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一辑 全三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料典籍 >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一辑 全三册)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802289697
作者:[宋] 司马光 著,黄锦鋐 主编
页数:971页

章节摘录

插图: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1.冬,皇上在东垣攻击韩王信剩下的叛军,经过柏人。贯高等人把人藏置在厕所侧壁中,想找机会袭击皇上。皇上本想在柏人过夜,内心若有所感,就问说:“这县的地名是什么?”回答说:“柏人。”皇上说:“柏人就是被人所迫的意思。”就不敢过夜而离开了。十二月,高帝从东垣回到长安。2.春,三月,高帝前往洛阳。3.命令商人不可以穿着锦、绣、绮(丝素织有纹彩者)、縠(绉纱)、缔(精细的葛布)、纻(细麻布)、罽(毛布)等所裁制的华丽衣服,也不可握持兵器、乘车、骑马。4.秋,九月,从洛阳回长安,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都跟随着皇上。5.匈奴冒顿好几次侵扰汉北面边境。皇上很担忧,问刘敬怎么办,刘敬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士卒对战争已经疲倦,所以不能用武力屈服匈奴。冒顿杀死父亲,自己取代八年(壬寅,前199)1.冬,上击韩王信馀寇于东垣,过柏人。贯高等壁人于厕中,欲以要上。上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日:“柏人。”上日:“柏人者,迫于人也。”遂不宿而去。十二月,帝行自东垣至。2.春,三月,行如洛阳。3.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觳、絺、纻、罽,操兵、乘、骑马。4.秋,九月,行自洛阳至;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皆从。5.匈奴冒顿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立为单于,霸占父亲在世时的妾妃,用武力威吓人,像这样的人是不能用仁义说服他的。只可以做长远的打算,让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做个汉臣;但恐怕陛下做不到。”皇上说:“怎么做呢?”刘敬回答说:“陛下如果真正能够把皇后生的嫡长公主嫁给单于,再以优厚的礼物送给他,他一定会爱慕嫡长公主,而以嫡长公主为阏氏(后),生下的儿子当然就是太子。陛下把我们汉朝每年剩下而他们缺乏的物质,常常派人慰问并馈赠给他们,然后派出能言善道的人士前往,讽劝教导他礼节的道理。这样做的话,冒顿活着时,固然是陛下的子婿;就是死了,他的儿子也是你的外孙,就继位为单于;陛下难道听说过外孙敢和外祖父行平等的礼仪么!如此就可以不用战争,而使对方慢慢臣服了。如果陛下不能够遣送嫡长公主到匈奴,而命令宗室或者后宫的女人骗称是公主,对方知道后,一定不愿尊宠亲近她,这样做就没什么好处了。”高帝说:“好极了。”就要把嫡长公主嫁过去。吕后日夜都哭泣着说:“我只有太子和一个女儿,为什么要把她弃置到匈奴去呢!”皇上终究还是无法将嫡长公主嫁过去。九年(癸卯,前198)1.冬,皇上找个普通人家的女儿作为嫡长公主,嫁给单于;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的婚约。◆臣司马光说:建信侯刘敬先说冒顿是个残忍而贼害道德的人,不可能用仁义加以劝说,而又要和他订下婚约,为什么讲的话这样子前后矛盾呢?骨肉的恩情,尊卑的次序,只有仁义道德的人才能够了解;为什么要用骨肉尊卑使冒顿顺服呢?古时候帝王治理夷狄,如果夷狄顺服,就用恩德怀柔他们,如果反叛的话,就用武力使他们震惧屈服,从没有听说过话夷狄结为婚约的。而且冒顿把自己父亲看成禽兽而猎杀,怎么可能事奉汉朝!建信侯刘敬的方法,本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日:“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適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知,不肯贵近,无益也。”帝日:“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日:“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九年(癸卯,前198)1.冬,上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以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臣光目:“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叙,唯仁义之人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顿哉!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建信侯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已为赵来已经疏阔不切实际了;何况嫡长公主鲁元已是赵王之后,怎么可能再夺取过来呢!◆2.刘敬从匈奴回来,对皇上说:“匈奴部族河南的白羊、楼烦王,距离长安近一点只有七百里,轻便的骑兵一天一夜就可到达关中。关中近年因战事而残破不堪,百姓少,土地肥沃富饶,可以增加人口加以充实。诸侯刚起事抗秦时,不是齐国田氏、楚国昭氏、屈氏、景氏等诸王族的号召力量,是不可能发难兴起的。现在陛下虽然建都关中,实际上人口是很少的,而东边却有六国强大的王族;一旦有事故发生,陛下也不可能安卧无忧的。臣请求陛下把六国后代和豪门英杰、著名的家族等迁居到关中;这样一来,平时没有事故时可以防备胡人,如果诸侯有叛变之事发生,也足够率领他们东征。这是增强根本(关中)削弱末端(东方诸侯)的做法啊。”皇上说:“好极了!”十一月,把齐国、楚国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和豪杰迁徙到关中,给与他们良田美宅,让他们安居乐业,总共有十几万人。3.十二月,皇上前往洛阳。4.贯高的仇家知道贯高试谋弑高帝的事,上书密告有关贯高谋反的非常事件。于是皇上就逮捕了赵王和那些反叛的入。赵午等十几人都抢着要自杀;只有贯高愤怒的骂说:“谁叫你们做这种谋逆的事?现在我们赵王实在没有谋反,可是皇上连赵王也一起逮捕了。如果你们诸位都死了,谁能够为赵王辩明他不谋反?”于是贯高就被用密封的囚车运送,和赵王一起到达长安。贯高受审时供称:“只有我们几个人谋反,赵王实在不知道。”狱吏审问贯高,鞭答几千下,用铁器击刺,一直到体无完肤;但贯高始终没有再说其他的话。吕后好几次向高帝说:“张敖是鲁元公主的丈夫,不应该会做这种事。”皇上生气的说:“如后,又可夺乎!◆2.刘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民,东有六国之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六国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杰于关中,与利田、宅,凡十馀万口。3.十二月,上行如洛阳。4.贯高怨家知其谋,上变告之。于是上逮捕赵王及诸反者。赵午等十馀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日:“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乃槛车胶致,与王诣长安。高对狱日:“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吕后数言:“张王以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日:“使张敖据天下,果张敖占据了天下,难道他还会希罕你的女儿!”不听吕后的话。廷尉把贯高的情形和供辞向皇上报告。皇上说:“真是一个壮士!但谁知道他讲的话是真是假?最好私下问他看看。”中大夫泄公说:“贯高是臣的同乡,臣一向就了解他,他在赵国以义自立,不受侵辱,是个很重视诺言的人。”皇上派泄公拿着令节前往,在贯高坐卧的竹床前问他。泄公慰问他所受的痛苦,两人谈得好像平时一样快乐,然后问他说:“张敖到底有没有计划谋反?”贯高说:“按一般人情说,有谁不爱惜自己父母、妻子、儿女呢?现在我家三族都被论罪判处死刑,难道我爱惜赵王超过自己的亲人吗?不是的,只不过是为了赵王实在没有反叛,只有我们几个人干的。”就把做这件事的本意,和赵王不知道的情形全部述说清楚。泄公听了后,于是就入宫向皇上详细报告了。春,正月,皇上赦免了赵王张敖,废了他的王位,改封为宣平侯,迁徙代王如意,改为赵王。皇上钦佩贯高的为人,派泄公告诉贯高说:“张敖已经被赦免了。”同时也赦免了贯高。贯高高兴的说:“我们赵王确实被释放了吗?”泄公说:“是的。”又说:“皇上敬重你,所以也赦免了你。”贯高说:“我所以不死,被拷打得体无完肤,是为了辩明赵王不谋反。现在赵王已经被释放,我的责任已了,死也不遗憾了。而且身为臣子,却犯了篡位弑君的罪名,又有何面目再度事奉皇上呢!纵使皇上不杀我,我内心能够不惭愧吗?”说完就仰着头,勒住喉咙自杀而死。◆荀悦评论说:贯高是计划叛乱谋反、杀死国君的主犯;虽然最后能证明赵王的清白,可是小信抵不过大逆,私德赎不回公罪(为赵王辩明无罪是小信、私德,谋弑高祖是大逆、公罪)。《春秋》的内容是以“居正”(君臣名分端正)最岂少而女乎!”不听。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赵国立义不侵,为然诺者也。”上使泄公持节往问之筱舆前。泄公与相劳苦,如生平欢,因问:“张王果有计谋不?”高曰:“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爱王过于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于是泄公入,具以报上。春,正月,上赦赵王敖,废为宣平侯,徙代王如意为赵王。上贤贯高为人,使泄公具告之曰:“张王已出。”因赦贯高。贯高喜日:“吾王审出乎?”泄公曰:“然。”泄公日:“上多足下,故赦足下。”贯高曰:“所以不死、一身无馀者,白张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责已塞,死不恨矣。且人臣有篡弑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绝亢,遂死。◆荀悦论日:贯高首为乱谋,杀主之贼;虽能证明其王,小亮不塞大逆,私重要,所以按他所犯的罪来看,是可以不赦免他的。臣司马光说:高祖骄慢无礼而失去臣下的拥戴,贯高因狠戾而使他的国君亡国。让贯高有谋反叛逆的借口,是高祖的过错;让张敖导致亡国的,是贯高所犯的罪。◆5.皇上下诏令说:“丙寅日(二十八日)以前犯罪,死刑以下的罪犯全部赦免。”6.二月,从洛阳回来。7.当初赵王被捕上京时,皇上下诏令说:“赵的大臣、宾客当中,有谁敢跟随赵王到长安的,全部诛杀他的家族。”但郎中田叔、孟舒仍然自己剃掉头发,用铁器束紧脖子,打扮成赵王家的奴仆跟随。后来张敖已经被赦免,皇上钦佩田叔、孟舒等的为人,就召见他们,跟他们畅谈,发现汉朝廷大臣中,没有人才能超过他们的。所以皇上全部拜他们为郡守、诸侯的宰相。8.夏,六月晦日,乙未日(二十九日),发生日蚀。9.再以丞相萧何为相国。十年(甲辰,前197)1.夏,五月,太上皇死在栎阳宫。秋,七月,癸卯日(十三日),把太上皇埋葬在万年。楚王、梁王都来送葬。赦免栎阳县的犯人。2。皇上宠爱定陶戚姬,生下赵王如意。皇上认为太子仁慈懦弱,以为如意才像自己;虽然封如意为赵王,却常常留他在长安。皇上到关东,戚姬常常跟随,白天夜晚都在啼哭行不赎公罪。《春秋》之义大居正,罪无赦可也。臣光曰:高祖骄以失臣,贯高狠以亡君。使贯高谋逆者,高祖之过也;使张敖亡国者,贯高之罪也。◆5.诏:“丙寅前有罪,殊死已下,皆赦之。”6.二月,行自洛阳至。7.初,上诏:“赵群臣宾客敢从张王者,皆族。”郎中田叔、孟舒皆自髡钳为王家奴以从。及张敖既免,上贤田叔、孟舒等。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上尽拜为郡守、诸侯相。8.夏,六月晦,日有食之。9.更以丞相何为相国。十年(甲辰,前197)1.夏,五月,太上皇崩于栎阳官。秋,七月癸卯,*太上皇于万年。楚王、梁王皆来送*。赦栎阳囚。2.定陶戚姬有宠于上,生赵王如意。上以太子仁弱,谓如意类已;虽封为赵王,常哀泣,要求皇上立如意为太子。吕后由于年纪较大,常常留守在长安,和皇上更加疏远。皇上要废太子位而另立赵王为太子,大臣们和皇上争辩,都没能让皇上回心转意。御史大夫周昌在朝廷上诤谏得非常激烈,皇上问他理由。周昌患有口吃的毛病,又在盛怒的当头,说:“臣嘴巴不会说话,但是臣必必知道是不可以的!陛下一定要废除太子的话,臣必必不接受诏令!”皇上听得高兴地大笑起来。吕后侧着耳朵在东堂窃听,罢朝之后,吕后接见周昌,为这件事向周昌下跪道谢,说:“不是你力争的话,太子差点就被废了。”那时赵王如意的年龄是十岁,皇上担心在自己死后不能保全他的生命;符玺御史(官名,掌符玺的御史)赵尧请求皇上替赵王安置一个地位尊贵强而有力。而且是吕后、太子、群臣所尊敬畏惧的人物为相国。皇上说:“哪一个人合适呢?”赵尧说:“御史大夫周昌这个人很适合。”皇上就任命周昌为赵王宰相,而以赵尧代替周昌为御史大夫。3.起初,皇上任命阳夏侯陈豨为代的相国,监管赵、代等地边境的军队;陈豨拜访淮阴侯向他辞别。淮阴侯拉着他的手,屏开身边的人,和他单独在庭院散步,淮阴侯韩信仰头望天,感叹的说:“可以和你谈谈心腹之事吗?”陈豨说:“但听将军吩咐!”淮阴侯说:“你所处的地方,是天下精兵的所在地;而你又是陛下所宠幸的大臣。如果有人告你反叛,陛下一定不肯相信;第二次再告,陛下才开始疑虑;第三次再告,陛下一定会愤怒地亲自带兵攻击你。那时我帮你从朝廷中起事,整个天下是可以得到的。”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能力,就相信了他的话,说:“诚心接受你的建议!”

前言

宋治平三年(1066),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赵曙,任命龙图阁直学士侍读司马光领衔编纂历代君臣事迹。命在崇文院内设专门机构,允许司马光任意挑选官吏参加编纂,下令龙图阁三馆珍藏秘籍任由编纂者借阅,编纂所需,尽由库钱支出。治平四年(1067),刚刚即位的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赵顼,认为司马光等所编史志,记述了以往明君、良臣,记载有议论精要的话言,天人相通的分际,美恶诸事发端的征兆,权柄福泽盛衰的原因,良将的方略,循吏的教化,判断邪曲正直的标准,政事治乱的关键,有资于政治,赐名“资治通鉴”。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进资治通鉴表》,《资治通鉴》完成,历时十九年。在司马光之前,历代史书已卷帙浩繁,且均文字繁多,体裁各异,布衣尚且“读之不遍”,日有万机的人君更是无暇周览。司马光因之属意于编纂一部编年通史,意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世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以方便君王大臣阅览、借鉴。后遇英宗皇帝下诏令编写,得以遍选当时优秀史家相助,因缘际会,乃成此三百余万言大著。司马光一生勤学博读,对经史尤有心得。编纂《资治通鉴》时,年已近五十,已是当时文史大家。他年仅二十即考中进士甲科,进入仕途,历任地方、朝廷官职。中国历代史家所长大多在于文、史,如司马光这样的政治家甚少;而像他以政治人物,兼具文、史,并属意于史事的就更少了;他上得君王鼎力支持,下得众史家襄助,编纂之时,正当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改革年代,也是他与王安石等变法派盘旋相抗的十数年,这种际遇,历代无两。他领导当时史家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历十九年枯坐,所编《资治通鉴》兼具历代史家之长,自不待言,其剪裁、熔铸史事之政治眼光,则是其他史家所缺乏。司马光主持编纂之《资治通鉴》,其意在于“有资于政治”,故对史事裁选,极为明确: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以及才德并高、行为世范、与国休戚的人物,都叙述详明,以作为当时和后世的借鉴。而于骚客吟咏、隐士高蹈等无关政治民生的人物言行,均不予记载,故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这等隐士高才,均不见采。《资治通鉴》贯通历代之书,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两晋、南北朝学者所篡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续古今的大编年史,为中国史学的一大创作。后代史家所作,仅能得其一体,或为专史,或为断代,气具规模,已判然不如。《资治通鉴》“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读此书,尤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朱熹语)“此书直到清代乃至今天,还是一部学历史的人所必读的书。”(钱穆语)但《通鉴》成书,至今已九百余年,当时司马光等所用书面语言,于现下盛行的白话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出现过多个全译本,遍览这些译本,大致存有如下遗憾:一为译文以现代人眼光为务,务求译文之通俗和逻辑之“通畅”。如此则尽失原文风味,读之有嚼蜡之感。二是译余再做指点评说,信手所指,皆关黑白。或指斥为酱缸,或指斥为糟粕。此种译文至少对如下四种情形缺少体察:不知现代人读千百年前的著作,世事两不俱,俯仰逸兴,不独以“才子学人”所具,此其一也;古代史事,自有其来由,古人一言一行,均受时代所限,此其二也;再则《通鉴》编纂者均守春秋笔法之要,寄意于事,述而不作,此法已相传数千年,如今一脚扫开,专务指点,作而不述,与作者之意大为相左,文却同列,令人难以适从,此其三也。司马光深通文、史,尽有实干家之经历、政治家之眼光,著史之遇合更是非凡,后人信手便下,数年便成之文字,难以与之相称,此其四也。本书所选译文由台湾著名学人黄锦鋐先生领衔主持,于20世纪80年代初,集合台湾诸大学二十七位著名教授、学者,历时三年,将这部大著译出。意在“使中国历史文化不专属于少数学人的知识”。(台静农语)是这部巨著在中文世界的第一个全译本。本书译文以贴近、还原《资治通鉴》为原则,紧扣原著,逐字逐译,“信”“达”“雅”兼顾,而尤以“信”为第一要务。在保证行文通畅的同时,力求保留原文之质朴简练。不擅作发挥,不平添枝叶,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方式,以拙御巧,不失为大家之举。有如下事项,尚需向读者一一说明:一、 为方便读者阅读收藏,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如此,既能解决现代大多数读者因原著文字古朴所带来的阅读困难,又能让读者直接接触原典。二、 全书原文三百余万言,白话译文五百余万言,共八百余万言。三、 由于全书规模巨大,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四、 为方便读者计,每一辑前增加了本辑所涉及的朝代世系表和主要官制对照表,供阅读时查对。五、原文间或有司马光等人评论,排版时前后各空两字距,并在前后各加“◆”以示区分。六、 本书原文及标点参照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本书白话文标点,参照台湾白话译文版本。因现代语言表述与原文言结构有别,致白话译文句式与文言句式多有不同,故两者标点略有出入,请读者明察。七、 本书白话译文段落,与文言原文段落一一对应,完全一致。八、 本书译文所涉及的具体原则,可参看黄锦鋐先生《资治通鉴译序》,对此有详细说明。译文中圆括号内内容为译者所加注释。九、 关于本书中专有名词的处理如下:人名和大部分地名以原文为准,尽量保留其姓名在古籍中的原貌,编辑处理时以中华书局版为依据。个别常见地名则参酌当今地名演变,在文言中一仍旧名,白话译文则译成当今通用的规范名,不强求文白形式的统一。如地名钱唐,在文言中保留原貌,白话译文则为钱塘。十、 整理古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煌煌如《资治通鉴》者尤是。因学力有限,时间仓促,本书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读此书,尤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           ——朱熹温公作《通鉴》,不特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胡三省 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如因三家分晋而论名分,因曹魏移祚论风俗,皆能穷物之理,执圣之权。            ——曾国藩: “此书直到清代乃至今天,还是一部学历史的人所必读的书。”           ——钱穆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          ——金庸文白对照,按朝代分辑,破除阅读巨著的障碍。畅销千年,英雄豪杰纵橫天下的“帝王之书”,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谋之书”,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清•王鸣盛)。柏杨曰:“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它(《德川家庭》)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因一直封闭在艰深的文言文中,影响不大。”本书以流畅典雅的白话译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辑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闭,走近现代读者。读通史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 德川家康只是小儿科新京报(2008年12月6号) 作者:涂涂都知道《资治通鉴》,但没几个人读过。这么重要的一本书被锁闭在文言文里面,实在是可惜了。《德川家康》大概是今年市面上最流行的书之一了,这书确实好看,不过每每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总会觉得它腰封上的那几句话有点刺眼:“中国只有两部书可以和《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上面那句引文,是柏杨说的,出版商再印在腰封上,我想大概都是为了宣传的目的夸《德川家康》吧,不过硬要把这书和《资治通鉴》相提并论,实在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儿不伦不类,特别是对于曾经以白话翻译过整部《资治通鉴》的柏杨来说。虽然我觉得《德川家康》更像是一部历史励志小说,不过在出版商的宣传上,它首先是一部讲谋略的书,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商界人士都可以从中学习斗争技巧,我猜,《资治通鉴》会被拿来与《德川家康》并提,大概也因为在大部分人心里,司马光这部书,讲的就是谋略吧?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德川家康》和《资治通鉴》的谋略,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只能算是小儿科罢了。家康那些生存技巧,我们在《资治通鉴》里面可以读到更多更了不得的例子,便是丰臣秀吉闻名日本的“位攻”战术,和《资治通鉴》里面记录的那些战术大师比起来,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关于这一点,还是柏杨说的对,《资治通鉴》被锁闭在文言里面,影响不广,可惜了。不过,《资治通鉴》绝对不仅仅是讲谋略的书,虽然司马光私下的意思,确实也希望这书能给皇帝提供一点谋略上的参考,但更重要的,书里面传达的还是两千年间绵阳不绝的传统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治通鉴》和《明朝那些事儿》有点类似,二者都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历史著作,惟一的不同,是当年明月写得太过浅显,而《资治通鉴》对历史的叙述、对人物的刻画,都要生动和深刻得多。最近我正在读《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而且还真的存了一点点把这书和当年明月的写作比较一番的意思。其实早就有人说过,当年明月写明朝,基本上遵循的就是“纪事本末”的套路讲故事,相比之下,《资治通鉴》就宏大多了,不但故事都在,而且所有故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一目了然。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读《明朝那些事儿》的话,大概很少会有人动心去读《资治通鉴》,即便是白话版,而在读了《资治通鉴》之后,读者恐怕就再也不会满足于当年明月的叙述了。最后絮叨两句,《资治通鉴》版本很多,流传最广的自然是中华书局的校点版,不过我猜没有很多人有耐心读完20大册文言文的。至于白话版么,柏杨的译本自然最出名,不过把校尉翻译成警备队司令,水军大都督翻译成海军总司令,总是让人觉得别扭。我现在读的,是台湾学者黄锦鋐主持、二十七位台湾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合译的白话全译本,清浅好读之外,文字古雅,与原文的气韵颇为相合,是读起来最舒服的地方。当然,如果有耐心的话,我还是觉得,直接去读文言文,是最好的。柏杨之外的另一种读法(图)《广州日报》(2008年12月6号)   作者:一泓秋水白话文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中国文化在上世纪末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但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文言文产生了很大隔阂。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简化字的普遍实施,读者对于古籍的阅读能力更是直线下降。一个鲜明的事例是,近年来,许多图书馆都发出了“古籍整理人才匮乏”的声音。尽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是,能够直接阅读古籍和文言文的读者与上世纪50年代之前相比大量减少却是无可改变的事实。这一方面是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获取信息途径的增多,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人时间相对很宝贵,而非经专业训练就难以尽得奇妙的文言文让人望而生畏。由黄锦鋐主编,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合译的《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似可为古籍的“再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资治通鉴》的译本就出现了多种。但是,有的译文纯粹是出自现代人的眼光,很通俗,也很有逻辑性,但是没有文采。有的译本,译者喜欢发些感慨,评论是非。诸如柏杨先生就是如此。对于这种评论的得失,读者可以自行评判。但是,《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的做法也不失为良策:每页都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既解决了阅读原典时因文字古朴带来的困难,又直接接触到了原典。对于司马光自己的评论,本书在段落中刻意标明。此外,每一辑前增加了本辑所设计的朝代世袭表和主要官制对照表,阅读时可作为重要的参考。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时候,助手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黄锦鋐先生等二十余人,花费三年时间翻译此书,时间上虽然没那么长,人力却是更多。在我看来,本书最具特色的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每一页的严格对应。这种做法为读者搭建了通往历史的桥梁,不仅让读者毫无困难的进入了司马光的历史,而且可以增强文言文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原书文字即达300万字,再加上500万字的现代汉语,因此,本书的规模较大。但是,对于那些诚心希望吸收历史经验,“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读者而言,读完本书并不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资治通鉴》采用的是编年体结构,书中有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不易看出。如果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作为参照,必有更多的收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加入了大量的“臣光曰”,而富有批判精神的柏杨,在翻译时也夹杂了自己的“私货”,他甚至将自己阅读《资治通鉴》的感想结集成《柏杨曰》。两“曰”相距千年,历史的沧桑尽在其中。

内容概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自幼嗜学, 20岁中进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领衔编纂《资治通鉴》,其时司马光年47岁。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完成。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数月后去世,时年67岁。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书籍目录

《资治通鉴》译序
宋神宗《资治通鉴》序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宋神宗奖谕诏书
宋史司马光传
执行编译教授简介
卷第一 周纪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烈王七年(前403~前369)
卷第二 周纪二 周显王元年~四十八年(前368~前321)
卷第三 周纪三 周慎靓王元年~周赧王十七年(前320~前298)
卷第四 周纪四 周赧王十八年~四十二年(前297~前273)
卷第五 周纪五 周赧王四十三年~五十九年(前272~前256)
卷第六 秦纪一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始皇帝十九年(前255~前228)
卷第七 秦纪二 秦始皇帝二十年~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27~前209)
卷第八 秦纪二 秦二世皇帝二年~三年(前208~前207)
卷第九 汉纪一 汉高帝元年~二年(前206~前205)
卷第十 汉纪二 汉高帝三年~四年(前204~前203)
卷第十一 汉纪三 汉高帝五年~七年(前202~前200)
卷第十二 汉纪四 汉高帝八年~十二年(前199~前188)
卷第十三 汉纪五 汉高后元年~汉文帝前二年(前187~前178)
卷第十四 汉纪六 汉文帝前三年~前十年(前177~前170)
卷第十五 汉纪七 汉文帝前十一年~汉景帝前二年(前169~前155)
卷第十六 汉纪八 汉景帝前三年~后三年(前154~前141)
卷第十七 汉纪九 汉武帝建元元年~元光元年(前140~前134)
卷第十八 汉纪十 汉武帝元光二年~元朔四年(前133~前125)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元狩四年(前124~前119)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汉武帝元狩五年~元封元年(前118~前110)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汉武帝元封二年~天汉二年(前109~前99)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汉武帝天汉三年~后元二年(前98~前87)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汉昭帝始元元年~天凤六年(前86~前75)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汉昭帝元平元年~汉宣帝地节二年(前74~前68)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汉宣帝地节三年~元康四年(前67~前62)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汉宣帝神爵元年~三年(前61~前59)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汉宣帝神爵四年~黄龙元年(前58~前49)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汉元帝初元元年~永光二年(前48~前42)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汉元帝永光三年~竟宁元年(前41~前33)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 汉成帝建始元年~阳朔二年(前32~前23)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汉成帝阳朔三年~永始三年(前22~前14)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汉成帝永始四年~绥和元年(前13~前8)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汉成帝绥和二年~汉哀帝建平元年(前7~前6)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汉哀帝建平二年~四年(前5~前3)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汉哀帝元寿元年~汉平帝元始二年(前2~2)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汉平帝元始三年~王莽始初元年(3~8)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王莽始建国元年~天凤元年(9~14)
卷第三十八 汉纪三十 王莽天凤二年~地皇三年(15~22)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第1辑):战国 秦 西汉(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3册)》为中文世界第一部白话全译本。台湾著名学人黄锦主编,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学者合译。译文贴近原著,尽得信达雅之要义。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紧贴原著,逐字逐译,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一个“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以拙御巧,看似笨工夫,实为巧办法。全书文言加上译文凡八百万言,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按朝代分为七辑,陆续推出。《资治通鉴》之名,众人皆知,但研读者比之于《史记》要少很多,考其缘由,一者当数其编年体例,初读似乎有烦琐之嫌;二来其洋洋三百万言,规模远比五十万言的《史记》巨大,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此二者,细考之实乃《资治通鉴》的过人之处:编年体能将复杂之史实条分细缕,读之能追根溯源,其源头、发展、高潮、结局方能一清二楚;《资治通鉴》叙述了1362年的中国历史,如此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浓缩于三百万言之中,能清晰明了已属大为不易,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对这段历史有所解。如不能用心将其一一读来,则只有将时间浪费在市面上大为泛滥的所谓的中国通史之上了,所欲其何,就要看读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了。该版本最大的特点有三:一为译文考究,此点在出版前言中有详细说明;二为文白对照,“白话语译”乃弘扬传统文化之急需,但断不可以之取代典籍之原文。文言在对宇宙人生之直观和对历史命运之体认上具有简约精准之美,此为白话文所无法企及。因而“白话语译”只能是一座桥梁,意在让现在的读者能通过这一桥梁而直接接近原典,所谓“得鱼忘筌”者是也。因而我们在编排形式上,尽量做到文白对照,既能得白话文之通俗易懂,又不失文言文之典雅深沉。在版式上,一页之内上排原文下排白话文,一一对照,使原文和白话文皆能保持阅读的连贯性。三为全书的分辑安排,编者考虑到大多数读者可能存在的对《资治通鉴》的畏惧心理,将八百万字的规模按朝代分成七辑,每辑大致百余万字,相对而言阅读起来要轻松许多,且以朝代为分辑原则,既保留了原文的完整性,又可以视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购买。

作者简介

《资治通鉴(第1辑):战国 秦 西汉(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3册)》为《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的第一辑。全书文言原典300余万言,白话译文500余万言。因规模宏大,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在不改变《通鉴》原次序的前提下,按朝代将其分为7辑,每辑大致3册(第四辑南北朝部分4册,第七辑五代十国部分2册),共21册,陆续推出。
本辑所记,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迄于王莽地皇三年(22),讲述战国、秦、西汉三代(含王莽新),凡425年之史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赵、魏、韩三家分晋,周王室均予承认,将其视为与秦、楚一样的诸侯,司马光以为“先王之礼于斯尽”,周王室纲纪已然堕废,再不能以王室名分节制、仲裁诸侯所为,周朝衰落至于灭亡,皆始于这一节点。《资治通鉴》全书自这一年起始,以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警示君王大臣皆应以此为鉴。
三家分晋之后,诸侯强国再不以周王室为意,兼并加剧,至前256年,周赧王将周室城邑及百姓献于秦国,东周灭亡,诸侯只剩下秦、赵等七雄。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秦一国独强,依次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至前221年,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芟夷诸侯城池、销天下之兵以待内,贯连万里长城以备胡;废诸侯,立郡县,统一货币文字,实行苛政,企望江山传至千秋万代;未料才及身死,陈胜发难,刘、项相随;前207年,秦帝国即告灭亡。霸王项羽异军突起,宰割天下,以暴易暴,忽忽五年,身死国灭。汉高祖刘邦施行宽仁,轻徭薄赋,与民休养,至文帝、景帝,蔚然成治。汉武雄才,立意开边,漠南、漠北争战连年,武功固然赫赫,天下已然疲惫。其后西汉皇室大权盛极而衰,连遇外戚专政,皇权旁落,除宣帝有所振作外,再无西汉前期之辉煌。元帝以降,皇权落入外戚手中,再不能自拔。
至王莽地皇三年(22),天下分崩,更始帝刘玄称帝在即,昆阳之战幕即将拉开,王莽主力殆亡就在目前,民心已然失去,再无掌控之力,历史随即翻开新的一页,本辑结束于此,以终西汉。
此425年,大的朝代更替有二(秦承东周,汉代嬴秦),灭国无算,多伴有血腥杀戮。天下破碎、战火连绵的年代占其太半,其间豪杰纷出,贤才并起,壮士鲜血,洒遍中原。及至承平,也多兴灾患,百姓之悲苦沉沦,不胜记载。翻看阅览,或扼腕切齿、浩叹唏嘘,或感愤振作、踔厉风发,俯仰逸兴,所在非一。
诸般纷繁史事,在司马光等人笔下,一一按年月展开,条分缕析,因果分明。废兴之机要,人情之冷暖,尽在一览;文字典雅,史迹斑斓,两臻佳妙,令人叹为观止。
本辑所载:东周部分(前403~前256)(前256年东周灭亡至前221年秦统一全国,此35年,用秦国纪年),凡148年;秦部分(前255~前207),凡48年;汉部分(前206~22),凡229年。

图书封面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一辑 全三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百无一用是书生!原因就在于他们只重感情的抒发,不重视真正的、实用的谋略。所以李白在朝廷干了三年,还得到最高领导人的看重,都干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的出走。末了还投奔永王,还奢谈什么“谈笑靖胡沙”,落得个发配巴蜀,据说途中还“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杜甫在严武手下也落得个内外不是,最后落得个贫病交加,死于舟中。嘿嘿!两人诗作确是顶上功夫,但谈到实干和政治眼光,那可是就幼稚了,当然不勉灰头灰脑了。估计《通鉴》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会看的。不过如果真看了,那可是会大大受用的。《通鉴》文怀沙不爱看,估计钱钟书也不会看的。也许倒也不是他们不重视谋略,但是真正讲谋略的书不中他们的胃口罢,他们都是书生呢!
  •     当当上买了21本全套的,结果白话文翻译的很令人失望,尤其是头几卷的王更生所译,非常不亲民。印刷错误:第一本第5页 “智伯戏弄康子”印刷成了“智伯戏弄庸子”。第一本第33页 “秦大良造伐魏”印刷成了“秦国派大良造卫鞅攻打魏国”翻译水平:第一本第11页 “没听说还有人以国来对待他的,失去家邦的,没听说还有人以家来对待他的”---这也不通顺啊。第一本第19页 “起走之王尸而伏之“--翻译成伏在尸体旁边?怎么付法?第一本第34页 “申子乃辟舍请罪曰“---翻译成离席请罪?辟舍是指避开正寝,移居他室,表示不敢宁居的意思吧。第一本第35页 “韩见亡,必东面而......“---翻译成”韩国一旦灭亡,必定会......“ 都灭亡了,还向你求助个啥子啊,再看看后面紧接着说”必定会东来向我国诉苦。我们因而可和韩国建立深厚的邦交。“人家都灭亡了,你们建立深厚的邦交有何用?
  •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1、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三家分晋,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此之后为战国。司马光摘取这一历史片段,在于阐明“名分”之理。关于“名分”,孔子就讲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司马光借三家分晋之题发圣人之说,认为政府最重要的事情在于维持国家的纲常,也就是礼;其中又以君臣上下之分最为重要。笔者以为,在古代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始终是历史主流,其中原因之复杂,不是区区在下可以了然的。在大一统的前提下,如何治理国家,则为历朝历代仁人志士所深思熟虑。而最终以“名分”为要治理国家,似乎成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共识,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今日我们推崇西方的法治和民主,而对我国历史中的封建专制大加批判。但客观的评价中西方的历史,则可以看到,西方民主的渊源在希腊。而众所周知,当时的希腊是城邦国家,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小。和古代中国比,那真的是小的可怜。小就有了实践民主的可能。而在古代中国,就像国学大师钱穆所言,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敲敲钟就把全国各地的民意代表召集了。笔者再想,像我们国家常有黄河水患,若哪天又是黄河决堤,如果是民主决策,恐怕没有一年半载是代表们是到不齐的,再开会讨论决策,黄花菜都凉了。这样的民主政府,是古代人民不能承受之重。西人诗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真是诗人的浪漫了,做为普通中国人,人生信条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因此,就民主和专制这两种制度而言,在古代中国,如果要我选择,我不得不选择专制,因为我不是诗人。既然是大一统的国家,而且现实又需要我们中央集权,需要专制而非民主,那么首先就不得不考虑,谁来当老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司马光而言并不是问题,也不敢成为问题。司马光的老大显然是赵家皇帝。但从司马光的字里行间中,还是含蓄的提出了一点,就是像纣王这样的,是没有当老大的资格的,就算当了老大,也可以把他赶下台来。原文是“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至于谁是“人归之,天命之”的真龙天子,就以最后成败论了。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此后一直坚挺,金枪不倒,现实的讲,就是“人归之,天命之”的真龙天子,老大的问题,就顺其自然的解决了。后来的毛泽东主席在谁来当老大这个问题上一语中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就是一般而言,开国之君总是比较圣明,知道江山打下的不容易,勤政爱民,可是后代总是一代不如一代,像明朝万历皇帝这般躲在深宫后院,不理朝政,但又没到桀纣这般残暴失德,又该如何是好。这个问题就没这么好回答了。笔者以为,任何人制定的制度,都有缺陷。例如现在最为国人称道的以法治国,也只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所谓的完美的治国方略,到现在都没有,又如何能苛求古人呢。那些个一味批判古代中国专制黑暗,甚至深刻到批判起国人的劣根性的愤青们,你们倒是设身处地的想想,就那个年代的中国,你能设计出更好的制度吗?所以,就这个问题,笔者也只能说,皇帝这个制度,在古代中国,也算是最不坏的制度了,缺点肯定是有的。司马光脑子里肯定不会考虑皇帝制度是否合理的问题,但他从周朝的历史中看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了君臣之礼,君臣之分,最终的结果就是天下大乱,从上到下,没有人有好下场,没有人是受益者。周王室倒了,诸侯们也一个接一个别吞并,最后只剩下一个没几年的暴秦,终究也倒了。原文是:“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所以,质疑某项制度是容易的,因为任何制度必然有缺漏,但建设性的方略才是难能可贵的。为批判而批判,终究只是捣乱而已。所以,对于老大这个问题,古人的看法总体是这样的,谁能统一天下,谁能给老百姓带来太平日子,谁就是老大。老大的儿子,就是下一代的老大,老大的儿子的儿子,就是下下一代的老大,以此类推。除非某日出了桀纣这样的暴君,搞得民不聊生,迫不得已才可以推翻重选。否则如果每代老大都要从枪杆子里出,那真能把所有人都折腾死。这种军人政府,一般都是如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才有。除了老大,都是臣子,都要听老大的,不能自作主张,无组织无纪律,否则,没有手下,哪有老大?这叫君臣之分。围绕着这个君臣之分,又产生了很多礼数,有些是皇家专用的,那么下面的人就不能用,有些是公卿专用的,那么公卿以下的又不能乱用,等等。否则就是有违礼数。这个方面,孔夫子讲的最多。因为他碰到这种状况的机会,也是空前绝后,没办法。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内容很不错,可以一直翻看。只可惜一套书一直缺货,很多辑册上海也没有货,要慢慢集了。
  •     讲解了中国古代的重大的政治要事,清晰明了,唯一的一点就是古人的名字很难记,书中多是用官职称呼,阅读上有点困难
  •     刚刚读完第一本,收获颇多,译文流畅,错误非常少。作者完全秉承原书进行翻译,没有夹杂个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清清白白的司马光。
  •     文白对照非常好读,看得速度比较快。
  •     哎!
  •     从小就听父亲在说:读史就得看《三图志》、《资治通鉴》,这次买了这一套给他,很满意,应该是正版的吧,有一点不足就是有点掉页,嫌麻烦没让换货。
  •     孩子五年级了,给孩子读很多历史书,孩子非常喜欢。这本盼了很久。
  •     古代的历史著作看着真的很辛苦,人名太多,事情也太杂乱。
  •     资治通鉴真是本好书!案例极丰富。
    这个版本也比较好。书轻,拿在手上很方便;文白对照,易于阅读。对我这种文学功底不扎实的中年人来说,文言本一定束之高阁,白话本又觉得太浅。
  •     本来以为是全本,买完后才发现是第一辑。不过内容排版都很好,文白对照很有帮助。
  •     一共21册。正在读。能学到很多东西。
  •     果然还是喜欢读野史什么的,我该去弄一本歪解历史来迫害下一代。
  •     资治通鉴是什么情况,大家都清楚了——不多说了!
    此书比较适合我这种历史痴迷狂,但文言文基础很差的人去读!
    包装很差,封面破损严重,当当的服务越来越差了!
    总结:可以买,推荐给我这种文言文很一般,但是很想了解历史的人看!
  •     该书一页之内文白对照,阅读起来确实方便;翻译的也比较流畅,基本上是忠于原著的;特别是选录了一些彩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不过美中不足是有些地方翻译的不够准确,比如“材官”,应为步兵,而不是有才能的官员。总之,这是一本好书,通读一遍必有收获。
  •     《资治通鉴》的重要性不必赘言,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和用法。这套书特别有价值,在于原文和译文都有,同时译文水平相当高。这对于很多非历史学研究者来说,是极具价值的。书的印刷质量也好
  •     书一到就开始看了,很期待的一套书籍。白话史记我从到尾翻了一遍,受益菲浅啊!我这种水平的,也只能先从白话的看起!所以呢,接着就下手买资治通鉴了。下手前的主要纠结之处,在于要不要买带有原文的!带不带原文,价格相差还比较大的。最后决定,先买带原文的,第一辑看看,恩,还真不错,值得拥有,慢慢看吧!
  •     此书版本好,印刷质量好,文白同页面看起来很方便。稍显欠缺的就是纸张似乎有点薄,不过不影响质量和感官!推荐!!
  •     有些翻译读上去不顺
  •     打算经全套书买齐。这次趁抢购机会买了第一辑。以后陆续买齐。
    怎么我没有 收到导读的小册子啊
  •     事后诸葛亮司马光砸缸
  •     今天收的书,很高兴。这套书改掉了新世界出版社的《三国志》中的古文字体大,而白话文字体小的毛病,很好,方便了阅读。
  •     读了两年多,草读
  •     太长了,读到东汉先停一停。
  •     刚收到书,大概翻了一下,觉得这套书真不错,不仅翻译流畅,而且配的图、地图也都为阅读提供了很大方便。
    如果要说什么不好的话,我还是觉得书的开本太大了。16开,每本有近三百页,拿在手里阅读很不方便。我已经有一套中华书局的白话资治通鉴,共有二十本,32开的,翻阅起来很方便,个人也很喜欢,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原文对照,因此才想到要买这套书。希望出版社能从读者的角度多想想,可以把书的开本印小一些,书的页码印的少一些。我想,如果把第一辑能分成四本,或者以32开的开本印成5本左右,那读起来肯定要方便多了。当然这只是个人习惯而已。主要是我看书喜欢躺在床上或者出差途中,因为看书的时间大多都是下班后睡觉前的这段时间或者外出时。就现在这套书来说,几乎是不可能躲在床上或才拿在旅途中看了。
  •     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 对于历史的经典我还是不愿意放过 等到了 有钱的时候我还会在买其他的
  •     文白对照翻译的非常不错 看着舒服
  •     读史可以明智,诚不我欺也。
  •     书不错 受益匪浅 了解历史 更了解中国
  •     非常不错的书, 翻译的不错, 还能于文言文对照着自学。 很值得, 准备买一整套。
  •     适合有一定历史知识基础的人群阅读。优点:客观性很强,没有过多的作者个人主观情绪在其中。着迷历史的人都会喜欢的读物。缺点:对于各个时期政策的好坏以及人物事件的正反面评论都得仁者见仁了。很经典,适合喜欢思考的历史迷反复琢磨。
  •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就是这些古文传颂下来的,能阅读和欣赏这部巨作,不枉为一个中国人。该书还有古今对照,可学习和对比白话翻译,确实比较贴心。建议对一些人物的背景和官位的说明具体点好,否则比较难理解!我是对官场的称谓特别不熟悉的。
  •     装帧设计精美,刚读了第一篇,文白对照,先看原文,再看译文,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     有一套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治通鉴,但全是文言文.看上去太费劲,现卖回了新世界出版社的文白书资治通鉴,真是太美了,印刷与纸张质量且不说,译文详实细致,插图精美.真是好书.而且价格便宜.
  •     本书适合于有一定历史知识的读者阅读。书的译文有些直白,人名采用原名,所以如果没有读过相关史料,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障碍;本书没有参杂感情色彩和现代人的评论,适合边读边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译文和原文对照,可以增加读文言的感觉,方便查找。书的质量很好,几乎没有发现错别字,外观美观,值得收藏。也可当字典使用。
  •     冲着台湾学者的名号而来,结果却是不错看,就一起收藏了,真好。
  •     2009.06.18.当当.
  •     翻译较古雅,而且有原文参考,排版也很漂亮,字体适中.唯一的缺憾是:没有对一些人名地名及生僻典故作出解释,直接就丢在白话文上了
  •     基本上读完了。感觉翻译得很好。书的排版方式也很适合阅读及对照。好书,值得品读、收藏。
  •     拿到书非常喜欢,但有一本外面的装订破了,非常可惜,不知道你们发货前就已经这样,还是运送的问题,总之让人感到心痛,请爱惜图书,毕竟你们还是卖书的
  •      没错,译者就是原汁原味逐字逐句的翻译,没有过多的修辞,行文有些地方略显拗口,但这是直译的缘故,不会影响读者理解。适合古文水平不是很高但又想确切了解作者思想或者研究历史的人阅读。
  •     书终于收到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阅读的感觉真好。唯一不足就是寄送太慢了。希望下次能快一点。
  •     书的内容不错,就是看了没多久,有一页的胶水就不太牢固掉下来了,如果书装订是再好一点就更好了,还有封面用硬板纸会更好
  •     之前看了评论还担心书的质量不行~~今天拿到手很满意~~~~印刷的很好~~值了!!
    看完了还会再买第二辑~~
  •     译文忠于原文!
  •     很久就想读《资治通鉴》,可是限于自己的文言功底有限,一直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一推再推,现在这本书圆了我的梦,让我不忍释手。
  •     浮躁的时代更加需要重读经典,看到书里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结局,发现智人常常是知人的人,而制度逼人反,也是人安宁,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机构更是如此。很有启发,建议多读多思考。书的质量还不错。
  •     读史可以明志,很好的书!!!
  •     适合普通读者阅读,译文不错
  •     这套书不错。。一直是我想要的能够看得懂的资治通鉴,书本印刷质量也很好
  •     如果做为一个政客,一个商人,本书必读!
  •     不错,看到唐了
  •     说实话,作为一个中文系的毕业生,我一般不读白话译本,觉得还是看古文的比较能够领会原著的精华。但这本确实译得很好,我儿子只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也被它迷住了,每天都要看十几页。可以说,对于一个只有10岁的男孩,这本书如果没有一定的吸引力,他根本不会看下去。他能看下去,证明他得懂,他看得懂,证明这本书的白话文译得好。他开始看的时候,我还说,妈妈可是上大学才看的,你能看懂吗?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他还和我讨论看完后的一些看法,这非常有利于他的成长。我们的很多国学是很好的教材,问题是现在的孩子要上初中才学文言文,他们看不懂,所以不爱看,必须有很好的文白对照译本,才能吸引孩子,也才能和网络游戏争下一代啊!从一个朝代的兴衰,和一个个历史故事中,能让国人领悟到很多治国治家的道理,确实不错!
  •     装帧设计雅致,排版疏朗有致,用的是淡黄色是书纸,开本较大,捧在手中,又轻,又舒服。

    内容,译笔准确、得当,简洁,优美,看得出文字功底的训练很好。配有大量的插图,使阅读不致感到枯燥。

    推荐购买这一套。适合家藏,长期阅读的中国历史经典。
  •     搞活动时候买的,还行,就是文笔一般,文白对照,如其名,就是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     这本书太好了!我以前一直在看资治通鉴,但很多地方都不明白,看不懂,有了这本书我可以更好的读资治通鉴了!
  •     文白对照。看原文时可以参考译文,很方便,个别字能注音就更好了。
  •     有不少收获。
  •     一年的进度2.5/16,我去死一死好了~
  •     待有屋静读通鉴,是为记。
  •     这套书很不错,推荐给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的所有人。书的印刷质量一流,白话文解释也很到位,包装古朴端庄,很有大家风范。摆在书架上很有派,拿起来读也不吃力。
  •     书的质量不错,文白对照,适合我们这些有兴趣又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值得推荐。
  •     装帧精美,虽然有些小错误(例如某处亡应译为逃跑而不是死亡),但是瑕不掩瑜,排版美观,纸张翻起来也很舒服,前面有些彩图中间还有插图,最主要的是文白对照实在是太方便太好了。建议喜爱古文并有一些基础(高中水平够了)购买此版,如果单纯想读故事对文言文没什么兴趣,那就看中华书局的白话资治通鉴,个人觉得那版准确些,最后一定要说的是,千万别买柏杨版,我只读了几页,实在是看不下去,我觉得他的目的根本是毁掉资治通鉴的魅力,为了批评而批评,根本就没明白司马光究竟想表达什么。
  •     文白对照本,最容易看出作者翻译的水平,这本书买后,就觉得物超所值。
  •     优点:确实精装,而且相对来说还是很耐翻的;语言精练,准确;排版认真。

    有一点不习惯,以前总是先读文言文,再读白话文,这个版本是排的白话文
  •     台湾的文史哲方面要比大陆的强太多了,首先文化传统延续的就非常好,大陆的文史哲研究就是围绕中共的舆论宣传展开的,从建国开始各种宣传啊,各种运动啊,盲目的个人崇拜啊,愚民教育啊,中国传统文化的经脉根基已经断了,精华散尽,唯余糟粕!中共不是不给你言论自由,而是构造了一个唱红歌搞个人崇拜的大环境,认真治学未必能够得善终,只要红歌唱得好,保证你能吃得饱;所以造就了大陆浮躁的学风,愚昧的民众,和各种投机分子以及心怀叵测的怪胎得以长存!台湾的治学还是比较严谨客观的,因为教育开明,信息多元化,人民从外围得到的信息更多更全面,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更可观!
  •     书那在手里的感觉真好,嘿嘿,简洁而明了的白话,没有带入太多译者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去思考,虽然还没有读很多,但感觉非常好。希望快点出全集,想想就幸福。
  •     不愧为帝王之书
  •     当当发货速度很快。下订单的第二天就收到了。书质量很好,内容还没有细看,图片很多,每页上面是白话,下面是文言文,排版也很好,内容还没有开始看。
  •     买到了第六本,不准备买了,买齐21本要七百多吧,贵。买了Kindle之后读网上的版本,对比了一下,译得还不错的。
  •     刚拿到的。感觉不错,我见过其它几种版本,感觉最种最适合我,虽然读得很慢。非常欣赏编者的翻译水平。
  •     读了第一册一部分内容,感觉编排翻译不错。很适当一般读者或有一定文言能力的人阅读。繁体版本字适当做学问的人,这个版本适当中等文言能力的人阅读。
  •     总体上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好书
    译的很好,不愧是台湾教授。
    书的流畅性很好,还是文白对照,即增长了知识,还学习了文言文。
    真实受益匪浅恶。
    不过 ,书的纸张太一般 珍藏起来不方便。
    但是 这本书还是值得购买的。推荐购买。
  •     这套书呢,是公司培训系以前发给我的 ,没有看完。
  •     多读历史书很有好处,特别是处于那些困惑的人!寻找自己人生轨迹,有所作为!
  •     熏陶自己情操的,书的质量不错的哈,闲暇之余看看还是可以的,值得读的一套书籍
  •     2013-12-19
  •     台湾人翻译的,更多的保留了原著的味道
  •     觉得这套资治通鉴还不错,我本身比较偏爱文言文,觉得言简意赅,刚刚看到东汉部分,但是觉得还是学到不少东西
  •     让我知道历史是这么的有趣,这么的丰富
  •     我古文不好,这样古今对照版本的是最适合我这样的读者了。
    不读史,不知死。
    正在读第2遍。
  •     很好,五年级的女儿很喜欢,我下载了MP3给她,每天跟读,然后自己再看,相信坚持下去,会有收获的。书是正版,送货快,就是一套全买下来,好贵哦,要是有多点折扣就好了。
  •     只翻了几页,因为一起买了基本连载的小说,所以没有仔细看,不过随便翻看了几页觉得这套书我一定要收集齐,自己计划每个月发了工资买一套,半年多就把这套买齐了,不过这个价钱不要总是浮动好不好啊,挺贵的书一套下来浮动就得一百左右啊!这本书我觉得需要静下心来好好的读!
  •     买的第一辑,读读史书,很不错,适合一般人群。
  •     送给俺闺蜜的女儿。俺闺蜜那不学无术的,只知道看言情,搞的小孩子整天就知道打扮。
    昨天收到这书了,和俺想的差不多,通俗易读,而在很直白的通俗行文里,照样可以玩味出弦外之音。
    看到司马光举例冒顿单于的落款,劝谏皇帝老儿不要搞什么尊号。俺喷了,司马光就是优秀啊,皇帝老儿转念一想对啊,干嘛和个番邦没文化的混一堆,这不降低自己身价吗?于是乎,司马光既恭维了皇帝老儿及先帝,还顺便达到了劝谏的成功。
    俺也得好好劝劝俺那闺蜜,娃都生了,美了美了的小沈阳视频看过没?看了,就得回头好好教下小屁孩。
    扯远了,最后来一句,这书值得下单。不为什么,单凭资治通鉴四字,它就该好卖。
  •     文白对照,通俗易懂,知古鉴今。好一本难得的好书!
  •     读史可以使人明志,资治通鉴是一部很好的史书,这个版本既有古文又有白话文,排版的挺好,对喜欢历史的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     好吧。 我承认我白话的读的多。而且没读的完。哈哈哈。。。
  •     我看过几个版本的白话通鉴,这一部算是最好的,对学习理解很有帮助。尽管有的地方翻译值得商榷,但有原文对照,基本能全面吸收了。
    美中不足的是书中还是有印刷错误,不知是校对的问题还是编排的问题了,但对于这样的浩瀚长卷却也苛刻不得了。
    总的说,喜欢历史、喜欢资质通鉴的读者,这部书是值得买的。
  •     听朋友推荐说这是本很不错的书,尤其是对管理很有用,所以想很认真的看看,但是这是不是不是整册啊,还没有看,呵呵
  •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白话版本读起来比较轻松。也让我对中国战国秦汉的历史有了一个了解。《资治通鉴》的政治性比较强吧。
  •     我会重复读许多遍
  •     资治通鉴是给是皇上读的书 日
  •     百无一用是书生!原因就在于他们只重感情的抒发,不重视真正的、实用的谋略。所以李白在朝廷干了三年,还得到最高领导人的看重,都干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的出走。末了还投奔永王,还奢谈什么“谈笑靖胡沙”,落得个发配巴蜀,据说途中还“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杜甫在严武手下也落得个内外不是,最后落得个贫病交加,死于舟中。嘿嘿!两人诗作确是顶上功夫,但谈到实干和政治眼光,那可是就幼稚了,当然不勉灰头灰脑了。估计《通鉴》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会看的。不过如果真看了,那可是会大大受用的。《通鉴》文怀沙不爱看,估计钱钟书也不会看的。也许倒也不是他们不重视谋略,但是真正讲谋略的书不中他们的胃口罢,他们都是书生呢!
  •     也许是台湾和大陆翻译习惯不同,也许是因为翻译人员为了保持古文风貌,很多译文不是很通顺,需要时时结合原文查看,总的说来还是不错的。
  •     还将就,翻译得比较恼火。看文言文比白话文看得畅快些
  •     非常好的一套书,最好能结合《史记》一起读,这样能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的历史。
  •     自从书籍寄到以后,我每天晚上都看。翻译的很好,而且又不是太白话,很有韵味,也很精彩。是普及中国历史的经典书籍。
  •     资治通鉴不是我辈能点评的,学习中。
  •     读史..
  •     这套书我还没有看完。但已经觉得很喜欢,禁不住要说两句~~先说说文白对照,感觉真的很妙。虽然我不是很喜欢看文言文(其实主要是文言文比较难懂,呵呵。),但有些人物说出来的理论、道理……看了白话译文后,再看看文言文,真是很酣畅!历史,特别是《资治通鉴》,我以前一直觉得是男人读的书。现在,我,一介女子,读它——觉得相识恨晚了!隐约记得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储君路上遇到了父王的谋士,储君向谋士问候之后,谋士并没有回礼,储君生气,出言说谋士没有傲慢的资格。谋士说:国君傲慢,可能会失去国家;王侯傲慢。可能会失去城邦;家主傲慢可能会失去家。一旦国君失去国家,王侯失去城邦,家主失去家,别人还能像对待国君、王侯、家主那样对待他们吗?所以越是拥有得多的人更应该谦虚。我一介草鞋,在王那里做个谋士,我要是态度傲慢,最多也就穿上自己的草鞋,回到自己的家中,并没有什么损失呢。看到这样的故事,我就不禁掩卷而思:我们或许很早就知道为人要低调,要谦虚,要谨慎。却不一定知道当自己拥有的权位、财富……越多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更低调、更谦虚、更谨慎。书里有很多这样关于国家、集团、个人的兴衰、沉浮后,会很自觉的对照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感觉效果很好。
  •     书里配有图片,地图,段落清楚,只有白话,没有注释,有些遗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