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6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民族史志 >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6辑)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811128451
作者:何明 编
页数:302页

章节摘录

插图:认同一词有许多不同的用法,原本属于哲学范畴,后来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日益频繁,但作为一种操作性概念主要是一种能动的与个人主义的价值理念密切相连的归属性。过去是心理学的一个定义,现在在心理学中本身很少应用,可在别的领域却大量出现。并成为这个时代民族政治紧张和压力的矛盾中最核心的词。由于大量使用,因而界定也有多种。有的解释为“心理学中人的自我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这个概念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包括社会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等,它们分别指个人认为自己与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地位、文化传统或民族群体的统一。①还有的定义为“认同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②。因为“认同”一词起源于心理学,心理学是注重个体研究的,因此一个个体对某一个个体接纳是其本义。由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的学者的采纳,后又转为着重揭示个人与群体,甚至群体与群体的归属,有的学者认为族群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③。在与世隔绝的孤立群体中,是不会产生族群认同的,至少族群认同是在族群间互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一个族群中的个体,从未接触过异质的文化,那么就无从产生认同,首先存在一种差异、对比,才会产生将自己归类、划界的认同感。这是认同产生及存在的基本条件。畲族认同的产生与客家人的迁入、与外界的交流增多有很大的关系。任何族群离开文化都不能存在,族群认同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族群认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因此这些文化要素基本上等同于族群构成中的客观因素。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族群的基础,族群是建立在一个共同文化渊源上的。族群组织经常强调共同的继嗣和血缘,这样由于共同的祖先、历史和文化渊源而容易形成凝聚力强的群体。通常,社会科学家们认为这是群体中个人认同最重要的,也是其基本的社会身份。同时文化渊源又是重要的族群边界和维持族群边界的要素。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遭遇是族群认同的基础要素。每一个族群对于自己的来源或者某些遭遇有共同的记忆,如瑶族关于“千家垌”的传说,珠江三角洲各姓关于“南雄珠玑巷”,客家“宁化石壁”的传说等,都是族群的共同记忆;这种历史记忆具有凝聚族内人和区分族外人的重要意义。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地便获得了他所出生的族群的历史和渊源。这个族群的历史和文化将会模塑他的族群认同意识。畲族的历史记忆总是围绕着认同变化的。在1985年以前的族谱中,每一次族谱的序言有一个逐步“汉化”、“正统化”的过程,受“大传统”影响的烙印不断明显。而1985年后修的族谱则是“畲化”的过程,透过这些“精英文化”的变化历程,可以再现一个族群的变迁。在寻乌县澄江乡汶口村,1994年修的《黄田蓝氏家谱》中有历次家谱序言的记载,真实再现了历代家族精英的想法,不愧为记录当时族群状况的活化石。该谱转载了明朝成化乙未年修的《闽汀蓝氏族谱》原序,中间有这样一段话:“闽汀蓝氏之有谱盖法敬欧苏之体制兼春秋之精义其事核其文质其义错综而不谬夫信而傅也其可乎哉是帮图之世系以辨伦也记之事迹以稽行也慎之名讳以昭正也详之生卒以树考也悉之迁徙以重本也列之葬所以示守也……是故伦辨而宗叙不紊矣行稽而宗俗不偷矣正昭考树而宗法不弛矣本重守示而宗统不拨矣法垂训徵而宗谊不沃矣是谱也作于生而裨于死关于前而信于后厥功伟矣可弗重与蓝氏子姓其世守之毋忽。”原序中并没有提到蓝氏的起源,也没有关于蓝氏的论述,这段话主要讲修谱的意义。从族谱看,当时还没有构筑出族群的来源。

书籍目录

族群与族群关系研究
从“客家”到“畲族——以赣南畲族为例看畲客关系
族群孤岛与族群边界——以广西临江古镇平话人为例
河湟地区族群语言形态与族群性研究
田野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的演变——江西“两江”畲族移民村落比较研究
民族文化解读
论多偶制和家庭文化特质的传递——兼谈婚姻效用的协商分配理论
整体观视野下的“偷婚”习俗解读——以云南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村为例
侗族村寨的空间结构及其文化蕴涵——以广西三江高友侗寨为例
傣族土司司署建筑及其文化内涵分析——以云南省梁河县南甸宣抚使司署为例
布朗族村寨新年节日的社会文化解析
佤族《司岗里》神话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一个乡村电视台的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察质朴哀思的诗——论《梅葛》所流露的彝族情感与美感史与志——对口述史与历时性民族志研究的探讨
民族社会分析
哈尼族梯田农耕社会中的女性角色
宗教、权力、文化——云南沙甸回族农村和谐社会的人类学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口流动和职业分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剥隘镇坡芽村为例
边疆治理与多元民族文化调适
民间法:一种少数民族地区犯罪控制的乡土力量——以云南宁蒗跑马坪乡彝族社区民间禁毒个案为样本
功能主义:现代社会、学校和少数民族传统社会——兼论实施多样性教育
民族宗教探论
略论东巴教与纳西民俗之间的关系
对西双版纳傣族巴利名词语法知识的研究——以Pabbajkammr(《出家业经》)第二章 和第二章 经疏为例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原生宗教”的民俗化
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20世纪前半期基督教在福贡傈僳族、怒族地区的发展特点研究
乡村传统宗教文化复兴中的生存和发展诉求——云南迪庆两个藏区回族村庄个案研究
民族历史研究
民国时期云南龙、卢彝族统治集团财税政策研究
明初的中日关系与寓滇日僧
云南近代工业化进程对文化变迁特点的影响
近代社会转型对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
“七百”和“生苗”的历史地理范畴考
民族发展探索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成就与差距分析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意义——以云南省为例
多元文化与模式选择——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老年人疾病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关联性探讨——以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东山彝族自治乡大古者村为个案
哈尼族社区的文化发展
学术动态
《象征的来历:叶青村纳西族东巴教仪式研究》序
20世纪50年代以来侗族语文著作述评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边境民族生活史——“中国边境民族的迁徙、交流和文化动态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梳理变迁轨迹探寻发展理路——“改革开放与少数民族”研讨会暨《中国少数民族农村30年变迁》
首发式在昆明举行

编辑推荐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6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年刊

作者简介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6辑)》内容简介:“西南”是一个具有多项意指的范畴。最初也是最基础的含义为地理方位,指中国的西南部,但其边界在何处是不确定的,具有模糊性。以此为基础,衍生出所指各不相同的语用。其一是文化地理或族群地理意义上的西南。西汉时出现了“西南夷”这样一个族群地理概念,所指范围大致包含今云南全省、贵州西部、四川西部和南部以及甘肃南部地区的族群及其政权。1930年,梁钊韬先生绘制出《西南民族分布与分类略图》,①将西南的界限明确化,其范围包括当时的云南、四川、西康、西藏、广西、湖南的湘西以及广东的海南岛、青海玉树和甘肃甘南等地,可视之族群地理概念的广义语用。与之相较,方国瑜先生所运用的西南概念所包含的范围却小得多,所指“即现在云南全省,又四川省大渡河以南、贵州省贵阳以西”。②1981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正式成立,其会员由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广西五省区的民族学家构成。其二是行政区划上的西南。

图书封面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6辑)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