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美国的故事

出版社:7-80210
出版日期:2005-9
ISBN:9787802100701
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页数:304页

章节摘录

书摘一个未知的世界    哥伦布越过海洋寻找一条到印度群岛的捷径,偶然发现了一个大陆,其存在是没人预料到的。    425年之后,美国回访欧洲去拯救被含糊地假定为一种古老而应受尊敬的文明,却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它与交战各方不同集团的战争预言家所经常鼓吹的冠冕堂皇思想是完全不一致的。    当我这样说时,请记住一件事。普通人是不关心历史的。特别是在我们国家,物品的统治妨碍了思想的自由和健康发展,对于人们意识到全人类经验的历史必然性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和怀疑沦的表现,而艾利斯岛的护卫者则应把这种怀疑论置之于国门之外。    对许多学科有渊博的知识必定使人看到问题的各个方面。但它又会导致行动上的踌躇不决和精神上的过于谦虚。任何老练的军士级训练员将会告诉你,这两种特点对军队的士气是有害的。因为那些支配美国生活的人们公开宣称的目的是将平民组织成为具有良好训练的商业或贸易大军,所以任何可能打乱思想纪律的事物是令人不安的,如果可能,就应从中学和大学的课程表中去掉。    这种政策并非没有一定明显的优点。年轻一代不愿为过多无用的思想负担所累。但另一方面,它并没有使他们为突然召唤来演的角色作好准备。    当我们国家的年轻人慷慨地热情地应征人伍作战之时,他们充满了为人类服务的无私理想。    两个强国之间的真正为原料而进行的斗争变成了恶魔和天使间的冲突。一方面是英国大宪章与圣女贞德和拉法埃特及民主,另一方面是“恐怖”和“尼采”(不管他是谁)及一个发狂暴君的专制主义。    的确,问题似乎非常简单和明确,无人认为必须要一张详细情况表或要求一个将来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案。当一个诚实的人看到一个暴徒攻击一个小男孩,把他打倒并抢劫他的钱时,他没有停下来讨论事情的是非曲直,而是努力用劲把那个畜生打倒。由于这一形象比喻经常展现在美国青年人眼前,所以数百万人赶到另一地方(欧洲)履行他们认为最神圣的职责。    他们刚一登陆,失望就开始了,很快他们得知欧洲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居住着奇怪的人——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美国的大脑从未有效地探索过。    当战争结束时,当六个帝国一夜间就从地球上被抹去时,当美国人或多或少熟悉的欧洲文明外部形式被饥馑和剥夺继承权的愤怒的群众突然毁灭时,1917年的灼热的热情就让位于1918年的冷淡的幻灭了。    詹姆斯·门罗任职期间,发表了一个总统咨文警告所有外国人离开新世界。    在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任职的后两年中,绝大多数的美国人民给门罗宣言增加了一个他们自己的修正案,决定今后美国人不应介入欧洲事务。    一次就足够了,永远不要再来。    对于一个至今出乎意料的欧洲——由争吵不休的各个小单位和各国的大的专横集团组成的欧洲——是不合那些无意识地学会用一个大陆的思想方法进行思考的人的口味。    这个事实的突然得到认识——某些古老传统的逐渐觉醒,有一天模糊地想起,美国意味着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一个经济开拓的成功类型时——这就产生精神和心灵的震荡,它至少促使我们修正所有我们现在的信念和信仰,并认真研究我们民族灵魂的最深处。    在几乎所有伟大人物的一生中都曾有过危机——这个时候某种外部事件迫使他们从完全自我揭示的严峻角度面对其事业。    直到1916年,我们还沿着平凡的兴旺道路愉快地缓步移动,而未考虑到明天。为我们工作的钢铁工人顺利而满意地完成他们的日常任务。我们全都感到愉快。如果我们担心什么事情的话,那就是关于农村自由投递的新章程或者海地(或者芝加哥)人民互相残杀的持续愿望——所有这些都是能够立刻解决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我们曾经真正认真注意的话。    接着,毁灭欧洲古老文明的大动乱来了,毁灭了整个大陆积累的财富。    突然,我们明白了形势的真相。    欧洲也曾在假的祭坛前崇拜。    欧洲也曾把无生命物质的累积当作最高的市民美德。    结果就是——我们刚刚看到的一切。    混乱。    完全和绝对的混乱。    就这样使美国首次参加欧战结束,曾经希望成为一次伟大光荣的十字军东征,却成了一次痛苦和令人沮丧的发现航行。    显然,这个世界出了毛病。由于一个不幸的运气转变,美国人民被召唤来使其正确。    由于一个不幸的运气转变,或者由于一个仁慈上帝的恩赐,我们可以进行选择。                      P283-P285

内容概要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1月14日生于荷兰 鹿特丹,1903年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完成本科学业。1911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 曾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后任记者、编辑和播音员等。1913年,出版第一部专著《荷兰共和 国衰亡史》。19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需求:更多更便宜的香料第二章  未知的世界第三章  信仰、黄金、印第安人第四章  毫无价值的土地第五章  萨缪埃尔·德·尚普兰·德·布鲁瓦热学习划独木舟的高超技能第六章  卡尔文先生考察现世和来世第七章  异教徒成了拦路抢劫者第八章  印第安圣草第九章  地处零下20度的新锡安第十章  对祖国感到失望的人们准备在大西洋西岸建立一个新的、更幸福的英格兰第十一章
荷兰西印度公司投资失误第十二章
瑞典人二百年前到过美洲了第十三章
各民族自由拓殖之地第十四章
估摸着开拓殖民地第十五章
靠国王诏书而存在的帝国第十六章
希望之地第十七章
国王和帝国抢占土地的花招第十八章 1769年1月5日--我们现代史的开端第十九章 “效率专家”乔治·格伦维尔失败了第二十章 荷兰茶叶与法国糖蜜第二十一章 边境地区朴实的智慧第二十二章 马萨诸塞地区昆西的西当斯律师及其堂兄萨姆转而采取可实施的政策第二十三章 国王陛下的殖民军司令不得不报告一些很坏的消息第二十四章 弗吉尼亚地区费尔法克期县的千治·华盛顿将军穿上他那套旧制服第二十五章 弗吉尼亚阿尔伯马尔县的托马斯·杰斐逊证明古典教育的优越性第二十六章 乔治三世国王在他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英雄第二十七章 诺思爵士被迫保持清醒第二十八章 费城的著名印刷工富兰克林拜见圣路易的后继者第二十九章 卢梭写了一本书,拉法耶特要在北美野研究可爱的自然之子第三十章 宗主国力求最小的损失,边疆人力求最大的成果……

作者简介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美国的故事》,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享德里克·威廉房龙撰写的一部关于美国历史经纬的书。
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简洁、流畅的笔触叙述了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至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大陆上的风云变幻。对美利坚合众国的形成、诞生和发展叙述颇详。
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涉及范围广泛、知识量大,既非泛泛之作,也非一般美国历史书籍所能及。
有人说,房龙的书是“通俗作品的精典”,雅而不俗,的确如此。
本书文笔生动、活泼,写人述事,栩栩如生,不乏奇文妙语,读来饶有趣味。
对于历史事件、西方文明、科技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美国的政治生活,作者有自己的看法,坦率而颇有见地,发人深思。

图书封面


 美国的故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马不停蹄,看了整整一个星期,才终于算是把《美国的故事》看完。掩卷。却不敢说,我完全读懂了这本书。但这并不是因为它的语言晦涩难懂。先说说我看的版本,是北京西苑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译者为刘北成、东方大玮,申之。书中的译序是这么写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美国的故事》,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享德里克•威廉房龙撰写的一部关于美国历史经纬的书。 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简洁、流畅的笔触叙述了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至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大陆上的风云变幻。对美利坚合众国的形成、诞生和发展叙述颇详。 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涉及范围广泛、知识量大,既非泛泛之作,也非一般美国历史书籍所能及。 有人说,房龙的书是“通俗作品的经典”,雅而不俗,的确如此。 本书文笔生动、活泼,写人述事,栩栩如生,不乏奇文妙语,读来饶有趣味。 对于历史事件、西方文明、科技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美国的政治生活,作者有自己的看法,坦率而颇有见地,发人深思。…………关于作者,我先放上我在网上搜到的简介(这个版本应当是较为通行的,不止一处用的都是这一版本):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1月14日生于荷兰鹿特丹,1903年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完成本科学业。1911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后任记者、编辑和播音员等。1913年,出版第一部专著《荷兰共和国衰亡史》。1921年,《人类的故事》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 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在久违近半个世纪的今天,又被国人重新发现,引起读者的热烈反响。不得不说,之所以会选择房龙的书看,多多少少受到他的名气的影响。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对译序中从第三自然段开始的评价基本上同意。这本书的文笔确实生动、活泼,也确有趣味,作者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但是,导致我不懂的地方,也正在于作者那相当简洁的描述以及那经常在书中出没的戏谑的口吻。大概是因为很多的典故和英雄人物在美国人看来是家喻户晓,所以书中往往只是提了下名字便一笔带过,有时甚至是用象征或者是影射的手法,以别的事代指历史事件。但,我经常是不知所云。比如说,第四十一章的标题“汤姆叔叔和冒烟比利 ”,要说汤姆叔叔,还是可以懂的,但是冒烟比利,实在是无法得知为何要用这样的称呼。根据前后文,我大概能猜到,这是一蒸汽机器,但是它具体是一蒸汽车、船、还是其他任何可能的机器呢,为何称之为比利呢?我确实不知道。我上网搜也没搜到相关的说法。这只是书中一个小小的词,当然对本书的价值没什么大影响。但是像这样的词多出现几次,确实是给阅读带来了一些麻烦。本书的翻译可以说,并不尽如人意。书中有些句子语焉不详,有些句子十分长,长得容易出现歧义。这译者也在序言最后请人指正(每本译本基本上都会如此地谦虚一番)。当然这个要说就该说自己能力有限,无法阅读原著。我想我还是要对本书的译注提提意见,或者,说说自己的看法。首先,《美国的故事》此书,房龙以美国人的角度来写书,对于烂熟于胸的典故与俚语,信手拈来不假思索无须解释,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中译本,当然是有必要加上注解的,因为读者群变了。译者当然是想到了这点的,在译序中译者也写着“为便与读者阅读,编辑在边眉处作了必要的加注,插图。”既然译者都这么说了,也确实注解了。但这却几乎是本书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必须说,书中的加注实在是无法令人满意。对于“十字军东征”、“迦太基”、“波旁王朝”、“斯图亚特王朝”、“圣劳伦斯港”……对这些词,编辑几乎是卯起劲来,努力地解释了。而对于“第二十章 荷兰茶叶与法国蜜糖”,编辑却舍不得用一点笔墨在旁边注上这里面讲的故事是“波士顿倾茶事件”。如果编辑认为读此书的会是普通读者(按照书中大多诸如刚刚列举的例子,应该是),那么,书中的注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读者是一般读者,相信必须再加上十几二十来页注解。如果编辑觉得读者群是历史研究者及历史爱好者,那么,注解就更是说不通了,作为一个学历史的人,像“十字军东征”、“迦太基”、“波旁王朝”、“斯图亚特王朝”、“圣劳伦斯港”这些词语,都有些基本的了解,那样子注解就变得多余了。这些跟作者要在书中阐述的问题并无很大的关系,有无必要给这些词加上注解,是值得商榷的。再者,我们来看书中的注解,举一例:“佛罗里达州”的注解是“佛罗里达州之名,来自西班牙语,意为‘多花的地方’州的别名叫‘阳光之州’(Sunshine State)。面积17.04万平方公里,人口1465万。本州箴言:‘信赖上帝’,州府塔拉赫西。” 这样的注解,在书中比比皆是。书中的注解,一般都是解释那些地名、名人。注解相当简洁,就一两句话。但是这样子的注解,对于读者的阅读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帮助的。佛罗里达州有多大,人口多少,当然不是不重要,但是但书中充斥着这种数字解释,我只能说,读完此书,我也没搞清楚哪个州大哪个州人口多,也不明白我知道了对我的阅读有什么帮助。而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本州的箴言是“信赖上帝”,这个跟佛罗里达州的建州史有什么关系吗?该解释的倒没有解释了。再比如还有路易斯安那州的箴言是“团结、公正、信心”、新泽西州的箴言“自由与繁荣”,什么是“美国式”的生活哲学,“边疆精神”是怎样成为美国精神……难道这些不值得注解,难道注解的作用不是帮助阅读,而是给读者设更多的套?还有一处注解我想提及。在书中241页与244页都出现了一个人名,单个字“李” ,我们当然可以猜测出李是南方的一名指挥官。但具体是谁呢。书中第233页的注解中说道华人戏称杰斐逊•戴维斯为美国“李登辉”。因为这几章讲的都是南北战争,那么联系起来,前面提及的李是指杰斐逊•戴维斯吗?答案是:错!前面提及的李,指的是罗伯特•李。注解出现在第254页,而且是在毫不相关的事情上做了这个解释。 为什么在前面两处极易混淆的地方,编辑视而不见,而对于这样一个无关痛痒的句子却出现了注解。我的结论是本书的注解总是令人摸不着头脑。这样就把这本书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影响了本书的可读性。但,撇开注解不讲。这本书确实是不错。房龙的语言与思想都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他在书中直言不讳自己的看法,也常常是一针见血的。他不避讳自己对富兰克林的欣赏,敢于直言美国的《镇压叛乱法》实际上是剥夺了公民的言论自由,也向世人挑明了南方奴隶主其实也是奴隶制下的奴隶。 房龙眼中的美国故事是很有意思的。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发现新大陆之初,欧洲各国,包括英国、西班牙、法国、荷兰、瑞典、德国等等,都“估摸着开拓殖民地”,“他如果运气好,就能达到目的地,如果命运同他作对,他就到不了目的地”,而房龙对此就一句话“事情就是这样,不足为奇,阿门。” 著名的五月花号本来要到(根据“伦敦公司”跟他们签的约)弗吉尼亚州,结果船长“偏离了航线达900海里,”“根本不熟悉美洲海岸,使移民们几次遇险,”。把大家丢在了一处无名海湾。倒霉的人们只能自食其力了。为此他们签订了那个著名的五月花号契约,契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使移民们团结一致,共度严寒和苦难。” 又比如,英国与美国(此时美国还不能称之为美国)出现摩擦,对于波士顿倾茶事件,作者不无讽刺地说:“以爱国主义的名义进行暴力活动是不会受到惩罚的。” 独立战争爆发了。而参加独立战争的英军士兵很多是雇佣兵“这是英国人犯的错误。”而这错误,改写了历史。假使英国政府对美洲殖民地的情况有深刻的了解,相信可以使自己避免不少麻烦。“历史往往以一种很奇怪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使命。” 原本强大的英国,却在北美殖民统治破产了,那被视为粗鄙,忘恩负义的美国佬们却取得了独立。在作者看来:“人类历史上有些事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美国革命就是其中之一。” 冲突总会发生的。这就是房龙贯穿整书的戏谑、自嘲的口吻。书中有意思的细节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详述了。以下这段话在书中不止出现一次:历史学家的困境在于,如果说真话,他就会引起众怒;但如果满纸谎言,他将不为上帝所容,因为上帝明辨真假。——尊者比德 作者很明确自己将要用何种语言书写。在书中第二十五章,作者说“我们这个民族从诞生之日起就真正体现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他的证据是,在《独立宣言》上签名的人,“有8人是在殖民地以外的地方出生的,有18人是外国血统。其余一般人能够自称是英国人的后裔。”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北方发表宣言,让废奴主义者相信这场战争是争取人类解放的斗争,而非争权夺利的内讧。 但是,这些所谓的公正的、正义的、争取自由权利、保障人权的法则,对印第安人是无效的。作者称“我们历史上的这一章是不能让我们骄傲的。在每一页我们读到的都是关于贪婪、残忍和奇异的记录。” “可怜的原始人被无情地消灭了”并明白无误地指出:“统治这个世界的是强权而不是正义。” 可见,所谓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正义并不是通行无阻的。美国黑人的抗争史有多漫长。我们可以看看蒙哥马利事件引发的长达一年的抵制巴士事件;可以看看1957年9月的小石城事件,一所州立中学不过是接受了九名黑人孩子入学申请书,就导致了这九个家庭受到恐吓,并发生流血事件;再看看,有多少个马丁• 路德• 金倒在血泊中。而这距离《独立宣言》签订的1776年已是接近两个世纪了。我们再看看现如今美国高举的所谓的人权旗帜,对他国的横加干涉,更使上面的金句“统治这个世界的是强权而不是正义”确凿无疑了。最后几章,房龙探讨了一个问题:是什么致使了北美文明的衰落,美洲新一代表现出来的过分看重自己的权利、对世界其他国家发生战事时仍坚持“孤立主义” ?因为美国正因为这个教训而犯了许多令人伤心的错误,并不得不为这些错误付出代价。 我们可以追溯至乔治•华盛顿的告别演说的告诫:“我们处理外国事务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在与他们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与他们发生政治联系。……因此,如果我们卷进欧洲事务,与他们的政治兴衰人为地联系在一起,或与他们友好而结成同盟,或与他们敌对而发生冲突,都是不明智的。” 也可以从美国优越论找到一些迹象。以及美国在外交方面的考虑:国内政治受到三权分立的制约,而国际上则为丛林法则;在国内搞不好会威胁到自己的政治命运,对外搞不好,会引起战争,但送命的始终是老百姓,对政客影响不大;当然还要考虑到国内的经济形式使人们目光向内…… 这一切都给出了一定的解释。房龙只是冷静地告诉美国人:“由于欧洲和亚洲的陷落,我们也处在了毁灭的边缘。” 美国,面对着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要如何走自己的新道路,首先必须确定的就是“孤立主义”走到了尽头。最后,仍以房龙的话作结: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我们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看得更远一些呢。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楼主评论到位,因为翻译的缘故,我给三颗星
  •     房龙的观点依旧睿智,只是翻译太挫,句子经常指代不清,混乱庞杂。
  •       房龙的文字象征和比喻居多,对于我这种不够熟悉历史和典故,尤其是西方思维的人来说,有些段落的阅读还稍显吃力。
      
      这确实不是一本翻译得好的书,文字晦涩而拗口,句子绵长而没有重点。假如这真的是房龙写书的风格(就我读过的《人类的故事》和《宽容》而言确实有这种习惯,但翻译到位的话不影响理解和阅读速度),译者好歹也应该拆分下句子以符合汉语的思维习惯吧?
      
      有些熟悉历史的细节,对比着欧文·斯通的美国政治家系列来看,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历史的细节。
      
      比如美国的独立战争,就挑起争端的经过而言英国并没有过激的行为,也无意破坏与殖民地关系,更多的只是对这么个遥远的蛮荒之地缺乏重视和理解。而作为美国的利益考虑独立是迟早的事,蓄意挑起争端的就是塞缪尔·亚当斯为首的社会激进分子,俗称不安分因素。
      
      大自然拒绝真空,在美国的西进运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个人或社会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能够像恪守某种严峻法律或行为规范必然导致失败的了,而且常常是体制的效率越高,最后的失败就越惨重。”加尔文的失败、斯大林的失败,皆是如此。党国没有失败,但是党国的政治理想失败了。
      
      选择为约翰·亚当斯作传而不是其他任何独立战争时期优秀的领导人是欧文的智慧,他几乎参与了独立战争从开始到结局的每个细节,以他为主线串联出了整个美国独立史的清晰脉络。而最后他当选总统的经历则被衬托得暗淡无光,没有突出政绩,甚至连及格也勉强。但是人物传记往往也必须带有专为此人说话和开脱的偏见,重视细节而宏观视角。
      
      比如《约翰·亚当斯》中以阿比盖尔与亚当斯的恋爱与婚姻故事为主线,描述了许多爱情与家庭的细节,却很容易让人忽视亚当斯的贵族、精英、上层阶级的身份,而通篇在描述他的家境不那么富裕,常常支不抵债。而在房龙的故事中,把美国的发展史放到一个更长的线条上看,美国的前六位总统、开国元老,其实信奉的是精英统治、绅士风度,尽管他们写下了《独立宣言》,写下了人人生儿自由平等。想一想,能够参与《独立宣言的》写作和讨论的人,已经不再是当时美国的广大农民,至少是有钱接受教育、不考虑温饱而有闲考虑理想这种虚无飘渺的事情的人。
      
      对华盛顿的评价,对杰斐逊的评价,对 富兰克林的评价,都是当时历史的有益补充。而对亚当斯的评价是对个人传记的有益补充:“约翰·亚当斯缺乏那种个人魅力,缺乏那种深刻的说服力,而没有这种说服力,在如此复杂的人举行的聚会上将一事无成。”当时读欧文的书时我也觉得亚当斯身上缺少了一些东西,否则不会才华横溢却不得发挥,总统当得如此纠结。他缺乏脱离他的阶层、站在其他阶级和利益的视角思考问题的方式。虽然他富有理想和抱负,但始终是按照他所处的精英阶级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当然他还缺乏像杰斐逊一样混社会的手段,这是平民或者贫民阶层混到精英集团后的特有优势。
      
      弗里蒙特在整个的美国史中就渺小很多了,虽然他参与了美国的西进运动、淘金热、墨西哥战争、南北内战、铁路开发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虽然他的家庭与电报发明家有着来往和联系,作为传记的主角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放到整部美洲历史、上述历史进程中实在微不足道。
      
      林肯与南北内战。由于欧文的书直接从玛丽·托德与林肯的爱情故事写起,省略了许多林肯的出身与年轻时代的经历,房龙的书可以作为补充材料。不过有一点欧文说的更加确切,林肯的最初动机只是国家统一(比如他曾拒绝弗里蒙特在西部抗击邦联军队时做出的小范围解放黑奴的决定),却因解放黑奴而成名。当然房龙也提到了,奴隶制只是争端的次要问题,内战的主要起因是工业州与农业州的分歧,以及州权的争夺。
      
      最喜欢这个故事:
      
      有一个关于某位鱼类学教授的古老故事(我不记得第一次是在哪里听到的):一天教授正在讲授关于称为鲟的名贵鱼种的动人课程。这位学识渊博的博士左手拿着一叠笔记,那是他不辞劳苦从所有关于红鲟的书上摘录下来的。他的右手拿着教鞭,用来指点有关所讨论课题的巨幅精美图画。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缓慢过去,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先生们,”他说,“鲟……”
      
      正在这时,门开了。一条发亮的老鲟,带着水草和岁月的智慧,悄悄地游进了房间,直奔讲台而去。
      
      这位精通科学的人一下愣住了,对这种打断不知如何是好。接着他定了定神,不失尊严地问到:“你们哪位先生帮忙把这个东西赶走,以便我接着讲下?”
  •     刘北成翻译的版本质量相当不错。
  •     作者观点很特别
  •     若要和《光荣与梦想》比的话,行文更加流畅,思想性也要强一些。描述新一代移民的心理和历史背景的部分,还不曾见其他书有这样详细的描写。不知是不是和翻译有关系。但作者的时代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也只好算是近代史。
  •     看后,能明白很多不明白的国际道理!
  •     这一版适合学生
  •     胡扯八道
  •     试图小了解一下美国
  •     本来认为房龙的书都不错,这本一般,有可能是翻译的原因,感觉读起来不是很通畅。如果大家想买的话,建议买别的版本
  •     还没有细看,但大致滤了一点感觉不错,翻译的还行
  •     都是小故事,读起来很有趣,美国的建国史独一无二。
  •     语言独特,充满个人解读的历史
  •     吐槽爱好者
  •     <<美国演义>>我觉得也挺好看的
  •       《美国的故事》,是关于美国开拓时期的历史。书是好书,可惜我买的河北教育出版社版本,翻译的词不达意,令人头疼,甚至还有英文单词抛荒在那里,实在是美中不足。另外一个遗憾,大概是因为很多典故和英雄人物在美国人看来是家喻户晓,所以书中往往只是提了下名字便即一笔带过,可是我却看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
      
      尽管这样,读历史也是很有意思的。可以看到发现新大陆之初,欧洲各国好像蒙着眼丢飞刀一样,把自己的船队和士兵稀里糊涂的一股脑丢到美洲大陆上,到达地往往和目的地差上千公里,占着啥算啥。著名的五月花号本来要在纽约公司的地盘上讨生活,结果船长迷了路,把大家丢在了弗吉尼亚。倒霉的人们把自己的一切卖给了纽约公司,只有在纽约公司的地盘上做长工才能赎身发财。那个著名的五月花号契约,与其说是英国乡村自治民主的结晶,不如说是群众暴力,为了防止某些死脑筋执意要抛下大家去找纽约公司报到。参加独立战争的英军士兵很多是德意志黑森地区的雇佣兵,可怜的德国老农被自己贪财的领主卖来作军奴的,当然不肯好好打仗。还有不讲信用的美国政府,抱着法国的大腿赶走了英国人,又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抱着英国的大腿不承认美法条约,靠着印第安人和英国打仗,又靠着印第安人和法国打仗,最后又和印第安人打仗,实在是朝三暮四,不讲道义。有意思的细节还有很多,像杰弗逊总统厉行节约到了省鞋底的程度;独立战争其实是走私茶叶过了火惹的祸......
      
      书还没看完,总之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别看美国现在举着大旗凶得紧,当初也就是个小流氓,欺软怕硬,耍着地痞手段求生存。所谓政治和历史,不过如是。
      
      原文转自自己的BLOG
      http://jiangfire.yculblog.com/
  •     College America Indian
  •       房龙先生的“美国的故事”,篇幅不大,但是字字珠玑,显示他的深厚的历史功底、深邃的洞察力。力荐此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