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日本住居生活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图说日本住居生活史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
ISBN:9787302216551
作者:(日) 稻叶和也,中山繁信
页数:226页

章节摘录

  背景提示: 上古时代原本指没有文献记录的时代,日本国内一般指旧石器时代和 绳文时代,称为 “先史时代”,而将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称为“原史时代”。不过在本书 中,上古时代包 括了旧石器、绳文、弥生、古坟四个时代。 日本列岛上可确认的人类历史,大约可追溯到3万年乃至10万年前。约 3.4万年前,从 中国华北地区传入的小刀型石器,在日本列岛普及开来;后来在约2万年前 ,由西伯利亚传 入的细石刀片石器,则主要在东日本传开。后来小刀型石器率先消失。 约1.2万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结束而开始急剧温暖化,使得人们的文 化与生活产生极 大变化,除了琉球群岛以外,全岛进入绳文时代。 绳文时代开始于距今约1.2万年前,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 后期、晚期。 对这一时代的考古发掘中,大量出土的陶器和陶俑表面有近似草绳花纹的 图案,故称为 绳文时代。这个时候的人们制作绳文式陶器,早期以后迈向定居化,大部 分住在竖穴式 住居里,通过狩猎、渔捞、采集植物等生活,使用弓箭、打制石器、磨制 石器、骨角器 等等。 绳文时代后期到晚期,人们开始间或种植水稻。由此开始进入弥生时 代。 弥生时代开始于公元前3世纪,由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现的弥生式陶 器而得名。这 个时代中,以稻作为中心形成的农耕社会,由北九州而始,迅速蔓延至日 本各地。 弥生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先进的农耕技术,通常认为它受到了来自朝 鲜的移民的影 响。中期以后灌溉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渐趋稳定。后期,铁制农具普及, 石器基本消 失。铜铎、铜剑、铜矛、铜戈等青铜祭器发达,出现制铁和制盐等社会分 工。通过交易 和战争等,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性的地区集团。此时北海道尚不能种植水稻 ,仍处在绳文 文化阶段。 古坟时代又称大和时代,日本继弥生时代之后的时代,从公元:300年 开始,迄于公元 600年,因当时统治者大量营建“古坟”而得名。古坟的分布基本上遍及本 州岛南部,以奈 良、大阪的大和盆地为主,北海道则未发现。这一时期的坟墓为巨大的穴 式土堆,四周有 壕沟,“前方后圆”式古坟最具代表性,坟的周围围绕着中空的黏土塑像 ,这些筒状土制 人偶可能是殉葬用的,称为“埴轮”。建筑这些坟墓需要花费大笔金钱, 只有少数的统治 阶级能够负担。目前共发现71座。古坟里通常有许多铜镜、珠宝等物品, 到了后期,古坟 里还有兵器和盔甲。 古坟时代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从8世纪初开始,火葬流行,古坟逐 渐式微,并开 启了佛教建筑的时代。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也于此 时相继编成,从 而进入日本的有丰富历史记录的所谓“历史时代”。 日本国土由被称为“日本列岛”的许多岛屿构成,北至北海道,南至 冲绳,其数量 达到4000多个。从列岛北端南袭的寒流,与从南方北上的暖流在日本海和 太平洋汇合, 对气候风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因此,当北部的人们不得不过着一年中有 半年冰雪封冻 日子的时候,南方的岛屿上却是四季常夏。日本人的住居,便与所在地区 的风土有着密 切的关系。 不过,日本最终成为现在的列岛并形成这样的气候风土,大致是公元 前1万年的事 情。在那之前,大地被冰川覆盖,岛屿也与亚洲大陆相接,古诺曼象与猛 犸象生生不息。 也许正是在那个时候,生活在亚洲大陆上的旧石器时代的人们追逐着这些 动物,来到了现 在的日本国土,只是迄今我们还无法确证。但是,远在公元前1万年的旧石 器时代,日本 各地就已有人类活动,这一点已经渐渐明确了。总有一天,我们会弄清他 们与亚洲大陆上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关系。 日本人的祖先比较清楚地将他们的生活情况存留下来,是从绳文时代 开始的。他们住 在竖穴式房屋里,制作陶器,也使用石器以外的工具,靠狩猎打渔、采集 植物过活。与冰 川时代不同,他们生活在气候温暖、海洋围绕、有很多丘陵与河川的岛屿 上,小动物、鱼 类、贝类之类的食物也无匮乏之忧。特别是在关东地区以西的西日本,常 绿阔叶林郁郁葱 葱,橡树、栎树、米槠等的果实,葛、蕨等根茎类植物极为丰富。从采集 这些植物开始, 不久人们就通过烧荒,开始种植薯类等根菜类植物和谷子、稗子等杂粮。 原始农耕就这样 出现了。据说,这样的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从中国长江以南直到尼泊尔的广 大山区,这些地 区的饮食、习俗等方面有一些共通的地方。 弥生时代,水稻的种植技术从中国南方传到日本,稻作于是快速成为 农耕的中心。这 也是因为有了绳文时代的原始农耕文化作为基础的缘故。大米的生产不仅 改变了人们的饮 食,也改变了人们的整个生活。人们开始建立村落,而集中居住也使得稻 田耕种成为有组 织的行动。不久,一些小村落合并为大的村庄,并进一步在各地形成了“ 国”。 到了古坟时代,农业经济已经高度发展,甚至能把统治国家的首领葬 入巨大的坟墓。 居住方面也不只是以往的竖穴式房屋,人们还建起了干阑式(高床式)建筑 和高仓;住居 也不再仅仅是起居之所,而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权力和财富的象征。P1-3

内容概要

稻叶和也,1938年出生。
1962年,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建筑学专业毕业,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课程结业(建筑史专业),师从于田边泰博士、渡边保忠博士。参加早稻田大学古埃及调查(1969-1975)。
历任早稻田大学产业技术专修学校讲师、文化学院讲师。现任东海大学副教授。
著作有《建筑大辞典》(合著)、《建筑学便览》(合著)等。
中山繁信,1942年出生。
1971年,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硕士课程结业。历任官胁檀建筑研究室、工学院大学建筑学专业伊藤郑尔研究室助教。现任中山繁信+TESS计划研究所责任人,工学院大学工学部教授,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外聘讲师。
著作有《日本人的住居》(建筑绘本)(合著)、《住居的水与火》(建筑绘本)(合著)、《夏目漱石博物馆》(建筑绘本)(合著)、《眼与手的修炼官胁檀住宅设计塾》(合著)等。

书籍目录

上古 住居从自然界中诞生的时代
洞穴是住居的原点
竖穴式住居的开端
工具和火的使用
原始农耕民的生活
竖穴式住居的形成
住居的变迁
稻作村落与生活
高仓是村落的象征
竖穴式住居的内部
村落的发展——由"村"到"国"
有灶的竖穴式住居
高殿是权力的象征
建造住居的技术
古世 建造都城住居的贵族时代
村落的生活和机制
农民的住居——从竖穴式房屋到平地式房屋
住居里的生活用品
都城生活
町家的结构
都城的变迁
贵族的生活
平安京与寝殿式建筑(寝殿造)
住宅技术
中世 都城文化渗透至地方城市的武家政权时代
村落的变化及其机制
农民的居所
农家的结构
町家里的生活
町家的结构
城市设施
武家的住居
书院式建筑的萌芽
室内陈设及其固定化
住宅技术--住宅的建设者们
新工具的出现--大锯与座刨
近世 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住居的农民、镇民的时代
村庄的生活和机制
大厅是农民的象征
各具特色的地方农家
"城下町"与市民(町人)的生活
江户的町家
正面临街的铺面房
里巷的住家
后街大杂院的住家
"城下町"与武士的生活
书院式建筑的成立
茶室
下级武士的居所
武士的长屋住宅
各种各样的城镇
住宅的建设者们——被称为"栋梁"的木匠头儿
住居的屋顶
住居技术
近现代 创造出工业化社会的市民时代
明治维新与西式建筑
西式住宅
西式的居住生活
住宅的现代化
城市中的新住居
普通百姓的住居
中廊式住宅
近代的长屋住宅
公寓式住宅
起居的现代化
战后的住宅--瓦砾中的重建
新型住宅提案
各种住宅的尝试
住宅区(团地)的生活
住居的多样化--住宅产业
住宅的高层化与新城
住居中的门道
未来的居住生活
术语解释
参考文献
致谢

编辑推荐

  一幅展现日本居住文化的生动画卷  一次穿越日本历史时空的悠闲漫步  住居不只是生活的容器、安居的场所,它还带给人心灵的平静;人们也因此对其产生眷恋,从中产生丰富的心灵活动。  住在住居里的人,建设邻居的人,以及围绕着这些人的社会,当所有这些元素和谐统一的住居诞生时,它就成为了文化。

作者简介

本书从文化和生活的角度,平实直观地再现了日本这一片土地上的居住者不断与自然相调适,建立起美观实用的居住空间和居住形式的历史。藉由本书,我们的足迹遍布日本各地,领略当时当地的风情地貌、世情百态;细致的描画,甚至每一个日常所用的器具都在讲述故事。

图书封面


 图说日本住居生活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时代更迭+住居变迁这个创意是很好,无奈本人对日本历史实在不感兴趣,也是看过就忘记,而书中有大量的历史描写,很艰难的看完,最后的印象,也就集中建筑的延续。很是期待《图说中国住居生活史》的出现,中国建筑的起源、发展,结合耳熟能详的历史,很是期待啊!
  •     住居,作者的意思应该包括住宅和生活,和两者的关系。书中中世和近世时代的住宅平面和透视的建筑实例太少了,侧重了生活场景,对建筑布局和空间的描述很难在头脑中再现住宅。生活和文化的描述很概括,很少生动的细节,而缺少细节的生活几乎可以被称为标本吧。这也是难免的,到底书的篇幅所限,不可能解决我上面认为的两个方面。但是关于住宅和生活的关系,作者还是一直没忽略,各个章节都一再描述,虽然简单了点儿,但对我而言,因为是几乎对日本住居一无所知,所以反倒是个认识的起点。书本的翻译很好,名词很恰当,文笔流畅,读起来很能感觉到原文的气息。看译者自我介绍,是位日文翻译,非建筑专业的,能翻成这样,真是值得敬佩。难道日本人的严谨精神能通过语言学习而习得么?另外,日本文章翻译常常有个句子结尾“吧”,这次遇见几处,偶然想想,很有道理:用在叙述句的结尾,即表示这是一个事实,又表示这应该是大多数人能认可的,而作者并不打算去论证它的成立,同时也就表达了作者论述的严谨。
  •     春节在武汉,见识一种吊锅——火盆深陷桌子正中,上方钩子凌空,待炭火烧旺,铁锅端来挂钩上,稍后浓汤翻滚,香气四溢。大伙儿围桌旁,一边享受炭火的温暖,一边吃饭聊天。《图说日本住居生活史》,讲到绳文时代的竖穴式住居,其中火塘的设置,与武汉的吊锅颇为相似——火塘位于屋内正中,人们围四周,烤火,吃饭,睡觉。竖穴式住居,日本上古时代普遍的住居形式。该住居由洞穴和屋顶两部分组成。洞穴较浅,深度至洪积层。洞边围夯实土堆,既防风雨侵袭,又作屋顶斜柱的根基。斜柱交叉搭好,用脊檩稳固,柱间排椽子,椽间绑横木,茅草芦苇自上而下覆盖,便是屋顶。掘穴而居的风行,不外乎气候、环境的恶劣,物资的匮乏。而动物凶猛的年代,竖直坑洞也是最利自保的住居形式吧。古世年代的住居,由竖穴转为平地。外观上,两者区别甚微,内中却完全不同,因为后者略去了竖穴部分,柱子直接植入地面,借助木结构技术搭建房子。庄园领主的府邸,是中世年代的典型住居。该建筑的特点,占地多,房屋成片相连。建筑形式基本为栽柱入地,并首次引入基础,即垫入长条石,防止房屋下沉。而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裕,使该时期的人们对房屋的功能有了新的要求,开始有意识分隔房间,按实际需要规划住居模式——厨卧分离,室内陈设渐渐丰富。建筑物内设中庭,庭内建水井、厕所和晒台。近世时期,也就是江户年代,村庄经济发达,房屋形式多样,栽柱式建筑基本改为础石式地基建筑——加固地基,在础石之上安放柱子。柱子根部和顶部四周用木材加固,柱间穿横木,利用内柱和檐柱搭建粱架。可以肯定一点,在考虑住居的实用性和功能的多样性的同时,人们开始注重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近现代西式建筑盛行,引入砖、铁,玻璃等建材,人们尝试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骨架结构,起居逐日现代化。总结一下日本住居的发展轨迹:1、 形式。从竖穴式住居,平地式住居,到现今的高层住居。2、 屋顶。从草葺,板葺,瓦葺,杉木皮葺到现今的钢筋混凝土屋面。3、基础。从挖坑入住到后来的栽柱入地、平地搭建,到础石式地基,再到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和选型的多样化。4、功能。从单纯的人员集中型的睡觉之处,到现今的多功能、私密化小单间。5、工具。从竖穴年代的石斧,石刀及其它一些细石器,到古世时代的尖凿,凿子,板斧,尖刨,墨斗,木槌,到中世时代后的大锯和座刨,曲尺和水准器,再到现今的机械化设备。6、工匠。中世以前,工匠以木工为中心,慢慢出现葺瓦工,桧皮工,壁工,涂装师,铁匠,铜匠等专业职务。江户时代,城市建设促使大批木匠、泥瓦匠从农村转入城市,职业渐渐正式化,建筑工程开始采用预算和投标形式。一点疑问,是人们对住居标准的改变促使了工具的改进,还是工具的发展,木匠、泥瓦匠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大批产生,导致了住居条件的变化?一点感想,人类的住居自地下转为地上,而后节节攀升,果真越来越接近……上帝。一点困惑,为什么自己关心远古的住居总是多过关心未来的住居?一点安慰,未来的住居,究竟是浮在半空还是搭建在火星上,还是……让科学家们去关心和研究吧。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无论文字,图片都很好。充分了解了日本住居。物有所值
  •     非常喜欢,物有所值。。。。。。。。。。
  •     擦图很喜欢
  •     很厉害啊!插图不要太细致哦!好希望中国也出一本这样的书~看得津津有味!
  •     这本书中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住居史乏善可陈,可参考中国的建筑史,后面西方化现代化的住宅形式可以去看西方建筑史,所以感觉没什么特别印象深刻的,倒是导读以及每章开头的时代背景简介让我对日本的历史脉络多了几分了解,特别是江户时代的参勤交代制度。另外图画表达方面确实画得很用功,一图胜千言。#4张半的榻榻米#
  •     初看信息量很大很boring,放一边很久没碰。今天硬着头皮静下心来读,发现学到很多。建筑真的是一门融汇了很多学科的艺术。
  •     让我重见大唐的伟大啊!
  •     图很精致,好看!
  •     三星半。质量还可以,内容太少了。
  •     谁强大,我就跟谁学,谁也别拦着我。。。。
  •     竟有中文版。日本人の住まい。非常喜欢,了解大致日本建筑史,勾起了手绘冲动。
  •     少儿百科全书。。。
  •     对於历史的叙述有条理,各年代的居住生活史的描述也非常细致
  •     日本的建筑书籍深度令人敬佩,希望中国早日有人能写出自己的住居生活史。
  •     不算厚的一本小书,断断续续读了快一年,对日本的住居演变进程有了一个简要的了解;插图画得好赞
  •     有图看起来哗哗的。
  •     书不错,很有意思
  •     我喜欢看这类书籍的最大原因是,插图实在太精美,美到书本上方闪动着微尘的每一缕阳光都是一首诗。
  •     配图的风格象妹尾河童那样,有平面有俯瞰一目了然,如果有相类似的图说中国住居生活史就好了,那该是多大的一个系列。
  •     用相對簡潔的文字配以具有說明力又不失溫馨的細緻繪圖,將日本住居的結構型態從遠古到現代做了梳理。上古、古世和近現代章節寫得較通透,中世近世可能限於篇幅略籠統含糊,部分表述與圖畫未能貼切對應,使零基礎讀者多少產生些困擾,一些典型風格未做詳細展開,不同小標題下的內容亦偶有重複之嫌,但總體上仍是搭出了很好的一個框架,讓讀者大致瞭解了各歷史時期住居的演變和發展脈絡,讀的過程中不斷與先前在日本看到或住過的建築對照印證,發現共通相似點時總是很興奮,對於對日式住居有興趣的人來說值得一讀。
  •     值得一读,正在读,跟预期的一样
  •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日本古代建筑史跟中国的也差不多
  •     把通过日剧、日影、小说等等积累的关于日本房子和其所影响的生活方式的零碎印象一举打通。
  •     图画得好认真,感觉为这个也要给个五星以示敬意啊 ps前几天看漫画的时候看到房间里的土间盖板什么的,无意识开始想町人住居的关键点一类的东西,嘛,有点微妙的感觉
  •     插图配合文字,能对日本有个大概了解
  •     给学建筑的朋友买的生日礼物,他很喜欢!!
  •     插图细致丰富 入门科普
  •     全手绘的图很漂亮,但是翻译不够专业,大概译者本身没有理工科的基础吧,至少对单位运用的理解是有问题的,看着一般都直译成“一叠”的面积单位,非要写作“一榻榻米”,真是哭笑不得!尤其是,作者在开篇就已经做过单位的介绍,到后面的文章又不沿用开篇已介绍的方式,实在是不够严谨。
  •     和我想象中的差不多,挺满意的,里面配有很多手绘的从古至今日本日常住居的插图,图片很清晰。书的手感也不错,比较大一些~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足够了,想多了解日本文化的朋友们可以考虑购买~
  •     虽然是对于日本居住生活史的介绍,但是对于读者来说,确实人类居住生活史的洗礼。
    丰富的插图平实直观地再现了日本这一片土地上的居住者不断与自然相调适,建立起美观实用的居住空间和居住形式的历史。
    藉由本书,我们的足迹遍布日本各地,领略当时当地的风情地貌、世情百态;细致的描画,甚至每一个日常所用的器具都在讲述故事。
  •     日本人,一如既往的细致,这本也是这样,虽然历史、考古真实性上有值得怀疑之处。
  •     图解很好。
  •     富有生活气息的手绘剖透视值得学习
  •     本来我期望看到的上海石库门里弄营造建筑技艺应该就是像这本书一样有历史传承,而不是单单讲房子的,毕竟脱离了历史和文化的石库门只是死物而已。这书还有名词解释还有参考书目,是很认真的书。我这种门外汉读来也不觉得枯燥
  •     还没看完,但是挺长知识的
  •     不看这书你不知道日本以前有多穷……
  •     制作精良,翻译也不错。很期待中国民居也能出版这样有趣的作品。
  •     4开本,排版很好,很适合阅读,插画为精美的钢笔画,图片较多,适合收藏。
  •     非常好的书,很喜欢哈。
  •     日本建筑的演变,从人类商业发展,技术发展,政治变化的角度来阐释。与安藤忠雄的书配合起来读别有趣味。农民世代住着累死结构的房子,变化的多是贵族的住处。
  •     个人感觉行
  •     介绍了从石器时代到近代的日本建筑史,问题是为什么单单缺了天守阁这一类?
  •     写日本的居住,还配了很日本风情的素描,很喜欢
  •     很好看 图文并茂 留给子孙
  •     插图很不错,顺带了解了日本的历史
  •     全新的,也很多插图~不错~
  •     对于我来谁意义不大,假单的罗列一下日本生活史,没什么特殊的地方。
    不用对该书抱有太多期待。
  •     好书,涵盖很全面。。。。
  •     挺有意思!要是谁能写本中国版的就好了!
  •     细致的图画顶得上千言万语,住宅和人,营造和生活尽在其中。译者很认真但背景提示多余了,一些小错应当由马虎的编辑负责。
  •     初级科普书
  •     很有意思
  •     此前经常看到日本文学中的各种建筑词语,由于和中国建筑相差很大,很那理解其中的奥妙之处。用图来说明的话则十分明了易懂。给予次数好评!
  •     很好的一本书,很仔细,很专业
  •     对于建筑的深层描述不多啊。。基本上就是一个日本史的概要。顺带提了一下建筑。不过也算基本符合这本书的主旨
  •     2013
  •     没有想象中有趣
  •     与其说是日本住居生活史,不如说是日本住居生活考。简而不精,前半部偏重于造屋技术手法,后半部转变成住居和社会的关系,焦点模糊。正如译者说提到的,每一部分都像一部小电影。虽说图片描绘精细,但该书内容的形式却更适于PPT或者电影,语言描述太过干巴巴,且难以给人以深刻印象。
  •     一是对于日本简单的居住史做了简单梳理,二是图的质量可以尤其是排点方式的手绘图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只是关于专业的图较少。一些启发还是很有用的,比如中廊式住宅,似乎满足了我一直以来希望的那种生活方式。
  •     图文并茂!好看有趣!
  •     日本文化的缩影,文图并茂。很专业。
  •     很专业的建筑类书籍,对于没有建筑理论基础的我来说,有些枯燥。
  •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图的书虫,很多时候都是冲着书里面精美的插图才买下这本书的。这本书就是,在网络中看到介绍,看到几张图片,就迫不及待的下订单。虽然我知道插图特别漂亮的书中,有很大一部分你对内容都不要抱有太多的期待,但是仅仅看那插图,你就有一种一定要买的冲动。

    刚一打开我书我就被里面的插图震撼了。真漂亮啊,那么精美的插图,那么漂亮的设计,从远古一直到现代,日本各种各样的房子都呈现在眼前。书做得真漂亮。两位作者一个三八年出生,一个四二年出生,到现在都已经七十多岁了,和我妈妈的年龄差不多。可以想象日本人做事的认真和执着,一生做好一件事。
    我有一本日本的昭和年间地图册,大连和韩国还是日本的领土呢,里面印刷非常精美,到现在我都没看到过中国有能够达到那个水平的地图册,这就是日本人做事的用心吧。

    和书中的文字相比,更喜欢的是书中的插图,插图是钢笔线描,画得很细腻,而且最有特色的是,每个时期都有一个全景图,然后又把这个全景图缩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却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插图里面画人物并不是很漂亮,但是画建筑却很准确,是那种挺标准的建筑绘图,线条的粗细都很讲究。让人看着就很舒服。

    图更直观,更清晰,让人一目了然。由开始的山洞,眼看着房子一点一点的变化,除了房子,还有各种建房子用的工具,还有全景的俯视图,看着一个村落一点一点建筑起来。光是圆形的茅草房,就又详细的分成很多种,开始就一个尖顶后来架起来了,脱离了地面,里面日常生活的用具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再后来有了国家,有了城市,有了都城,有了宫殿,里面的结构,平面图都很详细。建筑的种类越往后就越多,有平民的房子,有宫殿,也有各种有钱人的房子。房子的使用功能也越来越多。整本书按照日本的历史,以人们居住的房子为线索,给串联起来,感觉特别清晰。

    如果中国也有这么一本书,那么那些导演拍电视电影的时候,就会省了很多事。
  •     感觉挺专业的,应该不错吧
  •     还没拆封,但感觉是本有趣的书
  •     一直都很好奇日本的住房是怎么形成的,这本书可以给我解读一下
  •     插入的图片很不错,画画很精美哦~~
  •     挺好的一本书,插图特别细腻特别真实。
  •     通过住宅的演变能同时了解日本历史,不错。
  •     送人,简单翻了翻还不错
  •     日本人的居住历史,中国人没有写的。
  •     日本从上古飞鸟时代直到平成时代的房屋变迁,很多素描图,也讲了不少日本经济政治历史,特别喜欢那种园林式迷宫式的大户人家的房子,就是动漫里主人公疯跑的房子。喜欢日式房间的简朴素雅。也才知道原来标准榻榻米是长方形的,而且绝对不能摆成格子状。
  •     哇啊……
  •     先看上这本,又买了“居所中的水与火——厨房、浴室、..”,非常喜欢。
  •     对这方面一直比较有兴趣,但是对于武家的城池、天守和敷屋的介绍不是那么详细
  •     非常系统,图文并茂
  •     插图画得很用心,很有趣的书!
  •     图片绘制的非常精细,现在在看古坟时代竖式建筑群的形成那部分。什么时候能出本中国的,估计会比日本有意思,日本建筑从历史上来看类型还是偏单一。
  •     对日本史一个概括的了解 配图太清晰明了了 踏实 从小就生活在集合住宅里觉得自己太惨了 没有院子不能种菜的房子有什么住头呀 可能会重现新开始看全能住宅改造王
  •     完全可以当做此专业的研究文献来看,内容非常丰富详实~图例丰富
  •     大开本,有点贵
  •     我喜欢,长见识了
  •     亲日还是仇日?这常常是国内的热门话题。不管选择站在哪方,最好先做个知日派。谁了解了这个国家,谁才更有资格做出更有说服力的评判。这本书,就是了解日本的窗口之一。
  •     榻榻米的摆放要合乎风水,一定不能摆成格子形状,也绝对不能出现三或四块榻榻米的角聚在一起的情况。由于此禁忌,一般和室的面积至少也有四张半——原来四叠半神话大系是这么来的。
  •     书的包装很完整,内容也很丰富,不错
  •     看了两眼,看不下去了。
  •     太对口味了!
  •     看看图
  •     我国地震预警怎么就那么不争气呢,我们的钢筋房难不成还抵不过小日本的木质结构房,我们的工匠是曾经那么的鬼斧神工,现如今怎么那么的鼠目寸光鬼画桃符……这一刻,我懂了,体制决定了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延伸出来的国民劣根性,何苦为难自己人?
  •     视觉动物的文化科普读本。剖透视相当漂亮,对于日本文化也有广泛的叙述,专业非专业都能被迷住,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一本书?
  •     如果国内有这么好的书作者就好了
  •     从建筑角度了解了些日本文化的变迁史。插图么有妹尾河童画得好,嘻嘻。排版、轻纸质值得借鉴。
  •     全书按日本各时代年表撰写,占页面篇幅60%以上的写实钢笔图稿,看风格都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其间各时代社会生活的介绍描述,对了解日本古文明变迁大有裨益。
  •     关于日本建筑的前世今生。很有感觉。
  •     本书很有意思。作者与译者都很用心。文字言简意赅,配图更是一目了然。在简单梳理了日本历史的同时,对于日本住居生活的演变也有了初步的掌握。
  •     下午茶,“伴理”!
  •     正看着呢。质量不错,里边图特别多,感觉在看连环画。前半部分绳纹时代左右语言太专业了,可能读起来有点费劲,我略翻了下后边,觉得还不错
  •     拿到手里看觉得是本很温馨的小册子,书名相当扣题,“图说”“住居”“史”,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对这作品是有期望的,内附的场景还原效果图水准都很高,以建筑说开去,力图解读日本人的“生活文化”,内容也很诱人。可惜野心太大,历史进程交代得也并不详细,只有几个时代刚刚深入说明了一点又戛然而止,建筑形式介绍方面也是一样的问题——前半部分偏重建筑形式介绍,连工法都快讲出来了,后半部分又换了视角,从城市扩张以及日本人生活态度的改变对建筑分布形式影响的角度解读日本社区建筑造型的变迁,让人摸不清重点。但总体来说阅读体验不错。我相信如果能给作者更多篇幅、更多机会,这本书有成为巨著的潜质。
  •     还可以 对近代的描述太少了
  •     建筑的形式功用与生存的需求、阶级的出现、文化的传播以及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这本内容简约脉络清晰,配图风格我也比较喜欢——个别插图上的小字有日文未译为对应中文的情况——但这种小误非常少,总体而言值得推荐。
  •     不错,送来的书很干净,价格也很优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