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读本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全球史读本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
ISBN:9787301177099
作者:夏继果,Jerry H. Bentley
页数:391页

章节摘录

插图:然而大一统却从来没有出现,也没有理由相信在将来会出现。气候和其他情况的不同也要求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存在,而人类具有智慧和适应性,能够相应地去行事。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由于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有些物种已经灭绝了,更多的正濒临灭绝。其他的物种被移居到新的环境并得到前所未有的茁壮成长。一些致病的微生物和一些种类的杂草仍然成功地挑战人类的意愿,但是那些驯化了的植物和动物已经从根本上被改变了,一些全新的植物和动物也被发明出来,养育着我们,并以其他方式供应着我们的需求(满足着我们的意愿)。从生物学/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是什么使人类在地球表面的活动如此卓有成效呢?其中的原因在于,在向人转变的过程中,一旦后天的经验开始控制人们的大多数行为,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文化上的进化。随之而来的人类的文化成就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就构成了世界历史的第二个层次。传统上,人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在这里,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只要某些新的和有吸引力的事物引起人们有意的关注,后天学到的东西就会发生改变。而由于人类的意识是极具能动性的,文化的进化迅即超越了有机界的进化,因而一种全新的干扰因素进入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然而在某些方面文化的进化仍旧遵循着有机界进化的古老的模式。最初的适应——有意无意地——和随后的物竞天择足以开始文化进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传统的传递者之问的相互接触推动进一步的转变;但是正如我前面指出的,进行变革的首要目的是保护地方特殊性而不是接受那些被视为外来的并时常具有威胁性的新东西。同样,即便今天盛行的即时交流也不可能导致任何形式的全球大一统。人类群体即使在从外来者那里借取某些东西的时候也非常珍祝他们的特殊性。群体之间的共同性越多,每个群体就越是关注残留的特性,否则就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的结果就是人类群体——不论大小——之间始终存在的争斗、敌对和长期的冲突。即使有世界政府的出现,这冲突也不会停止,尽管冲突的表现形式不得不做出改变以遵从官僚政治的世界行政机关的至高权力。很可能,人类的基因就决定了人们必定首先从属于一个小的基本社群,只有这样生命才有意义和目的。只有这样,道德规范才能严格、明确,使选择简单化。但是这种群体资格使得“我们”和“他们”的分歧永久地保存下来并导致冲突不断,因为巩固一个群体的最好方法就是树立一个触手可及的敌人。

内容概要

夏继果, 1964年10月生。山东汶上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至1989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1989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3年在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1993年至1996年在首都师范大学读书,1996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曲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擅长西欧中世纪史、近代早期国际关系史、英国史和欧洲教育史的研究。著有《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
Jerry H. Bentley,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教授,专长全球史、文艺复兴研究。主编《世界史》杂志。著作多种,主编《新全球史》,是目前美国大学最流行的通史教科书。

书籍目录

导言
一 全球史的概念
变动中的世界历史形态 威廉·麦克尼尔
历史上各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 马歇尔·霍奇森
新世界史 杰里· 本特利
为"大历史"辩护 大卫·克里斯蒂安
走向世界历史--美国历史学家与 吉尔伯特·阿勒代斯
世界历史课程的问世
二 全球史的分期
跨文化互动与世界历史分期 杰里·本特利
世界历史上的互动问题 帕特里克·曼宁
从早期全球化到国际网络化(约1600-2000年) C.A.贝利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历史 迈克尔·盖耶 查尔斯·布莱特
三 全球史的主题
人鼠之间:太平洋群岛的简要环境史 J. R. 麦克尼尔
国际比较中的性别与民族国家 艾达·布洛姆
社会史与世界史:从日常生活到变化模式 彭慕兰
南方化 林达·沙佛尔
伊斯兰:一个独特的世界体系 约翰·奥伯特·沃尔
四 全球史上的中国
工业化前夕的政治经济与生态:欧洲、中国与全球机遇 彭慕兰
从亚洲视角考察早期近代欧洲的差别之处与支配地位 王国斌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环境史 J. R. 麦克尼尔

编辑推荐

《全球史读本》:回答什么是全球史,如何为全球史划分时段,重点讨论全球史的若干主题,思考中国在全球史上的位置。

作者简介

全球史不是囊括全球人类的全部生存经验,而是一种从整体出发关照历史的意识和方法。最近二三十年,全球史已经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书遴选、翻译了17篇代表性的论文,从理论、方法、专题研究各个角度反映当前的学术成果。对国内史学界读者来说,是必备读物。文章的作者都就职于欧美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包括麦克尼尔等著名历史学家。就文章以英文形式首发的时间来说,最早的发表于1963年,最晚的发表于2007年。从主要内容来划分,这些文章可以分成四组,即"全球史的概念"、"全球史的分期"、"全球史的主题"、"全球史上的中国"。可以说,这些文章基本反映了全球史从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直到今天的发展历程,也解答了我们关于全球史的诸多疑问。本书可以为国内读者提供有关全球史研究的国际资讯,其新颖的研究方法、开阔的历史视野,可以启发读者的思考。

图书封面


 全球史读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夏师这本书,从酝酿和实施具体工作再到出版时间久也,怎么说也至少有三年之久了吧。不过个人印象里,国内具体引进“全球史”(Global History)也不过是近六年左右,可以说这本书是国内几位学者学习西方的新研究分支理论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引进工作的一个产物。类似者还有刘文明师的《什么是全球史》,以及《全球史评论》(已出两辑)。至于具体的实践性研究和教科书的引进工作做的也不错,本特利,麦克尼尔,大卫 克里斯蒂安等人的书目前国内都可以见到影印本或译本了。这一点首都师大全球史研究中心的诸位老师和同学出力最多。国内也由此知道了“全球史”这个在西方已经影响很久的一个研究系统。应该说本书的出版还是很及时的。夏老师这本书可谓是用心之作,我想,凡是阅读者都可以感觉出来。书很厚,但是做的很讲究。既然是翻译本,先说说翻译问题。本书的译者是全球史研究中心的诸位硕士、博士和老师,最后由夏老师统一校稿和润色。夏老师的翻译能力和责任心可见早年的译本:哈斯金斯《12世纪文艺复兴》,窃以为在社科类书籍中还是算可以的。目前社科类书籍翻译的满意度实在很低,这本书相对而言还是可以接受和信赖的。(我本人对本书的翻译工作还算了解,翻译者中不少熟悉的,自己也于上课或是在业余翻译和讨论过其中几篇。)当然,和这些论文的原文比,翻译自然是对不起了的,但是大家尽力了,这是实话。记得夏师常云:“今天上午我还在思考这个词怎么翻译才恰当”等等话语。还是希望大家理解,欢迎批评和指正。而这本书的论文选辑工作我以为还是很不错的。读者看了应该会很有收获,大致可比较全面的了解“全球史”的种种理论,流派、具体实践以及问题。“可以说,这些文章基本反映了全球史从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直到今天的发展历程,也解答了我们关于全球史的诸多疑问。本书可以为国内读者提供有关全球史研究的国际资讯,其新颖的研究方法、开阔的历史视野,可以启发读者的思考。”而且选编的论文作者在海内外都是很有名气的,比如久负盛名的麦克尼尔教授父子;王国斌,彭慕兰为代表的以全球视角研究中国的所谓“尔湾学派”。而且各分标题清晰表明了选编者的意图。相信读后自然会很有收获。说完这些废话再谈谈不足。至于鸡肋和不足,我个人认为粗看来有以下两点。一来选文虽然足以代表“全球史”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方面,确实很好,但是这些文章大多可以从网上的电子学术数据库中取得,甚为方便(书上每篇论文都附有原文的英文标题等基本信息)。笔者本人读的是这些论文的英文本,觉得感觉上还是有区别的。不过这次以中文的翻译本结集出现,虽然显得有点鸡肋(读者自可去选英文阅读,不必受翻译中的种种损失,翻译毕竟多少有点不靠谱),但是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本书自然是有利于读者得“以一本而初窥全球史”,而且还有一些不通英文,不便查找论文的读者也会从中收益。二来是本书叫做“读本”确实就变成读本了....把各篇论文摆在那而已,除了前面的“理解全球史”做前言,就再无言语为读者做个引导了。我以为不妥当。即便是我们这种算是史学中人的,若是不研究这个领域,恐怕看起来也是很费力气和有些茫然的。更遑论普通读者呢?所谓“博雅人文读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更多读者感受呢?专业全球史研究的读者其实不太需要本书,在自己的研究历程中早就学习、讨论过相关问题了,比较清晰。所以为大多数读者做个贯穿整本书的readr‘s guide似乎还是有必要的吧。至于书价,我以为稍微高了点,北大近年出版的这类历史专业书籍的价格一直不低,叫读者望着薄薄的钱包总是叹气呀。“全球史不是囊括全球人类的全部生存经验,而是一种从整体出发关照历史的意识和方法。”,此言得之。“全球史”是历史学家做出的一个尝试,目前还是一个开放的研究系统,尚有很多不足。但是此研究系统的优点、长处还是有不少值得国内历史学界在研究中可以学习、使用的。“全球史”的具体问题牵涉很多,就不在这里谈了,仅信笔涂鸦几句而已。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最近就在思考,为神马中文书/文章里面标出英文论文题目的双引号是全角的呢?页码中间的为什么是hyphen不是n-dash?最近proposal改多了满眼都是这些……
  •     重读。按理说这组文章应该很熟了,这次重读还是发现了不少新东西。老麦克尼尔当然推动力大,而霍奇森的早逝更是让人叹惋!
  •     说实话,我一直没明白全球史这个概念到底是在说什么,虽然我自己就在学这个。总觉得,还是老老实实翻大部头史料更来得实在。
  •     我早就读过..翻译过~
  •     没有期望的好 本书大部分更像是历史学会的内部会议讨论稿 而不是面向大众的全球史读本 换句话说 这是一本对历史专业外读者裨益不大的书 但能给你学术的方式
  •     可启发思维
  •     果然彭刚对全球史的吐槽是对的,和欧亚学也是形似神异。
  •     論無聊,難出其右
  •     介绍全球史研究前沿动态
  •     = =
  •     勉强读了几十页,感觉总在读重复的话。概念是好的,是不是拿出点研究成果展示一下如何应用概念呢?电子书若是5块钱以下还比较公道。
  •     少数章节未读,“南方化”概念有启发性。麦克尼尔为《积渐所致》作的序可读。
  •     「歷史變革很大程度上是由與外來者的接觸而引發的」,「變革的首要目的是保護地方特殊性,而不是接受那些外來有威脅的新東西」,「爭鬥、敵對和長期衝突是交流的結果,如何在不同的集體認同之間做出選擇,是人類社會長久存在的道德難題。」
  •     泛读
  •     书不错,不过不是专著,因此分量不够。而且水平参差不齐,夏继果是滥竽充数的。冗长的导言,平庸的文字,散开裹脚布的婆娘一般幼稚可笑的思维模式,让人不想承认全球史就是欧洲史都不好意思。唉!郁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