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文化身份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民族史志 > 寻找文化身份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811124774
作者:李立
页数:348页

前言

  写的是什么:研究对象与主题。  本书是关于一个藏族村落的民族志,准确说,是带有一定实验色彩的宗教民族志。它侧重于描述村落成员的日常宗教生活、文化身份现实、身份认同心理和族际互动关系。  这个村落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马尔康以西12公里。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区域内。村落的原住民属于今天被称为“嘉绒藏族”的族群,村落内还生活着部分汉族移民和他们与原住民通婚的后代。这三类人就是我研究和书写的对象。  在对这个村落的调查和研究中,我发现在他们的身份现实和身份感,尤其是关于“我属于哪群人”或说“我属于哪族人”的问题(也就是族群认同)上,充满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给当事人带来程度不同的苦恼和焦虑。这是一种“身份边界的模糊或破碎”所导致的“身份焦虑”,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认同,即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表述危机。我将这种状态称为“无界的身份”。通过研究,我想要问的是村落个体(同时也是群体)的族群一文化身份何以无界,以及他们如何为确立自己的身份边界付出努力,也就是说,怎样寻找其身份或说寻找自我。要加以说明的是,身份与认同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这一点书中作了初步辨析,但身份与认同在英语中是同一个词identity,所以文化身份又被翻译为文化认同。同样,族群认同也可以理解为族群身份。我们知道,认同这个概念最初来源于心理学,准确说,是严格意义上的个体心理学。从这种渊源上看,借助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来考察与认同密切关联的文化身份这个问题,应该是我们的一种合理选择。本书以村落中的个体而不是群体为主要描述和研究对象,部分出于这个原因。

内容概要

李立,1970年生,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民族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 导论:一项关于族群-文化身份的研究
1.1 从两段文字和一个称谓说起
1.2 研究与书写问题
1.3 关键词1:身份与认同
1.4 身份/认同概念的发展
1.5 关键词2:文化身份与族群认同
第2章 故事发生的场域
2.1 “汉藏之间”的嘉绒
2.2 马尔康
2.3 让我引你进若村
2.4 与汉族村落比较中的若村:它的亚群体与宗教
第3章 故事中的人物
第4章 捕鱼一放生
4.1 吃鱼,还是不吃鱼,这是一个问题
4.2 捕鱼
4.3 楚尘讲的故事
4.4 访谈笔录
4.5 过渡
4.6 放生,怎么回事?
4.7 “捕鱼事件”的卫星事件
4.8 “杂交”嘎尔丹其人
4.9 另一个“杂交”:达西和父亲的故事
4.10 小结:破碎的文化身份
第5章 占卜一仪轨
5.1 占卜:我们与他们
5.2 我的若村宗教之旅及其接引者
5.3 我的问卜
5.4 升学:卜与算
5.5 访谈笔录
5.6 次仁拉的“病”:布满暗示与玄机的村庄
5.7 圣时:一张仪轨时刻表
5.8 死亡,仪轨
5.9 访谈笔录:全村性仪轨“匆科”、“恩波”
5.10 小结:塑造的文化身份
第6章 结论
6.1 关系:三角模式
6.2 “身份”中的“文化”
6.3 人物,事件,族群-村落研究
6.4 两可
6.5 我与你,我与他
附录一 关于若村的附录
(一)阿泰喇嘛口述
(二)楚尘致卓玛的一封信
(三)以卓玛的祖父尚杰·沙斯甲为中心的四张谱系表
附录二 关于文本的附录
(一)寻找学术身份
(二)对象建构性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必然性
(三)文化书写与对象建构
(四)小说化:民族志书写的一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除了学科、学术表述范式上的这种思考外,还有两个因素也促使作者采取这种形式进行表述和写作。第一,作者与研究、书写对象的特殊关系。村落是作者妻子的家乡,文本中出现的那些人物与作者都有着或近或远的亲戚关系,这使作者得以和他们内心的隐秘世界有了亲密接触。其二,作者从前中文专业的学科出身,导致作者对以小说这种叙述形式来报道和探究人物的个性、内心和行为动机有某种偏好,而民族志这种还没有完全定型、正在发展、变化和探索中的研究文体,也为作者进行的尝试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和创造空间。用格尔茨的话说,作者采取的是一种介乎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模糊的体裁”。
在表述上,《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自己也作为一个被反思和书写的对象在文本中出场,与故事中的人物、与读者就文中涉及的问题展开对话和协商。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追忆过去作者自己在汉族情境或场域中面对相同问题的亲身经历、感悟,通过表达与村落遭遇后诧异于村落成员应对相同问题的不同方式、思维、心态和期望以及诧异后作者内心发生的改变,来凸现汉族群与村民在文化上的区别,从而唤起读者对本文化和异文化的直觉,使读者也有一种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之感。二是增强文本写作和研究本身的透明度,使读者对研究一书写者在研究中涉及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过程,甚至性情、趣味有所了解,从而建立一种与被动的“支配与被支配的知识”不同的、相对主动的“理解的知识”,参与到作者对对象的认识甚至于文本的建构中来。

图书封面


 寻找文化身份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 K281.4/4401
  •     十年磨一剑有味道的好书民族学文化认同的一部好作品
  •     因为论文所以找到这本书,挺好的。。
  •     其实不只是嘉绒,处于藏族边缘或者说藏文化亚文化带的族群也是这样的困惑,不过作为一个嘉绒藏人,深知嘉绒是藏民族的组成部分,嘉绒的文化也是藏族的文化,加绒人面临的困扰也是整个藏族社会面临或将要面临的问题。无关乎民族身份,而是现代与传统冲击,藏文化与强势文化碰撞的问题。不管面对怎样的环境,所有藏族人有责任传承和发扬优秀的藏族文化,特别是已经在tibet边境上失去很多的嘉摩擦瓦绒。
  •     博士论文也可以这样写啊!……
  •     读了三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了,感受就是很困惑,作者想说啥喃?
  •     书还好,对于研究嘉绒藏族村寨有参考意义。
    只是显得过于故事化,专业性略弱
  •     对细节的观察和思考很有意思,但在学术上而言不太有新意,理论很多堆砌,略絮叨。
  •     人类学诗学范式,找到隐形的浓浓的情感不代表要丢掉一些看得见的深度的思考
  •     李立因妻子的缘故,从而开始关注“杂交”的嘉绒藏族。他的书写很是天马行空并且文艺极了,当然田野无疑是扎实的,但,读完总觉得欠缺点什么。也许问题就在于,寻找文化身份这个主题上吧。谁在找?为何找?找到了什么?个中的地气还是不足的。吐个糟,作者很欣赏庄大师,是因为他们都很文艺的缘故么?
  •     文艺学转民族学 可以借鉴 呵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