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史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当代中国史学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4-1
ISBN:9787532528677
作者:顾颉刚
页数:181页

章节摘录

  上编 近百年中国史学的前期  第一章 史籍的撰述.  第二节 旧史的补作与改作  陈寿《三国志》写作极为谨严,但其以吴、蜀并列,而尊魏为正统,在当时已经为习凿齿所不满。凿齿所撰《汉晋春秋》,即以蜀继汉;及司马光作《通鉴》,用陈寿之例,以魏纪年;朱熹作《纲目》,则又以昭烈帝接汉统,尊习氏的说法。对《三国志》加以改作的,宋有萧常的《续后汉书》,元有郝经的《续后汉书》,均以蜀为正统。在近百年中,与萧、郝抱同样见解而改造旧史的,有汤承烈《季汉书》九十卷。书未刊行,莫友芝极为称赏,谓其对表、志尤为用力,凡七易稿乃成。《三国志》虽嫌简略,裴松之的注却采摭极博,后人修改三国史事的,要超过陈志裴注,当然是不可能的事。萧、郝二人,目的在正闰之争,所注重在书法,对于史实本不十分重视。承烈的书,莫友芝谓其详核过于萧、郝;陈寿书无表、志,而承烈于此用力极勤,亦为特识。  ……

书籍目录

《当代中国史学》导读
凡例
引论
上编 近百年中国史学的前期
第一章 史籍的撰述
第二章 史料的整理与辑集
第三章 金石学的兴起与研究
……
中编 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
第一章 甲骨文字的发现与著录
第二章 铜器群的发现与考释
第三章 考古学的发掘和古器物学的研究
……
下编 近百年中国史学的后期
第一章 史籍的撰述与史料的整理
第二章 甲骨文字与金文的研究
第三章 元史蒙古史中外交通史的研究
……

作者简介

本书近百年的断代,以作者卒年为准。有时为叙述方便起见,其卒年不在百年范围内者,亦加略述,但以超过不远为限。
本书有时为方便于叙述起见,一书或同见于两节中,如傅乐焕先生的《宋辽聘使表》,既见于断代史研究节中,复见于旧形式的撰述节中。

图书封面


 当代中国史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很薄的一本小书,却是一本很不一般的经典。几十年的史学研究概貌清晰可见。在上世纪早期,就能写出这么一本平实、客观、冷静、缜密的那个时代的史学研究史,很不一般。很多认识和思想上的突破甚至都影响到了当今史学界的视野,那时代的一些年轻学者傅斯年、胡适、顾颉刚的才华真是光彩照人,后人难望其背。有四点感慨:一是那时的年轻知识分子创新和思辩意识真令人叹服,一本《古史辨》就奠定了年轻的顾颉刚在史学界的大师地位。二是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对知识分子的重视程度真令当代人羡慕,不仅有社会声望,而且还有厚实的物质基础(顾在那年代不仅有自己的专车、大宅,还有充足的学术经费);三是那个黑暗的旧年代居然还有如此宽容的学习自由和思想舒张氛围;四是那些早年成名的大师成名以后的日子似乎头脑生锈了,竟只能倚老卖老,没有什么新的学术果,全没有当年的才华和锐气。
  •     进化论的影响p122中国民族由来的各种学说p129古史研究专著 p130古史传说 p130-134存在的问题:1.民间传说的研究2.中西古代同期或类似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3.民族的定义,查了百度,是个历史概念。4.各时期存在的问题和争议的焦点。5.居延汉简的内容6.日本侵略后的考古7.元史研究兴起的背景8.研究铜器和碑志发生变化的原因p24。

精彩短评 (总计59条)

  •     可以作当代史学史读
  •     太简单了,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
  •     恰似青梅煮酒間閒庭信步般指點學界.
  •     大家风范。
  •     名家名作,有助于了解近代史学的发展
  •     可以把它当成书目 去找民国名家的书来看
  •     质量内容都好,看了有收获
  •     拿到手里感觉旧旧的,纸质也很差,但内容绝对没得说
  •     我想这本书是用其前言和导读中可以作结。书评就用几个豆列来代替,这本书是研究史学相关领域的工具书。
  •     高屋建瓴,梳理了当代中国史学的主要进展。相当于综述吧。
  •     上海古籍出的这套书,纸张太差,太薄了。。
    但是顾颉刚的史学功底在这本小书里毕露无遗。
  •     书薄但是内容丰富
  •     导读性还是可观的,很薄的一本小书,基本把顾氏的学术观点和治学精要说到了,几十年的史学研究概貌清晰可见。王的文笔也是不错的。《当代中国史学》是一部很不一般的经典。在上世纪早期,就能写出这么一本平实、客观、冷静、缜密的那个时代的史学研究史,很不一般。很多认识和思想上的突破甚至都影响到了当今史学界的视野,那时代的一些年轻学者傅斯年、胡适、顾颉刚的才华真是光彩照人,后人难望其背。很有感慨啊:那时的年轻知识分子创新和思辩意识真令人叹服,一本《古史辨》就奠定了年轻的顾颉刚在史学界的大师地位。顾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建国后,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应毛主席、周总理之请,负责校点《资治通鉴别》和《二十四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顾颉刚眼里,现代史学不仅应当是科学的,而且应该是大众的。作为一名史家,他的这种视野是难能可贵的。
  •     这本还没读,不过既然是顾颉刚老先生的书,内容上肯定不必说什么,至于其他,我以前也购买过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一些书,印刷、纸质都挺好,我很相信
  •     乍觉泛泛语,细品精善语。
  •     平时翻翻看,蛮好
  •     不好买
  •     顾颉刚以一代史学大师的身份,高屋建瓴地对中国近百年的史学进行点评,一针见血,发人深思。其慧眼独具,对宾四师的提携,至今在学林中引为美谈。
  •     与童书业、方诗铭三人合著。史学史奠基著之一。中篇讲甲金有趣,晚年《中国史学入门》亦有体现。虽经整理,上古版部分行文仍存乱序。本书格局恢弘,难得在对异议者的包容:南高、马左、鲁迅。王国维最为顾誉美,其次郭沫若,1945年能有这眼界着实不易。
  •     顾颉刚开辟的古史辨运动,对于新文化运动和现当代中国史学,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现当代中国史学的开山人。本书则是顾颉刚对于晚晴和民国史学的概述,重要性不言而喻。
  •     70年前的书这么符合今天的规范,叫人怎么不喜欢。一夕浏览毕,1424.又,王汎森的系列研究里的叙事,颇有崇胡傅而贬顾的意思,不记得《兴起》一书里是不是引过本书,不过首先,关于古史辨的兴起,顾氏自己总结了四条:历史寻源心理;西方史学方法及史观的引入;清朝中叶以来的疑古风气;考古学的抬头。王氏的研究只针对第三项里的一个子项目,而且这个子项目还是顾本人提示过的。其次,顾在介绍郭沫若的一篇研究时说,该文从金文中无天地观念之对立而质疑吕刑的成书年代,“证据不够坚强”。显然是吸收了张荫麟关于默证的批评。总之让顾氏称王的疑古,自始至终都和史学之外的东西牵扯在一起,这也是他了不得的地方。读他的日记,常佩服其搜检资料之勤,如王晴佳导论所说,其意终在建设。晚年一系列尚书研究,是严耕望式的。导论真好。
  •     大师写的,不用多说了吧?
  •     对第四点存疑,脑袋生锈之人有,如曹禺,但那也是客观环境造成的,运动了那么多年,晚年曹禺再也写不出来了。此为一类,还有如顾颉刚等人,他们不再有做学术的环境了。且在1952院系调整后,以前的所谓老教授,那些学贯中西的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都遭到了无情打击。具体到顾颉刚,他在社科院就很不好过,并且与当时的负责人有矛盾。诸如此类,都是当时这些大师的缩影。例外的是陈寅恪,他采取了一种不合作的态度,才有《柳如是别传》这样的经典问世。其余如费孝通等人,不噤声又怎么行。想想80年代费孝通的第二次学术生命,似乎他又回到了从前的年代。可是时间过去了太久,中国的社会学已经不复从前。综上,其实他们并非倚老卖老,也没有这样做。他们做不出成就是客观环境造成。再看看台湾五六十年代,殷海光等自由主义学者的出现,再与大陆对比。自然可以辨别。
    另外建议LZ去读一下谢泳的书,他的《逝去的年代》就是研究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对顾颉刚也有论述。
  •     相利于学习历史
  •     蓬莱阁丛书已经购了二十多种,不错的普及性读物。
  •     对顾颉刚的看法,可以有不同,可以赞赏他的对古代史的辨,也可以批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虚无。学术吗。
  •     本书近百年的断代,以作者卒年为准。有时为叙述方便起见,其卒年不在百年范围内者,亦加略述,但以超过不远为限。 本书有时为方便于叙述起见,一书或同见于两节中,如傅乐焕先生的《宋辽聘使表》,既见于断代史研究节中,复见于旧形式的撰述节中。
      顾颉刚,总括而言,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具体而言,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颇的影响的“古史辨”的运动的主将。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本书的特殊意义。我们从中既可看到这位博涉子多个史学领导、亲历子多项史学活动、交接了多位史学名家、编辑了多种史学论著的奠基人对学科和同行的观察与评论;也可看到这位主将以特别的篇幅对他领导的史学运动所作的阐述与估价。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作反思 与总结的时候,“古史辨”的影响——包括其正与负面——是不能忽视的,而本书的有关部分,正是出自当事人一份直接亲切的概要。
      顾颉刚先生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撰写的《当代中国史学》初版于抗日战争胜利之年。该书对此前一百多年间史学潮流的起伏、史学研究的成绩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公允的评价,当然也有对《古史辨》的兴趣及实线的“夫子自道”。全书结构清晰,文字畅达。虽只有十万字的篇幅,但因立意高远、信息密集,向来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学史领域的一本名著。
  •     此书不仅是一部史学史著作,也可当做一部简明近代中国学术史来读。由此书可以想见,民国时代的学术是何等辉煌,光芒万丈。恰恰是因为处于学术初创期,所以整个晚清民国学术的整体面貌是元气淋漓,这是一个古老文明的转型期,同时也是一个重生期。一切才刚刚发生,所以一切走向都有可能。文明的种子已经播下,然而,当多元文化的走向被一元的强势政治意识形态所收编与整合之时,当初的元气淋漓就变成了后来的死气沉沉。而这恰恰是今天中国学术界的整体格局。
  •        进化论的影响p122
       中国民族由来的各种学说p129
       古史研究专著 p130
       古史传说 p130-134
      存在的问题:1.民间传说的研究2.中西古代同期或类似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3.民族的定义,查了百度,是个历史概念。4.各时期存在的问题和争议的焦点。5.居延汉简的内容6.日本侵略后的考古7.元史研究兴起的背景8.研究铜器和碑志发生变化的原因p24。
  •     59页右下角有墨斑.此书可窥见民国史学大略,但今人不可止于此,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发现,过于民国千百.
  •     大师的书值得一读。
  •     脉络清晰 客观 犀利 深入
  •     看赤鼻的东西就是学问和情绪上的双重滋养~
  •     近代学术史,如果不读该书,则是外行。
  •     书是不错,就是字体有点小了,排的也有点挤了
  •     全面但是近乎流水账
  •     下编臧否有趣。可见唯物史观之外民国时期的史家与史学评价。
  •     有不少近代史学著作的参考书目
  •     索引读物。越读越觉自己资质既逊更不刻苦,识记能力也弱。悲伤。
  •     第二点“充足的学术经费”存疑,可参看《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经费充足的似乎是胡老板和傅老板,顾老板为了资助学生经常捉襟见肘。
  •     相当于史学索引的一本书。
  •     很薄却极有分量的一本书。初学者读来很受益
  •     当代中国史学
  •     对中国历史的回顾
  •     罗列诸多材料,精到的评论不少,也偶有偏颇。可以当做目录书来用,勾稽近代史学的演进。不过成书较早,盼有后来人能续作。
  •     為民國史學作一圖經。美中不足是太相信康南海,也難怪,作者本來就啟迪于南海。
  •     早就很想买的一本书,可惜纸张很失望
  •     评价过去尚难,评价当下就更不容易了。我看的是作者的真性情。
  •     值得一读,书印刷的也不错。
  •     蓬莱阁丛书很厉害!!!
  •     童书业。
  •     这套蓬莱阁丛书算是价廉物美的吧。前前后后买了十几种。
  •     必读作
  •     我又不玩史学史研究,一时短路看了它。
  •       很薄的一本小书,却是一本很不一般的经典。几十年的史学研究概貌清晰可见。在上世纪早期,就能写出这么一本平实、客观、冷静、缜密的那个时代的史学研究史,很不一般。很多认识和思想上的突破甚至都影响到了当今史学界的视野,那时代的一些年轻学者傅斯年、胡适、顾颉刚的才华真是光彩照人,后人难望其背。有四点感慨:一是那时的年轻知识分子创新和思辩意识真令人叹服,一本《古史辨》就奠定了年轻的顾颉刚在史学界的大师地位。二是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对知识分子的重视程度真令当代人羡慕,不仅有社会声望,而且还有厚实的物质基础(顾在那年代不仅有自己的专车、大宅,还有充足的学术经费);三是那个黑暗的旧年代居然还有如此宽容的学习自由和思想舒张氛围;四是那些早年成名的大师成名以后的日子似乎头脑生锈了,竟只能倚老卖老,没有什么新的学术果,全没有当年的才华和锐气。
  •     颉刚这本书不啻为一极其精要之读书指南 为吾侪于浩瀚史海前徘徊不得而入者指点迷津!
  •     一般,读起来不好玩,但
  •     本来是不错的,但毕竟过时太久,由于简短,也并不好玩,仅供追溯学术史而已。
  •     这是一部很薄的小册子,是顾颉刚在上个世纪40年代做的,从清末至“当代”,分三编论述中国史学各方面的状况,条分缕析、立论平允,简约扼要,辞不费而意明。实在是了解清末到民国史学的极佳读物。顾颉刚先生是一位“温顺”绝无渣滓的学者,对一切学派学者都能平实客观的加以分析,这与受过国政治思想洗脑的机器们做出的东西,真是好得太多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