国尽管是分裂时代,但统一的精神却贯彻始终。  在大一统观念的浸淫下,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抑或是孙权,都保持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他们都要王天下,而非霸天下,即使暂时的霸天下,也是为了终究的王天下。  毛泽东有言:“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三个政权分别扫荡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曹魏在北方的统一,蜀汉在西南的统一,东吴在南方的统一,都是争取统一的表现。三个局部的统一,最终换来了三家归晋的大统一。  我对三国着迷,着迷所有的一切,然最着迷的是三国呈现的人格。  三国的英雄们,充满着阳刚之气,大阳大刚。使得整个三国朝气蓬勃,振奋昂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显示出个体的强劲,显示出民族的强劲,显示出国家的强劲,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强劲。三国尽管天各一方,但在那个时代,无可争议地都属于强国,世界之强国。  国家是无数民族的集合,民族是无数个人的集合。国格在于族格的凝聚,族格在于人格的凝聚。强健的人格汇成强健的族格,强健的族格汇成强健的国格。  所有的格,落实到最后,就是尊严,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要获得尊严,得需坚韧不拔的勇毅,生死度外的奋斗,前赴后继的执着,加上智慧的较量,胆略的比拼,苦役的承担,加上风骨的不屈,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林林总总,呈现出个体的精气神,民族的精气神,国家的精气神。由高贵的个体魂,打造出高贵的民族魂,打造出高贵的国家魂。  很难想象,一个精神萎靡的民族,能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改造国家的前提,是改造民族的素质,改造民族素质的前提,是改造个体的素质。仅仅着眼经济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人人能自尊自强自立,那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才有复兴的大希望。  有人问我:为何愿用生命去写三国?  我的回答是:一言以蔽之,借三国激扬中华民族魂。  最后,我要斟三杯酒:一杯敬给陈寿先生,感谢他以如椽巨笔,给中国人创造了不朽名著《三国志》;一杯敬给罗贯中先生,感谢他以生花妙笔,给中国人带来了瑰伟奇书《三国演义》;一杯敬给三国所有的英雄,感谢他们以生命体验,给中国人竖立了激扬民族魂的信心。  五千年的文明,其实,弹指一挥间。  不足百年的三国,犹如流星划过天空。  古今之距离,不过就是昨天与今天。  我总觉得,古人比今人更可亲近,他们把心扉向汗青敞开,毫无保留贡献了生存经验、教训、智慧,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后人的漫漫长夜。  因此,我私下愿把曹孟德当作里巷豪儿,与之煮酒论英雄;把诸葛亮当作坊间智者,与之抱膝啸宇宙;把陶渊明当作近乡老叟,与之荷锄种豆苗;把李清照当作邻家女孩,与之佳时探芳草;把李太白当作东闾朋友,与之携剑至华山;把苏东坡当作西窗同道,与之赏竹烧猪肉。  精彩的文化,必来自于生存的挑战。  那看似越高级的文化,其实,越来自于生活。  三国所有圣人、贤人、哲人与伟人,一切的著述、箴言、行为与实践,无不来自生活,来自充满俗世常情的生活,那是火辣辣生命碰撞坎坷、曲折、痛苦与炼狱,得出真切切的体验、总结、提炼与发挥,是在烈焰煎熬中凤凰涅槃后产生的理想、抱负、担当与指南,是污水浊泥升华的高屋建瓴,人间烟火烘托的鲲鹏展翅,涓涓细流汇成的百川归海。  脚踏实地,壮志凌云。  这是三国文化的精粹所在,是三国历史的精华所在,是三国人物的精英所在,更是三国生存的精彩所在。  我设定的写作对象,多是一个大时代,能够集中体现中国人精神的大时代,以激励当下的人们,获得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  在继大唐盛世之后,我又找到了三国。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脍炙人口的一段,上有陈寿《三国志》,下有罗贯中《三国演义》,将这段历史演绎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然此二书,陈寿的《三国志》尽管被誉为二十五史中的良史,但毕竟是史料胜于史辨,再加上古语言文字的时代限制,今天广大读者已无法予以流畅阅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中国的名著,且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世界名著,尤其在日本、韩国、东南亚拥有广大的读者。可是,这是本文学名著,其中颇多虚构,在使读者充分领略时代人物的丰采的同时,却留下了与事实不尽相符的遗憾。再者,由于文言文的缘故,对今日广大年轻人也产生了阅读障碍。  与鲁迅、胡适同代的史学大家顾颉刚先生,在生前就《三国演义》多虚构的遗憾,衷心希望能有一部反映真实的《三国演义》问世,以慰国人。  前些年过世的史学大家前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方诗铭先生,也有如此的愿望,认为《三国演义》是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终究是通俗演义,是否有人能够写出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三国演义》呢?顾颉刚先生就这样设想过。”可是,他又遗憾地说,“但这个工程实在太大了,恐怕很难实现。”  其它史学家也颇多有这种希望和失望。  方诗铭先生的女儿方小芬女士,抱着寻找希望的心情,虔诚地说道:“如果真能写出一部新的《三国演义》,再现历史的真实,那是最能告慰于前辈的。”  确如方诗铭先生所说的那般,写出新的《三国演义》,工程实在是太大,以一人之力难以完成。  我自幼深受三国的熏陶,又曾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三国演义》,在《三国大观》中撰写过三国人物,此外,还撰写过多篇有关三国的论文和学术随笔。以此为底蕴,作者立愿圆一圆前辈史家之梦,写出一部合乎历史真实的新的《三国演义》。当然,真实的新的三国,不能再叫演义,而应是大史诗。  为此,我暗暗作了十多年的史料准备工作,包括正史、编年史、杂史、起居注、职官、传记、仪注、刑法、目录、谱牒、方志、笔记、稗乘、文赋、诗词、令曲、天文、地理、气象、植物、动物、农谚、考古,以及古今研究成果等数据,各种文本多达数百多种。  与此同时,忙中偷闲,尽量挤出时间,游历大江南北,塞外大漠,寻访事迹故地,观察山川形势,凭吊英烈名贤,进行实地采风,积累灵动素材,寻找历史风云的流动感,给写作奠定必要的储备,包括心理和材料的双重储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何谓东风,就是如何写?  大学者梁启超曾相当自豪地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发达。”  中国的史学,原本是优秀的,其不是以简单的文字符号,将历史记录成青菜豆腐式的流水帐,而是把人的鲜活生态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到史圣司马迁降世,优秀的史学表现方式,被演绎成《史记》。这部不朽的经典作品,雄踞文史二坛,激荡着人们的心灵,打造了一个历经千载而依然生气盎然的史学传统。遗憾的是,在明代发微,至清朝泛滥的文字狱,迫使乾嘉学派将汉时史学的附属——考据学,尊奉为史学庙堂的正宗牌位,走进不无贡献却极其枯燥烦琐的境地,使史学与大众生活所脱离,被人们敬而远之。步入近世,情况愈发地糟糕,史学蜕变为学者谋生工具,摈弃灵性,摈弃才情,摈弃大气,摈弃史学的核心——人的原生态及人的生存意义,竟还美其名曰朴学。试想,如此风干的史学,岂能再有生命力?岂能再焕发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要改变枯燥的史学,得有途径,得有方法,这途径与方法,看似苦海无涯,看似踏破铁鞋无觅处,其实,正在灯火阑珊处:借鉴史圣司马迁的文史哲合一精髓。  文、史,加上哲,原亲密无间。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魏晋的玄谈众贤,到唐宋八大家,到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无不是文中夹史,史中含文,并充满着哲学思辨。其文汪洋恣肆,让人百读不厌,掩卷长思,余音绕梁。  中国的文统、史统、哲统,三位一体,当出自一统。  将文、史、哲强行割裂开来,弄成三个互不相关的学科,切断它们内在联系,各搞各的,那是学界接受了西学的影响,非中华的传统。拖史学走出困境,唯一的良方妙药,是通过文学、哲学的帮助,重续文史哲合一的学统,重建执世界牛耳的辉煌。  关键之关键,得将历史写活。  三国是一个已经入土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活人能充当见证人的时代。但还有虫蠹风朽的断简残篇,有布满暗红水渍绿锈斑驳的文物,有黑幽森然角缺身裂的碑石,我决意凭借所有与三国有关的印迹,以历史现场的手法,以心理学的睿识,去打通秦时明月汉时关的障碍,将古人故事予以“复活”,“还原”历史场景、人物活动及风土人情,构勒出时代、王朝、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轨迹,揭示盛衰转化的生态起伏,揭示成败相依的悲剧因素,揭示祸福相倚的永恒命题。  突显宏大的特色,推出全景式的叙述,以大手法写大历史,蔚成波澜壮阔包罗万象的大史诗。以大历史、大时代的背景,来映照大舞台、大画卷;以大英雄、大豪杰的奋斗,来表现大困顿、大坎坷;以大仁者、大智者的博爱,来呈现大光明、大境界。以期成为三国英雄的大聚会,三国精神的大盛典,三国文化的大展示。  结构是大叙事,但有入木三分的刻划,细致入微的描写,丝丝入扣的情节,引入民间生态,揭示生存挑战,关怀生命意义,在茫茫的苦海中,搭乘普渡众生的大慈航。  始终置于心头的座右铭有两通。  一通是史圣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一通自身长期打造的:以史学为筋骨,以文学为血肉,以哲学为灵魂。  冀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雅俗共赏,既是面对学者的阳春白雪,又是面对大众的下里巴人,更是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锦绣长卷。  司马迁写《史记》,饱受凌辱而当仁不让,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我写《大三国》,饱受困顿也当仁不让,跟着说:“先人有言:'自陈寿卒千余岁而有罗贯中。罗贯中卒后至于今六百岁,有能绍奇世,正大道,继三国,本仁义礼智信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小子不才,然天赐之命不敢辞,决意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写活时代,写活人物,写活三国,以飨读者,包括中外今后读者。以上对得起玄天,中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黄地。  半辈挚爱,半辈积累,半辈铺垫,终于起笔。  十年寒暑,十年心血,十年玩命,终于杀青。  五载宣扬,五载交涉,五载破关,终于付梓。  《大三国》篇幅巨大,犹如大江东去,咆哮溅雪,吸纳百川,奔腾入海,吞吐万象,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必赏者赏之,贬者贬之,赞者赞之,批者批之。  尽管在写作中,我已是殚心竭虑,焚膏继晷,褴褛筚路,使出浑身解数,力求做到史料翔实,诠释准确,撰写精到,观点公允。然面对工程的浩大,典籍的纷繁,见解的矛盾,落点的无穷无尽,肯定会百密一疏,捉襟见肘,甚至贻笑大方。  三国是中华的三国,是世界的三国,是所有人的三国。我在此庄重地承诺,《大三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式的,向所有人开放,但愿能抛砖引玉,不论是真知灼见,还是当头棒喝,抑或是不屑辱骂,只要有益于此书的改观,我必诚心恭受,并致以十二万分的感谢,在出修订版时一一采纳。  但愿国人,同舟共济,齐来帮助完善《大三国》。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大三国》的两大基石。历史的《三国志》为《大三国》提供了三国原始元素,文学的《三国演义》为、《大三国》渲染了三国时代氛围。《大三国》的出发点,是欲打破两者不同的局限,把读者引领进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高度结合的境地。  ——赵剑敏,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大学教授(《大三国(第5卷):鼎足分立》作者)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三国演义》是一部好书,我们并不否认……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  ——郭沫若    《三国演义》是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终究是通俗演义,是否有人能够写出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三国演义》呢?  ——顾颉刚(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翦伯赞(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大史诗。  ——朱大路(《文汇报》高级编辑)

内容概要

赵剑敏,祖籍江苏无锡,1955年出生于上海。现为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

长期研究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等。

于京、沪、港、台出版《盛世魂》、《竹林七贤》、《细说隋唐》、《五代史》、《远去的牧歌》等著作,另有合著六部,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论文、散文、杂文等数十篇。曾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盛世魂》、《竹林七贤》已由首尔时代出版社推出韩文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鱼得水  第一节  焦点汇到了荆州    1.曹孟德拜丞相    2.八及之中有刘表    3.髀里肉生  第二节  龙飞凤舞    1.高士隐在汉滨    2.凤雏    3.卧龙  第三节  三顾草庐    4.澹泊宁静    5.隆中对    6.奇诡的别说第二章  楚城接汉水  第一节  内忧外患    1.的卢跃檀溪    2.立嗣的风波    3.高楼密启  第二节  白旗映着血袍    1.降耶?战耶?    2.长坂坡    3.荆州换了主人  第三节  兴亡生死倏忽间    1.童谣    2.让梨与捐躯第三章  紫髯儿  第一节  孙刘联盟    1.伯符传了仲谋    2.日出江花红胜火    3.如麟的文臣    4.似虎的武将  第二节  流星破空入月城    1.子报父仇    2.三征黄祖  第三节  红粉o侠骨o悲情    1.妻报夫仇    2.孔雀东南飞第四章  赤壁之战  第一节  乾象开大江    1.鲁肃自请使命    2.孙刘定盟    3.江陵的遥想  第二节  冬已深    1.刀斫入奏案    2.夏口合盟    3.赤壁遗址  第三节  樯橹灰飞烟灭    1.铁礁突兀江心    2.蒋幹不曾盗书    3.大决战第五章  狂飙卷出英雄  第一节  云梦一场梦    1.痛定思痛    2.两点成一线    3.江陵攻守战  第二节  攘外还得安内    1.兵锋到了合肥    2.蛮夷真蛮    3.更南的地儿  第三节  时耶?运耶?命耶?    1.分地儿    2.横扫四郡    3.借荆州

作者简介

《大三国(第5卷):鼎足分立》内容简介:曹操拜丞相,挥师南下荆州。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刘表逝世,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弃樊城而走,于长坂坡被曹操击破,联合刘琦,进驻江夏。孙权联刘抗曹,诸葛亮出使江东,周瑜羽扇纶巾,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三家鼎足分立。刘备横扫四郡,取得南荆州,再以借荆州,暂缓孙刘冲突。孙权北据合肥抵御曹操,南向图谋交州。

图书封面


 大三国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