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亚洲史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7
ISBN:9787010091266
作者:罗兹·墨菲
页数:92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新石器这个称谓有点用词不当,因为它字面上意味着精致石器的迅速改进或新品种的大量涌现。但是,虽然石制工具继续大量制造,但骨骼和黏土的使用已经日益增多,而到这一时代的晚期已开始用金属制造工具和武器了。革命一词用于农业的发端较为合适,因为农业首次使得能够建立永久性大村落、大量增加人口、积累剩余产品,随之又出现了书写的需要(部分目的是保存记录)、诞生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而带有拉丁语、希腊语和梵语词根的文明一词也应运而生。大约从公元前10000年到前4000年的几千年间(与旧石器时代难以察觉的发展速度相比,这是极其短暂的一段时间),我们称之为现代文明的大多数要素都已浮现。到公元前3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城市已经有了官吏、收税员、祭司、金属制造工、文牍员、学校、住房及交通问题以及现代城市的几乎所有特征。圣经的《旧约·传道书》在约公元前200年就讲了一个我们今天可能发生共鸣的见解:“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这实际上是一个亚洲色彩极浓的见解。我们现在如此清醒意识到的变化其实是建立在仅仅两个世纪前由蒸汽机发端而在20世纪下半叶大大加速进步的新技术之上的。但是,人类,人类社会和他们的问题,则从大约5000年前建立第一批城市以来并无多大改变。新石器时代农业和城镇建设的革命性变化,改变了卷入其中的一切人的生活。这一变化是在几千年的时间内完成的,它首先发生在近东,然后扩大到旧世界的其余部分;东亚以及更晚在墨西哥和秘鲁的类似变化可能是彼此独立的。新石器时代指的是一个发展阶段,它在西欧和世界其余部分的大多数地区来得较晚;澳大利亚或热带雨林等孤立地区,在18世纪后遭受现代西方人人侵时还停留在旧石器时代。考古证据表明,稳定农业的最早发源地有两个:美索不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一幼发拉底河流域低地周围的西南亚高地和东南亚大陆部分沿海及近海区。安纳托利亚(现属土耳其)南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伊拉克北部及伊朗西部,都发现了古代村落的明确证据。这些半干旱地区,冬季有一定雨量,干草原上生长着多种禾草,其中就有小麦和大麦的野生原种。这里还发现了约公元前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锯齿状石镰刀,上面还能看出割这种带谷穗的草留下的光泽。稍晚年代的小量储藏谷物也被发现。从野外采集禾草或籽粒,到把它们种植在平整过的土地上并照管它们直到收获,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一开始大概只是偶尔为之。单独种植所需要的谷类作物的土地显然能提供远远高于野外采集的产量,但这些土地却要求仔细的管理,因而通常需要在有水源的固定地方建立永久性的农业村落。公元前10000年后不久就出现了石臼,说明那时已将谷粒碾碎(磨成粉),这有助于维持当时已经开始增长到超过狩猎和采集所能供养的人口。到约公元前7000年,出现了许多大的谷物储藏窖,以及用于储存谷物、运水和存水的黏土罐。到这时,栽培的小麦、大麦和豆类肯定已经进化成比其野生原种更高产的品种,这可能是种植者悉心选择的结果。绵羊、山羊和犬已经驯化,不再是猎物或狩猎帮手。一千年以后,牛和猪也进入驯化动物之列。有关这一发展过程可信的明确记录已经在近东很多地方找到,其中包括巴勒斯坦南部的杰里科、安纳托利亚南部的卡幼努和加泰土丘、伊拉克北部的杰尔莫和伊朗西部的哈苏纳和阿里库什,等等。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罗兹·墨菲 译者:黄磷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作者序作者致读者亚洲地图:印度次大陆亚洲地图:东亚及东南亚年表(一)年表(二)伊萨基引言  季风亚洲——一个完整的研究学习单元  地理  人口密度  共同的文化特点  关于季风亚洲的研究第1章  史前的亚洲  古代的和旧石器时代的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革命  东南亚农业的发端  东南亚的居民和古代君主国  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史前中国  朝鲜和日本第2章  亚洲的宗教及相关文化  印度教  印度的佛教及其向东方的传播  乔答摩佛陀  儒教  道教  亚洲的犹太教  亚洲的伊斯兰教  神道教  关于亚洲宗教的若干反思第3章  亚洲的传统社会  社会等级  家庭  妇女的地位  性风俗  教育、识字和印刷品  物质福利第4章  古印度文明  印度文明的由来  印度河文明  雅利安人  孔雀帝国的兴起  孔雀王朝  华氏城和孔雀印度的光荣  “神所钟爱的”阿育王  贵霜人和希腊人  南印度和马杜赖城  锡兰  笈多王朝和戒日王帝国  古印度的妇女  印度的遗产第5章  古中国文明  中国的起源  商王朝  周王朝  圣人孔子  秦的征讨  秦的独裁主义  汉王朝  古中国的城市  汉代的成就第6章  中世纪印度和东南亚  伊斯兰教对印度的早期影响  伊斯兰教向印度推进  德里苏丹国  著名的苏丹:阿拉乌德丁·卡尔吉  南印度  朱罗人  伊斯兰教东扩  非穆斯林的东南亚  中世纪缅甸和泰国  柬埔寨、老挝和越南  吴哥:不朽的光辉之城  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第7章  中国的黄金时代  中国的再统一  唐朝的辉煌  盛唐时期的长安  文化的辉煌和政治的衰退  宋朝的成就  南宋时代  蒙古人的征服和元朝第8章  远古、古典和中世纪日本和朝鲜  日本  与朝鲜的关系和筑坟者  与中国的关系  平安文化  紫式部(紫夫人)  对环境的压力  镰仓时代  足利时代的日本  朝鲜第9章  莫卧儿时代的印度和中亚  印度的莫卧儿人  阿克巴其人  奥朗则布的统治:镇压和反抗  中亚第10章  中华帝国的新辉煌:明王朝  明朝的建立  洪武:造反的皇帝  明朝的藩属制度  明朝的海上远征  繁荣和保守  商业和文化  帝都北京:明朝天下的核心  自满和衰退  满人的征服第11章  西方人来到亚洲  独立发展  十字军:欧洲开始东进  中世纪末的欧洲  葡萄牙人在亚洲  西班牙人在菲律宾  亚洲的贸易基地  “基督教徒和香料”  利玛窦:出使明朝廷的传教士  俄国人向亚洲推进  日本的基督教世纪  荷兰人在亚洲  英国人在亚洲  英国人在17世纪的印度

编辑推荐

《人民·联盟文库:亚洲史(译著)(套装上下册)》:亚洲的伟大传统和生气勃勃成长中的近代亚洲国家及其经济,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经验记录,这些记录涉及文学、哲学和艺术,治国方略和君权创建,以及人们多种多样的生活,但最重要的也许是对普遍人类状况和问题所采取的态度和处理办法。

作者简介

《人民·联盟文库:亚洲史(译著)(套装上下册)》包括:《人民·联盟文库:亚洲史(译著)(上册)》和《人民·联盟文库:亚洲史(译著)(下册)》。
《人民·联盟文库:亚洲史(译著)(套装上下册)》是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叙述了从史前直到21世纪的亚洲历史,它对这一区域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较为详尽的考察。全书尤其突出其“社会和文化史”的功能,是一部富有参考价值的亚洲历史著作。
作者视野开阔、涉及面广,他力求客观地将人类历史上这个“最重要、最丰富、最多彩”的世界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应该说,这部著作的诸多分析是客观的、深刻的,能给人以有益的思考。但是,作者本人是西方的历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自然不乏西方史学的观点,对此,希望读者在阅读《亚洲史》时有所鉴别。

图书封面


 亚洲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一直想看剑桥中国史,没找到,只能看这本了,不过也没让我失望,书中的很多观点和高中历史书不同,我还是宁愿相信“帝国主义”的吧,能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也可以说是客观点了。不过历史这事还是越说越开的,一家之言还是不行的
  •     如此地步的刪減篡改,說是譯作簡直是侮辱了翻譯事業,根本和英文原著不是一回事, 說得客氣點,乃「改編作品」;原著值得一閱,可讀性高且視角客觀
  •     如想了解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根源,这本书真得不错
  •       Frankly speaking, I stopped at Wold War II, left about 100 pages unread, partly because I'm quite familiar with this part of history. Another reason is that many opinions in this part might be changed after so many materials have been revealed since 1990. There are a lot of better books on that topic. So I choose to stop there and move to the next book.
      I think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India is quite interesting. Before reading that, I often compare China with Japan. Now I will add India to the comparative list.
      
      
  •     呵呵,是阿,不过读书又不是做研究,何必较真哈。。。
  •     作者可是说这本书是作为教科书写的
  •        墨菲的《亚洲史》,皇皇600多页,总算读完了。好书啊 。
      
       持论开放宽容,文笔轻松生动。有些地方可能宽容过了头,看来作者过于热爱亚洲文化了。
      
       可贵之处在于始终坚持自己——一个西方学者的独立思考,以现代社会建构的观点来看待亚洲史,试图解开亚洲文明兴衰之谜
      
       除了中国的部分有独到的见解外,东南亚部分也提供了大量新鲜的知识,对了解这些国家的政策背景有不小的帮助
       感受:我们都是历史的儿子,我们的现在紧密地联系着过去,我们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历史发展阶段。
  •     内容还可以,关键是不值这个价
  •     好像抗战那会儿,老百姓们也并不关心到底是谁在统治他们,大众的国家意识是二战后才形成的,
  •     不错,收藏一下~~~
  •     不知近50年的部分是否被删节。
  •     由于历史观不同,各国对过去的历史解读也有所不同。墨菲的此书,可谓美国学者的论调,洋洋洒洒,可做一定的参考。
  •       当初买它的时候,是灵感突现,说是要增加历史知识;
      可当枕边读物就难免太枯了一点,总是会阴差阳错地充当催眠剂;
      不过细细品的时候,还是能看到一些,值得珍藏
  •     书很不错,但送来的书很旧,封面有明显的折痕,像二手的,有点遗憾
  •     质量不错 送人的
  •        这是一本娱乐性的历史书,但未来的教育都是超着预教于乐的方向发展,因此读此书在感受历史的趣味中知道了不少历史知识和框架。 能增加你对历史的兴趣。
       它没有教课书式的严谨,知识应该象流水一样,而不是艰涩的堆砌和突然的隔断,欢迎这样阐述历史的方式!!!
       历史是过去的知识,因此历史就不光要阐述纯的历史,历史是综合知识的组合,比如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心理等等。一个丰富而有趣的历史会在我们前呈现。
       在当今的中国溶入世界的潮流中,在短时间内流览我们周围的世界,它的过去,它的渊源,它和我们有什么不同?看看这本书。
       
       
  •     书中有不少小错误。译者造诣可能还不够高,内容还行,担有些史实不同于以往认识。
  •     正是因为对亚洲史的怀疑,所以网上搜书评,看到你的评论,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书的作者对共产党的抗战作用推崇备至,而对国民党一笔带过,好像国民党压根没做什么事情一样,确实有失偏颇,楼主分析很有道理。
  •     我倒觉得,无论何时老百姓也不会关心谁在统治:P
  •        看到这本《亚洲史》纯属偶然,但一翻开就爱不释手,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我相信,如果不是兴趣使然,我也不会每天一回家都捧起来看的。
       作者是一位美国的中国历史专家,他从西方人的角度出发,对亚洲,至少对中国的很多看法,在我看来是很贴切的,因为他批评的中国人的很多问题,在我身上都有所体现。
       当然,对我这样的历史白痴来说,书里的内容处处都是新鲜的,基本上整个亚洲史,除了中国部分之外,我都是第一次读到。作者批评中国人过分强烈的自尊心,在我看来也是如此。我从小就被教育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等等培养民族自豪感的东西。但是长大之后发掘,印度、埃及、希腊,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曾有着悠久而伟大的文明,即使不比中国发达,至少不相伯仲。
       读书的时候,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作者更像是在写一部史诗般的鸿篇巨著,而不是一部教科书。描写精彩纷呈,生动有趣,不时还附上一段诗文,让读者感觉不到丝毫枯燥。
       带动读者情绪的,还有许多作者关于历史的遐想。比如说,作者谈到汉朝和罗马帝国的时候,从一些史料中找到双方军队曾经在中亚相遇的证据,就展开想象,如果当时两个全世界最强大的文明有所接触,不知道能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又比如,谈到宋朝的科技发展的萌芽时,作者不无遗憾的猜测,倘若不是因为蒙古人的入侵,中国在宋朝时期会不会爆发一场工业革命。历史已成定局,但我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对历史的遐想,而作者将自己的这种遐想写了下来,很容易产生共鸣。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中国和印度为中心重点描写,而其中中国占的笔墨更多一些。 我想这除了中国在亚洲的地位之外,也和作者是研究中国的学者有关。但通过对中国和印度的描述和比较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相似和不同。宗教和民族在印度引起的巨大纷争,造成长期的分裂,在这一点上,作者又以欧洲为例来做比较,因为同样的问题在中国是不存在的,而欧洲的情况则与印度比较相似。作者也谈到中国人渴望统一的历史渊源,作者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建立一个帝国都是相当困难的。中国人之所以渴望统一,是因为在历史上中国人不止一次重建了他们的帝国。所以他们认为统一是常态而分裂不是。
       对历史的看法没有觉得的中立,这本书也毫不例外,但庆幸的是,作为一个对中国和亚洲了解颇深的学者,作者的观点不同于很多西方人,因此是我基本上能赞同和接受的。作者严厉的抨击了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亚洲的野蛮行为,“没有人会对他们的衰落感到遗憾”;作者批判了在亚洲普遍的妇女地位低下问题,但同时肯定了东南亚的例外;作者赞扬日本善于学习新知识和团结一致的精神,但对他们的军国主义和在朝鲜和中国犯下的罪行强烈谴责;作者肯定西方人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亚洲发展的事实,但对西方人的伪善和白人的自视高人一等进行嘲弄,对白人打着拯救灵魂的口号为非作歹的矛盾行径尖刻批评……
       历史的长河中,自然有历史人物的起伏涨落,这本书中自然也提到很多历史人物,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到莫卧儿帝国的巴伯尔,阿克巴,贾汗季,沙贾汗,和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明治天皇,再到甘地,尼赫鲁,毛泽东,胡志明等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有明快清晰的描述和评价,作者还特别指出了武则天和东南亚几位女统治者。但作者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王侯将相上,或许是因为我个人的偏好,他对文化名人的描述更加引人入胜。孔孟,老庄,李杜,苏轼,欧阳修……我所喜欢的中国文化名人几乎都有提及。关于李白的结局作者引用了很美好的传说,用到一个我很欣赏的句式,事实上作者在书中很多地方都用了这样的句式:"一个肯定不真实但很感人的传说是:",明知道不真实,但仅仅因为感人就写下来到历史中,足以见作者感性的一面,而这一面表现的恰到好处,我很欣赏。
       因为看到的是最新版,作者在书中加入了一些近期发生的但注定将写入历史的事件,有尼泊尔王室惨案,当然还有911事件。作为一本历史书的结尾,作者对当代亚洲的发展势头表示肯定,但同时也尖锐的指出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读来汗颜不已。
      ***************************************************************************
       本来想正正经经写篇书评的,再三叮嘱自己一定不要太随性。但一落笔就控制不住。乱七八糟写出来,到更像是对印象深刻的片段的摘要了。叹息一声,暂且搁笔吧。
      来源,汀上沙屋:http://spaces.msn.com/sandcabin/
      
      http://spaces.msn.com/sandcabin/blog/cnsF533DDD3466E09C!485.entry
      
  •     我对印度的好奇。
  •     书中讲述的英法在印度莫卧尔帝国末期时代时的竞争,以及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9世纪中叶之前对印度的统治的历史,都是以前较少看到的资料,对于了解一下那段历史还是比较不错的起点。
  •        因为在他眼中,中国是了不起的国家。
       他对于亚洲的分析很客观,也很独到。看这本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很有趣味,可惜,弊端就是他会把一件事说很多次,有点逻辑混乱的感觉。相比之下,房龙的书看起来比较轻松。
  •        太过理性的书藉,再有趣,也劳心劳神,这一本《亚洲史》捧在手中断断续续读了两年,终于翻到了尾声。越读到后面越失望,或许是因为亚洲实在太庞大太复杂了,时代变迁又太快,虽然修订了四版,但还是赶不上人类的脚步,所以书中描绘二十一世纪的亚洲,让人感觉言而未尽,不痛不痒。
      
       罗兹•墨菲师从费正清。“头号中国通”费正清领导的哈佛学派搞的是官方历史,用的是官方资料,反映的是美国官方的观点,这部《亚洲史》难免也就沾染了些官老爷习气,政治立场太过鲜明。不同的朝廷有不同的传说,多听多看多想一点,终归向历史又迈进了一步,虽然我还是怀疑译成中文的《亚洲史》是阉割版。美国民众有真正的知情权吗?中国的新闻由政府掌控,美国的新闻被财团把握,真相只在云遮雾绕中透露蛛丝蚂迹。
      
       《亚洲史》中的史实错误不少,黄磷在翻译的过程中已经纠正了一些,书中部分源引数据的准确也引人生疑,例如在《血迹斑斑的柬埔寨》一节中称波尔布特领导的红色高棉时期可能有多达400万柬埔寨人受到迫害死去,几乎占总人口的一半。400万是我看到的最夸张的数字,最保守的是40万,一般估计在100万至200万之间。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一节罗兹•墨菲说:“国民党丧失了他们的新首都南京后,将政府向长江上游撤退,从此基本上置身战争之外。”我严重地不同意,却也懒得再翻资料去反驳了。再比如说罗兹•墨菲称崇祯皇帝度轻松而不负责任的一生以及说“到1644年,满人在政治和文化上,除他们的口语外,已与当地人没有区别”,都是极为明显的谬误。
      
       虽然《亚洲史》有这不少瑕疵,但仍旧可以称得上一部宏大而有趣的著作,且不说向中国读者打开了五彩斑阑的印度长卷,提示了中国、印度、东亚、东南亚各国之内前尘后世错综复杂的纽带,单是引用的下面这段突厥人对蒙古人的描述就让我忍俊不禁:“他们的脑袋安放在肩膀上,似乎没有脖颈。他们的面颊犹如布满了皱褶和硬块的皮囊。他们的鼻子从一边脸颊伸展到另一边脸颊,他们的嘴巴从一边颧骨伸展到另一边颧骨。他们的鼻孔像邋遢的坟穴,从里边出来的鼻毛长到了嘴唇边。”
      
       文字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当你将外国人的表述翻译成中文后,发现作者越是一本正经,越有冷幽默的效果。下面是《亚洲史》中关于明朝长篇小说以及其他“冒险和爱情故事”的阐述:“我们所知其中最著名的是《水浒传》(由赛珍珠译为《四海皆兄弟》),讲的是一群不法之徒和他们尝试改变不义官员们所干恶行的故事。罗宾汉式的强盗在中国具有与西方同样浪漫的吸引力,他们自称“绿林好汉”(这个词组与中世纪英格兰所用的一样),当然意味着他们在拥有设防根据地的森林中过着理想化的生活。很多世纪以后,毛泽东说《水浒传》(这个标题来自不法之徒根据地周围的沼泽)是他特别喜爱的书。这部小说所颂扬的无疑是那些试图反抗、可能时则取代现存政府的人。”
      
       讲述季风亚洲的《亚洲史》当然不仅仅是一本冷笑话全集,宏大的述事与全方位视角让人如乘槎于海,千里江陵一日还,从来广博的东西都不一定精深,却是最好的敲门砖。如果你愿意费脑筋,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同样是殖民统治,作者对英国殖民者和法国殖民者或者荷兰、美国的评价就各不相同(越发觉得法国人糟糕,自私暴戾、目光短浅、还不经打)?为什么二十载光阴就可以让炸为废墟的日本城市恢复甚至超越旧日京师的繁华?为什么信奉不杀生的印度教徒刺杀了圣雄甘地?同斯塔夫里阿诺斯一样,罗兹•墨菲将目光投入当代时,环境问题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全球所有国家都要共同面对,石油资源将在一百年以后枯竭,那时的人类又面临怎样一个未知的世界?贫富分化在所有社会中都是难以根除的病灶,《Slumdog Millionaire》里的贫民窟让人触目惊心,而我曾经天真地以为这样的景象在中国并不存在。印度和中国都自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中慢慢崛起的民族,孟买人民自豪地说孟买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北京人民和上海人民偷偷地笑了,历史有时候很无厘头。
      
  •     我喜欢你看似随意的理性评论,让人有了很多新思路呢。
  •     崛起中的东方的历史,有助于了解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三个地区的关系。西方学者难免有知识性错误。
  •     本身内容,没问题,但是翻译接近业余水平,以致有些内容,我怀疑是用翻译软件翻译的,你可知道,翻译的人有多么不认真了吧
  •     外观、排版、内容,都比较喜欢,买对了!!!
  •     同样是历史,为何美国史家反而能写出新花样,而我们却总在翻旧账?关键在勇气与敬意:首先,在一个习惯立场大于理性的氛围中,任何有争议的命题往往会引来骂声一片,史家畏首畏尾,只好写点绝对不犯错的通俗读物,或者不断分拆,只治专史,因此失去了大历史的关怀;第二,急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这是当下就能完成的工作,所以大家都在裁剪史料,以拼凑所谓的“史识”,论多而述少,反而不肯忠实地谈论的细节。
    此言得之。
  •     真的是很久没有读过这么让人头疼的书了,上册我就看了一个月。只是个简史,既不深入也不有趣,而且翻译差到家。
  •     汉朝军队和罗马帝国的短暂遭遇,那是瞎扯蛋的东西
  •     看完了上册,脑洞大开!!!是不错的亚洲史入门书,虽然有些错误的信息~亚洲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吸引着我,只是书中大部分时候都在说“季风亚洲”,我想知道更多。
  •     山寨日本史有很多高质量的引文都来自于这套书,所以我买来看看。嗯呣,第一次用西方人的视角看东方,还算有趣。其实亚洲几个国家里除了日本我对印度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印度史太缭乱了,每次看到印度部分脑内都各种跳戏。
  •     这本书里明确说了是讲季风亚洲
    貌似不够仔细。。
  •       序中的卡瓦菲的诗吸引了我去读这本书,反反复复总觉得这也是说着我自己的一段人生历程。
      
      
      伊萨卡①
      
      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
      那么就祈祷那道路漫长,
      充满历险,充满知识。
      不要害怕莱斯特律戈涅人②
      和独眼巨人以及愤怒的波塞冬。
      你在你的路上不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如果你的思想崇高,如果一种
      美好感情触及你的躯体和你的精神。
      你永不会遇到莱斯特律戈涅人,
      独眼巨人和凶猛的波塞冬,
      如果你不把他们牢记你的灵魂中,
      如果你的灵魂不在你的面前抬高他们。
      
      那么就祈祷那道路漫长。
      祈祷有很多夏天的早晨,
      祈祷你将进入第一次如此愉快
      如此欢乐地看见的港口!
      停留在腓尼基③的市场上,
      购买精美的物品,
      珠母和珊瑚,琥珀和乌木,
      还有各种令人愉快的香水,
      尽你可能购买令人愉快的香水;
      拜访众多的埃及城市,
      向那些有识之士讨教又讨教。
      
      总是把伊萨卡固定在你的脑海里。
      到达那里是你的最终目的。
      然而完全不要行程匆匆。
      最好让它持续漫长的岁月;
      甚至在你年老时才泊碇在那小岛上,
      因你的一路所得而富有,
      不期盼伊萨卡会把财富奉献给你。
      
      伊萨卡给了你美丽的旅程。
      没有她你就永不会上路。
      然而她再也没有什么要给你的。
      
      要是你发现她贫穷,伊萨卡就不曾欺骗你。
      随着你获得的巨大智慧,随着那么多经历,
      到那时你当然明白了伊萨卡意味着什么。
      
  •     我倒是时常觉得自己思路不是特别清晰。
    不过太理性也不好玩,闷~
  •     The last sentence you have said is very important
  •       印度是一个远比中国要复杂、文化更加多样的国家。此前看印度的历史就有如雾里探花,很容易使人看完以后更加糊涂。这本书从整个亚洲的角度,印度只是其中一个主要的一个国家,反而使印度的历史线异常清晰。印度早期历史的混乱,大部分的原因是印度不向中国有记录历史的传统,他们认为朝代更替和政治斗争没有任何记录的价值。
      
      而近代印度对殖民主义者的态度可能也会使中国人感到不易理解。由于莫卧儿王朝的无能和残暴,以及他的外来特性,使得印度人对于英国人取代他们来统治印度,感激多于仇视。直到19世纪末期,印度民族主义才在印度的中产阶级中抬头,而作为印度最广大的农村地区,虽然英国人统治了1个半世纪,但是据说在印度独立后的一次调查中,有很多印度农民根本不知道有英国人统治的事情。
      
      未完,不知何时再续...
  •       这是一本教科书,试图用最简单的方式向美国大学生普及亚洲历史知识。书中的亚洲指是“季风亚洲”,即覆盖在季风下的东亚、南亚和部分中亚,不包括中东和西伯利亚。作者认为,在季风下,这片地域拥有近似的文化特征。比如,有很强的祖先崇拜意识,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压抑个体且轻视自由,他们用精耕农业创造了繁荣,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又让他们人口增值过快,因此失去走向现代化的机遇。
      
      对中国读者来说,我们是绝不会把中国文明、伊朗文明、东南亚文明和印度文明看成一回事,因为差别太大,初翻这本书,不免瞠目:为什么将它们放在一起讨论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像中国读者更熟悉欧洲史,而非欧洲分国史,在我们看来,欧洲是一体的,彼此只有微殊。在中国人眼中,欧洲人长的都差不多,在欧洲人眼中,中国人长的都差不多。具体而微的认识往往需要感觉来培养,而理性更善于在不同中发现相同。
      
      这种读史的角度是有趣的,帮我们看到更多侧面。比如中国文明和东南亚文明之间的关系,早在公元前8000年,东南亚已经有了稻米,作为这种作物的原产地,它对中国南方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可有趣的是,最早在东南亚种植的粮食却是粟,它的原产地又来自中国北方,两者的相互影响是如何实现的呢?考虑到鸡、水牛原产地均来自东南亚,广州曾是东南亚国家的首都之一,则那里的文明应曾经一度领先,这或者契合了文明的“蛙跳效应”,即领先文明经常会出现停滞,落后文明经常后来居上。作为人类农业最早的四个发源地之一,东南亚很快便被华夏文明抛在身后。
      
      本书内容庞杂,难免有所疏失,比如将道家与道教混为一谈,更多关注第一轴心时代,却忽视了第二轴心时代,没看到萨满教在东亚历史上产生的巨大影响。但它新颖的写法依然令人印象深刻,许多知识让亚洲人也会感到耳目一新。
      
      同样是历史,为何美国史家反而能写出新花样,而我们却总在翻旧账?关键在勇气与敬意:首先,在一个习惯立场大于理性的氛围中,任何有争议的命题往往会引来骂声一片,史家畏首畏尾,只好写点绝对不犯错的通俗读物,或者不断分拆,只治专史,因此失去了大历史的关怀;第二,急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这是当下就能完成的工作,所以大家都在裁剪史料,以拼凑所谓的“史识”,论多而述少,反而不肯忠实地谈论的细节。
      
      历史究竟有没有规律,该怎样把握这个规律,这是一个仍在争论中的命题,把握不好,很容易走入建构理性的窠臼,所以,不断变换读史的视角,可以兼听则明,免于受愚,并增进智商。
      
      
  •     通俗本
  •     还所不错,但有一些翻译、排版、照片引用一类的错误
  •       从地理学定义上来讲,亚洲是西起苏伊士运河和乌拉尔山脉,东到西太平洋沿岸,北临北冰洋,南部由印度次大陆、中南半岛和不计其数的岛屿组成,是幅员最为辽阔的一片大陆。不过亚洲的各个部分地理环境迥异,墨菲教授则根据气候的不同,将同受季风强烈影响的亚洲地区作为一个单一的整体进行研究和讲述。和人口稀少的西亚、中亚、西伯利亚等地区相当不同,在“季风亚洲”,因为降雨丰富气候温和,文明早期的农业即能养育大量人口,形成发达的农业文明。但因为地理因素造成的隔绝,使得在“季风亚洲”形成了数个进路大不相同的文明,其中最主要的即是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
      
      罗兹·墨菲是密歇根大学的教授,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师从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费正清教授。费正清是美国汉学界中的泰山北斗,哈佛大学中专事研究东亚问题的东亚研究中心,在1977年时更名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以示敬意。费正清是卷帙浩繁的《剑桥中国史》的重要编著者。数年前阅读他的《美国与中国》、《观察中国》,给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认识中国的视角,书中的史料、结论尤其是研究方法,在许多方面和我之前阅读的国人评写自己历史的书籍大有不同,予人裨益甚多。费正清认为,在研究汉学时,不应当只利用西方的资料,更要贴近中国本土,利用中国自己的史料和档案。墨菲教授涉足亚洲事务长达40余年,并在亚洲长期居留进行研究和观察。
      
      《亚洲史》此书对“季风亚洲”的中国、印度、日韩、东南亚地区的文明社会,既分别详细讲述,也综合分析比较,尤其注重各个文明社会之间的历史联系。同时,此书不局限仅仅讲述亚洲文明社会各自的发展历史,对于近代以来西方社会与亚洲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变迁,也是着墨甚多。比如说我们所了解较少的英国与印度之间的关系史,在书中专门辟出一章,详细探讨讲述了自莫卧尔帝国崩溃至大英帝国在印度取得完全控制权力的历史。另外,对素来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东南亚各个文明社会,在本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因为各种原因,这些社会本身在历史中所遗留的文明财产相比中国、印度而言是非常稀少的,但是墨菲教授也尝试尽可能多地描述它们的历史,以使人们对整个“季风亚洲”的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如果在国内要选择一本总览亚洲主要文明历史的入门书籍,这本书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       虽然被冠以“亚洲史”的名字。
      
      但是,事实上,亚洲不同于世界上的其他大洲,亚洲在地域上有多数是相互隔绝的。
      所以,这样的一本亚洲史实际上就是东亚和东南亚历史的组合。
      
      中亚不可能被描述,文明起源的差别 融合的不一致 等等
      他们和这本亚洲史中提到的亚洲似乎没有太大关系。
      //里面有一些细节很有意思
      黄仁宇 在中国大历史里面一上来就用了个15英寸等降水量线
      这个罗兹。墨菲 也一样是以此来界定其作品研究的范围
      惊人的相似!
      
      还有一些关注细节也可以获得阅读快乐的东西
      比如汉朝军队和罗马帝国的短暂遭遇
      比如元朝的三次日本东征
      比如郑和出海的细节 等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