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三百年祭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甲申三百年祭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4
ISBN:9787010042961
作者:郭沫若
页数:35页

内容概要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乐山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现代著名文学家、史学界权威人士,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著名的革命、社会活动家。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郑成功》《蔡文姬》《武则天》六部历史剧。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参加革命工作,三十余年,为八一南昌起义之核心人物。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生闰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淮会长等职。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所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1944年,郭沫若歌颂明末女军事家秦良玉《咏秦良玉》。他的代表作有《星空》《女神》等。    《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收入新教材七年级语文22课。《雷电颂》被收入新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7课。    郭沫若(1892~1978),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泰戈尔、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并命名彼广场为郭沫若广场。

编辑推荐

  甲申三百年祭》作者郭沫若,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郑成功》《蔡文姬》《武则天》六部历史剧。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参加革命工作,三十余年,为八一南昌起义之核心人物。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生闰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淮会长等职。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所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1944年,郭沫若歌颂明末女军事家秦良玉《咏秦良玉》。他的代表作有《星空》《女神》等。    《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收入新教材七年级语文22课。《雷电颂》被收入新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7课。    郭沫若(1892~1978),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泰戈尔、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作者简介

甲申三百年祭,ISBN:9787010042961,作者:郭沫若著

图书封面


 甲申三百年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该书得到了远在延安的毛泽东的青睐。毛泽东不但在大会小会上多次提到这篇文章,还指示延安的《解放日报》全文转载。随后,又把它作为整风文件印发给解放区的全体干部学习。这篇文章的存在政治意义大于历史意义。
  •     我们批评历史人物,往往觉得有些历史人物偏狭愚昧短视的厉害. 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和"缺乏自觉性"大明的百姓都人相食了,大明都要亡国了,以勤勉著称的崇祯帝国为什么有金银布帛烂于内库?几十万清兵已经快压境了,为什么大顺的几十万农民军还在京城里搜刮劫掠享乐?可是历史人物处于自己的时代,并没有我们享有的一个巨大优势---我们知道后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能知道大明亡在旦夕,大顺一触即溃. 不管多么惊心动魄的历史,当时的人物并没有这种感知.因此,除非有超人的前瞻力和近乎妄想症的机警, 否则一个历史角色无法对抗开国享乐的喜悦.也无法克服散财于民的痛苦-内库财帛不肯用于救济军民,因为要应付明年后年大后年的支用. 士兵打仗多了,刚开国享受一下也未尝不可. 如果他们知道自己要亡国灭族了, 当然情形大大不同.可是他们不知道. 谁知道? 就在此时此刻,也有一些人不肯克制私欲,不肯遍富济民,不肯勒贪警堕.也许他们知道自己要亡国灭族了,也会大大不同?
  •     粗粗读了一回,开头挺认真,因为是老师上课时提起的。看到分析吊树死的主时,甚感单薄,只从正反二面,我想看的上下左右呢?没看到全方位的,当然煤山上的主不是本文的重点。继续看下去,大量引的《明季北略》,就提不大起劲来了。于是越看越快。很多人说此文是迎合我党,其实1944年,我想说,我党正在比较艰苦的各种作战期,而知识份子应该是在一线城市更多,我党当时更多的在二线( 及以下)城市,所以想来我党迎合他的可能性或许大于他迎合我党(没有考证郭当时是身处哪里哈,纯粹只是这么想,应该在大城市的说)。毛是史学家,“明史”读了30遍的家伙,为什么对此文推崇备至呢?我想来应该是符合当下环境的。此文但凡有一句话二句话,对当时我党所存在的重大弱项,起到了提示警醒作用,那么就是值得去推广认识学习并改正的了。这可能就是此文的意义,倒也单不是说“政治意义大于学术”这么来看。这就像我们现在的在职培训,虽然学费吓s人的贵,总觉的不值这个钱,不过,但凡老师的话有一句听进去了,并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使你受益一生了,那么其实这学费就值了。我想我值了,因为我在昂贵学费里学会了在春夏秋季时要吃冷鲜肉~所以我也会大力的和朋友同学说:这个学习真好,你们也去学学呢,因为我受益了~(虽然这个知识点我应该在生鲜超市花个40元钱买肉时,让卖生鲜的专家告诉我,而不是让如此昂贵的学校来告诉我,但这个只能说是我自己效率不高的问题了)其它感受,和各友们一样:文笔8错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高中时,课本中就有《甲申三百年祭》的节选,当时就感觉挺好的,想找全文,没找到。
  •     我就像上学时学习一篇课文那样认真阅读了郭老的大作。经典,很经典。顶
  •     真的是还行!~!~
  •     李岩的作用,李自成的作风问题
  •     李自成于明朝天下唾手可得而未得成因分析。其得天下多赖天时饥荒崇祯无能人心思乱而托仁义收民心,其失天下则两重逻辑归于李岩军纪政略不为所用、将相不和酿成清兵入关种族悲剧。
  •     李岩的悲剧永远值得回味!
  •     郭沫若名著
  •     大手笔。假装“历史学家”的可以去死了。
  •     文笔这么好,对郭沫若刮目相看了。只可惜在李岩这个不存在的人物上用了最大的力,反而降低了它的学术价值。
  •     如果说腊肉是太祖,郭沫若和吴晗谁是谢缙呢
  •     作为一篇政论文来说长度适中,引经据典。但从学术的角度讲则略显单薄。尤其是对事件的论述有点平面化了。但郭先生的文笔还真是让人佩服。
  •     推荐。
  •     李自成的错误,在于被胜利冲昏头脑,轻视了竞争对手。我党历史上多次高度重视对这篇文章的研究和学习。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评《甲申三百年祭》

    中国历代王朝更替,总是有很多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郭老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回顾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也从中再次验证了“民心乃固邦之本”的历史论断。对于《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有三个人值得祭奠。

    一来祭奠崇祯皇帝。
    崇祯即明思宗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崇祯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他有两件功绩值得提一下:一是铲除魏忠贤,二是收复全辽。在之争上,以勤政爱仁博得了后世的同情,但是还是未能挽救大明。从结果上看,他是个悲剧,因为大明朝的灭亡是王朝多年遗留下来的民心尽失,加上天灾人祸造成的。但从修为上说,崇祯并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比如他在任之初,国家还算比较安定,可是后来他听信谗言,重用亲信,又喜欢形式主义。民心不得,社稷就无法安定,天朝就要换主人,这是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基本原则。

    二来祭奠李自成。
    李自成是《甲申三百年祭》书中的主角,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大凡开国奠基者的开国之路都比较坎坷,但是他们有坚韧的毅力、非凡的能力,和自己的部下称兄道弟,用一份感情和感召力凝聚群体,最终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以后的秉性却几乎是一下子发生大转弯的改变:要么开始杀忠良、树威信,要么开始醉三宫,不理朝政,要么开始征收赋税供己娱乐。
    毛主席说:当领导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李自成毁在了第二条上,按郭老的意见,牛金星、刘宗敏为李自成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打下江山后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吴三桂的反戈,导致了大顺朝的顷刻灭亡。那么李自成在用干部上是不是就有很大的责任呢?首先是选人用人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德才兼备,李岩、宋献策这些人不张扬,且容易克制自己,但却没有得到李自成的重用。亲小人,远贤臣,所以国家社稷就慢慢(或者快速)走向了灭亡。
    李自成的起家,是因为社会的动荡,天灾的横行,他把握住机会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最终,还是因为自己个性上的缺陷导致了一生辛苦的荒废,令人可惜,但是换在整个封建王朝的角度上看,他又是一个必然:你忠于社会、忠于人民的时候,人民就会相信你,把他们的命运交给你;当你背叛人民,或者忤逆民意的时候,人民总会把你赶下台来的。

    三来祭奠李岩,中国历代不少忠臣良将,为国家披肝沥胆,死而后已,他们是国家真正的脊梁。但是很多忠良都很难带着荣誉终老以上呢个,一部分甚至都被陷于“莫须有”的罪名后含冤而死,李岩也是这样的人物,他不仅举家投靠了李自成,还给李自成推荐了牛金星、刘宗敏为他打江山,在李自成社稷危机的时候还回到河南为他召集民众,希望力挽狂澜,可惜的是李自成没给他机会,历史也就没有给李自成重新修改自己命运的机会。
    忠臣惨死的现象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屡见不鲜,给我们的反思就是人治体制下人才的生存无法得到保证。天子代天行使天道,有绝对的权威,但是他们在用人方面却无法保证从一而终的理智:在国家危急、面临内部外界威胁的时候,君主们总会授权于忠良,让他们为国立功、除暴安良;而在太平盛世时,这些国家的栋梁们却甚至不如君主旁边的一个小厮。
    忠良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时代发展到如今,人才仍是国家、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珍惜人才、爱护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仍是每个国家、企业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国家、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形态的发展,如何保持基业长青甚至是持续进步同样是每位成员特别是领导者思考问题的。
    用历史的教训来警戒我们,用现实的思考发展我们。
  •     4星给的是老郭的文笔。。。
  •     引用占得篇幅太多了。
  •     引以为戒,戒骄戒躁,应该算一篇文章
  •     作者的写作意图应该有保护周恩来的意思,文中的李岩是隐喻周恩来。郭沫若是周的朋友,当时周在延安整风运动中饱受打击,郭是经过和南方局主要领导的协商之后才精心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提醒毛,保护周。最后以“李岩的悲剧是永远值得回味的”结尾,应该是这样。
  •     建国后5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没有当李自成,向国家和人民交了一份份合格的考卷。


      但是,考试还在继续,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还有很多挑战和考验。


      党的十六大刚刚开过,各项工作千头万绪,***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深入基层调研就是率书记处全体同志到西柏坡考察、学习。***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再次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发出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号召,要求全党在新形势下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结合国际、国内的形势,结合历史的经验教训,***同志讲话的深远意义是不难体会的。


      从国际上看,世界很不安宁,强权政治有所抬头,个别霸权主义国家从来没有改变与我国为敌的立场,看到我国的发展和强大很不高兴,利用台湾、西藏、人权等问题向我国发难,竟然将我国列为“邪恶的轴心”和“核打击对象”,特别是台湾问题迫在眉睫,“台独即战争”,这一场较量是不可避免的。


      从国内看,成就大、发展快、形势好,但新情况、新要求、新课题、新挑战层出不穷。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的一些同志,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有的拉山头,搞宗派、闹不团结;有的“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热衷于歌舞升平、灯红酒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严重,有的甚至走上了贪污腐败的犯罪道路。这都是淡化甚至抛弃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果,都是理想、信念动摇,蜕化变质的结果。如不加以克服,任其滋生蔓延,将会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极大危害,直至亡党亡国。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让我们从明末农民革命的经验教训中获取更多的思想营养,认真学习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谆谆教诲,对存亡、兴衰、胜败、得失之道感悟得更深刻一些吧。(白皋)
  •     还得细读一番
  •     这本书找了很长时间,不久前还在网上下载这篇文章。
  •     郭沫若所写带有明显的替闯王开脱失误,手下再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主帅思想出问题,哪能仅指责部下呢?
  •     雄文!李岩是否有其人,大顺进京是否腐化,顾诚在《李岩》有不同的见解,我等不是史学家,辩证吸收与看待。
  •     看的是据《郭沫若全集》转录的TXT文档。政鉴文章。用了《明季北略》、《明亡述略》、《剿闯小史》、《明史》。不过,我很好奇的是,当年这篇文章在延安整风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是怎样影响的。等以后找时间来看看相关的东西。
  •     绝对值的阅读的文章
  •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能够写出这样的著作,具有这样的历史眼光和思想见地,不错!郭沫若要是一直从事学术研究,不和政治沾边,我想,以其聪明才智,以其创作和研究的双重才华,成为学术大师是不成问题的。可惜,他老人家走偏了,最终成为了可悲的御用文人!
  •     不仅是对明朝败亡的总结,更是对李自成失败的总结,进而是对整个帝制时代败亡规律的总结
  •     很满意,单行本的
  •     《甲申三百年祭》的名气让我终于还是没有忍住买了一本,几十页的小册想想有点像小时候的漫画,很快就看完了,可是读完,或许是一辈子的事情吧。 说它是几页的历史祭文,应该说,或许郭老的《三百年》不仅不能称之为经典,反倒有些主观、有些偏薄,对于历史的断面也是不甚全面。 说他是一部执政的巨著。正所谓文章为时而著,应该说,正是这部《三百年》警醒了共和国的缔造者,才有了毛泽东同志西柏坡“进京赶考”的劝诫。 而今共和国走过了他的一个甲子岁月,回过头来看看《三百年》的祭文,想想老前辈的告诫。难道警醒的仅仅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守业的执政者是否应该引以为戒?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几百年后我们也将成为历史,可是那个时候的历史又将如何评价我们。
  •     人都是有缺陷的。从学术研究上看,郭沫若先生真是天才。
  •     书内容虽然不长,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经常阅读,以示从甲申三百年中得到警示。
  •     文章虽短,启示则深
  •     套用评论:政治意义大于历史意义
  •     整个研究生生涯 最后栽倒这本小破书上
  •     读了这本书之后,再仔细的考虑一下,其实现在我们的社会一些阴暗面和以前差不多。当然,我们的阳光面太多了,但是不能因为我们生活在阳光下就不去关注我们的阴暗面。牢记历史,才能不会让历史重演。因为历史总是在反复。谨慎啊,歌舞升平中的中国人!
  •     材料翔实,高度概括,二者能够得而兼之,且立意深远,非大才子不能为之。question:书里的历史比现实的历史通畅,还是现实的历史比书里的历史通畅?书里的历史比现实的历史复杂,还是现实的历史比书里的历史复杂?
  •     好书一篇金典文章
  •     靠什么打天下,靠什么守天下,朝代轮回说成了亘古不变的铁律,这本书几十年前全党风行,按说现在应该是收获期,但实际怎样呢,当领导的应该重读。
  •     还行吧 关键是关键 2.6元买篇文章
  •     2011-09-25,当时恰好看了毛泽东文集和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李自成》,特别有感触
  •     书很好
    写的很好
    自己看的时候
    把一些常识性的东西重新补充了一下
    印刷的也很好
  •     这么短的文章专门出一册书,足见意义之大。
  •     校长的书虽有御用倾向,瑕不掩瑜,所读为文革间所版,开篇毛主席语录紧随主旋律,借李闯以警时人,革命切不可懈怠,文后载有数行,细述重庆付梓情形,嬉笑怒骂,前后较之,盖非文字之过,而人之由欤
      该书得到了远在延安的毛泽东的青睐。毛泽东不但在大会小会上多次提到这篇文章,还指示延安的《解放日报》全文转载。随后,又把它作为整风文件印发给解放区的全体干部学习。这篇文章的存在政治意义大于历史意义。
  •     这篇文章早就听老师提到过,终于看完了。历史学家的思维看世界,虽然有点政治意义,但是总体将还是不错的。建议看看。
  •     政治意义远大于历史意义……这是最委婉的说法
  •     毛主席喜欢的书。
  •     厚重的历史,非常喜欢,谢谢!
  •     郭老师不愧是真正的历史学者,把明‘清’农民军三方描写的非常客观。而且还生动看李自成。比一些现代历史专家的看法还要好。并且把抗日比做明清战争,是很好比喻。
  •     对李岩的考证不服
  •     为了技能树
  •     撇开郭的人品不谈,他在学术还是有水平的。
  •     说真话,真不咋的
  •     其实这是一篇史论,讲的是明朝末年的社会问题,并不单单讲李自成,甚至可以说,主角是“闯王”的谋士李岩.......就是书太薄了,寄过来时候皱巴巴的
  •     三百年间风云变幻,郭沫若先生的讲述给人一种全新的立意
  •     郭老的水平确实远不及民国其他史学家,这篇文章为毛提供了政治斗争的素材所以才名声显赫,如果单作为一篇学术论文,既不严谨也不生动。
  •     忘了。但是我历史的入门书……
  •     甲申国难,唯一需要祭奠的是那些为了抵御异族入侵而战死在诸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中的汉家军民。我们可以原谅历史,但绝不能忘却历史。历史需要铭记。
  •     “影射史学”的代表之作。影射史学实质并非研究历史,而是为给政治势力站台。
  •     大气磅礴,犀利透辟,极富前瞻性,不愧为大历史学家,比胡适之流不知强到哪里去了。
  •     虽然文章写于上世纪,但道理不过时,很有借鉴和学习意义。值得反思现实。。。。
  •     三百年,民族的亡国史源于甲申年!
  •     郭沫若于1944年写的反思明亡三百年的著名文章,着重分析了崇祯亡国、李自成失败和李岩悲剧的由来,史料拿捏得当,也没有太牵强地下结论,很不错。
  •     符合我党历史教材的写法
  •     历代农民起义无非两种结果:成王或成寇。要不就是被招安了,如梁山好汉,既成不了王,也成不了寇。而成王登基后又败落成寇者,似就李自成一例。其中缘由值得深思。郭老分析精当,考证严谨。以史为鉴,此书很值一读。
  •     经过毛主席的推广,成了必读书,治明史的专家多了去了,但像郭老这样激情的,浪漫的假想,也只有郭老敢!
  •     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起民变,弄出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其中特别详细考证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说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
  •     太经典的一篇史论,既有考究,又有评论,考究十分科学,见解十分深刻,议古论今,在特殊的时期写就的对我们每一时期都有借鉴意义的经典史论。建议每一个懂中文的都看一看。
  •     一篇文章,也是伟大的作品。
  •     看了赵园先生的推荐才读的,一个小时可读完,非常薄。岂止于薄。
  •     文章是好,主要被利用了
  •     篇幅很小,很经典,看了韩毓海教授的《五百年来谁著史》重写甲申三百年祭,想起买这本书。
  •     我们都要考一考去的。
  •     对于郭,我不做任何评价,但这本书却是当时条件下不可多的的一本好书。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忽视了她或者把她当做云种包袱,都是极其愚蠢和危险的,尤其是我们少数领导干部,没有了往者和往事的指引,就会变成一个脱缰的野马,一个没有任何底线和耻辱的疯子!
  •     从过去李自成的成败可以看到我们现在
  •     虽然很少,但说的很对
  •     一篇错漏百出的文章……
  •     虽然在网上读过几次,买来收藏也不错
  •     1945就向TG交投名状了,好有眼光~
  •     作者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回他几点:1.流寇无才能主政中华;2.满清统治并非比明差,远在李自成张自忠之上;3.没有哪个政权可以长治久安流芳万世,终究是被替换,民主是和平的替换。
  •     可以当做政论文来读,也可以当做学术论文来读。当做政论文来读的原因是,郭沫若的名气大,写作年代背景特殊,有毛泽东的推荐,有一定的指向性,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当做学术论文来读的原因是,该文写作态度严谨,学术规范,论从史出,是明史研究的像样的一篇论文,可以作为论文写作的模仿。同时,该文也是学术史上绕不过去的一篇文章。只要是原创,就能在学术史上占个位置,不怕写得烂,就怕没发现,这也是原创被重视的原因。
  •     是毛主席当年推荐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
  •     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 读书
  •     郭沫若的这篇文章曾经让毛主席号召所有干部学习。郭老对历史的分析很深入,对中国的理解很透彻。从不是简单地看什么明亡于流寇等东西,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     我是怎么了才去看这本书的。。?
  •     在郭沫若清醒的时代,写下的分析李自成历史事件的书,到今天仍然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大家可以买来看看, 而且实在是便宜的书!
  •     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气熏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许
  •     对历史细节的匮乏让我看起来很费力。。。靠着百度…
  •     六十年一甲子,郭沫若写《甲申》的时候正好是明亡后的第五个甲子,也就是说三百年过去了,我们回首三百年前,看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其实很难推测郭沫若写书的初衷是什么?说蒋是“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的崇祯皇帝,还是说毛是“不好酒色,脱栗粗粝,与其下同甘共苦”知人善用的李自成?郭沫若是想要唱衰国民D还是给他们个提醒?我们都说不好。。自己体会就好了。。
  •     很有名的文章,应该了解的作品。
  •     1944年離共產黨的全面勝利還有五年,這篇著作的出現並有意無意間服務了毛澤東的政治需要,都說明那時共產黨的勢力在全國的影響已經很廣泛了,而國民黨對知識分子的控制是乏力的。我又在想如果沒有毛澤東的重視,這篇文章會有現在的知名度嗎?它的影響到底是政治的原因還是文本內容的使然?我覺得前者的推力更強!
  •     览古思今,可以一读。有智慧的人,都是学过哲学的人,如果觉得哲学不好读,那么去读历史吧,哲学就在历史中。
  •     发人深思,文采飞扬!
  •     郭沫若的这篇文章受到毛泽东的推崇,号召全党学习,以历史为镜,告诫全党防微杜渐,但是建党90周年了,面对现状和这篇文章,每个有正义和良知的党员,你们是怎么做的?我们不能决定太阳和月亮的升起,但我们能决定在太阳和月亮下面做什么?你每天都做什么了......
  •     这本书很薄, 只有20多页。其实是一篇文章。
    郭老多年前写的, 也听了很久。 现在有机会读到。 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当年为什么会那么有名气,应该是因为经过主席的评价,并且也切合当时的形势吧。 郭老仔细分析了李自成的失败及入京后的种种失误,对于1944年的共产党人, 应该非常有警示意义吧:内部要团结,注意外贼,严防腐败。

    而到建国后的领导人, 经常重提此文, 个人以为, 更重要的是从腐败的危害角度来看的, 其实, 崇祯的结局, 镜鉴价值应该更高吧, 以今天的形势来看。
  •     对明末有些新认识,对崇祯似乎矫枉过正//16.03.19. 政治性有余而学术性不足
  •     一篇论文,写出一篇专著。都应该像这样。
  •     写的很好的一部作品,看这部作品要结合当时大的时代背景和细致的国内环境,去体会书中的那个时代和作品的寓意。
  •     不知道是不是不处于那个时代,还是期望有点高了。索性那些引用的史料古文能读懂个八九分。闯王如果成了朱元璋,李岩必然是刘伯温了,可惜。当时郭先生一定是借古喻今,可历史却总是不断重复。
  •     其实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历史学家,更像一个活动家。这是史论式的雄文,但不是史实式的刻画。
  •     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     郭沫若的经典之作,多品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