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史源学杂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陈垣史源学杂文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108026026
作者:陈垣,陈智超
页数:150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内容概要

陈垣(1880一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历史学家,教育家。自幼无师承,靠自学闯出一条广深的治学途径,在宗教史、元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著作等身,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他先后在北大、辅仁、燕大、北师大教学数十年,任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46年。主要著作有《元西域人华化考》、《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通鉴胡注表微》等。

书籍目录

前言
增订本编者前言
《廿二史劄记》一补表条所本
《廿二史劄记》一列传名目沿革条正误
《廿二史劄记》一汉王父母妻子条书後
《廿二史劄记》一七国反条考证
《廿二史劄记》二《汉书》书恒山王条书後
《廿二史劄记》四光武及汉文年岁考证
《廿二史劄记》六论《魏纪》对汉献及陈留王书法
《廿二史劄记》六《三国志》注条载袁啼《献帝春秋》又载孙思光《献帝春秋》,载殷基《通语》又载顾礼《通语》,其误何在
《廿二史劄记》七《晋书》条末引唐艺文志订误
《廿二史劄记》九《陈书》刘师知传条正误
《廿二史劄记》九之八朝史至宋始行条云苏洵等进《陈书》、刘放等校《北齐书》,其说信否
北宋校刊南北八史诸臣考
《廿二史劄记》十一载刘昶奔魏有子承绪孙文远不误

编辑推荐

《陈垣史源学杂文(增订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陈垣史源学杂文》是作者结合自己从事史学研究的经验,创设的史源学实习课的范文。书中举例考订《廿二史劄记》、《鲒埼亭集》、《日知录》等史学名著,用以指导学生读史冶史,训练考证辨误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此次增订,补充了各篇考订文章的史著原文,还增加了与教授这门课程相关的备课资料和手迹等。

图书封面


 陈垣史源学杂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陈垣史源学杂文》一书,重视史料考证并体现了其在历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援庵先生的这本书正是把“史源”金针度与人,告诉了我们读史与考史的基本方法,并让我们通过亲手实践来逐步掌握这些方法,可谓惠及后学多矣。今就其中《书<十七史商榷>第一条后》一文,谈谈我学习之后的一些浅陋体会,并非全关乎史源,亦间有胡乱发散离题之想,一并志之,仅作自娱耳。陈先生此文开篇说道:“王西庄好骂人,昔贤每遭其轻薄,如谓刘向为西汉俗儒;谓李延寿学识浅陋、才短位卑;谓杜元凯剽窃;蔡九峰妄谬;又谓陈振孙为宋南渡后微末小儒;王应麟茫无定见。其于时贤如顾亭林、戴东原,亦力斥之,又谓朱竹垞学识不高。皆见其所著《蛾术篇》(按:此当作《蛾术编》,疑印刷错误)及《十七史商榷》,盖其天性如此,又乏修养,自以为是,而不知人之窃笑也。”此段所列人物,不乏鼎鼎大名之前辈大学者,可在王鸣盛眼里都有毛病。其实王书中所诟之前贤,何止于此,什么“赵岐汉之俗儒”、“(颜)师古之妄谬如此”、“陆德明、张守节皆无知之辈”,特别是说到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的时候,说唯其“人生世上,何苦吃饱闲饭,作闲嗑牙”,简直是损到了家。而问题是王氏在其书中却又谈到“大凡人学问精实者必谦退,虚伪者必骄矜。生古人后,但当为古人考订疑误,若凿空翻案,动思掩盖古人,自以为功,其情最为可恶。”前后对照真可谓是如出自两人之手,读其书可见王氏其为人。 王鸣盛的口碑不佳,清人笔记尝有记载,如:昭槤《啸亭续录》卷三云:“王西庄未第时,尝馆富室家,每入宅时必双手作搂物状。人问之,曰:‘欲将其财旺气搂入己怀也。’及仕宦后,秦诿楚諈多所乾没,人问之曰:‘先生学问富有,而乃贪吝不已,不畏后世之名节乎!’公曰:‘贪鄙不过一时之嘲,学问乃千古之业。余自信文名可以传世,至百年后,口碑已没而著作常存,吾之道德文章犹自在也。’故所著书,多慷慨激昂语,盖自掩贪陋也。”王氏其嘴脸于此刻画无疑。此条亦多被他书转引。可是历史往往是多面的,人亦如是。《清史稿》记:鸣盛性俭素,无声色玩好之娱,晏坐一室,吚唔如寒士。尝言:“汉人说经必守家法,自唐贞观撰诸经义疏而家法亡,宋元丰以新经学取士而汉学殆绝,今好古之儒皆知崇注疏矣,然注疏惟诗、三礼及公羊传犹是汉人家法,他经注则出魏、晋人,未为醇备。”这里的王鸣盛与以上所见俨然两人。还有一条故事,来自陈康祺的《郎潜纪闻二笔》:“光禄王西庄先生鸣盛,家居时,有无赖子与人赌胜,醉骂王氏之门。门者不能忍,先生力止之。次日,无赖子酒醒,其母挈之诣先生家请罪。笑谢之曰:‘昨汝酒醉,我却不怪,但以后醉了,若骂他人,恐致获咎。’无赖子惶恐而归,戒酒终身,卒无事。先生涵养如此,宜其瞽目复明,年跻大耋也。”若不见王氏书所云与前所述王氏贪财之事,一高洁之名士形象岂不跃然纸上。抑此均为阿谀虚美之词乎?其实这些都无关痛痒,哪怕假设上面所举之事均为事实,放在王鸣盛一个人身上,也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如所述其缺点主要是1、好诋毁前贤;2、贪财。所述其优点无非是说:1、刻苦;2、也谈不上优点,无非是不跟耍酒疯的一般见识而已。没有勤奋刻苦的读书写作,便没有王鸣盛后来的成就,这是必然的道理。王氏不以贪财为病,且理所当然,不避道德之闲言,以文名为籍口,也是其对自身学术水准的一种自信,而这种自信正是来自于他的刻苦勤奋。王氏尝云:“我于经有《尚书后案》,于史有《十七史商榷》,于子有《蛾术编》,于集有诗文,以敌弇州四部,其庶几乎。”由此言可见其自负,却也不为过誉之词。闲话过多,到此进入正题,先把王鸣盛的原文和陈老的主要意见摘录归纳一下并随文谈谈到底如何学习陈老的方法。 十七史商榷第一条首云:“《汉志》《史记》百三十篇,无卷数。裴骃《集解》则分八十卷,见司马贞《史记索隐》序。”此开篇之两句,陈老谓其“开口便错”,两句便有两错,“错固为人恒有,胡为开口骂人耶?”王氏错在何处?不如先用王鸣盛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原因,就是:“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汉志》《史记》百三十篇,《汉志》即《汉书.艺文志》,查之,明明白白写着《太史公》百三十篇。有些历史目录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史记》至少在东汉以前并不被称为《史记》,而往往被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书》,《史记》在东汉以前多是指代古史的通名。虽后世已习惯称司马迁所作《太史公》为《史记》,但单说则可,而此处王鸣盛既然明引于《汉书.艺文志》就绝不能称之为《史记》,此开门即错也。紧接着第二句“裴骃《集解》则分八十卷”,独言此则无误,而连百三十篇而言则误,由多而少谓之合。且王说了引自《集解》序,可查《集解》序却明白写着合为八十卷。王氏口口声声说目录学要紧,而自己却开篇就错,还都是目录学的错误,岂不是天大的讽刺。后面王鸣盛又说:“自宋之晁公武,下迄明之焦弱侯一辈人,皆学识未高,未足剖断古书之真伪,辨其本之佳恶,校其讹谬也。有某氏者,藏书最称奥博……自夸集诸宋版《史记》,共成一书……因李沂公取桐丝精者杂缀为一琴,名百衲琴,故亦戏名此为百衲《史记》。”换成我等之人,这段我们读完就完了,能发现什么问题?发现王鸣盛又骂人了,是。可还有呢?不知道了。那看陈老怎么说:“此条所骂之某氏,即指钱遵王。遵王曾集诸宋本《史记》为一书,因李汧公尝取桐孙精者杂缀为琴,名百衲琴,故亦戏名此为百衲《史记》,语见钱所著《读书敏求记》。《商榷》引其言,据误本《敏求记》,称李汧公为李沂公,又误桐孙为桐丝。”换我们如果有些版本目录学的知识,想知道王鸣盛所说的“某氏”是指钱曾(遵王)不难,但是你会不会接着去查这个百衲《史记》典故的出处呢?会不会问桐丝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才有可能去刨根问底去解决它们。好了,查钱曾的《读书敏求记》,一查出问题了。钱曾《读书敏求记》卷二史记一百三十卷条下:“李沂公取桐丝之精者杂缀为一琴,谓之百衲。”和王鸣盛所说一样,怎么知道是错了呢?今天常见的章钰的《读书敏求记校证》也指出了沂公乃汧公之误。可见王鸣盛所据的正是误本。陈老接着说道:“李汧公者李勉,大历中封汧国公,见两唐书一三一本传。唐时李姓无封沂国公者。《商榷》之误,此其一。”原来陈老还没罢休,接着去查李沂公在历史上到底是如何的记载,遍查唐史,并无一人姓李而封沂公。有一个叫李汧公,李沂公是李汧公之误,王鸣盛不知道?他作了《十七史商榷》,熟读诸史,怎么能不知道这个呢?他是没有查原书核校,此学术一忌也。 陈老又说:“李勉百衲琴事,出唐人李绰撰《尚书故实》,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亦载之。今《学海类编》本《刘宾客嘉话》作李汧公勉取桐丝之精者杂缀为琴。桐丝当作桐孙,草书相似而讹也,《宝颜堂秘笼》本《尚书故实》正作桐孙。桐孙者桐之幼枝,《太平御览》九五六引《风俗通》云:‘梧桐生于峰山阳岩石之上,采东南孙枝为琴,声甚清雅。’《庾子山集》五《咏树》诗,‘枫子留为式,桐孙待作琴’,以孙对子,是也。《商榷》之误,此其二。”   看了陈老的这段,是不是要干瞪眼了。天啊,这么多书,都不太熟悉,从哪儿查出来的啊,怎么知道哪本书有桐丝啊?现在有了电脑网络,检索那么方便,查起来都不易,更何况陈老那个年代呢?有人会说,这正是陈老的功夫所在,不错,这是陈老的功夫,可陈老难道真的吧这些书都读过一遍才知道的么? 你若是这么认为,恐怕读上一辈子都不一定有机会查到这些。所以我们宁可认为不是这样,还是应该从思考陈老为学之方法入手。那么陈老怎么找到这些的呢。这就是一个文献目录学的知识和史料检索的方法与能力的问题了。查典故,用什么工具书?自然是《佩文韵府》、《骈字类编》,两部清人作诗查典的重要武器。但二书有所不同,前者以单字为字头,单字下注明音训,下列以该字为词尾的词汇,词语下有出典。出处只注书名,不注篇名,引诗只注作者。后者则均为骈语即双音词或双音词组按首字排列,关键是出典不仅给出作者、篇名,还给出原文。如果你熟悉这些工具书,那么这里马上会想到去利用它们检索。那么此处选择《骈字类编》更为合适些,查“桐丝”条,根本没有与百衲琴相关的资料。好在桐字为首的骈语不多,稍稍翻了遍,很快发现“桐孙”条下有相关记载:“《宾客嘉话》:‘李汧公勉取桐孙之精者,杂缀为之,谓之百衲琴。’”下面又有一条,庾信《咏树诗》:“枫子留裁式,桐孙待作琴。”陈老所说的两条史料当时是不是就这样发现了呢。权当一种可能吧。至少换我们在那个时候是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的。而陈老云:“今《学海类编》本《刘宾客嘉话》作李汧公勉取桐丝之精者杂缀为琴。”《学海类编》是清末民初的一部大型丛书,裒辑唐、宋以至民国初诸书零篇散帙本,而这里所辑的《刘宾客嘉话》“孙”字便讹误了?为何讹误,陈老眼光锐利,说“草书相似而讹也”。的确,繁体的“孫”与“絲”形近而易讹。那又何以确定桐孙为正而桐丝为误呢?陈老举出了庾子山的《咏树诗》,“以孙对子,是也”,桐孙指的就是桐树的幼枝。而此处《骈字类编》“为”作“裁”。查今中华书局本《庾子山集》作“为”字也。然此处究竟为何还无法断定,尚需更多版本的查检。另外陈老还举了《太平御览》九五六引《风俗通》一段,可是陈老怎么会想到去检索《风俗通义》呢?对《风俗通义》这本书有所了解的都知道这是一部记录了大量古代传说异闻和作者附加的评议而成的书,是研究古代社会风俗人情的一本必备资料,在史学研究中也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其现在流传下来的本子尚存十卷,附录一卷。而这其中有声音一卷,内多记乐器相关。如果知道这些,那么顺着百衲琴、桐孙,和乐器有关,去找一下不也是应该的么。可是陈老又为什么说引自《太平御览》呢。这还是个关于文献目录的问题,《风俗通义》原书二十三卷,而今日所见已非当初原貌,多有亡佚,今所存者,劣及三分之一,对此,清人做了许多辑佚的工作,从其他古籍类书中辑出相关佚文,而陈老所举的这条也正是佚文,最早见于《太平御览》。而再查《太平御览·卷九百五十六·木部五·桐篇》则作:“梧桐生于峄山阳岩石之上,彩东南孙枝为琴,声甚清雅。”又与陈老《史源学杂文》所引有出入,如是,陈老书作“峰山”则误,同前面的《蛾术篇》的“篇”一样,又是印刷错误么?因为无法看到原稿,所以不能断定。但二字虽形近,我想陈老应该不至于如此不审,当系手民误植,抑或是所据版本不同?此处当是峄山无疑,其语出自《禹贡》所云峄阳孤桐。总之从这段,我们可以得知,目录学的知识不是光背背有什么书就可以了,而是要去了解这些书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内容和作用,怎么去使用,这样才算是入了门。陈老此文末又说:“又书名《商榷》,‘榷’当从‘手’不从‘木’,西庄亦辨之于《蛾术编》三十,认前此误引‘木部’,其书已行,不及追改。”按:搉,《说文》曰:“敲击也。”苦角切。中古音属溪母觉韵(《广韵》搉又有一音为古岳切)。榷,《说文》曰:“水上橫木。”就是独木桥的意思。江岳切,《王力古汉语字典》作苦岳切,误。中古音属见母觉韵。二者音稍有别,义亦不同。按王鸣盛在《自序》中对“商榷”的解释是:“商榷者,商度而扬榷之也。”后来王氏在《蛾术编》中也谈及作榷者非,故补记于此。然迮鹤寿仍然批评认为他不仅字写错,而且音也读错。榷音觉,亦借用为搉字,此即前文所述搉有两切。迮鹤寿接而说道:“搉谓敲击,音确。又搉,商量也。《庄子.徐无鬼》篇:‘可不谓有大扬搉乎。’注云:‘发挥商量也。’又搉,粗举大略也。《汉书·叙传》:‘扬搉古今。’注云:‘扬,举也;搉,引也。《广雅》云:‘杨搉,都凡也。’此皆音觉,与榷酤之榷字异而音同。今先生则竟读商搉之搉为确矣,何遽以名其书哉。”榷有商榷之意实为后起,本均为商搉。当然,今日来说,商搉已经不如商榷通用了。此段,则体现出了小学功底的重要性,语言文字是一切人文学科的基础,由此入,则所言可信,所说有据。不然动辄闹个笑话,也是不太好的,应当重视此点。读了陈老此文,再结合王鸣盛的实际情况,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教育素材了。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三点体会:1、为学首先要有端正谦逊的态度,绝不可自以为是,王鸣盛的确很有学问,也可称的上是个大家,可是他错误也很多。有错误那很正常,没有人能不犯错,但是他那种态度不可取。随着学习的越深入就越应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渺小,王鸣盛的例子是每个人都应引以为戒的。我们要虚心学习他的学问,而不是他为学的态度。2、穷本探源的追问精神。陈老常说一句话“人实诳女”,陈老这话看起来很可怕,好像每个人都在骗你,其实不是这个意思。陈老是让我们对任何权威都不要轻信,而是自己要有独立思考求证的精神。没有这个精神,就不能有陈老。陈老不是不尊重前辈,是讲究独立思考和怀疑的精神,对任何权威都不盲从轻信。3、史源学的方法。和陈老他们一辈比起来,我们这一代在旧学上的根柢简直是云泥之别。在书中看到陈老对各种材料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让人在钦佩之余也不免会感叹自己差距太大。但其实时代不同了,要我们都像前辈学者那样也是不现实的。新时代有新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今天,我们有着很多前辈学者当年所无法想象的便利条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文献的检索。陈老讲究史料的搜集要尽量做到竭泽而渔,比起清人为了找一条材料而动辄多年之功而不得,我们现在又是何其的幸运呢。然而有了科学技术的辅助并不代表你就能超越前人。前人所依靠的不仅仅是他们对文献史料的谙熟,更重要的是有很多宝贵的治学方法依然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比如今天所谈的这篇文章,你如果光知道用电脑检索,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还是要打好坚实的基础,熟悉目录学知识,对各种常用文献都要做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学会熟练运用,那样再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的辅助,我们方有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走得更远些。
  •     看完以后的一点感受,贴出来请豆友批评指教。1.关于校勘与考证。第100页,《汪容甫〈述学〉年月日多误》一篇末尾,援庵老总结说,由汪中《述学》多年月日错误之例,可得两种教训,首先就是“校雠之事,非徒广搜异本,校其字句之异同而已”。第107页,《郤克跛考》一篇,编者按中转录作者文后识语云,“此文仍是校勘学范围,未足言考证也。”前者所云,由该言所出的文章来说,主要是针对著述中年代学方面的问题,反映在整体的校勘学上,即校勘以本事为对象,通过各种手段来疏通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或是由于传抄错误,或是由于记载、转引错误。这种校勘的出发点,与《校勘学释例》所反映出来的以校勘文句为出发点不同。究其缘由,想到的是,一方面,二者文本性质不同,一可读性强,为研究考证文章,一文字错乱,极难读通,为早先之原典;另一方面,二者目的不同,一是用来作“史源学实习”课的课本,要求将所读内容中涉及到的人事等找出渊源,判断其记录是否舛错、论证是否充分;一是以校勘不同版本或类似记载之文句为主,自己判定应该如何取舍。对《元典章》的校勘而言,比较文句极为重要。1924年胡适在《元典章校补释例序》中,对用不同本子互勘的“对校”极为重视,甚至有无对校不成现代科学的校勘学的意思。反观此处,则并不尽同。邵循正先生云“不为乾嘉作殿军”,可我还是觉得援庵老是接着乾嘉的那一路。后者云“校勘”与“考证”,由文中“此则传本之不同而非记载之不同”一语,可以知道援庵老对校勘与考证有明确的区分,即校勘仅就传本之误,而考证则就记载之误。问题是,在有关汪中的那篇文章中,虽然也提及不同版本的问题,但文中主要就记载的年月日错误,从年代学的角度加以纠谬补正,而非校勘文句,故文末得“校雠之事,非徒广搜异本,校其字句之异同而已”的这一教训(文中涉及到的年月日错误,各本均误),当是偏重考证方面。这样来看,对于“校勘”(或“校雠”)、“考证”的差别,援庵老虽然有时会比较明确(如第107页),但有时也会混用。对于“校勘”、“校雠”,也并未有更多区分。这种情况,在当时应该不能算个例。2. 该版文字舛误。第32页,“刘恕等上《魏书》”。虽然上《魏书》时,刘邠、刘恕皆有,但据援庵老文中之意,此处应为“刘邠”。第92页,“太安二年癸亥卒(西四〇三)”。“四〇三”应为“三〇四”。另外,该书以简字排版,但其中略有不符此标准处。最明显的是,应该是简体“后”,好像书中均用繁体“後”(我没有复查所有“后”字)。第92、93页中,“朝”字左下角的“十”字部分,应该是一竖,该版是一撇。
  •     --------斗胆贴过来--------今晚讀陳智超編注的《陳垣史源學雜文》(增訂本,三聯,2007),至《〈廿二史劄記〉四光武及漢文年歲考證》一篇,頗感疑惑。陳垣先生据《漢書》之《文帝紀》及《外戚傳》中材料,認爲漢高祖四年,劉邦幸孝文帝生母薄姬,則文帝應為五年生人,于“高祖十一年”(《文帝紀》語),“年八歲立為代王”(《外戚傳》語)便不合事實,應該是七嵗立王。依此類推,文帝並非年四十七而卒,實際只活了四十六嵗。這裡,我略有些不同意見。以爲四年幸,未必五年生。《漢書•外戚傳》所載與《史記•外戚世家》一脈相承:薄姬受幸之地係成臯。而《漢書•外戚傳》更明言,薄姬受幸乃在四年。据《漢書•高帝紀》,高祖二年至四年,與項羽對峙成臯。高祖四年冬十月,漢兵挑戰成功,取成臯,就敖倉食。按,漢武帝改用夏曆以前,秦漢之際至漢初,仍採秦歷。秦歷以“建亥之月”為歲首,即以夏曆十月為一年伊始。史遷班固亦以秦歷記之,故以一嵗之事,自“冬十月”起首。此後劉邦雖有儅胸之傷,該嵗卻泰半居於此地,甚合《外戚傳》“坐河南成皋靈台”語。那麽,薄姬於該嵗何時受幸,便成了判別文帝降生之年的關鍵所在。《外戚傳》於鋪敘薄姬受幸之事後,復有一語,為陳垣先生所未及引用:“歲中生文帝”。“嵗中”,以現代漢語習慣解之,則為“一嵗之半”無疑;然以漢時語解之,卻有“一嵗之内”的含義。后一義項,從《漢書•律厤志》便可擇出材料証明之:“歲中十二。以三統乘四時,得歲中。”此處之“嵗中”,指的就是一年。如此看來,《漢書》早已確鑿記載了漢文帝降生之年,實在無須“求之過深”。大抵薄姬是歲初受幸,歲末臨盆。蓋古人計人之年嵗,以受孕之日起算。受孕與臨盆之間,隔一個“歲首”(如夏曆之“春節”),即通常所謂“大生日”;受孕與臨盆同在一年,則為“小生日”。今日民間計算“虛嵗”,仍以此法為據。漢文可謂“小生日”者矣。高祖五年,劉恆已算兩嵗;十一年立王,正合八嵗;年四十七而卒,亦無誤也。

精彩短评 (总计78条)

  •     陈先生的史源学是很好的史学训练方法
  •     学历史的好老师。
  •     讀援庵文,每有所得,便欣然忘疲。且漫記數點:(1)讀到援庵攷漢文帝生年,頗疑有誤,見南星客學姊已有評騭。(2)援庵借《全謝山聯姻春氏》一文,論隨筆雜記有益於考史,然又說漫筆記之,或不可據。此察筆記之兩面性不可謂不慎也。援庵於金石碑刻也有同樣論述。他一方面肯定以碑證史的功用,另一方面則認為碑刻之訛不可斷史實之誤。(3)援庵上承乾嘉之學,而能別開生面,完成從傳統到現代史學的過渡,對多個領域皆有創獲之功。先生腹中書海,於此不過微露冰山一角而已。(4)尚左尚右的論述似仍有商榷處。
  •     别信他说的,他都是骗你的。用河南话说才有力。
  •     信手拈來窮盡材料的功夫究竟怎麼學呃對於初學者?是否現在古籍數據庫化之後這樣的工作更加親民了了呢?反而覺得附錄部分的課程解釋和作業批改受益更多。
  •     目录学、知识储备和运用挖掘史料的能力已炉火纯青,很多是当代电子检索技术也代替不了的
  •     6
  •     为什么最近总是和人意见不一致呢,一致认为的好书,我觉得也就一般嘛
  •     彼时的考试真真极难。终于了解考证是怎样的,极为细致。
  •     大二上政治制度史的步老师倾力推荐(老师自言常带手边),买来尝尝鲜,太难了,难怪不少老师都说这种课现在哪个老师敢开?后来,耐心读了几篇,字字珠玑,真是金针度人,不用多说,可以做一辈子学习的一个方法了……
  •     收获很多。
  •     陈垣先生杂文,廿四史劄记等书考订,后还附有笔记。排版也很不错。非常好的书。
  •     本科时韩老师极为推崇的书籍之一。陈垣先生是广东新会人,继梁启超之后,咱新会家乡又一学界泰斗。当年怀着敬意之情阅读过,但至今还没有做到先生所提倡的方法。
  •     考证笔记
  •     陈垣史源学杂文
  •     篇篇精炼,句句精彩,每章不过数百字,论锋细入毫末,抉幽发微,无一句冗词,令人叹服之至。
  •     什么是史源学,这是陈垣先生对这一学科最好的诠释。
  •     公交车上读的又一本书,很精彩,以至某天读着读着坐过了站,这个一定要记一笔。时常回想起W师文献学课上的一些内容,该静下心来早点看的。总之要牢记,处处是陷阱,一切皆可疑,慎之再慎之。
  •     要认真阅读和钻研才可以理解啊。路漫漫啊~
  •     此书可见史源学之基本方法理论矣。
  •     文无半字虚设,贵在举一反三。
  •     经典
  •     小篇幅文章,看看挺受启发。
  •     史源学要义:“毋信人之言。人实诳汝。”文章短小精悍,意在给读者以方法论的启示。
  •     可以视为陈垣史源学的教材使用
  •     當教科书很好。給历史文献学的硕士研究生用,超值!
  •     一种标准考据美文写法
  •     陈垣老先生就讲究实惠!
  •     金针度人,陈先生的伟大之处。
  •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     看大家对其评价甚高,购来一睹风采,个人感觉纯论文式,学究气重,不喜欢。
  •     史学入门读读还是比较好的,我看了最大的困惑是:在E-考据之前的时代,他是如何做到的
  •     JHKJHKJHK
  •     金针度人,真是让人感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主要是为了廿二史札记买的,值。
  •     陈垣杂文
  •     重点在附录
  •     活动屯书,有空再看!!!
  •     张普卖贾萌
  •     也算是祖师爷了
  •     精密
  •     其法“甚可学”。
  •     学术价值不用说。书美观,封面包装纸张等等都好,便宜。
  •     篇幅不长,很经典。以前看过,这次想看看陈志超先生的注。
  •     陈先生史学功力很深,可惜文章都是解放前的了;如果环境好的话,成就当不止如此。
  •     大儒金针度人。
  •     功夫甚深,绝非一时所能就也。
  •     金针度人,要常看
  •     看宫家六十四手,你只有一扇门的时间。
  •     如何研究历史学的方法。
  •     当年在北平给学生上课时的备稿。有助于中国历史资料摘选的能力提升
  •     严格来说,这门课就是培养人力谷歌的……援庵师晚年除了政务繁忙之外,安心教书也挺好的,只是这几门手艺活都沦为绝技了。
  •     大师作品,非常好。选了很久的本子,不错。
  •     质感很好,书比想象的要薄一点,内容有待细看。
  •     书挺值得一读。
  •     人实诓汝!
  •     很早就想买这本书了,读了这本书,基本上知道了“史源学”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批改学术论文的方法也都学到了。
  •     金针度人,细心揣摩可以得读书之道、治学之道。
  •     文章精巧简明,从不故弄玄虚,课程设计特别用心,当年的学生很幸福。
  •     三联纸张很不错,孙子编校很用心,总之是个好本子。 援老学问精密吓死人。开示学子之心拳拳可见。 替王鸣盛尴尬一个。 看学生作业评语笑死。
  •     读了一半
  •     文如其人
  •     大家经典
  •     不错的书,正版,很实用!
  •     这本书很早以前就在中华书局出了,现在的这个本子是简体横排的,叫便于阅读。最主要的是,它是最新的本子,加了一些辅助材料,更便于学习。
  •     半日读毕
  •     不错!!!!!!!!!!!!!!!!11
  •     想模仿着写太祖起兵的札记来着。结果……
  •     读书要细心,著作更当谨慎。全书未见一处编校错误,真难得。P24五十、百五十之异见P136考正。
  •     学习研究方法
  •     心向往之
  •     “人实诓汝。”要查史源。
  •     “南北二陈”是中国乃至国际公认的史学泰斗 他们的著作 是传世经典 每一位历史专业的科班生 每一位想读好历史的人的手中书 要多读多看 牢记
  •     内容好的没的说,我感觉挺好的。
  •     在干活之前又学习了一遍。
  •     我是特别钟爱这本书,反复翻看,想从中学习治学作文的门径。
  •     此书须有一定文史基础,且已初晓治学门径者方能读出其中味道。
  •     好精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