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标语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料典籍 > 老标语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2
ISBN:9787121113284
作者:陶永灿
页数:27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住在路边“协盛和”杂货铺里,店老板叫张四祥,主要卖布、豆腐等。杂货铺后面还有个酿酒的地方。部队指挥部驻在离杂货铺约一里的地方,驻地旁边还有个染布坊叫“泰和祥”。部队从文家市出来,由于粮食不足,缺医少药,加之天天翻山越岭,还要对付国民党军队和反动地方武装的不断追击、骚扰,大家饱尝艰辛,饥饿、疲劳、疾病接踵而来,士气低落。特别是9月22日,部队在萍乡的芦溪遭到赣敌朱培德部队的袭击,虽然突出重围,但伤亡很大,连总指挥卢德铭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芦溪受挫后,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消极情绪,一些人看到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告而别。有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也在这时背弃了革命,走向叛变或者消极的道路。一营的一个排,在排长的唆使下,利用放哨的机会全部逃跑,并且带走了所有的武器。逃亡变成了公开的事,不少人还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往哪儿去?”这样,部队由1500多人锐减到900多人。由于暴动时,只是各路部队相约进攻长沙,来不及对部队进行集中整训教育,起义部队中的军官大多都是从旧军队过来的,残存的旧军阀主义习气较为严重,随意打骂士兵的现象经常发生,秋收起义前军官每顿饭都是四菜一汤,士兵则是粗茶淡饭,官兵待遇极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在士兵中形成了逆反心理,使官兵之间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阵营,这种情形直接影响了官兵之间的团结和部队的战斗力。因此,要不要对部队进行改编和整训,能不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官兵不平等的现象,不但决定了部队将走向何种性质,也决定了部队能不能胜任越来越频繁而残酷的战斗。只有让士兵成为部队的主人,部队才能对士兵具有凝聚力,才能把士兵群众紧紧地团结起来,部队才能迸发出超强的战斗力,这对于人数不多但却要面对武器装备和人数都要强于自己几十上百倍的弱小的工农革命军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前言

见证时代    翻开陶永灿先生的这本书,我突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那些曾经书写在破旧的墙壁上、镌刻在我们脑海深处的许多老标语,竟然在恍惚中渐行渐远地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最主流的标语形式就是用红漆刷写的一些字体简单的宣传文字,墙壁上是清一色的革命口号和毛泽东语录。无论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冈山精神,还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至理名言;无论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豪迈佳句,还是鼓舞战士为了“人民的胜利”,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年代,国家初安,百废待兴。领袖寄予马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勉励之言,一夜之间就被迅速悬挂在全国校园的墙壁上,伴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一晃几十个春秋。还有那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也在最短时间内写在全国各个操场的墙壁上。这些语句,满怀着领袖对青少年的期望与关切,影响极其深远。时至今日,这些勉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话语,仍旧没有过时。    六十年代,“超英赶美”的苦果让人难以下咽。梦醒后,大家才知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一个荒诞的伪命题。在那个满眼荒山、粮食短缺的困难时期,早在延安时期就已诞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时又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依托。这时,一个身材矮小、内心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在不经意间改变着国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向雷锋同志学习”也顺应潮流并成为家喻户晓的标语和口号。再之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口号将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改造成了农民,即便“文革”结束,仍有许多知识青年扎根农村干革命。    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新世纪……中国步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发展时期。琳琅满目的商品、鳞次栉比的楼房、更新换代的汽车、把世界变成地球村的互联网,伴随着我们的选择更加多样化,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的巨大转型让很多人失去了思考,也让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浮躁、冷漠与迷失。    再翻开这本《老标语——中国墙壁上的历史》,看到那段“白军士兵是工农出身,不要拿枪打工农”的标语,仿佛回到了战火激昂的年代,为红军战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斗争智慧叫好;看到“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标语,我能体会到父辈们在那个“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的艰辛与酸楚;看到“必须把粮食抓紧,必须把棉花抓紧,必须把布匹抓紧”的标语,我又想起了“民以食为天”的古语。    正如作者所说,随着古旧建筑日渐减少、年代久远、风雨侵蚀,老标语越来越少。然而这些标语所承载的那一段历史和时代的精神,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苦难、不屈、坚韧和乐观。时至今日,仍然值得人们纪念、品读和反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何时,都要有一种精神。    黑明    2011.12写于北京

后记

我的家乡有一座公路桥,建于1969年。桥两边的栏杆上印刻着十多条“最高指示”,字迹清晰而美观。还有一个叫小田的村子里,一座古建筑上也赫然写着几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标语,现在仍然依稀可见。两个地方都在交通要道上,每次路过,我都忍不住要看几眼。凭一个文史工作者的敏感,我觉得这些即将消失的东西应该有些价值,于是用相机把它们拍了下来。可惜的是,那时候我没有电脑,照片存在单位的电脑里,被同事不小心格式化了。    有一次去湖南靖州,看见一幢废弃的教学楼外写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心里不觉涌起一阵激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条标语曾经遍布大江南北,让无数人着迷与癫狂,可现在,偶然看见这类东西,居然让我们感到稀奇了。也就在那一刻,我萌发了要收集老标语,然后出一本书的想法。于是,我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搜集、拍摄、整理工作。起初并没有具体计划,只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平常外出稍加留意、随意收集而已。    去年三月的一天,我忽然接到县文联永喜主席的电话:《老标语》被列为了2009年湖南省文联的资助项目。这让我大感意外,因为原来我并没有向省市文联提出过任何申请。后来才知道,申报工作是邵阳市文联主席张千山为我代劳的,而在此之前,我对这事一无所知。真的应该好好感谢张主席,感谢湖南省文联。    既然是2009年的计划,就应该在2009年完成,这又让我有了一种紧迫感。本是一种简单的随意性拍摄,后来变成了一项突击性工作。于是,我北上南下,东进西出,一口气跑了十来个省市,拍摄了一千多幅照片,收集了几百条20世纪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的各类标语。事实上,我最早的照片是2006年11月拍的,前后算起来,拍摄时间达三年半之久。毫无疑问,这项工作是艰难的——这当然不是仅指鞍马劳顿、舟楫之苦。    在没有正式开始搜集工作以前,似乎到处都能看见标语,而一旦有意去拍摄时,它们彷佛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老标语越来越少了,而且还在不断减少、每天都在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古旧建筑日渐减少,二是年代久远风雨侵蚀,三是形势发生了变化,有故意涂抹、损毁的情况。    我所拍到的老标语,绝大部分取自乡村,相对而言,农村的旧房子多一些。但现在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旧房改造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特别是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更让中国的乡村焕然一新。曾有一个老祠堂,听说那里有几条标语。我赶去拍摄时,村民们对我说:再过两天就要拆了,你来得真及时。    几天后,祠堂果然变成了一堆废料,新的小学校正拔地而起。少部分老房子即使暂时保留了下来,往往也是废弃建筑,无人检修和保护,任凭风吹雨打,自己也在不断地倒塌、消失。标语一般又是写在墙的外侧,常年累月地日晒雨淋,要长久地保存实在也很困难。广东肇庆梁氏祠堂的标语还能辨认出来,就是因为写在了祠堂里面。另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政治敏感者职业性地把过去的标语或者抹去,或者铲掉。这样,老标语日见稀少、难觅踪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最无奈的是,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一条好标语,却因某个原因无法拍摄。绥宁酒厂有一条标语:“我们一定要高举毛主席树立的大庆红旗”,非常清楚,形式也很漂亮,但下面几个字被一个木棚遮住了。我试图与厂方协商,想拆掉木棚,拍完后再复原,可厂方说要一万多块钱,我只好摇头叹息了。    幸好在拍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朋友的热情帮助与积极鼓励。他们中有熟悉的,但更多的,在此之前我们并不认识。    炎陵政协文史委的蒋三梅、叶瑞祥两位主任,以及政协机关工会的刘主席等,亲自驾车陪我去红军标语博物馆、江家试馆、炎帝陵等地拍摄,并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在江西井冈山拍摄期间,龙市镇的“摩哥”罗齐林带着我四处打听,耐心寻找。他既是我的摩托司机,又是我的义务导游。重庆白公馆景区的负责人把正在播放的景区宣传片停了下来,让我拍摄墙壁上的标语。肇庆的“的哥”不仅把我送到目的地,还主动用广东话帮我打听梁氏祠堂的具体位置。安江林业车队如今是一个停车场,几辆大汽车遮住了“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标语牌。当我说明情况后,看门的李师傅立即找来司机把汽车移开……现在回想起来,他们的热情与真诚,还让我感动不已。    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李影老师,对本书的出版付出了非常有意义的、创造性的劳动,影友谌建文为我提供了他收集的精美图片,还有几位不知名的网友也把他们的照片供我使用。在此,我一并向他们、向所有关心支持我的人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本书当然还存有不少遗憾,比如解放战争时期的标语还是一个缺位,因为种种原因,鄂豫皖、左右江、琼崖的红军标语已不复存在,一些好的标语因为遮挡等原因无法拍摄,另外由于自己的知识、能力有限,书中纰漏一定难免。这些缺憾,以后我将慢慢弥补,同时也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继续支持。    2011年12月  作者于湖南绥宁

内容概要

陶永灿,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瑶族,湖南绥宁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黑喜鹊白喜鹊》、中短篇小说集《有鸟的秋天》等。曾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1998年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短篇小说《远方的云朵》获2001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多篇作品被转载,其中《泥鳅》入选《小学阅读指南》及《2006年中国儿童文学精选》。1994年加入湖南省作家协会。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欢迎穷人来参加
第二章 全民抗战,一致对外
第三章 东方红
第四章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第六章 兵民是胜利之本
第七章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后 记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老标语:中国墙壁上的历史(全彩)》编辑推荐: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欢迎穷人来参加。白军士兵是工农出身,不要拿枪打工农。白军士兵要偿清欠债,只有暴动起来。白军士兵不要上前线打仗,不要替军阀当炮灰。白军士兵是工农出身,不要替军阀屠杀工农。共产党员决不可以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好,别人什么都不好,决不可以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自吹自擂,称王称霸。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第三个问题,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每年一定要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收、管、吃)抓得很紧很紧,而且要抓得及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定要有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经过十年八年奋斗,粮食问题可能解决。在十年内,一切大话、高调,切不可讲,讲就是十分危险的。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作者简介

标语往往是一个时代的最强音。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过去几十年留存下来的中国墙壁上的老标语将会逐渐消逝,而这些标语所代表的过去那个年代还会继续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本书作者历时三年,跑遍十余个省市,收集了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近60年里各个时期的标语近300条,每条标语都有详细的拍摄时间、地点,以及标语产生的时代背景等。将历史通过生动的图像展现出来,让曾经生活在那些年代的人们缅怀过去,让没有经历过那些年代的人们领略我们特有的历史,是我们的使命。

图书封面


 老标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某天在一扇外墙壁上到一条标语,硕大的字号喷绘的内容,说的是选择某某移动服务商提供手机号码,不但电话可以随便打,而且还能“看小说”,这条标语让我停下来看了许久,心有感慨,三十多年来,这是中国墙壁上首次有“小说”字样的标语出现,文学能够以这样的方式闯进公众眼帘,也算是一种幸运,在那家移动服务商的推动下,不知道中国看小说的人数是否会有所增加。当然,那条来自移动服务商的标语,严格来说更像是一条广告,只是,这么多年我们习惯了在墙壁上读标语,遇到广告也难免当成标语来看了。中国人一向有文字崇拜心理,容易被文字愚弄,对出现于大众媒体上的任何文字都会产生盲目相信心理,所以,这十年来,各式各样招摇蒙骗的广告标语才会一层层地覆盖着那些早已掉了颜色的政府宣传标语。对于年青一代来说,政府宣传标语在他们的视线和记忆中,早已不占什么位置。但对于一九五零、一九六零、一九七零年代人来说,标语却如一枚枚钉子,被深深地钉在脑海里。最近有一本新出版的书《老标语——中国墙壁上的历史》,主要记录的是1927年——1978年之间的标语,虽然对标语早已习以为、不觉陌生,但在读到这本书时,仍是眼皮直跳,觉得有很多标语来自非常遥远的时代。《老标语》收集了很多现在几成文物的标语,比如秋收起义时的宣传标语,“暴动打倒唐生智”,“暴动打倒省政府”,“暴动打倒国民政府”,“暴动杀土豪劣绅”,“暴动农民夺取政权”,“暴动没收土豪劣绅的财产”……这些标语以图片的形式记录于书中,从书的内容简介看,这些标语应该是作者近几年才拍摄到的,作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这些标语应当被保存下来,用不了多久,当城市化的进程波及到这些刷有上述标语的墙壁上,墙壁会被推倒,尘埃飞扬中,不会再有人记得那些刷在墙壁上的文字。从刚才引述的标语看,情绪化、直白、目的性强是标语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中国各个时期的标语身上都得到了延续,就《老标语》一书收录的标语来看,这些标语内容有狂热、有虚妄、有癫狂,有同仇敌忾,有审时度势,也有冷静与沉思,标语真的是一个时代的心跳。在书中收录的标语中,我最欣赏抗日战争时期的标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参战,团结对敌”,“日本鬼子滚出中国去”,“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如果任何时候,标语都是向上民族精神的体现,那么它的生命力会持续到现在吗?标语逐渐消失于公众生活的速度,和中国进入商业化社会的速度是成正比的。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时常在放学的路上会看到一个手握刷子在墙壁上“创作”的人,那时很羡慕写标语的人,因为他们会把硕大的字写得工工整整,毫不变形走样,至于标语内容,当时很不理解,比如“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这样的标语,因为实在搞不清标语背后的逻辑关系。国家计生委这两年频发文件,要求全面清理带有暴力色彩的标语,并将之命名为“洗脸工程”,其实,这“洗脸工程”进不进行已经无所谓了,所有脱离实际、非人性化的标语,都已经失去了它的煽动能力,商业时代人们得到了足够多的教育,也可以用一句标语来形容“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无形的市场之手,在教会人们如何生存的同时,也在促使人们学会判断与辨别。墙壁是中国的“稿纸”,李白、杜甫时代,这张“稿纸”上写的是诗歌,民国以后多是政治宣言,而现在则是商业广告的天下。标语的更迭,可以看到时代发展的步骤,商业标语席卷中国的墙壁,虽然带来了眼球污染,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商业标语无需受众去学习、行动,它只是简单地传递一种信息,大家可以把它当成垃圾,而且它在公众生活中所饰演的角色也只能用垃圾来形容。唯一遗憾的是,这张“稿纸”上写满诗歌的浪漫年代,再也不会复现了。政府也在逐渐放弃墙壁,不放弃也没有,在标语口号下生存了几十年的中国人,已经对标语口号产生了免疫力,标语口号早期所能起到的巨大宣传作用,现在已经很难复现。公民意识的觉醒,让人们对公共事务有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趋强的参与能力,在价值观方面,也具备了较强的认知度,不会再被标语所左右。合上这本《老标语》,如同合上历史的书页,心情即沉重,也欣慰。
  •     说到这本书,想起《红楼梦》中曹雪芹的一句“一把辛酸泪”来了。《老标语——中国墙壁上的历史》原本的“预产期”应该是2010年8月。但是因为“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的内容,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会产生较大影响”,《老标语——中国墙壁上的历史》作为重大选题备案了。从此我们开始了“夜半三更呦,盼天明”的日子。申报、审查、等待、退改、再报、审查、等待、退改、等待,终于,2011年2月,它面世了,满怀着沧桑和尘土。标语是中国的一大特色。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过去几十年留存下来的中国墙壁上的老标语将会逐渐消逝,而那个年代会继续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做这本书,就是希望通过照片和文字,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些苦难的日子、那些激情的岁月、那种乐观的态度、那些荒诞的时刻。很可惜的是,有些标语不符合国情被删掉了,还有很多珍贵的标语找寻不到了。所以说,每个人看到的历史,都是被拣选的历史,大家都别太执着。附书中标语:“白军里将校尉伙食不同,红军中官兵夫薪饷一样”(这相当于征兵时的“拉票口号”:国民党军有等级,不平等;而红军中大家伙都一样待遇)“白军士兵,都是工农,因受剥削,所以贫穷。为谋生计,忍痛从戎,抛弃家室,奔走西东。那些官长,诡计满胸,欺骗你们,打仗冲锋。打了回来,异常不公,你们出力,他们得功。上级军官,财运亨通,到差几日,便成富翁。出入坐轿,大摆威风,讨姨太太,快乐无穷。反看你们,真正苦痛,一年到头,没有钱用。打仗牺牲,性命白送,一切自由,被人操纵。希望你们,再莫做梦,快快觉醒,实行暴动。拖枪过来,帮助工农,解放自己,解放群众。红军里头,待遇极公,穿吃薪饷,官兵相同。自由平等,有始有终,欢迎你们,反水来从。”(不得被佩服红军的宣传做得好,简单、易读、直击人心。即便是放在现如今,我们已然热血澎湃了)“第三个问题,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每年一定要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抓得很紧很紧,而且要抓得及时。……”(这是毛主席1959年写在《党内通信》中的一段话,老人家真是不容易,吃饭的事情想得如此细致周到)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从墙上的标语看历史的演变,挺有意思的
  •     好书,值得收藏。历史不要忘记。
  •     图文并茂,看到那么多的墙上历史,很有亲切感。好角度。
  •     强烈推荐朋友们看,好书
  •     70后的曾经的我就有这样的回忆
  •     非常喜欢——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这本书,真的不错
  •     跟想象的不大一样,文字更多些,像历史书
  •     非常值得收藏的一本书,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给很多正在消失的东西留下了记录。照片很漂亮!
  •     为什么没提到“宁添十座坟,不添一口人”和“伐树一棵死一窝伐树一行死亲娘”呢?我觉得这种才是当权者文化的最好体现
  •     翻开书,那些我们不曾走过的岁月走向我们,隔着距离看印在墙上的时代记忆,如独坐影院看一场黑白电影.
  •     还行,内容还行,不过还有待提高
  •     1.根本就是贵党宣传标语集,与标题之“中国”不符。2.所辑图片仅介绍了标语的文献出处,却无标语制作的具体时间、语境,没有文化研究意义上的可用性。
  •     连坟上都写着:农业学大寨。
  •     挺有意思的,有点小黑。想想现在的满墙中国梦,将来定能出本全彩珍藏版吧
  •     从书里,看中国,很有意义
  •     没我想象的好,没啥内容
  •     很久就留意这本书,一直没有现在终于找到了,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很好。不错,已经越来越少这标语了。
  •     历史史料不很充足,文字解释不精练,只是简单记叙,没有深入分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