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九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史学九章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108023582
作者:汪荣祖
页数:258页

章节摘录

书摘罗马由盛而衰,因由俭入侈,吉本认为自由甚俭,而独裁甚侈,独裁难除,而自由易失。罗马原为共和国,宪章肃然,卒毁于独裁者的野心,所谓“三头马车”(Triumvir)已祛自由的屏障,恺撒外甥屋大维(Detavia)遂乘时人习于安乐,以爱国情操掩饰其政治野心,以奥古斯都创帝制霸权。惟帝制虽扼杀自由,却趋安定,此后二百二十年,除短期尼禄(Nero)王乱政外,仍可称兵不血刃。然军人干政之后,乱阶渐造,羽林军(Praetorian Guards)大似后周之殿前班,黄袍不断加身,及康莫达斯(Commodus)继统,荒淫残暴而贪婪,任用佞臣,以奉承为务,纵容外官内官,鱼肉子民,虽终于暴毙,然当政十三年,受害者数百万,罪不胜书,死不足以蔽其辜。罗马之羽林军,乃帝国之干城,一旦失控,暴虐无道,不啻军事独裁,吉本所谓“十万雄师,独夫统之,可制千万百姓”(an hundred thousand well-disciplined soldiers will command,with despotic:sway,ten millions of subjects),兵强而骄,精兵遂流于合法之凶器,政争的工具,纷扰不已,及兵数大增,而意大利青年耽于逸乐,鄙弃武事,边疆蛮族遂充塞军旅,衰亡之兆已著。适波斯帝国崛起,东疆受到威胁,而北方日尔曼人,其地丛林苦寒,窥伺久矣,蛮族终于入侵。    罗马帝国几遭士兵、暴君与蛮族所毁,幸克劳狄乌斯(Claudius)等四君,拨乱反正,略现中兴之象。戴克里先(Diocletian)虽重整边防,但蛮族已经内移,收为佣兵,仍招隐患,不得已而分帝国为二,与马克西米安(Maximian)东西分治。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颇具德望,击败马君,撤销禁军,骄兵悍将,至此始竭。君帝复制订法律,确定刑罚。君帝地位既固,卧榻之旁,便不容他人鼾睡,拜占庭之役,分治三十七年的帝国又归一统。然连年兵联祸结,国力实已每况愈下,而基督教又兴,宗教狂热掩盖了理性与道德。    吉本写完五百年的罗马由兴而衰,高潮迭起,气势不凡,但是历史的发展,并不一定跟随写作者与读者的意志或兴趣转移,如果继续写,觉得有点无以为继,若谓“帝国五百年的衰亡史已写过,另八百余年的历史,直到土耳其取君城,犹待我执笔。我是否应依旧像前几卷那样写法,读者是否会继续感兴趣”。结果,他还是决定将片段而又较为枯燥乏味的641至1453年一段写得很简略。于此也可知,吉本对篇章的经营比史事的详尽更为重视。    就范畴而言,吉本所写实不限于罗马帝国,还涉及波斯帝国,提到成吉思汗的蒙古,亦略为述及中国,重点当然仍是罗马及其衰亡;在方法上,吉本则常以史料为我用,胜于史料的考定。他在叙述波斯贵族的那章中,引用了不少古今资料,认为人性是一样的,所以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人与公元后3世纪的波斯人,没有两样。吉本于此断不同时代之章,假古道今,不免有违历史的特殊性格,而“时间错乱”(anarchronism)乃史家的大忌。公元3世纪中叶史料尤少,吉本自谓:“那个时代甚混乱,可靠的记录又少,给想要维持清晰流畅叙事的这支史笔,倍增困扰”(The confusion of the times,and the  scarcity of authentic memorials,oppose equM difficulties to this historian,who attempts to preserve a clear and unbroken thread of narration)。然而这一段历史,却是自罗马帝国转到拜占庭时代的关键时刻,吉本处理史料短缺的方法乃是:“环顾断片残简,都很简短,往往语焉不详,有时矛盾抵触,作史者惟有取之,比而观之,而后猜测:猜测固不能视为事实,然有时只好以人性知识,以及强烈而难以驾驭的热情,来补史料之不足”(Surrounded with imperfect fragments,always concise,often obscure,and sometimes contradictory,he is reduced to collect,to compare,and to conjecture:and though he ought  never to place his conjectures in the rank of facts,yet the knowledge of  human nature,and of the sure opermion of its fierce and unrestrained passions,might,on some occasions,supply the wa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s)。由此吉本从人性与热情,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和事件。P8-9

内容概要

汪荣祖,著名的中国近代史学家。安徽旌德人,1940年生于上海。获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历任美国维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澳洲国立大学访问研究员,复旦大学以及台湾师大、政大、台大等校客鹰教授,2003年2月起就任台湾嘉义中正大学讲座教授。有《康章合论》、《史家陈寅恪传》、《史传通说》、《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成同光时代》、《章太炎研究》、《史学九章》、《从传统中求变:晚清思想史研究》等专书十余种。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吉本及其不朽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导论
吉本其人
衰亡史这本书
在史学上的成就
要籍解题
第二章 回顾近代史学之父兰克的史学
导论
兰克史学真相
兰克所谓的“科学之历史”
兰克的史学被约化为方法论
结论
要籍解题
第三章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导论
《历史研究》鸟瞰
中华文明在《历史研究》中的论述
汤因比与西方近代文明
《历史研究》引起的讥评
结论
第四章 布罗代尔与法国安娜学派
导论
法国新史学之兴起
布罗代尔的两位前驱
布罗代尔的生平
《地中海世界》的景观
物质生活史大观
布罗代尔的流风与余韵
要籍解题
第五章 西方史家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理解与误解
导论
对褒贬的认识与误解
对史官制度的认识与误解
对中国传统史书的认识与误解
结论
第六章 论中央史与地方史的重新整合
导论
中国中央史观的由来
中央史观衍生的史学问题
地方史研究与国史之再整合
结论
第七章 章太炎与现代史学
导论
章太炎史学思想与现代史学的三个连接点
章氏现代史学之实践
结论
第八章 钱穆论清学史述评
导论
清学史渊源
清中叶之考据学
晚清学术史
结论
第九章 槐聚说史阐论五篇
导论
第一篇:史学之体用
第二篇:论历史阐释之循环
第三篇:诗具史笔与史蕴诗心
第四篇:文史之分合
第五篇:章实斋六经皆史说再议
余论:重申历史学的本质索引

编辑推荐

《史学九章》收录的九篇文章,涉及多位中外著名史家,如18世纪英国史家吉本及其《罗马帝国衰亡史》、近代史学之父兰克、汤因比及其《历史研究》、法国年鉴学派中坚人物布罗代尔、中国新史学的先驱人物章太炎以及钱穆、钱钟书等人的史学思想及著作。内容深入浅出、提纲挈领,前有导论,后有要籍解题,很适合青年学子了解中外史学之核心精神,同时也为有兴趣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必要的指引。

作者简介

《史学九章》收录有关史学文章九篇,名为"史学九章",意在从九个不同的角度来观测史学的内涵与本质。书中叙论了中外古今多位史家及其著作:十八世纪英国史家爱德华·吉朋及其盛名历久不衰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从其精彩的宏观叙事手法,可见叙事乃史学的根本。近代史学之父兰克掌握原手资料,严格文献考订,首开档案研究之风;然英、美以及中国史学界对兰克多有误解,以为他要把史学建成一种科学,几乎完全忽略了兰克仍一本塔西陀和吉朋以来的叙事传统。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英国史家汤恩比的名著《历史研究》实与当代史学界主流派的风格背道而驰;汤恩比从事的其实是历史哲学,他自以为可以把历史规律化的尝试,虽盛极一时而终衰。作者从二十世纪后半叶法国安娜学派(即一般所说的年鉴学派)中坚人物布岱尔的著作与史学思想中,洞见此一流派对当代史学研究的贡献与局限,以及随时代而变的趋向。认为章太炎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中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以信史为追求的目标,以进步发展为史观,为国史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透过对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评估,指出钱穆虽为现代史家,风格却甚传统。除了这些中外史家外,作者尚讨论到如何将中央史与地方史重新整合,以及中国传统史学是否具备西方所谓的史学意识等问题。最后提出钱钟书对历史的看法,加以发挥,约为五则,这位文学家的邻壁之光,颇堪史家借照。作者透过这些主题的探究,强调历史学固然具有文学性,但文可言虚,史必征实,历史学追求真相的本质,绝不可轻易丢弃。

图书封面


 史学九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读《史学九章》(下称《史》)札记,激起对吉本以及罗马史的兴趣;去年刚好出版一本兰克的书,据说是一系列的第一本兰克史学,挺兰克对史学的态度;汪先生在写这些文章时已经是很避开主观看法了,但是于《汤因比与历史研究》一章中还是多少存在一些,汤因比或许真的投入太多主观感情于史学中,不过汤因比的罗马史研究可一读;对于安娜学派(还是喜欢年鉴派),汪先生对于此学派与多数人所持看法相同,都是肯定的;汪先生对西方误读中国史学的搏击很是给力,面面俱到,而且给出十分有力的论据,很是仔细;汪先生在业界开始扩大影响,大概是由于对章公史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即著名的《康章和论》,而《史》中对章太炎的一章谈及章公的民族主义观之前汪先生论及了章公的历史发展观以及现代信史观的不可忽略性,个人觉得特别是信史观尤为重要,汪先生还谈及章公饶有趣味的实证类作品《清建国别记》;先生对钱穆持有不行同的观点,且钱穆的清学术探讨实则与任公的出入不大,却大费周章的再出一本,此举看来也不明智;想来汪先生与钱钟书的交情非同一般,见于书信之行文可知,如诺先生不说,还实不知钱老在史学也颇有建树,读罢这章,两人多有相同观点;末章可视为汪先生自己摊出自己的史学观;全书行文流畅,实为史学研究之佳作。
  •     本书封底介绍: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有“人文学之母”的雅号,无论在西方或中国,都有两三千年之久,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学遭遇到很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最后现代主义的严重冲击,认为史书与小说没有分别,否定历史求真的可能性。台湾史学教授汪荣祖,通过述论中外古今多位史家及其著作,融入了其置身于后现代史学思潮冲击下的深入思考,探究历史的本质与内涵,梳理史学的发展脉络及趋向,并提出非常鲜明的主张,强调“史学的根本是求真,必须重视过去的时间、空间、变化以及叙事的技巧”。 第一章 吉本及其不朽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吉本认为基督教(使人心堕落)和蛮族是罗马帝国衰亡的两大原因。(10、12)汪认为这是肤浅的政治与道德考量,几乎完全忽略了罗马帝国衰亡的经济因素,对人群心理描述也无学理基础,社会与思想因素也未及深入探讨。(14)《罗马帝国衰亡史》魅力在于叙事史笔引人入胜,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令人痴迷。(3) 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英)爱德华?吉本著,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4月出版 第二章 回顾近代史学之父兰克的史学 重档案。(24)史学家不仅需要优美的文笔来写,而且需要哲学训练来思考。(27)兰克把史学提升到具有科学尊严的地位。(28)历史要写得象过去发生的事一样真实。(29)强调客观与史料。(30)历史语文考证学派,从档案资料重建历史,主鼓励考证风气,开拓近代史学的境界。(67) 第三章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汤因比自比大史家,要写大历史。(41)《历史研究》包揽了二十六个文明的兴衰史,但汤因比所建筑的历史哲学有缺憾,社会科学领域知识不足,特别是文化人类学。(42、43)对中国历史认识的严重不足。(44-49)挑战反应之说解释文明的兴衰:艰难的物质环境才能刺激创造力,而后创造文明;文明的成长尤赖少数优异分子创造力维持。(46、47)一战后,西方出现精神危机,《历史研究》正是对这精神危机挑战的反应。(49) 历史研究(上中下,1163页),(英)阿诺德·汤因比,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 第四章 布罗代尔与法国安娜学派 法国新史学之兴应先归功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和哲学家贝尔。涂尔干以社会学阐发人类知识的社会性格,贝尔认为比较综合的解释才是史学。(67)《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分三大编,甲编细述地理环境,论述人文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历史,是理论重心所在;乙编讨论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趋势,是制度结构变迁史;丙编叙述重要政治时间,以西班牙与土耳其两个帝国的和战为主题(71、72)物质生活史大观《物质文明与资本主义》,分述三个层次的经济生活,日常物质生活为底层,中层为有计划有体系的经济生活,最上层为资本主义的机制。(74)填补了日常生活世界在历史上的空白。(75)资本主义需要不平等,也必须制造不平等;资本主义若无廉价劳工便无法成长。(78)——当下大陆不也如是?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唐加龙、曾培耿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出版 第五章 西方史家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理解与误解 西方学者泛称中国传统史学为“儒家史学”,如他们视两千余年中国帝制为儒教中国。其实,儒家主导做人道理,提出人伦规范与社会秩序,与极权专制并不协调。其实,儒家帝制实赖法家维持,儒家最多只起了制约法家的作用。儒教不论其高贵的价值与人道的效果,一直是传统中国高度极权政权的工具,而非主宰。如果儒家制约不了帝制,又如何主宰史学?(89) 西方史家往往断言,中国传统史学乃儒家道德的工具,帝国政府更通过史官制度,掌控朝代史的撰写,为实际政治服务,并欲达到劝善瘅恶之目的,其结果使中国历史难以信实,无从创作,不能独立成学,没有产生西方素有的史学意识。(89) 西方史家认为中国旧史没有史学观念,并不是说中国人不重视史事的纪录与保存,他们至少都知道中国历史悠久,卷帙浩繁,强调“国亡史存”的传统,但对他们而言,并不能证明具有历史观念。他们所谓的历史观念,包括对历史真相的执著,历史演变轨迹的呈现,以及对历史的综合与解释。事实上,这些历史观念在西方旧史并不彰显,直至近代才发达;现代西方史家显然将中国传统史学归之於前近代。(90) 西方史家对所谓“儒家史学”的具体批评,不外认为主观的褒贬有违客观;御用史官替政治服务,失之真实;编钞史书无异剪贴簿,枯燥无趣。(91) 一、对褒贬的认识与误解:春秋笔法只是表达伦理意识,并无意歪曲或完全隐藏事实,春秋笔法可说是在保存历史真相的前提下,维护儒家伦理的折衷办法,或如杨联升所谓,史家鼓励道德而不失尊重实录之原则。(93) 二、对史官制度的认识与误解:中国自古就有史官制度,而西方却无此传统,故西方史家觉其异而感到特殊与反感。依他们之见,官修代表官方立场,史官为政府所雇用,必具官方的意识型态与偏见,甚且往往有违真实,无从具有个人独立的观点与立场。(94) 还有更严重的说法,澳大利亚的中国通赞讷(W. J. F. Jenner),谓编写前朝之史,为当前以及未来提供朝代兴亡的标准与正确看法,这些历史并非根据前朝的原手档案文献写成,而是由原档案的二手,甚至三手辑录,摘要与总结编写。编写这些正史的史官,主要关注的是为皇朝与官僚体系服务,历史因而成为行政经验的累积,於是当道的官员以及未来的官员,莫不受政府精心编造历史的洗脑。另外,编写这些史书的文言文两千年来写作风格几无变化,史书不论那个时代看起来千篇一律,令人觉得历史好像是没有时间的,甚至觉得历史不是过去而是在眼前。中国的官方史学,无论是儒家还是共产党,都在乎正统政府的合法性,以及道德裁判为史学的核心,支配褒贬,历史因而扮演了其他文化中宗教经典的角色,而且是定下最后的裁判。此一史学传统使近代中国看不到新事物,并继续向中国人的心灵施暴,故称之谓历史的暴政。(95)——无论是儒家还是共产党,发表在台大历史学报第27期(2001年6月)有此语,此书删节。 官修掌握大量史料,动员政府的力量撰写历史;掌握大量的官方文献,并非仅为狭隘的政治利益服务,其理想仍然是要保存历史的真相。史官固然有可能在现实政治与意识型态的压力下曲笔,然而曲笔在中国史学传统里是一种可耻的败笔,视为秽史,所遵奉的是直笔,南史、董狐为了直笔不惜牺牲性命,一般史官未必能做到,但至少传为美谈,尊为典型。直笔虽可招祸,历代仍不断有秉笔直书之史官……西方史家以史官制度而贬低中国史书的真实性,完全忽略了中国史官为了秉笔直书,所表现出来不惜身家性命的烈士性格。(96) 史官虽在官府修史,然为了存真,所修不仅可以不让同僚看,甚至可以不让皇帝看。……私人所修,所谓野史,诸如杂史、杂记、小说之类,既亦出士人之手,无论观点或方法,未必异於史官,而私修虽偶有他书不载的可贵记录,然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听涂说,真伪杂揉,整个而言,野史绝不如正史之可信,更远不如正史之全面与完整。(97) 然而史不可尽信,并非史无可信。……因知有不可信与不足信者,故求信乃史家的天职.(98) 三、对中国传统史书的认识与误解:西方史学界普遍认为,儒家史学既旨在为道德服务,其目的在此而不在彼,故有史而无学。没有史学观念的中国史学,只能收集与编排史料,缺少辨别真伪的能力;只知编年,而殊乏综合与解释的技艺,以至於史学意识停留在相当低的层次。(99) 二十四史是史书,绝非原手史料。所谓不读二十四史的说法,乃不当它作原料读也。中国所具备的第一手史料,并不充沛。现代中国学者在西方的影响下,遂欲扩充可靠的第一手史料,包括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100) 以中国传统史籍之浩繁,必有不少只是堆积史料或史实的作品,甚至辗转传钞,错误百出者,然而绝不是中国传统史学的范式。刘知几所标示的才、学、识,才是中国史家遵奉的典范。(103) 第六章 论中央史与地方史的重新整合 在一统的中央史观下只见中国的一致性,二模糊了中国的多样性。……地方史包括某时某地的社会经济结构与社会生活,然须在整体的格局考察,注意中央与地方互动。而国史从地方史入手,基础才稳固。(109) 几千年来,中国绝大多数人是农民,但在中国浩瀚的正史里,却看不见中国的“乡村文明”,无法了解他们的起居、他们对生死的看法,也不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112) 公元前221年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也是民族文化上的大融合,已经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融为一体。(114) 第七章 章太炎与现代史学 章太炎一直被认为是国学大师,中国传统学问的殿军,其实章氏更是现代学问的先锋之一。(123)章太炎史学思想与现代史学的三个连接点:历史发展观点、现代信史观点、民族主义史学观点。章氏现代史学之实践:论清开国史《清建国别记》、论清学史,为梁启超钱穆清代学术史立下基本构架。 第八章 钱穆论清学史述评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与梁启超同开一课,观点不同,另撰一书。二书比较。清学史渊源、清中叶之考据学、晚清学术史。 第九章 槐聚说史阐论五篇 (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 史学之体用:历史本质一真实的往事二往事之记录,钱钟书说史乃后者。载笔之体(史书)、载笔之真、载笔之用。论历史阐释之循环:个别史事与整个历史趋势循环;古今循环,避免以古惑今以今强古;史实与理论循环,史实修正理论,理论照亮史实。(196)诗具史笔与史蕴诗心。文史之分合:近亲远邻。章实斋六经皆史说再议。 余论:重申历史学的本质 近一二十年来,史学在后现代理论的挑战下,对历史求真失去了信心。求真原是历史的根本,若根本尽失,史学尚存几何?(239)历史可以说是时间留下的人为的痕迹。……若脱离时间,历史现象便无从理解。……时间意识无疑是历史本质的一大要素。(241)历史的空间性格之重要,并不逊与时间,以今日之空间看历史,难见历史真相。(242)历史在时空里不断发展,有沿袭有变迁。历史之变的轨迹到底如何,说法不一。古人深信循环之变,东方无论儒道佛都是一种循环观。……西方近代出现历史进化的观点。(244)
  •     第一次遇到三联书店的“三联讲坛”系列书是洪子诚的《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极大的拓展了我对文学史甚至史学的看法,从此对这套书颇为关注。此后吴晓东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是我一窥国外现代文学的入门书,葛兆光的《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则让我了解了思想史相关理论、方法、材料使用及学科间的互动等等。《史学九章》的出现可以作为史学入门者了解中外史学各流派诸如兰克、布罗代尔、章太炎等人的核心精神的简易读本,并以此选持更深层次的阅读。西方史学在中国走向现代化以来对中国史学一直颇有影响,直到四九年建国后停顿。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西学引进,后现代史学对中国历史研究冲击较大,同时也影响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方法,1984年柯文(Paul A. Cohen)出版了《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的兴起》(《Discovery History in China》)提出了“中国中心观”,跳出了传统的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在近几年表现的也很突出,比如卜正民的《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中所表述的“大西洋的潮汐被明朝的月亮所吸引着”等等。中国自古以经史子集分类,史排第二,章学诚更在《文史通义》开篇就指出“六经皆史”,史在中国不可谓不重要,但除唐朝刘知己、清叶章学诚外,中国却少有独立的“史学”叙述,西方也因此对中国史学有所误会,汪荣祖在阐述完西方史学各流派之后,评述了西方史学家对中国“史学观”的理解。此后对中国史学的国史到现代史的转向做了梳理以及此间的中国史学家分别叙述,如章太炎、钱穆等。值得注意的是,他将钱钟书单列一章叙述,以他和钱钟书的通信等为材料展开评述,这到是打破了以往对钱钟书“文学家”的定位。由于篇幅的原因,《史学九章》似乎对西方史学流派以及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叙述都显不足,这些例外则可以在葛兆光的《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前半部分的西方史学介绍以及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许冠三的《新史学九十年》的中国近代以来的18位史学家的介绍中可以稍稍补充一下。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28.00元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三联书店2005年4月,34.00元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9月,28元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书挺好的 价格也还行吧
  •     该书写的非常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历史方面的很多新的动态,作者的笔法也很好,值得阅读
  •     基础读物
  •     有指导意义,书不能乱读,不然就是浪费生命。(前六章)
  •     关于吉本、汤因比、布罗代尔与年鉴派的几章都是我感兴趣的内容。
  •     2012.11
  •     因时间仓促,粗粗翻了一遍。文字略带古韵,半带文言之风。一半讲国外史学,一半讲国内的。国内的讲了章太炎、钱穆、钱锺书等人。汪荣祖,中国近代史学家,安徽人,1940年生。
  •     全书以《槐聚说史阐论五篇》让人读起来非常痛苦,不知道汪荣祖先生立论之处在哪里?表彰钱锺书颇具史识?但是其所发言论在史家看来并无独特之处。或者认为一文士能有这样的见识实属不易?寓褒于贬?全文看起来更像是本书的一个扩展版的序言,汪荣祖更像是躲在钱锺书的背后阐发己意,让人迷惑到底是钱锺书说还是汪荣祖说?至于借钱锺书之口批评陈寅恪,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以诗证史”只能说是不可学,而不能说不可行,毕竟陈寅恪不是在做诗歌鉴赏。又如批评钱穆治清学史,则言辞过于尖刻。反对西方史家对于中国史仅是道德裁判的误解,其后所举各例又让人觉得西方史家所言不虚。总之,作者个人旨趣太过明显。
  •     12年暑假讀完。非常精彩。
  •     这本书就更让人失望,对年鉴学派的介绍很大路货,扯钱钟书的史学,简单就是个笑话,抱名人大腿的习惯得改啊,汪先生!据说当年钱钟书准备写辛弃疾传,听说邓广铭在搞,钱就放弃了。有自知之明才是大师啊,否则就成了“汪荣祖”哈哈
  •     史学理论方面我的启蒙之书.
  •     汪荣祖是有分量的史学家,也是较早发觉陈寅恪的人。这本书言之有物,深入浅出,对于喜欢历史,又想接触一下历史学术学派的朋友,是很好的入门书,对汤因比的评价颇为中肯,对历史学的本质也有高论。不过读到后面,会发觉历史学的本质谈起来越来越像哲学了。
  •     对史学的意义的一家之言,坚信史学的目的是求真。行文旁征博引,文字文言意味颇浓。
  •     实在是太枯燥了,看到一半,跳过一章,又读了半章,真的提不起兴趣,晦涩难懂倒还不至于,写的内容不是很有趣,写的方式让这些内容显的更无聊,实在读不下去了
  •     史学功底和文字功夫都深不可测,狂赞。痛批后现代史学,相当痛快啊。
  •     还没仔细看,感觉很抽象
  •     虽为普及之书,但开掘不浅。颇喜台湾学术文风,一反大陆纯粹白话,读来快且有兴致。
  •     囫囵吞枣看完了
  •     大失所望,反驳西方对中国史学和新史学对传统史学的观点也没中肯綮,对章太炎和钱穆的评价也不着边际,最后对钱钟书又揄扬过甚其辞,大失所望
  •     前几篇讲吉本、兰克、汤因比、布罗代尔的思想和学术,大都是通识介绍,没什么新意。后面几篇讲章学诚、章太炎、钱穆、钱钟书,有可观之处。一再指出实斋“六经皆史”说的实质不是以史学反对经学,而是认为六经是载道之器,不可离器而言道,离事而言理,绝不是撼动儒家经典的神圣性。此书就是一本闲书。
  •     史学理论的启蒙之书。汪先生举重若轻之清丽文笔,无论是《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文笔和叙事手法,还是兰克、布罗代尔年鉴学派还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我们在书一窥史学概貌,感触颇深,受益良多。
  •     不错的服务,谢谢!合作愉快!
  •     大师之作,经典收藏
  •      非常优秀的入门书籍和普及读本,开卷有益,绝对是有收获的
  •     历史哲学读的不多,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之下认识了这位学者。我敬仰这些受过海外优秀博士训练的学者,对于他们之间的互相臧否也颇为好奇。只是读完这本书总觉得还是少了一些哲学应由的深层的思辨内容。
  •     汪老师的文笔太有趣,浓烈的个人色彩为枯燥的史学理论增添了不少可读性。
  •     学术性强,还是做参考资料合适。
  •     汪先生说“在此悠长的史学史中,追求以逝往事的真相,一直是努力的方向”
  •     前四章非常精彩,特别是兰克和布罗代尔的部分。
  •     对史学兴趣倍增,开胃菜~
  •     师父说汪先生博学,其观点当注意。 之前早已知道汪先生,迟迟未能着手阅读之。 今日偶翻书中谈兰克之文字,方知我们恰恰误解了兰克,而依照他的逻辑走下去,兰克非但不是尼采的反面,二者当属同一阵营。 1、兰克主张客观史,是回归史实。但并不否认史识,这可以用陈寅恪先生“史实中出史识”说明。兰克并未说过“史学即史料学”,他在史料的运用上无人可及,但同时认为是精神和英雄人物在主宰世界。 2、反对黑格尔式的普遍固定模式,而主张个人。这与尼采所谓关注当下自身之存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3、将兰克史学降格为方法论,是对兰克史学的极大误解。 从最后汪先生做写《历史学的本质》一文中,可以看出他恰恰是主张自修昔底德、兰克的求真与叙事之传统。
  •     史学邂逅了社会学,与科学暧昧不明,而想要和后现代主义打一架
  •     若干年前读过。。
  •     似乎比较一般,浅浅的聊了下。
  •     讲学用的书,重释疑,而轻立论,疑释的我感觉还不行,强调来强调去就是说中国不一样这几个字。批判解释这种疑的来由或许应当。
  •     不仅介绍了一些中西方史学史的东西,使我对这些原本一知半解的史家,学派有了更全更深了解,也纠正了一些成见!
  •     普及读物,5/6两章观点甚老,有种时间错位感。且名为《史学九章》(口气甚大),全书四分一篇幅在讲钱锺书,不知所云(其实亦大概料知缘由)。布罗代尔和钱锺书章前颇得意地摆出与他们的往来书信,题为《布罗代尔复作者函并向中国史学界致意》、《钱锺书先生与作者论学书七十封之一》,其卖弄状可供一笑。
  •     最后几章没看完。。。不过看了最想看的吉本那章就无悔了。。。只是大概的一个引导,还不错。
  •     从无政府反对方法的立场看,这书要不得。
  •     需要认真阅读好书
  •     此书归为“三联讲坛丛书”颇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其前后论述主旨有较大割裂,结在一本书未免过于生硬。
  •     很學術,值得一看
  •     广开耳目。
  •     杰出的史学家,很好的作品,值得历史专业学生一读
  •     对钱穆评价不高。
  •     和杜维运先生的一样,入门书。
  •     文不文、白不白。
  •     在一干所谓“史家”不仅在史学无所长,且连写作本分也丢的一干二净,以诘屈聱牙之枯燥新八股来体现其“学术深度”之际,汪先生举重若轻之清丽文笔,实不可多得
  •     大二史学理论课开讲座曾经给汪荣祖签名,拿着签名本一直想读一直没读,现在终于看完了,也算没辜负扉页上的三个圆珠笔字吧。。。不过最后的槐聚说史还是没有细看
  •     史学九章
  •     真心一般
  •     汪荣祖先生的名作,仰慕已久,读来亦文采斐然,且颇有自己的见识,可谓别开生面,对吉本的称赞、对兰克史学的纠误以及对布罗代尔和章太炎的评价都让人眼前一亮,那些英语句子的翻译更是妙不可言,布罗代尔写给他的法文信件让我印象尤深
  •     还不错,对西方东方史学的“名人”做了一个概述和讨论。
  •     ③还可以,汤因比那章有趣。可以为自己不读汤因比找理由。 不过文风半文不白,起初稍稍有点不习惯。
  •     这本书太老了吧
  •     对西方史学理论的阐述甚好,由此读中国史时会更清楚什么是中国的史书
  •     汪先生力作
  •     #淘书偶记#头一回购买汪荣祖先生的作品,看起来不错。我还是喜欢3:4的书,不怎么喜欢这种方方的。
  •     不知为什么,很难被这本书里的文字煽动起来
  •     水平就那样了...
  •     其余基本属于最基本的介绍,惟其写钱钟书一章,肉麻的吹捧,简直让人恶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